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20年代小說教學重點一、“五四”小說的形成二、“問題小說”三、人生派寫實小說
四、“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敘述小說
一、“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1902年梁啟超發起的“小說界革命”,提高小說在民眾心目中地位。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期發表的《狂人日記》是現代白話小說開山之作,為“五四”小說拉開序幕。中國小說從古典形式向現代形式轉型的時代契機,標志著我國現代小說新紀元的開始。隨后魯迅的《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小說相繼問世。20年代小說就此拉開了序幕。沿海城市新型報刊印刷業發展,稿費制度養活第一代職業小說家。1902-1919年文學性刊物約85種,出版小說的機構100家之多,培育了出版陣地和受眾市場。1917年的文學革命興起白話運動,白話文特別適合小說的創作推廣。西洋小說的引入,為傳統小說向現代小說轉型提供借鑒和推動力量。1918年開始出現的白話小說雖晚于白話新詩創作,但新人不斷涌現,創作數量最多,在思想啟蒙方面擔任重要角色。除魯迅外大部分作家藝術比較幼嫩,但開辟小說創作多樣化勢頭。
二、從“問題小說”到人生寫實派小說一、問題小說及其出現。問題小說(1919—1923年)是五四時期小說創作的一個突出現象。主要的問題小說作家:
《新潮》雜志的羅家倫、汪敬熙、楊振聲;文學研究會的冰心、葉紹鈞、王統照、廬隱、許地山等。1.問題小說的概念與內容:
凡是明確地接觸某一社會現實或人生現象,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甚至試圖解答問題的小說,都可以謂之“問題小說”。其表現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關人生的一般的問題”,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個性自由、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婦女解放等社會問題,還涉及民眾疾苦、兒童問題、教育問題、勞工問題等。2.問題小說出現的原因
A.是五四新舊更替時代社會變革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產物;
“重估一切價值”,對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探索與追尋。
B.是當時作家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直接作用的結果;
“我做小說的目的,只是要感化社會,所以極力描寫那舊家庭的不良現狀,好叫人看了有所警覺,才想去改良。”(冰心)
C.受到歐洲、俄國等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文學的深刻影響。
“易卜生的問題劇”、《娜拉》所提出的個性解放與婦女解放問題;托爾斯泰的“為人生”“主義的寫實主義”,俄國文學是“提出問題的文學”(高爾基)。“問題小說”的風格特征1、以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為思想主題,提出人生和社會的諸多問題。
2、以現實人生為題材、以理想主義為基調,作品充滿了哲理色彩。3、通常是“只問病源,不開藥方”4、是一種社會功利性小說,帶有觀念化與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會問題所沖淡,審美價值被削弱。二、問題小說的創作:1.冰心——“愛的哲學”。2.王統照:“美”與“愛”的魔力與虛幻3.葉紹鈞: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人生
“是五四運動把我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里的種種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幾乎處處都有問題。這里面有血、有淚,有凌辱和呻吟,有壓迫和呼喊。我只想把我所看到聽到的種種問題,用小說的形式寫了出來”。
——冰心冰心——“愛的哲學”一、冰心生平
1900年10月5日,誕生在福州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5歲時,隨父母遷居煙臺,度過了七年多與海為伴的生活。這些童年時代留下的關于海的回憶,為冰心以后走上文學道路、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冰心是世紀同齡人,一生都伴隨著世紀風云變幻,一直跟上時代的腳步,堅持寫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學運動的元老。她的寫作歷程,顯示了從“五四”文學革命到新時期文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偉大軌跡。她開創了多種“冰心體”的文學樣式,進行了文學現代化的扎扎實實的實踐。她是我國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家,是著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
