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_第1頁
《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_第2頁
《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_第3頁
《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_第4頁
《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1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01智者運動03柏拉圖02蘇格拉底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01智者運動03柏拉圖02本章概要公元前6世紀,希臘社會開始從氏族的農業(yè)經濟向以工商業(yè)為主的城邦經濟過渡。公元前492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為盟主由各城邦組成的提洛同盟在希波戰(zhàn)爭中的大獲全勝,標志著希臘進入繁榮發(fā)展時期。雅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民主制,在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戲劇、建筑、雕塑成就輝煌,歷史、醫(yī)學、數(shù)學的研究也取得輝煌的成果。與此同時,古希臘哲學的中心也轉移到雅典。本章概要公元前6世紀,希臘社會開始從氏族的農業(yè)經濟向以工商業(yè)3伯利克里希波戰(zhàn)爭伯利克里希波戰(zhàn)爭4在經濟和文化繁榮的同時,階級矛盾和社會政治斗爭更加激烈和尖銳。這一時期,希臘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哲學上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各種哲學思想空前活躍,哲學史家一般把這一時期的西方哲學稱作“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而在此之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代師生把希臘哲學發(fā)展到了一個巔峰。本章以雅典由盛到衰的社會變化和希臘文化的深遠影響為背景,闡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創(chuàng)的哲學新領域。在經濟和文化繁榮的同時,階級矛盾和社會政治斗爭更加激烈和尖銳5第一節(jié)智者運動01智者的特點02自然說和約定說03普羅塔哥拉04高爾吉亞第一節(jié)智者運動01智者的特點02自然說和約定說036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開始興起了智者運動。一般來說,智者運動是指為提高公民的實踐能力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是圍繞人和社會關系的問題而提出的學說,反映了希臘人為擺脫傳統(tǒng)宗教和落后習俗的自主意識的覺醒,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啟蒙運動。智者運動的產生和發(fā)展有三個方面的背景和原因:第一,隨著希臘由氏族社會轉變?yōu)槌前畹纳鐣兏铮ど膛`主和自由民不但向落后的氏族習俗挑戰(zhàn),而且突破了以往自然哲學的狹隘學派界線,迫切需要認識日常生活領域的新哲學。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開始興起了智者運動。一般來說,智者運動7第二,隨著社會文化日益繁榮,崇尚典雅生活和優(yōu)雅語言成為社會風氣,個人自由創(chuàng)造和語言藝術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第三,希臘的政治舞臺充滿著像奧林匹克賽會一樣的激烈競爭。第二,隨著社會文化日益繁榮,崇尚典雅生活和優(yōu)雅語言成為社會風8一、智者的特點在西方哲學史上,智者運動是早期希臘哲學過渡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故了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首先需要理解智者運動的主要特點、代表人物及其哲學觀點。

“智者”來自“智慧”一詞,意思是“有智慧的人”(sophist)。在希臘文里,“有智慧的人”最初是指詩人、音樂家、預言家、狂誦者等。直至公元前5世紀后期,“智者”才專指那些以傳授公開論辯的才能為職業(yè)的教師和在公眾事業(yè)中有所成就的人。一、智者的特點在西方哲學史上,智者運動是早期希臘哲學過渡到柏9智者的特點:

