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9沈從文與《邊城》審美啟蒙:沈從文的另一種現代啟蒙一、現代知識分子的理性啟蒙中國現代文學的理性啟蒙傳統肇始于魯迅.由魯迅所開創的現代文學的這種啟蒙傳統,對封建統治形成了催枯拉朽之勢,對中國現代民族精神的建構、現代社會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大部分作家跟從了魯迅這一理性的敘事模式。他們往往以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現代西方理性精神為武器,站在啟蒙者的高度,將那些未受過現代教育的民眾視為蒙昧的人,當作他們要批判、啟蒙、救治的對象.尤其中國的鄉土社會,在他們看來,充斥著“阿Q”、“祥林嫂”、“潤土”之類的人物.因此,鄉土更是他們要貫注現代理性精神,進行救治的所在.二、沈從文的審美啟蒙1、沈從文沒有跟從理性啟蒙模式。如果按照當時的模式,“沈從文湘西題材作品里的人物,大多應該處在被啟蒙的位置”,但沈從文作品的敘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比較起來,并沒有處在優越的位置上,相反這個敘述者卻常常從那些愚夫愚婦身上受到‘感動’和‘教育’”。在其他啟蒙作家筆下,無知無識的鄉下人被貼上了愚昧、保守、落后等種種標簽,而沈從文從他們身上發現的卻是生命的“神圣與莊嚴”。做水手的從天明起始到天黑為止,做他應分做的事情,遇應當下水時,便即刻跳下水中去,遇應當到灘石上爬行時,也毫不推辭即刻前去,毫不吝惜氣力打發了每個日子。撐渡船的,一生都在小溪邊,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2、脫出啟蒙的主潮并不意味著沈從文放棄了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匡時濟弊、救國救民的啟蒙立場。當大部分啟蒙者看到:由于缺乏理性精神,國民精神麻木、思想落后、個性泯滅而處于蒙昧狀態時;沈從文看到的卻是:由于缺乏高尚情感,人都不免處于一種動物人生觀中。沈從文看到,底層生命雖然堅韌頑強,忠實而莊嚴,在與自然的融合中,“很從容的各在那里盡其性命之理",但這種生命“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釋、分解”,“與其它無生命物質一樣”。小說《蕭蕭》對這種植物般的生命形式做了形象地刻劃。蕭蕭十二歲,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童養媳,丈夫還不到三歲.糊里糊涂地被花狗引誘。照習慣蕭蕭要被發賣或沉潭。在大家全莫名其妙地等待蕭蕭的買主時,蕭蕭生了一個大胖兒子,被全家歡天喜地地接受下來。兒子十二歲時,也娶了一個大他六歲的大姑娘。接親那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蕭蕭們在有飯吃,有衣穿,有容身之處后,沒有了其它的幻想和更高的追求,滿足于一種傳宗接代工具般的人生形式。他們無力也無從想要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成千上百年來,因循著一種簡陋可憐的生活。3、對中國現代大多數啟蒙主義者來說,啟蒙的任務就是用現代理性精神,改造國民的靈魂.而對沈從文來說,啟蒙的任務則是用審美精神給生命以刺激與啟迪.大多數啟蒙者力圖通過文學作品對大眾注入理性精神,而沈從文要給大眾注入的是審美精神。他企圖用藝術、用美,“慢慢的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于向遠景凝眸",“時時刻刻能把自己一點力量,黏附到整個民族向上努力中”.為此,沈從文構筑了一個審美的“湘西世界”,用它來“燃燒起這個民族更年輕一輩的情感,增加他在憂患中的抵抗力,增加活力”三、審美啟蒙的依托——湘西世界1、在“湘西世界”里詩意處處流淌,審美精神貫注到了每個人身上.如《邊城》里,人物幾乎個個都是詩意化的。少女翠翠,美麗善良,本身就是詩和美的化身;儺送英俊勇敢,具有“詩人般的性格”;老船夫雖已飽經滄桑,心地仍純潔美麗如一快璞玉;連一個老馬兵也有著年輕時用歌聲追求翠翠母親的浪漫情懷。在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充滿了詩意。儺送、天保兩兄弟,都愛美麗但清貧的翠翠,寧愿要渡船而不要碾坊。