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_第1頁
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_第2頁
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_第3頁
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_第4頁
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和方劑基本知識

中藥和方劑基本知識1學習目標1.掌握中藥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內容2.掌握方劑的組成及其變化3.了解中醫的各種劑型及其特點學習目標2中藥的炮制

中藥材在制備成各種劑型之前,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統稱為炮制。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藥物炮制與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醫療效果,更是確保用藥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中藥的炮制31.炮制目的

(1)使藥物純凈,用量準確,便于貯存。(2)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3)改變藥物性能,增強或改變療效。(4)便于制劑、煎服和貯存。(5)矯味矯臭,便于服用。1.炮制目的(1)使藥物純凈,用量準確,便于貯存。42.炮制方法

中藥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2.炮制方法中藥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5概述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闡述其藥性并指導臨床應用的傳統藥物。它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其中植物藥占大多數,應用最廣,故古代將中藥稱為“本草”。概述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闡述其藥6一、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論述。一、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7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寒(大寒、微寒)和涼——屬陰涼弱于寒熱(大熱)和溫(微溫)——屬陽溫弱于熱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83、四氣確定的依據:

以藥物所治疾病為依據;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3、四氣確定的依據:95四氣的意義:《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藥有寒熱溫涼四氣”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寒熱錯雜證——寒熱藥并用5四氣的意義:10二、五味1、五味的含義: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二、五味1、五味的含義:112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發散能行——行氣、行血①辛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治療表證。②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辛以潤之”: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補肺。2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發散12(2)甘味能補——補益能緩——緩急止痛能和——調和藥性、和中、解毒①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③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還有滋潤的作用,能潤燥。(2)甘味能補——補益13(3)酸味能收——收斂,能澀——固澀既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3)酸味能收——收斂,14(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①苦泄——含義有三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濕熱等。②苦燥——即指燥濕作用??鄿厮?,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③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辔端幫ㄟ^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155.咸味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便秘。6.淡味能滲、能利——即有滲利水濕的作用。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7.澀味能收斂固澀。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5.咸味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16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三、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概念:17升——上升提舉

作用趨勢向上降——下達降逆

作用趨勢向下。浮——向外發散

作用趨勢向外(向上)。沉——向內收斂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趨勢向內(下)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182、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氣五味②藥物的質地輕重③炮制④配伍2、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9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藥性,可以指導臨床正確的選擇用藥。臨床意義:①順其病位。②逆其病勢。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藥性,可以指導臨床20四、歸經1、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內容。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經——是指經絡與臟腑的統稱,代表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四、歸經1、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212、歸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

3歸經的應用便于臨床辨證用藥、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藥物,指導合理用藥,提高用藥的準確性。還要注意結合其它藥性。2、歸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22五、毒性1.毒性與“毒藥”的概念:毒性——藥物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毒藥——一般指對機體發生化學火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劇毒藥物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量已達到中毒劑量范圍,因此治療用藥時安全系數小;也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五、毒性1.毒性與“毒藥”的概念:23“毒藥”廣義:西漢以前,所有能治療疾病的藥物均稱為“毒藥”狹義:現代的毒藥即為此義,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藥物。這些藥物用的不當,就可能導致中毒。2.中藥毒性的分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3.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毒中藥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堿類、毒青類、毒性蛋白類、萜與內酯類等的不同,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或器官組織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癥狀?!岸舅帯?4中藥的配伍一、配伍的含義: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

1、通過配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麻黃、桂枝同用,能明顯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荊芥、防風配合,能明顯增強祛風的效果。中藥的配伍一、配伍的含義:

252、通過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半夏配生姜: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大黃配甘草:甘草可緩和大黃瀉下的作用。3、通過配伍,可以適應復雜病情的需要,從而達到全面兼顧治療的目的。寒熱錯雜:寒熱藥物并用。虛實挾雜:攻補藥物兼施。

2、通過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26三、“七情”: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的“七情”。它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其序例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比?、“七情”: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271、單行:指用單味藥治病。古人云:“單方不用輔也。”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它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廣應大力提倡,對特別有效的還應進一步研究。

單用一味黃連治療痢疾。單用一味黃芩治療輕度的肺熱咳血。單用鶴草芽、苦楝根皮驅除絳蟲、蛔蟲。1、單行:指用單味藥治病。28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麻黃、桂枝同用,能明顯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荊芥與防風配合能明顯增強祛風的效果。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29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捉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腹痛里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30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藥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實例。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由此可知,相畏與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316、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1)相惡只是兩藥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并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受到影響,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6、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32

