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_第1頁
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_第2頁
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_第3頁
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_第4頁
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史復習2--中國近代史內容第一階段(1840--1860)中華文明的拐點

第二階段(1860--1895)近代化艱難起步

第三階段(1895--1919)近代化的整體發展

第四階段(1919--1927)近代化新發展

第五階段(1927--1949)近代化新道路的實踐

政治經濟思想世界歷史社會生活階段特征宏觀把握:“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

階段特征闡釋二、要注意理清晚清時期、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等時間概念與近代化歷程的關系。一、重視這幾個時間:1840、1860、1895、1919、1927內容第一階段(1840--1860)第二階段(1860--1895)第三階段(1895--1919)第四階段(1919--1927)第五階段(1927--1949)第四階段(1919--1949)三、歷史的階段特征比歷史的階段分期重要狹義而言,中國近代化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地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經驗,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并且,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是與中國走向衰敗、淪為半殖民地以及各種革命運動連綿不斷的過程重疊在一起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與革命化,實質上都是中國現代化總進程中舊體制向新體制轉變的特殊形式。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主題:反侵略,求獨立(政治)反專制,求民主(政治)創實業,求富強(經濟)學西學,求進步(思想文化)近代化概念近代化史觀認為:近代化進程一般指在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下,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主要包括經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學化、大眾化等。閱讀材料:所謂的近代化,是指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觀念等方面的變化。材料一:中國經濟現代化必須抓住機遇,我們在歷史上曾經錯失三次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錯失第三次產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材料二:有學者認為近代史上中國曾經有三次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機遇,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時期,第二次是國民革命、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三次是抗戰勝利后,但都與機遇擦身而過。材料三:中國經濟現代化曾發生兩次進程中斷,1937年—1945年工業化水平倒退,約到1952年才恢復到1936年的水平,1960—1977年工業化水平倒退。----------《中國經濟現代化報告,2005》請回答:⑴根據材料一認為中國經濟現代化在歷史上曾經錯失三次重大機遇,請分別說明錯失的原因⑵根據材料二請分別說明近代中國三次失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機遇的原因⑶“中國經濟現代化還曾發生兩次進程中斷”,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其中斷的原因請回答:⑴根據材料一認為中國經濟現代化在歷史上曾經錯失三次重大機遇,請分別說明錯失的原因第一次,封建專制制度和閉關政策;自然經濟的阻礙。

第二次,封建頑固勢力的鎮壓;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阻撓。

第三次,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包圍和封鎖;中國“左”傾的政治運動和經濟政策。⑵根據材料二請分別說明近代中國三次失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機遇的原因第一次,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帝國主義支持北洋軍閥竊取勝利果實,實行封建專制獨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蕩然無存。

第二次,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叛變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實行一黨專政,民主政治無從談起。

第三次,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堅持獨裁內戰方針,撕毀政治協商決議,發動全面內戰,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徹底破滅。⑶“中國經濟現代化還曾發生兩次進程中斷”,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其中斷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文化大革命

課堂演練:

閱讀下列材料:

實現近代化(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各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學者認為,西方近代的變革首先是精神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變革,而中國在近代的變革順序卻是正好相反的。請回答:⑴依據15~19世紀上半期西方世界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闡述西方變革的發展歷程。⑵聯系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的有關史實說明中國近代的變革順序。扼要歸納導致中西方變革順序相反的原因。⑶你認為在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外來的文明成果?

⑴西方變革的發展歷程:①15~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逐漸擺脫了教會的束縛和控制,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變;②18世紀的啟蒙思想使人們進一步擺脫了封建專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縛,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④18世紀中期起,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大機器生產方式確立,歐美國家相繼實現工業化。

⑵中國近代化變革:①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先后爆發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結束了專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沒有實現;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爆發了要求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中西方變革順序相反的原因: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打斷了中國社會正常的發展進程。中國人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啟示、認識型答題思路】方法指導:廣東高考文綜歷史材料題解題技巧(四)【課堂演練】(2013深圳一模,39)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新型農用機械的引進和汽車的問世,美國大規模

墾殖大平原,最終導致嚴重的荒漠化和“黑風暴”亊件。20世紀30年代中期,羅斯福政

府開始綜合治理。決策層認為導致塵暴重災區出現的深層次根源是一系列錯誤信念,如征

服自然、自然資源永不枯竭、市場可以無限擴大、個人有權任意支配自己的財產、市場競

爭能夠自主調節生產等;國會通過《泰勒放牧法》,將未被占用的8000萬英畝草地交給聯

邦政府管理,永遠禁止拓殖。

——摘自高國榮《美國大平原的荒漠化:緣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有報告顯示,在部分人口密集

