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保定市2012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試科目填涂在答題卡上。2.答笫I卷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的標號。第n卷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務必將答題卡收回。第卷選擇題、在毎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4.家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古人重視修訂家譜的原因不包括A.為了彰顯家族的聲譽B為了凝聚親族C.為了給歷史研究者提供歷史史料D.為了教化子孫25.下列所體現的思想不同于我國封建社會傳統經濟政策的是A.“農為天下之本,而工賈皆其末也”B.“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來源:高[考∴試﹤題∴庫]D.“士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26.王夫之指出:“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由此可判斷A.這是王夫之押擊“孤秦”的主要依據[來源:GkStK.Com]B.王夫之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C.王夫之認為秦滅六國并徹底廢除了分封制D..這是王夫之對兩千年文化遺產的批判27.李贄被稱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書》《續焚書》,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他認為這些著作將來一定會被焚毀,這主要是由于書中A.對正統思想進行了大膽批判B反對盲從孔子C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D.認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28.《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中的重要文獻,關于它的敘述表述正確的是A.是羅馬早期的習慣法B調整羅馬人與外來人關系的法律C是羅馬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D.是羅馬奴隸和奴隸主斗爭的結果29.1701年英國嗣位法規定“法官的任免權不再屬于國王而是屬于議會;以后凡議會遺責,定罪的人,國王都不能任意赦免”。這反映了議會進一步抑制了王權國王與議會相互制約國王權力得到了加強責任內閣制形成30.“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乃至遠東近代歷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不僅對中日兩國產生了巨大的直接影響,而且使遠東國際形勢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下面對該材料解讀不正確的是新興的近代文明戰勝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簡單的學習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國家的危亡甲午戰爭使東方開啟了近代化時代甲午戰爭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31.1898年12月美國國會發表咨文:“正在中國發生著重大的事情,美國并不是一個溴不關心的旁觀者……由于我們在國際上地位,由于我們國土有很長的太平洋海岸線,由于我們對遠東的直接貿易日升月盛,我們有理由要求這方面的利益得到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適當的,合乎美國傳統的手段來促進美國在該地區的巨大利益。”這反映了[來源:學優高考網GkStK]美國積極關注義和團運動的動態B美國打箅憑借其經濟優勢在中國謀求利益美國決定在中國占領租借地[來源:高[考∴試﹤題∴庫GkStK]美國決定用占領菲律賓的手段獲取在中國利益32.《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本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體系,如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體系,是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尚未發展的最初階段出現的……這些體系的發明家們雖然曾經看出階級的對立,……但是他們沒有看出無產階級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這說明科學社會主義深刻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未來的理想社會提出各種設想用統一的社會生產代替私人生產認識到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33.“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力的商人所組成。這些商人獲得了英國皇家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15年的貿易專利特許。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東印度公司發出了一張不設期限的特許狀。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東印度公司與當今跨國公司的不同是利用殖民擴張進行資本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拉大世界經濟發展的差距推動世界市場的發展34.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人國民黨;保持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幫助國民黨改組成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這表明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中共積極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放棄了革命領導權中共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不斷滋長35.二戰后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國際會議上劃分了對某些國家的戰后控制權。此表透露的正確信息是A.透露了英國獨占世界霸權的欲望B東歐成為蘇聯英國戰后爭奪的焦點C英國欲損取利益討好美國D.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1921年)列寧:到1921年春天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我們的新經濟玫策的實質正在于我們……開始作戰略上的退卻,趁我們還沒有被徹底打跨,讓我們實行退卻,一切都重新安排,不過要安排得更穩妥。(1921年)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1922年)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真正實質在于:第一,無產階級國家準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笫二,對于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國家采用資本主義經濟學中叫:作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原則。”材料二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都是源于對原有社會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給資本主義戴上一個政府干預的氧氣面革,后者是給社會主義加上一個場經濟的發動機,從而使單純的制度趨于一種混合經濟狀態,它們都由此解決了舊問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鮑盛剛《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1)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一中“退卻”在農業方面的具體表現?如何理解列寧對新經濟政策實質的不同闡釋。(11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美國和中國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別指什么?簡要指出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在農業方面是如何體現“單純的制度趨于一種混合經濟狀狀態”的?(8分)J(3)結合材料及所學指出三國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在經濟體制的借鑒上說明了什么問題,有何啟示。(6分)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指出,中國之所以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國家相對穗定,純系地理條件使然。中國的達界,或為大海,或為高山沙漢,外敵$只能從北方入使,所以安全較有保陣。雖發生分裂,但不久即復歸統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中國以長江為天然屏陣,分為南北兩部分。由于氣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戰南方人溫頎怯懦;北方人一旦跨過長江,無須經過曠日持久的戰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國。南方人習慣于俯首聽命,故不易形成分裂。材料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環境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著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并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1)結合材料一請對孟德斯鴆中屆“歷史悠久、國家穩定”原因的觀點進行評析。(8分)(2)結合材料指出馬克思、恩格斯與孟德斯鳩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上的認識有何本質區別?