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db/t 22-2020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 地震儀》相比于《db/t 22-2007》版本,在多個方面進行了更新與調整,以適應地震觀測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數據采集的精度與效率。主要變更包括:
-
技術指標提升:新標準對地震儀的靈敏度、動態范圍、頻率響應等關鍵性能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提高地震信號的檢測能力和數據質量。
-
數字化與網絡化增強:鑒于近年來地震監測系統向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2020版標準加強了對地震儀數字信號處理能力、數據傳輸速率及網絡接口兼容性的規范,確保儀器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地震觀測網絡。
-
抗震與環境適應性:針對地震儀在惡劣環境下的工作穩定性,新標準增加了對設備抗震性能、溫度濕度適應范圍以及防塵防水等級的具體要求,提高了儀器的野外作業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
能源效率與遠程管理:考慮到能源節約和運維便利性,2020版標準對地震儀的能耗控制、太陽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支持遠程監控和故障診斷功能提出了新的指導原則。
-
數據格式與標準化:為了促進數據共享和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新標準對地震數據的記錄格式、元數據標準以及與國際標準的接軌進行了明確規定,增強了數據互操作性。
-
安全與隱私保護: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新標準還加入了關于數據加密傳輸、用戶訪問權限控制等方面的規定,以保障地震監測數據的安全和用戶隱私。
-
測試與驗收流程:對地震儀的出廠檢驗、現場安裝測試及定期校驗的程序和標準進行了細化和完善,確保每臺設備在投入使用前都能達到規定的性能標準。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現行
- 正在執行有效
- 2020-09-21 頒布
- 2021-01-01 實施





文檔簡介
ICS9112025
CCSP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行業標準
DB/T22—2020
代替DB/T22—2007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震儀
Technicalrequirementsofinstrumentsinnetworkforearthquakemonitoring—
Seismograph
2020-09-21發布2021-01-01實施
中國地震局發布
DB/T22—2020
目次
前言
…………………………Ⅴ
引言
…………………………Ⅶ
范圍
1………………………1
規范性引用文件
2…………………………1
術語定義和縮略語
3、………………………1
術語和定義
3.1…………………………1
縮略語
3.2………………3
地震計
4……………………4
技術參數及其指標
4.1…………………4
信號輸出參數
4.2………………………7
傳遞函數
4.3……………7
校準裝置
4.4……………7
擺錘零位信號
4.5………………………7
控制功能
4.6……………7
安裝標識與基準
4.7……………………8
供電
4.8…………………8
地震計接口
4.9…………………………8
機殼防護要求
4.10………………………8
溫度與濕度范圍
4.11……………………8
數據采集器
5………………8
采集通道配置基本要求
5.1……………8
采集通道技術參數及其指標
5.2………………………8
輔助采集通道技術指標
5.3……………9
低速采集通道技術指標
5.4……………10
格值
5.5…………………10
校準測試信號源
5.6……………………10
時鐘及授時
5.7…………………………11
網絡接入
5.8……………11
實時數據傳輸
5.9………………………11
事件觸發功能
5.10……………………11
數據記錄
5.11…………………………11
文件傳輸
5.12…………………………12
管理功能
5.13…………………………12
供電
5.14………………12
接口及連接器
5.15……………………12
機殼防護要求
5.16……………………12
溫度與濕度范圍
5.17…………………12
Ⅰ
DB/T22—2020
集成化數字地震儀
6………………………13
主要技術指標
6.1………………………13
傳遞函數
6.2……………13
數據記錄
6.3……………13
數據輸出
6.4……………13
校準測試功能
6.5………………………13
管理功能
6.6……………13
供電
6.7…………………13
接口及連接器
6.8………………………13
機殼防護要求
6.9………………………14
溫度與濕度范圍
6.10…………………14
鉆孔地震儀
7………………14
基本技術要求
7.1………………………14
傾斜調整
7.2……………14
密封筒
7.3………………14
引出線
7.4………………14
井口裝置
7.5……………14
供電
7.6…………………15
安裝方式與附件
7.7……………………15
地理方位校正
7.8………………………15
溫度范圍
7.9……………15
技術指標測試方法
8………………………15
地震計
8.1………………15
數據采集器測試
8.2……………………17
集成化數字地震儀
8.3…………………23
鉆孔地震儀
8.4…………………………24
電磁兼容及環境適應性試驗
9……………25
電磁兼容性試驗
9.1……………………25
環境適應性試驗
9.2……………………25
附錄規范性振動臺測試方法
A()………………………26
低頻振動臺測試系統技術要求
A.1…………………26
測試環境
A.2…………………………26
測試項目及參數
A.3…………………26
測試操作及數據處理要求
A.4………………………27
正弦波測試數據處理方法
A.5………………………27
靈敏度測試
A.6………………………28
橫向靈敏度測試
A.7…………………28
幅頻特性測試
A.8……………………28
線性度測試
A.9………………………29
滿量程測試
A.10………………………29
附錄規范性校準線圈激勵測試方法
B()………………30
Ⅱ
DB/T22—2020
測試設備和環境
B.1……………………30
正弦信號測試
B.2………………………30
階躍信號測試
B.3………………………31
超寬頻帶地震儀長周期通道靈敏度測試
B.4…………32
附錄規范性失真度計算方法
C()………………………33
基于的總諧波失真度計算方法
C.1FFT……………33
基于正弦函數擬合的失真度計算方法
C.2……………33
窗函數
C.3………………33
附錄規范性地震儀階躍響應信號數據處理方法
D()…………………34
地震儀傳遞函數及階躍信號響應
D.1…………………34
擬合公式
D.2……………34
擬合結果
D.3……………34
附錄規范性地震計噪聲測試及計算方法
E()…………35
測試場地及環境
E.1……………………35
參考地震儀
E.2…………………………35
設備安裝與調試
E.3……………………35
數據記錄
E.4……………36
數據處理
E.5……………36
測試結果
E.6……………36
噪聲功率譜計算方法
E.7………………36
使用兩臺地震儀同步記錄數據計算地震儀噪聲的方法
E.8…………37
使用臺地震儀同步記錄數據計算地震儀噪聲的方法
E.93…………37
附錄規范性基于采集數據的時鐘偏差分析方法
F()…………………39
數據內插
F.1……………39
鐘差計算
