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年級數學上冊《小數除以整數》教案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過程:一、復習1、口算:8×01250.9×0.90.35×30.4×0.57×065.5÷58.4÷43.6÷32、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式題。二、學習新課1、引入提問:“廣場上每天早晨有許多人在干什么?”(晨練“王朋和爺爺也在堅持晨練。2、出示例2:王朋計劃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應跑多少千米?(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2)、分析題意,列豎式筆算:5.6÷70.8――7)5.656――(3)、觀察: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特點?(4)、想一想:在整數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夠商1時是怎么處理的?(5)、學習筆算方法(6)、同桌互相說計算過程(7)、小結:當除數的整數部分比除數小時,不夠商1該怎么辦?要注意什么問題?(商的小數點位置與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理解后回答?!耙驗樵诔ㄋ闶嚼?,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說,被除數和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只有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才對齊了,所以商的小數點要對著被除數的小數點”3、練習:6.23÷70.54÷614.21÷71.56÷124、學習例3:王朋和爺爺每天堅持晨練,爺爺每天用12分鐘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鐘,爺爺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1)讀題,理解題意。(2)、分析列式。(3)、嘗試練習(列豎式筆算)(4)、指名板演,全班齊練。(5)、集體訂正(6)、明確:如果除到被除數末尾仍有余數,在余數后面添0繼續除,(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還有余數嗎?講解:當小數除法除到最后沒有余數了就叫除盡。5、練習:7.56÷86.3÷1472÷15質疑:在什么情況下小數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討論總結。三、鞏固練習;1、下面各題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4.03÷536.4÷270.84÷262、解決問題。(1)6個蘋果1.26千克,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千克?(2)小紅買了6個蘋果共用3.12元錢,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元錢?四、課堂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五、作業。教材19頁4、5、6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1實踐要求:1、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2、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3、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4、通過應用和反思,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69――70頁。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學會理財,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2、數學思考:如何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3、問題解決:可以通過比較、思考、交流的方法,經歷計算對自己的理財方案作出解釋。4、情感態度:感受理財的重要性,經歷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習理財,培養科學、合理的理財觀念。教學重點:學會理財,會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教學難點: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教學流程:一、導入老師最近看了一套《貝貝熊系列》叢書,是關于培養孩子理財能力方面的書籍,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在動物界,貝貝熊通過學習能做到對自己的財富有計劃、合理支配,我想我們通過這一單元前面的學習,也能夠對我們的財富進行支配,你們同意嗎?那好,希望通過這節課,我們也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財富,即掌握《學會理財》的能力。{設計意圖:通過和學生談話,輕松引入本節課的課題}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聰聰的爸爸是一個工程師,他設計的一個工程中標后,老板獎勵他8000元的獎金。再過6年聰聰就要上大學了,爸爸決定把這筆錢存入銀行,留給聰聰上大學用。(存款方式為整存整?。?)小組合作,做出3個存錢方案。(提示:小組先商議好方案,然后寫到學案上)(2)并算每種方案可獲得的利息。(根據小組制定的三種存錢方案,組長做好合理分工,計算利息,為了便于計算,我們計算利息的時候,只考慮本金)(3)議一議:你認為那種存錢方案?為什么?{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具備了計算利息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聰聰家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存錢方案,進而計算每種方案的利息,從而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感}三、小組匯報、展示{在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學生有代表性的方案進行展示,重點放在解釋哪種方案,即學生能對自己制定的方案進行合理的解釋}聰聰一家三口,媽媽每月的工資是2160元,爸爸每月的工資是4180元,爸爸的工資中還要繳納30多元的個人所得稅。過6年聰聰要上大學,請你幫聰聰家做一個零存整取的計劃。零存整?。毫愦嬲∈倾y行定期儲蓄的一種基本類型,是指儲戶在進行銀行存款時約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種儲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應在次月補齊,只有一次補交機會。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1)計算聰聰家每個月的結余。