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這是因為生姜的溫熱之性與黃芩的寒涼之性發生了沖突,但兩者的功效與歸經還不完全一樣,生姜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并喜嘔之證,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并不一定相惡。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33(2)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

如:用人參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虛無實之證,而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參補氣效果降低。但對睥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參益氣,則不利于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萊菔子行氣反而有利于人參補氣。

故《本草新編》說:“人參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惫氏鄲号湮樵瓌t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2)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34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飛丹參、玄參、細辛,芍藥.(2)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35相惡與相反,是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臨床上應禁用、少用。所謂“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不相合也”。相惡與相反,是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36四、配伍用藥的原則: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3、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用;4、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四、配伍用藥的原則:37五、配伍禁忌

(一)含義:

兩種藥物配伍使用,會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藥物的療效,因而臨床應當避免配伍使用。

《本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钡鄲号c相反所導致的后果不一樣。相惡配伍:使藥物的某些功能減弱,但又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并非絕對禁忌。相反配伍:使藥物產生毒副作用,危害病人健康,甚則危及生命,原則上列為配伍禁忌。五、配伍禁忌(一)含義:38(二)主要內容1、十八反、十九畏: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二)主要內容1、十八反、十九畏:39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40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41

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絕對禁忌,現代也有不少學者持不同看法。有的醫藥學家還認為,對于有的相反藥同用時還能“相反相成”,產生較強的功效。倘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42

當前,由于對“十八反”、“十九畏”的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多數學者認為,現在決定其取舍還為時過早,有待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研究。故凡屬“十八反”、“十九畏”的藥對,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一般不應盲目使用。當前,由于對“十八反”、“十九畏”的43妊娠用藥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主要討論妊娠禁忌藥。(一)含義:

妊娠禁忌藥專指婦女妊娠期除中斷妊娠、引產外,禁忌使用的藥物。妊娠禁忌藥不是用于墮胎,主要原因有:

1.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在我國古代,墮胎是違反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前人記載墮胎藥,主要還是從妊娠禁忌藥的角度來認識、對待,而不是在尋求墮胎的有效藥。

2.用妊娠禁忌藥墮胎,既不可靠,也不安全。

3.能引起墮胎是早期妊娠禁忌的主要理由。妊娠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主要討論妊娠禁忌藥。44(二)分類:

在為數眾多的妊娠禁忌藥中,不同的藥對妊娠的危害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臨床上也應區別對待。古代對妊娠禁忌藥主要提禁用與忌用,極少提慎用。近代則多根據臨床實際,將妊娠禁忌藥分為禁用與慎用兩大類。1、禁用藥:禁用藥大多系劇毒藥,或藥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墮胎作用較強的藥。2、慎用藥:慎用藥主要是活血祛瘀藥、行氣藥、攻下藥、溫里藥中的部分藥。(二)分類:

在為數眾多的妊娠禁忌藥中,不同的藥對妊45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斑蝥、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干漆、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等。禁用藥:46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47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概念:服藥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二)主要內容: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包括病證食忌、服藥食忌兩方面。1、病證食忌:

病證食忌是指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病情的性質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據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概念:服藥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48熱性病患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物及甘溫助熱的食品;寒性病患者:應忌食生冷瓜果、清涼飲料等;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等;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患者: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熱性病患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49黃疸脅痛患者: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煙酒刺激物品;脾胃虛弱患者:應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腎病水腫患者:應忌食鹽、堿過多的和酸辣太過的刺激食品;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黃疸脅痛患者: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煙酒刺激物品;502、服藥食忌:

服藥食忌是指服某些藥時,不可同時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甚或發生毒性反應。

古代文獻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鱉甲忌莧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蜜反生蔥柿反蟹2、服藥食忌:51劑量:含義:用藥量,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

劑量:含義:52(二)計量單位:

1、古代重量單位:銖、兩、錢、斤。2、古代度量單位:寸、尺。3、古代容量單位:合、升、斗。4、古代較粗略計量方法:(1)刀圭:量藥末專用量具,1刀圭約0.1方寸匕。(2)方寸匕:古尺一寸見方的藥匙。(3)撮:三指撮取的量。(4)枚:個數。

(二)計量單位:53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重量為計量固體藥物的方法。明清以來,普遍采用16進位制現在我國對中藥生藥計量采用公制。1兩=30g1錢=3g1分=0.3g1厘=0.03g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54(三)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主要依據所用藥物的性質、臨床運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中藥的具體用量。

在確定藥物劑量時,除應注意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到季節、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三)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551、藥物方面:(1)藥材質量:質優者藥力充足,用量勿須過大;質次者藥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2)藥材質地: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量宜重。無毒藥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0~60g1、藥物方面:56(3)藥物性味:藥性較弱、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量可稍重;藥性較強,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量則宜輕。(4)有毒無毒:無毒者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應將劑量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3)藥物性味:57有毒藥、峻猛藥及某些名貴藥的用量:

