地層厚度與物源區分析_第1頁
地層厚度與物源區分析_第2頁
地層厚度與物源區分析_第3頁
地層厚度與物源區分析_第4頁
地層厚度與物源區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巖相古地理分析主要研究內容第一節地層厚度與沉積構型分析第二節物源區分析第三節古構造分析第四節古流向分析第五節古氣候恢復方法第六節古水深與古鹽度分析第一節地層厚度與沉積構型(1)地層厚度分析(2)沉積構型地層厚度是古地理分析的基本參數之一,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合型參數。(一)地層厚度分析

如今所獲得的地層厚度是不同巖性所疊合在一起且經過壓實后的數據,不一定反應盆地當時的沉積物厚度。統計單元涉及的地質時間跨度越小,所反映的沉積充填狀態越接近原始狀態。風化作用壓實作用(一)地層厚度分析

地層厚度的統計方法:利用野外剖面、鉆井和測井所計算的兩個具有等時意義的地質界面間的厚度。(兩個界面間的地層應該是能大致反映兩次地質界面形成過程中所沉積的地層,特別是上界面,不能是剝蝕面)地層厚度的統計方法地層厚度表示方式:真厚度、視厚度、殘厚度地層厚度的統計方法殘厚度——剝蝕后的地層統計出的巖層厚度,不能用該厚度反映盆地沉積充填特征真厚度——巖層上下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視厚度——在不垂直于巖層走向的剖面上,巖層頂、底界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主要有4個沉積中心,盆地厚度呈現“西部厚、東部薄,南北兩側厚而中間薄”的特點柴達木盆地下干柴溝組上段地層厚度等值線圖(二)沉積構型“沉積構型”——地層中巖性單元內部或巖性單元之間層理的幾何形態和空間關系,它可以反映沉積盆地充填物層序的成因特征。不同的沉積物充填作用方式不同的沉積構型沉積物充填作用沉積物充填的作用方式:垂向加積作用、進積作用和側向加積作用(2)進積和側向加積作用都是沉積物從盆地邊緣向盆地內部遷移過程中,以側向堆積為主。(1)垂向加積作用是盆地垂向上的沉積物填充過程,指沉積物在重力場的作用下從沉積介質(水體)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積在沉積盆地底部的沉積作用。如湖、海靜水沉積及河流溢岸沉積等。

盆地充填的3種基本樣式及其產生的層理構型的垂向結構剖面粒度從下向上變粗進積、加積和側積作用的對比粒度從下向上變細無固定的粒序變化趨勢沉積單元以S型剖面形態為特征作業:

闡述盆地充填3種基本樣式的粒度變化特征及產生這種粒度變化的原因進積作用的沉積物來自盆地邊緣,淺水及岸線的較粗粒沉積將依次疊置于相較深水的細粒沉積物之上,從而造成粒度從下到上逐漸變粗的剖面粒序。比如:三角洲沉積和濱岸沉積。進積充填側向加積作用側向加積作用的沉積物來自運動于水道中的顆粒,并由水道內向岸邊一側逐漸堆積,,水道內流水急、顆粒粗,岸邊流水緩、粒度細。隨著水道的側向遷移,將產生粒度從下到上逐漸變細的剖面序列。比如:河道沉積和潮道沉積。第二節陸源區分析一、物源區概念二、物源分析的意義三、物源分析的主要方法物源區概念沉積區侵蝕區(持續時間長短)穩定的侵蝕區暫時的侵蝕區以一定時期的主要地質作用劃分古陸物源區:

針對特定歷史時期,能夠穩定的為盆地提供物源的侵蝕區物源分析的主要任務物源分析的主要任務:

確定物源方向、侵蝕區或母巖區位置、搬運距離及母巖性質,最終應落實解決砂層和砂體的分布規律。(2)物源分析的意義物源分析所涉及的技術:電子探針、質譜分析、陰極發光等技術。用沉積、構造、地震、測井等地質方法與化學、物理、數學等學科的應用及相互結合使物源判定更具說服力。應用方向:評估古地理、限定造山帶的側向位移量,確定地殼的特征,驗證斷塊或造山帶演化模型,繪制沉積體系圖,進行井下地層對比,評價儲層品質重礦物分析法碎屑巖類分析法礦物裂變跡分析法沉積法地球化學法(3)物源分析的主要方法重礦物因其耐磨蝕、穩定性強,能夠較多的保留其母巖的特征,在物源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源分析中重礦物是物源區的重要標志。重礦物分析法重礦物分析(HMA)確定物源的方法步驟:

①利用傳統的重礦物分析方法鑒別出巖石類型,限定源區位置;②選擇一種或幾種單顆粒礦物與源區礦物進行地球化學對比,進一步獲得源區巖石的信息;

③利用同位素測年近一步厘定源區的時代。包括單礦物分析法和重礦物組合分析法。2.4.3.1.1單礦物分析法用于重礦物分析的單礦物顆粒主要有輝石、角閃石、綠簾石、十字石、石榴石、尖晶石、硬綠泥石、電氣石、鋯石、磷灰石、金紅石、鈦鐵礦和橄欖石等。單顆粒重礦物含量的平面變化可用來判定物源方向,如磁鐵礦等。石榴子石在物源分析中有幾廣泛的應用。a.用電子探針可分析上述礦物的含量、化學組分及其類型、光學性質等,針對每個重礦物的特性及其特定元素含量,用其典型的化學組分判定圖或指數來判定其物源。穩定的重礦物

不穩定的重礦物

石榴石、鋯石、剛玉、電氣石、錫石金紅石、白鈦礦、板鈦礦、磁鐵礦、榍石、十字石、藍晶石、獨居石重晶石、磷灰石、綠簾石、黝簾石、陽起石、符山石、紅柱石、硅線石、黃鐵礦、透閃石、普通角閃石、透輝石、普通輝石、斜方輝石、橄欖石、黑云母(2)Morton等認為水動力條件和埋藏成巖作用是影響物源信息的兩個主要因素。因此,在相似水動力條件下和成巖作用下,穩定重礦物的質量比值能更好的反映物源特征,將這些比值稱為重礦物特征指數ATi(磷灰石-電氣石指數):指示層序是否受到酸性地下水循環的影響b.單顆粒重礦物含量比值的源區意義RZi(含TiO2礦物-鋯石指數),MZi(獨居石-鋯石指數):可現實深埋砂巖物源區的情況。GZi(石榴子石-鋯石指數):用來判斷層序中石榴子石是否穩定。CZi(鉻尖晶石-鋯石指數)這些礦物特征指數,可用來指示物源特點。實例A.C.Morton用輝石礦物對南Uplands地區奧陶系Portpatrik組進行物源判斷,依據Letterier(1982)提出的Ca-Ti-Cr-Na-Al組分圖解,用Ti-(Ca+Na)來判定其物源是拉斑玄武巖或堿性玄武巖,用(Ti+Cr)-Ca圖解區分輝石源區為造山帶還是非造山帶環境。鈣堿性-拉斑玄武巖系列。指出該區輝石源自鈣堿性火山巖.實例-輝石2.4.3.1.2重礦物組合法(1)簡介礦物之間具有嚴格的共生關系,所以重礦物組合是物源變化極為敏感的指示劑。在同一沉積盆地中,同時期的沉積物的碎屑組分一致,而不同時期的沉積物所含的碎屑物質不同,據此,利用水平方向上重礦物種類和含量的變化,可推測物質來源的方向。目前,主要引用一些數學分析方法,如聚類分析(R型或Q型)、因子分析、趨勢面分析等來研究礦物組合特征和相似性等指數,從而提取反映物源的信息。有些重礦物來自不同母巖,如電氣石在酸性巖漿巖、偉晶巖及變質巖中均可能出現。因此在推斷母巖類型時,主要是應用重礦物并結合輕礦物組合來判斷母巖,而不是只用單個礦物判斷。實例

高柳構造帶為黃驊坳陷北部南堡凹陷的一個構造帶,位于高柳斷層與柏各莊斷層之間。主要發育Es和Ed地層,其中Es33(Ⅱ+Ⅲ)沉積特點以典型扇三角洲的進積式充填為主。三角洲廣泛發育。采用了重礦物法來研究其物源。