的重工業區和采礦區,其環境退化成無法恢復的“嚴重受害區”。蘇聯《生態滅絕》雜志

說:“當歷史學家最終剖析蘇聯和蘇維埃共產主義時,他們也許會因為生態滅絕而做出死

亡判決。”

20世紀80年代,環境主義運動演變成了反蘇維埃統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成了這個判決的執行者。

——摘自包茂宏《蘇聯的環境破壞和環境主義運動》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

設于貧民區附近的一所農藥廠發生象化物泄漏,引發了嚴重的后果,造成了

2.5萬人直接

致死,55萬人間接致死,另外20多萬人永久殘廢的人間慘劇。(4)

通過上述各國環境污染與治理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你得到哪些啟示。(4分)

啟示:①法制化的環境治理機制;科學制定綜合治理規劃;環境價值優先的理念,引導全社會參與;(材料一)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材料二)③加強國際合作,創造國際環境保護合作規則;(材料三)

四、【啟示、認識型答題思路】一般設在材料題的最后,圍繞某一主題設問,常含有“認識”“啟示”、“借鑒”、“經驗教訓”、“建議”、“態度”、“感想”等。做這類題的關鍵是:一是緊扣考查主題或話題,切忌空談理論,要具有針對性;二是適合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適用性和規律性;三是為社會現實服務,具有借鑒意義。啟示=經驗+教訓(緊扣主題,切忌空談;普遍適用性和規律性;服務現實,有借鑒意義);一則材料一則啟示。認識=是什么(現象描述)+為什么(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原因)+怎么樣(評價)+怎么辦(啟示)【針對訓練】(2015·廣東肇慶一模·38)(22分)關于中外近代史的開端,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鑒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們感覺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才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應從1860年代的洋務運動開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基于社會結構的轉型這一角度的。——據《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沈渭濱教授訪談錄》整理材料二我國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編》的第一章是“16世紀資本主義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時期東方中國和日本”。(3)推斷材料二兩種教材關于世界近代史開端各自所用的史觀,分別分析其史實依據。(6分)(4)據材料并結合對以上問題的回答,談談你對歷史分期的認識。(2分)【答案】(3)1962年教材:革命史觀(1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啟了資本主義的新時代。(2分)1992年教材:全球(整體)史觀(1分)16世紀,新航路開辟,世界從分散孤立走向統一整體。(2分)(4)認識:歷史分期是通過劃分歷史時期研究史學的一種方法;歷史分期可以從不同的史觀或角度來標示或劃分;歷史事實是客觀的,但史學家對歷史分期的敘述和認識卻帶有主觀色彩。(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對1點即可)【針對訓練】(2011廣東文綜,39)材料:許多人“對蘇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為蘇俄成功之秘訣,在于它的社會經濟制度,因為這個制度是有計劃的,有組織的。”

——據《東方雜志》(1933年)“在內外層層疊疊的高壓狀態底下的中國”,最急需的是“整個地實行社會主義的統制經濟(計劃經濟)和集體生產”。——據《申報月報》(1933年)“左傾的也好,右傾的也好,大家都承認放任經濟的末日到了。”——據《獨立評論》(1934年)4)通過上述探究學習,你獲得什么歷史啟示?(3分)啟示:①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照搬別國經驗;(材料一)②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要根據經濟實際發展狀況適時調整經濟政策;(材料二)③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調節的手段,可以相互借鑒。(材料三)第一階段中華文明的拐點

(1840--1860)政治: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國運動經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社會。思想: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

世界(整體史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社會生活上:服飾的變化、飲食結構的變化、住宅的變化;1840—1860年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中國社會在不自覺地孕育著進步因素,雖然傳統自然經濟根深蒂固專制勢力仍很強大,廣大的中國人思想仍然僵化,近代化的歷程也并沒有真正開始,但中華文明出現新的拐點。

政治:中國社會開始一步步沉淪,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國人民開始了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斗爭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新的經濟因素尚初在萌芽狀態。從世界角度看:

