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課件92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_第1頁
【課件】《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課件92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_第2頁
【課件】《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課件92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_第3頁
【課件】《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課件92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_第4頁
【課件】《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課件92張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這個聰明的俘虜是怎么回答的呢?有一個殘暴的國王,統治著一個奇怪的國家。這個殘暴的國王頒布了一條奇怪的法令,所有從前線抓回來的俘虜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來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話,就得用火燒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話,就得絞死。看起來,任何俘虜都難逃噩運。有一天前線送來了一個俘虜,執法官按照慣例問他:你來這里干什么?聰明的俘虜回答:……

執法官不好處理,只好上報國王裁決。國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辦法,最后只好把這個俘虜放了。聰明的俘虜回答:

我來這里是為了被絞死。聰明的俘虜回答:

我來這里是為了被絞死。

因為如果真的絞死這個俘虜,那么這個俘虜說的是真話,而說了真話是要被燒死的。可是如果把這人燒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話,而說假話的是要被絞死的。

這個聰明的俘虜利用真話假話,絞死燒死之間的邏輯推理關系,救了自己一命。

柏拉圖曾給人下過一個定義:“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

柏拉圖曾給人下過一個定義:“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

結果他的一個學生給他找來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雞,拿到柏拉圖面前嘲諷他說:“這就是老師您說的‘人’呀。”

柏拉圖的定義之所以顯得可笑,是因為“沒有羽毛的兩足直立的動物”不是人的根本屬性,雖然人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柏拉圖把“人”的外延擴大了,一些不屬于人的事物都能歸入其中,這才讓學生抓住了把柄。可見每一個概念都有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根本屬性,外延則指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具體范圍,建立一個概念必須要考慮到這兩個方面。

邏輯通過概念、判斷來進行推理、論證,所以要學習邏輯,我們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合作探究概念

我們正在使用的這本書,叫“課本”,不叫“雜志”,不叫“小說”;這本書用的文字是“漢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這些“課本”“雜志”“小說”“漢字”“英文”“日文”等,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叫“詞語”,而從邏輯角度看,它們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個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種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屬性,我們借此就可以準確地把一種事物或現象跟其他事物或現象區別開來。新知講解“概念”“概念”

含義:心理學上認為,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詞來標示和記載的。概念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同時又是思維活動借以進行的單元。概念組成:內涵、外延

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內涵越少,外延就越大。這就是內涵與外延的反比關系。內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根本屬性。外延則指所反映的對象的具體范圍。例如,“鋼筆”這個概念的內涵,比“筆”的內涵要多。“鋼筆”有筆的一般特點外,還增加了“筆尖用金屬制成,鋼性的,用墨水書寫”這一特點。那么,“鋼筆”的外延比“筆”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筆、鉛筆、圓珠筆等都排除在外。概念間關系概念之間的關系根據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間的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概念之間的關系根據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間的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相容關系:“全同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不相容關系:“矛盾關系”、“反對關系”①全同關系

全同關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叫同一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全同關系時,則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全同關系如下圖所示:(一)相容關系①全同關系

全同關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叫同一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全同關系時,則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全同關系如下圖所示:“中國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滿18周歲的人”。(一)相容關系②包含關系真包含關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關系,也叫屬種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真包含關系時,則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真包含關系如下圖所示:(一)相容關系②包含關系真包含關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關系,也叫屬種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真包含關系時,則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真包含關系如下圖所示:“學生”和“大學生”、“馬”和“白馬”(一)相容關系③交叉關系交叉關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交叉關系時,則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交叉關系如下圖所示:(一)相容關系③交叉關系交叉關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關系。當a與b兩個概念具有交叉關系時,則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交叉關系如下圖所示:“青年”和“作家”、“暢銷商品”和“高檔商品”(一)相容關系①矛盾關系矛盾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當a與b具有矛盾關系時,則所有a都不是b,并且a與b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c的外延。矛盾關系如下圖所示:(二)不相容關系①矛盾關系矛盾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當a與b具有矛盾關系時,則所有a都不是b,并且a與b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c的外延。矛盾關系如下圖所示:“有彩色”和“無彩色”、“男人”和“女人”、”戰爭”與”和平“(二)不相容關系②反對關系反對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當a與b具有反對關系時,則所有a都不是b,并且a與b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c的外延。反對關系如下圖所示:(二)不相容關系②反對關系反對關系是指外延沒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當a與b具有反對關系時,則所有a都不是b,并且a與b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c的外延。反對關系如下圖所示:“大學生”和“小學生”、“紅色”和“藍色”(二)不相容關系

