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提綱答案_第1頁
中建史提綱答案_第2頁
中建史提綱答案_第3頁
中建史提綱答案_第4頁
中建史提綱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華僑大學中國古代建筑史綱復習提綱PAGEPAGE23華僑大學中國古代建筑史綱復習提綱(2011年)一、緒論: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國古代主要建筑體系(四種)生土建筑體系,石構建筑體系,氈包式建筑體系,木構架建筑體系2、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種,特點+簡圖)抬梁式木構架—多見于北方柱子上擱置梁頭(有斗栱時,則梁頭擱置在斗栱上)梁頭上擱置檁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穿斗式木構架—多見于南方用穿枋將柱子串聯,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用斗枋將柱子串聯井干式木構架—東北、西南等林區用井干壁體作為承重結構墻受木材長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闊和進深較小干闌式木構架—炎熱潮濕的山區或水域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生活層架空,防潮、防蟲蛇野獸3、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優缺點優點:1.取材方便,易于積累儲備材料2.工期短,易施工3.便于修繕、搬遷、擴建4.承重與維護結構分工明確5.有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6.適應性強(氣候、地形、功能)缺點:1.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態環境惡化2.易遭火災、腐蝕(白蟻)、腐朽3.簡支梁體系,空間體量和功能受限4.存在技術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營造寧靜、安全、私密的生活環境方便采光、通風、排泄雨水提供室外活動場所種植花木,美化生活多元功能:空間聚合、氣候調節防護戒衛、場所調適禮儀倫理、審美怡樂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的主要特點(四項)1.簡明平面以間為單位(多為單數)柱網和結構布置簡潔明確2.真實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結構可見3.有機室內空間可靈活分隔,滿足不同功能室內、外空間相互流通滲透,與環境融為一體4.平面、結構、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建筑外觀須和平面、結構同時考慮:-決定進深時要考慮屋架梁長度和檁條數量-畫立面時要確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頂高度。6、中國古代建筑兩種發展模式官式建筑:工官掌管建造官員統一掌管設計、預算、施工等建造有圖紙、法式和條例加以約束建筑式樣統一,無地區差別性人力、財力、技術集中反映當時全國的最高技術和藝術水平民間建筑:各地工匠參與設計并承擔施工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鮮明建筑式樣變化多端呈現我國古代建筑豐富多彩的面貌7、李誡、《營造法式》、樣式雷、燙樣(基本概念)李誡:宋,字明仲,官至“將作監”,編修《營造法式》營造法式:是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為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頒行的一套規范。涉及建筑設計、結構和施工樣式雷家族:始祖雷發達,共有六代人供職于清廷,負責建造故宮、三海、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西陵等燙樣:施工前用1/100或1/200的模型作設計8、牌坊、華表(基本概念)牌樓與牌坊:一種標志性建筑物,面闊一到七間牌樓由柱、梁枋、斗拱、屋頂組成,沒有斗拱和屋頂的牌樓稱為牌坊位置顯著,通常位于一組建筑群的最前面,一座城市的中心或通衢大道的兩端華表:一種標志性建筑,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門之外,或橋頭和建筑的四周組成:柱頭:承露盤+神獸柱身:巨龍盤繞,龍首向上,龍身布滿云紋,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基座:須彌座二、第1章:古代建筑發展概況1、茅茨土階(基本概念)夯實素土臺階,茅草屋頂2、高頤太守墓石闕(立面簡圖)3、河北趙縣安濟橋(概況、建造者、立面簡圖)又名趙州橋,位于河北趙縣城南,橫跨洨水南北兩岸.隋代石匠李春建造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敞肩拱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橋裝飾雕刻精美,造型平緩舒展、輕盈流暢4、唐代建筑風格比例宏大寬廣造型富于彈性和張力屋頂平緩,出檐深遠建筑色彩以紅、白兩色為主氣魄宏偉,嚴整開朗樸實無華,莊重大方,輕靈瀟灑5、宋代建筑風格建筑造型多變,比例偏于纖細裝飾繁密復雜,色彩絢麗風格秀美、輕靈華麗,柔美細膩三、第2章:住宅與聚落1、我國民居住宅的主要構筑類型(十種,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1.