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江蘇省蘇州市常熟楊園中學高一語文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南方寺的《圖書館:城市文化符號》。(20分)圖書館:城市文化符號
南方寺①在我看來,圖書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棲息地。一個城市可以不夠大,可以不夠富裕,但不可以沒有圖書館。作為書蟲,圖書館之于我還有著特殊的意義,那里是我的免費書房。我只管看書,其他的一切都有專人打理,這真是天大的好事。②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每到一個城市,我都要找到那個城市的圖書館。那是可以讓我駐足的地方,在那里,我的心緒得以平靜。每到一個圖書館,都有不菲的收獲。③以我的經驗,到圖書館不要辦借書證,不要想把書借回去慢慢看,效果肯定不好,因為家里沒那氛圍,沒那環境,書拿回家往往就睡大覺了。你就在那好好看,每個人都很安靜,安靜地找書看書,動作都很輕,沒有誰會影響你。你看好了再放回原位。另外你到了一個新城市若要找圖書館,千萬別問人。找圖書館不同于找電影院,最好的方法是通過GPS,問人基本都會讓你失望,弄不好還會招來異樣的白眼,仿佛在說:哪有什么圖書館,神經病啊!④圖書館里的書琳瑯滿目,擺放整齊有序。我喜歡先上下左右犄角旮旯打量幾番,把那些書分門別類弄清楚,便開始走動式閱讀,本著開卷有益的原則隨便翻翻。看雜志的時候我會坐下來,放慢閱讀速度。能進圖書館的雜志檔次品味都不一般,市面上基本買不到,能閱讀到是福氣。我最喜歡看文學雜志,逐字逐句細嚼慢咽,讀到比我寫得好的,我會羨慕嫉妒恨,好在對我的創作會有提升。值得慶幸的是,每次我都能找出幾篇比我寫得差的,這樣我不僅可以自我安慰,還能增強我的創作和投稿信心。⑤看過這么多圖書館,特別滿意的幾乎沒有。主要是對圖書館的規模和開放時間不滿意,一個城市一定要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圖書館,不能小模小樣,不是趕時髦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是對人類智慧應有的尊重。開放時間不能朝九晚五,應該延長到晚上,這樣可以惠及更多人。我還會通過一個城市的圖書館評價一個城市的市長。圖書館搞得不成樣,市長水平肯定不咋地,那將是一個城市的不幸。反之,是城市之幸,民眾之福。⑥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圖書館就是一個大的書房,是免費大餐。“才華馥比仙,氣質美如蘭。”讀書是“生命的美容”。也許讀書并不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富足,但可以讓你擺脫精神上的貧瘠。一部經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敵國、貴比王侯了。當我們走進書山,會發現里面的風景美不勝收,讓我們思接千里、視通萬里,那漫步于我們心間情愫,讓我們永不孤獨。⑦學貫中西、識透古今,并不是讀書的初衷。讓生命變得厚重,不隨波逐流,才是我們的追求。當我身置圖書館,那一本本書仿佛一扇扇面對蒼穹的窗口,頓感生命連天宇接地氣,無際的長天賦予靈性,寬厚的大地贈吾理性。⑧多到圖書館走走,那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最好的書房,在那里除了讀書別無他求。那里恢弘大氣,包容一切。
(選自《大公報》2014年3月23日)11.文章標題“圖書館:城市文化符號”有哪些含義?(4分)答:
12.分析文章第③段劃線的句子。(4分)答:
1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說:“看過這么多圖書館,特別滿意的幾乎沒有。”請結合文章分析,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6分)答:
14.結合文章第⑥段,談談你對劃線部分“讀書是‘生命的美容’”的理解。(6分)答:
參考答案:11.一個城市不能沒有圖書館;圖書館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和標志。(4分,每點2分)12.通過電影院對比圖書館,反映當下人們更熱衷娛樂休閑,而不愿意靜下心來讀書——壓根不知道圖書館在哪里。(4分,意思吻合即可得分)13.圖書館的規模不夠大;開放時間段不能滿足讀書需要;作者對圖書館特殊的感情和認知。(3分,每點1分)14.借助圖書館這個大書房,這屬于我們的的精神大餐,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與高度,讓生命實現精神富足,視野遼闊,更有內涵和質量。(4分,意思吻合即可得分)2.本大題5小題,共21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6-18小題。13分“和”之內涵與定位李中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展并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說文》:“繼者,續也。”因此,“不繼”則為“絕”,即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史伯認為,這樣的道理隨處可見: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一種聲音構不成動聽的音樂,一種顏色構不成美麗的圖畫,一種味道構不成美味佳肴,一種事物則無從比較。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范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涵,這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發揮了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的思想,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據《左昭·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和與同異”。他認為,“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即后來儒家所謂的“中庸”。意謂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這樣才能使湯的味道平正適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還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彈一種音調,誰還能聽它呢?由此晏嬰得出一個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末期,處于社會急劇分化、急劇變動中的孔子,繼史伯、晏嬰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確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后來又形成“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就這樣殷周以來蘊涵在六經之中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被逐步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進一步啟發了先秦諸子對“和”的深入討論,遂使“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
16.根據文意,下列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A.史伯提出“和”與“同”兩個概念,標志著“和”的理念趨于成熟。B.史伯認為周必然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C.“和同之辨”體現了中國哲學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D.晏嬰說“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反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17.“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內涵有什么不同?(4分)18.“和”的理念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4分)
