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神分析治療神分析冶療就是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心理矛盾沖突挖掘出來,剝去其偽裝,使其上升到意識中來,并讓患者對其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指導下得以糾正或消除,從而使心理障礙得以消除,病情得以治愈。治療的過程一般是在溫暖、安靜的房間里,讓病人斜躺在舒適的沙發床或椅上,面朝天花板,治療者坐在病人身后,讓患者集中注意力于回憶上。每周需治療3~5次,每次需時間40—50分鐘,整個療程短者3個月至半年,長者2~3年甚至更長。這里簡要介紹幾種主要治療技術。(一)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on)這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技術。在患者進入診室后讓其躺在舒適躺椅上,然后鼓勵患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訴述其想要說的話,把積郁于心頭的一切想法都說出來。無論是與疾病有關的,還是無關的;無論是重要的、有意的,還是不重要的、無意義的;無論是自己愿意講的;還是自己不愿意講的;無論是符合道德的,還是難以啟齒的;總之,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醫生對談話的內容要保證為病人保密,鼓勵病人按原來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怕難為情或怕人們感到荒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講出來的東西,卻有可能最有意義并對治療方面的價值最大。在進行自由聯想時,治療者不要隨意打斷患者的話,只是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一般來說,醫生往往鼓勵病人回憶從童年起所遭遇的一切經歷或精神與挫折,從中發現那些與病情有關的心理因素。直到治療者和患者都認為已經找到了病的根源為止。但從整個過程來說是相當長的,有的數周,有的數目,有的則要數年才能完成。因此事先應向病人說明這點而取得較好的合作。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阻抗、移情或反復現象。要鼓勵病人堅持信心。只要把潛抑在無意識中的、患者自己覺察不到的心理矛盾沖突呈現到意識中來,使病人有所領悟,并進行重新認識、批判和調整,疾病自然就痊愈了。自由聯想法的適應證主要是各類神經癥,心因性精神障礙與心身疾病等病人,也可用于部分早期或好轉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但不適用于發病期的精神分裂癥、躁郁癥與偏執精神病等病人。(二)夢的分析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做夢的人為了避免潛意識的欲望被察覺,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慮的產生,是通往無意識領域的重要途徑。因此,夢的分析就成為接觸無意識、挖掘被壓抑的心理沖突或創傷的一種有效手段。弗洛伊德認為與夢境內容有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類:(1)睡眠時軀體受到的刺激如房間太冷,會夢到身陷冰天雪地的山谷中。(2)日間活動殘跡的作用即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人們可以在夢中繼續完成白天的智力活動。(3)潛意識內容的反映這是最重要的。他把夢分為“顯夢”內容與“潛意”內容兩部分。顯夢是指做夢者能意識到并能體驗到的夢境的具體內容;隱夢則是指這些夢境具體內容所代表的無意識的象征性的含義。治療者的任務就是從做夢者的表面內容深人到隱含內容,去解釋夢中符號,找出它的象征性含義,把經過化裝變形的夢復原,從而發掘出做夢者潛抑在無意識里的心理矛盾,以便幫助患者正確解決其致病情緒。人們通過“夢的工作”中的那些規律或心理機制而表現為各種離奇的夢境,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類:(1)象征:即用一種中性事物來象征替代一種所忌諱的事物,可減少或避免引起夢中自我的痛苦或創傷。例如,用細長、尖銳、蛇蟲等東西來象征陰莖。(2)移置:指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愛或恨)轉移和投向另一個對象方面去。如一位神經癥男青年夢到一位穿黑衣服的陌生婦女,開始沖動地對她擁抱,繼而對她進行了殘酷的攻擊。經過分析,夢中這位婦女實際是他的母親,因為其童年父親病死后,她拋棄了他而另嫁人離去。(3)凝縮:指在夢中,將內心所愛或恨的幾個對象,凝縮成一個形象表現出來。最生動的例子就是《紅樓夢》是賈寶玉游幻境時夢到仙子領他與其仙妹成親。這位美女的形象是他所愛的三個女性的意象經過凝縮而構成的。(4)投射:指在夢中將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意與意念,投射于他人,而減輕對自我的譴責。如一男青年夢中夢到其未婚妻別有的戀人并與人幽會。經過分析卻發現他對未婚妻有所不滿而萌發了追求其他女郎的意念。(5)變形:指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慮性神經癥。其夢中夢見父親病愈又能掌握家務了。經過分析,他的潛意識中盼父早死的不孝意念受到超我的嚴厲壓抑,通過“反相形成”而產生了“父親病愈”的“反”夢。