1.智者職業(yè)具有商業(yè)特點。

2.智者運動具有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思想傾向。當時的人們也把蘇格拉底看作一個智者,實際上蘇格拉底批評智者是“批發(fā)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看來,智者與哲學家截然有別,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而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雖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截然不同:哲學家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不懈地追求真理;智者則靠炫耀賺錢。雖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與智者的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詭辯進行不懈的爭論,但他們未從根本上消除這個隱患,使古希臘哲學始終受到懷疑主義的挑戰(zhàn)。智者的特點:10二、自然說和約定說智者雖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彼此一致的觀點,甚至互相攻擊、反對,但智者們具有共同關心和討論的問題。智者的懷疑主要針對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世襲觀念,他們按照各自觀點解釋社會政治和道德的本質。在國家的起源和性質、人和法律的關系等一些重要問題上,形成了自然說和約定說兩派不同觀點。自然說:堅持的“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認為人應按照自己的本性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應受外在法律和習俗的約束。約定說:堅持的“約定”是指非自然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和動物、社會和自然物的區(qū)分,主張用社會力量約束和改善人的本性。二、自然說和約定說智者雖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彼此一致的11自然說和約定說雖彼此對立,但都與傳統(tǒng)的氏族勢力相對立。自然說所要擺脫的本性主要指落后的習俗,約定說所要約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兩派沒有特定的政治歸屬,平民或貴族、民主派或寡頭派既可持自然說,也可持約定說。《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12普羅塔戈拉用約定說觀點解釋了國家的起源,代表了當時民主派的政治觀點,認為人需要在共同認可的道德原則之下組成國家,傳授和學習德性。寡頭派政治家克里底亞(Critias,卒于前403)通過不信神的西敘福斯之口表達了對社會約定的蔑視。他說,最初人生活在無序的野蠻狀態(tài),為了向惡人報復,人們制定了法律,讓正義統(tǒng)治,使暴力屈服。但法律不能阻止人們私下作惡,一些更聰明的人發(fā)明了對神的崇拜,用恐懼和神圣原則阻止人們邪惡的行為和思想。普羅塔戈拉用約定說觀點解釋了國家的起源,代表了當時民主派的政13色敘拉馬庫斯(Thrasymachus,生卒年份不詳)利用自然說為強者的權利辯護。他認為,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數(shù)人”約定而成的,法律是大多數(shù)弱者限制少數(shù)強者本性的枷鎖,它禁止一個人通過強權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然而,出自本性的真理卻是:強者應該擁有比弱者更多的權利,“強權就是公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一些自然派則提出平等和民主的要求,認為人在本性上沒有高低、貴賤、強弱之分。希庇阿斯(Hippias)認為,物以類聚靠自然,而不靠約定,約定是強加在人們頭上的暴君,強迫人去做很多違反本性的事。安提豐(Antiphon)在批判貴族世襲制度和奴隸制度時說,我們敬仰和尊重貴族的后代,卻既不敬仰、也不尊重一個卑賤家庭的后代。這種做法使我們自己成為野蠻人,因為我們都可能是天生的希臘人和野蠻人(大概希臘人和野蠻人平等地繼承了同一個本性)。色敘拉馬庫斯(Thrasymachus,生卒年份不詳)利用自14三、普羅塔哥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前421)生于邊遠城邦阿伯德拉,在雅典傳授講演術20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著作有《論神》、《論真理》、《矛盾法》等。他在《論神》中寫道:“關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存在,也不知道他們不存在。有許多東西使我們不能認識這些,如:問題的晦澀,人生的短暫。”正是由于這段“大不敬”的文字,他被驅逐出雅典,著作也被焚毀。三、普羅塔哥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15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這一命題不是說人決定著萬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說人的認識決定存在著的事物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蘇格拉底把這句話解釋為“事物就是對我顯現(xiàn)的那個樣子”,追問道:事物顯現(xiàn)在人的理智中,還是顯現(xiàn)在感覺中?如果是前者,那么人的理智是衡量事物的共同尺度,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是后者,那么感覺因人而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沒有判斷事物的共同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16蘇格拉底反駁說,如果把個人感覺是萬物尺度的原則貫徹到底,那么沒有理由否認豬、狗、猴等動物也是萬物的尺度,因為它們和人一樣具有感覺,有什么理由說人的感覺優(yōu)于動物的感覺呢?“人是萬物的尺度”于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都承認人的認識能力決定事物的本質,但在人的認識能力是理智還是感覺的問題上持不同的認識論路線。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客觀唯心論者主張?zhí)K格拉底的理智主義路線,而主觀唯心論者主張普羅泰戈拉的感覺主義路線。無論作何種解釋,“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人本主義的第一個命題,明確表達出人是世界規(guī)律的判斷者和社會規(guī)則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蘇格拉底反駁說,如果把個人感覺是萬物尺度的原則貫徹到底,那么17四、高爾吉亞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3~前375)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和修辭學家,著名的智者。他是西西里島雷昂底恩城人,約生于公元前490年或稍后。早年隨恩培多克勒學習修辭、論辯、自然哲學和醫(yī)學。其思想受到過芝諾的影響,但主要來源與普羅泰戈拉。公元前427年為請求聯(lián)合反對敘拉古而出使雅典,晚年在特薩里亞的拉里薩居住四、高爾吉亞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3~前3718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0—前370)在一本題為《論非存在,或論自然》的書中,提出了三個命題:第一,無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第三,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對高爾吉亞三個命題的動機柏拉圖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為了進行邏輯辯論技巧的訓練;二是為了驗證任何事物都有兩種正反相對的說法的相對主義的原則,而后一種解釋具有哲學史的意義。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0—前370)在一本題為《19高爾吉亞提出并論證的這三個否定命題,是要向人們表明:既然被當作絕對不變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說法,其他說法還能有例外嗎?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高爾吉亞不是為了論證不可知論,而是為了反駁愛利亞派的唯心論,他的結論不是虛無主義,而是相對主義。《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20第二節(jié)蘇格拉底01“認識你自己”02“德性就是知識”03“精神助產術”04“小蘇格拉底”第二節(jié)蘇格拉底01“認識你自己”02“德性就是知識”21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曾經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他以教育青年為己任,哲學對于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私事,而是對城邦所盡的公民義務。