中國經濟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思想: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接觸,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中國的落后開始主張向西方學習,開啟了民智,專制勢力仍很強大,廣大的中國人思想仍然僵化。階段特征社會生活上:外國生活方式開始進入中國知識梳理:歷史概念1.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擴大市場,以禁煙為由,發動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戰敗的中國被迫于1842年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中最能反映英國發動戰爭的本質意圖的內容是五口通商、關稅協定。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自此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中斷,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考點演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條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開放五個口岸 B.要求設立公行C.規定五口通商 D.中國自開商埠【考點】1840年至1900年間的列強侵略——鴉片戰爭【答案】C考點演練:某學者評價鴉片戰爭:“它標示的不只是這場戰爭勝敗的嚴峻性,更因為它標示著以商品和資本來改變中國傳統社會的軌道,作為中國的近代與中世紀的分界線,是顯而易見的。”該觀點強調的是中國()A.國際地位的變化

B.社會的變遷C.戰敗的結局

D.經濟的落后【答案】

B歷史概念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860年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中國戰敗求和。其間中國先后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考點演練:《天津條約》簽訂以后,咸豐皇帝表示:“因思駐京一節,為患最巨,斷難允行。至進京換約,如能盡力阻止,更屬妥善。”咸豐皇帝的這番話表明()A.英法“進京換約”的要求是不正當的B.清政府強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C.外國公使“駐京”是危害最大的條款D.清政府受傳統外交體制的束縛【考點】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答案】D歷史概念3.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導致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表現之一是農業與家庭手工業逐漸分離并日益商品化,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之二是城鄉商品經濟發展,中國經濟逐漸被動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三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通商口岸及附近發展起來。考點演練:從19世紀中葉起,中國農村開始生產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趨向于轉入新的商業渠道。但在廣大的中國農村地區,傳統的市場結構正欣欣向榮,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跡象。這說明中國近代()A.工業化的進程緩慢

B.小農經濟欣欣向榮C.市場結構殖民地化

D.新的商業渠道興盛【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答案】A考點演練:

1840年后,江浙一帶有詩云:“蠶事乍畢絲事起,鄉農賣絲爭赴市。……小賈收買交大賈,大賈載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國正通商……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今年買經更陸續,農人紡經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中國農產品開始出現商品化趨勢 B.列強侵略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發展C.中國經濟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近代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產生【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答案】C考點演練:下圖是19世紀中期中國農村和城市人口統計示意圖,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A.中國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

B.中國已完成工業革命C.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D.農村比城市更能吸引人口【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答案】A(1)、半殖民地:指的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獨立自主權。政治上表現為外國侵略者逐步控制中國內政外交,中國主權部分喪失,但形式上保留中國政府;經濟上表現為中國經濟喪失獨立性,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資本主義國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歷史沉淪)(2)、半封建:指的是社會形態。經濟上,封建的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并存;政治上,封建統治勢力和資本主義政權形式相結合;階級關系上,出現了代表社會進步物質力量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歷史進步)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考點演練:《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列內容不能作為直接依據的是

A.割香港島給英國

B.賠款2100萬銀元

C.開放五口通商口岸

D.與英國協定進出口中國貨物的稅款B歷史概念考點演練:1910年,上海總人口118.6萬人,公共租界人口達50.15萬人;上海傳統的商業繁華區從南市移到美英法租界所在的北市;上海的主要工廠也設在租界內。租界日新月異,成了新上海的主體。材料反映了上海()A.城市日趨半殖民地化的特點

B.成為中國新興城市的排頭兵C.外來文明推動其城市化進程

D.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橋頭堡【答案】A政治:甲午戰爭、《馬關條約》、黃海海戰、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經濟:洋務運動、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著名企業;思想:“師夷長技”“中體西用”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社會生活:1865第一艘輪船、1866郵政、1877有線電報、1882電話、鐵路的發展、近代教育開始起步階段特征:中國社會進一步沉淪,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國工業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近代化運動集中在經濟方面。這一階段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產生;社會生活上,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在生活中逐漸推廣從世界角度看,中國經濟進一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第二階段現代化的艱難起步(1860--1895)知識梳理:歷史概念5.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前期創辦的軍事工業屬于官辦,主要有安慶內軍械所(最早)、江南制造總局(最大)等。后期興辦民用工業,其中李鴻章1872年創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列強壟斷中國江海運輸局面,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此外洋務派還創辦了新式學堂和海軍。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考點演練:

1865年李鴻章在《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摺》中說:“臣料數十年后,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無以為之區處。”這說明李鴻章(