(6)“二次加工”:指做夢者在夢醒過程中,往往會無意識地對自己的夢進行修改加工,使它比較有次序或合乎邏輯一些;或者將夢中最有意義的東西反而置于次要或不顯著的地位。(三)移情分析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治療者和患者建立起和諧親密的關系能大大促進治療的效果,但由于療程很長,醫患之間的關系可能會超出理智的溝通或對話,而包含了強烈的情感。患者把過去與父母的病態關系轉移到與治療者的關系上來,即患者對自己疾病的關注明顯降低,而對治療者的興趣漸漸突出:弗洛伊德把病人的這種表現稱為“移情”。如果患者在兒童期對父母是依賴和信任的。就會很容易以同樣的依賴和信任而把自己托付給治療者,表現為對治療者的欽佩、友好、愛慕或帶有性愛的成份,此為正移情;如果病人的雙親是冷漠、不可信賴的也會影響病人,以致對治療者表示出怨恨和敵意,此為負移情;治療者可以透過患者移情的表現,弄清患者幼年期對雙親關系的性質及其對患者的心理意義。如果治療者對移情處理得巧妙和成功,可變成治療的動力。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
----對共情的理解與應用
賈曉明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100081)
摘要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的共情(Empathy)概念,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人本主義的共情為精神分析中的澄清、對質、解釋等各種技術提供了更佳的表達態度與方式。而現代精神分析指出,沒有潛意識層面的反移情就沒有共情。對反移情的深入理解是一種更高級的共情。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中所涉及的共情觀點,體現著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
關鍵詞:共情
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
反移情
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于一致。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梁。
一、關于共情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羅杰斯認為良好的咨詢與治療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之一。
對于共情,許多學者有著精辟的闡述。Mayeroff(1971)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
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羅杰斯
Rogers
對共情的解釋是“咨詢員能夠正確地了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并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明了或察覺到當事人蘊涵著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這‘好像’的特質。”
EGAN將共情分為初級兩個水平,即初級共情和高級共情。初級共情跟上面的定義基本
一致。高級共[1]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態度,影響來訪者等。
近些年來,最新的觀念強調,共情遠遠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二、現代精神分析的發展中,共情為澄清、對質、解釋等各種技術提供了更佳的表達態度與方式,作為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鼻祖,弗洛依德本人及他所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其實一直不斷受到批評與質疑。特別是在實際咨詢與治療實踐工作中,傳統的精神分析似乎給人以冷冰冰的感覺,治療師象個“偵探”,是個高明的洞察者,探索著來訪者深層的內心世界(潛意識層面)。弗洛依德自己也談道,他并不熱衷于幫助人,他寧愿將自己看成是一個研究者,與病人在一起的時候,他表現得很沒有人情味,很冷淡。弗洛依德曾對一個朋友坦言,我缺乏幫助人的熱情(摘自于SXHULTS)。
也許弗洛依德的缺陷正好是羅杰斯的財富,助人的熱情貫穿了羅杰斯的一生。目前許多現代精神分析的方法仍保留著弗洛依德理論的核心內容,但這些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羅杰斯的態度,以提高治療關系,并對來訪者(病人)實施充滿尊重的治療。
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療技術有澄清、對質、解釋。現代精神分析治療家將共情的態度運用于這些技術中。
1.
用共情的方式行表達澄清
澄清代表著詢問更進一步的訊息。指治療師就來訪者(或病人)已經能夠面對的心理現象的產生過程,在更細節的層面加以觀察(J.
Sandler,1992)。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媽媽是怎么罵你的嗎?你能多說一點嗎?這樣的問話,不帶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氣。
2.
用共情的方式使用對質技術
對質是向來訪者(或病人)提出治療者的觀察。所謂觀察是治療師發現來訪者出現的許多不一致。對質是使來訪者認識到他在回避某些事物,而對此他必須予以理解(J.
