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摘要】:魯迅作為中國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對中國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封建社會黑暗的反思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乙己》、《白光》是魯迅小說中較為有代表性的兩部,其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學性與思想性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而本論文則主要是從其小說的角色展開分析,通過社會環境、知識分子的語言和表情形象、動作形象三個方面來分析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的描寫,讓我們真真實實的感受到科舉制度毒害,而在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和陳士成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對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詳細而深刻的總結,并嘗試著將人物所蘊涵的時代意義進行剖析。以我對《孔乙己》和《白光》兩部小說的理解,來闡述《孔乙己》和《白光》中知識分子的形象和封建科舉制度給社會帶來的毒害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形成了世態炎涼,促成了這種封建迂腐的社會形態,并從中反思【關鍵詞】:知識分子,科舉制度,形象【正文】:在我所了解的魯迅作品中,對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孔乙己》、《白光》這兩部小說,其中《孔乙己》最為熟悉,在上初中時候就學過這篇課文,當時對孔乙己的形象感覺很是好笑,很難理解那種人物形象,現在細讀起來,感觸頗深,這種貧困潦倒的窮書生氣質中又不乏那種高傲的迂腐,卻是別有風格的對科舉制度的抨擊。而《白光》則是描繪了頭發花白的老童生陳士成的悲慘故事,活畫出陳士成屢屢落第,連秀才都沒考中過,并且對發財陷入癡迷,以至于精神出現異常沉迷于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走向死亡的一個悲催的命運。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這兩部作品的分析科舉制度影響下的知識分子形象,來揭示知識分子受科舉制度的毒害,以及普通百姓也頗受侵害,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世態炎涼的一種悲慘畫面。而和現今社會中還可以感覺到類似的情景,希望可以通過對孔乙己和陳士成的分析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反思。一、小說中的社會環境(一)封建科舉制度的社會環境《孔乙己》和《白光》兩篇小說刻畫的社會環境都是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中,而封建科舉制度最大特點是內容單一、競爭激烈,是過去選拔官員而設置的考試,科舉制度的競爭異常激烈,磨滅了知識分子應有的傲氣,脫離了現實生活中的活氣,科舉中嚴格的以“八股文”為準,而過于的死板、迂腐,從而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而讀書人甚至要把畢生精力花費在八股文上,使人們頭腦僵化愚昧、呆板,缺乏創新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影響了科技進步,這樣制度,導致了社會人們冷漠無情、麻木不仁。而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中,孔乙己和陳士成的一生迂回曲折、凄涼悲慘的命運也就逐漸的孕育而生。(二)社會中人們的態度《孔乙己》中“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喝酒形象作對比,突出了貧富懸殊、等級森嚴的社會現實。隨后又通過文中第一人稱“我”的職務的變換,充分的刻畫出酒店探掌柜冷酷勢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什么好聲氣的”,酒店冷漠的氣氛,充分體現了世態的炎涼,又反映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呈現出一種病態。在“短衣幫”與“穿長衫”形成對比的情況下,更顯示出孔乙己的與眾不同,孔乙己也是穿著長衫的,但確是還不如“短衣幫”的,夾雜在這兩種人的中間,一種不倫不類的形態,正是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為后面孔乙己的悲催命運埋下了伏筆。《白光》中開頭對中“鄉試”后情景的描寫,攀親、新屋、京官等種種情景展示出來一旦中舉,今非昔比,所有人都為首是瞻,此情此景無不歡喜。這是因通過科舉考到功名的會受到人們禮待和金錢的獎勵,也會受到人們的尊重,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有的甚至從此官運亨通,一步青云,前程似錦。和后面人們對考試落榜時的人,則是避而遠之,退避三舍。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樣環境中的陳士成對升官發財的癡迷而發瘋,營造了一個及其勢力的社會氣氛。一、孔乙己人物形象1舊中國知識分子形象清高和自卑的比較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孔乙己雖然餓得臉色青白,卻始終不肯脫下又破又臟的長衫,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個讀書人而自命不凡,別人取笑他時,他還要強辯幾句:“你怎么這么憑空污人清白……”,當別人問他“當真認識字么?”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同時,他還固守“君子固窮”的道德理念。以上諸多分析都可以說明孔乙己自視清高。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盤纏時,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范進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著他考中舉人的進程中逐漸減弱,這也只是針對胡屠夫、眾鄰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們可以推斷,在高官面前,范進仍然會是一幅卑怯畏縮的奴才嘴臉。