(2)根據聰聰家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存錢計劃,并說明理由。(3)按照你的存錢計劃,算一下,到期能取回多少錢?知識鏈接:零存整取利息計算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額×累計月積數×月利率。其中累計月積數=(存入次數+1)÷2×存入次數。據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計月積數為(12+1)÷2×12=78,以此類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計月積數分別為666和1830。四、分享收獲{設計意圖:希望學生通過這節課,感受在給定目標下,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五、課下作業為自己的零花錢制定一個零存整取的存錢計劃。{設計意圖:作為本節課知識的延續,讓學生養成一個合理消費的習慣,做一個生活上有計劃的人,合理支配自己的財富}板書設計:收入:2160+4180=6340(元)支出:2500+800+200+160+30=3690(元)結余:6340―3690=2650(元)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2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1、82頁練習十五第6―11題。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按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并能根據運算律和運算性質進行一些分數的簡便運算。2、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根據整數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進行簡便計算。教學措施:設計相應的計算題和實際問題,關注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情況。教學準備:教學光盤及補充題教學過程:一、基本練習1、練習十五第6題。學生先回憶等式的性質,指名說一說。觀察每個方程,說說方程的特點。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邊進行化簡,再應用等式的性質求方程的解。學生獨立解每個方程,指名板演,進行講評,提醒學生自覺進行檢驗。2、計算下列各題,能簡算的要簡算。(7/8―2/3)×(7/10+1/5)(2/5+1/3)÷4/5+3/43/10÷[1/2×(2/5+4/5)]7/16÷1/10―7/16÷1/9(1―1/6÷5/12)×7/6(4/25×99+4/25)÷1/8學生獨立計算,每人任選三題,同時指名學生板演。教師結合學生板演情況進行講評并及時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3、練習十五第8題。(1)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你會計算梯形的面積嗎?(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任選一題。4、練習十五第9―11題。(1)分析第9題,學生先讀題并列出算式,然后請學生說說解題思路。(2)分析第10題,先說說數量關系再列算式,要讓學生明白要求兩個小隊平均每人采集樹種多少千克,先要算這兩個小隊一共采集樹種的千克數和這兩個小隊的總人數。(3)分析第11題,解決每一問時鼓勵學生說數量關系并注意第2小題與第3小題之間的聯系。二、拓展練習解決實際問題:1、一個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氣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氣3/2立方米,兩天用的煤氣量占本周計劃用氣量的3/8。這一周計劃用多少立方米煤氣?2、工程隊運來黃沙9/2噸,運來的水泥比黃沙重量的2/3少1/5噸。黃沙和水泥一共運來多少噸?3、小華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前3天看了總頁數的3/4,后2天準備按1:2看完剩下的頁數,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頁?三、全課總結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不僅要注意運算順序,還要注意分數加、減法與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的不同,必須看清什么時候需要通分,什么時候需要先約分再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要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四、布置作業練習十五第7、9、10、11題。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3教學目標: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讀寫負數。2、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3、在認識負數和應用負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重點:鞏固對負數的認識。教學難點:掌握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自學教材、整理梳理、鞏固練習教學過程:一、梳理知識。1、認真看課本第87頁到91頁的內容,回憶整理有關負數的知識(1)舉例說明如何讀寫正負數?在書寫正數和負數時應注意些什么?(2)為什么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____0;負數都_____0。(3)正數負數表示什么樣的兩種量?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嗎?2、4分鐘后,對子之間相互交流,如用疑問可以小組討論!3、小結:我們把像+3、+15、+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像―6,―10,―155……等這樣的數叫做負數。0小于一切正數,大于一切負數,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兩種量。二、基礎練習。1、展示一(1)如果前進30m記作+30m,那么―20m表示(__),后退10m記作(__)。(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__),下降50m記作(__)。(3)如果+120m表示向東行120m,那么―70m表示(__),向西行50m記作(__)。要求:1、獨立做題。2、寫完的同學對子之間相互檢查3、展示二(1)讀一讀,填一填。37,―78,+20,―5,0,+121,98,―1000,―13,34,―34。負數正數最后剩下一個數沒有填入上面的框中,這個數是(__)。(2)六年級3個班進行智力搶答賽,答對1題得10分,答錯1題扣10分,不答題得0分。已知一班答對1題,二班答錯1題,三班對、錯各1題,請寫出這3個班的得分情況。一班(__)分二班(__)分三班(__)分三、提高練習。