F.2……………40
兩個同步觀測數據段之間的相對鐘差計算
F.3………40
參考文獻
……………………41
Ⅲ
DB/T22—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第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GB/T1.1—2020《1:》
起草
。
本文件是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系列標準中的一項該系列標準結構及名稱如下
《》。: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常用技術參數表述與測試方法
———(DB/T21—2007)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震儀
———(DB/T22—2020)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重力儀
———(DB/T23—2007)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電觀測儀第部分直流地電阻率儀
———1:(DB/T29.1—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電觀測儀第部分地電場儀
———2:(DB/T29.2—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磁觀測儀第部分磁通門磁力儀
———1:(DB/T30.1—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磁觀測儀第部分質子矢量磁力儀
———2:(DB/T30.2—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殼形變觀測儀第部分傾斜儀
———1:(DB/T31.1—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殼形變觀測儀第部分應變儀
———2:(DB/T31.2—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下流體觀測儀第部分壓力式水位儀
———1:(DB/T32.1—
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下流體觀測儀第部分測溫儀
———2:(DB/T32.2—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下流體觀測儀第部分閃爍測氡儀
———3:(DB/T32.3—2008)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震烈度儀
———(DB/T59—2015)
……
本文件代替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震儀與相比主
DB/T22—2007《》,DB/T22—2007,
要變化如下
:
增加了超寬頻帶地震計集成化數字地震儀和鉆孔地震儀的技術要求
———、;
增加了數據采集器輔助采集通道技術要求和低速采集通道技術要求
———;
刪除了地震儀整機功能要求
———;
按照設備對技術指標測試方法進行了重新梳理和分類
———;
增加了鉆孔地震儀測試內容
———;
增加了電磁兼容性試驗內容
———;
刪除了地球噪聲模型
———;
增加了振動臺測試方法
———;
增加了校準線圈激勵測試方法
———;
增加了失真度計算方法
———;
增加了地震儀階躍響應信號數據處理方法
———;
增加了基于臺地震計同址觀測的地震計噪聲計算方法
———3;
增加了基于采集數據的時鐘偏差分析方法
———。
本文件由中國地震局提出
。
Ⅴ
DB/T22—2020
本文件由地震監測預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廣東省地震局中國地
:、、、
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兵朱小毅王洪體袁松湧馬潔美謝劍波李文一
:、、、、、、。
重要提示本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將意見建議發送至cbfbw@163.com并抄送
:,jy
biaozhun@或寄送至地震監測預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南橫街5
g,(:
號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郵政編碼100045并注明聯系方式
,::),。
Ⅵ
DB/T22—2020
引言
地震儀的觀測量可以是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目前以觀測微震及遠震等為主要目標的地震儀基本
、。,
上采用地面振動速度作為觀測量因此本文件僅包含觀測地面振動速度的地震儀的相關內容不是以地
,,
面振動速度作為觀測量的振動觀測儀器不適用本文件
。
地震儀一般包括地震計和數據采集器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也有很多地震儀產品將地震計和數據
,
采集器集成在一起其小型化低功耗的特點更加適用于流動觀測臺陣觀測等領域地震儀的頻率特
,、,、。
性主要取決于地震計基于觀測頻帶定義的地震儀術語中的修飾詞也適用于地震計在本文件中未加以
,,
明確區分類似的情況還有鉆孔地震儀和鉆孔地震計針對不同細分應用領域的地震儀其結構形式
。。,、
主要技術參數靈敏度觀測頻帶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本文件在地震計靈敏度和觀測頻帶方面允許使
(、)。
用其他標稱值來適應技術參數的合理變化同時也鼓勵以提高系統整體性能為目標將地震計和數據采
,,
集器進行固定搭配或集成化并采用數字校準的方式來減小誤差這種情況下宜以地震計和數據采集
,。,
器固定組合的整體技術指標作為評判系統性能的依據
。
Ⅶ
DB/T22—2020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地震儀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地震儀進網的技術指標功能要求測試方法及環境適用性
、、。
本文件適用于地震儀的設計生產使用維護引進和質量監督
、、、、。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印),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最新文檔
- 商場與員工合同范本
- 賓館裝房合同范本
- 保潔保安勞務合同范本
- 公寓收房合同范本
- 裝修保修合同范本
- 2025年春一年級語文上冊 語文園地五(+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素材)
- 預防乳汁淤積護理處理
- 預防學生帶管制刀具回校
- 音樂廳設計工作室創業計劃
- 2023年全國體育單招數學真題、參考答案與解析
- 2024年中科院心理咨詢師官方備考試題庫-上(單選題)
- TCHAS 10-3-6-2023 中國醫院質量安全管理 第3-6部分:醫療保障多學科聯合診療(MDT)
- 2015醫院處方集(婦幼保健院)
- 電梯救援演練方案及流程
- 水庫大壩紅火蟻防治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必讀《十萬個為什么》閱讀測試題(分章節)
- 5G網絡安全挑戰與應對策略
- 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長培訓
- 《兩彈一星》課件
- 樂理視唱練耳簡明教程課后習題答案
- 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