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并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并鉆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賤中茍喘,成為人們批判的對象,腐儒的代名詞。封建祭祀品型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陳士成這一類型的知識分子,們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一輩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舊式知識分子。孔乙己終因養活不了自己而淪為竊賊,最后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在人們的笑聲中悄然地離開了人生的舞臺。陳士成這個連續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題名”的幻想中耗盡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財寶的白光的引誘下淹死在河里。二、小說中的知識分子的語言和表情形象魯迅塑造的一個舊中國受剝削、壓迫最深重的、質樸愚昧并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貧窮落后卻不覺悟的知識分子典型。他們經濟上一無所有;在政治上深受壓迫;在思想上是愚昧的。其性格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為盲目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等。長期的封建思想統治和自身性格毛病以及革命的不徹底性是其悲劇性的成因。知識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大社會普遍性,具有高度典型意義和強烈的針砭與警示作用(一)《孔乙己》中的語言和表情形象1.周圍人們的語言態度文章中開始出現對話的是“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這時是所有人笑著對他說的,隨后“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酒店里的人們則是故意的高聲喊出來的,而后面還有一句“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其中不乏一種嘲笑的口吻,對于孔乙己只不過是他們閑暇的消遣,從這中逐漸體現出人們的幸災樂禍的一種心態。2.孔乙己的語言和表情文中孔乙己第一次說是“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這個時候的孔乙己還能和兩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孔乙己本來已經沒有什么經濟來源了,可是卻還是來酒店喝酒吃茴香豆,酒店中客人所說“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此時孔乙己應該是偷書換來的錢,而之后孔乙己有段時間沒有來了,之后再來酒店中之時,說“溫一碗酒。”結合前文孔乙己來酒店還能要一碟茴香豆和兩碗酒,這時的孔乙己應該沒有多少錢了,連茴香豆都已經吃不起了。兩次來酒店的描寫,鮮明的對比,把孔乙己好吃懶做的形象展示出的淋淋盡致。之后,在孔乙己被人揭穿傷疤的時候,“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還死不承認,當被人說出事實別人看自己因偷書被打的時候,孔乙己漲紅了臉,已經知道被人知道了偷書的事實,卻還是要張口否認,“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時的孔乙己還是以讀書人自居,擺著讀書人的架子,故作清高,要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不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孔乙己已經沒有錢,只能偷書維持生計,這其中,為什么偷書,而不是偷錢之類的,我覺得孔乙己應該是受封建制度的影響,知道偷錢屬于違法的,可是自己又沒錢,所以去偷書換錢,卻還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封建教育的影響下,孔乙己即使已經貧困潦倒,卻還是放不下讀書人的身份,死要面子。在后文中掌柜的對孔乙己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這時的孔乙己卻是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回答“不要取笑!”,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那種高傲,然而當說到他腿被打斷時,低聲說到“跌斷,跌,跌……”,此時的孔乙己已經非常低落了,與眾人反駁的心都已經沒有了,但是骨子作為讀書人,還是不忘糾正別人的說法,還是以讀書人自居對于周圍人們冷漠孔乙己都已經用懇求的眼神看著眾人,眾人對孔乙己的態度則是一笑而過,事不關己,毫不關心,人心冷漠,世態炎涼。3.孔乙己對封建文化的態度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腐蝕和毒害,在平時說話中也是滿口“之乎者也”半文不白,“教人半懂不懂的”但他始終沒有考取功名“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到頭來窮困潦倒,被人輕賤。當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則是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內心以此為榮。而當說到“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從這前后鮮明的變化中,又體現出來孔乙己不屑與眾人為伍,而卻又無可奈何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即使這樣他卻根本不覺悟,沒有認識到封建文化對自己的殘害。