木構抬梁、穿斗與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貴州)主要特征:抬梁式木構架—多見于北方柱子上擱置梁頭(有斗栱時,則梁頭擱置在斗栱上)梁頭上擱置檁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穿斗式木構架—多見于南方用穿枋將柱子串聯,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用斗枋將柱子串聯2.竹木構干闌式(廣西、海南、貴州、四川等地區潮濕的山區或水域)主要特征: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生活層架空,防潮、防蟲蛇野獸3.木構井干式(東北、西南等林區)主要特征:原木井干壁體作為承重結構墻,受木材長度限制,住房開間較小4.磚墻承重式(陜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主要特征:磚用于砌墻承重、圍護5.碉樓(西藏、青藏高原、內蒙古,多山地區)主要特征:外墻為厚實高大的收分石墻內為密梁木樓層6.土樓(福建、廣東、贛南等地)主要特征:紅壤(質地黏重、有較大韌性)+硬木+竹片(拉筋)+糯米、紅糖(凝固劑)+沙石、石灰7.窯洞(豫西、晉東、隴東、陜北、新疆吐魯番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干旱少雨)主要特征: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向土層方向求得空間,少占覆地以天然土起拱為結構特征8.阿以旺(新疆南部)主要特征:帶天窗的大廳(夏室),中留孔井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80厘米,供起居會客,后部作臥室(冬室)土墻木構,密肋平頂,帶外廊9.氈包(內蒙古、新疆)主要特征:輕木骨架覆以毛氈牧民的移動式房屋搭建方便,構造簡單,便于遷徙10.“一顆印”(云南昆明一帶、高原地區)主要特征:墻厚瓦重外墻為厚重的土坯磚、夯土墻或外磚內土穿斗式屋架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3、北京四合院的特點及成就(三進四合院平面圖,標注主要建筑名稱)建筑形式:抬梁+硬山色彩:灰頂、青磚房屋墻垣厚重,對外不開放靠朝向內院的一面采光院內噪聲低、風沙少、私密性好成就:北方地區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布局嚴整、建筑質量高裝飾、裝修華麗講究中軸對稱,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素樸、實用,是理想的人居環境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門(六種,等級)屋宇式——等級高墻垣式——等級低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隨墻門5、抄手游廊、垂花門(基本概念)抄手游廊:連接和包抄垂花門、廂房、正房的廊子,沿院落外緣而布置,是開敞式附屬建筑,形似抄手而得名。垂花門:位于住宅中軸線上的內宅門,外院和內院的分割點,造型多華麗。6、門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作用體現身份地位是中國建筑最主要的構成要素門的等級和門弟觀念很深引導秩序門是建筑主題的序曲,是藝術序列的起點分屆內外門在建筑組群里是轉折點和變換封閉空間景象的中介,建筑群平面布局中的節奏和韻律依靠門來體現四、第3章:宮殿、壇廟、陵墓1、三朝五門(基本概念)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曰“天子諸侯皆三朝。”又注《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的由來。三朝即:大規模禮儀性朝會,日常議政朝會,定期朝會三種。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舉行朝會,也就無所謂三朝之制了。2、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發展的幾個階段(結合實例)宮殿發展的四個階段茅茨土階,如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宗廟、宮室遺址高臺宮室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縱向布置“三朝”3、明清北京故宮的總體布局、設計方法及成就缺設計手法總體布局宮殿所在地區稱皇城,位于北京內城中心偏南,呈不規則形狀,宮城之內,大致分成外朝和內廷兩區,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內廷以乾清宮為界,其北屬帝王生活區,內廷以乾清宮,乾寧宮為主體,位中軸線上。其東西兩側為東六宮,西六宮,嬪妃居住處。成就規劃設計嚴整,造型壯麗,功能完備體現建筑組群布局的高超藝術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中國宮殿建筑完全成熟的典型4、明堂(基本概念)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我國古代壇廟建筑的基本類型(三種)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賢祠廟6、北京天壇的總體布局、設計方法及成就(總平面簡圖)總體布局①天壇的規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跡,北面兩角墻呈圓形,南為方形,象征天圓地方。②整個建筑組群有內外兩重圍墻環繞,總面積280公頃。