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_第1頁
“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_第2頁
“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_第3頁
“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_第4頁
“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書與人生:

閱讀“名人傳”,汲取“正能量”

徐雁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1)人物自傳、自述、回憶錄,如胡適《四十自述》、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季羨林《牛棚雜憶》、平鑫濤所寫《逆流而上》等;(2)采訪體傳記,如羅曼·羅蘭的《名人傳》;(3)兼有采訪和口述特點的傳記,如傅光明采訪整理的《風雨平生:蕭乾口述自傳》等;(4)學術評傳,如《孔子評傳》、《李白評傳》、《曾國藩評傳》、《魯迅評傳》等;(5)小傳、正傳,如魯迅《柔石小傳》、《阿Q正傳》;及(6)人物特寫、年譜等。此外還有:(1)“自傳體散文”如琦君自傳體散文三種等;(2)“自傳體小說”如林海音《城南舊事》等。“傳記圖書”的基本類型一、曾國藩及其傳記1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致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湘潭人,1890—1978年)的信中表示:“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少時為紈绔子弟,自甘墮落,耽于冶游,時時往還湘潭市肆間,與富家少年征酒逐肉,常常日高而酣寢,因此在鄉(xiāng)間有“浮薄”之名,遂為長老所譏為敗家之子。于是自責悔過,痛改前非,堅持天未明而起床,開始關注農(nóng)事。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曾星岡遷居高嵋山下之白楊坪時,已是34歲之身。次年,他見當?shù)刿饩缣荩镄∪缤撸谑遣粩嚅_山墾荒,鑿石決壤,終于開墾得十數(shù)畛而連通成片,竟以此立業(yè),從此以晴耕雨讀為家訓,造就曾氏家族耕讀良風綿延不絕而人才輩出。曾國藩家訓名言一瞥曾國藩之父曾星岡治家之道——“考、寶、早、掃”與“書、蔬、魚、豬”曾國藩致弟書——“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于淫佚矣。”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續(xù)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國藩致弟函二、沈從文及其傳記3

現(xiàn)代作家、文物研究家沈從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煥,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14歲時投身行伍,浪跡于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邊城》等名作。先后在中國公學、西南聯(lián)大、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國文系任教。1934年出版《從文自傳》,以湘西為背景,記錄作者童、少年時代的蛻變與成長經(jīng)歷。既有天真好奇的鄉(xiāng)野童年,也有胸懷抱負與經(jīng)歷坎坷的青年生涯。1949年后,因受時政運動影響,被迫改行,先后做中國歷史博物館講解員,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后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周定一回憶說,他生平第一次讀到單行本的魯迅《吶喊》、《彷徨》,郁達夫《沉淪》,還有沈從文《從軍記》這類新文藝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末在長沙讀初中時,自己從泰東書局買來的。

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學時期,逐漸感到了沈從文作品的耐讀性。他體會到:

“要逐字逐句細心地讀,才能體會其中既平凡而又美麗動人甚至驚心動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說’消閑的速度去對付,就印象模糊,甚至不知作者在說什么。‘耐讀’的另一意義是,過些時候拿來再讀,仍很吸引人。像《從文自傳》,我就一讀再讀。《邊城》、《湘西》、《湘行散記》中的許多篇章,也是每讀一次有一次的新鮮感。就‘耐讀’這點而論,他和魯迅相同。”三、林語堂及其傳記1

林語堂(1895-1976),是一位長期居留在美國,而且主要用英文寫作的中國作家。他學貫中西,一生出版了60本書,寫了千余篇文章。他曾被提名參與“諾貝爾文學獎”卻終于有花沒果,最終無緣于該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世界上出版的各種不同版本的林語堂著作約800種(不包括再版和他人的合集),其中中文版400多種,外文版300多種,其外文譯本包括英、日、法、德、葡萄牙、西班牙等25種文字,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語種,影響極為廣泛,開創(chuàng)了中國作家在海外文壇書林的“世界紀錄”。1933年,以《大地》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到林語堂(1895-1976年)家中作客,話題涉及以中國題材寫作的一些外國作家,林氏說,他很愿意寫一部表達對中國“實感”的作品,這想法立即得到了賽珍珠的鼓勵:“你為什么不寫呢?你是可以寫的”,“我盼望已久,希望有個中國人寫一本關于中國的書。”兩年后的9月,這部名為《吾國與吾民》的書終于問世。林太乙說:“那時候的美國是白人的天下,白人種族歧視很深,對黃種人與對黑人一樣,簡直不把他們當作人看待……賽珍珠的《大地》,使西方對中國人的認識增加許多,使西洋人知道中國人也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她繼《大地》之后所著的《流亡者》和《戰(zhàn)斗的天使》,是她母親和父親的傳記。在這兩本書里,她把中國人寫活了。但是要等到《吾國與吾民》出版,西方才有一本對今古中國加以深入分析和論述的書。賽珍珠認為,它是“關于中國最完備、最重要的一本書。”