冰心:“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二、冰心的文學創作從1919年9月發表處女作《兩個家庭》到1925年,寫了二十多篇“問題小說”。其中《斯人獨憔悴》《去國》《超人》等作品獲得廣泛的影響。還有一些詩歌、雜感,是新文學初期最副盛名的女作家。1921年發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問題小說的代表作。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是冰心宣揚“萬全之愛”、謳歌偉大的母愛的代表性作品。愛、童心、自然是冰心“愛的哲學”之鼎的三足。“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隱蔽?”(《往事七》)
冰心的創作——理想人生的訴求初期的問題小說,一方面有著鮮明、強烈的時代氣息;另一方面“愛的哲學”的宣揚也在探究社會、家庭、青年問題的小說中留下了感傷、憂郁的印痕,淡淡的憂愁,溫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敘述語氣,使冰心區別于同時期的其他問題小說家,顯示出獨特的格調。一、冰心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見長,也沒有激烈沖突的渲染夸飾,結構單純,常用對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二、“冰心體”的文學語言,典雅秀逸、清麗淡遠。她以白話為主,雜糅古今中外,努力實踐“白話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個性,自然地滲入流利、凝練的文字之中,呈現出詩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閨秀風范。
冰心的情感表達方式——婉約的傾訴一、“滿蘊著溫柔”——愛的主題(母愛、童真、自然)。《超人》《春水105》。二、“略帶著憂愁”——傷感情調(愛在合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則就是一種悲劇)《去國》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三、“欲語又停留”——委婉的敘述。受傳統詩詞的影響。冰心的小說形成了她獨特的個人風格,是現代小說領域里,繼魯迅之后,稍早于郁達夫出現的出色的文體家。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極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歡的”,其人物是一些“軟脊骨的人”。
——茅盾《論冰心》2.王統照:“美”與“愛”的魔力與虛幻王統照的“問題小說”更突出“愛”與“美”的觀點,探討人生的煩悶與混擾。在王統照看來,人們的生活是一個美好的樂園,卻總是遭到外界突來的惡勢力的粗暴破壞,甚至完全毀滅。1.初期小說多用象征手法,執著地追求愛與美。《沉思》、《雪后》和《微笑》《雪后》:純潔晶瑩的雪樓被軍人的馬匹和皮靴踐踏和毀壞。《沉思》:愛與美化身的瓊逸,獻身藝術作模特,以藝術為媒介來給人生以快樂和光明,卻被人誤解、反對和干涉,甚至想被占有,使其陷入沉思。
《微笑》:從正面揭示美和愛的偉大。監獄中一個女犯人的“微笑”使一個青年小偷轉變為一個“有智識的工人”。
帶有美麗和虛幻的色彩,“從空想中設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現實力量。2.寫于1922年的《湖畔兒語》透露了王統照小說創作向某種新方向渡的痕跡,對于獨行者尋夢的抒寫讓位于對下層勞動者的關切和情。3.1927年發表的《沉船》和稍后的《刀柄》代表了20年代后期王統照的藝術轉向,從“問題小說”步入“鄉土小說”3、葉紹鈞的小說創作
葉紹鈞,即葉圣陶。這一時期葉紹鈞在小說、散文、童話等多個領域,都有出色的貢獻。而其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小說創作。葉紹鈞: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人生文學研究會創作最有成績的作家,五四除魯迅之外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美學追求:始終把藝術視角對準平凡的下層人的生活,注意傾聽平淡庸俗、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的聲音,從中發現“深濃和非常”的意義。平凡的人生故事、平凡的小人物(貧困卑賤的教員、小市民、學生和農民)《這也是一個人?》(《一生》):“伊”、“賣掉”、“牛”,農家婦女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提出如何從封建桎梏下解放出來,爭取“人”的地位與權利的問題。《義兒》《一課》: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對兒童天賦和聰慧的壓抑與扼殺。《低能兒》:貧困的家庭、狹窄的世界和無愛的環境對幼小心靈的傷害。小市民和小知識分子題材:
“要是有人問道:第一個‘十年’中反映著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葉紹鈞!”