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圣牛虻,在公眾事務上主持公正,在對話中揭露智者,被民主派視為政敵。政客指控他犯有“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兩條罪名。盡管他在法庭上發(fā)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仍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在獄中仍與人討論哲學問題,最后從容赴死。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22蘇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會正義和國家強盛,這是耽于黨派之爭的政客們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說他反對過民主派,那只是因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敗,沒有理由認為他反對伯利克里“按照人的能力和貢獻公正地對待一切人”的民主制原則。《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23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過他的學生——色諾芬尼(又譯克塞諾芬尼)和柏拉圖的著作來了解他的生平及思想。色諾芬尼在《家政篇》、《辯護辭》、《宴會集》和《回憶錄》四本書中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圖的對話多以蘇格拉底為主角,但一般認為,只有他的早期對話《申辯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羅篇》、《拉刻斯篇》真實反映了庭審期間蘇格拉底的思想。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過他的學生——色諾芬尼(24一、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是德爾斐神廟的銘句蘇格拉底早年曾潛心研究自然哲學,但最后得出結論:哲學不能單純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處的人事問題,諸如虔誠、適宜、正義、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義、治國的道理、統(tǒng)治者的品質等。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學家的途徑錯了。他們“用眼睛盯著事物,或者試圖用某種感官來把握它們”,這種感覺觀察的方法毫無幫助,思辨的方法也無裨于事。蘇格拉底原來對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的“心靈是安排一切的原因”寄予厚望,最后卻非常失望。他說:“我往下看,發(fā)現(xiàn)這位哲學家完全不用心靈,也不用任何其他安排事物的原則,而是求助于氣、清氣、水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一、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是德爾斐神廟的銘句25蘇格拉底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表明,他主張哲學研究由自然轉向人事的主要理由出于實用的考慮。他把公眾利益作為哲學的目標,放棄了對自然奧秘的思辨。他習慣于社會交往的實際行動,思想局限在道德實踐領域,并沒有提出世界觀和倫理學的完整理論。但蘇格拉底的批判達到了智者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學內部挖掘出擺脫自然哲學困境的原則,他批評自然哲學家在外部世界尋求的本原猶如支撐世界的阿特拉斯神,他們不知道世界本原就在他們心中,心靈內的原則“比這種神力更強大、更不朽、更能包羅萬象”。蘇格拉底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表明,他主張哲學研究由自然轉向人26蘇格拉底用這句話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他把哲學關注的領域從自然轉向人的內心,通過審視人的心靈來研究自然。他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guī)定外部世界。靈魂是人認識外部事物的中介,為使靈魂不致盲目,必須求助于靈魂內的原則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理。他說:“我首先看準一種我認為最強的道理,不管是原因方面的,還是別的方面的,然后肯定:凡是我覺得合乎這個道理的,我就把它看成真的,凡是不合的,就把它看成不是真的。”蘇格拉底試圖用內心中的確定性原則取代早期自然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代表了希臘哲學向唯心主義發(fā)展的方向。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人,這一評價符合蘇格拉底思想發(fā)展的過程。評價:蘇格拉底用這句話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評價:27二、“德性就是知識”內在于心靈的原則是什么呢?德性這里的“德性”是指過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則,是一切知識中最高尚的知識,是一種每一個人都能夠學會或可以確定的知識。在此意義上,蘇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知識。“德性就是知識”與“認識你自己”是兩條相互呼應的原則: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認識,就是德性;同時也是判斷外部世界和社會行為的原則。二、“德性就是知識”內在于心靈的原則是什么呢?28蘇格拉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自稱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實現(xiàn),這恰恰說明,他實際上并未真正知道這件事的善,他并沒有關于這件事的知識。相反,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會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實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蘇格拉底相信,一切惡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況之下作出的,“無人有意作惡”;“如果人們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們就不會去做這件事;如果他們這樣做了,那只是出于無知。”“無人有意作惡”不是推卸道德責任的遁詞。相反,蘇格拉底強化個人的道德意識認為沒有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度過。沒有內在審視就不能認識自己,就不會知道關于善的知識;沒有德性、不知道善的人沾染上靈魂疾病卻諱疾忌醫(yī),無意作惡的人是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毫無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蘇格拉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自稱知道一件事是善,但29蘇格拉底的道德實踐是對“德性就是知識”的最好注釋。當時雅典民主制的弱點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充分暴露。蘇格拉底曾經就因為無法忍受審判的不合法,投了反對票,得罪了民主派。公元前404年,戰(zhàn)敗的雅典人被迫接受寡頭制,蘇格拉底的學生克里底亞是執(zhí)政的三十名寡頭中的核心人物。蘇格拉底對他們的暴力統(tǒng)治深感不滿。寡頭們命令蘇格拉底去逮捕政敵,他甘冒受極刑的危險也不愿參與他們的活動。然而,民主制重新當權后,卻煽動民眾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蘇格拉底的道德實踐是對“德性就是知識”的最好注釋。30蘇格拉底有多次生的選擇:他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帶上法庭求情,用婦孺之情感化陪審團;他的朋友愿意代他交付贖金,換取他的生命;甚至在臨刑前夕,朋友們?yōu)樗才藕昧顺鎏訃獾牡缆贰5K格拉底認為,這些行為都與法律相抵觸,因此是不正義的,人們對他不正義的懲罰乃是出于無知,而他若做不正義的事便是出于自愿。可以說,蘇格拉底為“德性就是知識”、“無人自愿作惡”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蘇格拉底有多次生的選擇:他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帶上法庭求情,用婦31三、“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助產婦,他把自己的方法比作精神“助產術”。他在對話時并不宣布問題的正確答案,正如助產士的任務是幫助產婦生育,而不是她自己生育;對話者對自己既有成見的否定好比是臨產前的陣痛,這是獲得真理的必經途徑;對話的結果是對話者在自己內心中發(fā)現(xiàn)真理,正如產婦從自己體內產生新的生命。三、“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助產婦,他把自己的方法比作32

蘇格拉底不傳授知識,只是與人對話;

