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教學設計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單元圍繞“傳統文化”這個主題安排了《古詩三首》《紙的發明》《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國的三個傳統節日、紙的發明、歷史文化遺產趙州橋,以及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感受深厚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搜集更多傳統節日的資料,熟練運用字詞進行句段的寫作。《古詩三首》要求學生掌握三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景象,并深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探索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紙的發明》通過對紙的發明過程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先祖的聰明才智。《趙州橋》通過對趙州橋獨特的建筑風格的具體描寫,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與畫面內容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這幅名畫的贊美和喜愛,也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中華傳統節日”,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語文園地”包括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四個部分。要求在指導學生認識新字詞的基礎上,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加強分析句子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會使用工具書查找字詞。理解生字新詞,掌握詞語意思,并試著在習作中具體運用。2.了解傳統節日,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3.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過程與方法1.學生課前預習,教師泛讀課文。2.掌握課文字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3.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傳統節日,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教學難點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措施1.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課文相關知識,能準確、流利地閱讀課文并熟記要求背誦的課文。2.教師課內指導,講解課文內容,并適當補充課外知識,以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3.遷移思維,引導學生的思想感情的升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課時安排《古詩三首》2課時《紙的發明》2課時《趙州橋》2課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1課時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1課時語文園地1課時9古詩三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會本課的生字。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流利、準確地朗讀三首古詩。2.背誦并默寫古詩。3.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4.了解春節、清明、重陽等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過程與方法1.學生提前預習功課,通過查閱資料等形式,理解詩文生字詞。2.鼓勵學生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3.學習了本文的三首古詩后,鼓勵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春節、清明、重陽的習俗。4.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教學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傳統節日往往積淀著中國人獨有的情緒,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們,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讓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本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將學習三首和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去感受詩人筆下的傳統節日,并體會詩人寄寓在詩文中的情感。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1.結合注釋理解生詞的意思。元日:指農歷正月初一。屠蘇:屠蘇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飲用,據說可以祛除瘟疫。曈曈:太陽剛出來時光輝燦爛的樣子。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繪有神像,據說掛在門上可以求福避禍,是春聯的前身。清明:我國傳統節日,有掃墓、踏青等習俗。重陽:我國傳統節日,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茱萸: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插戴茱萸的習俗。2.結合詞語理解,準確并流利地朗讀古詩,在朗讀中,正確識記本課的生字,同時,教師對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書寫指導:“舊”左豎短而有力。“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緊下放。易錯提示:“酒”的右部為“酉”,不是“西”。“佳”右部為兩“土”,而不是“士”。3.多音字。行eq\b\lc\{\rc\(\a\vs4\al\co1(xíng:行走,háng:行業))為eq\b\lc\{\rc\(\a\vs4\al\co1(wéi:行為,wèi:為了))處eq\b\lc\{\rc\(\a\vs4\al\co1(chǔ:處理,chù:處所))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1.本課的三首古詩一共寫了哪幾個傳統節日?明確:春節、清明節、重陽節。2.結合日常生活,談談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明確: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了本篇課文提到的春節、清明節、重陽節,還有元宵節、端午、中秋等我們耳熟能詳的節日。傳統節日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而成,每一個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我們還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勞動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傳統節日寄托著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關于傳統節日的知識,并對課文中的生字詞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里,我們就帶著自己的知識積累,深入古詩內容,去感受詩人筆下的情感。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新舊桃符欲望魂魄借書灑水為何放牧兄弟獨自異鄉佳句2.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這節課的學習里,我們將探究本課內三首古詩的具體內容,聯系實際生活想象、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感情。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一)《元日》1.