——茅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A.對小市民的無聊、庸俗生活現象的諷刺與批判。(灰色、庸俗、茍安的國民性痼疾)《一個朋友》:把結婚、生子、娶兒媳婦當作人生的全部,身上只有傳種接代的生物要求,而毫無遠大高尚的生活理想。《隔膜》:客廳里無聊的寒暄、酒席上虛偽的禮節、茶館里污濁的空氣,揭示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隔膜與互相敷衍的痛苦。B.小知識分子(尤其是小學教員):一是卑瑣、庸俗型:《飯》:吳先生。為養活全家而在專橫、霸道的縣學務委員面前低三下四、忍氣吞聲,喪失了人的尊嚴。含淚的嘲諷。《潘先生在難中》:潘先生。精明(庸俗、愚蠢)、茍且(隨遇而安、自得其樂、是非不分)、自私、疑懼。喜劇色彩。五四“灰色人生”的代表作。
短篇小說代表作《潘先生在難中》
這篇短篇小說集中反映了葉紹鈞短篇小說創作的特點與神采: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描寫人生,從而構成一種“冷雋”的風格。這種風格,往往于客觀、冷靜中,不加入任何主觀議論地顯露(不露聲色地顯露)作者對人物的褒貶。躲避戰亂:從鄉下到上海;返回鄉鎮:擔心丟掉飯碗;紅房子避難;歌功頌德:寫字幅。小市民性格的典型:自私、疑懼、投機、茍安、卑瑣逃難題材及風潮手法。二是正直、理想型:《城中》:丁雨生。改造社會得理想、創辦宏毅中學、雖遇重重困難卻義無反顧地進行。《倪煥之》:倪煥之,純潔、熱情、高境界、大理想。向外追求:理想的教育救國;向內追求:理想家庭、新女性(妻子、戀人、同志的統一)。理想卻在現實中不斷修正和扭曲,結果和初衷產生了啼笑皆非的距離。跳出小圈子,走向社會,走向革命。大革命的失敗完全摧毀了他的精神支柱和生存信念,而倒在失望與幻滅中。
“把一篇小說安放在近十年的歷史過程中的,不能不說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個人——一個富有革命性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地受十年來時代的壯潮所激蕩,怎樣地從鄉村到都市,從埋頭教育到群眾運動,從自由主義到集團主義,這《倪煥之》也不能不說是第一部。這兩點上,《倪煥之》是值得贊美的。”
——茅盾《讀<倪煥之>》葉紹鈞問題小說的特點:
一方面客觀地揭露問題“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的,是葉紹鈞”);另一方面主觀地想用“愛”和“美”來解決問題。
“他以為‘美’(自然)和‘愛’(心與心相印的了解)是人生最大的意義,而且是‘灰色’的人生轉化為‘光明’的必要條件”(茅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
問題小說的缺失與不足:1.忽略了人物塑造、情節設置、氛圍渲染和形式等文學要素,小說的社會認識價值超過甚至損害了其文藝審美價值;2.小說過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圖解觀念的創作形式,影響了作品的真實性。;3.缺乏現實的生活基礎,缺少鮮活的生活氣息,存在明顯的主觀臆想和向壁虛構的成分,影響了作品的感染力。第三節人生派寫實小說
一、五四“鄉土小說”概說
1923年前后,“問題小說”逐漸衰落,問題小說作家共同的創作道路:從表現“愛”與“美”的傾向開始,到提出社會問題,最終走向對現實生活矛盾的深入揭示。鄉土寫實小說則陸續出現,并在1926年前后達到高潮。魯迅是中國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但卻并不被歸入鄉土小說家一脈,為什么?主要的鄉土小說作家:王魯彥、臺靜農、許杰、許欽文、彭家煌、蹇先艾、徐玉諾、黎錦明、王任叔等。這些青年作家大多寄居北京,效法并繼承了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思想,先后涉足“鄉土”,展示中國鄉村的變故、愚昧和落后,進而對“鄉土中國”進行批判。⑴何為“鄉土小說”?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和小市鎮的生活,著力于風土人情的描繪,帶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蹇先艾敘述過的貴州,裴文中關心的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文學這以方面來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因此也只見隱現著鄉愁。”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導言》
⑵“鄉土小說”出現的原因