承認自己無知,通過對話接近真理。

承認自己無知,正是蘇格拉底的智慧所在。德爾斐神廟祭司傳下神諭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蘇格拉底為了驗證神諭,他先后與被人們稱作智慧人的政治家、詩人和工匠交談,“發(fā)現(xiàn)那些名氣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政治家自以為是,實際上愚蠢至極;“詩人寫詩并不是憑智慧,而是憑靈感”;工匠“因為自己手藝好,就自以為在別的重大問題上也很智慧。這個缺點淹沒了他們的智慧”。別人沒有智慧但卻自以為有智慧,他承認自己沒有智慧,這正是他比別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這些言行妨礙了那些享有智慧聲譽的人的利益,那些人惱羞成怒,代表利益集團到法庭指控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是真誠的態(tài)度。沒有真誠的無知,便沒有對知識的真誠探索,無知的態(tài)度是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蘇格拉底不傳授知識,只是與人對話;

承認自己無知,通過對話33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無知的作用:第一,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學習者,這樣便使蘇格拉底在對話中只提出問題,卻不回答問題,把學習變成不斷探索新知識的主動過程。第二,承認自己無知的態(tài)度使對話者雙方處于同等的地位。蘇格拉底的對話不是教師的訓導,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預先確定一個原則,然后自圓其說地為之辯護;也不先想出一個答案,然后千方百計地把對方引向這個答案。當然,蘇格拉底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別人回答的反詰蘊含著他的見解,顯示出他的智慧。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固執(zhí)己見,他總是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隨時修改自己的見解,并承認受惠于對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無知的作用:34蘇格拉底對美德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探討都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的,這種在問答中詰難對方,使對方陷入矛盾,從而逐漸修正意見,最終達到真理的方法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也被稱為“辯證法”(dialectic一詞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對話”、“論辯”)。蘇格拉底方法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反譏:指通過反問揭露對方談話中的矛盾或漏洞。歸納:通過對答問者具體而片面的意見的否定,一步步將其導向普遍、確定、真實的知識。誘導:通過啟發(fā)比喻等方式,幫助對方說出蘊藏在頭腦中的思想,進而考察其真?zhèn)巍6x:通過對所論德性的共同性質作出說明,獲得確切的概念性的認識,并牢牢掌握它。蘇格拉底對美德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探討都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35蘇格拉底對話的方法讓對話者自己發(fā)現(xiàn)真理,這反映了希臘人真理觀的一個特點。希臘文“真理”(aletheia)一詞包含否定前輟“不”和動詞詞根“被蒙蔽”。蘇格拉底認為,每個人的靈魂都蘊含著真理,只不過被人們的偏見和墨守成規(guī)蒙蔽。反詰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會顯露在心靈之中,無須別人越俎代庖,教導什么是真理。因此,蘇格拉底的對話通常沒有結論,從來沒有達到一個完滿的定義;但對話使人逐步離開無知,放棄偏見,接近真理。蘇格拉底對話的方法讓對話者自己發(fā)現(xiàn)真理,這反映了希臘人真理觀36蘇格拉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對話法是古代辯證法的成熟形式,在人類認識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評價的:“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fā)點。”《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37四、“小蘇格拉底派”蘇格拉底死后,他的一些弟子自稱繼承了他的衣缽,包括麥加拉派、犬儒派、昔蘭尼派等,后世一般稱他們?yōu)椤靶√K格拉底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把蘇格拉底“善”的定義固定下來,通過辯論或行為維護他們自稱的善。麥加拉派的創(chuàng)始人歐克里德(Eucleides,約前450—前380)把蘇格拉底的“善”與愛利亞派的“存在”相結合,認為善是唯一和不變的。他的學生歐布里德(Euboulides,約前400)仿造芝諾提出悖論,如“說謊者”悖論。他還提出了“谷堆”悖論和“有角的人”悖論。可以說,除了最后一個是沒有意義的詭辯外,前兩個悖論分別涉及命題形式的類型以及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問題。四、“小蘇格拉底派”蘇格拉底死后,他的一些弟子自稱繼承了他的38犬儒派因其在“白犬”體育場與人交談而得名。其創(chuàng)始人安提斯泰(Antisthenes,約前445—前360)認為概念只是名稱,不能把握善,只有節(jié)制、禁欲的德行才是善的生活。犬儒派認為財產、家庭音樂、數(shù)學等文明成果是德行的障礙,主張全面拋棄文明生活方式。其著名代表人物第歐根尼(Diogenes,前404—前323)刻意顯示反文明的生活方式,如睡在一個木桶里,白天打著燈籠滿大街尋找“真正的人”。犬儒派在后世則演變成為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甚至恬不知恥等生活方式的代名詞。犬儒派因其在“白犬”體育場與人交談而得名。其創(chuàng)始人安提斯泰(39昔蘭尼派創(chuàng)始人亞里斯底波(Aristippos,約前435—前350)認為只有快樂和痛苦兩種感覺才是真實的,善就是快樂。他們實行與犬儒派苦行主義相反的快樂主義,把生活的目的歸結為享受現(xiàn)實的快樂。列寧因此批評他們“把作為認識論原則的感覺和作為倫理學原則的感覺混淆起來了”。麥加拉派、犬儒派和昔蘭尼派的思想觀點都片面地夸大了蘇格拉底思想的某一方面,而真正全面繼承蘇格拉底思想,并把他的原則和方法發(fā)展為一個哲學體系的人是柏拉圖。昔蘭尼派創(chuàng)始人亞里斯底波(Aristippos,約前435—40第三節(jié)柏拉圖01理念論02晚期思想的發(fā)展03政治哲學第三節(jié)柏拉圖01理念論02晚期思想的發(fā)展03政治41柏拉圖(Plato,Πλ?των,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柏拉圖(Plato,Πλ?των,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42生平柏拉圖生于雅典貴族家庭,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他早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是伯利克里的朋友。柏拉圖受過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學和文學,和當時的其他貴族子弟一樣熱衷政治。柏拉圖20歲時成為蘇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老師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頭執(zhí)政期間,他的舅父和表弟均是寡頭,但他不滿于寡頭們的暴力鎮(zhèn)壓手段,對他們企圖假蘇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徑更感厭惡。蘇格拉底被處死后,柏拉圖三下西西里島,企圖通過教育獨裁者的途徑建立新的政體。公元前357年,與柏拉圖友情篤厚的狄翁成為敘拉古的統(tǒng)治者,但不久遭謀殺,柏拉圖的政治理想遂徹底破滅。柏拉圖第二次自西西里返回雅典時,在以希臘英雄阿卡德穆(Academus)命名的運動場附近創(chuàng)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因此而得名。柏拉圖第三次從西西里返回后一直在學園講學著述。生平柏拉圖生于雅典貴族家庭,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他早年喪父,43作品概要流傳至今的柏拉圖作品中有近30篇被確認為真品。柏拉圖的對話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tǒng)一,對話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對話充滿情趣,嚴密的論證配以優(yōu)美的語言,行云流水的雄辯夾雜著雋永的格言,具有很高的文學鑒賞價值。一般認為,柏拉圖的對話通常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階段(蘇格拉底時期),對話主要記錄蘇格拉底的思想,討論德性的定義等,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申辯篇》(蘇格拉底在法庭的辯護)、《克力同篇》(蘇格拉底在監(jiān)獄里拒絕出逃,恪守公民守則)、《尤息弗羅篇》(在監(jiān)獄里與人討論虔誠,無結果)、《菲多篇》(臨終前論靈魂與理念的關系)、《普羅泰戈拉篇》(論德性是知識及其可教性)等。