參考答案:16.A、E(5分)ks5u17.【(1)“和”是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體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即豐富、發展并生成新東西;(2)“同”是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的單一體,是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每點2分)】18.【(1)殷周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與“同”對舉和“和實生物”命題。(3)春秋時晏嬰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體現“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確提出“和而不同”,將“和”的思想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中。(4)先秦諸子對“和”進行了深入討論,使“和”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每點1分)】
略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詩書禮樂到鐘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來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一到談及傳統建筑,多數人不是一臉茫然,便是心懷遺憾。保存下來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還被歲月剝去了光彩,有幾分“土里土氣”,相形之下,歐洲古建筑“遍地開花”,如風光片里古堡的堅固偉岸、教堂的華麗炫酷,讓人如何與之一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顯著的對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磚石為例。乍看之下,木質建筑簡樸、易朽、扁平,似乎很難與巍峨高聳的石頭教堂一爭高下。有人把這歸咎于古人的技術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實上,中華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術更是世界領先,石料開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進。同時,老祖宗們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們看來,才是該用石頭堆砌的。而從秦漢陵墓的空間布局、工程結構之精妙來看,早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磚石建筑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因此,對于磚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為也”。就像中國傳統繪畫對散點透視的情有獨鐘一個樣,形式和質料上的偏好,其實是一種文化選擇。追根溯源,審美偏好的出發點,還取決于人與環境的相處方式。歐洲建筑多以石砌,呈豎向聳立之勢,以求“飛升天國”的不朽。而中國建筑的外部形態,基本是橫平舒展,寄寓著華夏先民對土地的依戀。在中國古人心中,石頭冰冷堅硬,缺乏生氣,太過疏離自然,至于尋常起居,則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氣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體系中的地位也不盡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載體,法國作家雨果就曾說過,“建筑是石頭的史書”,一切藝術門類都須為建筑服務,繪畫之,雕刻之,詠嘆之,摹寫之,以圖將其打造為“高大上”的永恒紀念碑。而古老的東方中國就不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載,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義”,中國人在對待建筑上體現出了充分的實用主義態度。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說過:“君子不器。”重道輕器,由是成為中國人精神上的一抹濃重的底色。在傳統文化里,精神遠比物質更受尊崇。國人向來不求物質之長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有新陳代謝、自然生滅。儒家倡導卑宮室,往往把“大興土木”等同于“勞民傷財”,更抑制了對建筑規模的奢華追求。縱觀世界歷史,宗教信仰對于建筑技術的進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關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時百年,這樣的不計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為神而非為人服務的。中國則不然,“敬鬼神而遠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現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現世為重。連佛教傳入中國后,也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寺廟布局從以佛塔為中心漸漸演變為以殿堂為重,似乎暗示著人們更傾向于在現實營造佛國凈土;中國的重樓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獨一無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層登臨更顯親近;到后來竟至“此心即佛”,已無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質的渲染來吸引信徒了。由此觀之,中國古建筑的貌不驚人其來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傳統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與意境的博大嗎?(節選自周飛亞《建筑的“中國臉”與“中國心”》)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與詩書禮樂、鐘鼎彝器相比,中國傳統建筑顯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氣”,令人遺憾。B.中國古建筑少用磚石而多用土木材料,體現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國古人對建筑采用的是“實用主義”態度,重視建筑的實用價值而輕觀賞價值。D.西方古建筑是為神服務的,故高大聳立;中國古建筑是為人服務的,故橫平舒展。1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中華文明說起,順勢提出“中國傳統建筑不如西方嗎”的問題,并當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從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將中西古建筑進行對比,以揭示兩者差異。C.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論證,從而大大增強了說服力。D.文章采用總—分一總式結構模式,材料翔實,邏輯嚴密,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傳統建筑優于西方。1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質料上的差異,看似審美偏好,實為文化選擇,這是由自然環境決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載體;但是在中國,文字才是文化的載體,建筑只不過是物質器用。C.中國傳統文化重精神輕物質的理念,儒家卑宮室的觀念,影響到古建筑的規模與華麗程度。D.佛教傳入中國后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從這個事實中可見百姓追求現世幸福,建筑也以現世為重。參考答案:11.B
12.D