(一)填一填1、如果向南行50m記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記作(__),―45m表示(__)。2、如果支出180元記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記作(__),―200元表示(__)。3、如果逆時針旋轉28°記作+28°,那么順時針旋轉16°記作(__),+16°表示(__)。(二)做一做1、同學們利用休息日幫助果農采摘蘋果,從4棵蘋果樹上摘下的蘋果分別放成4堆。果農王大伯估計每棵樹可產蘋果100kg,同學們以此估計數為標準,超過的千克數記為正數,不足的千克數記為負數。(1)這4堆蘋果共重多少千克?(2)這4堆蘋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與王大伯的估計數比較,結果用正、負數表示。2、一個小組8名同學的身高如下表(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2)如果把平均身高記為0,用正、負數表示每位同學的身高。(3)上表中與平均身高相差為0cm,表示(__);與平均身高相差為正數,表示(__);與平均身高相差為負數,表示(__)。同桌討論,集體講評后,學生獨立完成,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五、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板書設計:負數的初步認識整理與復習像+3、+15、+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像―6,―10,―155……等這樣的數叫做負數。0小于一切正數,大于一切負數,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兩種量。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4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合理購物問題的過程。2、了解合理購物的意義,能自己做出購物方案,并對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釋。3、體驗數學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價值,豐富購物經驗。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學會理財,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教學難點: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師:同學們,現實生活中,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或擴大銷售量,經常搞一些促銷活動,誰來說一說,你都知道哪些促銷方式?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銷手段,學會合理購物呢?二、促銷問題(一)觀察情境圖,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種包裝和一袋的價格,計算出其他兩種包裝的價格寫在書上,再了解三個商店的優惠條件。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購物問題。板書:學會購物師:同學們打開書第80頁,看方便面促銷問題,認真觀察上面的圖,說說你們從圖上都發現了哪些信息?師:一袋方便面1.5元,5袋一包的多少錢?24袋一箱的多少錢?師:三家商店都買這種方便面,他們推出了不同的優惠條件??磮D,說一說甲、乙、丙三個店的優惠條件各是什么?生:我發現甲店是“買一包送一袋,買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優惠;丙店是購物達到30元就能打八折優惠。(二)提出:不計算,判斷買一袋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適的問題,學生發表意見后,再討論“買2袋、3袋呢?”“買幾袋才能享受甲店的優惠條件?”師:作為消費者,買同樣的東西肯定愿意買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錢。同學們不計算,你能判斷出買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適嗎?生:在乙店合適,因為買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優惠。師:那買2袋、3袋呢?生:買2袋、3袋也不行。師:買幾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優惠條件呢?生:買5袋或5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優惠條件。(三)提出:買5袋方便面在哪個店合適的問題。學生計算后,全班交流。師:你們真聰明。那么,如果要買5袋,算一算,甲店便宜還是乙店便宜?學生算完后,指名回答。(四)先討論買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樣買,再讓學生計算買7袋方便面在哪個商店合適,然后交流。師:現在如果想買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樣買?生:只買6袋就行了。因為商店會送一袋。師:真聰明,那就是說,要買7袋,只算6袋的錢就可以了。那大家算一算,買7袋方便面,在哪個商店買比較合適?學生自己計算,然后交流。甲店:1.5×6=9(元)乙店:1.5×7×90%=9.45(元)結論:甲店合適。(五)提出:買幾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較合適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計算。然后,交流學生探索的過程和結論。師:通過比較計算結果,買7袋去甲店合適。那么買幾袋方便面到乙店就比較合適呢?請同學們自己算一算。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個別指導。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結果是什么?如果有學生算到10袋就推出結論,給予表揚。(六)提出:買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優惠條件?得到否定的答案,并算出買20袋才能達到丙店的優惠條件。師: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買10袋方便面能享受丙店的優惠條件嗎?生:不能。因為買10袋方便面才花10元錢,不夠丙店的優惠條件。師:那買多少袋方便面才能達到丙店的優惠條件呢?請同學們算一算。學生計算后匯報:生:30÷1.5=20(袋),買20袋才能達到丙店的優惠條件。(七)提出問題(4)啟發學生計算,然后用計算法等說明問題的原因,進一步認識到“合理購物”的意義。師:看來丙店的優惠條件不是很容易享受到的。請同學們課件中第(4)個問題。兩位同學都在丙店買方便面,奇怪的是,李明花錢多買的少,而王強花錢少買的多,這是為什么?請同學們討論,并算一算是什么原因。(學生獨立計算)師:誰能解釋這到底是為什么?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夠丙店的優惠條件。生2:因為王強買了20袋,20×1.=30(元),可以打八折優惠,所以只花了24元,20×1.5×80%=24(元)師:通過這兩位同學的經歷,你們有什么收獲?