《元日》的作者是誰?明確: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2.《元日》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傳統節日的景象?明確:“元日”指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3.回憶一下,現在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明確:吃年夜飯:人們舉杯同慶,迎接新年的到來,餐桌上菜品豐富,人們展望來年衣食無憂,生活充足;貼對聯、貼福字:表達一種美好的心愿;守歲、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4.結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識,和小組同學交流,想一想古時的人們為什么要在春節貼桃符、飲屠蘇酒、燃爆竹。明確:①貼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繪有神像,據說掛在門上可以求福避禍,是春聯的前身。②飲屠蘇酒:藥酒名。這是古代的習俗,人們在大年初一飲用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長壽。③燃爆竹:古人燒竹子時會發出爆裂聲,人們用這種方式驅除邪穢,求得一歲平安。5.在《元日》這首詩中,詩人主要寫了哪些事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場景?明確:詩人通過描寫“爆竹”“屠蘇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歡樂喜慶的節日畫面。6.《元日》這首詩中,詩眼是哪個字?為什么?明確:“暖”字是詩眼。辭舊迎新,春風送暖,是萬象革新的開端,體現了春節的節日氛圍,也是詩人渴望除舊革新,將新政改革帶來的溫暖送入千家萬戶的美好愿望。(二)《清明》1.請班上同學介紹清明節。明確:清明節在仲春(即春節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月)與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時間,指農歷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間。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期間,人們踏青出游、祭祖掃墓、緬懷先人。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意思。明確:清明的時候,下起了紛紛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悶。3.說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的妙處在哪里。明確:清明時節,細雨霏霏。漫天紛紛而下的細雨,給出行的人們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緒。這句詩用語簡練,畫面生動,既交代了環境,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4.你覺得詩中的行人心情怎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明確: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悶,從“欲斷魂”這個詞可以看出。5.從詩文前兩句,你能品讀出詩人怎樣的心情?明確:清明時節,人們都去祭祖踏青,可在這親情色彩濃郁的日子,詩人卻獨身在外,又被紛紛而下的雨水淋濕了,無處躲避,內心愁悶。6.用自己的話說說“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思。明確:請問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腳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莊。7.詩人為什么要向牧童詢問酒家呢?明確:因為詩人獨身在外,又被雨淋濕了,無處躲雨,心情愁悶,于是想找個酒家,一來可以歇歇腳,二來可以飲點酒,驅驅春寒,借酒驅散心中的煩悶。8.你覺得最后兩句詩中,哪個詞用的最好?為什么?明確:“遙”。牧童以行動代替語言,用比回答還要明確的手勢,指向了遠處,讓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莊,讓愁悶的詩人有了祈盼而變得振作起來。(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理解詩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含義。明確:九月九日,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憶,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東,在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有別于今天的山東省。2.說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大意。明確:“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每逢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3.長安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為什么詩人還會感到孤獨呢?明確:詩人孤身在外,在氛圍濃厚的節日里,看到身邊的人都有親友相聚,聯想到自己不過是“獨在異鄉”,內心更添愁緒,于是在節日里就倍感孤獨而遙想家鄉親人了。4.說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的大意。明確:“我”在這遠離家鄉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義。明確:登高是古時候的習俗,在重陽節這天,人們要登高避災。6.詩人遠在他鄉,是怎樣知道家鄉的兄弟“登高”“插茱萸”?明確:這是詩人的想象,并非實際描寫。詩人只是聯想到以前在家中時,每逢重陽節,都會和兄弟們進行一樣的活動,然而如今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加了,內心更添愁悶的思緒。7.課外拓展:你還記得哪些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句?明確:①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②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③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⑤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1.《元日》一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詩人通過描寫宋代過春節時喜慶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2.《清明》一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描繪了一幅清明煙雨圖,表達了詩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見酒家想借酒澆愁的期望,進而重新振作起來的情感。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元日(宋)王安石eq\b\lc\\rc\}(\a\vs4\al\co1(爆竹——別舊年,屠蘇酒——迎新年,桃符——寄心愿))喜慶、歡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舉目無親重陽佳節——加倍思親遙知兄弟——懷念親人清明(唐)杜牧雨紛紛——欲斷魂問酒家——杏花村愁悶→振作10紙的發明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多音字。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3.能說出紙的發明經過。4.知道紙是怎么發明的,知道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千多年,感受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過程與方法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預習字詞,理解詞語意思。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紙的發明的過程。3.引導學生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紙是怎么發明的,知道外國人懂得造紙術比中國遲一千多年,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清紙的發明過程。