Sandler,1992)。不幸地是,對質帶有攻擊的涵義,而這部分并不是運用這種技巧的目的所在。因此把兩件事情面對面擺在一起的對質方式,實為一種共情的方式。例如:我聽到,一方面你說你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另一方面,你談到在你小時候你的父親常常毆打你。
3.
用共情的態度使用解釋技術
現代精神分析的解釋技術是用來指出目前的感覺、態度或者行為是重復以前的感覺、態度或者行為。解釋常被認為是解釋因果關系,其實指出平行的關系也同樣有效。例如:“你害怕如果你對我很生氣,會使我拒絕你,就像你害怕母親因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為而把你留在房間里一樣。當然她的確真的做了?!边@就是一種共情的態度下的解釋。
三、對反移情的理解更有助于達到深層次的共情
人本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中,強調的是咨詢員、治療師要站在來訪者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及感受。這似乎意味著咨詢員、治療師對來訪者(或病人)的內心世界的主動進入。然而這種主動進入,其實許多理解也僅停留在EGAN所講的初級共情層面,基于許多原因,咨詢員、治療師并不一定想理解對方就能理解。另外一個問題是,忽略了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即他們也不自覺地在與咨詢員、治療師的互動中,期望咨詢員理解自己深層的情感,這些情感可能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也可能連其自己也捉摸不定,存在潛意識過程中。
由此,現在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如移情、反移情、投射性認同等,通過對認識來訪者(或病人)與咨詢員、治療師之間的互動及情感聯系的深刻洞察與理解,可以幫助咨詢員、治療師達到更高級的共情。
精神分析強調在咨詢關系中咨詢員、治療師的情感卷入。咨詢關系也常被成為是一種移情關系、反移情關系。情感的卷入不一定是主動的,許多時候是被動,在不知不覺中,在潛意識中發生。(以人為中心療法,不強調此點)。
移情指的是來訪者(或病人)將過去重要人物(客體)的情感投射到治療師身上。反移情的定義現在有多種。經典精神分析認為治療師將自己過去重要人物的情感體驗投射在來訪者身上的情感反應為反移情?,F代一些精神分析學者認為,反移情包括了治療師對病人的一切情感(海曼,1950,1960)。而一致性的反移情,是指治療者與來訪者的情感態度發生共情。比如病人憤怒(多潛意識層面),治療師也因為病人感到同樣的情緒--憤怒。這一反移情是來自病人,由病人激發出來的。海曼(1950)認為反移情是理解病人的鑰匙。
如何理解移情、反移情與共情的關系,先來看一個個案:
在治療接近尾聲時,來訪者說,我下星期不能來了,我和朋友有個約會。我想這也沒有什么關系,因為我下兩周有個假期,也不能來,所以早一點兒開始不來對治療不會有什么傷害。
治療者聽后感覺有點灰心,他覺得好像被來訪者丟在了一旁,自己對來訪者無關緊要。治療師想如果我是唯一對治療許諾的人,治療就不會有用。不如我們最好現在就終止,以后也不要再來了。
我們可以感受到治療師在聽了來訪者的一番話后的情感反應。他不舒服,覺得被忽略,覺得自己無關緊要。這種情感反應被稱之為反移情。不過這個反移情是來訪者引起的。來訪者通過投射性認同的防御機制使治療師擁有與他一樣的感覺。
治療師領悟到,他所感受到的正是來訪者目前的感覺。她這么做就是要激起治療者和她一樣被忽略的感覺。他現在可以深入地共情患者覺得如何被拋棄及她如何想要擺脫其他人,因為治療中不可能有相互滿足對方的關系存在。由此治療師想他會等三個星期,直到來訪者回來,再運用這更深入的洞察。他不會結束治療。
精神分析師(包括其他心理治療師)內心活動的進程是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分析者隨時準備接受并理解病人的投射,并且運用他本人成熟的性格系統將這些投射進行加工處理,使得這些投射在經過消化吸收后,通過分析治療中的交流與相互影響,重新進入并固定在病人的內心世界(1979年版,P
362)。這就要求分析者(治療師)容許并接納那些產生在內心的情緒,這些情緒同病人作為對其內心痛苦的回應的情緒是完全一樣的。同時,分析者(治療師)應該熟悉并掌握自己的反移情,只有這樣,心理醫生才能對病人的情緒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不是拒絕接受或誤解它們。
那種與來訪者(或病人)完全一樣的情緒反應就是共情,是真的有了來訪者的感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受同身。這種體會是一種潛意識的過程,治療師似乎很被動。僅用羅杰斯的觀點似乎不能完全解釋這種現象。
斯皮茨(Spitz.R,1956)和利特爾(Little
M,
1960b)認為“沒有潛意識層面的反移情就沒有共情,也就沒有分析本身。”馬尼-基爾德(Money-Kyrle
R
E,1956)將共情視為“正常的”反移情。
當反移情反應成為一種潛在的“共情發生器”時,對治療關系是非常有利的。
按照克恩貝格的觀點,分析師(治療師)對病人的共情,是因為他具有可以被病人的投射所激活的原始客體關系。文字有限,本文對此不再贅述。
筆者認為,沒有對一致性反移情的理解,是很難達到羅杰斯所闡述的真正的共情。只是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實踐中,需要咨詢員、治療師能對此反移情有很敏銳的洞察,并將其作為理解來訪者(或病人)的重要方式或途徑。
四、KOHUT的自體心理學中所涉及的共情觀點,體現著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
科胡特(Kohut
H)是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理論的創建者,他在與各種求助者的相處中發展出自己的共情觀點(S.