馬錢子:內服劑量,0.3-0.9g。樟腦:內服劑量,0.1-0.2g。蜂房:內服劑量,1.5-3g。(散劑)蟾酥:內服劑量,0.015-0.03g。輕粉:內服劑量,0.1-0.2g。砒石:內服劑量,0.002-0.004g。有毒藥、峻猛藥及某些名貴藥的用量:58雄黃:內服劑量,0.3-0.9g。硫黃:內服劑量,1-3g。膽礬:內服劑量,0.3-0.6g。瓜蒂:內服劑量,0.3-1g。甘遂:內服劑量,0.5-1g。大戟:內服劑量,0.5-1g。(散劑)芫花:內服劑量,0.3-0.6g。雄黃:內服劑量,0.3-0.9g。59巴豆:內服劑量,0.1-0.3g。牽牛子:內服劑量,1.5-3g(散劑)烏頭:內服劑量,1-2g。麝香:內服劑量,0.06-0.1g。牛黃:內服劑量,0.2-0.5g。珍珠:內服劑量,0.3-1g。巴豆:內服劑量,0.1-0.3g。602、應用方面:(1)方藥配伍: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量可較大;入復方應用時,用量可略小。同一藥在復方中作主藥時,一般較之作輔藥時為重。(2)劑型:多數藥物作湯劑時,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較之作丸、散劑時的服用量為重。2、應用方面:61(3)用藥目的:

臨床用藥時,由于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檳榔,用于消積、行氣、利水,其用量為6~15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過1.5g,但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藥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為用藥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劑量。如牽牛子,有瀉下之功,若用量輕,則通便導滯;用量重,則峻下逐水。

(3)用藥目的:623、患者方面:(1)年齡大?。盒?、老人與成年人的用藥劑量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由于小兒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老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低于對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歲以上可按成人量減半使用。3、患者方面:63(2)性別:對于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2)性別:64(3)其他:

體質強弱的不同。體質強壯者,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強,用量可稍大;體質虛弱者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用量宜輕(尤其是攻邪藥),即使是用補虛藥,也應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3)其他:65

病程長短的不同。新病對患者正氣的損傷尚小,患者對藥物的耐受力還較強,用量可稍大;久病患者多體虛,對藥物的耐受力已較弱,用量宜輕。病程長短的不同。66病勢輕重的不同。病情急重者,用量宜重;病情輕緩者,用量宜輕。若病重藥輕,藥不能控制病勢,病情會發展加重;若病輕藥重,藥物也會損傷正氣。病勢輕重的不同。67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致密,使用發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的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熱燙食物者,需用辛熱藥物時,用量可稍大,反之則宜小。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68此外,確定藥物的具體用量時,還應當注意季節、氣候、居處環境等自然條件,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此外,確定藥物的具體用量時,還69中藥的用法:

用法,指中藥的應用方法,內容十分廣泛。這里主要介紹中藥的給藥途經、應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藥方法。中藥的用法:用法,指中藥的應用方法,內容十70(一)給藥途徑:

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粘膜表面給藥、直腸給藥等多種途徑。本世紀30年代后,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臨床用藥時應怎樣選擇給藥途徑?

首先應考慮各種劑型的特點,以充分發揮其優勢。

其次還需注意病證與藥物雙方對給藥途徑的選擇性。(一)給藥途徑:

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71(二)應用形式:

無論從什么形式給藥,都需要將藥物加工制成適合醫療、預防應用的一定劑型。

傳統中藥劑型中,有供口服的湯劑、丸劑、散劑、酒劑、滋膏劑、露劑;供皮膚用的軟膏劑、硬膏劑、散劑、丹劑、涂擦劑、浸洗劑、熏劑;還有供體腔使用的栓劑、藥條、酊劑等等。本世紀30年代研制出了中藥注射劑,以后又發展了膠囊劑、沖劑、氣霧劑、膜劑等新劑型。(二)應用形式:

無論從什么形式給藥,都需要將藥物加72(三)煎煮方法:中藥的療效除與劑型的類別有關外,還與制劑工藝有著密切關系。由于湯劑是臨床應用中藥最常采用的劑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為了保證臨床用藥能獲得預期的療效,醫生應將湯劑的正確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三)煎煮方法:731、煎藥器具:(1)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且導熱均勻,保暖性好。(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3)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金屬元素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效降低,甚則產生毒副作用。

