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七年級上浙教版31我們居住的地球教學設計_第1頁
科學七年級上浙教版31我們居住的地球教學設計_第2頁
科學七年級上浙教版31我們居住的地球教學設計_第3頁
科學七年級上浙教版31我們居住的地球教學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1我們居住的地球教課方案一、【教課目的】1、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在不停深入,知道一些證明地球是圓形的現象和方法,使學生碰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2、認識并能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進而加深對地球相貌的認識,激發對探究地球與宇宙神秘的興趣,為建立正確的物質觀打下基礎。3、從宇宙空間看地球,發現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識到珍愛地球的重要性。二、【方法與過程】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包含資料的查找。三、【感情態度與價值觀】經過對本節課,激發學生學習探究宇宙神秘的興趣。四、【教課要點、難點】關于地球的形狀學生都已經知道,要點是怎樣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出發更科學重生動的來認識地球的形狀。經過課件讓學生更形象的接受。教課過程一、地球的形狀:1、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1)古代埃及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2)古代印度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3)古代中國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2、證明地球形狀的現象和方法1)船只離岸時,船身比桅桿先消逝演示實驗:鉛筆分別在籃球表面和模板表面搬動籃球表面和模板表面上搬動鉛筆,其長度和鉛筆頭地址的變化。在木板上搬動,------其長度隨鉛筆地址的搬動(會、不會)發生變化;在籃球上搬動的鉛筆,其長度隨鉛筆地址的搬動-------(會、不會)發生變化。此實考據了然()地球是個球體物體長短與察看距離有關物體長短與運動表面大小有關物體長短與察看角度有關2)麥哲倫的全球航海(實例)3)月食的時候,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是一個圓弧4)衛星上拍攝到的地球照片5)?????3、現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地球的大小兩極半徑:千米,赤道半徑:___________米,二者僅差千米,所以在太空上看,所以,從太空上看去,地球特別圓。實質上,經現代科學技術丈量,地球是一個兩極,赤道_________的不規則球體【課堂練習】為了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小明采集了以下憑據:①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逝②日蝕時,日輪的缺損部分為圓弧形;③站得高看得遠;④月食時,月輪缺圓弧形。請損的部分為判斷此中能作為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憑據()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關于地球形狀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A.地球是個圓地球是個方形形B.D.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3、以下各項中,不能夠完整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A.麥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倫全球丈量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航行C.衛星()拍攝的陸地D.云層地球照片)C.球面的D.不規則的A.不平狀的B.起伏狀的基礎練習1地球的赤道半徑有

________________

公里,赤道的周長約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里,地球的表面積為

___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的體積約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方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比赤道方向的半徑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或短),所以,地球看上去是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2、站得咼,看得遠。這是因為大地是個巨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練習1以下說法中,正確的選項是(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埃及未對地球的形狀作任何研究目前,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還不完全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遠去風帆船身比桅桿先消逝,主若是視覺差2、人類知道地球其實不是一個正圓,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