13.A【11題詳解】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審準題干“正確的一項”,瀏覽選項意思,回歸原文,比對是否有時空錯位、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不符合邏輯等問題,選出最佳答案。A項,“中國傳統建筑顯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氣”不正確。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談及傳統建筑,多數人不是一臉茫然,便是心懷遺憾。保存下來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還被歲月剝去了光彩,有幾分‘土里土氣’”,可見指的是“保存下來的古建筑”。C項,“輕觀賞價值”于文無據,原文只是說“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義’,中國人在對待建筑上體現出了充分的實用主義態度”。D項,“故”字強加因果,原文是“歐洲建筑多以石砌,呈豎向聳立之勢,以求‘飛升天國’的不朽。而中國建筑的外部形態,基本是橫平舒展,寄寓著華夏先民對土地的依戀”。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關系,論點和論據間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常用論證方法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證等。選項提到的論點、手法等要仔細比對,選出最佳答案。D項,“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傳統建筑優于西方”的說法錯誤。結合“以中西古建筑最顯著的對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磚石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體系中的地位也不盡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認為中國傳統建筑并非不如西方,兩者各有特色。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選項內容,找準原文區間,然后仔細比對,看是否有假設復句、條件復句、目的復句等復句關系不成立的情況,看“結論”能否由“原因”“條件”推出,看選項中趨勢預測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條件不充分等常見錯誤。A項,“這是由自然環境決定的”于文無據。原文說“追根溯源,審美偏好的出發點,還取決于人與環境的相處方式”,可見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質料上的差異,根本原因在于人與環境的相處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環境”決定的。故選A。【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比對關系,看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改、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梁肉,麾而去之。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①,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②,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地名)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抑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先生。(節選自《全梁文·陶淵明傳》,有刪改)【注】①秫:俗稱高粱,多用作釀酒原料。②粳:一種稻子,一般不作釀酒原料。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B.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C.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D.后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20歲時取字,以供長輩和自己稱呼。B.刺史,西漢每州設立刺史,主管巡察;魏晉后為州牧之稱。C.征,一種任用官員方式,由朝廷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D.元嘉,年號的一種。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方式。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淵明志趣獨特。他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安貧樂道,這一形象被當時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B.陶淵明厭惡為官。曾做過州祭酒,但時間不長就辭職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朝廷征召他為著作郎,他也不去。C.陶淵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饋贈,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濟交往,更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D.陶淵明天真直率。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就招待他們;他如果先喝醉,就告訴客人,他要睡覺,別人可以走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2)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參考答案:10.B
11.A
12.C
13.(1)陶淵明少年時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聰穎灑脫,卓爾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負。(2)陶淵明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都彈撥一番寄托心意。【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本句意思是“后來擔任鎮軍、建威參軍(官職名),陶淵明對親戚朋友說:‘我打算彈琴唱歌過隱居的生活,可以嗎?’當政者聽說后,調任他為彭澤縣令”,圈出句中的名詞和代詞,如“鎮軍”(官職名)、“建威參軍”(官職名)、“弦歌”(典故名,義項頗多,本句意思是“依琴瑟而詠歌”)、三徑之資(三徑:所說漢代隱士蔣詡在房前曾開三條小徑,后人因以三徑代稱住宅庭院。比喻籌集隱居住所的費用)、“之”(代詞)、“彭澤令”(官名);然后根據句意和語法進行排除,如“弦歌”為典故名,不可分開理解,故排除A、D;“以為”固定用法,中間省略代詞“之”,譯為“他”(陶淵明),“以為彭澤令”,意思是“讓他做彭澤令”,“以為”從語法和語義上都不可拆開,故排除C。故選B。【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項,理解有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饋贈,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濟交往”辨析有誤。依據原文“道濟饋以梁肉,麾而去之”和“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可知,陶淵明不接受檀道濟饋贈,不與王弘交往。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需要瀏覽文本,到文中畫出所需要翻譯的句子,然后結合前后語境大略熟知;此外,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應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通過“增刪留補調換”的方法,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翻譯特別注意得分點,少,即年少;屬文,寫文章;穎脫,聰穎灑脫;任真,任性率真。(2)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翻譯,不解,不懂;而,表轉折,卻;蓄,保存;無弦琴一張,定語后置,一張無弦琴;酒適,酒后快意;以,目的連詞,來。【點睛】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名詞斷句法。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等。(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虛詞斷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③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④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對話標志斷句法。