Cormier,1998)。對科胡特來說,其理論的轉折點來自一個咨詢個案。
一個求助者在每次訪談中都激烈地指責他。當他不再試著解釋和說明求助者的行為,并開始傾聽時,他意識到這些指責是求助者試圖展示一個事實,即他早年由于與不稱職的監護人生活在一起,她一直不能得到監護人的照顧??坪?/p>
猜測,求助者通過治療中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他們的需要,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些線索:即他們早年沒有從監護人那里得到能夠使他們建立起自我意識的東西,因此他們需要從治療師那里得到。
當一個孩子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或受到傷害時,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沒有消失。它通常以原始的形式保留于一個人的身上,這種原始的形式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成年求助者在治療中表現出非常幼稚的行為。
科胡特假設了五種需要,分別為被贊賞,并使自己的夢境、希望和幻想被認可的需要;
被關愛、被喜歡的需要;被安慰、使某人傾聽并作出共情反應的需要;被激勵和被關注的需要;被原諒的需要。
科胡特認為如果這些需要持續受到阻止和壓制,孩子長大后就會缺乏自信,自我結構就會受到損傷。而且,自我會分割為真實的自我----與自身和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和虛假的自我----順從最初監護人的需要、否認自我真實需要的謙卑自我。,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沒有科胡特認為自戀性人格障礙是源于母親的共情失敗(Failure
of
Maternal
Empathy)。小孩需要能共情他需求的成熟且有回應的雙親。
父母長期的共情失敗造成所謂的自戀型脆弱(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ies),而這是治療者必須提供具有共情的回應來協助患者克服的。
科胡特(1984)認為,共情的核心在于為求助者提供“矯正情感體驗”,重要的是治療師對求助者及其情感的接納。要避免任何使求助者聽起來像是批評的評論。最初的監護人缺乏共情接納,因而使得求助者自我中的某些部分受到壓抑。在咨詢中切不可重復這一壓抑過程,相反,治療師需要創造一種氛圍,使求助者以前被埋沒的自我得以浮現、受到接納、并被整合。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就是讓求助者知道,他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并沒有受到批評,從他們自己特殊的個人發展史出發,他們的方式是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
這與羅杰斯的無條件接納有著多么相似之處。
經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概述
■精神分析的發展
■精神分析究竟是什么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學習精神分析的精髓是什么
■經典精神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精神分析的發展
■經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修正的弗洛伊德主義:阿德勒和榮格
■社會文化學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自我心理學:哈特曼、艾里克森
■存在主義的精神分析:弗蘭克、羅洛梅
■后現代精神分析:拉康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在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威格曾作了一系列的實驗來支持精神分析的壓抑論,但當他把研究結果寄給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卻在回信中說“我懷著興趣檢查了你的證明精神分析觀點的實驗研究,我不能對你的實驗給予很高的評價,因為精神分析觀點所依賴的觀察材料獨立于實驗的證實”
■精神分析有兩個假設觸怒了全世界,并使之不受歡迎。其一是冒犯了理性的成見,其二是冒犯了美育或道德的成見。我們不應太輕視這些成見,它們很有勢力,這些人類發展的沉淀物是有用的和基本的。它們通過情緒力量而存在,與它們斗爭是很困難的。