(4分)請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答,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作答時,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45.(15分)【歷史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顧】材料一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拔。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技氏。夫土德,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臣舊將自代(詮:代,郡名,今山西省東北,河北省西北一帶)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各宜深戒”。“始班體樣。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魏書.高祖紀》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奴埤牛隨有無以還受……諸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魏書.食貨志》材料二對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庋,但也不乏不同聲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亊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再過十余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因蚱,有學者認為造成北HJ&來局面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為,孝文帝舍平城遷洛陽,改鮮卑武勇之風為漢人文弱之風,進一步削弱北魏軍亊力量,這是他終不能《大魏國的重要原因。并說孝文帝的改革,學來的主要是漢人的繁文縟節,丟掉的恰恰是拓拔部的長處——勇武質樸,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1)材料一體現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8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觀點,請加以說明。(7分)46.(15分)【歷史一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材料一“由于國情的不同,各國人民爭取和發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國古代沒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樣的民主國家。對于我們這個封建歷史漫長、缺乏民主傳統、吃透專制苦頭的國度來說,民主是個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來力追不舍的目標,但我們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斷地接近它、發展它。”—《中國民主建設白皮書》近代中國,民主從來沒有被真正地實踐過,更談不上發展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論在中國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來品,民主現念的傳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論家、思想家的宣傳和闡述。這對于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是有效的,但是舊中國是一個充斥著文盲的農業國,占人口絶對多數的人民不可能通過閱讀文獻來轉變觀念。材料二“國會者,君主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來源:學優高考網]—康有為《清定立憲開國會折》孫中山曾說“雖然英國憲法所隱含的三權分立原則,經過孟德斯鳩的詳細闡發,再經過美國憲法的實踐和修改,已經日臻完備,但是由于百余年來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一原則已經過時不適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結國民,運動選舉;那些學問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訥于口才,沒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叢生,特別是每逢政黨輪換或總統更迭之際,大批官員同時俱換,不僅不勝其煩,而且還容易導致政治腐敗散漫”。(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國扎下根的原因?(7分)(2)據材料二及所學簡要指出康有為、孫中山政治主張的主要不同點。仆分)47.(15分)[歷史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一戰爆發前,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競相粉墨登場,支配了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國的泛日耳曼主義、法國的復仇主義、俄國的泛斯拉夫主義,與“大塞爾維亞計劃”等。正是這些民族主義思潮,激化了各國的矛盾,導致了一戰的爆發。(1)結合一戰歷史背景對上述觀點進行簡要評價。(8分〉(2)部分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國的民族主義有了新發展,請對此加以說明。(7分)48.(15分)[歷史——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一拿破侖多次強調,立法的重心應當是生活現實。在許多次會議上,他經常打斷一些繁瑣無益的枝節爭執,通過明晰簡沽的提問將討論帶回到實際而具體的問題之中。由于他當時的_未能生育,他強烈支持合意離婚和收養制度。《法國民法典》草案在法案評審委員會上遭到了共和主義者的反對,拿破倉認為法國“不能以形而上學來進行統治”,將所有持敵視立場的委5全部清洗出局。1804年,草案在沒有任何異議的情況下獲得通過。在拿破侖的戎馬生涯中,《法國民法典》被拿破侖作為“革命的法典”鐸行施加于被征服地。《法國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可以被概括為: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該法典對后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材料二《法國民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里有較大的影響。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采用了該法典。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范本的。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簡析拿破倉與《法國民法典》是如何相互影響的。(3分)(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簡析為何《法國民法典》影響如此深遠。(7分)高三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24.C25.D26.B27.A28.C29.A30.C31.B32.D33.A34.B35.D40.(25分)(1)實行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所有糧食。(4分)列寧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從政策實施的策略角度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迂回過渡”。從政策實施的目的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鞏固蘇維埃政權。從政策實施的內容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社會經濟。在保證無產階級掌權的前提下,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利用國家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7分)(2)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分)美國成立農業調整署調控市場,用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中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經營的自主權。(4分)(3)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是經濟調整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各國應從國情出發充分利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發展經濟,靈活制定或調整相應的經濟政策。(6分)41.(12分)(1)不正確,中國地理條件的相對封閉對國家穩定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中國“歷史悠久、國家穩定”的主要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長期以來實行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影響。(8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均可得分)(2)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態和人們的性格特征。是地理環境絕對論。(2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從而影響了人類的社會、政治、精神生活。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才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2分)45.(15分)(1)改鮮卑姓為漢姓;讓鮮卑族學說漢話;實行俸祿制;均田制。(8分)(2)答:同意。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他通過改革,學習漢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用漢人的文化改造了鮮卑族,這些措施使鮮卑族丟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