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一致性一、楊淑琴《大同世界與共產主義理想——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7月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契合點和學理的一致性,中國文化中有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以及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等等。而二者根本的契合點在于共產主義和大同世界的共同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與追求。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好、最理想的社會,是中國人民夢想中的大同世界。共產主義指明了中國人傳統理想社會現實的可能性和實現途徑。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共產主義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有道文化,能促使生命的覺醒和人性的解放,是對“歷史之謎”的真正解答。相同點:第一,共產主義社會最終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促使人類解放和人性的覺醒,是最符合人性的美好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這一社會形態中,人性才能徹底得到解放和舒展,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第二,《禮記·禮運》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模式是儒家理想社會的經典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有,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接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睂Υ笸鐣拿枋鲇袃牲c特別值得重視:一是,大同社會是大道社會。二是,大同的精神境界。不同點:孔子和馬克思都指出了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前景。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他們的角度、方法乃至科學性上又有質的差別。大同理想具有空想性,停留在精神層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僅能喚起文人的無限遐想、慰藉勞苦者的心靈而已。但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以及大同思想的精神境界能幫助我們完善對共產主義的理解。二、陳蕾《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研究》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1、在共同理想方面實現二者融合在中國,“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的完美社會,是巾國傳統社會的頂級階段?!按笸币辉~出于儒家《禮記》中的《禮運》?!按笸鄙鐣闹饕诵氖牵簩崿F權利和財物的公有制、選擇賢能的人才治理國家、講誠信的人際關系、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和各盡其能的勞動態度。共產主義提倡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同”社會提倡“天下為公”,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的特征是:社會生產力大大超過告時資本主義已達到的水平、生產資料社會公有、階級不存在、人類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主張社會公有,人人平等。在儒家的“大同”社會巾,尤其強調每一個人都要有他的適當位置來為社會貢獻力量。2、在道德建設方面實現二者融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規定了它內在的包含有功利性和道德性兩種形式。道德性,馬克思主義是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它認為物質是首要的而精神才是次要的。意識和精神對物質和存在有著很大的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也有很強的道義性。在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共產主義信念與理想至關重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可以為了信念、理想而奮斗,甚至可以不顧一切的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自我犧牲,這就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最高體現。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中庸、重義輕利、“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第一種,中庸,顧名思義,持中、不偏不倚,主張凡是保持中立態度。這種道德方法一度深入人心,體現了和平、和睦、和諧的道德觀;第二種,重義輕利的道德觀??鬃右呀泴⒘x利并舉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笨梢娍鬃诱J為重利還是義,是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荀子又形成了“義利結合”,“義先利后”的義利觀。第三種,“天人合一”的道德觀。在儒家、道家兩家看來,人道不同、天道不同,人與道德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道德觀,就是通過艱苦的道德修養以達到最高要求,經過不斷更新,達到“天人合一”的融合。3、在人的發展方面實現二者融合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是以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石揭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規律和馬克思的理想:自由個性與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價值觀的核心。中國古代關于人和人的發展思想博大精深,“天人觀”,是人的發展理論中的第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傳統文化中關于“天人”關系的學說中都肯定人是天地所生,人雖是自然界所生但人在自然界有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與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結合。4、在生態觀方面實現二者融合《中痛》要求人們要積極地參與天地的生化,使自然更加美好,更易于人生存。傳統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是一種追求人類和自然共存的思想,蘊含著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一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不是主仆關系,而是把天地視為父母,把所有生命視為與自己相通的物體。老子將“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天道觀念是其政治論的基礎。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化育的萬物之一。馬克思思想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辯證法,它所敘述的是自然界變化前進的基木規律。這其巾就包括關于人類的產生、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的闡述。三、史野《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文化結合問題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通之處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唯物論。中國歷史上存在一個唯物論的傳統。荀子、王充、范縝、張載、王夫之等都有許多精湛的唯物論觀點。其二,辯證法。老子、《易傳》、張載、程頤、王夫之等的學說中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所以中國學者接觸到西方哲學的辯證法并不感到陌生難解。其三,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創造性貢獻,但此前亦非全無端萌。中國思想史上有許多思想家談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管子》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肯定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韓非、王充等也都肯定衣食豐足是道德覺悟的必需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質生活條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這些觀點雖還不能稱為唯物史觀,但與唯物史觀有相通之處。