而在后面孔乙己為了顯示出自己的學問,則對“我”要考一下茴香豆的茴字要怎么寫,當“我”回答出后,孔乙己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還是不依不饒的要展示出自己的知識淵博,一個回字也要說出四種寫法,簡單的一個字都要讓讀書人如此的費神去刨根到底,可見當時孔乙己為了考“八股文”讀書已經讀到咬文嚼字、思想迂腐,而即使自居貧窮落魄,也不忘自己讀書人的身份,以此為傲,還想教導別人,當“我”離開后,孔乙己嘆了口氣,露出極惋惜的樣子,可見在當時以孔乙己為例的讀書人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執迷不悟。4.掌柜對孔乙己的態度文中掌柜的四次說到“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一次是孔乙己好久沒有來了,第二次是孔乙己的腿已經被打斷了,在來酒店的時候,掌柜的確實還是一心只關心著那十九文錢,當第三次提到的時候,到了年關,最后一次是第二年的端午節,掌柜的時時不忘孔乙己所欠的錢還沒有還呢。通過掌柜的對四次“十九文錢”的描寫來反映出掌柜對孔乙己的態度,顯示出掌柜的尖酸刻薄、麻木無情,側面的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冷漠,又一方面揭示了封建教育對老百姓的影響,所以就形成了讀書人對功名利祿的瘋狂追求的態度,一旦考上,升官發財全部都不是夢了,通過孔乙己的不幸,揭露出封建社會的冷酷無情。(二)《白光》中的語言和表情形象《白光》中涉及語言對話的較少,只有主要以陳士成自言自語為主線,環環相扣,句句都引出下一個劇情,巧妙地刻畫出陳士成從正常到發瘋的心理狀態。1.陳士成落榜后的形象《白光》中涉及搭配語言的一共有十一句,其中陳士成自言自語說的就占了十句,魯迅先生通過及其短而精煉的十句話充分的描寫出了陳士成心里狀態的一個微妙變化。在陳士成又一次的落榜之后,自己房門口遇到七個學童正好齊聲念書,隨后學童送上晚課來后,第一句話“回去罷”,這時的陳士成因落榜而失落,突然的被這么一刺激,已經開始進入迷茫狀態,而第二句話“這回又完了”預示著陳士成開始出現了幻聽一樣,此時陳士成自己也說了一句“這回又完了”,又一次沒考上。隨著這句話,陳士成就如同上了發條一樣,開始了陷入了自我的世界,不由的聯想起自己從學童時起苦讀,已經考了十六回,到頭來卻是什么頭沒有考上,可卻還是一心想著升高發財,考個一官半職,而在這么多次的考取失敗后,此時的陳士成的精神上已經很難承受住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在這中狀態下,白光也第一次隱隱的顯示出來,“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文中這里沒有明確寫出白光,比喻成鐵鏡,反射出寒光,烘托出凄冷、寂靜的氣氛。2.陳士成開始沉迷于自我幻想世界因考失敗而對財富的癡迷,此時陳士成已經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了,又開始聽見幻聽,第四句話“左彎右彎……”、第五句話“右彎!”,如同魔咒一般指引著陳士成來到了老宅,想起了祖母講的故事,祖上留下的財寶的謎語。“左彎右彎,前走后走,量金量銀不論斗,”這句話徹底的讓陳士成陷入了發財的想法,“今天鐵的光罩住了陳士成”,夢想的光罩住了陳士成,就如同封建社會制度籠罩這個社會的讀書人一樣,時時刻刻的指引著人們的方向。”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里”,第一次白光正式在文中出現,第七句話同時也響起了“他終于在這里了”而當他像獅子一樣沖向白光時,白光又離他遠去了,之后“白光又明亮起來,這回更廣大”,和陳士成科舉考試一樣,一次次的失敗又抱著希望在此考試,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當白光再次出現的時候,陳士成如同饑餓的獅子一樣,瘋狂的陷入挖取寶藏的狀態,引得他挖出了一個恐怖的下巴骨,“在他手里索索的動彈起來,而且笑吟吟的顯出笑影”,并且說出那句話令陳絕望的話:第八句話,文章中三次出現了“這回又完了!”,又一次的失敗,而在這失敗的狀態下,陳士成還是沒有放棄,仍然的執迷著,魔咒一樣的聲音又一次的響起“這里沒有……到山里去……”他似乎是已經恍然大悟,開竅了一般以為已經知道了寶藏的秘密,向著白光沖去,“周圍便放出浩大閃爍的白光來”,這次的白光更大了,和科舉制度一樣更深的烙印到陳士成的腦海,瘋狂的追逐著白光,“是的,到山里去!”就像在說是的,要考試,只有考試才能升官發財,只有到山里去才能找到白光,才能找到財寶。卻是引向陳士成走向死亡的魔鬼的巨口,引得陳士成“含著大希望的恐怖的悲聲”在黎明中走進了萬流湖里。借著死亡的白光一直在引導著陳,月亮在湖里的倒影正是陳士成看成了白光。他的“十個指甲里都滿嵌著河底泥”,恰恰說明了他在河底也曾對著白光的所在瘋狂地挖了一陣,而終于溺水而亡。到底是為財而死,還是為了追求前程而亡。這種執著,癡迷,導致了陳士成瘋狂的走向死亡。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都刻劃得深刻生動,有相當的典型性。他們都表現了巨大的社會意義,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們反映了整整一個時代。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遭遇和命運必然反映他所處的社會和時代。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從孔乙己、呂緯甫、魏連殳到子君、涓生,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喜怒哀樂,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深深帶著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社會的印痕。毫無疑問,在歷代封建社會,只要科舉制度還被作為一種控制知識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陳士成的悲劇就不可避免。讀魯迅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認識新舊民主革命交接時期的中國社會。
