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_第1頁
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_第2頁
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_第3頁
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_第4頁
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第一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第二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研究方法二、嬰兒感知覺的發展三、嬰兒記憶的發展四、嬰兒思維的發展一、研究方法二、嬰兒感知覺的發展三、嬰兒記憶的發展四、嬰兒思維的發展第三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嬰兒感知覺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第四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新生兒最初的無條件反射吸吮反射(suckingreflex)

接觸兒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動作。吸吮反射是最強的反射之一,當新生兒開始吸吮時,其他活動都會被抑制。第五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抓握反射(graspingreflex)又叫達爾文反射物體接觸手掌時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懸掛起來。大約到第二個月時,這個反射就消失了。第六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游泳反射

(swimmingreflex)

托住新生兒的腹部,他就會做出像游泳樣的動作。這種反射可能也是種系發生過程中遺傳下來的,與個體在母體內的液態環境有關。這種反射約在生后6個月以后消失。第七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二)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習慣化——反復給嬰兒呈現某種刺激物,使他們對它越來越熟悉,直到對該刺激物的反應(如頭部或眼睛轉動、呼吸或心跳頻率的變化)消失。去習慣化——研究者首先反復呈現某個刺激,在習慣化之后,再呈現另一個不同刺激,如果嬰兒重新作出較強的反應,說明兒童已經能夠辨別這兩種有差別的刺激。這是一個去習慣化的過程。揭示嬰兒感知能力的關鍵性研究方法第八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九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先給嬰兒反復呈現同一刺激,若干次以后,嬰兒就會習慣化。這時再用另一新的刺激呈現給嬰兒,則其注意又恢復到最初水平,這是去習慣化。實驗程序包括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兩個過程可有效地研究嬰兒的圖形知覺、深度知覺和顏色知覺等感知能力,還能研究嬰兒的注意以及記憶能力。第十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早期認知的基礎視覺聽覺形狀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多通道感知知覺恒常性感覺剝奪與感覺轟炸第十一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視覺1.視覺集中2視敏度

嬰兒的視敏度只是成人的1/10,2歲兒童的視敏度接近成人水平視敏度實驗——1962年Fantz等人研究新生兒能在6米處看見正常成人在60米或120米處看見的東西。3顏色視覺(1)顏色視覺的發生:在出生三天的新生兒,就可普遍地觀察到他們的視線集中在某物體,如母親的面孔(2)顏色視覺的發展:

2-4個月嬰兒的顏色的知覺已發展的很好

泰勒的研究:2個月嬰兒能從白色中區分紅、橙、藍、綠、但不能區分黃--綠色。4個月嬰兒已經能在可見光譜上辨認各種顏色,說明這時嬰兒顏色視覺已接近成人。第十二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十三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十四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十五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十六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聽覺聽覺敏度聽覺定位聽覺偏好聽覺辨別第十七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聽覺的產生

新生兒甚至胎兒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聲音感受能力。

嬰兒早期對聲音的感知和辨別主要表現在——對聲音的注意和定位、對語音的辨別上。

聽覺敏度低頻聲音對嬰兒的安撫作用反應了嬰兒有一定敏感性。胎兒對父親的聲音比對母親的聲音更容易接受。

聽覺定位U型發展第十八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聽覺偏好

偏好女性是嗓音,尤其是母親的嗓音。鼓勵母親與自己交談、提供更多的

關注和愛,有助于發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會性。

聽覺辨別2-3個月的嬰兒即具有精細的聽覺分辨能力。這種辨別能力若能得到持續的強化,即可保持,而不常使用就會消退。嬰兒對聲音的回應,有助于他們對環境作視覺性、觸覺性的探索,有利于他們的社會交往

第十九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形狀知覺形狀知覺是視覺、動覺和觸覺協同活動的結果

實驗一:注視箱實驗二:偏愛物測驗結果顯示:嬰兒的視知覺具有明顯的選擇性,這一選擇性取決于刺激物的物理屬性以及這些屬性對個體所具有的心理價值

重要結論:運動物體能嬰兒的注視。其意義在于:A可以使個體確認環境的安全程度(物體的運動往往與獲得食物和逃避危險等因素有關;B可以使個體準確的認識外部事物。因而具有生物學和認識論上的雙重意義。

第二十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是人判斷自身與物體或物體與物體之間距離的認識。即依靠其他線索將兩維成像轉譯為三維圖像的能力視崖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和沃克設計了經典的視崖實驗裝置,并通過這一實驗證明:6個月的兒童便具有了深度知覺。通過其他研究指標,可以在更早的時候發現嬰兒的深度知覺如:心率測試、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測試。第二十一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視覺懸崖心率第二十二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方位知覺

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3歲:上下4歲:前后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7-8歲能以客體為中心辨別左右,到11-12歲,左右的概念才比較清楚。近來的實驗又證明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已有所提前,6-7歲是左右概念發展的飛躍期,8-9歲已有75%的兒童比較準確二靈活的掌握了左右概念。

多通道感覺

(一)視覺-聽覺聯合

3-4個月的嬰兒即能將成人口型和運動節奏與聽到的說話聲音相對應,5-7個月的嬰兒能將聽到的高興或憤怒的聲音與看到的說話者的適當面部表情相聯系。結果表明:嬰兒具有利用時間同步性將視覺和聽覺聯系的能力。