1、煎藥器具:742、煎藥用水: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3、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2、煎藥用水:754、煎前浸泡: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一般以冷水浸泡,普通藥物一般浸泡20~30分鐘;種子、果實類藥浸泡一小時左右;夏季不宜浸泡時間過長,以免腐敗變質。4、煎前浸泡:765、煎煮火候: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煎煮時間長短。煎藥一般宜先用武火使藥液盡快煮沸,以節約時間,后用文火繼續煎煮,使藥液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解表藥及其他含揮發性有效成分的藥,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物及補虛藥,一般宜文火久熬,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5、煎煮火候:煎煮火候

776.榨渣取汁:榨渣取汁

湯劑煎成濾出藥汁后,藥渣中還含有部分藥汁,如不經壓榨取汁就將其拋棄,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有實驗證明,從壓榨藥渣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約相當于原方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熱后有效成分容易損失或破壞而不宜久煎的藥及只煎一次的藥,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6.榨渣取汁:榨渣取汁

787.煎煮次數: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也應煎兩次。因為煎煮時,藥物的有效成分會首先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內的水液中,然后再通過分子運動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當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不再擴散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會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三次。7.煎煮次數:煎煮次數

798.入煎方法:入煎方法

一般藥物可同時入煎。部分藥物因其性能、臨床用途及藥材特性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盡相同。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會發生變化。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的先后。有的藥材入湯劑還需用紗布包裹入煎。8.入煎方法:入煎方法

80(1)先煎:如磁石、牡蠣等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先入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它藥同煎,川烏、附子等藥無論生用或制用,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宜先煎。如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生用煎煮時間應加長,以確保用藥安全。(1)先煎:81(2)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分解破壞而不耐長時間煎煮者,入藥宜后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其攻下作用更強。(3)包煎: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淀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2)后下:82(4)另煎:如人參、西洋參等貴重藥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造成浪費。(5)烊化: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膠類藥,容易粘附于其它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它藥汁兌服。(6)沖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藥及竹瀝等汁液性藥材,或三七、川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藥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藥液或開水沖服。(4)另煎:83(四)服藥方法: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口服給藥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

(四)服藥方法:841、服藥時間:適時服藥,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古代醫家對此十分重視?!稖罕静荨吩疲骸八帤馀c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胃腸的狀況、病情的需要及藥物的特性來確定。

1、服藥時間:85(1)清晨空腹:因胃及十二指腸內均無食物,所服藥物能迅速入腸發揮藥效。驅蟲藥等治療腸道疾病,需在腸內保持高濃度的藥宜在清晨空腹時服藥。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夜間因頻頻入廁影響睡眠。(1)清晨空腹:86(2)飯前:

胃中亦空虛。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腸道疾病的藥飯前服用,亦可不受食物所阻,能較快進入腸道發揮藥效。(3)飯后:

胃中存有較多食物,所服藥物與食物混合后,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宜飯后服用(但某些惡心性祛痰藥因其祛痰作用與其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氣管分泌有關,須飯前服用療效才好)。消食藥亦宜飯后服用,使藥物與食物充分接觸,以利充分發揮藥效。(2)飯前:87

除消食藥應于飯后及時服用外,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服還是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效的發揮與食物的消化。

此外,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于安神安眠,宜在睡前0.5~1小時服藥一次;緩下藥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晚間服一次藥;截瘧藥應在瘧疾發作前4小時、2小時與1小時各服藥一次。急性病則不拘時服。除消食藥應于飯后及時服用外,一般藥882、服藥多少:(1)一般疾病服藥:多采用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于頓挫病勢。(2)應用發汗藥、瀉下藥:如藥力較強,服藥應如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不必拘泥于定時服藥。一般以得汗或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因汗、下太過,損傷正氣。(3)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小量,藥物對胃的刺激小,不致于藥入即吐;頻服,才能保證一定的服藥量。2、服藥多少:893、服藥冷熱:臨床用藥時,服藥的冷熱應具體分析,區別對待。(1)治寒證用熱藥:宜于熱服。特別是辛溫解表藥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服藥后還要溫覆取汗。(2)治熱證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藥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3)治真寒假熱證或真熱假寒證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涼服或寒藥熱服者。3、服藥冷熱:90(4)一般湯藥、丸散等固體藥劑:多宜溫服。因為中藥在煎煮過程中,許多藥物成分之間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沉淀。一般患者常將沉淀拋棄不服。但多數沉淀在消化道內經消化液作用,又可被分解而被機體吸收發揮藥效。許多湯劑沉淀物(包括有效成分)的析出量和煎煮后冷卻的時間成正比,所以,使用湯劑時,要注意趁熱過濾,最好溫服(服時還應振蕩),以免產生過多沉淀而被拋棄,造成浪費。(4)一般湯藥、丸散等固體藥劑:91方劑的基本知識方劑:是在中醫理法的指導下,辨證論治確定治法之后,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成結構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制劑形式。亦稱處方。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主要的基礎學科之一。