經典精神分析的特征
■在幾個世紀中,人類素樸的自戀先后從科學手中受到了兩次重大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人們認識到我們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無窮大的宇宙體系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這使我們想起哥白尼的名字,盡管亞歷山大的學說也曾有過類似的假定。第二個打擊是:生物研究剝奪了人有異于萬物的創生特權,人被淪為動物界的物種之一,和動物一樣具有一種難以磨滅的獸性。這個價值重估由現代的達爾文、華萊士和其前輩完成,這同樣也曾受到現代人最為激烈的反對。但是,人類的自大還受到來自目前心理學研究的第三次的也是最為致命的打擊,這一研究試圖證明“自我”并不是自己家宅的主人,而必須滿足于大腦中潛意識是如何進行的少許信息。
一、潛意識學說
■意識構成學說
■潛意識的來源
■潛意識的檢測
■潛意識的挖掘與精神分析的治療機制
潛意識的特點
■潛意識境界所遵循的法則,叫做“原本思考法則”也就是人在孩童時期的思考方式。也類似原始人類的思考方式。與成人以后的“繼發性思考”不同,其特點為:
1、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2、思考之方向依情感、欲望支配,而非邏輯
3、常以“濃縮”、“轉移”、“象征”等作用來表達。
■我們必須假設每個人在其心靈內,均有兩種心理步驟:一是在夢中表現出愿望的內容,二是扮演檢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夢的改裝。
■凡能為我們所意識到的,必得經過第二個心理步驟所認可,一但無法通過第二關,則無法為意識所接受,而必須任由第二關加以變形到它滿意的地步,才得以進入意識的境界。
治療機制
我們每當遇到一個癥狀時,我們可以推知患者有某種固定的潛意識的過程,這種潛意識的過程包含癥狀的意義,但這個意義一定是先為潛意識的,隨后才可發生癥狀。癥狀從不從意識過程中構建;有關的潛意識過程一但變為意識,這種癥狀必定消失。
二、本能學說
■本能的構成
—生本能——性本能
—死本能——攻擊本能
—
案例討論
本能做功的方向
■緊張→松弛
■非穩態→穩態
■興奮→靜止
■不平衡→平衡
我們可能會問:我們的心理器官的工作是否有一個主要的目的?我們可以做第一個近似的回答是這個目的的指向快樂的獲得。似乎我們的整個心理活動都是趨樂避苦的——也就是自發地受快樂原則的調節。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樣的條件可引起快樂,什么樣的條件可帶來痛苦,而這種知識正是我們所缺憲法的。我們只能冒險地這樣說:心理器官內刺激量的減少、降低或消滅,可引起快樂;而刺激量的增高,可帶來痛苦。
三、本能學說
■本能的轉移
—移位
—升華
—攻擊本能:控制欲、支配欲、剝削
—
欲、競爭欲
—本能:依戀性、偏愛、趣味、情操
三、人格結構理論
■超我——司法部門——道德原則
■自我——行政部門——現實原則
■本我——動力部門——快樂原則
人格的穩定
■人格的重大變化均發生在人生的最初20年里。在這一時期,他要學會如何克服或順應內部和外部的挫折以及不適,如何獲得必要的習慣、技能和知識,如何避免痛苦,防止焦慮,如何補償損失、匱乏和剝奪,如何消除沖突。到這一時期結束的時候,人格通常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恒定性和均衡性,這重過程一直保持到老年時期的衰退過程開始為止。
■“穩定的人格”并不等于成熟、完善、健全的理想人格,它表示人在對付緊張的問題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持久固定的處理方式。
■人格的動力狀態是由能量在整個人格中的不同分布決定的,而一個人的行為則取決于它所具有的動力狀態。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所控制,她的行為就很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為自我所支配,他的行為就顯得很實際;如果能量還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處,他的行為就具有沖動性能夠。一個人的本質和行為取決于此。
■反社會人格是對超我的排斥
■強迫性人格是對本我的排斥
■精神病狀態是對自我的排斥
四、焦慮理論
■道德焦慮——對超我的恐懼
■現實焦慮——對環境的恐懼
■神經癥性焦慮——對本我的恐懼神經癥性焦慮
