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經營決策_第1頁
第六章經營決策_第2頁
第六章經營決策_第3頁
第六章經營決策_第4頁
第六章經營決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第六章經營決策

反之,如果成本低廉,卻不能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這種價值也不合理,應當確保產品的功能,并保持合理的成本水平。可以表示為:

價值=功能/成本第1頁/共104頁二、提高產品價值的途徑1,

功能不變,降低成本。2,

成本不變,提高功能。3,

成本降低,功能提高。4,

成本和功能同時提高,成本提高的幅度小于功能提高的幅度。5,

成本和功能同時降低,但必須確保產品應有的功能。同時,成本降低的幅度大于功能降低的幅度。第2頁/共104頁三、功能成本決策步驟1、選擇分析對象2、圍繞分析對象收集各種資料3、功能評價4、試驗與提案BACK第3頁/共104頁第二節品種決策一、經營決策常用的方法(一)貢獻毛益分析法(二)差量分析法(差別利潤分析法)(三)成本無差別點法(成本分界點法)(四)概率分析法二、品種決策的應用分析BACK第4頁/共104頁二、品種決策的應用分析(一)新產品品種決策(二)虧損產品的決策(三)零部件自制或外購的決策(四)半成品(或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五)特殊定貨應否接受的決策BACK第5頁/共104頁(一)新產品品種決策

通常新產品品種決策屬收益型決策,應比較各方案的貢獻毛益或利潤,可采用貢獻毛益法或差量分析法,選擇收益較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BACK第6頁/共104頁

某機械廠有一臺設備可生產甲產品,也可生產乙產品,無論生產哪種產品,最大開工機時均為15000定額工時。生產甲產品每件需50定額工時,生產乙產品每件需75定額工時,甲、乙產品每件售價分別為100元和140元,單位變動成本分別為80元和60元,固定成本總額為3000元。要求:根據資料,該企業生產哪種產品較為有利(假設只允許生產一種產品)。BACK[例]第7頁/共104頁計算表如下:

甲產品產銷量=15000/50=300件乙產品產銷量=15000/75=200件甲產品乙產品差別成本或(收入)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利潤30000240003000300028000120003000130002000120000-10000

所以,生產乙產品方案較優,可多獲利潤10000元。BACK第8頁/共104頁若使用單位工時貢獻毛益法:

甲產品

乙產品

單價100140

單位變動成本8060

單位產品定額工時5075

單位貢獻毛益

單位工時貢獻毛益208020/50=0.480/75=1.067BACK第9頁/共104頁(二)虧損產品的決策1、生產能力不能轉移時的決策

2、生產能力可以轉移時的決策

BACK第10頁/共104頁1、生產能力不能轉移時的決策[例]天華儀表廠是一虧損企業,該廠生產甲、乙、丙三種儀表,三種儀表的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生產數量和固定成本如下表:問:該廠是否應立即停產所有產品?還是應繼續生產?如繼續生產,生產哪些品種較為適宜?

[有關數據如下表]:第11頁/共104頁項目甲儀表乙儀表丙儀表合計生產數量(只)100001000010000/銷售數量10000100006000單位售價50100200單位變動成本5280120單位貢獻毛益/貢獻毛益總額固定成本30000250000400000680000利潤(虧損)-22080-20000200000480000-50000-5000080000660000-20000相關數據及計算表如下:BACK第12頁/共104頁解:(貢獻毛益分析法)分析:實虧,則立即停產虛虧,應繼續生產,否則虧損更大。實虧損:單位貢獻毛益<0

虛虧損:單位貢獻毛益>0BACK第13頁/共104頁解:1、丙儀表為盈利產品,應繼續生產;乙儀表為虛虧產品,也應繼續生產;甲產品為實虧產品,應立即停產。2、企業若想扭虧為盈可采取的措施:(1)打開丙產品的銷售市場。[例](2)甲產品停產后可轉產其它可保本的產品。(3)加強乙產品的管理,降低其單位變動成本,盡可能達到保本狀態。BACK第14頁/共104頁[例]:若丙產品的銷量達到8000件,且甲產品停產,則企業的利潤為:

8000*80-400000-50000-30000=160000(元)BACK第15頁/共104頁2、生產能力可以轉移時的決策[接上例]若乙產品停產后可轉產丁產品,預計丁產品產銷量可達到15000件,單價為120元,單位變動成本80元,問應否轉產?第16頁/共104頁[解]:丁產品貢獻毛益總額:

(120-80)*15000=600000(元)乙產品貢獻毛益總額:200000元因為:丁>乙所以應轉產丁產品,此時企業利潤總額為:

80000+(600000-250000)-30000=400000BACK第17頁/共104頁(三)零部件自制或外購決策1、零部件需用量確定時的決策(差量分析法)2、零部件需用量不確定時的決策(成本無差別點法)3、零部件自制放棄出租收益時的決策BACK(成本型決策)第18頁/共104頁1、零部件需用量確定時的決策

(差量分析法)[例]:某企業生產甲產品,每年需要A零件1000件,其市場售價為每件70元,企業有剩余生產能力可進行加工,預計每件的單位變動成本為60元,單位固定成本15元,若企業不制造加工A零件,其剩余生產能力無法轉移。要求:作出A零件是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分析。BACK第19頁/共104頁解:因為:剩余生產能力無法轉移,則固定成本為無關成本。自制成本:外購成本:差量成本:60*1000=60000(元)70*1000=70000(元)70000-60000=10000所以,自制A零件可節約10000元成本。第20頁/共104頁[接上例]:

若企業自制A零件,尚需租用一臺專用儀器,年租金成本為12000元。要求:作出A零件是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分析。第21頁/共104頁解:(相關成本分析)方案自制外購項目變動成本專屬成本/相關成本合計

所以,應外購A零件。BACK60*1000=60000120007200070*1000=7000070000第22頁/共104頁2、零部件需用量不確定時的決策

(成本無差別點法)

<x0之間,選擇固定成本較低的方案

X>x0時,選擇固定成本較高的方案

=x0時

,兩方案成本相等,均可。BACK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指使兩個方案總成本相等時的業務量。又稱為成本分界點或成本平衡點。第23頁/共104頁[例]:某企業生產需要的C部件,可以自制,也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購買價每件18元。若自制,經測算,每件的單位變動成本15元,相關固定成本為4200元,假定自制C部件的生產能力不能移做他用。要求:作出企業取得C部件的最佳方式決策。BACK第24頁/共104頁解:外購:自制:a?=0b?=18a?=4200b?=15令18X=4200+15X

則:x0=1400(件)當C部件全年需用量小于1400件時,應采取外購的方式;當需用量大于1400件時,應采取自制的方案;當需用量為1400件時,兩個方案均可。BACK第25頁/共104頁3、零部件自制放棄出租收益時的決策[例]:設某企業所需零部件A5000件既可自制,也可外購。若自制,則自制單位變動成本為20元,若外購單價為24元,如果外購A零件,用于生產零部件A的廠房設備也可用于出租,可得租金6400元,要求:作出零部件自制還是外購的決策。BACK第26頁/共104頁BACK所以,應選擇自制A零件,可節約成本13600(120000-106400)元.項目自制零件外購零件變動成本機會成本/合計20*5000=100000640010640024*5000=120000120000[解]:第27頁/共104頁(四)半成品(或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1、半成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2、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

BACK第28頁/共104頁1、半成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

[例]企業每年生產、銷售甲產品3800件,每件變動成本為16元,每件固定成本為1元,售價為24元。如果把甲產品進一步加工成乙產品,售價可提高到30元,但單位變動成本需增至20元,另外尚需發生專屬固定成本800元。要求:作出企業直接銷售甲產品還是加工為乙產品后再出售的決策。BACK第29頁/共104頁解:①差量分析法②貢獻毛益分析法

直接出售甲產品加工后出售乙產品

差量

相關銷售收入

相關成本

相關損益(貢獻毛益)24*3800=9120030*3800=1140002280016*3800=6080020*3800+800=768001600030400372006800BACK所以,應加工為乙產品后再出售。第30頁/共104頁2、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1、聯產品—利用同一種原材料,在同一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兩種或兩種以上性質或用途不同的主要產品,成為聯產品。2、聯合成本—聯產品在分離以前發生的費用稱為聯合成本。(屬決策無關成本)。3、可分成本—分離后繼續加工的成本,稱為可分成本。(屬決策相關成本)。BACK第31頁/共104頁[例]:

某化工廠投入原材料M,同時分離出A、B兩種聯產品,有關資料如下:項目聯產品A聯產品B

繼續加工前:產量(噸)500400單價(元)420300

繼續加工后:產量(噸)475380

追加單位變動成本(元)4250

追加專屬固定成本(元)1000020000單價(元)500480第32頁/共104頁解:要求:作出是否進一步加工的決策。(差量分析法)聯產品A聯產品B立即出售繼續加工差量立即出售繼續加工差量銷售收入可分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毛利2100000002100002375001995010000207550275002995029950-2450120000000120000182400190002000039000143400624003900023400

所以,A產品應立即出售,B產品應加工后出售。BACK第33頁/共104頁(五)特殊訂貨應否接受的決策1、生產能力允許范圍內低于正常價格的追加訂貨。2、超過生產能力的追加訂貨。3、沖擊正常生產任務的追加訂貨。BACK第34頁/共104頁1、生產能力允許范圍內低于正常價格的追加訂貨分析:因為企業有剩余生產能力,追加訂貨不增加固定成本。所以,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即:單位貢獻毛益>0可接受訂貨。增加的利潤=單位貢獻毛益*訂貨數量第35頁/共104頁[例]:

大眾電器廠研制生產一種新型電器產品,年生產能力10萬只,根據市場預測年銷售量7萬只,全年固定成本總額250萬元,該產品單位變動成本150元,單位售價200元,計劃年度目標利潤為190萬元。為完成目標利潤,廠長召開廠務會研究決策,銷售部門認為所預測的市場銷量是目前價格條件下的最大容量,再增加銷量很困難。現有一信息,一外商愿意試銷該產品,但提出降價20%,①是否接受該訂貨?②接受訂貨企業可實現多少利潤?③為確保目標利潤的實現,應在什麼條件下才能接受訂貨?第36頁/共104頁(1)在10萬-7萬=3萬(只)以內追加訂貨,

單價=200(1-20%)=160(元)>150

所以,可以接受訂貨。(2)接受訂貨后可實現利潤:(200-150)*70000+(160-150)*30000-250萬

=130(萬元)(3)為確保190萬元的目標利潤,單價應為:

(200-150)*70000+(X-150)*30000-2500000=1900000

所以,單價X=180(元)即,降價10%時,能完成目標利潤。解:BACK第37頁/共104頁2、超過生產能力的追加訂貨[例]玻璃器皿廠現有生產能力可生產20000打蠟燭臺,單價每打10元,單位變動成本5元,產銷平衡。現有一外商愿意出價每打20元,訂貨量為20000打,經研究要接受這批訂貨需新添設備兩臺,計160000元。要求:進行是否接受訂貨的決策。第38頁/共104頁解:

(20-5)*20000-160000=140000(元)所以,應接受訂貨,能增加利潤140000元。或差量分析法:差量收入:20*20000=400000(元)差量成本:(變)5*20000=100000(元)(固)160000

差量利潤:400000-260000=140000(元)BACK第39頁/共104頁3、沖擊正常生產任務的追加訂貨。

[例1]某企業最大生產能力為11700件,本年度計劃產量10000件,正常銷售單價為60元,經預測計算,單位產品的直接材料為30元,直接人工為12元,變動性制造費用3元,固定性制造費用5元,共計50元。該企業在完成計劃生產任務后的剩余生產能力無法轉移,可以接受追加訂貨,接受追加訂貨不需要增加專屬成本。一月份有一客戶要求追加訂貨2000件,每件出價48元。要求:作出可否接受該批追加訂貨的決策。第40頁/共104頁解:差別收入:48*2000=96000(元)差別成本:增量成本45*2000=90000(元)機會成本(60-45)*300=4500元合計:94500元差別利潤:96000-94500=1500(元)所以,接受追加訂貨可多得1500元的利潤。(差量分析法)BACK第41頁/共104頁[例2]:

某企業現有生產能力年產100000件A產品,但目前利用生產能力僅為80%,還有20%生產能力未充分利用,該企業目前損益表如下,現有一客戶愿以單位售價20元出價訂貨10000件,但接受這項訂貨企業必須支付1400元特別費用。企業應否接受此訂貨?第42頁/共104頁

收益表第43頁/共104頁解:(差量分析法)第44頁/共104頁[例3]:上例假定該特殊訂貨不影響企業原有產品正常銷售,現假定接受這項訂貨,將使企業正常銷量減少10000件,此時企業應否接受這項訂貨?解:(差量分析法)差別收入:10000*20=200000(元)差別成本:增量成本17*10000=170000(元)專屬成本1400(元)機會成本(50-17)*10000=330000(元)合計:501400(元)差量利潤:200000-501400=-301400(元)因為差量利潤小于0,所以,不能接受該訂貨。BACK第45頁/共104頁第三節產品組合優化決策