其次,作品告訴讀者,不容知識分子的社會是沒落的社會,折磨和摧殘知識分子最厲害的是封建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他的上升階段,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最大限度地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同時,也給勞動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以使勞動生產得以繼續和發展。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腦力勞動者。為了鼓勵知識分子進行創造,以便吸取他們腦力勞動生產的成果,甚至給予知識分子比體力勞動者略為優厚的條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能夠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原因。封建主義則不然,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以一人或一家之利害為利害。為了維護其統治,對生產力最活躍的部分——人,采取各種各樣的壓制手段。特別是對待知識分子,因為他們比較有知識,能思想,這對專制獨裁構成最大的威脅,統治者便采取能誘之以利祿則誘之,以把他們變成封建階級的分子或奴才,對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實行嚴厲的思想統治,在精神上倍加摧殘和打擊,在生活上把他們逼向絕路。因此,在封建主義統治下,知識分子即腦力勞動者幾乎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這樣一來,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也就得不到發展,長期陷于停滯狀態,而社會也日趨沒落。
第三,形象表明,知識分子需要進行世界觀的改造,要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投身于社會斗爭的廣闊天地,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呂緯甫,魏連殳,以及子君,涓生們生活的時期,工農群眾的革命運動尚未廣泛開展,現實還沒有提供給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結合的廣闊舞臺。但是,歷史畢竟指出了和工農民眾結合的方向。少數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意識并努力地在實際行動中加以貫徹。我們不應否認當時知識分子普遍感到苦悶的原因,但也應當承認我們主觀上的原因。孔乙己,陳士成和后來的知識分子不同,是封建社會最后一批知識分子,在這點上就不用說了。至于呂緯甫,魏連殳,或是子君,涓生,他們不都有一個跳出個人的小天地,投入社會的大熔爐去的問題嗎?呂緯甫顯得是那樣的形只影單,魏連殳則更是名符其實的“孤獨者”。就是子君和涓生不也是那樣靠自己個人的力苦撐苦戰嗎?最多他們相互鼓勵和支援,也不過如“涸轍之鮒,相濡以沫”,到頭來連這點“沫”也無濟于事時,子君只好回到老路上去,而涓生也還是夢想著個人的奮翅高飛。這樣,他還能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呢?的確,小說表現的客觀意義說明知識分子如果孤軍奮戰必然遭到失敗,只有和工農大眾的解放斗爭以及全社會的解放斗爭聯系起來,才能取得勝利四、思古觀今,反思生活中的不足(一)對孔乙己“命運”的沉思孔乙己是可悲可憐可恨的一個人,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雖說對科舉制度的執迷,但不像陳士成那樣至死不休的考試,而骨子里確還放不下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不顧自身的現狀,好吃懶做,沒有自己明確奮斗目標,而身邊的人卻又是世態炎涼的心態,自身加上社會環境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劇。同時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也讓孔乙己無法生存,文中丁舉人是在封建科舉制度下爬上去成為舉人,就可以私自處置孔乙己,而孔乙己則是科舉考試跌下來的窮書生,貧困潦倒,成為下層社會的不幸者。科舉制度培養出來像丁舉人那樣大批的無恥文人,和丁居然一樣殘酷、霸道,使他們成為迫害百姓的劊子手;同時在精神麻醉讀書人,葬送他們的思想創新,造就了在精神上、肉體上被摧殘的小人物形象--“孔乙己”,形象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科舉制度的罪惡。(二)對陳士成“執迷”的沉思陳士成連著十六次考試,場場落選,以至心理承受不了,思想倍受打擊,夢想發財,他的性格已經完全被封建社會給扭曲了。如同白光一樣陳士成所追求的到頭來都是空想,致死都執迷不悟,作者把白光看成是封建社會的科舉教育,這個科舉教育已經根深蒂固的刻到陳士成的骨子里了,引導著他走向死亡,注定是要失敗的。對于這么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連考十六次,可想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可惜卻被科舉制度所侵害了,如果是現在社會把這種意志放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中,必是國之棟梁。可見科舉制度害死人啊。于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值得深思,科舉制度確實是迂腐,對人們毒害之深,可是我們如果能正確的對方去認識事物,就不至于這么執迷不悟。歷史上,我們也有類似的人和事,但是結果確是截然相反。例如,洪秀全連續四次童試的失敗,這對于他的自尊心的傷害是很大的,甚至精神受到了很大打擊,所以他走向反抗封建社會制度的道路。康有為、梁啟超發起戊戌變法反對科舉制度,同樣是在封建社會制度的生活下,因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世界觀,雖可能是因為社會有所變化,導致他們所接觸的事物不一樣,但只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被各種利益迷失了自己的雙眼,不管我們身處什么環境同樣可以有一個正確的選擇。作為知識分子如果不能分清是非,執著于科舉道路,做著黃粱美夢,注定沿著孔乙己、陳士成的命運,必須用正確的、先進的眼光去看,創新的思想去思考,另辟新路才能走向積極向上的道路。(三)聯想生活中現實的思考通過兩個人物的分析對比,以他們都是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在思想和命運上及其的類似,孔乙己和陳士成凄慘地死去了,某方面來說意味著科舉制度注定走向消亡,而現在的我們已經沒有科舉制度,不受封建教育的影響,更應該要幸福地活下去,為著自己,也為著他人。在閑暇之余,我們應該多去思考,我們為什么去努力,所奮斗的價值是什么?雖說現在社會不是“八股文”的時代,但是某些社會形態,某些人的思想,還是存在著及其相似的狀態。