《吾國與吾民》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林語堂因此一舉成名,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在國際文壇成名的首例,被時人引以為“光榮”。1938年3月,林語堂開始構思一部用英文寫作的長篇小說(原名《瞬息京華》,1941年在上海出版首個中文譯本時被改稱《京華煙云》),其中包含著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學的多重情意,滲透著作者印象及其深刻的宋代文人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歸來堂共讀,明末“秦淮八艷”中的烈女李香君“血染桃花扇”,清代文人沈三白、蕓娘夫婦相敬如賓,以及《紅樓夢》中探春姑娘等故事的影響。林太乙說“《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在許多方面很像蕓娘”,因為“父親理想的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蕓娘”。1939年,《京華煙云》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先后出版后,被輿論譽為“中國現(xiàn)代的《紅樓夢》”,僅在美國就賣了10多萬部。

由于林語堂的書是中國人直接用英文寫作的,且市場暢銷,文壇影響大,因而獲得了首次“諾文獎”提名,但最終沒有入選。接著在1972年、1973年又被提名參評,但仍落選。第四次是在1975年夏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筆會上,他又一次被舉薦為“諾文獎”的候選人。由此,“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成為了中國被提名參評“諾文獎”次數(shù)最多的作家。他雖然最終沒有獲獎,但這仍是他個人的一個榮譽記錄和中國文壇的一種自豪。四、《蘇雪林自傳》2蘇雪林女士(1897-1999年)生平事跡蘇雪林,189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縣縣衙,祖籍安徽太平縣(今屬黃山市黃山區(qū))嶺下村。以字為名。另有筆名:綠漪女士、靈芬、老梅、天嬰等。后有“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武漢大學“珞珈三杰”的稱譽。一生筆耕八十載,著述2000多萬字。作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與學者于一身。1999年4月21去世,享年103歲。《蘇雪林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她自認為“思想很新,行為則舊”。因遵從父母之命,嫁非所愛而抱憾終身。她的一生“都在與生命打苦仗”。自稱“是一個弱者,一個充滿矛盾性的人物”,長長的一輩子似乎總是困頓于人生的矛盾之中。1936年魯迅去世后,蘇雪林在給胡適的信中稱他是“刻毒殘酷的刀筆吏”,并因之離開大陸,終老臺島,被稱為“反魯斗士”。五、《蔣碧微回憶錄》4蔣碧微女士(1899—1978年)畫像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

蔣碧微,1899年出生于江蘇宜興一個名門望族之家。本書上冊為《我與徐悲鴻》,下冊為《我與張道藩》。以翔實史料,細致筆觸,真實展示了蔣碧微、徐悲鴻、張道藩三人間的情感糾葛。作為徐悲鴻之妻,蔣碧微曾與張道藩兩情眷戀長達半個世紀,鴻雁往返情書2000余封,為中外情史所罕聞。

這部回憶錄由臺灣《皇冠》雜志于1964年10月首刊時,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女性(情感)自傳”,大概即指其令人關注的名人情感糾結內(nèi)涵。因其一生的兩段感情都是同居關系,因而人言,少女時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時代的長袖善舞,中年時代的悵惘無端,晚年時代的凄清獨處,其有善始而未得善果的人生經(jīng)歷令人唏噓不已。六、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5董竹君女士自述:《我的一個世紀》董竹君,上海錦江飯店創(chuàng)辦人。1900年出生于上海洋涇浜貧民區(qū)。1997年12月逝世,享年九十八歲。董竹君女士舊影