生:在購物時,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購物合適,才去買,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銷手段,少花錢多購物。(八)出示“議一議”問題,啟發學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師:那么現在請大家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討論一下,如果買35袋方便面,怎樣買比較合適?也可以算一算。給學生思考和計算的時間。師:誰愿意說說你是怎樣判斷的,結果是什么?師:比較這幾位同學的方案,哪一種比較合適?結論:在丙店買最合適。師:比較一下上面幾種購買方案,我們發現,最合適的要少花5元多錢,所以,購物時我們要根據購物多少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優惠政策,就能夠少花錢多購物,這種“合理購物”。三、有獎銷售(一)出示“購物廣場”上的銷售廣告,學生閱讀了解廣告中的數量信息。師:為了促進銷售,商家還會搞另外一種促銷方式――有獎銷售?,F在讓我們到購物廣場去看一看吧。打開書77頁,讀一讀上面的銷售廣告。學生閱讀“購物廣場”上的銷售廣告。交流一下廣告中的信息。(二)出示問題(1),計算獎金額和中獎率。師:根據這則廣告,請同學們算一算,這次有獎銷售活動的獎品總金額是多少元?中獎率是百分之幾?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然后全班交流。1、獎品總金額:500×10+100×20+50×60=10000(元)2、中獎率:(60+20+10)÷1000=9%(三)出示問題(2),學生計算銷售額,并分析獎金額與銷售額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認識“有獎銷售”的意義。師:誰知道如果獎券已經全部發出,商家至少賣出了多少元的商品?生:商家每發出一張獎券,說明至少已賣出了100元商品,所以1000張獎券全部發完,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賣出10萬元的商品。師:為什么用“至少”這個詞?生:因為還有很多顧客買的商品不足100元或超過整百的余額部分不能領取獎券,我們無法計算。師:那么獎金額至多占銷售額的百分之幾?學生計算后匯報。生:獎金額是10000元,而銷售額是100000元,10000÷100000=10%,獎金額最多占銷售額的10%。師:至多“10%”說明了什么?生:說明最多占10%,很可能不到10%。師:算一算,這次有獎銷售,商家計劃讓利給顧客多少錢?生:1萬元。四、分析討論(一)教師談話,提出問題(3),讓學生自主計算。師:很好。我們了解到這個商家有獎銷售讓利給顧客1萬元,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比較一下,如果這10萬元的商品全部按八五折銷售,同學們算一算,會讓利給顧客多少元?學生獨立思考、計算。生:100000―100000×85%=15000(元)(二)分別提出“議一議”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進行正確引導。師:請同學們對比一下這兩種結果,你有什么感想?師:那么如果你是顧客,你會選擇哪種銷售方式?為什么?師: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小學生,不能單獨參與抽獎活動。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帶領下去做。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5教學內容:冀教版六年級72、73頁教學目標:1、經歷了解稅收的意義、解決有關稅收實際問題的過程。2、了解稅收的有關知識,會解答有關稅收的實際問題。3、體會稅收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依法納稅的意識。重點難點:會解答有關稅收的實際問題。教具準備:學生課前去進行各種稅種的調查,初步了解它們的含義。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昨天我去“大清花”餃子館吃了一餐餃子,味道可真不錯!一共用了168元,收銀員找錢時還主動給了我一張發票,你能評價一下這種做法嗎?對,這個餐廳知法、守法,開發票對誰有好處?開發票減少了餐廳的利潤,但卻增加了國家的稅收,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了納稅意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納稅的知識。板書:納稅二、了解納稅及其作用1、你知道哪些納稅的知識?2、那今天這節課你還想學習哪些納稅方面的知識?(什么是納稅?為什么要納稅?怎樣納稅?……)3、要想更多更準確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法或途徑來學習呢?(看書、查資料、上網、去稅務局或向稅務局的親戚朋友了解這方面的知識……)4、讓學生自由說一說納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納稅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納稅意識,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5、說得很好,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什么是納稅,為什么納稅,可作為小學生,光了解這些還不夠,還應爭當小納稅人,學會怎樣納稅!教師介紹上網查詢內容,納稅有哪幾個步驟?在這幾個步驟中,哪個與數學密切相關?要運用到哪部分數學知識?(百分數、百分數的計算)究竟怎樣運用這部分知識呢?誰知道如何納稅?怎樣計算稅款?(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稅率)板書公式:各種收入×稅率=應納稅額應納稅額簡單的說就是指什么?(應交的稅款)各種收入呢?是一定的嗎?稅率是一定的嗎?你了解哪些稅率(不同的稅率)那我選這個3%的來還!為什么不行?(根據稅種選擇稅率來還。)那你會哪種稅種的計算方法?(消費稅、營業稅……)都會算了嗎?看這道題會算嗎?(例1)板書:230×5%=11.5(萬元)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6、看來同學們沒吹牛,確實會算營業稅了,關于其它稅種的計算還有什么問題或難以理解的地方嗎?可能說,什么是應納稅所得額。師:誰能幫助他?個人所得稅怎樣計算?師:會算個人所得稅的請舉手!看來個人所得稅的計算靠自學還真有點難度,不急,我們一起解決它!哪些人要交個人所得稅?師:對,只要有工資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個人所得稅?。ǔ鍪荆簜€人所得稅圖表)能看懂嗎?什么意思?幫我算算好嗎?(猜猜我的工資收入?)好吧,就透露這個秘密給你們,我上個月的工資收入是2100元,獎金是380元,該怎樣算我的個人所得稅?板書: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謝謝大家,我一定會依法納稅的!三、練一練練一練1―4題四、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借助網絡、運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了納稅中的數學問題,知道了運用各種收入×稅率=應納稅額的方法來計算要交的稅!