③由于傳統禮制關系,天壇位于大街東側,主要入口設在西面。④按使用性質分為四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屬建筑;北部以祈禱豐年的祈年殿為主體;內圍墻西門內南側為齋宮;外圍墻西門內建有飼養祭祀用牲畜的犧牲所和舞樂人員居住的神樂署。設計方法①建筑設計遵循嚴格的思想要求,在藝術上表現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與天之間的密切關系。(圓形平面、附會天為“陽”使用奇數,屋面使用藍色琉璃瓦)②在空間組織上,通過軸線及空間對比手法的運用,明確突出主體。(舉例分析)③大片的松柏在創造肅穆、靜謐的環境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成就集中體現中國古代建筑符號是中國建筑藝術上的成功作品總平面布局、單體建筑設計和細節表現出高度的創造性7、黃腸題湊(基本概念)古代帝王和諸侯王墓葬的一種葬式。黃腸,柏木黃心,應為去皮后的柏木。題湊,木頭的頭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黃腸題湊”是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后逐漸發展成為木構地宮。作為一種葬式,“黃腸題湊”始于上古,多見于漢代,漢以后很少再用。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點、設計方法及成就五、第4章:宗教建筑1、山西五臺山唐代建筑佛光寺東大殿的空間、結構與藝術(立面、平面簡圖)2、佛塔類型(按形式分,六種,特點)樓閣式塔從樓閣發展而來塔的平面,晚唐以前以方形為主,宋、遼以八角形為主,塔內多為空心密檐塔分塔身、塔檐、塔剎三部分底層最高,約為總高的1/3檐口為單數,疊澀出檐,逐層收分,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喇嘛塔雙層塔座+瓶形塔身+塔剎臺座多呈亞字形塔身為白色,俗稱“白塔”金剛寶座塔數量較少,僅見于明清方形高臺上置五座塔中心一座最高大,一主四從單層塔多作墓塔,或供奉佛像平面:方、圓、六角、八角等僅有基臺,不筑基座小乘佛教佛塔3、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概況,結構成就)同佛光寺大殿、獨樂寺成為中國古建中的三顆明珠、北方四寶之一(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是我國現存唯一最早、最完整的木塔概況位于山西應縣城內建成于遼清寧二年(1056)平面:八邊形;底層副階周匝立面:五層六檐;兩層磚石基座結構:金箱斗底槽,殿堂結構結構成就八角形平面:利于抗風內外槽結構高寬比較小:1/2底層加固包砌厚達1米的土坯墻,增強柱子的穩定性設置夾層四個夾層利于結構穩定門窗四個正面開門,斜面不開佛像首層設置最大的佛像建筑構件較小,層高低,自重輕4、經幢(基本概念)在八角形石柱上鐫刻經文,用來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5、明清時期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6、中國四大名窟(省、市、窟名)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以石刻為主要內容的佛教造像,置于露天或淺龕中,以群組形式出現或與石窟并存六、第5章:古代木構建筑特征與詳部演變1、面闊七間清式建筑各“間”的名稱明間:正中一間次間:明間左右兩側梢間:次外一間盡間:最外一間2、中國古代建筑臺基的作用防水避潮抬高地面標高,御潮防水,抬高木構架,防碰撞穩固屋基露在地面上的基礎(柱高的15%),防止房屋不均勻沉降調適構圖取得造型上的穩定感,形成強烈、獨特、純凈的色彩構成擴大、調節體量具擴展余地,強化殿堂的崇高感、寬闊感調度空間組織空間,突出重點標志等級以高為貴等級制度的需要獨立建壇可構成獨立單體,用于祭祀建筑3、宋式、清式須彌座(特點+簡圖)宋式1、分層多,九層2、秀氣精致3、主次分明4、有不合理線條,易積水清式1、分層少,六層2、粗壯3、不分主次4、有所改進,線條合理4、宋式、清式欄桿(特點+簡圖)宋式配件多間距大、細長、空大欄板空,仿木構柱頭形制:寫實雕刻(獅子)宋式欄桿分類單勾闌:只用一層闌版;重臺勾闌:用兩層闌版清式配件少間距小、粗大、空小淺線條,石頭化柱頭形制:圖案化雕刻園林建筑的欄桿5、木結構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種)無廊前出廊前后出廊周圍廊6、中國古代大木作基本構件(五種,詳部名稱)由柱、梁、枋、檁、椽等組成7、宋《營造法式》四鋪作斗栱(兩種形式,簡圖)P276圖8-128、中國古代屋頂的主要形式(五種,等級,透視簡圖)1.1廡殿(四阿頂、五脊殿)古代建筑中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條正脊+四條垂脊用于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形式單檐、重檐1.2歇山九脊殿最基本、最常見的建筑屋頂形式兩坡頂+周圍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等級僅次于廡殿頂風格多樣1.3懸山挑山、出山兩坡頂的一種屋檐兩端懸伸在山墻以外,保護山墻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等級次于廡殿和歇山頂一般用于較次要的建筑店肆、民居1.4硬山兩坡頂的一種山墻與屋面相交,屋面不懸出山墻以外磚石山墻,高出屋面應用廣泛于民居和北方地區1.5攢尖斗尖屋面較陡,無正脊,以數條垂脊交合于頂部,形成尖頂,其上覆寶頂用于面積不太大的建筑屋頂宮殿、寺廟、園林、塔、亭、閣(單坡、平頂)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