在多品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種產品的生產都離不開一些必要的條件或因素,如機器設備、人工、原材料等,而其中有些因素可以用于不同產品的生產,如果各種產品共用一種或幾種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是有限的,就應使各種產品的生產組合達到最優化的結構,以便有效、合理地使用這些限制因素。BACK第46頁/共104頁

產品組合優化決策就是通過計算、分析進而作出各種產品應生產多少才能使得各個生產因素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并能獲得最大利潤的決策。決策方法有:逐次測算法

圖解法

單純形法第47頁/共104頁

逐次測算法是根據企業有限的各項生產條件和各種產品的情況及各項限制因素等數據資料,分別計算單位限制因素所提供的貢獻毛益并加以比較,在此基礎上,經過逐步測試,使各種產品達到最優組合。逐次測算法第48頁/共104頁

仍用前例數據資料,設:

x為A產品產量,y為B產品產量,S為可獲得的貢獻毛益則:生產兩種產品所用人工小時為5x+6y

生產兩種產品所用設備工時為3x+5y

生產兩種產品可獲貢獻毛益為42x+60y

根據約束條件可建立線性規劃模型如下:圖解法(公式法)第49頁/共104頁

約束條件:

5x+6y≤24000(L1)3x+5y≤18000(L2)x≤3000(L3)y≤2000(L4)x,y≥0

目標函數:S=42x+60y

用圖解法求解以上線性規劃模型,即在滿足以上約束條件的前提下,求S(貢獻毛益額)的最大值。第50頁/共104頁單純形法又稱迭代法,是應用最廣泛和最有效的線性規劃方法,它可以解決約束條件較多而圖解法又十分困難的線性規劃問題。在單純形法的計算過程中,經過一次一次迭代,最終可以選擇出最優方案。單純形法第51頁/共104頁生產組織的決策第52頁/共104頁

最優生產批量的決策

就產品生產而言,并不是生產批量越大越好。在全年產量已定的情況下,生產批量與生產批次成反比,生產批量越大,則生產批次越少;生產批量越小,則生產批次越多。生產批量和生產批次與生產準備成本、儲存成本相關,最優的生產批量應該是生產準備成本與儲存成本總和最低時的生產批量。

第53頁/共104頁

生產準備成本是指每批產品生產開始前因進行準備工作而發生的成本,如調整機器、準備工卡模具、布置生產線、清理現場、領取原材料等而發生的工資費用、材料費用等。在正常情況下,每次變更產品生產所發生的生產準備成本基本上是相等的,因此,年準備成本總額與生產批次成正比,與生產批量成反比。生產批次越多,年準備成本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第54頁/共104頁

儲存成本是指為儲存零部件及產品而發生的倉庫及其設備的折舊費、保險費、保管人員工資、維修費、損失等費用的總和。儲存成本與生產批量成正比,而與生產批次成反比。第55頁/共104頁

從上述生產準備成本、儲存成本的特點可以看出:若要降低年準備成本,就應減少生產批次,但減少批次必然要增加批量,從而提高與批量成正比的年儲存成本;若要降低年儲存成本,就應減少生產批量,但減少生產批量必然要增加批次,從而提高與批次成正比的年準備成本。因此,如何確定生產批量和生產批次,才能使年準備成本與年儲存成本之和最低,就成為最優生產批量決策需要解決的問題。第56頁/共104頁一種零配件分批生產

的經濟批量決策

例第57頁/共104頁幾種零部件輪換分批生產

的經濟批量決策

例第58頁/共104頁生產工藝決策

生產工藝是指加工制造產品或零件所使用的機器、設備及加工方法的總稱。同一種產品或零件,往往可以按不同的生產工藝進行加工。當采用某一生產工藝時,可能固定成本較高,但單位變動成本卻較低;而采用另一生產工藝時,則可能固定成本較低,但單位變動成本卻較高。于是,采用何種工藝能使該產品或零件的總成本最低,就成為實際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第59頁/共104頁