■常見恐怖癥??植朗欠抢硇缘模驗榻箲]的主要原因存在于本我,而不是環境??植腊Y的對象代表了滿足本能的誘惑,人們所要的正是所恐懼的東西,或者正是象征所恐懼的東西。
■案例
五、心理防御(自衛)機制
■精神病性防御機制
(多見于精神病、夢和兒童)
—否認(對外界現實)
—歪曲
—妄想性投射
■不成熟防御機制
(多見于嚴重抑郁、人格障礙和青春期)
—幻想
—疑病
—被動—攻擊行為
—發泄
■神經癥性防御機制
(可見于正常人)
—理智化
—壓抑
—反向形成
—置換
—分離
■成熟防御機制
(多見于“健康”的成人)
—升華
—利他
—壓抑
—預期
—幽默
防御機制的作用
■在生活危機事跡發生時,可以把情緒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
■當本能沖突突然增加時,可推遲或疏導,以恢復平靜。
■爭取時間,以適應自我形象的變化。(如大手術后,或忽然職務提升)
■處理一些與人、與事、與生、與死的矛盾
■在與良心發生沖突時,免受傷害(如在戰爭中殺敵,把父母送進老人院等)
六、關于心理癥狀
■癥狀難以消失的原因——癥狀獲益學說
■替代性的痛苦——保護人格的完整
■以癥狀的形成來解決心理矛盾,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方法,而且最適合于快樂原則的精神,連醫生也不得不承認,用神經癥來解決沖突,乃是一種最無害、并最能為社會所接受的方法。
稱為“疾病性獲益”。一位被其丈夫暴力虐待的婦女,她往往會在神經癥中找到出路。假如她的先天傾向使之成為可能,假如她太懦弱或太守舊而不敢偷情來自慰;假如她不夠堅強,不敢公然反抗外界的攻擊而和丈夫離婚;再假如她不具獨立生活的能力并沒有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丈夫;最后還假如她在性方面仍然對這個蠻橫的丈夫有著強烈的依戀,那么她就只有逃入疾病這一條路可走了。
■讓我們看一下日常生活。如一位有能力工作的人,在工作中因意外受傷而成殘廢。他不能繼續做工了,但因此可按期領得少量的賠償金,并且學會了利用自己的傷殘來討飯度日。他新的生活雖然比較低賤,但它正建立在對他先前的生活方式剝奪之上。如果你治愈他的傷殘,那就等于剝奪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因為他現在是否能夠再做以前的工作,已成問題。如果神經癥也具有這種附帶的利益,那么我們就可以使它和第一種利益相并列,并將這命名為由疾病而獲得的次級利益。
神經癥的本質
■從不滿意的現實逃向伴有生物損傷的、我們所說的疾病狀態(雖然疾病從來不會給患者帶來即時的快感)這種逃遁發生于退化、退縮和返回性滿足不受阻礙的初始階段這條道路。
■你對神經癥的病因挖掘的越深,我們普遍地發現現實并不令人滿意,出于這個原因便熱中一種幻想的生活。有能力和有成就的人是那些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把愿望的幻想轉變為現實的人。如果由于外部世界的抵抗和個人自身的弱點而使能力失敗,他就開始脫離現實而退到幻想世界中去,而幻想世界中的內容就可以轉化為患病時的癥狀。如果一個人擁有藝術天賦,他就可以把他的幻想轉化為藝術創造,而不是癥狀。否則,作為幻想源泉的力比多就會走上倒退的道路,重演幼兒時的愿望,并以神經癥告終。寺院曾經是那些對生活感到失望的人、覺得無力面對生活的人的避難所,而如今神經癥已取代了寺院的地位。
■《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長春出版社,38——39
阻抗
■阻抗系指病人內部對治療的抗拒力量。其中包括:安于現狀、懼怕任何變化;害怕引起良心上的過分譴責;不肯放棄那些形成情感疾病的幼稚沖動。
七、精神分析性治療
■自由聯想
■釋夢
■阻抗
■移情
■解釋自我分析(Egoanalysis)
精神分析的大家庭中,Fairbairn是強調自我(ego)重要性的先驅之一,他吸取MelanieKlein的一些重要概念提出了“客體關系理論(objectrelations
theory)”,這個理論假設認為:在嬰兒早期,自我的分裂(splitting)是由于內化了的好客體(goodobject)與壞客體(badobject)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自我,在出生時是完整的(這與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同,弗洛伊德認為,自我在剛出生時是不完善和不完整的),是由于個體與母親的不適當關系才導致的分裂(splitting)。本能(力比多)的作用是尋找好的客體(goodobjects)以促進自我的成長;而攻擊(Aggression)則是力比多在尋找這種客體過程中受挫的一種反應,因此,攻擊是一種防御而不是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一種本能)。由于分裂造成的自我完整性的喪失以及內部自我客體關系(ego-objectrelation)的演進才形成了心理病理基礎。因此,自我發展過程要歸于客體的變遷而不是本能的變遷。Winnicott也強調母嬰的早期互動是自我發展的基礎。