對于今天所學的知識,大家還有沒有疑問?如果沒有,那老師這有幾個話題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主題1、你能為自覺納稅設計一句廣告語嗎?2、如果我是稅務稽查員,如何防止偷稅、漏稅行為?3、我們能為納稅做些什么?板書設計:納稅各種收入×稅率=應納稅額230×5%=11.5(萬元)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6教材分析1、《圓的面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節課,本節內容包括教材67-71頁例1、例2及69頁“做一做”。2、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圓的周長以后進行教學的,為后面學習求陰影部分面積做了鋪墊。學情分析小學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空間圖形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并有了一定程度的計算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淀,同時他們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抽象推理能力,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但是作為十來歲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們的個人表現欲望十分強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時我憑借課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點設計教學環節確定教學方法,確立教學重點、難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把圓等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學會用轉化的思想找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掌握知識。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討論,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2、能夠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面積計算。3、培養學生空間概念和邏輯思維能力。二、過程與方法經歷從未知轉化已知過程,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思想,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正確計算圓的面積。難點: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第一篇:【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3.4中位線百度文庫教學設計23.4中位線教學目標:1、經歷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形成過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決簡單的問題.2、通過命題的教學了解常用的輔助線的作法,并能靈活運用它解題.3、進一步訓練說理的能力.4、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進一步了解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轉化的思想.教學重點:經歷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形成過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難點:進一步訓練說理的能力.教學過程:一、三角形的中位線(一)問題導入在23.3中,我們曾解決過如下的問題:如圖24.4.1,△ABC中,DE∥BC,則△ADE∽△ABC.由此可以進一步推知,當點D是AB的中點時,點E也是AC的中點.現在換一個角度考慮,圖24.4.1如果點D、E原來就是AB與AC的中點,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與BC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呢?(二)探究過程1、猜想從畫出的圖形看,可以猜想:DE∥BC,且DE=1BC.2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圖24.4.22、證明:如圖24.4.2,△ABC中,點D、E分別是AB與AC的中點,∴ADAE1.ABAC2∵∠A=∠A,∴△ADE∽△ABC(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對應成比例,并且夾角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ADE=∠ABC,DE1(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BC21∴DE∥BC且DEBC.2思考:本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已知:如圖所示,在△ABC中,AD=DB,AE=EC.1BC.21分析:要證DE∥BC,DE=BC,可延長DE到F,使EF=DE,于是本題就轉化為證明2求證:DE∥BC,DE=DF=BC,DE∥BC,故只要證明四邊形BCFD為平行四邊形.還可以作如下的輔助線作法.3、概括我們把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介紹三角形的中位線時,強調指出它與三角形中線的區別.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三)應用例1求證三角形的一條中位線與第三邊上的中線互相平分.圖24.4.3已知:如圖24.4.3所示,在△ABC中,AD=DB,BE=EC,AF=FC.求證:AE、DF互相平分.證明連結DE、EF.因為AD=DB,BE=EC,所以DE∥AC(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同理EF∥AB.所以四邊形ADEF是平行四邊形.因此AE、DF互相平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例2如圖24.4.4,△ABC中,D、E分別是邊BC、AB的中點,AD、CE相交于G.求證:GEGD1.CEAD3圖24.4.4證明連結ED,∵D、E分別是邊BC、AB的中點,∴DE∥AC,DE1(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AC2∴△ACG∽△DEG,∴GEGDDE1.GCAGAC2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GEGD1.CEAD3圖24.4.5小結:如果在圖24.4.4中,取AC的中點F,假設BF與AD交于G′,如圖24.4.5所示,那么我們同理有GDGF1GDGD1,,所以有即兩圖中的點G與G′是重合的.ADBF3ADAD3于是,我們有以下結論:三角形三條邊上的中線交于一點,這個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與一邊中點的連線的長是對應中線長的1.3[同步訓練]如圖,在△ABC中,AB=AC,D、E、F分別是AB、BC、CA的中點.求證:四邊形ADEF是菱形.三、小結與作業小結:談一下你有哪些收獲?作業:P79練習1,2習題23.41,3,4教學資料應有盡有