(二)視覺-觸覺聯合(三)視覺-動覺聯合——來自于新生兒的模仿行為

總之,嬰兒通過多感覺通道組合信息的能力是很強的。

第二十三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知覺恒常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等,二者在兒童頭一年的下半年以一種近似恒常的形式出現,直到10~12歲甚至更晚些時候才趨于完成。早期嬰兒通過運動線索進行判斷,而到了六個月以后可通過靜止線索進行單元的區分。感覺剝奪和“感覺轟炸”

感覺剝奪:

結論:對于早期有不良境遇的兒童來說,2歲時能否得到改變,至關重要。

感覺轟炸:為了開發嬰兒智力,而不科學的開發嬰兒智力,用各種刺激集中轟炸嬰兒的感官,對嬰兒進行早期訓練,然而在這些刺激卻導致沒做好接受準備的嬰兒產生退卻,并且對他們學習興趣和學習樂趣構成威脅。此外,還是父母們在孩子很小時就覺得他們是失敗的人。這樣做在孩子們走向成熟的征程的開始階段就剝奪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第二十四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記憶的概述嬰兒的記憶幼兒的記憶兒童的記憶策略第二十五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記憶的概述1、概念:記憶就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保持和重現

理解:信息加工的觀點:編碼、儲存和提取2、記憶的分類:記憶內容:形象記憶特點:感覺記憶

邏輯記憶短時記憶

情緒記憶長時記憶

運動記憶

再認回憶時的意識狀態: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

第二十六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嬰兒的記憶

1、如何研究嬰兒的記憶?

方法一:“客體永久法”

方法二:習慣化、去習慣化

當一個刺激反復呈現后,嬰兒對之的注意程度下降,稱之為習慣化

當新刺激出現后,嬰兒對新刺激表現出更加注意,注視時間加長,稱為去習慣化

去習慣化不僅說明嬰兒具有知覺辨別能力,而且說明其對呈現過的刺激有記憶能力

方法三:條件反射法

嬰兒在一種條件下形成的條件反射,間隔一段時間后,該條件反射還能發生,則表明嬰兒具有記憶

方法四:延遲模仿法

1.嬰兒能對不在眼前的動作原型進行模仿,稱為延遲模仿。嬰兒如能形成延遲模仿,即證明嬰兒具有記憶

2、嬰兒在具有記憶的同時,還有一定的保持能力

第二十七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幼兒的記憶

(一)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嬰兒有意識記較弱,而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

幼兒無意識記與材料的性質有關:直觀的、形象的、具體的、鮮明的幼兒的興趣、情緒的強弱和態度

(二)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兒童的記憶表現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識記共同存在

(三)再認和回憶

兒童的再認和回憶能力均隨年齡的增長二不斷提高

(四)自傳體記憶

兒童自傳體記憶與其語言發展關系密切,嬰兒自傳體記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交流,是兒童與成人對自身經驗的分享(

五)嬰兒期記憶缺失和記憶恢復現象“經典型困惑”

只有當兒童出現自傳體記憶時,才標志著嬰兒期記憶缺失階段的結束“記憶恢復”:反映幼兒記憶過程中的另一類可能的遺忘曲線

第二十八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兒童的記憶策略

無策略階段;部分策略階段;策略效果脫節階段;有效策略階段:

兒童記憶策略的具體表現:視覺復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復述策略;組織性策略“產生性缺損”、“中介性缺損”——教育的促進作用

提取策略

第二十九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皮亞杰的兒童智慧發展理論后皮亞杰時期的認知研究第三十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一。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一)直覺行動思維新生兒具有先天的反射動作抓握動作能形成視覺和動作的協調直覺行動思維一方面使兒童的動作得以協調,另一方面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第三十一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二)具體形象思維1.具體性和形象性2.開始認識事物的屬性

這種水平和事物本質特性有很大距離,嬰兒所謂的概念只是與具體的對象聯系在一起,還不能反應該事物的一般特性(三)抽象邏輯思維

使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抽過抽象邏輯思維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及事物的內部必然聯系第三十二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二。皮亞杰的兒童智慧發展理論1.感知運動階段兒童依靠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構筑動作格式,開始認識客體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現智慧結構。開始區分自己和物體,逐漸的了解動作與效果之間的關系,獲得初步的時空觀念。第三十三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一分階段(出生-1個月)

兒童出生后以先天的無條件反射適應外界環境,并且通過反射練習使先天的反射結構更加鞏固(如使吮吸奶頭的動作變得更有把握),還擴展了原先的反射(如從本能的吸吮擴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東西未接觸到嘴時就作吸吮動作等)。這一階段稱為反射練習期。第三十四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二分階段(1-4個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礎上,兒童通過整合作用,把個別的動作連接起來,形成了一些新的習慣,如尋找聲源,用眼睛追隨運動的物體。這一階段稱為習慣動作時期。第三十五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三分階段(4-8個月)

兒童在視覺與抓握動作之間形成了協調,能用手摸、擺弄周圍的客體?;顒硬辉倬窒抻谥黧w自身,即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動作和動作結果造成的影響發生了循環關系,最后漸漸使動作(手段)與動作結果(目的)產生分化,出現了為達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動作,智慧動作開始萌芽。第三階段稱有目的動作形成時期。第三十六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第四分階段(8-12個月)目的與手段已經分化,智慧動作出現。一些動作格式被當作目的,另一些動作格式則被當作手段使用。兒童能運用不同的動作格式來對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種動作。但該階段兒童只會運用已有的行動格式,還不會創造或發現新的動作順應世界。此階段稱為手段與目的的分化并協調期。第三十七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藏貓貓第三十八頁,共四十二頁,2022年,8月28日皮亞杰所說的著名的“AB錯誤”測試者向嬰兒出示一個球,球放在杯子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