周作人:《地方與文藝》“鄉土藝術”,張揚“風土的力”,主張“國民性,地方性與個性”統一。⑶基本特點:a.對故鄉衰敗景象的慨嘆和人民苦難命運的同情;b.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并強烈而理性地對愚昧、野蠻、落后的習俗予以批判;c.注重對人物心理和場景氛圍的渲染與營造。二、五四“鄉土小說”創作:1.王魯彥(1902-1944),浙江鎮海人。原名王衡,仿效魯迅而取筆名魯彥。魯迅曾稱其為“‘吾家’彥弟”。“大家在聽他的《中國小說史》的講述,卻仿佛聽到了全人類的靈魂的歷史,每一件事態甚至是人心的重重疊疊的外套都給他連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起來,笑聲里混雜著歡樂與悲哀,愛戀與憎恨,羞慚與憤怒……
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來了一盞光耀的明燈,燈光下映出了一條寬闊無邊的大道……”——魯彥《活在人類的心里》載1936年11月《中流》《柚子》:軍閥視人命為草芥,圍觀者麻木、冷漠。“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頭呀!”“這么便宜的湖南的柚子呀!”。作者由變態的憤怒和不平轉而為尖刻的譏諷,黑色幽默與荒誕感。《菊英的出嫁》:浙東舊俗——“冥婚”。為陰間女兒的幸福,物色女婿,置辦嫁妝,舉行體面而排場的婚禮。農村的愚昧與慈母的愛心。《黃金》:在一個金錢關系籠罩的炎涼世界里,陳四橋的“如史伯伯”這個安安穩穩的小康人家卻在勢利的村風中被播弄得搖搖晃晃。作者從錢眼里觀世窺人。
“鄉村小資產階級的心理,和鄉村的原始式的冷酷,表現在這篇《黃金》里的,在文壇上,似乎尚不多見。作者的描寫手腕,和銳敏的感覺,至少就《黃金》而言,是值得贊賞的”,并希望魯彥“用他的銳敏的感覺取描寫鄉村小資產階級,把他的canvas擴展開來,那么,一定還有更好的成績。”
——方璧《王魯彥論》(1928年1月《小說月報》)2.臺靜農(1903-1990)安徽霍丘人。
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將之殿后,并收錄有《天二哥》《紅燈》《新墳》《蚯蚓們》四篇,稱其小說集《地之子》為“優秀之作”。
“……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卻貢獻了文藝;而且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于這作者的了。”
1926年,他將文壇對魯迅的評論結集為《關于魯迅及其著作》,認為魯迅所表現出的戰斗精神:“是必須的,新的中國就要在這里出現”,“我愛這種精神,這也是我集印這本書的主要原因”。他師承魯迅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滿腔悲憤和同情,寫出了宗法制度對鄉村底層的精神統治,血與肉,生與死。“人間的酸辛和凄楚”,“用我的心細細地寫出”(《地之子·后記》)。他的語言風格陰冷、殘酷,他筆下的人間,閉塞、冷灰、殘酷、陰森。他的筆下寫盡了中國民間“賣妻”“典妻”“沖喜”“殯葬”“超渡”等陋習。典妻:《蚯蚓們》農民李小以四十串的代價賣掉妻子;《負傷者》吳大郎妻子被鄉紳霸占,腳被砍傷,自己反被關押,警察逼他畫押賣妻。沖喜:《燭焰》聰慧而美麗的少女翠兒被憐愛她的父母以“女兒畢竟是人家人”為由,把她嫁到夫家“沖喜”。夫為妻綱的宗法制度下女性價值的蕩然無存。兵(匪)亂:《新墳》:守寡的四太太,理想是男婚女嫁。一場兵變,帶走了她的一切,淪為乞丐,神經錯亂,在紊亂、虛幻中尋找幸福,“女兒嫁了,媳婦娶了”。
“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的,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劉以鬯《臺靜農的短篇小說》3.許欽文(1897-1984)浙江紹興人
“魯迅是我的私淑老師。我可以算作他的私淑弟子”。
——(《<魯迅日記>中的我·伴游杭州》)“許欽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為《故鄉》,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自招為鄉土文學的作者。”
—魯迅《父親的花園》:前后對比,蕭條、敗落的個人感傷,懷鄉病者舊夢的破滅。《瘋婦》:雙喜妻。商業經濟沖擊,婆媳兩代隔閡。在自然經濟開始動搖、而陳規陋俗仍舊不變的鄉村生活中婦女價值、命運的低賤。《石宕》:鄉間采石人的命運,父死子隨,兄死弟隨。石工的慘死根本改變不了采石人的生活道路。《鼻涕阿二》:二胎女菊花受一切人的歧視。在家中如同奴婢——在女校,因戀愛被鄙視為“賤小娘”——種田的丈夫死后,被賣給錢師爺做妾——爭寵而得寵,成為風雨人物——又被新相好所排擠,死后一切希望(在師爺的牌位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落空。