作品概要流傳至今的柏拉圖作品中有近30篇被確認為真品。柏拉圖44(2)中期階段,對話借助蘇格拉底的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論,包括柏拉圖的理念論成熟于這一時期,主要作品包括:《高爾吉亞篇》(論政治家、強者的權利、正義的代價)、《曼諾篇》(論學習就是會議和靈魂不朽)、《會飲篇》(論美與愛情)、《理想國》、《菲德羅篇》(論愛的本性和哲學修辭學的可能性)等。(3)晚期,對話針對中期理論的困難提出補充和修改,發(fā)展了他的理念論和政治學說,主要作品有:《泰阿泰德篇》(論知識不是知覺和真判斷)、《巴門尼德篇》(考慮到對理念論的一些批判,并試圖回答這些批評意見)、《智者篇》(以通種論回答對理念論的批判)、《政治家篇》(論統(tǒng)治者應有之智慧,以法治國是權宜之計)、《法律篇》(考慮到現(xiàn)實條件,對《理想國》中的政治學說做了修改)等(2)中期階段,對話借助蘇格拉底的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論,包括柏45一、理念論柏拉圖把蘇格拉底尋找的心靈內在原則外在化,使之成為獨立于心靈的理念世界。“理念”(eidos,idea)來自動詞“看”(idein),原意是“看到的東西”。在荷馬和早期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這個詞是指有形事物的“型相”和“形狀”等。柏拉圖把希臘文“相”的意義引申為“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即可譯為“理念”(相當于英文idea)或“相”(相當于英文form)。一、理念論柏拉圖把蘇格拉底尋找的心靈內在原則外在化,使之成為46柏拉圖的理念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柏拉圖一方面論證理念世界與感性世界、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分離和對應關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說明感性世界與理念世界的聯(lián)系。《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47(一)分離學說柏拉圖的理念論被亞里士多德概括為“分離學說”,這一學說肯定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世界之外和之上,還有一個真實普遍的理念世界。柏拉圖在其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國》中提出這樣一個推理:“如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與不同的對象相聯(lián)系,并且意見和知識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應該說,知識的對象無法等同于意見的對象。”這段話表達了以下的推理:

大前提:不同的知識能力與不同的知識對象相對應;小前提:意見和知識是不同的認識能力;結論:意見的對象和知識的對象是不同的。(一)分離學說柏拉圖的理念論被亞里士多德概括為“分離學說”,48柏拉圖熟悉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學說,他的理念論試圖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柏拉圖同意巴門尼德的意見,任何能被認識的對象必定為存在,非存在是無法被認識的。他也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說法,即運動變化中的可感事物既是又不是一個東西。但他補充說,關于可感事物變化的認識并不是知識和真理,而是等而次之的意見;“既是又不是”正是意見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特征。柏拉圖說,意見所認識的感性對象“具有含糊的兩重性,使人不能明確地知道它們中任何一個是或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它們都是或都不是什么”。他的結論是“知識做知道的存在的東西不同于意見所認識的東西”,即可感的與理智的是兩個分離的領域。柏拉圖熟悉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的學說,他的理念論試圖調和兩者49(二)知識與存在的對應關系柏拉圖不只是從邏輯上論證理念世界與感性世界、知識與意見相分離,而且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了兩個世界與兩種認識之間的對應關系和差異的程度。

1.“線喻”柏拉圖用“線段”形象地說明兩種認識和兩個世界的區(qū)分。他說:“把一條直線分割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樣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們相對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把兩端歸給兩端,把中間歸于中間。知識處于最清楚的一端,與知識相對立的另一端應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無知”,而意見介于知識與無知之間,有程度不等的清晰或模糊程度。與知識、意見和無知的主觀狀態(tài)相對應,客觀領域也有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和非存在的三重區(qū)分。

(二)知識與存在的對應關系柏拉圖不只是從邏輯上論證理念世界與50柏拉圖對四線段代表的意義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作了解釋,深化了兩個世界和兩種認識的區(qū)分:最低階段(4)是影象,或個人的想象和感覺印象。較低階段(3)是關于感性事物的共同知覺。較高階段(2)是對應于低級理念或相的數(shù)學知識。最高階段(1)是對應于本原世界的理智知識柏拉圖對四線段代表的意義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作了解釋,深化了512.“日喻”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倫理原則外在化為世界本原,用太陽比喻哲學的最高原則和目的——善。“日喻”是這樣一個類比:正如感性世界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是太陽,理念世界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是善。按照他一貫堅持的認識能力與認識對象相對應的原則,柏拉圖從兩方面對太陽與善作出類比:在認識能力方面,太陽是肉眼視覺的源泉,善則是“心靈的眼睛”的知識源泉。柏拉圖說,僅有視力和可視對象不足以使肉眼看見對象,必須有一個媒介把兩者聯(lián)結起來,這個媒介就是太陽發(fā)出的光。若沒有光,眼睛只有“視而不見”的能力,光使視力變成看見可視對象的活動。同樣,僅有理智和理智對象不足以使心靈知道理智對象,善為理智提供活動的動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與之相適應的對象。2.“日喻”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倫理原則外在化為世界本原,用太52從認識對象方面說,太陽是感性事物生長的源泉;同樣,善決定知識對象的存在。柏拉圖說:“給知識對象以真理、給認知者以認知能力的實在,就是善的理念。”“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所在之外獲得它們的可知性,并且從善得到它們的存在。”柏拉圖強調,善是知識和真理的源泉,不能反過來用知識和真理來規(guī)定善。善不囿于某一個存在和本質,但卻統(tǒng)攝著所有存在和本質。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只用理智不能把握“善”的全體。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強調精神之愛,他說,愛善、愛美和愛智慧是同一活動:愛善的目標是永恒地占有善,愛美的目標是通過生育在有朽中實現(xiàn)不朽,愛智慧的目標是把有限的知識融匯在無限的持續(xù)過程之中。從認識對象方面說,太陽是感性事物生長的源泉;同樣,善決定知識533.“洞穴”火沿墻走的人

矮墻(被舉雕像)

囚徒

影象洞口3.“洞穴”洞口54柏拉圖用“洞穴”比喻說明了其學說的現(xiàn)實針對性。他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1﹒一群世代居住在洞穴并被鎖住的囚徒,將洞里的影像當作真實的事物。