(1)重礦物特征高柳地區Es33(Ⅱ+Ⅲ)段常見的陸源重礦物有磁鐵礦、石榴石、鋯石、赤鐵礦、金紅石和黑云母等;自生重礦物有黃鐵礦和重晶石等。地區重礦物組合主要礦物(>10%)次要礦物(1%~10%)少量礦物(≤1%)高尚堡石榴石,鋯石,磁鐵礦,紅柱石電氣石,黑云母,赤(褐)鐵礦,銳鈦礦角閃石,金紅石,綠泥石,綠簾石柳贊磁鐵礦,石榴石,鋯石,綠簾石赤鐵礦黑云母,金紅石,電氣石重礦物統計分析高柳地區Es33(Ⅱ+Ⅲ)段主要重礦物統計分布圖

對主要重礦物統計分析發現:①鋯石和石榴石基本服從正態分布,且為單峰,表明其分布比較均勻,為單一成因總體,可能來自同一類母巖;②綠簾石和磁鐵礦明顯偏離正態分布,且有雙峰現象,同時也不服從對數正態分布,表明二者可能由多成因總體構成,推測其受多物源或者受多種母巖的影響;③不同地區同一種重礦物的頻數有高有低,這與物源區母巖類型、剝露面積、沉積物搬運距離及礦物的穩定性等多種因素有關。

(2)母巖類型不同物質來源的重礦物組合,有著不同的數據結構,每一個樣品所包含的不同重礦物信息是有差異的,利用多元統計分析可以對重礦物樣品進行分類,并據此判斷母巖類型、主要和次要物源以及物源位置。重礦物聚類分析-譜系群高柳地區Es33(Ⅱ+Ⅲ)段重礦物聚類分析譜系群及其分布圖Q型聚類分析:重礦物可分為兩大聚類群,這說明柳贊陡坡型扇三角洲、拾場緩坡型扇三角洲和高西南扇三角洲外圍可能各自存在兩個物源或兩類母巖的共同影響。其次,重礦物兩大聚類群分布區間不同,但二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疊,A譜系群和C譜系群范圍較大,分別包含了B譜系群和D譜系群的部分地區。這表明A和C譜系群所代表的物源影響范圍更大,而B和D譜系群所代表的物源影響范圍較小。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可以實現用少數幾個綜合變量(主因子)來代表眾多的具有一定相關聯系的單因素變量,在此不僅可以利用主因子(重礦物組合)判別物源區的母巖性質,而且可以根據各主因子方差貢獻大小確定主要母巖和次要母巖。高尚堡地區和柳贊地區Es33(Ⅱ+Ⅲ)段都存在兩個重礦物組合,這表明兩地區都存在中深變質巖類和中淺變質巖類兩類母巖,但主次正好相反,重礦物組合相對穩定的中深變質巖類母巖主要影響高尚堡地區的拾場緩坡型扇三角洲和高西南扇三角洲,重礦物組合相對不穩定的中淺變質巖類母巖則主要影響柳贊地區的柳贊陡坡型扇三角洲。

由沉積體系展布可見,重礦物譜系群的空間分布區恰好與3個主要的扇三角洲前緣分布區重疊,這種現象表明重礦物的分布完全受沉積體系控制,是沉積水動力學與重力分異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

2.4.3.2碎屑巖類分析法2.4.3.2.1砂巖

砂巖的研究在沉積學領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的興起,為地質各學科注入了新的生機。進入70年代,砂巖與板塊構造的關系研究便應運而生。它將砂巖碎屑組分的物源意義與一定板塊構造背景下的沉積盆地類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將砂巖成因的大地構造屬性分析拓展到與全球構造相對應的更為廣闊的應用領域。由于是建立在巖石薄片的微觀鑒定和樣品點統計基礎上的模型分析,而研究對象為宏觀的大地構造分區及較大尺度的物源區,因此有人將這種研究方法喻為大地構造的“指紋”分析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Dickinson、Crook及Valloni等根據已經構造背景的現代和古代砂巖樣品的統計分析,各自制定出了較為系統的碎屑組分-物源區-板塊構造三位一體的分類方案,提出了專用于砂巖構造背景分析的“碎屑模型”和“顆粒指數”概念。目前,Dickinson的碎屑模型板塊構造物源區的研究,已成為應用最廣的方案之一。他的物源區類型劃分考慮了不同板塊構造基本單元的特點,3個一級物源區既是砂巖碎屑最常出現的場所,又與活動差異明顯的各種板塊構造沉積盆地相對應;7個次級物源區類型及其碎屑模型是基本物源區特征的具體表述,也是進行板塊構造物源區判別的主要依據。