學習活動明確幾種邏輯規律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同一律01同一律:概念和命題必須保持一致性概念同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一致。命題同一:命題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須保持同一。同一律同一律:概念和命題必須保持一致性概念同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一致。命題同一:命題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須保持同一。公式:A是A

同一律同一律:概念和命題必須保持一致性概念同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一致。命題同一:命題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須保持同一。公式:A是A

例如,“杜鵑”這一概念,有三種含義。但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杜鵑”的內涵和外延應該是確定的,它不能同時既指花名,又指鳥名或人名,否則會造成思維的混亂。

同一律同一律:概念和命題必須保持一致性概念同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一致。命題同一:命題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須保持同一。公式:A是A

例如,“杜鵑”這一概念,有三種含義。但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杜鵑”的內涵和外延應該是確定的,它不能同時既指花名,又指鳥名或人名,否則會造成思維的混亂。

1+1=2,他們在表示實際意義的時候是同一個或同一種對象,不能是前一個“1”表示蘋果,后一個“1”是梨,“2”是桔子,一個蘋果“加”一個“梨”是兩個桔子,這明顯是不合邏輯的.同一律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斷,或者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中,如果違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當成同一個概念來使用,所犯的邏輯錯誤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換概念。例: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張三是人。因此張三是猿猴進化而來的。

例:狗父論證:“這是一條狗,它是一個父親。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親。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親。”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斷,或者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中,如果違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當成同一個概念來使用,所犯的邏輯錯誤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換概念。例: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張三是人。因此張三是猿猴進化而來的。

違反“同一律”“人”概念:1.一個動物種類

2.這個種類的每一個個體。例:狗父論證:“這是一條狗,它是一個父親。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親。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親。”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偷換概念

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斷,或者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中,如果違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當成同一個概念來使用,所犯的邏輯錯誤叫混淆概念,或者偷換概念。例: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張三是人。因此張三是猿猴進化而來的。違反“同一律”“人”概念:1.一個動物種類

2.這個種類的每一個個體。例:狗父論證:“這是一條狗,它是一個父親。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親。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親。”

“你的”:1.表歸屬。

2.表血緣關系。一列火車進站了。有個小伙子搶先上了火車,一看,座無虛席。他就厚著臉皮硬往一位老大爺身邊擠座兒。老大爺不高興了,說:“小伙子,別硬坐了,座位已經滿了。”小伙子嘻皮笑臉地說:“老大爺,沒辦法,我買的就是‘硬座’票。”

一列火車進站了。有個小伙子搶先上了火車,一看,座無虛席。他就厚著臉皮硬往一位老大爺身邊擠座兒。老大爺不高興了,說:“小伙子,別硬坐了,座位已經滿了。”小伙子嘻皮笑臉地說:“老大爺,沒辦法,我買的就是‘硬座’票。”

小伙子說話時故意把“硬座”變換成“硬坐”,這在邏輯上就叫偷換概念。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混淆概念

歧義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產生的歧義。(混淆概念)

如:1898年,中國清政府和德國簽署了《膠澳租界條約》,《條約》中約定德國可以獲得“山東膠-濟鐵路的修筑權和鐵路沿線30里內的礦產開采權……”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混淆概念

歧義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產生的歧義。(混淆概念)

如:1898年,中國清政府和德國簽署了《膠澳租界條約》,《條約》中約定德國可以獲得“山東膠-濟鐵路的修筑權和鐵路沿線30里內的礦產開采權……”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混淆概念歧義:①清政府:“鐵路沿線的兩側總共30里”②德方:“鐵路沿線的每一側各30里,總共60里。”

③“30里”是“英里”還是“華里”?