管水碼頭的和撐渡船的,沒有尊卑之別,經常在一起喝酒、拉家常。做買賣時,顧客和店主都千方百計不讓對方吃虧等等.總之,審美精神成了這個世界的原則,成了每個人的心靈律令.2、沈從文是在用審美,用詩,為現實世界設定依據、設計樣板。讓現實世界的人們從審美的、詩意的“湘西世界"里獲取高尚情感,使他們能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勝出,獲得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種詩意的人生形式。四、審美啟蒙對人類的意義沈從文的審美啟蒙不僅對中國現代啟蒙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與生命哲學思潮相應和,對人類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與要求。因此,沈從文的啟蒙不僅指向了他的當代,更指向了人類共同的未來.沈從文小說創作的總體特色一、包含著社會現象與夢象的小說寫作對沈從文來說,是“我要寫我自己的心和夢的歷史”。《邊城》是“將我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的故事,是“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所以沈從文在小說中,常常寫的不是眼見的狀態,而是官能的感受、回憶、夢幻,超越普通人的習慣,來認識一切現象,解釋一切現象,而且在作品中注入一點什么,或者是對人生的悲憫,或者是人生的夢。二、探索人的靈魂與意識深處的小說好的小說家,不同于常人,因為他能夠從普通人所共見的人生現象與夢象中,發現一般作家不易發現的東西,打開普通作家不能進入的世界。中國土地上的湘西,一般人都能前往觀光,但是沈從文小說世界中的湘西,不管是茶峒小邊城或是玉家母子的菜園,都是當地居民或游客所看不見,到不了的藝術世界。到底這種小說所表現的由人事與夢象相混合的是什么世界?他在《燭虛》中指出,他的小說最終目的,就在于探索人的靈魂或意識邊際,這樣才能發現人,說明愛與死的各種形式。
三、小說是要發現人性,解釋人生的形式沈從文要小說家超越現實,進入夢象,描寫眼睛看不到的狀態,探索人類的靈魂或意識底層,他的目的是要發現人,重新對人給予詮釋,因為現代社會中人的生命與靈魂,“都已破破碎碎,得重新用一種帶膠性的觀念把它粘合起來"。?所以沈從文一次又一次地說明他用小說藝術建設的廟所供奉的是“人性”,因此他要表現真正的人性,沈從文一方面表現鄉下人與都市人被扭曲得變了形的靈魂,他也挖掘他們身上尚未完全泯滅的人性,甚至神性。沈從文在1988年5月10日逝世后,在靈堂懸掛的遺照上,有他生前的題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是他在1961年未寫完的遺作,題名《抽象的抒情》一文前的題辭。按凌宇的理解,未加引號的“我”和“人”,是受外在環境與壓力改變扭曲的“我"和“人”。因此這題辭最適合代表沈從文一生的創作目標,因為他創作時,就是要盡一切努力,拒絕外在的壓力,保持自我,這樣他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類,才是在他作品中的時代里的真正人類.四、小說的新傳統:描寫被現代文明毀滅的鄉村小說
沈從文在1947年寫的《學魯迅》一文中,尊稱魯迅為中國鄉土文學之始祖,肯定這種鄉土文學成為二十多年來的小說主流。沈從文甚至承認,他的鄉土小說是受了魯迅同類小說的啟發才開始創作.沈從文努力建立一個小說的新傳統。這個傳統由魯迅開始,他們都是擺脫許多二三十年代寫作教條觀念的拘束,貼近土地去描寫被物質文明毀滅的鄉村小鎮.這種作品的語言文字表現風格特點是,充滿抒情的語言、冷靜、感傷、憂郁,還混合著頹廢、冷嘲和幻想美。五、糅詩、游記、散文與抒情幻想成一體的小說沈從文把抒情詩、散文、游記筆調揉進小說里,結果創造了突破性的新小說。他在《新廢郵存底》(1947)中的一段話:
用屠格涅夫寫《獵人日記》方法,揉游記散文和小說故事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時地理背景中。一切還帶點“原料"意味,……這么寫無疑將成為現代中國小說一格,且在這格式中還可能有些珠玉發現.?他主張打破小說、詩歌、散文之觀念界限,因此也勸別人去嘗試開拓這種新文體。除了揉詩、游記、散文成一體,沈從文也嘗試把抒情幻想放進寫實的、充滿泥土氣息的小說中。沈從文小說的浪漫世界——傳奇.夢幻.牧歌一、傳奇色彩