碎屑巖中的碎屑組分和結構特征能直接反映物源區和沉積盆地的構造環境。通過對選定層位砂巖樣品中的石英、長石、巖屑含量進行統計,用Dickinson碎屑骨架三角圖進行投點,根據點的分布情況,可確定物源類型。此三角圖有QLF主圖解和3個輔助圖解,從QLF途中可區分陸塊、巖漿弧和再旋回造山帶3個基本物源區。

對再旋回造山帶而言,若單晶石英的含量高,則沉積物可能主要來自變形的、成熟的地臺沉積物,它們是典型的前陸盆地沉積物;若多晶石英的含量高,則表明縫合帶本身為主要物源區;若含豐富的燧石和泥質巖碎屑,則說明物源區可能為俯沖雜巖體和蛇綠巖。在QmFLt、QpLvLs和QmPK輔助圖上,可將物源進一步精確確定出來。(據張希民等,1995,轉引自王成善等,2003,有修改)不同類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積一構造環境及其相應的砂巖化學成分特征(表1)。一般來說,碎屑巖的化學成分是礦物成分的反映,并且與其成熟度有關,因此碎屑巖的主要成分常可作為成因分類和構造環境分析的標志。M.R.Bhatia(1983)用判別分析法對砂巖化學成分同構造背景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也給出了砂巖氧化物構造背景數據。應注意的問題(1)混合物源區的情況,判別圖僅說明了沉積物通過直接和短途搬運進入鄰近盆地而形成砂巖相的物源區地塊性質。對于多物源情況,應用時應慎重。如碰撞帶和活動大陸邊緣,各種各樣的構造單元可能并列在一起,并且一起抬升遭受剝蝕;同時,流經性質極不相同構造單元的大水系也會形成混合物源區的巖相。(2)次生作用影響,分化、搬運和成巖作用不可避免的要破壞不穩定碎屑顆粒;氣候的分化作用是通過控制成土作用來影響砂巖成分的,進而影響物源區的解釋。(3)統計方法的影響,必須用特定方法(Gazzi-Dickinson的點計法)、選擇成巖作用弱的樣品,統計碎屑含量,才能有合理的結論。

礫巖中的礫石成分變化是確定物源的直接證據,利用礫石中不同成分的含量、粒徑大小及所占百分比等統計資料,能區分源巖的主要巖性、搬運距離。粒序層、礫石的分選、磨圓、礫巖體的形態等都可作為有用的參考。

2.4.3.2.3礫巖

根據砂巖中石英顆粒的類型,作菱形圖,區分深城、中高級變質的、低級變質的三類物源區;長石的化學成分、光學特征、石英中α、β石英含量變化、石英構造缺陷、礦物包體等表性特征都可用來分析物源特點。石英由于石英顆粒化學性質穩定,抗風化能力很強,既抗磨又難分解,因此石英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不同來源的石英往往特點不同。觀察石英中所含包裹體及波狀消光現象,結合顆粒大小及顆粒形狀等特征,有助于判斷石英的來源:1)來自深成中酸性侵入巖、巖漿巖的石英來自深成中酸性侵入巖、巖漿巖中的石英包裹體是電氣石、磷灰石和鋯石氣液包裹體;來自中酸性深成巖的石英,常含有細小的液體、氣體包裹體,或含鋯石、磷灰石、電氣石、獨居石等巖漿巖副礦物包裹體。礦物包裹體顆粒細小,自形程度高,排列無一定方位;塵狀氣液包裹體使石英顆粒呈云霧狀;在深成巖中,特別是在時代較老的巖石中,石英因受變形作用,常表現為明顯的波狀消光,只有火山巖中的石英才不具波狀消光。2)來自變質巖的石英片麻巖和片巖風化崩解后,會產生大量的單晶及多晶石英。一般這些變質巖中分離出來的單晶石英較之來自深成巖的單晶石英顆粒細小,其平均大小分別是2~2.5Ф和1Ф左右。變質石英表面常見裂紋,不含液體和氣體包裹體,卻可見有特征的電氣石、硅線石、藍晶石等變質礦物的針狀、長柱狀包裹體。大多數的石英晶粒都具有波狀消光。來源于區域變質巖及動力變質巖的石英常見明顯的帶狀消光。正交偏光鏡下觀察,顆粒象碎裂成幾個條帶狀的亞顆粒,各亞顆粒的消光位不同。這是由于石英受應力作用后,其光軸方向發生形變引起的。來自接觸變質巖的石英可具有云狀的波狀消光。在正交偏光鏡下可見石英象分成幾個外形極不規則的顆粒,粒間界線曲折,輪廓不清楚,消光極不一致。