歧義概念:因概念反映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產生的歧義。(混淆概念)

1英里=3.2187華里有一天,某城市一家餐館前掛了一個“明天吃飯不要錢”的牌子。第二天剛開始營業,就顧客盈門。可顧客一吃完飯,老板就要錢。人們問他:“牌子上不是寫著‘明天吃飯不要錢’嗎?”老板答道:“是啊,明天不要錢,今天要錢。”第三天,第四天,老板照收不誤。有一天,某城市一家餐館前掛了一個“明天吃飯不要錢”的牌子。第二天剛開始營業,就顧客盈門。可顧客一吃完飯,老板就要錢。人們問他:“牌子上不是寫著‘明天吃飯不要錢’嗎?”老板答道:“是啊,明天不要錢,今天要錢。”第三天,第四天,老板照收不誤。老板故意混淆概念招攬生意。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轉移論題

在論證中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沒有使論題保持始終如一,這樣的邏輯錯誤,叫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轉移論題

在論證中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沒有使論題保持始終如一,這樣的邏輯錯誤,叫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例:學習要講究方法。方法對頭,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對數學比較感興趣,習題做得多,學習成績就比較好;而對英語,我沒有興趣,怕讀怕背,成績就比較差。

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轉移論題

在論證中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沒有使論題保持始終如一,這樣的邏輯錯誤,叫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例:學習要講究方法。方法對頭,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對數學比較感興趣,習題做得多,學習成績就比較好;而對英語,我沒有興趣,怕讀怕背,成績就比較差。

某報紙曾登載短文,題為《世界上抽煙人數最多的國家》。文中說的是:尼泊爾60%以上的男人抽煙,30%以上的女人抽煙,因此,尼泊爾是世界上抽煙人數最多的國家。

某報紙曾登載短文,題為《世界上抽煙人數最多的國家》。文中說的是:尼泊爾60%以上的男人抽煙,30%以上的女人抽煙,因此,尼泊爾是世界上抽煙人數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抽煙人數最多的國家”轉成了“世界上抽煙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犯了“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同一律”。矛盾律02矛盾律矛盾律(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互相矛盾: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對: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矛盾律矛盾律(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互相矛盾: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對: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eg:小明是個男孩子。小明是個女孩子。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矛盾律矛盾律(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判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互相矛盾: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對: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eg:小明是個男孩子。小明是個女孩子。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小明在寫語文作業。小明在寫數學作業。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1919年,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羅素曾經提出一個問題“某村子里有個理發師,他規定:在本村我只給而且一定要給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這是數學史上著名的“理發師悖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理發師胡子越長越長。請問:這個理發師能不能給自己刮胡子?請分析其包含的邏輯矛盾。

1919年,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羅素曾經提出一個問題“某村子里有個理發師,他規定:在本村我只給而且一定要給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這是數學史上著名的“理發師悖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理發師胡子越長越長。請問:這個理發師能不能給自己刮胡子?請分析其包含的邏輯矛盾。不刮——屬于“不給自己刮臉的人”,

他就要給自己刮臉,刮——又屬于“給自己刮臉的人”,

他就不能給自己刮臉。

悖論——違反矛盾律矛盾律的運用例:某珠寶商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如果以上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是真的?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丙矛盾律的運用

解析: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據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這一條件,得知甲和丙說真話,由此又可推出“丁是主犯”。因此,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例:某珠寶商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如果以上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是真的?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丙女主人公鮑西亞對求婚者說:“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銀盒子,一只是鉛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寫有一句話。三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誰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誰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寫的是“肖像在這里”,銀盒上寫的是“肖像不在這里”,鉛盒上寫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經過邏輯推斷,你認為肖像應該在哪個盒子里?《威尼斯商人》經典情節女主人公鮑西亞對求婚者說:“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銀盒子,一只是鉛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寫有一句話。三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誰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誰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寫的是“肖像在這里”,銀盒上寫的是“肖像不在這里”,鉛盒上寫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經過邏輯推斷,你認為肖像應該在哪個盒子里?《威尼斯商人》經典情節邏輯分析:因為金盒子上的話和鉛盒子上的話是矛盾的,所以兩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話中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話,所以銀盒上的是假話。所以,畫像在銀盒里。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違反矛盾律的要求,認為一個概念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或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判定為同真,這種邏輯錯誤叫“自相矛盾”。正確思維是不容許自相矛盾的。

(浙江省高考真題):一個青年人很想到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去搞科研。經過努力,他終于見到了他所敬仰的愛迪生,很高興地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世上的一切物品。愛迪生聽后很驚奇地

反問:

青年人一時語塞。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違反矛盾律的要求,認為一個概念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或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判定為同真,這種邏輯錯誤叫“自相矛盾”。正確思維是不容許自相矛盾的。

(浙江省高考真題):一個青年人很想到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去搞科研。經過努力,他終于見到了他所敬仰的愛迪生,很高興地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世上的一切物品。愛迪生聽后很驚奇地

反問:

青年人一時語塞。“那么你想用什么容器來裝這種液體呢?”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不當預設

例:你正在路上開車,速度很快,突然前方路口沖出一人和一條狗,請問你是撞人是撞狗?