第二篇: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冊23.4《中位線》教案中位線【知識與技能】1.經歷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形成過程.2.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并能利用它解決簡單的問題.3.通過命題的教學了解常用的輔助線的作法,并能靈活運用它們解題,進一步訓練說理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情感態度】進一步了解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轉化的思想.【教學重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教學難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的應用.一、情境導入,初步認識在前面23.3節中,我們曾解決過如下的問題:如圖,△ABC中,DE∥BC,則△ADE∽△ABC.由此可以進一步推知,當點D是AB的中點時,點E也是AC的中點.現在換一個角度考慮,如果點D、E原來就是AB與AC的中點,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與BC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呢?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1.猜想:從畫出的圖形看,可以猜想:DE∥BC,且DE=1BC.22.證明:如圖,△ABC中,點D、E分別是AB與AC的中點,∴ADAE1.∵∠A=ABAC2∠A,∴△ADE∽△ABC(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對應成比例,并且夾角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相似),∴∠ADE=∠ABC,對應邊成比例),∴DE∥BC且DE=DE1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BC21BC.2思考:本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已知:如圖所示,在△ABC中,AD=DB,AE=EC.求證:DE∥BC,DE=1BC.2【分析】要證DE∥BC,DE=1BC,可延長DE到F,使EF=DE,于是本題就轉化為證明DF=BC,2DE∥BC,故只要證明四邊形BCFD為平行四邊形.還可以作如下的輔助線.【歸納結論】我們把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教學說明】介紹中位線時,強調它與中線的區別.例1求證:三角形的一條中位線與第三邊上的中線互相平分.已知:如圖,在△ABC中,AD=DB,BE=EC,AF=FC.求證:AE、DF互相平分.【分析】要證AE、DF互相平分,即要證四邊形ADEF為平行四邊形.證明:連結DE、EF.∵AD=DB,BE=EC,∴DE∥AC,同理可得EF∥BA.∴四邊形ADEF是平行四邊形.∴AE、DF互相平分.例2如圖,在△ABC中,D、E分別是邊BC、AB的中點,AD、CE相交于點G.求證:GEGD1.CEAD3【分析】有兩邊中點易想到連接兩邊中點構造三角形的中位線.思考:在例2的圖中取AC的中點F,假設BF與AD相交于點G′,如圖,那么我們同理可得GD1,即兩圖中的G與G′是重合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AD31.3歸納:三角形三條邊上的中線交于一點,這個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與一邊中點的連線的長是對應中線長的三、運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圖,在ABCD中,有E、F分別是AD、BC上的點,且DE=CF,BE和AF的交點為M,CE和DF的交點為N.求證:MN∥AD,MN=12AD.2.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對角線AC、BD交于點O,E、F分別是AB、CD的中點,且AC=BD.求證:OM=ON.【答案】1.解:連結EF,證四邊形ABFE和四邊形DCFE均為平行四邊形,得FM=AM,FN=DN,∴MN∥AD,MN=1AD.22.解:取BC的中點G,連接EG,FG,1AC,EG∥AC21∴∠ONM=∠GEF,同理GF=BD,2∵BG=CG,BE=AE,∴GE=∠OMN=∠GFE,∵AC=BD,∴GE=GF,∴∠GEF=∠GFE,∴∠ONM=∠OMN,∴OM=ON.【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取BC的中點,構造中位線.四、師生互動,課堂小結1.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應用.3.三角形重心的性質.1.布置作業:從教材相應練習和“習題23.4”中選取.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的“課時作業”部分.本課時從學過的知識入手猜想中位線的性質,并通過動手畫圖、操作,證明猜想,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證明的過程中舉一反三,用多種方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第三篇:【華東師大版】九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3.2相似圖形百度文庫教學設計相似圖形教學目標: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了解相似形是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由于需要的不同,要制定出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理解并掌握相似圖形的性質:對應邊成比例,對應角相等.3.知道判別兩個多邊形相似的方法.教學重點:相似圖形的性質:對應邊成比例,對應角相等.教學難點:1、如何判別兩個多邊形相似2、借助相似圖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導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掛上大小不一樣的中國地圖兩張及兩張大小不同的花朵圖片,供同學觀察,并看課本第57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頁的圖,提出問題:這幾組圖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這些圖片大小雖然不一樣,但形狀是相同的.兩個相似的平面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為什么有些圖形是相似的,而有些不是呢?相似圖形有什么主要性質呢?