)A.認為洋務運動會誘導近代工業的興起B.認為洋務運動沒有實行的必要C.反對向西方學習

D.主張政府立法阻止國人創辦近代工業【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洋務運動【答案】A考點演練: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強兵”……但這里活動內容的實效和意義遠遠超出了洋務運動主觀目的的范圍……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下列最能體現上述材料含義的是()A.江南制造總局

B.安慶內軍械所

C.湖北漢陽鐵廠

D.繼昌隆繅絲廠【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洋務運動【答案】C歷史概念6.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東南沿海及通商口岸產生,代表性的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考點演練:張裕公司之歌《葡萄美酒不夜天》唱到:“舉杯回首望云煙,一八九二到今天,滄桑歲月創業史,溶進芬芳葡萄園”。下列對“一八九二”的張裕公司表述正確的是(

)A.其性質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B.受民主共和與“實業救國”推動C.表明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產生

D.反映民族資本在中國占主導地位【考點】晚清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答案】A第三階段近代化的整體發展階段(1895—1919前)

政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袁世凱竊取政權,北洋軍閥統治,孫中山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思想:維新變法思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科學,陳獨秀魯迅蔡元培等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要史實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社會生活:中山裝;婚姻風俗的變化、喪葬禮俗的變化、其他社會風俗的變化。1896上海放映電影1906無線電報,維新運動時期的報紙《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民國成立后通俗性報刊的活躍,民國時期的電影階段特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成為近代化的主角,他們將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最突出是在政治領域開創性地建立了共和制,經濟上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在甲午戰后到一戰期間有了長足的發展,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突破,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社會生活,世俗文化方面正式進入“中西合璧”階段知識梳理:課堂演練材料三美國政治學家詹姆斯·馬奇和約翰·奧爾森認為,新制度結構運作的實際效果取決于其運行其中的社會環境;一國的政治制度的創新,必須有現實的基礎、前提和條件,應該的東西必須與可行性結合才能變為現實;良好的制度不見得就可以成為現實的制度,因為理論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沒有現實的社會支持率,是不可能變成現實的制度的。——虞崇勝《論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3)結合20世紀初期中國的史實,談談你對材料三觀點的認識。(6分)(3)觀點:政治制度的創新能否成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2分)

史實:20世紀初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因為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專制主義影響根深蒂固;缺乏群眾基礎。(4分)課堂演練:(24分)材料一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進程發生明顯變化。對此有人寫道:“……在這些世紀里,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從哥倫布橫越大西洋,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進程,歐洲的統治也迅速的擴大到全球,……(這一切)都發生在這些世紀里……。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華文明在連續、未間斷地發展了五千年后仍然綻出新枝,在16世紀后,并繼續同世界其他文明,特別是歐洲文明,進行著交往,作出了貢獻。但是,18世紀中葉以后,這個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世界文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一種先進文明(資本主義文明)以“生存威脅”迫使其他文明(無論是強勢文明還是弱勢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紀上半期,有著自己文化傳統的亞非拉國家,在沿著原有軌跡緩慢行進的同時,又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更強烈的沖擊。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分)(2)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壓力下,中華文明面臨著“生存或滅亡”,先進的中國人作出了怎樣的選擇?請以鴉片戰爭后到五四運動前的史實加以說明。(10分)(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應如何正確評價歐洲的先進文明?(2分)課堂演練:(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3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后自由、民主理念的傳播。(6分).(2)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壓力下,中華文明面臨著“生存或滅亡”,先進的中國人作出了怎樣的選擇?請以鴉片戰爭后到五四運動前的史實加以說明。(10分)武裝反抗外國人侵,維護民族獨立;(2分)“開眼看世界"開啟近代中國學習西方,謀求獨立自強之先河;(2分)洋務運動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2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2分)新文化運動積極傳播民主和科學思想。(2分)(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應如何正確評價歐洲的先進文明?(2分)近代歐洲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時,也促進了其它地區文明的發展。但是,歐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奪的基礎上,破壞了其它文明的完整性。(4分)歷史概念1.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1894年日本挑起對中國的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接受《馬關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其中允許列強在華投資設廠的規定標志著列強對華侵略從商品輸出進入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沉重打擊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課堂演練:《馬關條約》中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自應享優例豁除。”從中可以看出導致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工業舉步維艱的一個因素是()A.外資工業在中國的興起