義、平面簡圖、實例)內外柱高相等柱徑基本一致,柱網規則柱與上部屋架通過鋪作層連接多用于高等級、大體量建筑宋《營造法式》——殿堂內外柱高不等柱徑不等,柱網靈活按不同要求、荷載選擇長度和斷面結構進步多用于低等級、小體量建筑宋《營造法式》——廳堂生起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檐口呈一緩和曲線做法:當心間柱不升起,次間柱升兩寸,以下各間依此遞增側腳宋《營造法式》前、后外檐柱向內傾斜柱高10/1000兩山墻向內傾斜8/1000角柱在兩個方向都有傾斜使建筑有較好的穩定性金箱斗底槽平面柱網由內外兩圈柱組成實例: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個區實例:山西晉祠圣母殿雙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個區實例:北京清故宮太和殿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將平面等分常用在門屋建筑中實例: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移柱造將若干內柱移位實例: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減柱造減少部分內柱實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副階周匝建筑主體以外另加一圈回廊一般用于較隆重的建筑實例:山西晉祠圣母殿10、中國古代斗栱組成、宋清名稱、發展趨勢(五項)、作用組成:1、斗、升2、栱3、昂趨勢:由大而小由簡而繁由雄壯而纖巧由結構而裝飾由疏朗而繁密作用:結構作用支撐挑檐檁、遠挑屋檐將屋面荷載傳遞到柱子上使孤立的柱子形成有機柱網減少凈跨裝飾作用建筑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模數作用建筑尺度的衡量標準等級制度的象征11、木結構采用模數制,宋代以“材”為標準,清代以“斗口”為標準12、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區別大木作(概述):木構架建筑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梁、枋、檁、椽等組成,是建筑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決定因素小木作(裝修):作用:分割室內外空間,采光、通風,保溫、防護,裝飾美觀13、清代建筑色彩(七種,按等級)以黃色最為尊貴等級:黃、赤、綠、青、藍、黑、灰14、清式彩畫(三種,等級)和璽彩畫等級最高用于宮殿、壇廟的主殿等構圖:以龍風為主題旋子彩畫等級次于和璽彩畫用于官衙、廟宇的主殿、壇廟的配殿和牌樓建筑等構圖:以帶旋渦狀的幾何圖案為主蘇式彩畫等級最低用于園林建筑和住宅構圖:由圖案和寫生兩部分構成15、檁數分配圖《清式營造則例》(十二種,簡圖)五架無廊六架前檐廊七架無廊八架卷棚九架無廊四架卷棚六架卷棚七架前后廊八架前檐廊九架前后廊16、收山、推山、梭柱、叉手、托腳、卷殺、抱鼓石、雀替、生起、側腳、抱廈(基本概念)收山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目的:使屋頂不過于龐大推山廡殿建筑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手法,正脊向兩端推出,加長正脊長度,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合曲線梭柱柱子上下兩端(或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見之,明代仍見于江南民間建筑,見圖8-10叉手(脊桁兩側的斜桿,用以固持脊*)、托腳宋代建筑上各*均用斜桿支撐固持。其中支撐脊*的斜桿稱為叉手,其余稱為托腳卷殺宋代栱、梁、柱等構件端部作弧形(其輪廓有折線組成),形成柔美而又彈性的外觀,稱為卷殺。卷有圓弧之意,殺有砍削之意抱鼓石使用部位:踏步下端石欄桿結束處,垂帶欄桿或橋座欄桿的端部;組成:圓形古鏡為主體;裝飾:卷瓣曲線的外輪廓作用:頂住最末一根望柱,保持欄桿的持久穩定;欄桿隊列的盡端造型處理;角度可任意調節,適應不同坡度欄桿雀替宋稱綽幕枋,置于梁枋下與檐柱相交處的短木;可縮短梁枋凈跨距離,改善節點構造,防止方形框格變形。(藝術過渡:直線→柔和的曲線;做法:雀替長度為該間面闊的1/4,各開間雀替高度相同。)生起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檐口呈一緩和曲線側腳把建筑物得一圈檐柱柱腳向外拋出,柱頭向內收進,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頂重量產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構架的內聚力,以防散架或側傾。由于此法給施工帶來許多麻煩,所以明代以后逐漸減弱最后廢棄不用,代之以穿枋和改進榫卯等辦法來保持木構架的穩定性。抱廈即在主建筑之一側突出一間(或三間—),見圖5-6七、第6章:建筑意匠1、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影響和應用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認為大自然由這五種要素構成,其盛衰使大自然產生變化,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次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相克次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