【點題】二、講解新課由于不同的需要,我們用同一底片沖洗、放大得到的相片有1寸的,也有2寸的,也有更大的,這些大小不一樣的相片,其形狀是相同的.同學們想一想,在畢業證書貼的相片與學籍卡片上的相片、學習證的相片大小不一定一樣,但形狀相同,如果不相同會有什么后果呢?大小不相同的中國地圖或世界地圖,其形狀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需要的不同,印制成大小不一的圖片.對于某一地區,也經常會繪制成各種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山崗等所處的位置都是相同,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張地圖(同一地區)的形狀不一樣,那就會給我們許多錯覺,就會產生許多麻煩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許多這樣形狀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圖形.在數學上,我們把具有相同形狀的圖形稱為相似形.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哪些相似的圖形嗎?(同學們思考、討論、交換意見)國旗、國旗上的五角星.畫一個圖形放在投影機上映射到屏幕上的圖形與原圖、平面鏡上看到你自己的像等.如圖所示的是一些相似的圖形.想一想:放大鏡下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相似嗎?你看過哈哈鏡嗎?哈哈鏡中的形像與你本人相似嗎?還有一些圖形,看起來有點相像,但它們不是相似的圖形.為什么有一部分圖形看起來相像,但不相似呢?這就是數學上說的相似圖形還有其特征,就是這節要探索的內容.三、做一做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AA'CBC'B'1.我們先從這兩張相似的地圖上研究.在地圖上找出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如果我們用A、B、C分別表示大地圖上的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用A′、B′、C′、分別表示小地圖上的北京、上海、福州的位置.請用刻度尺在大地圖上量一量北京到上海的直線距離,即線段AB=__cm,上海到福州的直線距離,即線段BC=__cm,在小地圖上也量一量A′B′=__cm,B′C′=__cm.思考:線段AB、A′B′、BC、B′C′之間什么關系呢?結論:線段AB、A′B′、BC、B′C′是成比例線段,即=.實際上,上面兩張相似的地圖中的對應線段都是成比例的.這樣的結論對一般的相似多邊形是否成立呢?2.動動手,下圖中兩個四邊形是相似形,仔細算一算它們的邊長,量一量它們的對應角,看看它們的對應邊之間是否有以上的關系呢?對應角之間呢?ADA'D'BCB'C'3.再看看下圖中的兩個相似的五邊形,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結果呢?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AEA'BDB'C'CE'D'結論:經過觀察、計算、度量、比較,我們得出對應邊,對應角,【兩個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對應邊成比例,對應角相等】實際上這兩個特征,也是我們識別兩個多邊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即如果兩個多邊形的對應邊都成比例,對應角都分別相等,那么這兩個多邊形相似.識別兩個多邊形是否相似的標準有:(邊數相同),對應邊要(成比例),對應角要(都相等).四、練一練:例如圖所示的相似四邊形中,求未知邊x的長度和角度α的大?。?877°x82°12α117°77°18分析利用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就可以得到所需結果,但利用相似多邊形的性質時,必須分清對應邊和對應角.解:∵兩個四邊形相似,∴18x,1218∴x=27.∴α=360°-(77°+82°+117°)=84°.五、想一想:1.兩個三角形一定是相似形嗎?兩個等腰三角形呢?兩個等邊三角形呢?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呢?-2.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嗎?所有矩形呢?正方形呢?【提示:實際上,兩個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對應邊成比例,對應角相等.也是我們判定兩個多邊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即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這兩個多邊形相似.】教學資料應有盡有百度文庫教學設計六、談一談:談出你的感悟與困惑.七、比一比1.矩形ABCD與矩形A′B′C′D′中,AB=1.5cm,BC=4.5cm,A′B′=0.8cm,B′C′=2.4cm,這兩個矩形相似嗎?為什么?2.矩形ABCD與矩形A′B′C′D′中,已知AB=16cm,AD=10cm,A′D′=6cm,矩形A′B′C′D′的面積為57cm,這兩個矩形相似嗎?為什么?3.如圖,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A′B′C′D′是相似的,且C′D′⊥B′C′,根據圖中的條件,求出未知的邊x,y及角.八、小結形狀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圖形稱為相似形,相似形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九、自我反思備用資料:1.在比例尺為1:400000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距離為15厘米,求甲、乙兩地的實際距離.2教學資料應有盡有
第四篇:七年級數學上冊第4單元相交線和平行線教案華東師大版相交線和平行線課標要求①了解對頂角,知道對項角相等。②了解垂線、垂線段等概念,了解垂線段最短的性質,體會點到直線距離的意義。③知道過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垂直干已知直線,會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過一點畫一條直線的垂線。④知道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進一步探索平行線的性質⑤知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平行于已知直線,會用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⑥體會兩條平行線之間距離的意義,會度量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典型例題1.判定與性質例1判斷題:1)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2)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相等。