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并
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精品文檔精品文檔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第一節刮痧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刮痧技術是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應用邊鈍滑的器具,如牛角類、砭石類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潤滑劑等介質,在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出現瘀斑,通過其疏通腠理,驅邪外出;疏通經絡,通調營衛,和諧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中醫外治技術。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暈刮【發生原因】.患者對治療刮痧缺乏了解,精神過度緊張或對疼痛特別敏感者。.空腹、熬夜及過度疲勞者。.刮拭手法不當,如體質虛弱、出汗、吐瀉過多或失血過多等虛證,采用了瀉刮手法。.刮拭部位過多,時間過長,超過25分鐘者。【臨床表現】患者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嘔吐或神昏仆倒等。【預防及處理】.對初次接受刮痧治療者,應作好說明解釋工作。.選擇舒適的體位以便配合治療。.空腹、過度疲勞、熬夜后不宜用治療刮痧法。.根據患者體質選用適當的刮拭手法。.治療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時間,不超過25分鐘。.在治療刮痧過程中,要善于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受,及時發現暈刮的先兆。.出現暈刮,應立即停止刮痧治療,通知醫生。.撫慰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臥位,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參照暈針處理。二、皮膚破損【發生原因】患者治療部位存在皮膚傷損;操作前未評估患者的耐受程度;刮具存在破損等。【臨床表現】表皮破損、疼痛、出血。【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刮痧時用力要均勻,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單一方向,不要來回刮。.檢查刮具邊緣有無缺損。.一般刮至皮膚出現紅紫為度,或出現粟粒狀、丘疹樣斑點,或條索狀斑塊等形態變化,并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對一些不易出痧或者出痧較小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皮膚破損后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三、感染【發生原因】皮膚傷損后繼發感染或在有炎癥、皮損部位處進行刮痧治療。【臨床表現】局部皮膚炎癥反應,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發生皮膚損傷后要及時觀察及處理,必要時遵醫囑抗感染治療。.使用過的刮具,應消毒后備用。第二節拔罐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撥罐技術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技術。包括留罐法、閃罐法及走罐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暈罐【發生原因】.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患者饑餓、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時。.夏季天氣悶熱,病室內空氣不流通。【臨床表現】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神昏仆倒等。【預防及處理】.對初診、精神過度緊張及體弱者,應先做好解釋,消除顧慮;對饑餓、疲勞者,先令進食。.注意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暈罐時立即停止拔罐,取平臥位、注意保暖,及時通知醫生,配合處理。.輕者飲溫開水或糖水后休息片刻。.嚴重者針刺或點掐百會、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穴。二、皮膚破損【發生原因】操作者手法不夠嫻熟,罐口燒熱燙傷皮膚;操作中點燃的乙醇棉球太濕,乙醇下滴燙傷皮膚。【臨床表現】.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拔罐是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罐體有無裂痕。.防止燙傷,拔罐時動作穩、快、準,起罐時切勿強拉。.起罐后,皮膚出現與罐口相當大小的紫紅色瘀斑,為正常現象,數日方可消除。如局部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時,消毒局部皮膚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覆蓋無菌敷料。.皮膚破損后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潔、干燥。第三節麥粒灸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麥粒灸是將艾絨搓成如麥粒樣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過其溫經散寒、扶助陽氣、消瘀散結作用,達到防治疾病、改善癥狀的一種操作方法,屬于艾灸技術范疇。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燙傷【發生原因】施灸時間過長。【臨床表現】.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施灸過程中不宜隨便改變體位,以免燙傷。.施灸過程中,及時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有無不適感。.施灸后如局部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時,消毒局部皮膚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覆蓋無菌敷料。二、感染【發生原因】發生水泡或者皮膚燙傷后繼發感染。【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滲液、化膿等,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預防及處理】發生水泡或皮膚燙傷后要及時觀察及處理,必要時遵醫囑抗感染治療。第四節隔物灸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隔物灸也稱間接灸、間隔灸,是利用藥物等材料將艾柱和穴位皮膚間隔開,借間隔物的藥力和艾柱的特性發揮協同的作用,達到治療虛寒性疾病的一種操作方法,屬于艾灸技術范疇。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燙傷【發生原因】施灸時間過長,艾灰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臨床表現】.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施灸過程中,及時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有無不適。.