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課件】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課件】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課件】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課件】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課程標準】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目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世界遺產公約》0102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033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1.文化遺產:2.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或遺址。1、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財富A、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B、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C、是歷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資源2、文化遺產不斷遭到破壞自然災害、戰爭、工業化、城市化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人類的共同財富;不可再生性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原因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1)古代對文物的保護——收藏⑴古代: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從藝術珍品開始的,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①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中,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②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還發展成為專門之學。2.近代以來西方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傳統1.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2.1964年,通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這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著深遠意義。立法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佛羅倫薩藝術中心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很多人都說,自己還沒有去親眼見過,為這一文化遺產的損毀表示哀悼。認為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比巴黎圣母院珍貴多了,將這形容為“天道輪回”。討論: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為什么引起廣泛關注?對于網友的不同看法,你持什么立場呢?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2019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遭遇重大火災巴黎圣母院是人類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不只是法國的損失,也是人類的損失。我們不能因為歷史上的火燒園明園來而對巴黎圣母院被毀這件事感到心情舒暢。同樣,園明園的被毀不只是中國人民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3.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時期措施清政府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護古物推廣辦法》南京國民政府1930年,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①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②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到2013年已公布7批,總數為4296處③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

材料一

四川安岳縣峰門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紅黃藍綠顏色重繪的“濃墨重彩”,瞬間讓網友們覺得“眼懷慈悲,神態安靜的活佛生生被畫成了地主家的胖兒子”。真實性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手段材料二

主持人介紹到,法國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非常嚴格、明確的古建筑保護法,例如規定古建筑及其方圓五百米內的景物未經政府允許不得變動。完整性思考:你覺得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應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當時著名國學家陳寅恪曾這樣感慨。“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敦煌藏經洞的藏品,大約有1.37萬件在大英博物館里,是全世界敦煌經卷的三分之一。但因為語言、文化等差異,這些經卷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你覺得今天敦煌學的研究和保護應該具有什么觀念?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手段世界性2003年,敦煌研究院委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主持,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敦煌研究院共同參與,開始編制《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敦煌莫高窟: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國際合作背景:(1)文化遺產受到威脅(2)文物保護及研究的傳統——文物收藏、國家立法(3)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國際合作時間: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目的: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地位: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類型: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發展:1998年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實踐:1978年,確定的首批12處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9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存在嚴重威脅的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二.世界:《世界遺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標志遺產數量1121文化遺產869自然遺產213混合遺產39跨國界遺產39瀕危遺產53退出名單2締約國167《世界遺產名錄》數量(截至2019年12月)二.世界:《世界遺產公約》2.中國現代: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1)措施:①1985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和2004《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②2006年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③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意義:②通過申遺等舉措,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②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三、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一)世界——古代雅典衛城古羅馬城古代文明遺跡代表: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1959年,埃及和蘇丹兩國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水壩。但讓他們沒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壩將直接威脅到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存亡,假如阿旺斯水壩的建設者不采取行動,那么,水壩的建成之日,便是神廟滅頂之時。埃及政府被迫向聯合國發出拯救神廟的呼吁。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持下,51個國家參與到阿布辛拜勒神廟的遷移項目中。科學家對神廟進行精密的測量后,決定把它切割成近2000塊,從最小的10多噸到最大的重達32噸。每塊石體逐一編號,把它們搬遷到比原址高60米、深入陸地180米的高地上,像砌積木一樣重新組裝起來。整個工程花了4年時間,于1968年9月竣工,耗資約4000萬美元。由于采用了分塊切割再重新組裝的辦法遷移后的神殿非常完美,顯得如同置身于原來的環境之中(日光照射時間提前一天)。(二)世界——近代文化遺產近代文化遺產代表: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長城莫高窟故宮(三)中國文化遺產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代表: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泰山: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中國文化遺產昆曲皮影戲二十四節氣活字印刷書蒙古族長調民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瑤族長鼓舞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瑤族聚居地區,多在瑤族傳統節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如今傳承人斷層狀況異常突出,長鼓舞處于后繼乏人、舞藝失傳的狀態。截止到2013年,廣東清遠市級以上非遺代表傳承人共有67人,其中國家傳承人僅1人,廣東連南的省級傳承人有9人,省級以上傳承人平均年齡64.2歲,占總人數的近七成,連南“鼓王”唐橋辛二公如今也已經74歲。中國的非遺困境青春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將55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29折,根據21世紀的審美觀,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傳世經典以青春靚麗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再現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傳承與創新1.(2019浙江湖州菱湖中學高二月考)世界文化遺產受到的威脅是多種多樣的。希臘的某古跡“在20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次失敗的修復,由于使用粘合劑等材料不恰當,反而對古跡造成了破壞”。這提示我們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要(

)A.避免自然災害侵蝕 B.加強科學研究C.減少人為開發因素 D.強化保護意識2.對文化遺產的基本條件和保護原則理解不正確的是:A.其核心是強調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B.反對任何的“修復”,以保持其原貌C.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D.完整性是對真實性的強化BB3.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其突出的普遍價值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未來的人類。因此,我們對于世界文化遺產應A.全力開發推向市場 B.嚴格保護封閉保存C.充分利用適度保護 D.充分保護適度利用4.(2019浙江余姚中學高二月考)《世界遺產公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下各國簽訂的重要文件。下列屬于《世界遺產公約》內容的有①締約國負有保護本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責任②各締約國必要時可利用國際援助和合作③對世界遺產的申報和認定做出嚴格的規定④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定義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A5.(2020浙江湖州高二期末,)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它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遺址屬于(

)A.文化遺產B.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C.自然遺產D.非物質文化遺產6.(2020江蘇江陰高中高二期中,)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曾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要盡可能地保護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故宮、頤和園、雍和宮等。據所學知識判斷,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哪一戰役有直接關系(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CA7.1979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的入選符合《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是(

)A.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B.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C.可作為一種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D.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D要和平,不要戰爭;增強正義戰勝邪惡的信念;警惕否認法西斯罪行的企圖長城不僅是一座綿延萬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材料一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黃河,據守在今大青山一帶,利用地勢,修繕、增補舊秦、趙、燕長城,并連接起來,形成著名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不僅有益于長城以南的農業民族,亦有益于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長城的存在,民族間補充物質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納入和平有序的軌道。不可否認,長城曾是民族間的軍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間和平相處、友好往來的保證與象征。——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⑴據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長城遵循的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長城在中國古代發揮的積極作用。(6分)原則:因地制宜。(2分)積極作用:保護內地的農業生產;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推動長城沿線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4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世界遺產公約》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保護原因保護手段文化遺產的價值各國經驗歷史世界中國課堂小結文化遺產的現狀中國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