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語序句式斷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參考譯文:陶淵明字元亮,有人說他叫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少年時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聰穎灑脫,卓爾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負。曾經著作《五柳先生傳》自比,當時的人稱這本書為實錄。因為他親人年邁家里貧窮,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官職名),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己棄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擔任主簿,沒有前去任職,親自耕種自給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職名)檀道濟前去探望他,陶淵明臥床挨餓好幾天了。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你生在開明盛世,為什么如此糟踐自己呢?”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后來擔任鎮軍、建威參軍(官職名),陶淵明對親戚朋友說:“我打算彈琴唱歌過隱居的生活,可以嗎?”當政者聽說后,調任他為彭澤縣令。官府的公田都讓人種高粱,說:“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夠了。”妻子、兒子堅持要求種糧食,于是下令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五十畝種糧食。年終,恰逢州郡派督郵(官職名)到彭澤縣,下屬請示陶淵明說:“您應該裝束整齊穿官服面見他。”陶淵明嘆氣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地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當天黃昏就解下官印辭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賦。朝廷征聘他為著作郎(官職名),沒有前去任職。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結交,卻請不動他。陶淵明曾經去廬山,王弘讓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準備酒席,在半路田地間邀請他。陶淵明腳上有病,讓一個門生和兩個兒子交替抬轎,到了以后,欣然和龐通之一同飲酒。不一會王弘到了,陶淵明也沒有起身。起初顏延之(人名)擔任劉抑后軍功曹(官職名),在潯陽和陶淵明有交情,后來到治安郡做官,經過潯陽(地名),常常到陶淵明的住所飲酒。每次去,都要暢飲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請顏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顏延之臨調走的時候,留下二萬錢給陶淵明,陶淵明全部送給酒店,以便來就能喝酒。曾經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邊上的菊花叢中閑坐,時間長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趕上王弘送酒來了,隨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淵明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都彈撥一番寄托心意。來拜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就招待他們。陶淵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訴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達到這種地步。自從宋高祖(南北朝時期的宋,宋高祖劉裕)的基業漸漸興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號)四年將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時年六十三歲。世號叫做“靖節先生”。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題。(13分)
(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選自《季氏將伐顓臾》)(二)
“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豈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孫亦未嘗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懷挾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懼者而懼之也。季孫之憂,自在蕭墻而其欲則在顓臾知憂不在此而曰憂是以為君子之所疾。(選自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七)
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無乃爾是過與
過:過錯
B.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擔任
C.既來之,則安之
安:使……安定
D.豈徒孔子知之
徒:只是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有動于中,必搖其精
B.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襟三江而帶五湖
C.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D.冉有亦知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請用“/”給下面文言文斷句。(限3處)(3分)
自在蕭墻而其欲則在顓臾知憂不在此而曰憂是以為君子之所疾。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其所懼者而懼之也”中兩個“懼”的內涵分別是什么?結合兩段選文簡要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8.A(責備)9.C(連詞,和、跟、同。A介詞,對;介詞,在。B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并列,并且。D代詞,這;助詞,賓語提前的標志,無義)10.自在蕭墻/而其欲則在顓臾/知憂不在此而曰憂/是以為君子之所疾。(3分。一處1分)11.(1)這是魯國臣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2分。關鍵點“社稷之臣”、“何以”)
(2)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個借口的人。(2分。關鍵點“疾”、“為之辭”)12.第一個“懼”的是:禍起蕭墻;第二個“懼”的是:陰謀暴露。(2分。每點1分)6.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張)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注釋①圯上:橋上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二)淮陰侯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12.對下列句中畫線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顧謂良曰
顧:回頭看B.旦日視其書
旦日:天亮C.始為布衣時,貧無行
布衣:平民百姓D.若雖長大,好帶刀劍
若:假若13.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食時信往,不為具食
乃為裝遣荊軻B.乃得復見將軍于此
信釣于城下C.信亦知其意
吾其還也D.父以足受
以其無禮于晉14.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良能忍辱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聽從老人訓導,如期赴約,終有所得。B.從張良愕—忍—怪—異的心理變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轉變的過程。C.漂母的大怒是為了激發韓信作為大丈夫的尊嚴。D.韓信受辱時,眾人都笑他,認為他膽小。15.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2)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參考答案:12.D