“松村底習慣上明明有著這一條:有力的就是有道理的”,“大家都因為她石‘鼻涕阿二’,所以她又供人差遣的義務的”,“是鼻涕阿二么?她怎么會好呢?”宗法制導致農村婦女:“歧視——畸形——毀滅”悲劇。4、“鄉土小說”作家廢名
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語絲社成員,以抒情見長的田園作家。小說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園》、《莫須有先生傳》、《棗》、《橋》等。
作者作品《竹林的故事
》《橋》
《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
5.許杰(1901—1993)浙江天臺人好勝斗狠、放蕩不羈、執迷不悟、敢于路面的人物《慘霧》:以少女秋英的眼光看待玉湖、環溪兩村的械斗,殘酷血腥的火拼場面,恐怖緊張的氣氛,新婦“香桂”的悲傷。私有觀念、野蠻好斗的民風相結合所造成的悲劇。《賭徒吉順》:縣城的賭場、農村中的華堂與陋室,揭示了受金錢魅力和都市罪惡所影響的鄉民心靈的變態與墮落。“我還是療救自己吧——至少自己是可以安適的,快樂的過去”,典子。6.蹇先艾(1906-1994)貴州遵義人。
《水葬》:民國年間,文明的桐村尚有對小偷駱毛處以“水葬”的酷刑。而駱毛的母親海望眼欲穿地盼兒子歸來,村人卻向她封鎖了消息,麻木的精神與野蠻的鄉俗相結合制造了一幕悲劇。《在貴州道上》:加班抬轎的“爛干人”趙世順,從小當過“棒老二”,寧可抽鴉片也不理家,年前討的老婆也跟人跑了,抬轎未到目的地便被軍隊捉住處決了。閉塞、野蠻和原始的地域,愚昧、落后的鄉風。7.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陰人
他創作時間不長,卻留下不少表現華南閉塞鄉村土紳與鄉民之間所發生的各種活劇的作品。如諷刺性小說《慫恿》的創作就比較圓熟。
《慫恿》:圍繞肉豬買賣,展現一個惡霸豪紳當道的鄉村社會,暴露了他們的兇惡、陰險和魚肉百姓。裕豐肉店——政屏——牛七。“彭家煌的獨特的作風在《慫恿》里已經圓熟。這時候他的態度是純客觀的。在這幾乎稱得上是中篇的《慫恿》內,他寫出樸質善良的一對夫婦夾在‘土財主’和‘破靴黨’之間,怎樣被播弄而串了一出悲喜劇。濃厚的‘地方色彩’,活潑的帶著土音的對話,緊張的‘動作’,多樣的‘人物’,錯綜的故事的發展,——都使得這一篇小說成為那時期最好的農民小說之一。”
——茅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五四鄉土小說的意義1.突破了寫知識青年的狹小天地,拓展了五四小說的題材領域;2.改變了“問題小說”創作上的流弊,在人物、場面、細節描寫上強化了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3.標志著新文學作家關注目光的轉向:轉向社會、轉向農民、轉向客觀寫實,加強和鞏固了現實主義在新文學中的主流地位。四、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抒情小說
一、“自敘傳”抒情小說概說:
1.界定:
通過塑造一個“自我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來著重抒發作家強烈的主觀情感,并以情感來打動讀者的小說。其美學追求為“主情主義”(郭沫若)。主要作家:主要集中在創造社作家群,主要有郁達夫、郭沫若、葉靈鳳、張資平、馮沅君等。受到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強調“本著內心的要求,從事文藝活動”。
“自敘傳”抒情小說: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于創造社。創作風格受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和20世紀初日本“私小說”的影響,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暴露個人私生活的靈肉沖突以及變態心理,作為向封建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作為創作流派,從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說集開始。2.產生背景:五四新舊交替的時代造成了青春情緒的激蕩;個人主義思想的傳播和作家個性意識的增強;西方浪漫主義“主情文學”的影響。《沉淪》《蔦蘿集》《達夫游記等》12卷本《郁達夫文集》《沉淪》《采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等最為有名。
《沉淪》是郁達夫的第一個小說集,也是新文學運動以來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第五講自我抒情小說