2﹒一個解放了的囚徒,認識到雕像比影像更真實,洞外的事物比洞內的事物真實。

3﹒自由的囚徒重返洞內,解救同胞未獲成功。很明顯,洞內和洞外分別比喻兩個世界;洞內的影象和雕像分別相當于“四線段”比喻中的幻象和自然物(活物),洞內的火相當于“日喻”中的太陽,洞外的太陽相當于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見的是理念,他獲得知識的漸進過程相當于逐步上升的辯證法,最后認識到最高原則和萬物本原是善。柏拉圖用“洞穴”比喻說明了其學說的現(xiàn)實針對性。他講了一個意味55“洞穴”比喻具有其他三個比喻所沒有的政治哲學寓意,柏拉圖借解放囚徒失敗的故事比喻蘇格拉底的悲劇。他說:“達到這一高度的人不愿參與公眾事務,他們的心靈渴望停留在上方;那些從神圣的沉思下降到世間生活的人會認為自己犯了愚蠢的過錯。”然而,柏拉圖又說,哲學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樣,他們?yōu)榱顺前畹睦妫坏貌环艞墏€人興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參與政治。啟蒙和解放那些陷于悲慘境地而毫無自覺的人,這是哲學家的公民義務。哲學家的最高目標是追求善,但善不只是個人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城邦的公共利益。“洞穴”比喻具有其他三個比喻所沒有的政治哲學寓意,柏拉圖借解56(三)分有和模仿關于“分有”的意義,柏拉圖說:“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為可感事物分有了相,比如,美的東西之所以美,只能是因為它分有了美的型相;同樣,大的東西分有‘大’,小的東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兩個,就必須分有‘二’,要成為一個,就必須分有‘一’。”柏拉圖區(qū)分兩個世界,同時要解釋兩個世界的聯(lián)系。他用“分有”說明個別事物隸屬的相,用“摹仿”說明個別事物與相之間的相似。(三)分有和模仿關于“分有”的意義,柏拉圖說:“相是可感事物57就是說,“分有”表示特殊性與普遍性或殊相與共相的關系。雖然事物分有相,等于特殊從屬于普遍的概念關系,但相不等于概念。對柏拉圖來說,概念是主觀思想,而相是客觀存在。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相,但不可能達到與相等同的程度。比如,《會飲篇》中談到不同程度的美的概念接近于“美的相”或“絕對的美”,特殊形體的“美”分有最小程度的美,所有可感事物的“美”分有稍多的美,善的靈魂分有更多的美,善的法律制度最接近于但也不等于“美”的相。就是說,“分有”表示特殊性與普遍性或殊相與共相的關系。58“摹仿”是一種技藝活動,摹仿是復制品和原型的相似關系。摹仿說解釋了分有說解決不了的問題:認識內容(概念)何以能與認識對象(相)相似?柏拉圖把技藝分為神圣的與人工的兩種,制造者也分為造物主和工匠兩種,于是便有了這樣的四重區(qū)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模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模仿物。關鍵在于神圣的模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這樣,柏拉圖試圖說明,人的意見只是對相的摹仿,而按照意見制造的藝術產品則是摹仿的摹仿。比如,“床”的相是不依賴人的認識和制作的原型,木匠制造的具體的床是對這一原型的摹仿,畫匠繪制的床是對具體的床的摹仿,或者說,對“床”的相的摹仿之摹仿。“摹仿”是一種技藝活動,摹仿是復制品和原型的相似關系。摹仿說59(四)分有說和模仿說的理論困難柏拉圖在晚期對話《巴門尼德篇》中,借老年巴門尼德和少年蘇格拉底的對話,揭示了分有說和摹仿說的種種理論困難。他認識到自己的理念論面臨三方面的困難:第一,分有說不能解釋相與相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也不能解釋普遍概念為什么能夠陳述個別事物的原因;第二,摹仿說不能解釋感性的人何以能夠把握理智世界的理念;第三,兩個世界的區(qū)分沒有解釋理念世界的來源,以及何以能夠統(tǒng)攝感性世界的原因。(四)分有說和模仿說的理論困難柏拉圖在晚期對話《巴門尼德篇》60但柏拉圖沒有認識到,分有說和摹仿說不能自圓其說的根本原因是共相與殊相相分離。雖然柏拉圖的理念論中有概念思維和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但他的分離學說完全違背“特殊性即存在于普遍性之中”、“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的“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他感到面臨思辨的困境,就是必然的了。但柏拉圖沒有認識到,分有說和摹仿說不能自圓其說的根本原因是共61二、晚期思想的發(fā)展柏拉圖在晚期對話中按照蘇格拉底方法繼續(xù)探索共相與殊相、相與個體的關系。雖說后期探索只是對理念論客觀唯心主義的補充,未能擺脫形而上學的思辨,但深入探索過程中包含著思想和存在相互轉化以及概念辯證法的主要觀點。(一)通種論針對在《巴門尼德篇》中提出的理論困難,柏拉圖在《智者篇》中提出“通種”說。他認為“通種”是最普遍的相,通種有三對:“存在”與“非存在”、“動”與“靜”、“同”與“異”。柏拉圖之前各派哲學圍繞這幾對概念矛盾展開爭論。柏拉圖從分析這些概念的意義入手,梳理哲學爭論中的概念關系。二、晚期思想的發(fā)展柏拉圖在晚期對話中按照蘇格拉底方法繼續(xù)探索62通種論的內容六個理念的關系即有的能結合,有的不能結合。

(1)運動與相同、相異的關系:運動異于相同,因為它們是不同的理念;運動又是相同,因為一切理念都分有相同;運動既是相同的又不是相同的;同理運動既是相異的又不是相異的。(2)運動與靜止:這兩個理念是不能兼容的;運動異于靜止。(3)運動與存在、不存在:運動不是存在,又是存在,因為它分有存在;不存在是必然存在的,既存在于運動之中,又存在于每個理念中。通種論的內容六個理念的關系即有的能結合,有的不能結合。63通種論小結:1.存在、不存在、相同、相異可以互相兼容;2.存在、不存在、相同、相異與運動、靜止可以互相兼容;3.運動與靜止不能互相兼容。通種論是對理念論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就柏拉圖學說自身而言,通種論是對《巴門尼德篇》中“分有詰難”的一個間接回答。通種之間的分有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是概念之間兼容與不兼容、兼容但不等同的邏輯關系;個體所分有的相不是單獨的,而是相互貫通、彼此兼容的復雜概念關系,從而可以說明感性事物為什么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動又靜、既是一又是多等相反相成的特征。通種論小結:64(二)“靈魂”回憶說為了回答感性世界中的人為什么能夠認識理念世界的問題,柏拉圖利用畢達哥拉斯派宣揚的“靈魂不朽”、“靈魂轉世”的宗教神話,說明靈魂起著聯(lián)結理念世界和人身體的中介作用。《菲德羅篇》里有一個比喻:神和靈魂乘兩駕馬車跟隨宙斯去赴宴,由于馭手缺乏高超的技巧,在經過陡峭天路時失去對馬車的控制,被頑劣的馬拽落到地上;靈魂被折斷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領域,只得附著于肉體,將肉體作為暫居之處。(二)“靈魂”回憶說為了回答感性世界中的人為什么能夠認識理念65在這個比喻中,理性是馭手,激情是被比作兩駕馬車中馴服的馬,欲望是桀驁的馬。這個比喻的意思是,靈魂在肉體之中獨立存在,依其與肉體的關系,靈魂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純粹的理性,二是服從理性的激情,三是不服從理性但向往肉體的欲望。柏拉圖說,靈魂中的理性在未跌落肉體之前,對理念世界有所觀照,包含著天賦的知識。靈魂在附著身體之后,由于欲望的干擾和肉體“污染”,理性忘記了過去曾經觀照到的東西。只有經過合適的訓練,才能使它回憶起曾經見過的理念。因此,學習就是回憶。在這個比喻中,理性是馭手,激情是被比作兩駕馬車中馴服的馬,欲66蘇格拉底做了一個實驗,通過適當?shù)奶釂枺闶箯奈磳W過數(shù)學的童奴知道如何計算正方形面積,知道兩個正方形面積之比等于它們邊長的平方之比。柏拉圖通過這個事例說明:知識不是后天獲得的,也不是從靈魂中自發(fā)產生的,而是靈魂固有的。知識先天地存在于靈魂之中,但處在潛在狀態(tài),宛如在夢境中一般。學習的作用在于觸動、提示或喚醒靈魂中的理性,使之回憶靈魂中已有的知識。蘇格拉底做了一個實驗,通過適當?shù)奶釂枺闶箯奈磳W過數(shù)學的童奴67“回憶說”認為,靈魂之中已有可知的東西,但需要關注和尋求,才能實際擁有知識。“回憶”是靈魂對自身的關注和理念世界的追求。如果靈魂在肉體之中忘卻了知識,那么,只有凈化肉體的污染,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知識;而最徹底的凈化是靈魂與肉體的完全分離,這意味著個人生命的終結,靈魂重新回到理念世界。在此意義上,柏拉圖說,回憶是“死亡練習”。他認為,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達到,哲學家是唯一不畏懼死亡的人,不畏懼死亡的人也不會畏懼其他任何東西,追求智慧的人因而是最勇敢的人。柏拉圖的理念論就是這樣一種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與神話的辯證法與原始唯心主義的結合。“回憶說”認為,靈魂之中已有可知的東西,但需要關注和尋求,才68“靈魂回憶”說在柏拉圖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為蘇格拉底方法提供了本體論的論證。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夠在靈魂內部誘導出真理,原因在于靈魂回憶起理念世界的知識。用靈魂中關于理念的天賦知識,回答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夠認識理念的詰難。“回憶說”回應了智者為否定知識的可能性而提出的“學習悖論”(學習者既不能知道他一無所知的東西,也不會尋求他已經知道的東西)。“靈魂回憶”說在柏拉圖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69(三)宇宙創(chuàng)造論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借畢達哥拉斯主義者蒂邁歐之口,把摹仿說、數(shù)本原說和靈魂不朽說結合在一起,建構一個神話和數(shù)學相結合的宇宙創(chuàng)造論。柏拉圖說,可感世界是生成的世界,任何生成都有原因,可感世界的原因是造物主的創(chuàng)造。希臘哲學家沒有“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世觀念。柏拉圖認為在創(chuàng)世之前,已有混沌的東西,稱之為“基體”。這些東西沒有具體規(guī)定性,因此不是存在;但也不是非存在,因為混沌至少處在一個“場所”。造物主并不創(chuàng)造這些基體和場所,但按照型相塑造它們的幾何型相。(三)宇宙創(chuàng)造論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借畢達哥拉斯主義者蒂70造物主依據(jù)的最初型相有兩個:正方形的一半和等邊三角形的一半。