方劑的基本知識方劑:是在中醫理法的指導下,辨證論治確定治法之92治法: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法則。常用治法:“八法”(程鐘齡《醫學心悟·醫門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方劑與治法的關系1、治法源于方劑2、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3、方劑是體現并驗證治法的主要手段“法隨證立”,“方從法出”治法: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93一、方劑的組成原則1、君藥:即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特點:“兩針對”、“兩大”“一少”。所謂“兩針對”,是指針對主病或主證;“兩大”,是指用量大,藥力強;“一少”,是指藥味少。2、臣藥:有兩種意義。①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②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3、佐藥:有三種意義。①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②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列之性的藥物;③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4、使藥:有兩種意義。①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至病所的藥物;②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一、方劑的組成原則94二、方劑的組成變化1、藥味加減的變化君藥不變2、藥量增減的變化藥量變、藥力變、君臣佐使變、功效變、主治變3、劑型更換的變化二、方劑的組成變化95三、劑型(一)、湯劑1、制法: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主要供內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2、特點:優點: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病人或各具體病變階段的特殊性。適用于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不足:服用量大,某些藥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散失,不適于大生產,亦不便于攜帶。三、劑型96湯劑湯劑97(二)、丸劑1、制法:將藥物研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球形的固體劑型。2、特點:丸劑與湯劑相比,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等。但也有些丸劑藥性比較峻猛的,此則多為芳香類藥物與劇毒藥物,不宜作湯劑煎服,如安宮牛黃丸、舟車丸等。3、常用的丸劑: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1)蜜丸是將藥物細粉用煉制的蜂蜜為粘合劑制成的丸劑,分為大蜜丸和小蜜丸兩種。蜜丸性質柔潤,作用緩和持久,并有補益和矯味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病,需要長期服用。(二)、丸劑98蜜丸蜜丸99(2)水丸俗稱水泛丸,是將藥物細粉用水(冷開水或蒸餾水)或酒、醋、蜜水、藥汁等為粘合劑制成的小丸。水丸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作用快,易于吞服,適用于多種疾病。(3)糊丸是將藥物細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為粘合劑制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強,質地堅硬,崩解、溶散遲緩,內服可延長藥效,減輕劇毒藥的不良反應和對胃腸的刺激。(4)濃縮丸是將藥物或方中部分藥物煎汁濃縮成膏,再與其他藥物細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藥汁制成丸劑。因其體積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劑量小,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其他尚有蠟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2)水丸俗稱水泛丸,是將藥物細粉用水(冷開水或蒸餾水)100水丸滴丸水丸滴丸101(三)、散劑1、制法: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制成粉末狀制劑。分為內服和外用兩類,內服散劑一般是研成細粉,以溫開水沖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的,稱為煮散。外用散劑一般作為外敷,摻散瘡面或患病部位。2、特點:制作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三)、散劑102四)、膏劑1、制法: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劑型。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分軟膏、硬膏兩種。其中流浸膏與浸膏多數用于調配其他制劑使用,如合劑、糖漿劑、沖劑、片劑等。2、煎膏與外用膏劑:(1)煎膏又稱膏滋,是將藥物加水反復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煉糖制成的半液體劑型。其特點是體積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潤補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虛弱病人,有利于較長時間用藥。四)、膏劑103(2)軟膏又稱藥膏,是將藥物細粉與適宜的基質制成具有適當稠度的半固體外用制劑。其中用乳劑型基質的亦稱乳膏劑。多用于皮膚、粘膜或瘡面。軟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漸漸軟化或溶化,使藥物慢慢吸收,持久發揮療效,適用于外科瘡瘍癤腫、燒燙傷等。(3)硬膏又稱膏藥,古稱薄貼。是以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黃丹等攪勻、冷卻制成的硬膏。用時加溫攤涂在布或紙上,軟化后貼于患處或穴位上,可治療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風濕痹證以及腰痛、腹痛等。(2)軟膏又稱藥膏,是將藥物細粉與適宜的基質制成具有適當104膏劑膏劑105五)、酒劑1、制法:將藥物用白酒或黃酒浸泡,或加溫隔水燉煮,去渣取液供內服或外用。2、特點:酒有活血通絡,易于發散和助長藥效的特性,故適用于祛風通絡和補益劑中使用。外用酒劑尚可祛風活血止痛消腫。(六)、丹劑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丹劑沒有固定劑型,有丸劑,也有散劑,每以藥品貴重或藥效顯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寶丹、活絡丹等。外用丹劑亦稱丹藥,是以某些礦物類藥經高溫燒煉制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瘡面,治療瘡瘍癰疽,亦可制成藥條、藥線和外用膏劑應用。五)、酒劑106酒劑酒劑107(七)、其他劑型:茶劑、露劑、錠劑、條劑、線劑、栓劑、沖劑、片劑、糖漿劑、口服液、注射液……(七)、其他劑型:茶劑、露劑、錠劑、條劑、線劑、栓劑、沖劑、108謝謝謝謝109此課件下載可自行編輯修改,供參考!感謝您的支持,我們努力做得更好!此課件下載可自行編輯修改,供參考!110中藥和方劑基本知識