1、沈從文湘西題材的小說富于傳奇色彩,一方面源自于沈從文的家鄉湘西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形成“偏僻的一隅”,一個化外之境.這里自然環境未經人工斧鑿而近于天然。“夾岸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巖石黛黑。水深而清,魚大如人。”這里民風民俗古老原始“行巫”、端午劃龍舟、月夜男女整夜唱歌等等民族風俗非常盛行。這里人們仍過著一種“原始人”似的生活。在冬天的雪夜里,仗著明火在河里叉魚,山野村姑獨自捕捉鉆進窩棚的野豬;山大王劫持美麗的女孩做壓寨夫人等等。湘西以原始、自然、古樸而又帶著野蠻的面貌,使沈從文的小說帶上了神秘傳奇的色彩。?2、湘西作為沈從文小說的一個背景,神秘、傳奇,但在這個背景中凸出的是生命。在湘西這個背景中,沈從文時時刻刻想努力展示的是生命的莊嚴和神圣.因此,沈從文小說的傳奇色彩更多地源自于他對生命傳奇性的敘寫。沈從文努力挖掘生命光輝的、接近神性的一面,與傳奇文學對神性的展示和向往的精神內涵不謀而合。
沈從文小說在散淡、拙樸的人生中,見出生命具有傳奇般神性的一面,如《柏子》、《會明》、《邊城》等。《柏子》中,水手柏子將一個月所得全花在妓女身上,以此抵一切勞苦,而妓女也把自己的一顆心拴在相好的水手身上。《會明》中,一個老司務兵經過了無數次戰爭,見過了無數人升官發財,卻一直守著自己伙夫職務的本分,一籠小雞就能使他感到滿意和幸福。《邊城》中,無論遇到什么變故,每個人都能按照命定的一份職責把一個個日子平平靜靜地過下去.沈從文在這些“對歷史毫無意義"的小人物身上挖掘生命的閃光,揭示人性具有神性的一面,他們在生存的掙扎中,仍然不失泥土般的本色,忠厚、樸實、堅韌、頑強、樂觀、平和。沈從文在這些小人物身上揭示的生命神性.?二、夢幻敘事沈從文同樣也是一個敘夢者。他宣稱“有人用文字寫人類行為的歷史,我要寫我自己的心和夢的歷史。”沈從文小說的夢幻敘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寫夢境和幻境;一是寫回憶和想象中的生活,給人一種夢幻感。1、直接寫夢境和幻境沈從文的小說中夢境可謂俯首皆拾。如《邊城》里,翠翠和爺爺在門外高崖上說故事,爺爺提到當年翠翠的父母如何以歌聲獲得彼此的愛情。當晚翠翠噙著眼淚睡去,也在同時,儺送正站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歌,歌聲越過小溪,傳送到了進入夢鄉的翠翠耳中,于是她“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穿過懸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2、寫回憶和想象中的生活,給人一種夢幻感.沈從文通過回憶和想象,構筑了一個理想境界.沈從文也把追尋夢幻境界的目光投向了他偏遠的故鄉,投向了往昔的生活.當沈從文將他理想的烏托邦擬境設置在湘西時,其實現實中的湘西已不是沈從文記憶中的那片寧靜、優美、質樸的土地了。沈從文作品里的湘西,是經過作者的想象、回憶、夢幻加工改造了的湘西,是一個充滿了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時間不見流逝,似乎還處在距今遙遠而距屈原生活不遠的遠古時代;自然環境寧靜優美,民風民俗淳樸敦厚;人物單純可愛。沈從文依靠夢幻敘事創造了一個平常人不能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寄寓著他對生活的憧憬,對美與愛的傾心,以及對民族美好未來的深情矚目與向往。
三、牧歌情調牧歌最早指古希臘人描寫西西里島牧羊人生活的詩.后來維吉爾寫了著名的作品《牧歌》,帶有典型的田園詩風格。此后,人們習慣用牧歌來稱謂這一風格種類:以一種傳統的詩歌,表達都市人對理想化的農牧生活的向往。沈從文小說的牧歌情調主要表現在理想化的田園生活和濃郁的抒情氣息兩方面。1、沈從文筆下的田園同樣帶著理想的、浪漫的情愫。首先他筆下的田園遠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戰火紛飛、橫征暴斂、狼藉遍野,而呈現出一片寧謐、優美、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就是湘西世界的田園風光,是我們欲置身其中,卻又被拋棄了的所在,沈從文將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無疑會勾起許多人浪漫的記憶、夢想和幽思。