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施灸后如局部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時,消毒局部皮膚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覆蓋無菌敷料。二、感染【發生原因】發生水泡或者皮膚燙傷后繼發感染。【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滲液、化膿等,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預防及處理】發生水泡或皮膚燙傷后要及時觀察及處理,必要時遵醫囑抗感染治療。第五節懸灸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懸灸是采用點燃的艾條懸于選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過艾的溫熱和藥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達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治疾病的一種操作方法,屬于艾灸技術范疇。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燙傷【發生原因】施灸時間過長,艾灰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臨床表現】.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施灸過程中,及時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有無不適,如有艾灰,用紗布清潔。.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施灸后如局部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時,消毒局部皮膚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覆蓋無菌敷料。二、感染【發生原因】發生水泡或者皮膚燙傷后繼發感染。【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滲液、化膿等,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預防及處理】發生水泡或皮膚燙傷后要及時觀察及處理,必要時遵醫囑抗感染治療。第六節穴位敷貼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穴位敷貼技術是將藥物制成一定劑型,敷貼到人體穴位,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氣,達到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消痞、扶正強身作用的一種操作。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過敏反應【發生原因】.患者本身屬易于過敏體質。.貼敷的中藥中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瘙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盡量避免使用易使皮膚過敏的藥物。.過敏體質慎用。.敷貼部位應交替使用,不宜單個部位連續敷貼。.使用敷貼后,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象,應暫停使用,報告醫生,配合處理。二、感染【發生原因】.操作人員未能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患者貼敷部位存在皮膚破損。【臨床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伴或不伴發熱。【預防及處理】.在實施操作之前,須對患者皮膚進行準確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操作。.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在局部使用PVP-I消毒。.伴發熱的患者須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可應用物理降溫療法。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消炎藥。第七節中藥泡洗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泡洗技術是借助泡洗時洗液的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膚,到達活血、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燙傷【發生原因】泡洗液溫度過高。【臨床表現】.燙傷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注意泡洗液溫度,一般39-42℃。.皮膚感覺不敏感的患者禁用。.泡洗治療過程中,經常查看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患者有無不舒適感。.燙傷后應立即將創面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時,然后用燙傷膏或麻油、菜油等涂擦創面。有水泡者可用消毒針刺破水泡邊緣放水,涂上燙傷膏后包扎,松緊度要適度。二、感染【發生原因】.使用的泡洗桶未嚴格執行消毒處理或未使用一次性泡洗袋。.發生水泡或皮膚燙傷后繼發感染。【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滲液、化膿等,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預防及處理】.泡洗桶使用后經嚴格消毒處理,或使用一次性泡洗袋。.發生水泡或皮膚燙傷后要及時觀察及處理,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降溫、抗炎、補液等對癥治療。.多攝取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利于傷口愈合。三、皮膚過敏【發生原因】泡洗用的中藥內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過敏體質慎用。.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四、虛脫【發生原因】泡水的時間過長或水溫過熱,造成了身體的水分大量的蒸發,令體內的血液循環減慢,出現腦部缺氧。【臨床表現】患者大汗淋漓、頭暈,甚至暈厥。【預防及處理】.注意泡洗液溫度,一般39-42℃。.泡洗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20分鐘以內。.泡洗過程中及時補充溫水。.出現頭暈等不適癥狀,立即告知護士,及時停止泡洗。第八節中藥冷敷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冷敷技術是將中藥洗劑、散劑、酊劑冷敷于患處,通過中藥透皮吸收,同時應用低于皮溫的物理因子刺激機體,達到降溫、止痛、止血、消腫、減輕炎癥滲出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末梢循環不良【發生原因】中藥冷敷藥液溫度過低,冷敷時間過長。【臨床表現】冷敷部位皮膚蒼白、青紫。【預防及處理】.操作前評估患者體質及冷敷部位皮膚情況,并做好解釋工作。.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并注意保暖。.測試藥液溫度,用敷料浸濕藥液,外敷患處,及時更換(每隔5分鐘重新操作一次,持續20-30分鐘),保持患處低溫。.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及時詢問局部感受,如發現皮膚蒼白、青紫,應停止冷敷。二、皮膚過敏【發生原因】冷敷用的中藥內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過敏體質慎用。.