造物主先用四個第一種三角形組成一個正方形,再用六個這樣的正方形構成一個立方體(正六面體),這是土元素的型相。造物主又用六個第二種三角形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這樣的三角形可構成正四面體、正八面體和正二十面體,三者分別是火、氣和水元素的型相。此外,造物主還創(chuàng)造了正十二面體的元素。從幾何學上說,正十二面體由五邊形構成,而五邊形不能由最初的那兩種三角形組成。柏拉圖說,造物主直接創(chuàng)造正十二面體的目的是“為了整體,用它們裝飾星座”。正十二面體的元素構成的整體是一個圓球,此即星球和宇宙整體;第五種元素后來被稱作“以太”。造物主依據(jù)的最初型相有兩個:正方形的一半和等邊三角形的一半。71柏拉圖的宇宙模式以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為基礎:地球由土、火、氣、水四元素構成,柏拉圖補充了構成天體的特別元素“以太”。造出元素和萬物之后,造物主又按照自己的心靈,造出“世界靈魂”,彌漫在萬物之間,規(guī)定萬物秩序,推動萬物運動變化。靈魂和形體相結合產生四類生命:天上的神,空氣中的有翼動物,水棲動物和陸地動物。最后,造物主創(chuàng)造的靈魂降生在神創(chuàng)造的身體中,出現(xiàn)了人。如果各部分靈魂在身體中生活得好,它們將返回天上;如果生活得不好,來世轉生為動物。柏拉圖的宇宙模式以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為基礎:地球由土、火72三、政治哲學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生涯密切相關,他終生關心什么是正義的問題。柏拉圖從三個層次討論這個問題。第一個層次是正義的靈魂。他認為在靈魂中,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如果激情和欲望都服從于理性,靈魂三部分和諧,對身體的健康有益,這就是靈魂的正義。三、政治哲學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生涯密切相關,他終生關心什73第三個層次是正義的城邦。柏拉圖認為國家猶如大寫的人,可以“由大見小”,從正義的城邦認識正義的本質。第二個層次是正義的德性。柏拉圖認為在人的生活中,靈魂的各部分與不同的德性相對應,理性的生活是智慧,順從理性的激情生活是勇敢,合理的欲望生活是節(jié)制,身心和諧的生活是正義第三個層次是正義的城邦。柏拉圖認為國家猶如大寫的人,可以74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起源于相互幫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合作的原則首先是社會分工,每個人都按照自然稟賦從事一門職業(yè)勞動,不同德性的人組成不同社會階層:有節(jié)制德性的人組成生產者,有勇敢德性的人組成保衛(wèi)國家的武士,武士中有智慧的人承擔最高領導者職責。社會正義就是每一個人都只做適合自己德性的事情,統(tǒng)治者以智慧治理國家,武士以勇敢保衛(wèi)國家,生產者以節(jié)制為社會提供必需品。反之,三個等級相互干預就是不正義。比如,生產者企圖躋身于統(tǒng)治者,武士企圖掌管治國的大權,這些僭越行為將毀滅國家。柏拉圖的公正城邦反映了奴隸主貴族制的等級觀念,與雅典民主制相對平等的觀念背道而馳。馬克思評價說:“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起源于相互幫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75柏拉圖把現(xiàn)實中的不正義現(xiàn)象歸結為正義程度逐次下降的城邦墮落,從君主制或貴族制墮落到榮譽制,再墮落到寡頭制,又墮落到民主制,最后墮落到僭主制。柏拉圖生活在民主制和僭主制激烈交鋒的時代,他對兩者均持批判態(tài)度柏拉圖把現(xiàn)實中的不正義現(xiàn)象歸結為正義程度逐次下降的城邦墮落,76柏拉圖指出雅典民主制有三個致命缺點:第一,無節(jié)制的自由,社會無序混亂.比如,“現(xiàn)在父親害怕兒子,兒子把自己當作父親一樣的人”。第二,實行大多數(shù)人統(tǒng)治的原則,不按照理性而按照意見決策,造成處死蘇格拉底那樣的不公正的審判。第三,民主制必然導致僭主制。在這種秩序混亂的社會中,人人不能自保,大多數(shù)人愿意一個強者當政保護他們,僭主借機上臺,上臺后制造更大的罪惡,社會墮落至極。雅典民主制作為第一個民主制度,柏拉圖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缺陷。柏拉圖指出雅典民主制有三個致命缺點:77“哲學王”為了建立正義城邦,柏拉圖提出“哲學王”的主張。他說:“除非哲學家成為這個世界的王,或者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王和統(tǒng)治者的人真正成為哲學家,否則,國家的災難,人類的災難將沒有盡頭。”“哲學王”是知識界的代表,作為知識和智慧的公共導師,他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柏拉圖設計了一個教育方案,要從小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有知識、身心健康的武士階層,從中選拔出懂辯證法、有智慧和實踐經驗的治國者。雖然“哲學王”、“正義城邦”是柏拉圖時代不可企及的政治理想,但政治理想不等于“烏托邦”,正如柏拉圖追求的理念世界不等于幻想的虛無世界一樣。《理想國》中的理性論證和一些合理想法,如男女平等、財產共有、公民教育、各種政體的關系和缺陷,等等,使其成為西方政治哲學第一部經典。“哲學王”為了建立正義城邦,柏拉圖提出“哲學王”的主張。78柏拉圖在后期著作《法篇》中,提出了比較現(xiàn)實可行的政治方案。柏拉圖主張以法治國,認為“法律是主宰,統(tǒng)治者只是法律的仆人”,為了防止權力的腐敗,柏拉圖設計的法律制度保留了民主制的一些優(yōu)點,如完善公民大會和陪審團制度。但《法篇》的基調是政治保守主義。在思想上,柏拉圖主張把宗教置于國家指導之下,禁止個人私下崇拜神祇,尤其要采取嚴懲無神論者的法律措施,如終身監(jiān)禁、財產充公等。在政治上,他主張嚴格限制選民資格,不要把城邦建在海邊,國家應是農業(yè)社會,而不是商業(yè)社會,應當生產,而不應進口。這些主張顯然違反從農業(yè)氏族社會向商業(yè)城邦發(fā)展的歷史潮流。由于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既重視法治和公民教育,也主張實行少數(shù)人專制,后來西方政治哲學的不同派別紛紛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和材料,來發(fā)展他們的理論。柏拉圖政治哲學中尋找思想資源,研究和批判柏拉圖政治哲學仍有現(xiàn)實的理論意義。柏拉圖在后期著作《法篇》中,提出了比較現(xiàn)實可行的政治方案。柏79總之,在希臘社會轉型時期發(fā)生的智者運動中,蘇格拉底用揭露矛盾的對話方法討論社會政治問題,推動希臘哲學從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向人的主體意識轉變。柏拉圖繼承和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辯證方法和主體意識,建立了第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把以分離學說為特征的理念論、以善為最高原則的目的論、以數(shù)學型相為基礎的神學宇宙論,與以辯證法為工具的方法論以及以正義為理想的政治哲學結合在一起。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與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相對立,同時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思想,批判愛利亞派的形而上學,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和原始唯心主義的簡單直觀,大大提高了哲學思維水平,標志著西方哲學發(fā)展到用復雜、豐富的概念把握世界和社會的階段。總之,在希臘社會轉型時期發(fā)生的智者運動中,蘇格拉底用揭露矛盾80思考題1.舉例說明智者運動的特征。2.如何理解“德性就是知識”以及“無人有意作惡”?3.蘇格拉底對話法有哪些辯證法因素?4.為什么說柏拉圖理念論的實質是客觀唯心主義,同時還蘊含辯證法因素?5.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有哪些特征?思考題1.舉例說明智者運動的特征。3.蘇格拉底對話法有哪些辯81閱讀文獻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閱讀文獻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82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83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01智者運動03柏拉圖02蘇格拉底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與柏拉圖哲學01智者運動03柏拉圖084本章概要公元前6世紀,希臘社會開始從氏族的農業(yè)經濟向以工商業(yè)為主的城邦經濟過渡。公元前492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為盟主由各城邦組成的提洛同盟在希波戰(zhàn)爭中的大獲全勝,標志著希臘進入繁榮發(fā)展時期。雅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民主制,在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戲劇、建筑、雕塑成就輝煌,歷史、醫(yī)學、數(shù)學的研究也取得輝煌的成果。與此同時,古希臘哲學的中心也轉移到雅典。本章概要公元前6世紀,希臘社會開始從氏族的農業(yè)經濟向以工商業(yè)85伯利克里希波戰(zhàn)爭伯利克里希波戰(zhàn)爭86在經濟和文化繁榮的同時,階級矛盾和社會政治斗爭更加激烈和尖銳。這一時期,希臘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哲學上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各種哲學思想空前活躍,哲學史家一般把這一時期的西方哲學稱作“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而在此之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代師生把希臘哲學發(fā)展到了一個巔峰。本章以雅典由盛到衰的社會變化和希臘文化的深遠影響為背景,闡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創(chuàng)的哲學新領域。在經濟和文化繁榮的同時,階級矛盾和社會政治斗爭更加激烈和尖銳87第一節(jié)智者運動01智者的特點02自然說和約定說03普羅塔哥拉04高爾吉亞第一節(jié)智者運動01智者的特點02自然說和約定說0388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開始興起了智者運動。一般來說,智者運動是指為提高公民的實踐能力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是圍繞人和社會關系的問題而提出的學說,反映了希臘人為擺脫傳統(tǒng)宗教和落后習俗的自主意識的覺醒,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啟蒙運動。智者運動的產生和發(fā)展有三個方面的背景和原因:第一,隨著希臘由氏族社會轉變?yōu)槌前畹纳鐣兏铮ど膛`主和自由民不但向落后的氏族習俗挑戰(zhàn),而且突破了以往自然哲學的狹隘學派界線,迫切需要認識日常生活領域的新哲學。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開始興起了智者運動。一般來說,智者運動89第二,隨著社會文化日益繁榮,崇尚典雅生活和優(yōu)雅語言成為社會風氣,個人自由創(chuàng)造和語言藝術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第三,希臘的政治舞臺充滿著像奧林匹克賽會一樣的激烈競爭。第二,隨著社會文化日益繁榮,崇尚典雅生活和優(yōu)雅語言成為社會風90一、智者的特點在西方哲學史上,智者運動是早期希臘哲學過渡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故了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首先需要理解智者運動的主要特點、代表人物及其哲學觀點。