另外沈從文筆下的田園還遠離了現實主義作家筆下鄉村的啼饑哀寒、血淚聲訴、生不如死的場面,而呈現出勞動的歡娛、生存的喜悅、生命的神圣和莊嚴。2、沈從文曾說,“我的作品一例浸透了一種‘鄉土抒情詩氣氛’”。他作品濃郁的抒情氣息,也為小說帶來了牧歌情調。一方面,湘西題材的作品浸透了作者過去的人生經歷、情感體悟,帶有一種自敘傳性的抒情色彩。《邊城》里,翠翠父母早逝、爺爺撒手離去的孤雛命運,欲說還休的朦朧心事,撐著渡船等待情人的孤獨寂寞,給小說涂上了一抹凄涼哀婉的抒情格調.而這一切都是沈從文過去情感的投射。正如他自己談到《邊城》時所說,“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于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與彌補”。沈從文小說的抒情氣息,另一方面,是在湘西題材的作品里,浸透了作者對鄉土的眷眷深情。沈從文進北京之前,常年漂泊,做過水手、下層士兵,與各種各樣的底層小人物打過交道,了解了他們,并接觸了他們的靈魂。即使到了北京,功成名就之后,他仍時常以“鄉下人”自居,趣味與價值取向仍與鄉下人趨同。因此,他在表現這些人物時筆端常常帶著感情.“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在小說里,沈從文把對故鄉小人物們的這種溫愛,化成了一首首抒情詩。《會明》里,一個老伙夫在軍營中做著養一籠小雞的凡俗小事,那種對平靜的世俗生活的向往,充滿了詩意和溫情。“湘西世界”:沈從文筆下的一個現代神話沈從文的“湘西世界”,是作者面對紛繁擾攘的都市,在對故鄉的回憶和想象中,建構的一個藝術世界。這個“湘西世界”寧謐、優美、自然、生氣蓬勃,往往被人稱頌為一曲田園牧歌、一首鄉土抒情詩。其實,“湘西世界"是一個富含更深厚意義的世界,是沈從文在神之解體的時代為生存失去依持的現代人找尋的一個現代神話。一、“湘西世界"是一個靜謐、和緩、永恒的世界。它的時間是近乎停滯的,“湘西世界”的神性也就在這靜止的時間中積累和顯現。無時間性的意識正是神話時間的特質。“湘西世界”就處于這種永恒的神話時間中。在構成“湘西世界”世界的小說中,時間推進極其緩慢。沈從文采取反復敘事的手法,使“湘西”生活處于恒常狀態,仿佛從來沒有變化,把“湘西”留在永恒的和毫無疑問的神性中。《邊城》,整個故事就是在對端午節的三次反復敘寫中展開,每個端午節都是小城四面八方的人齊聚酉水河邊,敲鑼打鼓賽龍舟,賽后捉鴨子,每年如此,似乎幾百千年來從未變過。另外,邊城男女在有月亮的中秋晚上整夜唱歌,在新年里舞獅子龍燈。“這些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么變化。”“冬天的白日里……間或有什么男子,占據在自己屋前門限上鋸木,或用斧頭劈樹,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如一座一座寶塔。間或可以見到幾個中年婦人,穿了洗得極硬的藍布衣裳,胸前掛有白布扣花圍裙,躬著腰在日光下一面說話一面做事。一切總永遠那么寂靜,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整個“湘西世界”近乎處于靜止的時間中,映照著一層高貴、光輝、樸素的氛圍.透過這樣的敘述,讀者被牽引到一種新的時間里,世俗的、歷史的時間暫時地、象征地被廢除、隱沒和超越,取而代之的則是神圣的、神話的時光。二、沈從文的這個“湘西”神話世界是一個“愛”的審美世界。針對整個生活世界出現的人與人之間庸俗的物質關系,沈從文在“湘西世界”里以無功利的“愛",來凈化現實,達到神話世界的純度。他想憑借這個神話般的審美世界,與現實的庸俗世界相對立,要在眾人冥冥于追名逐利時,為生命委頓、生存失去依據的現代人,重新找回靈性,找到詩意的棲居之所.1、無功利的“愛”,首先表現為超拔的情愛。在“湘西世界”中,情愛是超功利的、美侖美奐的。《邊城》里的儺送為了美麗的翠翠,寧愿要渡船而不要碾房,在一個月圓之夜,在翠翠的窗前唱了一晚的情歌,優美的歌聲把女孩的靈魂從夢中浮起去摘了一大把綠茸茸的虎耳草.在這個世界里,男男女女可以為愛情不計名利,不計得失,甚至可以愛得發狂.愛的意識給“湘西世界”披上了神性的光輝.2、“湘西世界”里的愛其次表現為純真的親情和友情。