3)來自噴出巖及熱液巖石的石英火山噴出巖中的石英為β-石英(高溫)。巖石冷卻至573℃以下高溫石英不穩定,會轉變為α-石英(低溫)。這種α-石英仍保留著β-石英的六方晶系外形。因此,具有β-石英外形的碎屑石英顆粒是來源于噴出巖的證據。另外顆粒具有破裂紋、灣狀熔蝕邊緣等也都是噴出巖石英的特征。噴出巖石英多為單晶,不具波狀消光,不含包裹體,表面光潔如水;來自熱液脈的石英常含很多水、包裹體,有時含有電氣石、金紅石等礦物包裹體或綠色蠕蟲狀綠泥石包裹體,可顯微弱波狀消光。4)再旋回石英

來自石英砂巖的再旋回石英具有自生加大邊,可以是單晶石英,也見有多晶石英,呈渾圓狀或帶狀。另外,在碎屑顆粒中所見圓化程度很高的石英顆粒,也是再旋回或多旋回的產物。再旋回石英主要見于古老的高成熟度的灘壩相石英砂巖中,有時也見于陸相中新生代砂巖中。由于多晶石英的晶間界線相對比較軟弱,按熱力學特點看,波狀消光石英的穩定性又較差,因此它們在再旋回作用中將陸續被淘汰。最終,再旋回石英應是單晶的非波狀消光石英。5)多晶石英

鏡下見到的大量多晶石英,也是反映母巖類型的一種重要標志。多晶石英指的是顆粒為多個石英晶體的集合體,不同類型的母巖崩解后會產生特征明顯不同的多晶石英:源于花崗巖的多晶石英顆粒,其晶粒間多呈縫合狀接觸,各晶粒大小相似,形狀近等軸狀,無定向排列;片麻巖和片巖崩解后會產生的大量多晶石英中,各晶粒間普遍表現為縫合接觸,且縫合線彎曲復雜。多晶石英晶體多為扁平伸長狀,各晶粒伸長方向相互平行。多晶石英顆粒內的石英晶體大小常為雙粒度型,即石英晶粒的粒度分布頻率曲線為雙峰態,這反映了形成變質巖的重結晶作用不是一次完成的,其中較小的晶體發育較晚。變質石英巖巖屑實際上是變質成因的多晶石英碎屑,因此它的特征與上述多晶石英相似,但晶粒定向不明顯,常為花崗變晶結構。各石英晶粒外形極不規則,彼此鑲嵌接觸。石英多顯波狀消光或帶狀消光。脈石英巖屑也為多晶石英顆粒,不規則的石英晶粒呈鑲嵌狀和梳狀,為鑲嵌型波狀消光。陰極發光

石英陰極發光主要為棕色-棕褐色,堿性長石發亮藍色光,斜長石發暗藍色光,反映源區主要來自于高級變質巖源區,與北部大青山古老的高級變質巖有很好的一致性。2.4.3.3礦物裂變徑跡分析法

1.原理:

裂變徑跡法分析物源區是利用磷灰石、鋯石中所含的微量鈾雜質裂變時在晶格中產生的輻射損傷,經一系列化學處理后,形成徑跡,通過觀測徑跡的密度、長度等分布,并對其加以統計分析,從中提供與物源區的年齡及構造演化有關的信息。磷灰石裂變徑跡退火帶溫度范圍約60-130℃,與生油窗口溫度帶基本一致,故在油氣研究中應用廣泛。淺部地層中的磷灰石沒有受到退火的影響,其裂變徑跡的年齡及長度均可代表物源特征。但也常用鋯石來判定,因其退火溫度較高(160-250℃),不易受退火的影響。若沉積后樣品未經完全退火,則其單顆粒年齡還有可能是各物源區母巖組分的混合。