“智者”來自“智慧”一詞,意思是“有智慧的人”(sophist)。在希臘文里,“有智慧的人”最初是指詩人、音樂家、預言家、狂誦者等。直至公元前5世紀后期,“智者”才專指那些以傳授公開論辯的才能為職業(yè)的教師和在公眾事業(yè)中有所成就的人。一、智者的特點在西方哲學史上,智者運動是早期希臘哲學過渡到柏91智者的特點:

1.智者職業(yè)具有商業(yè)特點。

2.智者運動具有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思想傾向。當時的人們也把蘇格拉底看作一個智者,實際上蘇格拉底批評智者是“批發(fā)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看來,智者與哲學家截然有別,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而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雖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截然不同:哲學家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不懈地追求真理;智者則靠炫耀賺錢。雖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與智者的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詭辯進行不懈的爭論,但他們未從根本上消除這個隱患,使古希臘哲學始終受到懷疑主義的挑戰(zhàn)。智者的特點:92二、自然說和約定說智者雖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彼此一致的觀點,甚至互相攻擊、反對,但智者們具有共同關心和討論的問題。智者的懷疑主要針對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世襲觀念,他們按照各自觀點解釋社會政治和道德的本質。在國家的起源和性質、人和法律的關系等一些重要問題上,形成了自然說和約定說兩派不同觀點。自然說:堅持的“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認為人應按照自己的本性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應受外在法律和習俗的約束。約定說:堅持的“約定”是指非自然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和動物、社會和自然物的區(qū)分,主張用社會力量約束和改善人的本性。二、自然說和約定說智者雖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沒有彼此一致的93自然說和約定說雖彼此對立,但都與傳統(tǒng)的氏族勢力相對立。自然說所要擺脫的本性主要指落后的習俗,約定說所要約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兩派沒有特定的政治歸屬,平民或貴族、民主派或寡頭派既可持自然說,也可持約定說。《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94普羅塔戈拉用約定說觀點解釋了國家的起源,代表了當時民主派的政治觀點,認為人需要在共同認可的道德原則之下組成國家,傳授和學習德性。寡頭派政治家克里底亞(Critias,卒于前403)通過不信神的西敘福斯之口表達了對社會約定的蔑視。他說,最初人生活在無序的野蠻狀態(tài),為了向惡人報復,人們制定了法律,讓正義統(tǒng)治,使暴力屈服。但法律不能阻止人們私下作惡,一些更聰明的人發(fā)明了對神的崇拜,用恐懼和神圣原則阻止人們邪惡的行為和思想。普羅塔戈拉用約定說觀點解釋了國家的起源,代表了當時民主派的政95色敘拉馬庫斯(Thrasymachus,生卒年份不詳)利用自然說為強者的權利辯護。他認為,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數(shù)人”約定而成的,法律是大多數(shù)弱者限制少數(shù)強者本性的枷鎖,它禁止一個人通過強權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然而,出自本性的真理卻是:強者應該擁有比弱者更多的權利,“強權就是公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一些自然派則提出平等和民主的要求,認為人在本性上沒有高低、貴賤、強弱之分。希庇阿斯(Hippias)認為,物以類聚靠自然,而不靠約定,約定是強加在人們頭上的暴君,強迫人去做很多違反本性的事。安提豐(Antiphon)在批判貴族世襲制度和奴隸制度時說,我們敬仰和尊重貴族的后代,卻既不敬仰、也不尊重一個卑賤家庭的后代。這種做法使我們自己成為野蠻人,因為我們都可能是天生的希臘人和野蠻人(大概希臘人和野蠻人平等地繼承了同一個本性)。色敘拉馬庫斯(Thrasymachus,生卒年份不詳)利用自96三、普羅塔哥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前421)生于邊遠城邦阿伯德拉,在雅典傳授講演術20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著作有《論神》、《論真理》、《矛盾法》等。他在《論神》中寫道:“關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存在,也不知道他們不存在。有許多東西使我們不能認識這些,如:問題的晦澀,人生的短暫。”正是由于這段“大不敬”的文字,他被驅逐出雅典,著作也被焚毀。三、普羅塔哥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97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這一命題不是說人決定著萬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說人的認識決定存在著的事物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蘇格拉底把這句話解釋為“事物就是對我顯現(xiàn)的那個樣子”,追問道:事物顯現(xiàn)在人的理智中,還是顯現(xiàn)在感覺中?如果是前者,那么人的理智是衡量事物的共同尺度,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是后者,那么感覺因人而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沒有判斷事物的共同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98蘇格拉底反駁說,如果把個人感覺是萬物尺度的原則貫徹到底,那么沒有理由否認豬、狗、猴等動物也是萬物的尺度,因為它們和人一樣具有感覺,有什么理由說人的感覺優(yōu)于動物的感覺呢?“人是萬物的尺度”于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都承認人的認識能力決定事物的本質,但在人的認識能力是理智還是感覺的問題上持不同的認識論路線。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客觀唯心論者主張?zhí)K格拉底的理智主義路線,而主觀唯心論者主張普羅泰戈拉的感覺主義路線。無論作何種解釋,“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人本主義的第一個命題,明確表達出人是世界規(guī)律的判斷者和社會規(guī)則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蘇格拉底反駁說,如果把個人感覺是萬物尺度的原則貫徹到底,那么99四、高爾吉亞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3~前375)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和修辭學家,著名的智者。他是西西里島雷昂底恩城人,約生于公元前490年或稍后。早年隨恩培多克勒學習修辭、論辯、自然哲學和醫(yī)學。其思想受到過芝諾的影響,但主要來源與普羅泰戈拉。公元前427年為請求聯(lián)合反對敘拉古而出使雅典,晚年在特薩里亞的拉里薩居住四、高爾吉亞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3~前37100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0—前370)在一本題為《論非存在,或論自然》的書中,提出了三個命題:第一,無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第三,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對高爾吉亞三個命題的動機柏拉圖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為了進行邏輯辯論技巧的訓練;二是為了驗證任何事物都有兩種正反相對的說法的相對主義的原則,而后一種解釋具有哲學史的意義。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0—前370)在一本題為《101高爾吉亞提出并論證的這三個否定命題,是要向人們表明:既然被當作絕對不變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說法,其他說法還能有例外嗎?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高爾吉亞不是為了論證不可知論,而是為了反駁愛利亞派的唯心論,他的結論不是虛無主義,而是相對主義。《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102第二節(jié)蘇格拉底01“認識你自己”02“德性就是知識”03“精神助產術”04“小蘇格拉底”第二節(jié)蘇格拉底01“認識你自己”02“德性就是知識”103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曾經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他以教育青年為己任,哲學對于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私事,而是對城邦所盡的公民義務。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圣牛虻,在公眾事務上主持公正,在對話中揭露智者,被民主派視為政敵。政客指控他犯有“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兩條罪名。盡管他在法庭上發(fā)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仍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在獄中仍與人討論哲學問題,最后從容赴死。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104蘇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會正義和國家強盛,這是耽于黨派之爭的政客們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說他反對過民主派,那只是因為他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衰敗,沒有理由認為他反對伯利克里“按照人的能力和貢獻公正地對待一切人”的民主制原則。《西方哲學史》第二章-蘇格拉底哲學和柏拉圖哲學課件105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過他的學生——色諾芬尼(又譯克塞諾芬尼)和柏拉圖的著作來了解他的生平及思想。色諾芬尼在《家政篇》、《辯護辭》、《宴會集》和《回憶錄》四本書中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圖的對話多以蘇格拉底為主角,但一般認為,只有他的早期對話《申辯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羅篇》、《拉刻斯篇》真實反映了庭審期間蘇格拉底的思想。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世人主要通過他的學生——色諾芬尼(106一、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是德爾斐神廟的銘句蘇格拉底早年曾潛心研究自然哲學,但最后得出結論:哲學不能單純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處的人事問題,諸如虔誠、適宜、正義、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義、治國的道理、統(tǒng)治者的品質等。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學家的途徑錯了。他們“用眼睛盯著事物,或者試圖用某種感官來把握它們”,這種感覺觀察的方法毫無幫助,思辨的方法也無裨于事。蘇格拉底原來對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的“心靈是安排一切的原因”寄予厚望,最后卻非常失望。他說:“我往下看,發(fā)現(xiàn)這位哲學家完全不用心靈,也不用任何其他安排事物的原則,而是求助于氣、清氣、水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一、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是德爾斐神廟的銘句107蘇格拉底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表明,他主張哲學研究由自然轉向人事的主要理由出于實用的考慮。他把公眾利益作為哲學的目標,放棄了對自然奧秘的思辨。他習慣于社會交往的實際行動,思想局限在道德實踐領域,并沒有提出世界觀和倫理學的完整理論。但蘇格拉底的批判達到了智者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學內部挖掘出擺脫自然哲學困境的原則,他批評自然哲學家在外部世界尋求的本原猶如支撐世界的阿特拉斯神,他們不知道世界本原就在他們心中,心靈內的原則“比這種神力更強大、更不朽、更能包羅萬象”。蘇格拉底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表明,他主張哲學研究由自然轉向人108蘇格拉底用這句話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他把哲學關注的領域從自然轉向人的內心,通過審視人的心靈來研究自然。他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guī)定外部世界。靈魂是人認識外部事物的中介,為使靈魂不致盲目,必須求助于靈魂內的原則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理。他說:“我首先看準一種我認為最強的道理,不管是原因方面的,還是別的方面的,然后肯定:凡是我覺得合乎這個道理的,我就把它看成真的,凡是不合的,就把它看成不是真的。”蘇格拉底試圖用內心中的確定性原則取代早期自然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代表了希臘哲學向唯心主義發(fā)展的方向。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人,這一評價符合蘇格拉底思想發(fā)展的過程。評價:蘇格拉底用這句話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評價:109二、“德性就是知識”內在于心靈的原則是什么呢?德性這里的“德性”是指過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則,是一切知識中最高尚的知識,是一種每一個人都能夠學會或可以確定的知識。在此意義上,蘇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知識。“德性就是知識”與“認識你自己”是兩條相互呼應的原則: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認識,就是德性;同時也是判斷外部世界和社會行為的原則。二、“德性就是知識”內在于心靈的原則是什么呢?110蘇格拉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自稱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實現(xiàn),這恰恰說明,他實際上并未真正知道這件事的善,他并沒有關于這件事的知識。相反,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會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實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蘇格拉底相信,一切惡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況之下作出的,“無人有意作惡”;“如果人們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們就不會去做這件事;如果他們這樣做了,那只是出于無知。”“無人有意作惡”不是推卸道德責任的遁詞。相反,蘇格拉底強化個人的道德意識認為沒有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度過。沒有內在審視就不能認識自己,就不會知道關于善的知識;沒有德性、不知道善的人沾染上靈魂疾病卻諱疾忌醫(yī),無意作惡的人是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毫無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蘇格拉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