B.民族工業沒有技術優勢C.民族工業沒有資本優勢

D.外資工業享有免稅特權D課堂演練:恩格斯在論及某場戰爭時說:“不管這次戰爭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經濟體系將完全崩潰。……在陸地和海上打了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鐵路和工廠。”恩格斯所說的“這次戰爭”的歷史影響在于(

)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C.為中國思考制度變革提供了歷史契機

D.極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合法性C歷史概念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略戰爭,占領天津,攻陷北京。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聯軍脅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條約除去巨額賠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的政治要求,其中“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一條,標志著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課堂演練:《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指出:“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面對著或者經厲了以往沒有遇到過的嚴重危機,甚至整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這個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下列能夠反映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的史實是()A.《馬關條約》和公車上書

B.瓜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C.《辛丑條約》和戊戌變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D歷史概念3.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政體形式。共和范圍形式上包括全體公民在內(與貴族共和制的區別),最高國家權力由多人執掌和行使,權力執掌者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職能機關和職位的地位和權限,特別是主要按照議會、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的關系,可以分為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課堂演練:西方共和觀念傳人中國后,當時的人們認為“共和”必須包括對政府權力的憲政約束。據《新青年》中“共和”、“民主”兩詞的使用頻率統計,“民主”一詞的使用次數在1918年時還遠遠少于“共和”一詞,而從1919年1月開始反超“共和”。上述變化反映(

)A.民主啟蒙思想的影響深入人心

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C.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D.先進知識分子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失望D歷史概念4.《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評價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3月頒布的《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臨時約法》并不是近代中國第一部憲法,而是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是《欽定憲法大綱》;《臨時約法》在制定過程中為防止袁世凱獨裁專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評價: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3)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4)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5)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6)移風易俗,改變了民眾生活方式

(7)世界: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8)不足: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易錯點: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不能說結束了封建制度(土地私有制沒結束)

課堂演練: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歸來,被南方“獨立”各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從本質上體現了()A.革命黨對袁世凱爭奪總統權力的退讓B.革命黨民主共和的精神C.孫中山不計較個人名利的高尚品質

D.中華民國政權的不穩定B課堂演練:從清末到民國初年不斷出現如“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等主張,這些主張()A.多是空談救國或者盲目愛國

B.對革命持不贊成態度或認識模糊C.在當時其愿望可以變成現實

D.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B歷史概念5.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與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主要因為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產生的影響是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912—1919年是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特別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考點演練:

1895年7月19日,清廷發布上諭:“圖自強而弭禍患……以恤商惠工為本源”。其結果是(

)A.實踐了師夷長技的主張

B.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產生C.抵制了外國對中國的侵略

D.推動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考點】晚清中國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答案】D課堂演練:著名歷史學家胡繩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一書中指出:“近代中國在20世紀初處于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民主革命實現了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促使中國實現“轉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運動的爆發

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三罷”斗爭出現

D.上海工人舉行大罷工B歷史概念6.實業救國: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途徑的一種思想。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后生產關系的必要性。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課堂演練:國運滄桑,甲子輪回,2014年,又是中國農歷的“甲午年”。“甲午”二字,早已如烙印刻在國人的骨子里。120年前“甲午之役”后部分先進國人的最初選擇是(

)A.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B.實業救國,維新變法C.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D.外爭國權,內懲國賊B歷史概念7.民生主義:背景是在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嚴重的貧富差距的教訓和看到國內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況下。在成立中國同盟會時提出。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它希望解決的課題是中國的近代化,即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中國由貧弱至富強;同時還包含著關懷勞動人民生活福利的內容。提醒:民生主義中的“平均地權”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權是孫中山用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綱領,其用意是打擊封建土地私有,實行資產階級土地國有,由國民共享。其實質是實行資產階級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滿足人民對土地的所有權。課堂演練:在《西方文明史》中,稱孫中山組建的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遵循著三項綱領:(1)民族獨立(2)民主政府(3)社會正義。其中的“社會正義”是指(

)A.“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B.“(中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C.“核定天下地價”“土地漲價歸公”D.“要專門監督國家政治,以糾正其所犯錯誤”C歷史概念8.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的維新思想甲午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的維新派的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嚴復是系統將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了的第一人課堂演練:19世紀末戊戌維新運動的重大歷史貢獻主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內。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閉塞的中國社會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瀾,主要是因為()A.它首次沖破了明朝后閉關鎖國的落后狀態B.它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風氣C.它吻合了當時尋求救國出路的人們的需要D.它推動了清政府緊跟當時的世界發展潮流C課堂演練:某當代學者在評價中國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時,用了如下小標題。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