教學難點從紙的發明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聰明才智和身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遠古時代沒有紙。商朝時,人們將字刻在龜甲、獸骨之上,這就是最早的古文。周朝時,人們用竹簡(即竹片)、木簡、帛寫字著書。西漢時,勞動人民發明用絲絮造紙,后來用麻纖維造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采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從此,紙的產量大增。唐朝時,造紙術開始外傳朝鮮、日本和阿拉伯、歐洲等地。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1.借助工具書,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讀音和意義。(1)確定生字部首,學習部首字法。(2)以“豪”字為例講解部首查字法,學生跟著做。要點:部首目錄→部首幾畫(部首)→檢字表→部首→數除部首外幾畫→找到相應字的頁碼→字典正文。(3)口頭歸納: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圍查外面,獨體字查起筆。2.對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書寫指導:“偉”左窄右寬,右邊的“韋”第三畫是橫折鉤。“冊”左右疏密宜均勻,“冊”的第一、三畫是豎撇。“存”的第一筆和第三筆要寫得稍短點。易錯提示:“社”的部首為“礻”而不是“衤”。3.多音字。累eq\b\lc\{\rc\(\a\vs4\al\co1(léi:累贅,lěi:積累,lèi:勞累))鮮eq\b\lc\{\rc\(\a\vs4\al\co1(xiān:鮮明,xiǎn:鮮為人知))4.理解下列詞語。創造:發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句: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鑄刻:在金屬上刻、鑄文字。(例句: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攜帶:隨身帶著。(例句:圖書館禁止攜帶寵物進入。)蠶繭:蠶吐絲結成的殼,橢圓形,蠶在里面變成蛹。(例句:蠶繭是織造絲綢的原材料。)篾席:竹篾編的席子。(例句:夏天躺在篾席上很涼爽。)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明確:講述了紙的發明過程。2.在發明紙的過程中,先民們都做出了哪些嘗試?明確:將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或者青銅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將文字寫在帛上——麻紙的出現——蔡倫改進造紙術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并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學們可以在課后,試著去查找我國四大發明的故事。在下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將重點講解課文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手術偉大錄入手冊保存約會經驗阿姨歐洲社會2.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礎上,對課文中的生字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這一節課上,我們將深入學習課本內容,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在紙發明以前,人們是用什么記錄文字的?明確:紙的替代品特點使用情況竹片、木片笨重,不方便很少絲綢方便,貴買不起2.我國最早的紙是什么做成的?明確:是用麻做成的。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麻來造紙,但是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3.蔡倫對西漢時期的麻紙,進行了怎樣的改造?明確:蔡倫吸收長期積累的經驗,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4.為什么蔡倫改進的紙能夠被流傳下來?明確:蔡倫改進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5.課外拓展。(1)蔡侯紙:蔡倫曾被封為“龍亭侯”,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2)四大發明: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1.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明確:讀了這篇課文,我了解了紙的發明過程。在紙的發明創造中,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確:通過對紙的發明過程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eq\a\vs4\al(紙的發明)eq\b\lc\{\rc\}(\a\vs4\al\co1(紙發明以前——甲骨、青銅,西漢時期——麻紙出現,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促進文化的發展))eq\a\vs4\al(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身為中,國人的自豪)11趙州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認識本文的生字詞,正確讀寫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喜歡的部分。3.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過程與方法1.課前預習和課文講授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2.理解趙州橋的設計特點。3.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及設計上的特點。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向大家介紹的是一座古老的橋梁,它的名字叫作趙州橋,也叫安濟橋。趙州橋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歷經千年風雨,而今依然巍峨挺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深入探究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干的橋梁。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1.教讀生字新詞,可以結合圖片或者組詞加深理解。縣(縣城)拱(拱橋)濟(救濟)匠(工匠)計(設計)橫(橫跨)史(歷史)爪(龍爪)2.對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書寫指導:“趙”的“走”收筆的捺要平緩。“創”左寬右窄,左是“倉”不是“侖”。易錯提示:“省”的下方是“目”,中間是兩橫。“縣”的上部是中間是兩橫。3.多音字。爪eq\b\lc\{\rc\(\a\vs4\al\co1(zhuǎ:爪子,zhǎo:張牙舞爪))4.詞語理解。橋墩:橋梁下面的墩子,起承重作用,用石頭或混凝土等做成。雕刻:(多義詞)①在金屬、玉石、骨頭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②雕刻成的藝術作品。纏繞:條狀物回旋地束縛在別的物體上。堆砌:(多義詞)①壘積磚石并用泥灰黏合。②比喻寫文章時使用大量華麗而無用的詞語。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1.本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概括歸納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明確:本文一共四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趙州橋的基本情況。第2自然段:具體描寫了趙州橋雄偉姿態。第3自然段:生動描寫了趙州橋的美觀。第4自然段:贊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趙州橋的設計出自于何人之手,建造于哪個年代?明確: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3.讀了這篇課文,你能說說趙州橋的與眾不同在哪里嗎?明確:趙州橋橫跨河面,橋下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的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獨特的設計是前所未有的。