“貪污受賄”、“升高發財”這樣的事實還是屢見不鮮,結果他們同樣也是走向了悲慘的命運,需要我們時刻警惕著,如果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明確自己的目標,正確的對待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什么時候的知識分子又怎么能不堅定自己的信心呢?但如果我們有一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來分辨事物的對與錯。以良好的心態去對待人和物,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世態炎涼,也不需要虛幻的執迷,我們需要的是有愛、和諧的社會,需要我們共同構建美好和諧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正確的引向,我們不需要“白光”,反思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不足,多給身邊人一些關愛,并努力改正我們自身的缺點、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建造一個和諧的社會。二、知識分子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時代意義1對舊社會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魯迅的小說大多都是批判封禮教的“吃人”以及舊社會“將人變成鬼,將鬼變成人”的社會性質,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也有著較強的代表性,不論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亦或者是《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些人物都有著鮮明的代表性,他們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特定的一群人的命運軌跡,所體現的是舊社會下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對人的壓迫和殘害。孔乙己作為中國舊社會農村勞動婦女的代表,她身上凝結著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一切性格特征,同時其人物的命運軌跡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對于中國舊社會的女性而言,尤其是農村婦女,她們需要在傳統封建禮教中遵守父權、夫權乃至神權的多重壓迫,從生命的開始到終結都要在這一種束縛中生活。而在這一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之下,他們幾乎失去斗爭與反抗的意識,遵從與自己的角色定位而生存,于是其命運的悲劇性也便體現了出來。而魯迅先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將封建社會中,女性所遭受的壓迫以及在這一種殘害下她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精神風貌進行細致的刻畫,將封建迷信與封建禮教對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殘害進行揭示,在引導廣大女性思想覺醒的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學的人物形象。2對封建時期丑惡人性的揭示關于“性惡論”與“性善論”的討論一直都沒有停歇,不可否認的是這二者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影響甚至和主導著一個人的行為認知。而特定的社會環境以及文化會將人內心中所隱藏的一些特性激發出來,比如說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人處于精神狂熱的狀態中,內心中所隱藏的一些“惡”被徹底的激發了出來,之前的是非價值觀也被徹底打破,社會變得換亂不堪。當然,文革時期人們的變化只是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而中國封建傳統文化則影響了中國人民千百年,在這一文化傳承中,很多原本不公正、是非顛倒的價值觀被披上了冠冕堂皇的外衣。《祝福》中,祥林嫂處處遭受壓迫,這些的壓迫來源于以婆婆為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營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試題及答案
- 西寧美術聯考考題及答案
- 物理第78章考題及答案
- 國開離散數學(本)·形考任務1-3試題及答案
- 評茶師鑒定試題及答案
- 旋挖樁安全施工方案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廣播電視經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東西湖區2024-2025學年三下數學期末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福建省寧德市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三次四校聯考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煙臺黃金職業學院《基礎樂理知識》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單招綜合素質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參考答案
- 2025年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小學生羽毛球課課件圖片
- 2025年新公司法知識競賽題庫與答案
- 2025年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2024年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哈爾濱應用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形象設計師三級習題庫及答案
- 建筑消防設施維修保養采購申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