()4)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答案:(1)錯,應為“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2)錯,應為“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3)錯,應為“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4)錯,應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例2已知:如圖,AB∥CD,求證:∠B+∠D=∠BED。分析:可以考慮把∠BED變成兩個角的和。如AB圖5,過E點引一條直線EF∥AB,則有∠B=∠1,再設法證明∠D=∠2,需證EF∥CD,這可通過已知AB∥CD和EF∥AB得F到。E證明:過點E作EF∥AB,則∠B=∠1(兩直線平CD行,內錯角相等)。∵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D=∠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又∵∠BED=∠1+∠2,∴∠BED=∠B+∠D(等量代換)。變式1已知:如圖6,AB∥CD,求證:∠BED=360°-(∠B+∠D)。分析:此題與例1的區別在于E點的位置及結論。我們通常所說的∠BED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認為此題的結論與例1的結論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模仿例1作輔助線,不難解決此題。證明:過點E作EF∥AB,則∠B+∠1=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逜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唷螪+∠2=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唷螧+∠1+∠D+∠2=180°+180°(等式的性質)。又∵∠BED=∠1+∠2,1∴∠B+∠D+∠BED=360°(等量代換)?!唷螧ED==360°-(∠B+∠D)(等式的性質)。變式2已知:如圖7,AB∥CD,求證:∠BED=∠D-∠B。分析:此題與例1的區別在于E點的位置不同,從而結論也不同。模仿例1與變式1作輔助線的方法,可以解決此題。證明:過點E作EF∥AB,則∠FEB=∠B(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逜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唷螰ED=∠D(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BED=∠FED-∠FEB,∴∠BED=∠D-∠B(等量代換)。變式3已知:如圖8,AB∥CD,求證:∠BED=∠B-∠D。分析:此題與變式2類似,只是∠B、∠D的大小發生了變化。證明:過點E作EF∥AB,則∠1+∠B=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逜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唷螰ED+∠D=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唷?+∠2+∠D=180°。∴∠1+∠2+∠D-(∠1+∠B)=180°-180°(等式的性質)?!唷?=∠B-∠D(等式的性質)。即∠BED=∠B-∠D。例3已知:如圖9,AB∥CD,∠ABF=∠DCE。求證:∠BFE=∠FEC。證法一:過F點作FG∥AB,則∠ABF=∠1(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過E點作EH∥CD,則∠DCE=∠4(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逨G∥AB(已作),AB∥CD(已知),∴FG∥CD(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又∵EH∥CD(已知),∴FG∥EH(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唷?=∠3(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唷?+∠2=∠3+∠4(等式的性質)即∠BFE=∠FEC。證法二:如圖10,延長BF、DC相交于G點?!逜B∥CD(已知),∴∠1=∠ABF(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又∵∠ABF=∠DCE(已知),∴∠1=∠DCE(等量代換)?!郆G∥EC(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BFE=∠FEC(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2如果延長CE、AB相交于H點(如圖11),也可用同樣的方法證明(過程略)。證法三:(如圖12)連結BC?!逜B∥CD(已知),∴∠ABC=∠BCD(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又∵∠ABF=∠DCE(已知),∴∠ABC-∠ABF=∠BCD-∠DCE(等式的性即∠FBC=∠BCE。∴BF∥EC(內錯角相等,兩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玉柴職業技術學院《微積分上》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醫科大學《三維動畫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歷史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宿州學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數據通信技術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英語視聽說實驗教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呂梁職業技術學院《臨床精神病學見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閩江學院《數據挖掘》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阿克蘇沙雅縣2025屆初三下學期檢測試題卷(一)物理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十二次重點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試機構規范管理辦法(含附件附表 )
- 環境有害物質管理辦法
- 基于PLC的溫室大棚控制系統設計
- 動物免疫學第五章細胞因子
- 新版防雷檢測職業技能競賽綜合知識試題庫(精簡500題)
- 2023年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GB/T 3452.1-2005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
- GB/T 23641-2018電氣用纖維增強不飽和聚酯模塑料(SMC/BMC)
- 新版《FMEA(第五版)》學習筆記(完整版)
- 裝配式建筑施工組織設計(修改)
- 《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學》樣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