一般而言,生產工藝越先進,其固定成本越高,單位變動成本越低;而生產工藝落后時,其固定成本較低,但單位變動成本卻較高。在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的消長變動組合中(體現為單位成本),產量成為最佳的判斷標準。第60頁/共104頁

這時,只要確定不同生產工藝的成本分界點(不同生產工藝總成本相等時的產量點),就可以根據產量確定選擇何種生產工藝最為有利。例第61頁/共104頁根據成本分配生產任務的決策

當一種零部件或產品可以由多種設備加工,或由多個車間生產時,就存在由哪種設備或哪個車間加工最有利的問題。在面臨多種選擇的情況下,根據相對成本或單位變動成本分配生產任務,往往可以降低生產費用。第62頁/共104頁根據相對成本分配生產任務

實際工作中,有些零部件可以在不同類型、不同精密度的設備上生產。于是,在更換品種、生產計劃變更的情況下,常常會用比較先進、比較大型或比較精密的設備去加工技術要求較低或較小的零部件,從而使相同的零部件在不同車間或設備上有著不同的單位成本。第63頁/共104頁

為了保證企業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降低成本,可以運用相對成本分析方法將各種零部件的生產任務分配給各個車間或各種設備,從而降低各種零部件的總成本。第64頁/共104頁

所謂相對成本,是指在一種設備上可以加工幾種零部件時,以某一種零部件的單位成本為基數(一般為1),將其他各種零部件的單位成本逐一與之相比而得到的系數(倍數)。這樣,同一種零部件對于不同的設備就會有不同的相對成本,一般而言,零部件應該交由相對成本較低的設備去加工。第65頁/共104頁例第66頁/共104頁根據單位變動成本分配增產任務

在實際工作中,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各個車間(或分廠)的成本水平是有差異的,當生產任務增加而各車間的生產能力又有剩余時,就存在著如何將增產任務在各車間分配的問題。第67頁/共104頁

為了達到使總成本最低的目的,應以單位變動成本作為判斷標準,將增產任務分配給單位變動成本最低的車間。第68頁/共104頁

需要強調的是,不應以單位成本作為判斷標準,將增產任務分配給單位成本最低的車間。因為按全部成本法計算的單位成本中包括各車間的固定成本,作為與決策無關的成本不應予以考慮,否則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第69頁/共104頁例第70頁/共104頁四、趕工決策

對于某些一次性的工程或生產而言(如新產品研制、設備維修、小批單件訂貨),縮短工作時間,提前完成任務,不僅能夠降低固定成本(如制造費用)和變動成本(如直接人工),而且可以獲得額外收益(如提前完工的獎勵)。但是,提前完工往往需要追加一定的費用,因此,如何在增加收益和增加成本之間尋找能給企業帶來最大利益的結合點,就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第71頁/共104頁成本計劃評審法的工作原則

成本計劃評審法是以提前完工的時間,與因趕工而增加的成本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為前提的。所以,在運用成本計劃評審法進行趕工安排時,需要就每一項可以趕工的工作,計算其成本斜率,即提前一個單位時間(小時、天、周、月等)完成工作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第72頁/共104頁成本斜率

=[趕工成本-正常成本]/[正常時間-趕工時間]第73頁/共104頁

為了使趕工能夠獲得經濟效益,安排趕工時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應在關鍵路線上尋找需要趕工的工作,因為在關鍵路線上提前完工才能導致整個項目的提前完工。

2.如果同時存在幾條關鍵路線,應在這幾條關鍵路線上同時安排趕工,并且提前同樣長的時間。因為如果不同時在幾條關鍵路線上趕工且時間不同,則整個項目就不能提前完工,或提前的時間將由最短的趕工時間決定。第74頁/共104頁

3.安排趕工時,應先安排成本斜率低的工作,后安排成本斜率較高的工作。

4.安排趕工的工作的成本斜率原則上應低于提前完成整個項目一天的得益額。在特殊情況下(如趕工可以將人力、物力、財力轉到其他更有利的工作),成本斜率可以等于提前完成整個項目一天的得益額。第75頁/共104頁案例

華安公司接受客戶的一項特殊訂貨,合同規定應在15天內交貨,每提前一天可獲得600元的獎勵。經分析,該特殊訂貨的生產可以分解為七項工作,有關資料如下表所示。

第76頁/共104頁工作需用時間(天)成本(元)成本斜率(元)正常趕工正常趕工1→21→42→32→43→54→55→6546345332423321,7002,4502,1204,1202,3502,2001,6502,1002,7503,4004,6002,7002,8002,000200150640480350300350合計--16,590--第77頁/共104頁

要求:(1)如果該公司希望該生產任務能夠通過趕工安排來增加利潤,應如何安排趕工?

