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必修二專題7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7.3 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_第1頁
【課件】必修二專題7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7.3 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_第2頁
【課件】必修二專題7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7.3 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_第3頁
【課件】必修二專題7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7.3 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_第4頁
【課件】必修二專題7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7.3 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改革與挫折——1953-1991年

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迅速擺脫了貧窮落后的狀況,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有力回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包圍;但是它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制約了蘇聯在戰后和平建設時期的進一步發展。

1953年斯大林逝世,為蘇聯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與可能。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19911982195319641.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①20世紀50年代,的弊端日益顯現。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為蘇聯體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機。(2)內容:領域措施影響農業方面①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②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③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農業有所好轉,但冒進思想和惡劣氣候使其再度出現危機工業方面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沒有使企業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政治方面①批判對的個人崇拜②進行大規模平反活動未找到個人崇拜產生的真正根源,不久重新陷入的泥淖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冤假錯案個人崇拜赫魯曉夫搖擺不定的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1)背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逝世。(2)內容:

A.經濟改革①農業改革:擴大自主權;削減農業稅;墾荒和種植玉米②工業改革: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

B.政治改革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蘇共二十大);平反冤假錯案(3)結果:

收效甚微→→失敗(由于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

(4)評價:

A.積極:赫魯曉夫的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B.消極: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劃和科學的試驗,改革雖然取得一些成果,卻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工業集體農莊工人農民權力_________,排斥市場的指令性______經濟壓抑地方_______1、壓抑企業______2、片面發展_______,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3、單一的_______制積極性積極性高度集中計劃重工業公有壓抑工人、農民的_______積極性給企業部分權力,但仍末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給地方部分管理權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側重改革農業、發展農業小修小補,收效甚微原因:(1)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戰略目標超越實際,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3)沒有進行總體的規劃和科學的試驗,帶有很大的盲目性(4)赫魯曉夫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也影響改革;造成混亂◆

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這里的“跨進了新時代”的主要含義是()

A.改變了蘇聯農業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D.促進了蘇聯重工業的發展B價值規律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增長情況(年平均增長率百分比)

時期項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社會總產值6.57.46.34.23.3國民收入6.57.85.74.32.6工業總產值8.68.57.44.42.8農業總產值2.23.92.51.74.0基建投資5.47.36.73.72.0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增長呈現怎樣的特點?A、前期增長B、后期緩慢原因:符合本國國情,調整政策原因: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過分追求穩定,改革步伐逐漸緩慢下來;與美國的軍備競賽C、改革失敗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逐漸停滯的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點進行工業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重點是軍事工業。內容(1)經濟:制定了發展蘇聯社會經濟的“

”戰略(2)政治: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②倡導“公開性”和“民主化”,縱容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影響(1)蘇聯整個社會陷入失控狀態(2)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將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3)“八一九”事件后,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變(4)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的發表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加速發展自由化多黨制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戈爾巴喬夫內容(1)經濟:制定了發展蘇聯社會經濟的“

”戰略(2)政治: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②倡導“公開性”和“民主化”,縱容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影響(1)蘇聯整個社會陷入失控狀態(2)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將蘇聯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3)“八一九”事件后,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變(4)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的發表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加速發展自由化多黨制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對世界發展來說,他是有功的;但對蘇聯發展來說,他卻是有罪的。”戈爾巴喬夫如何認識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史論(2)改革的啟示①應從本國實際出發,建設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會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步完善。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并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行的,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2.列寧認為“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部分恢復資本主義的方式,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要求,使蘇維埃俄國經濟明顯好轉,政權得到鞏固。3.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20世紀20年代,蘇聯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取消新經濟政策。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即“斯大林模式”。4.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原則。cDcDD[經典示例](2013·高考福建文綜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增加財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談不上社會主義了……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摘自《列寧全集》(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蘇維埃政權為什么要實施快速工業化戰略。(9分)(1)蘇維埃政權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勢力包圍中;經濟技術落后,國防薄弱;如不快速發展重工業、實現工業化,經濟、技術就不能獨立,政權將被扼殺。(9分)材料二蘇維埃國家在原則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戰敗國人民一類的齷齪辦法吸收工業化資金的。至于借用外債的這種辦法,蘇聯卻沒有加以利用的機會,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拒絕借款給蘇聯。——摘自《斯大林選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是如何為工業化打基礎并找到資金的。(10分)(2)實行企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政府把國有企業利潤集中收繳;征收農業稅;以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等方式籌集工業化資金。(10分)材料三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因此我國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摘自《斯大林選集》(3)材料三中所說的“通常的”工業化道路是什么?結合材料二、三,以英國為例加以說明。(8分)(3)從發展輕工業開始。殖民掠奪(海外擴張)進行原始積累;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輕工業到重工業);逐步實現工業化。(8分)材料四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20年時間建成中國的工業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論十大關系》實際上是思考開辟一條跟蘇聯有所不同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八大進一步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