)A.魏源B.嚴復C.陳獨秀D.孫中山B歷史概念9.新文化運動①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新文化運動興起。運動的主要陣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學,重要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這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②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和科學,樹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課堂演練:梁啟超說:“共和政治的土臺,全在國民。非國民經過一番大覺悟大努力,這種政治萬萬不會發生;非繼續的覺悟努力,這種政治萬萬不會維持。”這說明()A.辛亥革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B.新文化運動具有歷史必然性C.國民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D.君主立憲制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B課堂演練:下圖是1919年一位學者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當時()

A.該學者反對新文化運動

B.該學者支持五四運動C.《新潮》雜志深受國人喜歡

D.出現一股尊孔復古逆流A歷史概念10.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是李大釗。他在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歌頌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后,又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從此李大釗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課堂演練:(2009·廣東單科·8)1929年5月4日,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輯的《五四特刊》認為,五四運動輸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陳腐便是過火”。“過火”的思想指的是(

)A.馬克思主義B.自由戀愛觀

C.實業救國論D.民主和科學思想A課堂演練:楊天石在《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中記錄蔣介石日記的有關內容: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雜志;1923年9月6日下午看馬克思經濟學說;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馬克思學說概要》。從以上日記內容可以看出()A.蔣介石是新文化運動的發動者

B.蔣介石對新思潮感興趣C.蔣介石是馬克思主義者

D.蔣介石想尋找證據屠殺共產黨B課堂演練:近代中國的時勢不可能給民主觀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種觀念所需要的足夠時間與理想的心境。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他們的鐵肩不僅要擔道義,更要擔救亡。從民主觀念流變的角度看,風向標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韜、梁啟超、孫中山、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由此可見,近代中國民主思想()A.大都與中國國情不符

B.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C.引入的國家來源相對單一

D.受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B第四階段現代化新發展(1919--1927)政治: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一大”、1922“二大、1925孫中山北上、國共合作、國民革命。經濟:思想: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世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國山東問題、《九國公約》社會生活:1926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階段特征闡釋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中國無產階級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成為近代化的主角,中國共產黨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發動國民革命,開創中國近代化的新紀元,近代化進入全新階段。知識梳理:歷史概念1.五四運動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政府的獨裁專制和賣國。運動中,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促使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其口號最能體現運動性質的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性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課堂演練:當代學者提出了“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的觀點,這是對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一個新提法,但究其實質,下列觀點正確的是()A.第一次歷史巨變是鴉片戰爭以后社會性質改變B.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第二次歷史巨變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D.五四運動是思想層面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B課堂演練:學者傅斯年曾說:“從(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國算有了社會了。中國人從發明世界以后,這一覺悟是一串的:第一層是國力的覺悟;第二層是政治的覺悟;現在是文化的覺悟,將來是社會的覺悟。”對以上信息的解讀不正確的是()A.“國力的覺悟”是指開始擯棄天朝上國的盲目自信態度B.“政治的覺悟”是指努力在中國嘗試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C.“文化的覺悟”是指抨擊封建道德,倡導民主與科學思想D.“社會的覺悟”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D社會的覺悟”是指五四后民智的開啟、平民生活思想和習俗的改造課堂演練:吳曉波在《跌蕩100年》中認為,“在1919年的5月、6月間,如果沒有商業團體及工人的支持,‘五四運動’僅僅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學生抗議而已。在青春激蕩的天安門廣場的背后,以工人和企業家為主體的商業力量就是那些起著重要的作用,卻不被人注意到的‘廣場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說明五四運動()A.工人和企業家躍升為新興政治力量

B.得到先進知識分子領導C.是一場廣泛的群眾性的愛國運動

D.促使國人民族意識開始覺醒C課堂演練:五四運動爆發后,直系軍閥吳佩孚發給大總統徐世昌通電:“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于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后繼,以草擊鐘,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講演者被逮捕,則是揚湯止沸,勢必全國騷然!”這說明吳佩孚()A.同情學生并支持學生的正義行動

B.表面上支持實質上主張鎮壓學生C.借機對北洋政府施壓以爭權奪利

D.冒充愛國欺騙輿論企圖統治中國A歷史概念2.新三民主義對舊三民主義的發展:(1)新民族主義增加了反侵略、民族平等新內容;(2)新民權主義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3)新民生主義增加了節制資本。實質: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意義: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有原則區別(中共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利,八小時工作制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有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課堂演練:1924年1月,孫中山在解釋新三民主義時說:“本黨既服從民生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體主義,均包括其中。”這說明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A.主張實現社會公有制