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第九節中藥濕熱敷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濕熱敷技術是將中藥煎湯或者其它溶媒浸泡,根據治療需要選擇常溫或者加熱,將中藥浸泡的敷料敷于患處,通過疏通氣機、調節氣血、平衡陰陽,達到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燙傷【發生原因】中藥濕敷藥液的溫度過高。【臨床表現】燙傷只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注意藥液的溫度,一般38-43℃。.皮膚感覺不敏感的患者禁用。.濕敷治療過程中,經常查看局部皮膚情況,詢問患者有無不舒適感。.燙傷后應立即將創面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時,然后用燙傷膏或麻油、菜油等涂擦創面。有水泡者可用消毒針刺破水泡邊緣放水,涂上燙傷膏后包扎,松緊度要適度。二、皮膚過敏【發生原因】濕敷用的中藥內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過敏體質慎用。.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第十節中藥涂藥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涂藥技術是將中藥制成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劑型,涂抹于患處或涂抹于紗布外敷于患處,達到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癢鎮痛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過敏反應【發生原因】涂藥使用的中藥內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過敏體質慎用。.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二、感染【發生原因】.操作人員未能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患者涂藥部位存在皮膚破損。【臨床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伴或不伴發熱。【預防及處理】.在實施操作之前,須對患者皮膚進行準確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操作。.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在局部使用PVP-I消毒。.伴發熱的患者須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可應用物理降溫療法。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消炎藥。第十一節耳穴貼壓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耳穴貼壓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萊菔籽等丸狀物貼壓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其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改善癥狀的一種操作方法,屬于耳針技術范疇。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皮膚過敏【發生原因】患者對使用的膠布過敏。【臨床表現】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對病人的病情、既往史、過敏史等做好評估工作。.杜絕使用易過敏的膠布。.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等過敏反應時,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做好病情觀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如涂搽中藥抗過敏的藥物:如爐甘石洗劑。二、皮膚破損【發生原因】搓動壓丸用力過猛。【臨床表現】表皮破損,創面呈現蒼白色,并有許多小出血點和組織液滲出。【預防及處理】.按壓時用力要均勻、柔和,避免過度用力搓動壓丸。.皮膚破損后可用0.9%生理鹽水擦洗,或用PVP-I棉球消毒傷口。注意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防止水浸濕傷口。.做好病情觀察,防止繼發感染。三、感染【發生原因】皮膚破損后繼發感染或在有炎癥、皮損、潰瘍處部位進行耳穴壓丸。【臨床表現】局部皮膚或全身性炎癥反應。【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對皮膚情況的評估,避免在有炎癥、皮損或潰瘍處行耳穴壓丸。.耳穴壓丸過程中如出現壓丸破碎、皮膚破損,應立即取下按壓物,并告知醫護人員。.皮膚破損后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做好病情觀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感染藥物。第十二節經穴推拿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經穴推拿技術是以按法、點發、推法、叩擊法等手法作用于經絡腧穴,具有減輕疼痛、調節胃腸功能、溫經通絡等作用的一種操作。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暈厥【發生原因】.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患者饑餓、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時。.對疼痛特別敏感者。【臨床表現】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神昏仆倒等。【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患者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選擇適宜的手法和刺激強度,進行按摩。.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在按摩過程中,要善于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受。.若出現頭暈、眼花、心慌氣短時,應立即停止按摩,讓患者臥床休息。.對于已昏迷的患者,立即通知醫生,采取急救措施。二、皮膚破損【發生原因】在治療過程中手法不夠嫻熟,按摩手法過重。【臨床表現】按摩部位表皮破損、疼痛。【預防及處理】.操作前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傷患者皮膚。.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在按摩過程中,要善于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受。.出現皮膚破損時,停止按摩,通知醫生,配合處理。三、疼痛加重【發生原因】在治療過程中按摩手法過重。【臨床表現】按摩部位疼痛加重。【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患者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在操作過程中,要善于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受。第十三節穴位注射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穴位注射技術又稱水針,是將小劑量藥物注入腧穴內,通過藥物和穴位的雙重作用,到達治療疾病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暈針【發生原因】.