其四,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理想是西方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中國封建時代還不具備產生空想社會主義的條件。但是,先秦道家老莊學說中保存著對于原始社會的懷念,提出了對于階級剝削的抗議。儒家學者宣揚“大同”理想,講求“天下為公”?!按笸背蔀槿嗣耖L期懷念的理想境界。所以,西方共產主義學說傳入之時,進步人士欣然接受。邵漢明同志亦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相通性歸結為四個方面:其一,人本性。中國古代濃烈的人本意識集中體現在儒家學說中。這與馬克思主義重視人、關心人、突出人的主體價值和主體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其二,理想性。中國古代先哲在創立各自思想體系的同時,大都要描繪一幅社會和人生的理想藍圖,以作為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無論是儒家、墨家抑或是道家,都憧憬、向往和追求“天下有道”的社會,并都把“道”視為一種盡善盡美的有序的和諧狀態。而馬克思主義所以肯定理想的感召作用,視全人類的解放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主張推翻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統治,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最后建立起“自由人的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其三,實踐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固然沒有明確提出實踐觀念,但它所呈現出的力行意識實與此實踐品格若合符節。特別是儒家人物大都是力行主義者或重行主義者。其四,整體性。中國古代先哲長于用整體的觀點和視野觀察和把握事物,以致我們可以將傳統思維方式歸結為整體思維。此種思路和致思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倡導的辯證思維亦頗相吻合。辯證思維的特點即是用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摒棄否認事物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認知方式。張允熠先生將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指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學理上的相通性歸結為“四個一致”:其一,二者在宇宙觀上具有一致性。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其二,二者的致思趨向具有一致性。所謂致思趨向即認識路線。二者都承認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途徑和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人們在實踐中首先獲取的是感性認識,然后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其三,二者對人的本質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因為“儒學重視從現實物質生活根源中尋找歷史發展的動因”,因而與唯物史觀“相通相合”。其四,二者的社會學說具有一致性,都向往“大同世界”。體現了它們之間具有共同的終極關懷。蔡方鹿、田廣清先生著重闡述了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通與契合。蔡方鹿肯定民本主義、重民思想與“解放全人類”思想的契合、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目標的契合,“大公無私”與公有觀念的契合,“一以貫之”之“道”與重視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契合,辯證思維傳統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契合,知行統一與理論聯系實際的契合。田廣清先生認為儒學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這些相通之處表現在:“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禮法結合,德刑相參”與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和兩手抓:“選賢任能”思想與黨的干部路線;“經世致用”思想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知行統一”觀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修身”思想與批評自我批評作用;樸素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群體價值觀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重教化傳統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諧觀與安定團結;變革維新思想與改革開放;富民思想與共同富裕;廣開言路思想與人民民主;為政清廉、節用裕民思想與大公無私、艱苦奮斗;強本抑末思想與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崇文重教思想與科教興國。四、張敏《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共中央黨校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1、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天下為公”的追求,有著內在的一致性。特別是它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引起了深受外來資本壓榨和盤剝的中國人的共鳴,產生了很強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它符合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了中國先進人士的思想需求?!抖Y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老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的特征是財產公有、政治民主、人民幸福、社會和諧。這種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人類普遍幸福的大同世界,是我國歷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馬克思主義作為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的學說,立足于唯物史觀,從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入手,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人性異化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并認為通過無產階級的社會實踐和革命運動,終將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到那時,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于分工的情形就會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會消失,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個人能夠全面自由的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集體財富極大豐富。在這樣的狀況下,社會就會真正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馬克思主義重視人、高揚人的主體性,提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的觀念相契合?!懊癖尽眰鹘y由來已久,西周初年就有“敬天保民”的觀點,老子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也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馮友蘭先生說“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人的評價很高。人在宇宙中占了很高的地位,人為萬物之靈。中國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人與天地參’,這個‘參’就是三,與天地叁就是靈魂天地并立為三。所謂‘三才’,就是天、地、人。這話在《中庸》里說過,說是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才可以與天地參。《荀子》上面也講過,‘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智,夫始能參?!薄霸谥袊軐W里,無論是唯心主義的傳統,還是唯物主義的傳統,都認為人與天地參,這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傳統?!