Galbraith提出了用χ2檢驗來判定顆粒年齡是否服從泊松分布,即是否屬于同一組分(顆粒是否屬于同一組分)。如果樣品的年齡未能通過χ2檢驗[即P(χ2)<5%],則表明數據質量較差,則礦物顆粒來自不同的物源區)。也可用放射圖來判定裂變徑跡年齡是否由多個組分構成。結合年齡組分頻率直方圖更能準確的區分混合物源的年齡及所占比例。2.方法3.存在問題

該方法的不足之處為:(1)沉積物的熱演化史可能使徑跡部分或全部退火,從而調整了徑跡的的年齡,使其不代表物源年齡。磷灰石的徑跡退火溫度較低,不宜作物源區的區分。(2)不適當的刻蝕和統計、無法統計蛻晶質高鈾鋯石等也會引起偏差,應加以注意。

2.4.3.4沉積法

根據盆地鉆井、測井、地震等資料,經過詳細的地層對比與劃分,作出某時期的地層等厚圖、沉積相展布圖等相關圖件,可推斷出物源區的相對位置,結合巖性、成分、沉積體形態、粒度、沉積構造(波痕、交錯層等)、古流向及植物微體化石等資料,使物源區更具可靠性。2.4.3.5地球化學法

Mclennan(1993)分析總結了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方法在限制沉積物源方面的應用,其優點是既可以應用到富含基質的砂巖和頁巖中,又可以確定物源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歷史。

1.全巖化學組分和釹同位素組成分析了五中物源類型:古老大陸上地殼、再循環沉積巖、年輕的未分異弧、年輕的分異弧和各種外來組分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Nd同位素組成(反映平均物源年齡),Eu異常(反映地殼內部巖漿分異作用),大離子親石元素的富集(即LILE,反映物源組分),堿土元素虧損(反映重礦物富集),Zr和Hf富集(反映重礦物富集)和Cr富集(反映超鎂鐵物源)。

(據Mclennan,1993)物源類型εNd+Eu/Eu*Th/ScTh/U其它古老大陸上地殼(OUC)≤-10≈0.60-0.70≈1.0>3.8(頁巖)涉及主族元素組分再循環沉積巖(RSR)≤-10≈0.60-0.70≥1.0用示蹤元素分析重礦物聚集的證據(如Zr、Hf,REE)年輕未分異弧(YUA)≥+5≈1.0<1.0<3.0未涉及到主族元素(如低Si/Al,CIA),低LILE富集,組分變化大年輕分異弧、(YDA)≥+5≈0.50-0.90變化變化涉及到主族元素(如高Si/Al,CIA),高LILE富集,組分變化大外來組分:化學和同位素反映依賴于組分的特性,如非常高的Mg、Cr、Ni、V,Cr/V比值為蛇綠巖源巖的反映注:εNd+值僅代表現代沉積物。不同區帶類型之間的差異對古老巖石而言是存在的,但隨著年齡變新,將會變的越來越不明顯。確切值依賴于沉積年齡。

2.微量元素分析

Taylor等用REE、Th、Sc和高場強元素來確定源巖,其中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的比值可用來區分長英質和鎂鐵質組分。

稀土模式可用來指示物源:LREE/HREE比值低,無Eu異常,則物源可能為基性巖石;

LREE/HREE比值高,有Eu異常,則物源多為硅質巖。

La-Th-Sc、Th-Co-Zr/10、Th-Sc-Zr/10和La/Yi-Sc/Cr等圖解可用來判斷物源區所出的構造環境,即大洋島弧、大陸島弧、活動大陸邊緣和被動大陸邊緣環境。

3.主元素用來判定物源

Bhatia(1983)、Roser(1988)提出了用泥質、砂泥質巖石的主要元素地化特征來判別物源類型,用K2O、Na2O、SiO2、CaO、Al2O3、Fe2O3、MgO等的判別圖來區別被動大陸邊緣、活動大陸邊緣和大洋島弧、大陸島弧物源區。該方法可作為微量元素法的補充。4.同位素方法

