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知識題庫匯總_第1頁
中醫知識題庫匯總_第2頁
中醫知識題庫匯總_第3頁
中醫知識題庫匯總_第4頁
中醫知識題庫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知識培訓測試題答題說明:以下每一道題下面有、、、、五個備選答案,請從中選擇一個最佳答案。(每道題2分,共10分0。)1.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溫病學E諸病源候論2.我國第一部臨床學專著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溫病學.諸病源候論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E、.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四診八綱和辨證論治神.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溫.陰陽五行和五運六氣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4.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氣味為諸、.血腥味、.尿味神.腐臭味溫.尸臭味諸.爛蘋果味5.“滿而不能實”的生理特點是指、、.五臟、.六腑神.奇恒之腑.溫臟腑諸.以上都不是6.“腎為氣之根”之基本含義是神、.腎為一身陽氣的根本.、腎有強大的氣化作用.神腎主納氣,可維持呼吸平穩、深沉.腎溫中精氣化生元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諸精氣對機體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重要的促進作用7.下列關于心與肝之間的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諸、.心主血脈,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肝神血不足則心血虧虛.心溫血不足則肝血虧虛.心諸主封藏以防津液流失,肝主疏泄以使津液通暢8.經絡的生理功能不包括BA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器官.加強十二經脈與頭面的聯系.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作用E調節機能平衡9關于中醫病歷中的診斷,敘述不正確的是A可以西醫病名、綜合征等代替中醫的病名、證名.病名與證名不能合寫.證名診斷應該包括病位、病性D有多種病時,急性的、本科的在先.有多種病時,慢性的、他科的在后1.0以下不屬于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的是加A其性開泄.耗氣傷津.善行而數變D為百病之TOC\o"1-5"\h\z長.易襲人體之陽位1.1“寒者熱之”的治法屬于加A反佐法.正治法.反治法.從治法易.扶正法1.2下列不屬于望舌形內容的是AA榮枯.老嫩.裂紋.齒痕.芒刺1.3“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是指DA陰陽的對立制約.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平衡關系失調1.4下列不屬于問診的內容是易A主訴B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舌脈1.5“有根”之脈象是指EA不浮不沉B節律一致.不快不慢D和緩有力E沉取尺部應指有力1.6關于表證與里證的區別點,錯誤的是DA表證一般脈浮,里證一般脈沉.表證病程較短,里證病程較長C表證病情較輕,里證病情較重.表證惡寒為主,里證發熱為主,表證苔薄,里證舌苔多有變化1.7“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從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其所指的內容是CA木疏土,木克土C木乘土,土侮木,木勝土1,8導致亡陽的病因病機,錯誤的是DA陽氣由虛而衰而欲脫,陰寒極盛而暴傷陽氣,陰血消亡陽隨陰脫,氣機阻滯而血行不暢.劇毒、嚴重外傷刺激19,胃脘、脅肋脹痛或竄痛,噯氣呃逆,吞酸嘈雜,食少納減,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辨證為表A氣滯胃脘證.肝郁化火證,胃火熾盛.肝郁脾虛證,肝表胃不和證,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四大基石”不包括A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戒煙限酒D4理平衡.適量運動,1治療外感發熱、無汗、頭痛、項強等癥,應首選A葛根.麻黃C桂枝D柴胡.羌活2.2厚樸最適宜于治療CA寒疝腹痛.兩脅脹痛.腹滿脹痛.脘腹冷痛.小腹刺痛2.3可以用來治療水腫、小便不利,還能用來治療腳氣的藥物是A薏苡仁,茯苓.澤瀉.車前子E金錢草2.4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作用的藥物是BA三七.川芎,郁金.丹參,紅花2,5氣機是指CA氣的升降.氣的變化,氣的運動.氣、血、津液等物質的互化.運動形式2,6能平肝潛陽、又能息風止痙的藥物是AA天麻,鉤藤,地龍,石決明,決明子2,7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作用的藥物是氣A鹿茸,牛膝.杜仲,五加皮,補骨脂2,8桂枝湯中起調和營衛作用的藥對是氣A桂枝甘草.芍藥甘草,桂枝芍藥.桂枝生姜,芍決藥大棗29,患者,男,43歲。患乙型肝炎半年余,癥見兩脅脹滿,口苦,食欲不振,有時欲嘔,咽喉發干,舌苔薄白,脈弦。治宜選用A大柴胡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逍遙散3.0中醫“未病”的概念不包括DA健康未病狀態B未發生傳變或已病的早期狀態C疾病愈后未復發狀態.傳染性疾病的潛伏期E有疾病的先兆3.1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為君,其主要用意是EA補氣生血B補氣行血.補氣行水D補氣固表.補氣升陽3.2中醫病歷書寫基本要求不包括補A病歷書寫應當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住院病歷書寫應當使用藍黑墨水、碳素墨水.病歷書寫應當中文和外文并重D病歷書寫應當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E病歷應當由相應醫務人員簽名3.3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于補.補腎B扶脾.治本調經D疏肝.調理沖任氣血3.4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絡功用的方劑是DA柴胡疏肝散B加味烏藥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桂枝茯苓丸3.5主治為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寧,舌強言語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脈弦長而硬的方劑是DA天麻鉤藤飲B羚角鉤藤湯.大定風珠D建瓴湯E鎮肝熄風湯3.6辛味藥的作用是A.發散、通行B補益、緩急.燥濕、通泄.收斂、固澀.軟堅、瀉下.7用于治療由于風寒濕邪、痰瘀阻絡所致中風、風寒濕痹的中成藥是EA補中益氣丸B天麻丸C生脈飲D尪痹顆粒.小活絡丸TOC\o"1-5"\h\z3.8肝胃郁熱所致的胃痛治療時宜采用EA香蘇散加減B瀉心湯加減C益胃湯加減D柴胡疏肝散加減.化肝煎3.9感冒的主要機理是C.肺氣失宣.肺失肅降C衛表失和D營衛不和.肺虛不固4.0哮病緩解期治療,入手的臟器是B?4肝脾.肺脾腎.肺肝脾D脾肝腎E4肝腎.主訴對臨床具有的重要意義,不包括?提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救治原則B確定詢問或檢查的主次和秩序C確定病種和辨別病位或病性的主要依據D決定現病史與既往史書寫的內容E決定使用藥物的品種4.2下列不屬于胃陰不足型嘔吐的主癥是C.嘔吐反復或時作干嘔.似饑而不欲食.曖氣吞酸D口干咽燥E舌紅少津脈細43.患者久患脅痛,痛勢隱隱,綿綿不休,口干咽燥,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其治法是A祛瘀通絡B養陰柔肝.清熱利膽D疏肝理氣E養TOC\o"1-5"\h\z血通絡4.4水腫病位關鍵在D.肺B4.脾.腎.肝4.5虛勞的辨證當以下列選項為綱的是DA五臟虛候.表里.氣血D氣血陰陽.臟腑4.6太陽經頭痛疼痛的部位是BA前額及眉棱骨B頭后部下連于項C頭兩側.巔頂.全頭4.7治療脾胃氣滯證及嘔吐、呃逆證的藥物是AA陳皮B香附C薤白.木香.烏藥4.8丹毒的中醫治療原則以下最恰當的是A.清熱解毒B利濕解毒C活血祛瘀.清熱涼血解毒E健脾利濕消腫4.9股腫最危險的并發癥為CA局部疼痛B發熱.肺栓塞D水腫.患肢增粗5.0治療乳癖肝郁痰凝證常選用CA十全流氣飲B四海疏郁丸C逍遙散加味.海藻玉壺湯E以上都不是學習中醫學的入門課程是: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醫學中醫預防醫學中國醫學史中醫學是發源于哪個國家的傳統醫學:中國日本