《沉淪》八節內容概括引子自憐的畫像和對愛情的企盼自述家世懺悔自慰的習慣窺浴?逃出旅館搬到梅園?偷聽男女幽會酒館尋妓酒醒后的悲悔、跳海自殺解讀《沉淪》悲劇:既是主人公的性格悲劇,也是弱國子民的悲劇,是因國家的衰弱和民族歧視而造成的性格悲劇。弱國子民的自慚和愛的渴求相互交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心理刻畫和宣泄式的自白,在家鄉和日本的求學經歷。靈魂墮落的過程。抒情色彩、夾帶感傷情緒:渴望(友誼和愛情)與結果(屈辱和歧視)?孤獨自卑?絕望厭世?沉淪?毀滅青春期的憂郁和因情欲問題而引起的心理緊張的大膽描寫極具突破性,也因此被視為自我暴露的作家。
“他的清新的筆調,在中國的枯槁的社會里面好像吹來了一股春風,立刻吹醒了當時的無數青年的心。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萬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于狂想了。為什么?就因為有這樣露骨得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
——郭沫若《論郁達夫》“郁達夫的作品又喜歡盡量地表現自身的丑惡,又給了頹廢淫猥的中國人一個初次在鏡子里窺見自己容顏的驚喜。”
——蘇雪林《郁達夫及其作品》郁達夫小說中的苦悶:1.“生”的苦悶:
主人公大多或求學、或失業,流浪漂泊,生活困頓,處于饑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境地,靠賣文、賣書或典當度日。《銀灰色的死》典賣亡妻的戒指和舊書;《蔦蘿行》經常失業、無力養家,害得妻子投河自殺;《春風沉醉的晚上》到處搬家、靠稿費添置衣服;《零余者》“袋里沒錢,心頭多恨”。
2.“性”的苦悶:
“性欲和死,是人生的兩個根本問題,所以以這兩者為題材的作品,其偏愛價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郁達夫《敝帚集·文藝鑒賞上的偏愛價值》)人的合理要求和本能欲望被壓抑,而導致同性戀、性病態、自戕自虐甚至是自殺。
郁達夫在作品中大膽的展示“性的苦悶”,抒寫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是在個性解放的意義上來肯定人的感性要求和本能欲望,是對封建禁欲主義和虛偽的傳統道德以及國人矯飾習氣的強烈沖擊,渴望人的合理欲望、人的生命意識得到滿足和實現。
3.“社會”的苦悶:表現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命運。
《春風沉醉的晚上》的煙廠女工生活:“早晨七點鐘起,晚上六點鐘止,中上休息一個鐘頭,每天一共要作十個鐘頭,少作一點鐘就要扣錢的。”
《薄奠》中人力車夫的貧苦與早衰:
“看他的樣子,好象有五十多歲的光景,但他自己說今年只有四十二歲。”“他說洋價漲了一個銅子,而煤米油鹽,都要漲一倍。洋車出租的東家特別狡詐……”郁達夫小說中的“零余者”形象
“在我的一輩子里面,我老是發覺我的位置給人家占去了”‘“我就像輪子里面的松鼠那樣打轉。”
——屠格涅夫《零余者日記》“在許許多多的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里,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
——郁達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
1.“零余者”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某些現代意識和特異的個性以及過人的才華,而不被社會所容,被拋出了原來社會的既定軌道;②性格較為軟弱,意志不堅定,對社會無力反抗,在社會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③容易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與無所歸依感。
2.實例:“妻子我不去娶,別人會去娶;兒子我不去生,別人會去生;國家我不去救,別人會去救。于家庭;于社會;于祖國,我便是一個十足的零余者”(《零余者》);“人類中最不幸最孤獨的一個”,“我是四海一身,落落寂寂,同枯燥的電桿一樣,光澤澤的在寒風灰土里冷顫”,“這半邊剪刀,物件雖是物件,然而因為中心點已經失掉,用處是完全沒有的”(《十一月初三》);
3.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分析:身份(低下):弱國子民的留學生、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生活在水平線以下的清苦教師、淪落到貧民窟中的失業者、流浪者。性格(對立矛盾與靈肉沖突):慷慨激昂又軟弱無能,熱愛生活又逃避生活,積極向上又消極隱退,憤世嫉俗又隨波逐流,追求美好的愛情卻又渴望滿足一時的性欲,自負多才又自輕自賤。