边@些傳統觀念沉淀于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之中,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成為理解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的思想前提。3、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具有相通之處。中國傳統哲學包含著悠久的唯物論傳統,肯定世界是物質的觀點。認為“道”是世界上所有物質的基礎,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轉移。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的反映。雖然我國傳統的哲學中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帶有直觀性和模糊性,但其思想堅持了唯物論的根本方向,在本質精神上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相符合的。中國傳統哲學也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思想,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事物發展的矛盾規律的認識,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和“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觀點又反映出傳統文化“尚變”的思想,這些都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中對立統一、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相一致。雖然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帶有一定的經驗性,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為我們奠定了良好的認識世界的基礎。五、祁程,鄭憶石《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同傳統文化的價值契合及其變革》理論導刊2012.4一、傳統辯證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的同構中國傳統哲學包含著深厚的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思想。這些樸素的傳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深層理論契機。二、“大同”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價值追求相通“共產主義”一詞是外來的,但建立一個類似的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中國卻是古已有之。所謂“大同”,就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財產共有,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社會財富的社會。三、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交互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價值契合點,即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都在不同層面上表現出對人的高度重視。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雖然有著層次上的差別,但在價值取向上卻基本一致。所謂民本思想,是主張以民眾為社稷之根本,認識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民眾為發政施治之基礎與標準的政治思想,其根植于尚農重農的社會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體。四、“經世致用”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生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包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同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思想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字?!敖浭乐掠谩蹦酥匮芯慨斍按嬖谥恼?、經濟和文化等實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學問。“經世致用”傳統思想可上溯到孔子的經世哲學。五、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國傳統哲學“知行觀”的融通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在哲學形態與精神氣質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與融通性,很大程度在中國哲學史上長期爭論的認識論問題、特別是“知”和“行”的關系問題上反映出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素有注重實踐的傳統,雖沒有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但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幾千年的“行知”思想都濃縮了不同層面意義的實踐觀思想。儒家知行觀中,“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知覺,而“行”則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實踐,“知”與“行”的關系彼此分離,形成了“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樸素的行知觀,強調“行”即實踐的重要性。六、魏范青《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契合》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一)中國傳統的“重人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學論具有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側重于對人的高度關注,并將人放在價值觀念指向的主體位置上。盡管中國的“重人主義”思想是根植于尚農和重農的封建社會心理深層結構之中。但重視民眾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的確與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論觀點是相通的。馬克思承認人具有一般性,更強調人的社會性。他還進一步指出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歷史運動的指歸。(二)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與共產主義理論有相似之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亦即大同、小康社會的理想,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性精華,也是最具有現實生命力的人文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人與勞動異化的前提下,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點,并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自由人聯合體,是一種按需分配、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相互合作,以和睦為特征的新型社會,這樣的社會無疑是高級的和諧社會。(三)中國傳統的知行觀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具有內通性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多以現實的社會政治為基本研究對象,致力于探索安邦定國之道,并形成了以重政務為特征的經世思想,這種經世思想強調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并通過實踐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色。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提出實踐觀念,但所呈現出來的知行觀與實踐的品格相符合。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實踐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哲學。七、董愛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與融合研究——從文化與人性層面的思考》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4月第一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層面的無神論思想一、中國歷史上無神論思想同世界所有的宗教不同,唯有儒學和馬克思主義認為主宰一切的是人而非神。