用巖石中同位素測年及其間的相互關系圖來判定物源類型和年齡,是一種更為精確的年代學物源判定方法。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是單顆粒礦物測年在物源研究中的應用,因為它可以限定物源區巖石形成的事件年齡,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利用重礦物分析物源的可靠性。現在使用較多的為穩定的鋯石和獨居石,它們的年齡可用U-Pb法、Pb-Pb法,Sm-Nd法等傳統的方法測試,如Gray等利用碎屑巖中礫石的U-Pb年齡研究了Appalachian前陸盆地的物質來源。如果結合源區的變質年齡和冷卻年齡,如白云母的Ar-Ar年齡、磷灰石和鋯石的裂變徑跡年齡,還可以揭示源區的演化史。

常用的方法為U-Pb、Sm-Nd、Ar、K-Ar、Rb-Sr法等,它們對物源區的構造背景、性質及其多樣性都可反映出來。鋯石U一Pb年齡譜

同一時期來源于不同山脈的巖石或同一山脈不同巖石類型(如花崗巖、古老變質巖)的碎屑組分沉積于沉積盆地某一層位后,該層位巖石樣品中的錯石顆粒即包含了不同源區物源性質與特征的諸多信息,該層位沉積物中顆粒鋯石U-Pb年齡頻譜中必然存在多個頻率峰值,每一個峰值代表了不同性質的源區特征。因此選擇沉積盆地內控制性層位的樣品,分選出鋯石顆粒,進行單顆粒鋯石U-Pb年齡測定,獲取盆地沉積物的U-Pb年齡譜系,可以了解某一沉積時期沉積物源區的多樣性,及盆地不同沉積時期物源性質的變化特征,又由于源巖風化搬運至毗嶺盆地沉積的時間間隔很短(約1Ma),因此可推算出鋯石自U-Pb體系封閉至出露地表、遭受剝蝕的時間。

松潘一甘孜三疊系復理石盆地中、晚三疊世砂巖碎屑鋯石U一Pb頻譜年齡圖(據王岳軍等,1999)

要求:能從某一層位上的某一沉積巖樣品中分選出足量的鋯石顆粒,一般要求每個樣品30一50顆;同時必須對盆地周緣造山帶山脈的主要巖石類型、基底性質及年代學格架等有較全面的理解。1.構造抬升

構造運動對物源位置、物質成分及結構、搬運路徑、甚至最終的沉積位置等方面的影響重大,不容忽視。構造運動的持續性、間歇性控制著物源的相對位置,不同時期構造運動的強弱、同一時期不同位置構造運動的強弱、表現形式的差異動會在盆地內沉積體中表現出來(如粒度、成分、層序結構、厚度等),故在物源分析時,必須時刻考慮構造背景、構造運動的特點,其結論必須有構造特征、構造作用時代等方面的緊密支持。如造山帶物源區與盆地直接接觸時,在對盆地邊緣沖積扇體地層層序分析中,應注意這些扇體的生長受源區的構造作用和盆地邊緣的沉降作用共同控制。隨著物源區不斷向盆地的推進,剝蝕區也在變化,結果形成了地層的正向和逆向削頂層序,即礫石層序的多次的倒轉,它是漸進的物源區抬升作用的標志。2.4.3.6注意問題

2.剝蝕作用

沉積物在由物源區進入沉積位置之前都要經歷一定距離的搬運過程,在該過程中,剝蝕作用占重要地位。剝蝕過程會使源區易分化物質較多隨水流發生運移,耐分化物質較少遭受改變,在低部位又可能有不同源區的外來組分的加入,致使最終沉積顆粒的成分與源區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應用巖石學、地球化學方法判定物源時,應對現今沉積物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源區成分,這一問題加以考慮,這也是物源分析中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化學變異指數提供了一種定量化規化硅酸鹽礦物分化度的方法,是對該問題的有益探索。3.利用元素地球化學來判斷源區時,要考慮碎屑沉積作用、沉積環境對化學元素配分的制約。沉積巖的化學組成在某種程度上示蹤源區地殼的組成,但由于元素在水體和沉積巖間的配分行為不同,使得沉積巖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不能很好地指示物源區的陸殼組成。

4.同源區粒度不同的沉積巖其化學成分相差較大,一般認為,用粗粒沉積巖指示源區是不可靠的,細粒碎屑沉積巖則最能反映源區陸殼的平均組成。沉積過程中的粒度分選作用使得某些沉積巖極大地改變了沉積物中有關源區組成的記錄,查明碎屑沉積物在水流分選作用過程中化學元素的變化規律(含量變化及配分形式),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