(2)在正常生產每天獲利1,000元的情況下,該生產任務是否應進一步安排趕工以增加公司總利潤?第78頁/共104頁成本計劃評審法的應用

例23第79頁/共104頁生產作業中的成本決策

在日常生產經營管理中,許多作業方案的選擇往往與成本有關,甚至取決于成本的高低。如果可供選擇的許多作業方案面臨著若干不確定因素影響時,可考慮采用概率分析決策的方法。

BACK第80頁/共104頁第四節定價決策一、影響價格的基本因素二、企業價格制定的目標三、定價決策的常用方法四、其他價格策略BACK第81頁/共104頁一、影響價格的基本因素(一)成本因素(二)需求因素(三)產品的生命周期因素(四)政策法規因素(五)競爭因素(六)科學技術因素(七)相關或替代商品的銷售量BACK第82頁/共104頁二、企業價格制定的目標(一)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定價目標

—指企業長期的全部商品的最大利潤(二)以一定的投資利潤率為定價目標(三)以保持和提高市場占有率為定價目標(四)以穩定的價格為制定目標(五)以應付和防止競爭為定價目標BACK第83頁/共104頁三、定價決策的常用方法

——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決策(一)成本加成定價法(二)損益平衡法(保本定價法)(三)利潤無差別點定價法(四)邊際成本定價法

——產品的最優售價(五)非標準產品的定價BACK第84頁/共104頁(一)成本加成定價法1、計劃成本定價法單位預測成本+單位預測利潤

1-銷售稅率2、成本利潤率定價法單位預測成本*(1+成本利潤率)

1-銷售稅率3、銷售利潤率定價法單位預測成本

1-銷售利潤率-銷售稅率產品價格=————————————————產品價格=—————————————————產品價格=————————————————BACK第85頁/共104頁[例]

某企業計劃投資300萬元生產甲產品,根據市場調查,甲產品預計每年銷售50萬件,此時總成本預計500萬元,該企業要求該項投資的利潤率為25%,銷售稅率10%。產品單位價格定價如下:解:單位預測成本=500/50=10(元/件)單位預測利潤=300*25%/50=1.5(元/件)成本利潤率=75/500=15%銷售利潤率=75/(500+75)/(1-10%)=11.74%1、計劃成本定價(10+1.5)/(1-10%)=12.782、成本利潤率[10*(1+15%)]/(1-10%)

=12.783、銷售利潤率定價法10/(1-11.74%-10%)=12.78第86頁/共104頁

一般而言,工業企業常采用成本利潤率定價法,商業企業常采用銷售利潤率定價法。BACK第87頁/共104頁(二)損益平衡法(保本定價法)

為維持和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或應付激烈的競爭而制訂微利或保本的價格。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預計銷量專屬固定成本預計銷量BACK保本價格=——————————=單位變動成本+——————

缺點:銷量往往受價格的影響,因而計算的準確性受到一定的影響。第88頁/共104頁(三)利潤無差別點定價法

為適應市場、應付競爭、擴大銷售而應進行的調價決策。常用的有彈性定價法和利潤無差別點法。利潤無差別點法—指利用調價后預計銷售量與利潤無差別點銷量之間的關系進行調價決策的一種決策方法。利潤無差別點銷量—指某種產品調價后仍能實現原有利潤水平的銷量(保利量)。BACK第89頁/共104頁

分析:若調價后銷量>利潤無差別點銷量應調價若調價后銷量<利潤無差別點銷量不能調價若調價后銷量=利潤無差別點銷量收益相同利潤無差別點銷量=—————————————固定成本+調價前可獲利潤擬調單價–

單位變動成本BACK第90頁/共104頁(四)邊際成本定價法

—產品的最優售價

邊際成本定價法—利用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時利潤最大的原理制定產品價格的方法,此時的價格和銷售量就是最優價格和最優銷售量。BACK第91頁/共104頁

[例]

某廠生產一種產品單價為2元,每月銷售100件,單位變動成本為0.5元,固定成本總額為100元。如果銷售單價逐步下降,預計銷售量也將發生如下變化(見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