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趙正雷春燕縱觀天人感應思想及其意義什么是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天人感應思想源于《尚書·洪范》,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古代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天人感應思想是一種古老的思想,先秦時期的天人感應比較零散,漢代以后天人感應的神學色彩愈發濃重。只有漢代時期的天人感應經歷了由建構到解構的過程。因此,闡述這一時期的天人感應思想能夠呈現一個動態的且清晰的發展過程,從而能夠更加深入的認識天人感應思想。內容概括一、天人感應思想的歷史淵源二、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發展脈絡三、天人感應思想的現代審視一、天人感應思想的歷史淵源(一)春秋以前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這一時期的天人感應思想主要體現在古書《詩經》、《尚書》、《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學思想中“瞻仰昊天、則不我惠”,“彼蒼者天,殲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國”
——《詩經》“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
——《尚書》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易傳?系辭下》“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此三者來也,政召之。”——《管子?五輔》(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人感應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人感應思想主要反映在孔子、墨子、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及范蠡的哲學思想中,其中陰陽家的天人感應思想對漢代時期天人感應論者影響甚大,為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一、天人感應思想的歷史淵源孔子的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墨子的“天志”說:“既尚同乎天下;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將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
——《墨子?尚同》陰陽家的思想中也包含著深刻的天人感應觀念:其所謂的“天”具有雙重性質,它既指自然之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史記》范蠡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稱霸的范蠡也曾提出過“人事天應”、“人事與天地相參”的思想。范蠡勸告越王說:“人事至矣,天未應也。王姑待之。”“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二、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發展脈絡(一)《黃帝內經》與《淮南子》中天人相類的思想(二)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具體建構(三)王充對天人感應論的解構《黃帝內經》———天人相類思想的初步體現:《黃帝內經》作了以身類天、使天獲得人體化的感性形式的努力。如其所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淮南子》———天人相類思想的系統表:“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案于地也。……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署,人亦有取予喜怒。故膽為云,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二)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具體建構《黃帝內經》與《淮南子》只是停留在對天人感應學說的一個部分———天人相副的論述上,沒有真正涉及到天與人相感應的問題。作為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博采眾長,吸取前代各家感應思想,直接繼承了墨子的“天志”思想,并作了相應的發展,從而建構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應系統,天人感應思想被推向了成熟形態。天道各以其類動:董仲舒認為,物物相感、天人感應的根據就在于:同類相動,類度類。董仲舒認為“天道各以其類動”。這是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一條普遍性法則,也是感應發生的基本前提。董仲舒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論述“同類相動”的:第一,世界萬物存在著一種同類相吸的趨勢。美好的事物一定可以引出美好的事物,而壞惡的事物則會導致壞惡的事物,同類之事一定會相感應而互動。第二,世界萬物存在著一種同類相助的傾向。因此,陽之氣當助益于陽性的事物,而陰之氣也一定會助益于陰性的事物。人副天數“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天以終歲之數,或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此旨暗膚著身,與人俱生。”天人感應最終的實現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如果天地的陰氣生起,那么人的陰氣也必然隨之生起;反之亦然。懂得了這種雙向的感應關系后,如果想要天下雨,就應該充分發動人的陰性因素,這樣就可以使得天陰之雨隨感而出;而如果要止雨,則必須積極調動人的陽性因素,這樣就可以彰顯出晴朗之陽。(三)王充對天人感應論的解構東漢時期,讖緯與迷信合流,整個東漢時期彌漫著神學色彩。天人感應理論旨在宣揚天有意志、天命王權和災異譴告說,因而是一種有神論。作為東漢時期杰出的無神論者,王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有神論進行了批判:1.天無意志而非“故生”萬物
2.君王興于時命而非命中注定天人感應論者認為人與萬物皆為天所生,統治者的出現也是天的意志的體現,是天賜皇權,公然宣揚君權神授論。3.災異為陰陽所致而非譴告警戒三、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現代審視(一)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歷史意義1.天人感應思想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維持統治秩序的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貨代企業業務流程重組與優化考核試卷
- 健身器材制造業消費者行為研究與產品設計創新實踐考核試卷
- 藥品儲存與倉儲環境控制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考核試卷
- 窗簾面料的智能傳感技術考核試卷
- 輪胎行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考核試卷
- 肺炎醫學科普知識講座
- 生物制藥產品包裝技術秘密保護及品牌推廣合作協議
- 網絡直播平臺內容審查與隱私保護合同
- 智能停車場車位預約系統用戶培訓與售后服務合同
- 電大《管理英語3》1-8單元試題附答案
- 帶狀皰疹性腦膜腦炎的治療及護理
- 2023年擴散膜行業市場需求分析報告及未來五至十年行業預測報告
- 老年患者預防燙傷
- 2024年江蘇綠色東海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GB/T 43564-2023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田徑場地
- 知行合一:王陽明傳
- 廣告宣傳欄及雕塑采購項目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國開《Windows網絡操作系統管理》形考任務4-配置故障轉移群集服務實訓
- 波浪理論基礎圖解
- 角的度量說課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