B.致力于謀求實現社會公平C.與社會主義本質相同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進行B歷史概念3.國民革命運動

(1924——192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1924年國民黨一大(1)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2)合作目的:進行國民大革命,推翻列強除軍閥。(3)意義:①標志著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②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高潮:北伐戰爭

失敗:(1)標志:“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2)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失敗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課堂演練: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時段相關文章中“革命”一詞出現的頻度。其中某一時段出現的頻度最高,其原因是()起止時間A.十月革命的影響

B.毛澤東思想的廣泛傳播C.國共合作出師北伐的推動

D.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C課堂演練:根據蘇聯軍事顧問加倫提出的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軍隊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同時用部分兵力監視和防備湖南、江西邊境和廣東、福建邊境,待兩湖戰場勝利后,再集中兵力消滅該地區之敵;最后,集中兵力北上,統一全中國。加倫此時供職于()A.南京臨時政府

B.廣州國民政府C.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D.南京國民政府B歷史概念4.中共民主革命綱領(1922年中共二大)

(1)內容: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殖民反專制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課堂演練:名城遵義是“轉折之城、會議之都”。遵義某中學在宣傳“紅色印象”活動中,制作了“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這一專題卡片。其錯誤有()A.1處

B.2處

C.3處

D.4處D

中共二大,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遵義會議,徹底糾正了黨中央左傾錯誤

中共七大,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上來

中共八大,提出“多快好省”的經濟建設方針第五階段近代化新道路的實踐(1927--1949)政治:南京國民政府統治1927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1934紅軍長征、1935遵義會議、1937全民族抗戰1945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6全面內戰爆發時間和粉碎國民黨進攻、三大戰役、渡江戰役;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經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歷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1927---1949)新民主主義經濟(1927--1956)思想:毛澤東思想(工農武裝割據)世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日本侵華、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生活:1928近代第一座全國性廣播電臺階段特征闡釋:1927年開始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近代化艱難進行,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近代化有所發展,抗戰時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抗戰勝利后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本階段近代化重點在政治領域:中國共產黨擔負起領導近代化的歷史任務,1949年中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為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知識梳理:歷史概念國共十年對峙

1.中共領導三次武裝起義(大城市)(1)原因: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中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進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2)過程:A.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B.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C.1927年12月,廣州起義(3)認識:以城市為中心革命道路的失敗2.工農武裝割據——井岡山之路

①1927年10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夏,全國在十幾個省建立了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不斷發展壯大,形成“可以燎原”之勢。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1931年冬江西瑞金,頒布《中華蘇維埃臨時憲法》。3.工農紅軍的戰略轉移——長征(1)時間:1934年10月一1936年10月(2)遵義會議(1935年):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3)結果:1935年10月陜北會師。1936年10月,三大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中央紅軍后來以延安為中心,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4)長征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動力。(5)“長征精神”含義:百折不撓的樂觀主義;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求實創新的膽略。課堂演練:下圖是一份信函,對此信函解讀不正確的是()A.此信函寫于國共對峙時期B.“緊急會議”指的是“八七會議”C.“暴動計劃”基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D.“賀、葉軍隊”是指南昌起義部隊C課堂演練: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日趨成熟時期,對其日趨成熟的表現理解錯誤的是()A.提出了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目標B.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C.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開始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D.根據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正確處理了國共兩黨關系A課堂演練“我黨為保存紅軍的有生力量,把主力從過去的蘇區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國西部的廣闊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這份向共產國際的匯報說明共產黨準備()A.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

B.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C.戰略轉移,突圍長征

D.糾正“左傾”錯誤C課堂演練:20世紀20年代,王明認為國民黨各派和中間派都是“最危險的敵人”;30年代,王明認為只要聯合,不要斗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由此可見,王明()A.犯了“左”傾和右傾錯誤

B.只犯了嚴重“左”傾錯誤C.非常看不起國民黨各派別

D.是中共早期杰出領導之一A歷史概念毛澤東思想

1.萌芽階段:國民大革命時期。回答了民主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統一戰線等問題。代表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2.初步形成階段:土地革命時期。創造性提出“中國式”革命道路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代表作:《中國的紅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