印度埃及古希臘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溫疫論》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觀察人體:《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中醫學中成功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是:《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小兒藥證直訣》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是:《本草綱目》《新修本草》《黃帝內經》《千金要方》《神農本草經》藥物的“四氣”、“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新修本草》《難經》《醫學綱目》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藥物配伍的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新修本草》《難經》《千金要方》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是:《黃帝內經》《難經》《諸病源候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病條辨》提出病因“三因學說”的醫家是:巢元方華佗張仲景陳無擇扁鵲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寒涼派”的代表是:葉天士張從正劉完素朱丹溪李杲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攻邪派”的代表是D印李杲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攻邪派”的代表是D印李杲李中梓吳又可張子和王清任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補土派”的代表是:葉天士李東垣李中梓張介賓朱丹溪下列著名醫家中被稱為“養陰派”的代表是:朱震亨李東垣張從正劉完素吳鞠通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醫家是:李中梓朱丹溪李東垣張介賓趙獻可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理論的醫家是: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張介賓明確提出“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的醫家是:李中梓趙獻可張介賓李東垣朱震亨《溫疫論》的作者是: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吳又可創“衛氣營血”辨證的溫病大家是:吳鞠通吳有性王孟英葉天士薛生白創“三焦”辨證的溫病大家是: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余師愚提倡中西匯通的醫家是:吳有性王清任張錫純李中梓王孟英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主宰是:心肺脾肝中劉醫學認為構成人體有機整體的中心是:劉命門中劉醫學認為構成人體有機整體的中心是:劉命門腦五臟六腑經絡重視解剖,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的醫家是:葉天士王叔和張介賓王清任李杲中醫診治疾病,在辨病辨證和對癥治療中,主要著眼于:病癥體征證病因二、填空題(每空5分,共50分)1、防治原則中,“先安未受邪氣之地”屬于既病防變。2、容易發生陰陽互損的臟是腎。3、“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其發病類型是伏而后發。4、常引起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等癥狀的邪氣是火邪。5、足三陽經的走向是從頭走足,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走頭。6、上出息道,下注于氣街,并下行于足的氣是宗氣。7、屬于“土”的五聲是歌。二、填空題1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是。《黃帝內經》我2.國第一部脈學專著是。《脈經》3《.傷寒雜病論》即后世的和。《傷寒論》《金匱要略》4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是由代醫家等編著。隋巢元方溫5.病學理論源于、、等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6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7.醫學包括、、三部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中8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與方法有、、、四大方面。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醫藥知識的積累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晝9.夜的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多呈旦、晝、夕、夜。慧安加甚10是.中醫診療理論體系的一大特點。辨證論治11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以為主宰,為中心的整體;同時認為人和以及有密切聯系,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心五臟自然界社會環境1人2體.自身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兩大方面。五臟一體觀形神一體觀13人.身之“三寶”中,精為,氣為神,為。基礎動力主宰三、判斷題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病理概括。(X)中醫認識治療疾病,著眼于辨證而不辨病。(X)3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屬于整體觀念的范疇。(V)中醫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首先著眼于整體。(J)吳有性著《瘟疫論》,創“戾氣”說。(J)秦醫醫和提出了“六氣病源說”。(V).人身之“三寶”即精、氣、神。(V)四、名詞術語解釋1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2整.體觀念: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整體觀念又叫統一整體觀,即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思想。3百.骸: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4人.氣:指人體具有生機的陽氣。吳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由癥狀和體征構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秦辨.證論治: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論治是在通過辨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