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高考歷史必刷試卷無解析_第1頁
22年高考歷史必刷試卷無解析_第2頁
22年高考歷史必刷試卷無解析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有學者認為,夏朝使中國的早期國家形態由邦國轉變為王國。王國的王權,不但支配著王邦(王直接統治的地區),還支配著從屬于王邦的屬邦。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夏朝時A.諸侯國君權力得到鞏固 B.血緣紐帶關系不斷增強C.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族邦聯盟變為天下共主2.如圖為甲骨文中的“耤”字,其字為人側立持來,舉足刺土之形,意為“帝王親自耕種”。深入研究此甲骨文可知,當時A.商王把農業放在首位 B.甲骨文具有象形表意性C.我國重農思想已萌芽 D.農業生產工具較為原始3.讖緯在西漢末年勃興,是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產物,讖緯在東漢王朝的建立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就是受到李通“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圖讖的鼓動。在繼位前,劉秀編造赤伏符云:“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上述材料表明(

)A.儒學鞏固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B.儒學神學化的特點日益突顯C.新儒學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 D.讖緯神學使儒學發展為儒教4.唐朝設立的羈縻州府(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許世襲其職、有財政上的自主權),見于記載的有856個,其數量遠超歷代,它們主要統轄于單于、安北、安西、北庭、安東、安南六大都護府。唐朝羈縻州府的設立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轄范圍C.推動了民族融合 D.創新了邊疆地區的治理模式5.康熙時期,開始期望農民不再“狃于種地”,開展畜牧等他種經營;繼之以雍正,土地增墾、“竭力耕耘”之外,提倡“山澤園圃之利,雞豚狗彘之畜”,展寬農業經營方向;完成于乾隆,“不獨以農事為先務,而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這些措施A.加強了對農民的控制 B.強化了對耕地的依賴C.有利于擴大對外貿易 D.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6.有學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時指出:國際形勢演變,甲午戰爭失敗,清廷內部派系之爭,但根本點則是因為中國此前三十年所謂“自強運動”實際上并沒有獲得預期效果。該學者意在表明A.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 B.晚清政局變化的突發性C.國家出路探索的復雜性 D.西方列強侵略的破壞性7.新文化運動時期,盡管國外的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村社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各種社會學說紛紛傳人,但“十月革命之路”最終成為人們向往的道路。這表明新文化運動A.促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B.推動了對社會改造的新探索C.徹底改造中國傳統文化 D.以傳播社會主義學說為宗旨8.毛澤東指出:“當時大家的根本觀念都以為國民黨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轎一樣勉強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終無當此房子主人的決心。”在此,毛澤東A.主張與國民黨合作抗戰 B.強調要掌握革命領導權C.批評黨內的“左”傾錯誤 D.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9.1938年3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主干組建了西北聯大,并增設無線電、軍事工程、戰時經濟、西北邊疆史等課程。這些舉措A.為抗戰培養多方面的人才 B.鞏固了抗日根據地C.配合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D.推動三線工程建設10.50年前中美聯合發表的《上海公報》,創造性地先將中美兩國間的分歧開誠布公地擺出來,然后再闡述雙方的共識。并在美方聲明中除明確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外,還寫有“任何國家都不應自稱一貫正確,各國都要準備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檢查自己的態度”。據此可知《上海公報》A.展示了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 B.強調了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核心C.標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樹立了大國間互利共贏的外交典范11.《羅馬民法大全》規定,所有嫁資無論設定時有無歸還約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而離婚外,都應歸還給妻子;妻子死亡,則歸還給她的繼承人。這體現當時的羅馬法A.婦女普遍獲得人身自由 B.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C.蘊含著自然法理的精神 D.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2.“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經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哥倫布、達·伽馬發現新航路的歷史不可信B.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C.歐洲向全球擴張的目的是為了“掃清海路”D.新航路的開辟對西方經濟起飛的作用微乎其微13.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在把牛頓的方法移植到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時,將科學與人類的道德聯系起來,但卻造成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如孔多塞把科學看作是社會合理化和人類精神不斷完善的推動力量,盧梭則將科學看成是人類在道德上墮落的主要原因。這表明A.自然科學的進步推動了思想的啟蒙, B.經典力學引發了“物理學危機”C.階級立場差異必然造成不同的認識 D.科技進步很難與道德完全統一14.19世紀30年代,英國將鐵路交由私人企業建設和經營。在建設中,大多數公司采用了1.22m21.59cm的窄軌標準。但也有其他軌距,如東部郡鐵路是1.52m,愛爾蘭是1.83m。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經濟發展不平衡限制了交通業的發展B.科技革命推動公司經營呈現多元格局C.資產階級革命破壞了統一的國內市場D.自由主義導致鐵路建設缺乏統一標準15.如圖是1967年發表于英國的漫畫《火車搶劫案》。在一輛承載“美國經濟”(U.S.economy)的火車上,工人們正在賣力拆卸“偉大社會”(GreatSociety)的木板,投入火車上燃燒的爐子中,為火車提供前進的動力。車頭濃煙中是“越南”(Vietnam)字樣。該漫畫意在A.揭示越南戰爭正在拖累美國經濟 B.盛贊美國人民全力以赴支持越戰C.頌揚英美援助東南亞抗擊法西斯 D.譏諷美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的失敗16.1964年10月,第二次不結盟首腦會議提出《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77國集團在1972《利馬宣言》中提出《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以上文件于1974年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確認了各國對其自然資源和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充分主權,承諾改革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金融制度和貿易條件等。這反映出A.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 B.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加強C.全球化致使傳統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共性 D.