中藥和方劑基本知識111學習目標1.掌握中藥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內容2.掌握方劑的組成及其變化3.了解中醫的各種劑型及其特點學習目標112中藥的炮制

中藥材在制備成各種劑型之前,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統稱為炮制。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藥物炮制與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醫療效果,更是確保用藥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中藥的炮制1131.炮制目的

(1)使藥物純凈,用量準確,便于貯存。(2)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3)改變藥物性能,增強或改變療效。(4)便于制劑、煎服和貯存。(5)矯味矯臭,便于服用。1.炮制目的(1)使藥物純凈,用量準確,便于貯存。1142.炮制方法

中藥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2.炮制方法中藥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115概述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闡述其藥性并指導臨床應用的傳統藥物。它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其中植物藥占大多數,應用最廣,故古代將中藥稱為“本草”。概述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闡述其藥116一、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芳从小昂邿嶂瑹嵴吆钡恼撌?。一、四氣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117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寒(大寒、微寒)和涼——屬陰涼弱于寒熱(大熱)和溫(微溫)——屬陽溫弱于熱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1183、四氣確定的依據:

以藥物所治疾病為依據;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3、四氣確定的依據:1195四氣的意義:《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藥有寒熱溫涼四氣”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寒熱錯雜證——寒熱藥并用5四氣的意義:120二、五味1、五味的含義: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二、五味1、五味的含義:1212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發散能行——行氣、行血①辛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治療表證。②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辛以潤之”: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補肺。2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發散122(2)甘味能補——補益能緩——緩急止痛能和——調和藥性、和中、解毒①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③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還有滋潤的作用,能潤燥。(2)甘味能補——補益123(3)酸味能收——收斂,能澀——固澀既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3)酸味能收——收斂,124(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①苦泄——含義有三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濕熱等。②苦燥——即指燥濕作用。苦溫藥,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③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辔端幫ㄟ^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1255.咸味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便秘。6.淡味能滲、能利——即有滲利水濕的作用。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7.澀味能收斂固澀。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5.咸味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126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三、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概念:127升——上升提舉

作用趨勢向上降——下達降逆

作用趨勢向下。浮——向外發散

作用趨勢向外(向上)。沉——向內收斂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趨勢向內(下)升——上升提舉作用趨勢向上1282、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氣五味②藥物的質地輕重③炮制④配伍2、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29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藥性,可以指導臨床正確的選擇用藥。臨床意義:①順其病位。②逆其病勢。掌握藥物升降浮沉的藥性,可以指導臨床130四、歸經1、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內容。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經——是指經絡與臟腑的統稱,代表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四、歸經1、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1312、歸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

3歸經的應用便于臨床辨證用藥、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藥物,指導合理用藥,提高用藥的準確性。還要注意結合其它藥性。2、歸經的理論基礎和依據:132五、毒性1.毒性與“毒藥”的概念:毒性——藥物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毒藥——一般指對機體發生化學火物理作用,能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劇毒藥物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量已達到中毒劑量范圍,因此治療用藥時安全系數??;也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五、毒性1.毒性與“毒藥”的概念:133“毒藥”廣義:西漢以前,所有能治療疾病的藥物均稱為“毒藥”狹義:現代的毒藥即為此義,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藥物。這些藥物用的不當,就可能導致中毒。2.中藥毒性的分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類3.中毒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毒中藥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堿類、毒青類、毒性蛋白類、萜與內酯類等的不同,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或器官組織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癥狀?!岸舅帯?34中藥的配伍一、配伍的含義: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

1、通過配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麻黃、桂枝同用,能明顯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荊芥、防風配合,能明顯增強祛風的效果。中藥的配伍一、配伍的含義:

1352、通過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半夏配生姜: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大黃配甘草:甘草可緩和大黃瀉下的作用。3、通過配伍,可以適應復雜病情的需要,從而達到全面兼顧治療的目的。寒熱錯雜:寒熱藥物并用。虛實挾雜:攻補藥物兼施。