生活狀態:神經纖細敏感,情緒起伏不定,沉溺酒色,放浪形骸,或遁行山水,擁抱大自然,或自虐、自戕、自殺。
精神狀態:同社會勢不兩立、寧愿窮困自戕,也不愿與污濁勢力同流合污。不斷反省、拷問自我,結果是灰心絕望,頹唐墮落,沉淪下墜。
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是遭到社會現實的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而用畸形變態的方式來對抗社會。郁達夫小說與日本“私小說”的關系“私小說”是日本近代小說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以作家的身邊瑣事為題材,大膽地描寫靈與肉的沖突。1921—1926年間,風靡日本。代表作家作品有:田山花袋《棉被》(私小說之鼻祖);葛西善蔵(“看了葛的小說二短篇,感佩得了不得”)佐藤春天(“在日本現代的小說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天了。他的作品中的第一篇要推他的出世作《病了的薔薇》即《田園的憂郁》了”)。
郁達夫突破了“私小說”多寫身邊瑣事的局限,結合時代精神,加以創造性發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得描寫,而側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郁達夫小說的特征1.著重表現自我,具有明顯的自敘傳性質。
“至于我的對于創作的態度,說出來,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覺得‘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確的”,“起初就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將來大約也是不會變的。我覺得作者的生活,應該和作者的藝術,緊抱在一塊,作品里的自我主義是決不能喪失的。”
※藝術化的自我:“我”,“他”,Y,伊文,黃仲則,于質夫,文樸等主人公,他們飄泊身世、不幸的遭遇、感傷的性情,苦悶的情懷,都直接取材于作家本人的經歷、遭遇和心情,并基本與作者的生活軌跡相吻合,是作者的一種藝術外化(自敘傳并不等于自傳)。
“除了作家的之外,實在另外也并沒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只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以求世人能夠了解我內心的苦悶就對了。”2.著重宣泄情感,具有感傷的抒情格調;為了抒情的需要,作家忽略了小說人物的刻畫、情節、結構完整;
蕭索枯敗的自然風景;濃烈的悲劇色彩;感傷的藝術境界;感傷、病態、畸形、頹廢的美學追求。自我形象(時代“受傷的孩子”)。性的苦悶、青春的傷感、弱國子民的自卑。
孤獨、敏感、脆弱、自卑、內省、正義感、同情心,憤世嫉俗;(傳統文人)感傷、憂郁、空虛、自戀、頹廢、沉淪、自虐、墮落;(西方頹廢派,decadence.)熱愛大自然,逃避,歸隱,療傷。(兒時經歷、自然主義、私小說)3.著重心理剖析,開掘靈魂深層。
潛意識、性心理、變態心理;自由聯想,時空跳躍、倒錯、交叉。作家毫不忌諱自己的弱點,毫不回避自己的創傷,而樂意于自我暴露,大膽的展示自我靈魂最隱秘甚至是污穢的角落。4.按情緒流動和心理變化來展開敘事。
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滅——絕望沉淪和自戕。5.美學風格。
感傷的美、病態的美、頹廢的美。
四、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一、廬隱(原名黃英1898—1934):悲哀、苦悶與愁怨1.早期問題小說,與冰心齊名。
“她向‘文藝的園地’跨進第一步的時候,她是滿身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氣的。”(茅盾《廬隱論》)文研會骨干,從問題小說轉向自敘傳小說,《海濱故人》(1923)為標志,通過露莎等女性的故事,關注女性心態和命運,是早期最具女性自覺意識的作家。2.抒情性小說
1921年以后她以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生活為藍本,寫出了短篇《或人的悲哀》《麗石的日記》以及中篇《海濱故人》,才真正顯示出她的個性:用哀傷的筆調敘寫五四一代青年復雜的感情世界,尤其是表現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愛情幸福最后卻只能嘗到苦果的實際情景。表現知識女性的愛情生活和內心苦悶:“我是努力想打破人們的迷夢,揭開歡樂的面具”(《廬隱自傳》)