在那里,人與人之間沒有貧富等級、是非利欲,個個都重義輕利,但在他們單純、淡泊的生活里,卻涌動著濃濃的情與愛.老船夫與孫女翠翠之間有著綿密的人倫親情;邊城里從船總順順,到老馬兵,相互間促膝閑聊、幫貧問苦,有著暖暖的鄰里之情等等。這些純真、質樸的情與愛,使平凡人的每個平凡日子都變得溫馨感人。3、“湘西世界"里的愛還表現為質樸、善良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邊城小說中自然的風光,善良的山民,純潔的愛情,古樸的風習,構成一個渾然整體,令人神往。翠翠祖父給人擺渡,從不收費.在當地,茶水給人隨時解渴,不收報酬。甘美的橘子不作商品賣給路人,卻可以任人“盡管摘來吃”。地方上的人去世了,人們自發來到死者家中,扛上米酒、火腱等物來安慰死者家屬,幫忙料理后事,張羅著做道場。(《邊城》)4、“湘西世界”里的愛還表現為本能的性愛。在沈從文看來,凡是人的本真情感,都是神圣不可違拗的。因此,他給本能的性愛賦予神性而大加贊美。在“湘西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到順乎人的本性生命沖動而出現了一個奔放的情欲世界。“湘西世界”里這個浪漫、天真的情欲世界,顯然不是情欲的放縱,而是雄強的生命和率真的天性的流溢。這些任性而為,自由自在的享受生命的男女,顯示出了生命的光和熱,生活的美與詩。5、“湘西世界”里的愛還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在“湘西世界"里,一條小溪、一座白塔、一條渡船、一片竹林,人身邊各種各樣的東西,仿佛都具有無窮意味。人與自然達到了高度地契合。“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須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晾曬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酉水中游許多無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么妥帖,且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摘自《邊城》)在這里,人在自我忘卻和近乎無意識的狀態下,和自然融為了一體.總之,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里,愛在人與人、人與周圍萬物之間流淌充溢,人處于審美心境中,生活在詩化世界里,靈性普照大地,人詩意地棲居著,而時間凝固,神性顯現,人的生存意義向心靈麻木、精神委靡的現代人敞明.鄉下人——沈從文(湘西世界產生的淵源)1、沈從文樸拙迂闊,不存心機,他將自己始終定位為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鄉下人”。沈從是在用“鄉下人”的單純目光來燭照心靈。他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既不能和城市生活融為一體,又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回歸鄉野過著躬耕自足的生活,這種游離而產生的審美距離,使他具有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方式.他以熟悉的眼光塑造出了一個富于原生態魅力的寓言神話般的湘西世界,于是一切來自文明社會的秩序和準則紛紛隱退,代之以他構建起的理想的烏托邦-—與自然大化合而為一的人性美的伊甸園。作家以追憶和想象的方式,懷著樸素和感傷的情緒,完成了對湘西的浪漫尋夢,以實現作家獨立支撐的精神大廈與城市生活的抗衡.2、沈從文的創作與魯迅鄉土文學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深廣不同,沈從文的作品仿佛一幅幅久遠的時隱時現的風景畫,一首首沖淡平和的田園牧歌,對現實社會缺少批判性,有的只是包容和慨然接受,將生活中的美高度抽象出來,著重對人性美的理解和挖掘,同時也將人性的弱點在高度抽象中淡化了。對人性的弱點充滿了理解和同情,平鋪直敘中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魯迅沈從文小說創作比較魯迅的犀利尖刻,沈從文的詩情畫意,二者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領軍人物。魯迅對國民性、以及對現實社會批判之深刻,至今無人超越或達到;而沈從文對湘西的體悟,對人性的揭示,至今也是無人望其項背的.盡管他們的創作風格差異很大,但他們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主題-—改造國民性。
