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設計 全市一等獎_第1頁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設計 全市一等獎_第2頁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設計 全市一等獎_第3頁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設計 全市一等獎_第4頁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設計 全市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李大釗等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歸納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所走過的從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思想文化的歷程。過程與方法:歸納整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代表人物、主要陣地、主要內容、發展階段等。分析理解:從倡導內容和發展深度理解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情感態度價值觀:新文化運動弘揚民主和科學,抨擊舊封建和舊文學,有力的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更多的進步人士積極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學習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領導人對國家對社會勇擔重任的責任心和使命觀,樹立積極進取、敢于創新的民主精神和求真務實、學以致用的科學態度。[重點與難點]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難點: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教學課時:1課時說明:新文化運動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派,在辛亥革命失敗后,對中國前途的新探索。他們希望通過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批判使得共和制度在中國真正實現,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應該是本課重點。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涉及到近代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的比較,以及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思辨性,因此對于高中學生而言,理解這一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教學設計]1.導入新課近代中國有個名人,叫陳獨秀,他年少時本是讓同鄉人“另眼相看”的“青年秀才”,承擔著他的“母親、大哥、陳氏家族(科舉考功名)的希望”,但是后來他在自己的傳記《實庵自傳》中卻寫道“真想不到我后來接二連三做了使他們嚇破膽的康黨、亂黨、共產黨,而不是他們所想象的舉人、進士、狀元郎!”個人命運往往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那么陳獨秀生活的年代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大事,使得他的命運如此波瀾壯闊呢?【回顧歷史】回顧所學知識,用表格的方式演示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發生的大事件以及陳獨秀個人命運的變化。文化的三個層次中國發生的大事結果陳獨秀的命運器物文明洋務運動只學器物,不學制度。甲午戰爭失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只有14歲,開始思考救國之路。制度文明維新變法戊戌政變,說明君主立憲制在中國行不通。“康黨”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但是政權為袁世凱篡奪,民主共和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亂黨”思想文明?引入新課?引入新課?引入新課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興起的原因【材料一】:“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這腐舊思想布滿國中,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體,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凈凈不可。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的。”——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圖片一】:袁世凱祭天【問題】:在做了“康黨”與“亂黨”后,陳獨秀發現單純的學習西方器物文明不能挽救中國,而學習器物文明加上制度文明,還是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從材料中,大家發現陳獨秀在此后倡導了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新文化運動。原因: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實現,是因為中國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批判。(二)興起的概況1.興起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圖片二】:《青年雜志》與《新青年》書影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推崇西方國家的啟蒙思想,這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2.主要陣地:《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遷京出版。《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3.策源地:北京大學【問題】: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質目的何在?北京大學為什么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主要意思:讓各種不同的思想能夠在北京大學得以自由傳播。本質目的:推動新思想在北大傳播,鼓勵新文化的倡導者去占領封建文化的陣地。主要原因: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學術思想空前繁榮。《新青年》遷到北大。4.運動主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圖片三】:新文化運動主將圖片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于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么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于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圣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于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李大釗早年留學日本(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對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19年參加創建少年中國學會,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主任。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中國最早比較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三個組成部分的文章。與提倡實用主義的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3.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評價(一)內容1.批判舊思想,兩面大旗:民主與科學【圖片四】漫畫民主與科學賽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為科學,即“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實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為民主。就是每個人“各有自主之權”,“脫離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材料二】這幾條罪案,本社同人當然直認不諱。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問題】: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什么?它批判的對象是什么?旗幟:民主與科學。民主是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制度、民主理念,科學是指自然科學、科學精神。批判對象:專制與迷信。2.批判舊文化,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材料一】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及胡適白話詩一首胡適的八項文學改良主張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濫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計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胡適的第一首白話詩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文學改良芻議》書影【材料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及主張陳獨秀的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文學革命論》書影【材料三】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狂人日記》選段“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書影【比較探究】:胡適、陳獨秀與魯迅在文學革命方面的主要差異胡適的主張,著重于文體形式的改革。陳獨秀要求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進行一次革命。陳獨秀的觀點更為激進。魯迅則是將反封建的內容同新文學形式完美結合起來,以文學創作的實踐,響應了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的主張。并由魯迅的《狂人日記》展拓出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主要內容。3.批判舊禮教,“打到孔家店”。【材料一】:“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當存于憲法。”---李大釗【材料二】“他們拋棄了自家的文化傳統……要與中國傳統徹底絕裂,不僅要‘打倒孔家店’,而且連孔家店的文化地基都要挖掉。……無疑是‘邯鄲學步’,人家的步法沒有學到,自家的步法也給忘掉了,最后連路也不會走,只好在地上爬了”。【思考討論】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口號‘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盤否定,潑洗澡水不應把孩子一起潑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并總結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儒學,它由于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需要,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它承載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運動中,批判儒學是必需的。但是,儒學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積淀,不能全盤否定。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應該是“吸其精華、棄其糟粕”。(二)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材料一】:《新青年》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青年的“良師益友”,他們說:“青年得此,如清夜聞鐘,如當頭一棒”。【材料二】: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胡適【材料三】:反動軍閥污蔑新文化運動是“異端邪說”、“洪水猛獸”,守舊派文人甚至謾罵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是“眾叛親離”,“人頭畜鳴”。【材料四】:新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新思想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李時岳【合作探究】結合上述材料以及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思考如何評價前期新文化運動。可以結合聯系與測評2思考。(引導學生回答并總結歸納。)(1)進步性:①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2)局限性:①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②民主與科學口號仍屬于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因此,陳獨秀等必須繼續探索新的救國之路,由此引入下一問題。)4.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歷史條件【問題一】:馬克思主義從何時傳入中國,這對后來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傳播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結合教材第97頁小子內容回答)【問題二】:為什么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系統傳播?中國的社會狀況與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有類似之處:兩國都曾飽受戰爭之苦,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的政權都沒有根本改變兩國原先的狀況。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之后,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把探索、學習的目光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和蘇維埃俄國。他們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促進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由宣傳民主與科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二)杰出代表——李大釗【材料一】:庶民的勝利。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這種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們應該準備怎么能適應這個潮流,不可抵抗這個潮流。——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