董竹君在13歲時為替家庭還債,被迫淪落為青樓賣唱女,次年被贖出火坑……29歲時,因不滿夫權統(tǒng)治及封建家庭桎梏,拋卻榮華富貴生活出走,獨立撫養(yǎng)四個兒女,一時有“中國的娜拉”之譽。35歲時,她在友人資助下創(chuàng)建錦江飯店。新中國成立后將全部資產(chǎn)捐獻,被譽為“紅色資本家”。“文革”中飽受迫害。

她的人生體會是:“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樣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會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對付它。隨心所欲做不到,隨遇而安不會做不到的。”三聯(lián)書店1997年9月版七、劉德偉《一粒珍珠的故事》9“一粒珍珠”

——劉德偉女士劉德偉女士,曾參世界青年大會。作為中國第一代社會工作者,其人生經(jīng)歷了中國社會的跌宕起伏。劉德偉(1912-2005)圖為抗戰(zhàn)時期在美國接受記者采訪,講述中國社會生活及學生、婦女參戰(zhàn)情況。她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fā)生后慘遭迫害,多次自殺未遂。1983年為云南省政協(xié)委員。《一粒珍珠的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劉德偉女士出生于武漢一個清貧儉樸的政府官員家庭。17歲受洗為基督教教徒。因家里財力不足,只得依靠武漢圣公會的貧寒大學生助學金貸款,先后完成了燕京大學英國文學專業(yè),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福利行政專業(yè)碩士的學業(yè)。晚年執(zhí)教于昆明理工大學英文系。在95歲高齡時,她開筆回憶了自己的童、少女生活,出國與歸國的經(jīng)歷,在上海從事社會救濟工作和被打成“右派”后的坎坷生涯。文筆流暢樸素,故事真實感人,而“永不放棄”(nevergiveup),則是其自勵、勵人的座右銘。劉德偉女士晚年自傳的寫作原旨這本自傳,是獻給我的爸爸、媽媽的。從我幼年時起,就一直受著我媽媽劉郭文昭的教育。她教育我——要成為一個能服務于人民與國家的人,才使生命有意義。無論我是快樂或憂愁,舒適或困難中,無論什么情況來到我的生命里,我都應該把它當成是鑄造我人格和意志的鍛煉。只有這一條路,我才能夠活出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的話給了我能充實地生活的動力。我的爸爸劉建民,是他教育了我,認識了“民主”是什么?他告訴我,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民主時代的公民,而不是封建政治下的產(chǎn)物……八、姜淑梅《亂時候,窮時候》

本書作者1937年出生于山東巨野縣一個地主之家,可謂生不逢“時”。早年認過幾天字,后來全都“拋荒”。直到1997年60歲高齡時,才又開始認字,5年后動筆寫作,76歲時開始在《讀庫》、《北方文學》、《新青年》等發(fā)表作品,實寫戰(zhàn)亂生活、饑荒時日,細節(jié)飽滿,生動傳神,贏得眾多“姜絲”。本書分為“窮時候”、“亂時候”和“家里人”三輯,共19萬字,為其作品結集。10九、亮軒《飄零一家——從大陸到臺灣的父子殘局》“作者亮軒的忠告

“要愛一個人,一定不可以用對方不會同意的方式去愛,否則與恨無異……人間許多悲劇,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得太專橫,太霸道,愛得跟冤冤相報沒有兩樣。人生苦短,何必如此苦苦折騰?”——這是臺灣作家亮軒在其自傳《飄零一家——從大陸到臺灣的父子殘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說出的最為錐心瀝血的話,也是一個在殘缺家庭中艱難長大的智者,基于自身遭遇而寫出的寄語和忠告。作者于1942年10月出生于重慶,因父母失和而從此母子暌隔數(shù)十年。他痛苦地回憶說,早年遭遇的是一個身、心都曾失落的痛苦童年,盡管他的家庭有父親、姑丈和姑媽三個親長,但在記憶中卻從未享受過什么“慈愛”。《飄零一家》當年在臺灣問世初版時原名《壞孩子》:我慶幸沒有讓這個世界上我僅有的血親長輩給打得屈服了……我還是我,沒讓他們打成他們要的什么樣的孩子,多么慶幸我依然讀我自己想要讀的書,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