2、通過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136三、“七情”: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的“七情”。它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其序例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比?、“七情”: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1371、單行:指用單味藥治病。古人云:“單方不用輔也。”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它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廣應大力提倡,對特別有效的還應進一步研究。

單用一味黃連治療痢疾。單用一味黃芩治療輕度的肺熱咳血。單用鶴草芽、苦楝根皮驅除絳蟲、蛔蟲。1、單行:指用單味藥治病。138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麻黃、桂枝同用,能明顯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荊芥與防風配合能明顯增強祛風的效果。2、相須: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139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捉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腹痛里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140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藥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實例。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由此可知,相畏與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1416、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1)相惡只是兩藥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并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受到影響,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6、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142

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這是因為生姜的溫熱之性與黃芩的寒涼之性發生了沖突,但兩者的功效與歸經還不完全一樣,生姜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并喜嘔之證,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并不一定相惡。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143(2)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

如:用人參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虛無實之證,而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參補氣效果降低。但對睥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參益氣,則不利于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萊菔子行氣反而有利于人參補氣。

故《本草新編》說:“人參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惫氏鄲号湮樵瓌t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2)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144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飛丹參、玄參、細辛,芍藥.(2)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145相惡與相反,是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臨床上應禁用、少用。所謂“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不相合也”。相惡與相反,是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146四、配伍用藥的原則: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3、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用;4、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四、配伍用藥的原則:147五、配伍禁忌

(一)含義:

兩種藥物配伍使用,會產生或增強藥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藥物的療效,因而臨床應當避免配伍使用。

《本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钡鄲号c相反所導致的后果不一樣。相惡配伍:使藥物的某些功能減弱,但又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并非絕對禁忌。相反配伍:使藥物產生毒副作用,危害病人健康,甚則危及生命,原則上列為配伍禁忌。五、配伍禁忌(一)含義:148(二)主要內容1、十八反、十九畏: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二)主要內容1、十八反、十九畏:149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150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151

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絕對禁忌,現代也有不少學者持不同看法。有的醫藥學家還認為,對于有的相反藥同用時還能“相反相成”,產生較強的功效。倘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152

當前,由于對“十八反”、“十九畏”的實驗研究、臨床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多數學者認為,現在決定其取舍還為時過早,有待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研究。故凡屬“十八反”、“十九畏”的藥對,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一般不應盲目使用。當前,由于對“十八反”、“十九畏”的153妊娠用藥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主要討論妊娠禁忌藥。(一)含義:

妊娠禁忌藥專指婦女妊娠期除中斷妊娠、引產外,禁忌使用的藥物。妊娠禁忌藥不是用于墮胎,主要原因有:

1.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在我國古代,墮胎是違反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前人記載墮胎藥,主要還是從妊娠禁忌藥的角度來認識、對待,而不是在尋求墮胎的有效藥。

2.用妊娠禁忌藥墮胎,既不可靠,也不安全。

3.能引起墮胎是早期妊娠禁忌的主要理由。妊娠用藥禁忌:妊娠用藥禁忌,主要討論妊娠禁忌藥。154(二)分類:

在為數眾多的妊娠禁忌藥中,不同的藥對妊娠的危害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臨床上也應區別對待。古代對妊娠禁忌藥主要提禁用與忌用,極少提慎用。近代則多根據臨床實際,將妊娠禁忌藥分為禁用與慎用兩大類。1、禁用藥:禁用藥大多系劇毒藥,或藥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墮胎作用較強的藥。2、慎用藥:慎用藥主要是活血祛瘀藥、行氣藥、攻下藥、溫里藥中的部分藥。(二)分類:

在為數眾多的妊娠禁忌藥中,不同的藥對妊155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斑蝥、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干漆、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等。禁用藥:156中藥和方劑的基本知識課件157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概念:服藥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二)主要內容: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包括病證食忌、服藥食忌兩方面。1、病證食忌:

病證食忌是指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病情的性質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據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概念:服藥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158熱性病患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物及甘溫助熱的食品;寒性病患者:應忌食生冷瓜果、清涼飲料等;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等;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患者: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熱性病患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性食159黃疸脅痛患者: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煙酒刺激物品;脾胃虛弱患者:應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腎病水腫患者:應忌食鹽、堿過多的和酸辣太過的刺激食品;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黃疸脅痛患者:應忌食動物脂肪及辛辣煙酒刺激物品;1602、服藥食忌:

服藥食忌是指服某些藥時,不可同時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甚或發生毒性反應。

古代文獻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鱉甲忌莧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丹參、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蜜反生蔥柿反蟹2、服藥食忌:161劑量:含義:用藥量,稱為劑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藥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

劑量:含義:162(二)計量單位:

1、古代重量單位:銖、兩、錢、斤。2、古代度量單位:寸、尺。3、古代容量單位:合、升、斗。4、古代較粗略計量方法:(1)刀圭:量藥末專用量具,1刀圭約0.1方寸匕。(2)方寸匕:古尺一寸見方的藥匙。(3)撮:三指撮取的量。(4)枚:個數。

(二)計量單位:163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重量為計量固體藥物的方法。明清以來,普遍采用16進位制現在我國對中藥生藥計量采用公制。1兩=30g1錢=3g1分=0.3g1厘=0.03g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變遷,后世多以164(三)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主要依據所用藥物的性質、臨床運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中藥的具體用量。

在確定藥物劑量時,除應注意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到季節、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三)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

劑量是否得當,是能否確保用藥安1651、藥物方面:(1)藥材質量:質優者藥力充足,用量勿須過大;質次者藥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2)藥材質地:花葉類質輕的藥,用量宜輕。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10g。金石、貝殼類質重的藥物量宜重。無毒藥一般用量為10~30g。鮮品一般用量也較大。無毒藥一般用量為30~60g1、藥物方面:166(3)藥物性味:藥性較弱、作用溫和、藥味較淡的藥,用量可稍重;藥性較強,作用強烈,藥味較濃的藥,用量則宜輕。(4)有毒無毒:無毒者用量變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應將劑量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3)藥物性味:167有毒藥、峻猛藥及某些名貴藥的用量:

馬錢子:內服劑量,0.3-0.9g。樟腦:內服劑量,0.1-0.2g。蜂房:內服劑量,1.5-3g。(散劑)蟾酥:內服劑量,0.015-0.03g。輕粉:內服劑量,0.1-0.2g。砒石:內服劑量,0.002-0.004g。有毒藥、峻猛藥及某些名貴藥的用量:168雄黃:內服劑量,0.3-0.9g。硫黃:內服劑量,1-3g。膽礬:內服劑量,0.3-0.6g。瓜蒂:內服劑量,0.3-1g。甘遂:內服劑量,0.5-1g。大戟:內服劑量,0.5-1g。(散劑)芫花:內服劑量,0.3-0.6g。雄黃:內服劑量,0.3-0.9g。169巴豆:內服劑量,0.1-0.3g。牽牛子:內服劑量,1.5-3g(散劑)烏頭:內服劑量,1-2g。麝香:內服劑量,0.06-0.1g。牛黃:內服劑量,0.2-0.5g。珍珠:內服劑量,0.3-1g。巴豆:內服劑量,0.1-0.3g。1702、應用方面:(1)方藥配伍:一般藥物單味應用時,用量可較大;入復方應用時,用量可略小。同一藥在復方中作主藥時,一般較之作輔藥時為重。(2)劑型:多數藥物作湯劑時,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較之作丸、散劑時的服用量為重。2、應用方面:171(3)用藥目的:

臨床用藥時,由于用藥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檳榔,用于消積、行氣、利水,其用量為6~15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過1.5g,但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藥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為用藥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劑量。如牽牛子,有瀉下之功,若用量輕,則通便導滯;用量重,則峻下逐水。

(3)用藥目的:1723、患者方面:(1)年齡大小:小兒、老人與成年人的用藥劑量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由于小兒身體發育尚未健全,老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均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低于對青壯年的用藥量。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歲以上可按成人量減半使用。3、患者方面:173(2)性別:對于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2)性別:174(3)其他:

體質強弱的不同。體質強壯者,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強,用量可稍大;體質虛弱者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用量宜輕(尤其是攻邪藥),即使是用補虛藥,也應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3)其他:175

病程長短的不同。新病對患者正氣的損傷尚小,患者對藥物的耐受力還較強,用量可稍大;久病患者多體虛,對藥物的耐受力已較弱,用量宜輕。病程長短的不同。176病勢輕重的不同。病情急重者,用量宜重;病情輕緩者,用量宜輕。若病重藥輕,藥不能控制病勢,病情會發展加重;若病輕藥重,藥物也會損傷正氣。病勢輕重的不同。177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體力勞動者的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致密,使用發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動者的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熱燙食物者,需用辛熱藥物時,用量可稍大,反之則宜小。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178此外,確定藥物的具體用量時,還應當注意季節、氣候、居處環境等自然條件,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此外,確定藥物的具體用量時,還179中藥的用法:

用法,指中藥的應用方法,內容十分廣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