魯迅的小說“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沈從文小說則使“讀者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活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層的理解"。正如蘇雪林所說,沈從文“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態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利”。?一、魯迅專注人性丑的批判,沈從文專注人性美的挖掘。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象,猶如一幅幅清麗脫俗的風景畫。同時,又給讀者留下廣闊的空間,讀者可以自己的經歷,知識構成,審美傾向自由填充,這樣,作品的生命力又得到了無限的延伸。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魯迅的小說,是以一種醫生的眼光看待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性,病態的人情.他熱嘲冷諷,只是為了揭露病苦,引起療治的注意。因此,在他的筆下,犀利、批判國民的劣根性,他的最終指向是“絕望的反抗”:對社會,更是對人自身的反抗。試圖重鑄國民性,拯救中華民族危機。他批判的筆尖深深地刺進社會各階層,深深地關注和揭露著病態社會的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二、魯迅的語言犀利深沉,透露出一種迫切的緊張與沉思;沈從文的語言明凈純真,輕快中蘊藏著對人性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魯迅小說的語言,犀利、深沉、簡練,和沈從文明凈、純真、輕快相比,多了幾分辛酸。正如沈雁冰讀《吶喊》后的感受:“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陽光。”簡潔凝練的語言背后,透露出令人窒息的壓抑,具有極強的批判力量,有一種威壓,逼迫讀者直面現實,反思自己和社會。《在酒樓上》:“窗外只有漬痕班駁的墻壁,帖著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鉛色的天,白皚皚的絕無精采,而且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鄉村農業生態園區開發合作協議
- 2025年新余危險品考試題考試
- 房產買賣及交易合同
- 農戶家庭農場農事承包經營合同
- 月度收入及年終獎金詳細證明(5篇)
- 軟件開發項目外包合同驗收及流程指南
- 投資合作協議書式規范
- 正式離職證明與勞動經歷確認(8篇)
- 深入了解市政學考試綱要試題及答案
- 施工合同談判與風險管理試題及答案
- GB/T 1355-2021小麥粉
- 無人機結構與系統-第1章-無人機結構與飛行原理課件
- (完整)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專業水平能力試題庫及答案(通用版)
- 2023年STD溫鹽深剖面儀行業分析報告及未來五至十年行業發展報告
- 護理管理中的組織溝通課件
- 腦性癱瘓兒童的康復 認識腦性癱瘓
- 高二歷史必修1上冊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知識點
-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基本級執法資格考試題庫及答案
- 泌尿系結石課件
- 重慶市歷年中考語文標準答題卡
- DB34-T 4016-2021 健康體檢機構 建設和管理規范-高清現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