3、1931年創作以好友石評梅與高君宇戀情為題材的凄絕哀艷長篇小說《象牙戒指》。4、廬隱的小說敘述不事雕飾,激切直露,同時也嫌單調,少含蓄。嘆號的大量運用增強了敘事的情感容量,相對削弱了小說語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記、書信,重視哀切動人的環境氣氛烘托,甚于對人物性格的刻接,結構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麗石的日記》:日記體小說。主人公麗石神經纖敏,感情豐富,但在污濁的社會中倍感壓抑、苦悶。美好的愛情難以實現,結婚之后更覺無聊,女友之間的戀情又不現實。“寂寞益我苦!無聊使我悲!渴望增我怒!”最后抑郁而死。
《海濱故人》(代表作):自傳體。通過對露沙等五位青春朝氣的女大學生“人生聚散無定”的遭際(“愁怨日多,歡樂時少“),展示時代女性的精神饑渴,抒發自己的人生苦悶,表達對封建禮教的憤懣之情。
《曼麗》、《玫瑰的刺》、《歸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都著重描寫自我的心境,抒發自我的苦悶情感。二、馮沅君(1900-1974):情愛與母愛的糾纏
馮沅君,筆名淦女士,原名馮淑蘭,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妹。非創造社成員,代表作《隔絕》、《隔絕之后》發表在《創造季刊》《創造周報》上。袒露內心情感,寫男女性愛,純潔莊重,有情無欲。
短篇小說集《卷葹》(《隔絕》《隔絕之后》《旅行》《慈母》)
1.對真摯純潔愛情大膽熱烈地追求。《旅行》:“我們的目的卻要完成愛的使命”,“我們所要求的世界是要清明的月兒和燦爛的星斗作蓋,而蓮馨花滿地的。”,“在新舊交替的時期,與其作已經宣告破產的禮法的降服者,不如作個方生的主義真理的犧牲者。”總而言之,無論別人怎樣說長道短,我總不以為我們的行為是荒謬的。退一步說,縱然我們這行為太浪漫了,那也是不良的婚姻制度的結果,我們頭可斷,不可負也不敢負這樣的責任。“2.對絕對、神圣母愛的表現以及兩者的糾纏、矛盾:《隔絕》:“我愛你,我也愛我的媽媽,世界上的愛情都是神圣的,無論是男女之愛,母子之愛。試想想六十多歲的老母六七年不得見面了,現在有了可以親近她老人家的機會,而還是一點歸志沒有,這算人嗎?”《隔絕之后》:“我愛你,我也愛我的愛人,我更愛我的意志自由,在不違背我后二者的范圍內,無論你的條件試怎樣苛刻,我都可以服從”3.細膩的女性心理刻畫。“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間或車上的電燈被震動而失去它的光的時候,因為我害怕那些搭客們的注意。可是我們又自己覺得很驕傲,我們不客氣的以全車最尊貴的人自命。’這一段,實在是五四運動之后,將毅然和傳統戰斗,而又不敢毅然和傳統戰斗,遂不得不復活其‘纏綿悱惻之情’的青年們的真實的寫照。”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三、丁玲(1904-1986):執拗的女性命運探尋者
《在黑暗中》(《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在暑假中》《阿毛姑娘》)
“我那時為什么去寫小說,我以為是因為寂寞,對社會的不滿,自己生活的無出路,有許多話需要說出來,卻找不到人聽,很想做些事,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駐村工作隊疫情防控工作總結模版
- 湖南省湘一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原卷版)
- 山東省濟寧市2025年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濟寧三模)
- 機械制圖基礎知識規范
- 中職學生政治思想個人總結模版
- 前臺收銀年終總結模版
- 癥狀性癲癇綜合征的臨床護理
- 學前兒童發展 課件 第11章 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
- 解碼新質生產力
- 離心泵操作與維護培訓
- 安全行為觀察培訓
- 初中期末學習心理課:你好考試君
- 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說課課件
- 巖土工程勘察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三版)第十八章40年代新詩
- 北京故宮外觀結構50字
- 黑龍江牡丹江旅游介紹PPT模板
- 六、回顧整理-總復習2.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課件)青島版六年級下冊數學
- 金融市場學模擬試卷與答案
- 2023年《移動式壓力容器充裝質量管理手冊》
- 中醫養生(靈源萬應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