自儒學創始至今,可以說無神論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二、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思想基礎第二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層面上的辯證法思想一、儒學的辯證法思維《易傳》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等,具有精粹深邃的辨證法觀點。在儒學思想中,可貴的辯證法思維很早就已產生??鬃犹岢觥皟啥恕庇^念,盛贊中庸之道,他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老子》里的“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己成為人們的常識。宋代以來,張載提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正蒙?參兩》)的深堪命題,程頓明確提出“物極必反”,邵雍宣揚“一分為二”,朱熹更講“一中有二”。到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了關于動靜、新故的深刻觀點。中國傳統辯證思維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儒學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所謂客觀辯證法,就是隱藏在客觀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規律。第二,儒學主要強調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統一。第三,儒家強調辯證法的適用性。第四,“對立統一”是儒家辯證法的核心。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論唯物主義辯證法即對立統一規律主要可以轉化為以下一些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方法,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方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第三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本主義思想一、儒學中的民本主義思想傳統民本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理論構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民”在“邦”、“國”中之地位與作用。第二,君主、政權與“民”之間的關系。第三,“固本”與“寧邦”之關系與固本之措施。所謂“本固邦寧”即民存則社稷存,民亡則社稷亡。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本主義思想第四節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性存在思想一、馬克思主義肯定并強調人的社會性存在1.社會性揭示了人區別于動物的特殊本質,是人類特有的根本屬性2.個人只有處于社會的各種關系的聯系的總和之中才能生存下去3.決定個人社會經濟生活的是社會生產關系二、儒學從人的社會倫理關系來立論儒家從人與社會及其他共同體之間的依賴關系出發,從人的社會個體性出發來立論,揭示了人與生俱來的親社會性,從而強調“仁”這一作為人性善的本能與必然。三、儒家認為信義是人立于社會的根本四、天人合德的賢人政治觀和生命哲學觀儒學思想在其本質上講人性善。八、劉學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與交融》理論學刊2012年11月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1.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同”的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的契合。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契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哲就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說和陰陽論的樸素唯物論?!盾髯印ぬ煺摗穭t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自然論思想,認為天地自然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早在《易經》中就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陰陽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彼此既是相對的,又是不可分割的。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有無相生”、“相反相成”等辯證的矛盾概念,還認為矛盾雙方總是在相互轉化,“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孫子兵法》則提出了敵我、強弱、勝敗、虛實、利害、奇正、迂直等一系列概念,認為它們構成了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轉化。4.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和諧理念的契合。九、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論》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一致性和互補性(一)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一致性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統一性與傳統文化的“氣本論”中國哲學具有物質本體論的傳統。在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原始樸素的唯物主義宇宙本原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傳統文化的物質本體論,已經看到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這一點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相通性。2.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3.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傳統文化的知行統一觀關于認識的方法,強調悟性思維是中國認識論的根本特征,同時,傳統文化也講究從經驗到理性的認識方法。關于知和行的思想,傳統文化很少有為認識而認識的思想,為了實踐而認識貫穿傳統文化認識論。關于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傳統文化中沒有“真理”一詞,與之相對應的是“真知”??鬃与m然對真知的檢驗標準沒有直接的論述,但是從他的言論中也反映出檢驗真知的標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4.傳統文化的歷史觀與唯物史觀(1)傳統文化不僅“究天人實際”,而且“通古今之變”。所謂“通古今之變”,即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總結經驗教訓,以期實現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歷史的發展是進化還是退化;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動因;道德與經濟的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業步行街改造項目2025年安全生產評估報告
- 綠色金融與環保產業融合發展前景分析
- 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水印技術數據保護與工業互聯網安全風險預警研究報告
- 環境監測行業智能化發展趨勢下數據質量控制的關鍵指標研究
- 模具制造數字化設計2025年在家電行業中的應用與創新報告
- 能源行業CCS項目經濟性評估與產業協同創新報告
- 區塊鏈版權交易平臺-版權管理的未來
- 2025年會計工作年終總結模版
- 造紙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分析
- 壓力容器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展望
- 掛靠公司合同樣本
- TSG 23-2021 氣瓶安全技術規程 含2024年第1號修改單
-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三篇
- 2024年河南省機關單位工勤技能人員培訓考核高級工技師《職業道德》題庫
- 海南省三亞市(2024年-2025年小學三年級語文)統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含答案)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廣東省標準)
- 2024年全國青少年信息素養大賽初賽試題
- 建設項目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投標方案
- 2024年湖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練習100題及答案
- 量子力學+周世勛(全套完整)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