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不當預設

例:你正在路上開車,速度很快,突然前方路口沖出一人和一條狗,請問你是撞人是撞狗?你可以剎車。這個問題包含著一個預設“你只能撞其中一個”,其實你還可以有其他選擇。這種錯誤叫做“不當預設”。排中律03排中律:必有一真(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兩個相互是矛盾的判斷。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或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區別: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必有一真(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兩個相互是矛盾的判斷。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或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區別:邏輯要求:對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時否定。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必有一真(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兩個相互是矛盾的判斷。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或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區別:邏輯要求:對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時否定。邏輯要求:對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時肯定。排中律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甲說:這個杯子是金屬的乙說:這個杯子是非金屬的

甲說:這個杯子是金屬的乙說:這個杯子是非金屬的

這兩個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1)側重點不同:矛盾律規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規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適用范圍不同:矛盾律適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對關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適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排中律只適用于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而不適用于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這是因為,兩個互相反對的判斷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個為真。(3)邏輯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對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時肯定;排中律要求對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時否定。

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充足理由律04常見違反充足理由律的邏輯錯誤:“沒有理由”“理由虛假”“推不出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指,一個判斷被斷定為真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沒有充足理由,則該判斷不能被斷定為真。(1)對所要論證的觀點必須給出理由,否則就犯了“沒有理由”的謬誤。這種“沒有理由”的謬誤常常表現為:訴諸個人,訴諸公眾,訴諸憐憫,訴諸權威,訴諸無知。①你們不要相信他的話,他因生活作風有問題受過處分(訴諸個人)②我所主張的不過是大多數公眾的觀點,你反對我,就是在與公眾作對。不信你問一問在場的人?(訴諸公眾)③我上有年邁的雙目失明失去自理能力的老母,下有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如果給我判刑,投入監獄,他們該怎么辦呀!(訴諸憐憫)④愛因斯坦都這么說,你竟敢不同意?(訴諸權威)(2)理由必須真實,否則犯“虛假理由”錯誤。“理由虛假”指用虛假的理由充當論據去證明某種東西,但實際上根本起不到這種證明作用。

(3)所給出的理由必須能夠推出所要論證的觀點,否則就會犯“推不出來”的邏輯錯誤。“推不出來”主要指推斷過程不合邏輯,因而論點的真實性沒有邏輯保證,例如:如果長期躺在床上看書,就會患近視眼,我從不躺在床上看書,所以我不會患近視眼。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①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已》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①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已》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已》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分析:第一個“作品”是魯迅“所有”作品的總稱,第二個“作品”是“每一個”作品的通稱,看起來表述一樣,其實不是一個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錯誤。這樣的情況就是“偷換概念”。違反同一律。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②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②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分析:安,在問句中通常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表示“怎么”,另一種表示“在哪里”。莊子惠子一開始是圍繞“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魚快樂”的話題進行辯論的。但到最后,莊子突然偷換概念,把“安”用于表達“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結。違反了同一律。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③“服務員同志,請當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湯里去了。”“沒有關系,湯不燙,我不痛。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③“服務員同志,請當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湯里去了。”“沒有關系,湯不燙,我不痛。分析:顧客想表達的是提醒甚至抗議,關注的是他的飯菜的衛生問題;服務員卻把問題轉移成自己有沒有被燙挨痛的問題。應該說服務員的答話頗為狡黠,但考慮到其做法確實有損顧客的權益,而又有逃避責任的意思,可以認定其答話是典型的“偷換論題”的謬誤。

④“我是答應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可我來了三次,每次按門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

④“我是答應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可我來了三次,每次按門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分析:一般來說,需要修門鈴就是因為門鈴壞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門鈴”就“有人來開門”呢?說話人或是真的未意識到其中的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