自我心理學的早期支持者們,如Fairbairn認為,客體不是偶然出現的,也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渠道為嬰兒提供滿足,而是嬰兒天性的一部分,嬰兒一出生就會本能地去尋找客體。Fairbarn預言,以后的學者在人類心理成長的研究中會發現,新生兒在剛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與客體發生了關系。Fairbairn并不把結構(自我)和能量(本我)看作分別獨立的實體,他認為它們是緊密聯為一體的,力比多既不是快樂搜索器(pleasure-seeking)也不是客體搜索器(object-seeking),即力比多不是單純地尋找快樂也不是單純地尋找客體,而是個體一種生物學的生存機制。所謂心理發展的過程中“無客體的初始自戀階段”,只是一種空洞的抽象,因為尋找客體是嬰兒最初始的目標,盡管在尋找的最初階段可能會有些混亂。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個體生存的關鍵(如嘴與乳房),也是種族延續的關鍵(如生殖器對生殖器)。適應是個體與客體良好關系的產物,而心理病理現象則正是不良關系的產物。
多數人確信,由于人類的行為極其復雜,不可能僅僅由本能過程來解釋行為。所以人們逐漸地把研究焦點從弗洛伊德所關注的本我轉移到整個的人格范圍,尤其是對自我的研究。不過,自我分析學派的學者們仍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動力學觀點、人格結構和心理地形等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其中也包括力比多理論。最初的自我心理學家如:AnnaFreud、Erikson、Hartmann、Rapaport、Loewenstein等,他們更強調基于實際觀察、系統的數據收集和臨床經驗上的研究,并力圖避免以哲學思辯或含混不清的方式構建自己的學說。他們做了大量關于兒童的研究,并且特別著重不同的教養方式、兒童與家人的互動特點及社區因素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社會學及人類學內容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也在他們的研究之列。
大量的研究和臨床觀察表明,盡管原始的心理驅力被認為是基本和重要的,但是,在行為獨立于本能之外的過程中,它們受著環境的塑造和修飾性影響。而且,這些塑造與修飾在上述過程中被認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弗洛伊德本能概念的基礎上,自我分析學家認為,個體在剛剛出生后行為還沒有分化,但同時,嬰兒存在著某些與生俱來的反應潛能,這些潛在的行為要通過環境(內部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來喚醒和鞏固。這些反應的導出,是由特定的內部及外部的行為引發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同于本能,本能的作用是處理感知覺刺激并組織、整合和控制個體的行為。反應模式,是個體調整自己以適應特定的環境的方式,如意識與思維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能,在被激活后則用于控制和引導個體行為。習得的反應很快取代了本能的自發反應。自我分析學者認為,行為不僅僅是釋放性和攻擊能量的手段,自我的功能在它們自己的權限內是可以追求快樂舒適的。自我的最重要功能是斡旋感知覺與具體行為的關系,維持與內外部環境的聯系,具體包括:處理相關的意識和注意,隱藏或延遲釋放沖動,管理思維與交流(言語反應),控制行為與動機(行為反應),處理個體所處的環境。自我以綜合、整合和有組織的方式,使行為變得有控制、有思想、有計劃和更為調和。