13.B
14.C
15.(1)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裳,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自把他的鞋子丟到橋下。(5分)(2)大娘(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不過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圖有什么報答嗎?”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實詞理解類試題,考生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理解文言實詞,可以運用代入法和組詞法理解選項中的實詞的意義,將選項中的詞義代入看是否通順,D若:人稱代詞,你。點睛: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度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13.試題分析:A項,介詞,為,替,給/動詞,準備,打點。B項,都為介詞,在。C項,代詞,他們的/表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D項,介詞,用/連詞,因為。14.試題分析:C表述有誤,漂母是可憐韓信才給他吃的,沒想得到他的回報,更沒有要激發他大丈夫的尊嚴。15.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1)老父:老人、褐:粗布衣裳、墮:丟。(2)自食:自己養活自己!哀:可憐。豈:難道。參考譯文:(一)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給我)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大,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于是挺著身子跪著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然后離開。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可以把本事傳給(你)這個年輕人。五天之后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于是張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五天之后天亮時,張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經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怎么能(這樣)呢?”又說:“五天之后早點來相會。”(說完就)離開了。五天之后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離開了,說:“五天之后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冊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后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后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離開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異,常常反復地誦讀它。(二)淮陰侯韓信始為布衣時,貧,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視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正確的是①在媒介融合時代重提“內容為王”,意味著用海內外更大快人心的話語方式和呈現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②記得少年時代從父親手中接過這位家族先輩譯著時,年少的我如饑似渴地吞吐著書中的文字,含英咀華的幸福感撲面而來。③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目前當務之急是完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解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后顧之憂。④多少人溜之大吉,只為見到爸媽、吃一口家鄉菜;多少人為了一張車票過關斬將,只為了一個字——家。⑤中國的人口發展軌跡與韓國、日本相似,只不過滯后10—20年,我們應當研究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⑥我們要按照改革方案,走出駕輕就熟的陶醉,打破壇壇罐罐的迷戀,擺脫得失進退的憂心,勇敢投身這場引領未來的變革。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⑤⑥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成語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語的意思,然后結合語境辨析正誤。①大快人心:指壞人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對象誤用,且情感色彩不當,這里可用“喜聞樂見”(形容適合人們興趣;很受歡迎);②含英咀華:比喻琢磨和領會詩文的要點和精神;③當務之急:指當前應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與“目前”重復;④溜之大吉:偷偷地走開,一走了事。感情色彩誤用,這里可用“歸心似箭”(形容返回心切);⑤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的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⑥駕輕就熟:比喻對事情很熟悉,做起來很容易。點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本題中,“大快人心”和“溜之大吉”屬于感情色彩誤用。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解答詞語題,第一、逐字解釋詞語,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詞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第三、要注意詞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詞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比如“當務之急”與句中的“目前”重復;第五、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南江縣黃金新城建筑施工勞務分包合同
-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書寫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中醫康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大同別墅糾偏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國圖書架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魚鉤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陶瓷藝術襯線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硅膠發泡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眉山石紋隔墻施工方案
- 石碣山上除雜草施工方案
- 初中文言文專項訓練十篇(含答案)
-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重點歸納及復習試題(楊干忠版)
- 煤礦頂板事故防治(1)
- 《螞蟻和西瓜》課件
- 計量支付用表承包人
- 調Q技術與鎖模技術(課堂PPT)
- 快速制作會議座次表、會場座位安排
- 北京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范北京城管理委員會
- 工廠利器管制辦法
- 郫縣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暫行辦法
- 專業拜訪技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