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患者饑餓、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時。.對疼痛特別敏感者。【臨床表現】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神昏仆倒等。【預防及處理】.操作前做好患者對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狀況的評估。.對初次接受穴位注射的患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在操作過程中,要善于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受。.如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注射,通知醫生,病并觀察病情變化。二、過敏反應【發生原因】患者對注射藥物過敏。【臨床表現】輕者出現皮膚瘙癢、蕁麻疹、皮炎、發熱,重者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預防及處理】.操作前,正確評估患者過敏史、皮膚情況。.注意藥物配伍禁忌,凡可引起過敏的藥物,均需做皮試,結果陰性者方可注射。.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情況,及時詢問患者感受。.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過敏反應時,及時報告醫護人員。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做好病情觀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二、感染【發生原因】操作時無菌觀念不強,注射部位消毒不徹底、不規范。【臨床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伴或不伴發熱。【預防及處理】.在實施操作之前,須對患者皮膚進行準確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在局部用藥物抗炎止痛。.伴發熱的患者須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可應用物理降溫療法。第十四節中藥灌腸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灌腸技術是將中藥藥液從肛門灌入直腸或結腸,是藥液保留在腸道內,通過腸粘膜的吸收達到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泄濁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腸粘膜損傷【發生原因】中藥灌腸液的溫度過高,中藥灌腸操作手法不夠嫻熟,插管時手法過重。【臨床表現】肛門疼痛,排便時加劇,伴局部壓痛;損傷嚴重時可見肛門外出血或糞便帶血絲;甚至排便困難。【預防及處理】.操作前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合作程度。.灌腸液溫度適宜39?41℃。.插管前常規用液狀石蠟潤滑肛管前端,以減少插管時的摩擦力。.手法輕柔,不可過深。.選擇粗細合適、質地軟的肛管。.如出現腸粘膜損傷,遵醫囑給予止痛、止血等對癥處理。二、虛脫【發生原因】中藥灌腸操作手法不夠嫻熟,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臨床表現】患者突感惡心、頭暈、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甚至暈厥。【預防及處理】.操作前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合作程度。.灌腸液溫度適宜39?41℃。.灌腸速度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耐受程度調節。.一旦發生虛脫,立即停止灌腸并助患者平臥休息,注意保暖,飲適量溫開水。第十五節經皮穴位電刺激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一、過敏反應【發生原因】患者為過敏體質對治療電極片過敏。【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脫皮及過性皮炎等導常現象。【預防及處理】.過敏體質者慎用。.操作前,評估患者皮膚情況。.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源,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二、感染【發生原因】患者治療部位存在皮膚傷損。【臨床表現】局部皮膚紅腫熱痛,伴或不伴發熱。【預防及處理】.在實施操作之前,須對患者皮膚進行準確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操作。.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可在局部用藥物抗炎止痛。.伴發熱的患者須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可應用物理降溫療法。第十六節中藥熏蒸技術操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中藥熏蒸技術是借用中藥熱力及藥理作用熏蒸患處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一種操作方法。此項操作的并發癥如下:一、過敏反應【發生原因】熏蒸使用的中藥內含有使皮膚過敏的成分。【臨床表現】.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發癢、脫皮及過敏性皮炎等異常現象。.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癥狀。【預防及處理】.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過敏體質慎用。.加強巡視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過敏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脫離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二、燙傷【發生原因】中藥熏蒸藥液的溫度過高,熏蒸時間過長。【臨床表現】燙傷只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泡,疼痛明顯;若損傷真皮層,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預防及處理】.注意藥液的溫度,一般43-46℃。.治療過程中,經常查看患者皮膚情況,詢問患者有無不舒適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充電場建設合同樣本
- ktv個人聘用合同樣本
- 供應商加盟合同樣本
- 內部培訓協議合同樣本
- 東莞市標準施工合同標準文本
- 公路材料員招聘合同樣本
- 寫字樓維修保養合同樣本
- 公司綠化養護合同樣本
- 獸醫勞務合同樣本
- 紅色年底工作總結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試卷(有答案)
- 生物-華大新高考聯盟2025屆高三3月教學質量測評試題+答案
- 電梯安全管理員考試題庫
- 2024年4月自考00153質量管理(一)試題及答案
- 演出經紀人資格證常見試題及答案分析
- 對標一流-2025年國央企風控合規案例白皮書
- 與信仰對話 課件-2024年入團積極分子培訓
- 2024《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全文課件
- 反訴狀(業主反訴物業)(供參考)
- 研學旅行PPT模板
- GB/T 23858-2009檢查井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