世界政治經濟秩序需要重構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40分。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祭祀和紀念是古今中外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祭祀和紀念已成為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材料一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一般分為大祀、中祀、小祀三個等級,對不同等級官員的祭祀對象、供品、服飾以及樂舞都有嚴格的規定。正如《禮記·祭統》所言:祭祀的意義就在于“見君臣之義”、“見貴賤之等氣”、“見上下之際”。國家祭祀天地、宗廟必須要皇帝主祭,廢除郡國祖廟。……自西漢王朝以來,祭孔進入國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成為“國之大祭”,列為國家祭祀要典。唐代開始還將祈雨的祭祀列入郊祭大典。在宋代,王朝政府往往通過賜額或賜號的儀式,把一些影響較大的民間祭祀神抵納入國家祭祀系統。其它的民間祭祀被視為“淫祀”,而受到嚴格禁止。——摘編白鄒昌林《中國禮文化》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確定的國家級紀念日紀念日日期歷史由來通過時間抗戰勝利紀念日9月3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烈士紀念日9月30日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于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國家憲法日12月4日中國現行憲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實施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設立每年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摘編自吳唯佳,程思佳,于濤方《中國國家祭祀及國家紀念地傳統追溯初探》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國家祭祀的原因及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級紀念日的特點及意義。7分18(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代中期有效的海運保證了大都的糧食供應,推動城市經濟的繁榮。但在元朝末期,順帝至正年間多次出現“海運不給”“運道遂梗”的局面,“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京師乏糧,使大都附近“強賊四起”。時人認為,“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并建議“大發倉廩賑之,以收人心”,但元順帝不允。行之數十年的京師賑濟至此停止。京畿自然災害頻仍,大都糧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銳,大量人口外流。元朝廷不得不鼓勵在京畿內開荒墾田,同時資遣流民及裁汰冗官,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摘編自韓光輝、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糧食供應》材料二工業革命導致了英國城市人口的劇增,倫敦、曼徹斯特等諸多城市出現嚴重的糧食供應問題。為此,英國議會通過了多項法律,支持政府加快修筑運河和鐵路,促進國內不同地區的糧食流通和互補,增強城市糧食供應的穩定性。1846年,英國議會廢除了自1815年以來實行的《谷物法》,該法案曾規定,在英國糧價每夸特(夸特是英國的重量單位,約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時,絕對禁止糧食進口;只有在達到或超出這一價格的情況下,才許可從國外自由輸入糧食。據統計,英國19世紀30年代進口糧食比重為2%,到19世紀60年代增至24%。——摘編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糧食供應問題研究——以曼徹斯特為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末大都糧食供應不足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國政府解決城市糧食供給問題的新思路,并分析其意義。5分(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英兩國解決城市糧食問題的歷史啟示。4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漢代察舉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習經術文法于家,在具備了基本知識技能,并獲得輿論對其人品的好評之后,然后仕郡縣為佐吏掾屬;由之獲得基層吏務經驗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舉。舉至中央,則有經術、箋奏之試加以檢驗,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職事官,而是入三署宿衛為郎,“以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過程。此后再經一次選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舉制卻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雖然設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課之以能”之意,但設想絕不可能完全成為現實,二者間仍然時時表現出抵悟不合之處。眾多士子在狹窄的考試一途上競爭拼搏,不得不竭盡心智揣摩辭章苦誦經疏,精力才華為之耗盡,浮華迂腐之性因之而成。——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請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晰)(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先是,桑弘羊為治粟都尉(管糧食),領大農(管農林事務),盡管天下鹽鐵。弘羊作平準之法(平抑物價條例),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在不同時期向不同地區轉販不同商品的做法,相互轉輸)。置平準于京師,都(管理)受天下委輸(流通事務)。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欲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而萬物不得騰踴。至是,天子巡狩郡縣,所過賞賜,用帛百馀萬匹,線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捐糧升遷、贖罪)。山東漕粟(漕運的糧食)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馀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于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是時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皇帝的供養只能靠財稅),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摘編自《資治通鑒第二十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桑弘羊財政改革的措施。(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桑弘羊財政改革的意義。(6分)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0年11月,第二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華沙舉行,81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法國的約里奧·居里教授擔任理事會主席,畢加索的《和平鴿》被確定為該組織的象征。世界和平理事會建議在每個國家建立國家和平委員會。世界和平理事會是世界和平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一個反帝國主義,倡導普遍裁軍、民主、獨立、和平共處的國際群眾運動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數十年來形成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理論,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積極進行關于抵抗帝國主義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等形式攻擊的理論探索。同時,世界和平理事會開展了各種反帝實踐活動,如組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