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通過對課文的初步學習,我們對趙州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一千四百多年的時間里,趙州橋經歷過10次大的水災、8次戰亂、多次地震,而今依然存在,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下一堂課,我們將深入課本內容,具體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姓趙省里縣城工匠設計歷史創舉況且智慧2.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的基本情況,知道了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橋梁有著獨特的建造風格,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深入課本內容,具體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1.課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紹了趙州橋的什么內容?明確:介紹了趙州橋的地點、設計者,建造的年代和影響力。2.趙州橋在設計上有哪些特點?試分析這樣設計的優點是什么。明確:第一個特點是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大橋洞。第二個特點是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樣的設計,既能減輕流水對身的沖擊,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3.讀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趙州橋為什么舉世聞名?明確:趙州橋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依然存在。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前的橋都沒有設計過橋身上加小橋洞,趙州橋卻有這種獨創的設計,不僅在外形上更美觀,在防洪和減少用料的實際用途上,也頗見成效。4.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話好在哪里?明確:第一句話是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總結了前一個自然段的內容是寫趙州橋的堅固,又提示大家這個自然段要講的是趙州橋的美觀。5.趙州橋的美觀體現在哪些地方?明確:橋面有石欄,欄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圖案。6.第3自然段一共寫了幾幅雕刻圖案?它們有什么異同?明確:三幅。相同之處:都是畫的兩條龍。不同之處:姿態不同。7.趙州橋的欄板上只有三幅圖案嗎?明確:欄板上有許多幅圖案。文中描述的三幅是最精美的。8.作者是按照怎樣的寫作順序具體寫橋面的美觀的?明確:總分的順序。這段話中有兩個分號,表示連接的三個句子間的并列關系,并列地寫出了三種龍的樣子。最后一句是前幾句的總的說明,這種寫作手法是“先分后總”。9.課外拓展。搜集資料,介紹“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示例:故宮,位于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長城,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建筑萬里長城,東起渤海灣山海關,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綿延萬里。萬里長城氣魄雄偉,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趙州橋以它獨特的建筑風格聞名中外,世界上許多橋梁專家都到趙州橋參觀學習,如今趙州橋旁,豎立著李春的塑像,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建筑師。可見趙州橋的影響有多么深遠。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趙州橋eq\b\lc\{\rc\}(\a\vs4\al\co1(雄偉\b\lc\{\rc\(\a\vs4\al\co1(橋長,橋寬)),堅固\b\lc\{\rc\(\a\vs4\al\co1(沒有橋墩,一個大橋洞,4個小橋洞)),美觀——精美圖案))創舉——智慧和才干12*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時間、作者及內容。2.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過程與方法1.課前預習。借助工具書,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2.教師課上引導學生感受課文內容,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基本知識。3.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難點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是中華藝術殿堂里熠熠生輝的明珠。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講的就是《清明上河圖》。現在,讓我們走進藝術的殿堂,踏上歷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風情吧。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1.多音字。作eq\b\lc\{\rc\(\a\vs4\al\co1(zuò:作業,zuō:作坊))乘eq\b\lc\{\rc\(\a\vs4\al\co1(shèng:一乘轎子,chéng:乘法))籠eq\b\lc\{\rc\(\a\vs4\al\co1(lóng:籠子,lǒng:籠罩))2.詞語理解。撐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進。作坊:文中指手工業工場。悠閑:閑適自由。驚擾:驚動擾亂。文中指小毛驢驚動擾亂了欣賞風景的人。傳神: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或物生動逼真。名揚中外:在中國和外國都很有名氣。形態各異:文中指畫中在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的形狀和樣子各不相同。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1.這幅畫為什么能名揚中外呢?明確:①這幅畫歷經八九百年,卻依然保存完好。②這幅畫內容豐富,描繪細致:人物眾多,街上商鋪林立,人來人往。③畫家畫工精湛,雖人物眾多,內容繁雜,但畫家畫得非常傳神。④畫中表現的是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總之,這幅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古都汴梁的風貌,反映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使我們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可謂宋代的小百科全書。無論是從歷史研究還是藝術賞鑒的角度,《清明上河圖》都不愧為一幅名揚中外的名畫。2.這幅畫的內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繪了哪些內容?明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畫中人物多、街市熱鬧以及橋北頭的一個場景三方面來寫的。3.這幅畫具有什么樣的歷史價值?明確:《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4.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個段落?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明確:這篇課文一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部分(1):主要寫《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年代、作者、大小、內容和保存情況等。第二部分(2~4):主要介紹畫面上的內容。第三部分(5):主要寫這幅畫的歷史價值。四、課文研讀,突破重難1.課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眾多的場景的?明確:作者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具體寫了畫面上人物所從事的形形色色的行業,展現了人物眾多的特點和汴梁城熱鬧非凡的景象。2.“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明確:“不到一寸”“黃豆那么大”說明人非常小,但是這樣小的人物,畫家也把他們畫得“清清楚楚”,足見畫家的繪畫技巧十分高超。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體寫了橋北頭的一幕場景,試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明確:作者用生動、細膩的語言把橋北頭發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體會到畫家畫工的精湛。4.課外拓展:“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明確:《洛神賦圖》(東晉·顧愷之)、《步輦圖》(唐·閻立本)、《唐宮仕女圖》(唐·張萱、周昉)、《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漢宮春曉圖》(明·仇英)、《百駿圖》(清·郎世寧)五、課堂小結,效果強化本文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與畫面內容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這幅名畫的贊美和喜愛,也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六、練習設計,鞏固提升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七、板書設計,知識構架一幅名揚中外的畫eq\b\lc\{\rc\}(\a\vs4\al\co1(簡單介紹:年代、作者、名字、大小、內容、保存情況,畫面內容\b\lc\{\rc\}(\a\vs4\al\co1(人物多形態各異,街市熱鬧非凡,橋北頭的情景生動傳神))\a\vs4\al(古都風貌,生活情趣),歷史價值:展現古都風貌、百姓生活))藝術瑰寶語文園地教學目標1.品析排比修辭手法的妙處,并在口語交流中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2.掌握生字新詞,提升語文素養。3.積累文化常識,增強審美情趣。4.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交流的方法,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5.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6.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品析排比修辭手法的妙處,并在口語交流中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2.掌握生字新詞,提升語文素養。教學難點積累文化常識,增強審美情趣。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本單元的課文內容給我們介紹了不少傳統文化的知識。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抑或是珍貴的藝術作品,其中都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敘寫了有關傳統節日的故事。在把一件事情描寫清楚的過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呢?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就首先交流一下在本單元學習過的修辭手法——排比。二、交流平臺1.導入在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中,作者為了把一個意思寫得更清楚,會在具體的段落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在《趙州橋》第3自然段里,為了寫清楚“趙州橋非常美觀”,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詳細介紹了橋面欄板上精美的圖案,把各種姿態寫得活靈活現。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第3自然段里,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詳細描寫了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清楚地寫出了“畫上街市的熱鬧”。在本次交流中,我們就嘗試著用排比修辭具體描繪一件你身邊的事物,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個人物形象,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交流,在學習中學會運用排比修辭手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2.要求明確:在口語交際中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交際指導選定具體描繪的對象,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者相似的語句進行描寫。4.交際示例(1)湖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湖底的沙石;湖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2)朋友是快樂日子里的一把吉他,盡情地為你彈奏生活的愉悅;朋友是憂傷日子里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熱情的將你引向陽光的地帶。三、識字加油站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2.讀準字音,學會書寫。稅(shuì)務局檔(dàng)案館咖(kā)啡(fēi)館閱(yuè)覽室廢(fèi)品收購站農貿(mào)市場點撥:“稅”是翹舌音;“檔”讀四聲,不能讀成三聲;“咖”讀kā,不能讀成jiā;“廢品”不能寫成“費品”。四、詞句段運用1.對照流程圖讀讀下面這段話,照樣子口頭介紹一次手工活動的過程,如剪紙、捏泥人、拼裝玩具、編花繩。(原題見教材第46頁)示例:流程:伸→摳→端→瞅→擺→捏只見泥人張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出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2.讀一讀,想想下面的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共同點,再照樣子寫一寫。(原題見教材第46頁)點撥:這兩段話都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還運用了總分的寫作手法,讓句子有氣勢、生動。示例:春天來了,公園里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迎春花,黃色的貝蕾在綠葉中若隱若現;桃花,粉紅的臉蛋惹人喜愛;梨花,雪白的花瓣隨風起舞……五、日積月累文房四寶:筆墨(mò)紙硯(y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影備案代辦合同協議
- 疫情期間減租合同協議
- 鹽城小型商鋪買賣合同協議
- 生物墊料床合同協議
- 玻璃貼紙租售合同協議
- 合伙購買及運營出租車合同
- 電氣化鐵路專用電力變流裝置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大型履帶式拖拉機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循環再生纖維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冷藏貨車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貴州國企招聘2025貴州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招聘3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衛生管理行業人才培養與社會責任分析試題及答案
- DB32T 5082-2025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 2025年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學年人教新版七年級下冊數學期中復習試卷(含詳解)
- 2025年中國BOD測試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克拉瑪依機場第一季度招聘(1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正雅學校等多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思想政治試題(含答案)
- 企業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制度
- 生態學中的種間關系解析試題及答案
-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