盡管人生的最初5年是人格和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所產生的行為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們整個一生的行為框架。但是,模式并不象弗洛伊德所認為的那樣完全固定且不可調整。在個體成長的某個階段,環境經驗甚至可以對整個人格結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隨著嬰兒區分內部反應和環境的影響的進行,如哺乳,自我的發展就開始了。在發展中,嬰兒逐漸從環境中將自我分離出來,并開始預測未來的事件。挫折導致了自我控制,嬰兒逐漸形成了能夠回憶過去的能力,并且通過這種能力使不能得到即刻滿足的愿望獲得延遲滿足。在與周圍客體的關系中,形成的習慣性行為模式使兒童贏得周圍客體的贊同,并且能控制由此而產生的情感,這樣個體的連續性和自身身份就產生了,同時,通過模仿的幫助使問題得到解決和處理。當社會環境也融入個體后,個體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自尊產生于不同技巧的練習和人際經驗的體驗,防御機制用于控制恐懼和某些情勢,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被固定下來。焦慮作為一種信號,促使個體從儲備庫中調出防御以抵抗焦慮。盡管導致這些防御產生的早期條件已不復存在,但個體在整個一生中仍然傾向于使用這些防御來對抗焦慮。習得的行為模式具有“等級制結構”,即最早形成的模式位于結構的最上端,占據著統治地位,它永遠不會被完全除去,只是部分地被后來者取代和調整。思維模式也是如此,在“初級過程”的基礎上,初級思維模式與本能驅力相聯系并逐漸被邏輯思維過程所取代。此外,防御機制也是按照這種等級制度排列的。心理過程中,最先出現的東西具有“土著者”的性質,而以后出現的東西則都表現為“移民者”的特點,即受制于土著的習俗,同時也能對其產生一定影響。
自我分析家認為,行為既不是本能能量的副產品,也不是環境事件的后果,而是一種反應形式,并且通過自主性(autonomy)的不斷發展逐漸地獨立于本能和環境之外,形成穩定的反應結構。健康的行為是在意識的控制之下的,但當自我失去了自主性而受控于本我和現實時,行為就不再受意識所控制,病理現象也會隨之而生。尤其是在殘存的穩定行為模式不能再有效處理個體所面臨的壓力情境時,個體極易表現出病理特征。環境的變化有利于個體形成和維持適應性結構,同時,環境的變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個體病理行為的產生。
心理治療中,自我心理學家主張,要在弗洛伊德經典的治療規則中,增加新目標,即通過增加新的行為儲備擴大對行為(包括對內部沖動和外部壓力)的有意識控制。Hartmann推測:最終將形成一個與自我分析這個理論體系相匹配的技術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治療者的工作不僅要理解病人的病理現象,而且還要理解適應性行為模式,檢測自我的沖突方面與非沖突方面的關系從而追蹤神經癥性焦慮的原形。上述這個理念體現在許多自我心理學家的著作中,他們呼吁治療要體現出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例如,解釋應針對具體的事件而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要將關注點放在治療情境中的即時問題和特征性防御上,以便最直接地影響病人的非適應性行為模式。
簡言之,自我分析家對精神分析或動力學理論的基本貢獻如下:
1、行為并不是由本能決定的,而是由按等級次序包繞在自我周圍的各種反應模式所共同決定的。
2、將自我作為一個有自主性的實體從本能與現實中分離出來。
3、自我的驅動力并不是來自性本能和攻擊本能,而是受環境控制和適應性學習的驅動。
4、習得行為的適應性方面與本能行為的適應性方面同樣重要,都可以使個體產生滿足。
5、與經典的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淘寶店鋪用戶畫像分析與精準營銷合作協議
- 計算機科學的歷史與發展試題及答案
- 工業級激光器全面檢修與性能優化服務協議
- 工業光譜儀定制維護方案及實施協議
- 市場競爭評估補充協議
- WEB開發全棧知識試題及答案
- 網絡技術文檔撰寫技能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創新型企業戰略考題及答案
- 深化對軟件設計生命周期的理解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案例教學及試題答案應用
- 礦山委托經營協議書
- 靜脈輸液不良反應應急預案與處理流程
- GB/T 45656-2025二手電子產品可用程度分級規范
- 備戰2025年高考英語搶分秘籍(新高考專用)猜押語法填空(話題+體裁)(學生版+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英語真題(含答案)
- 《陸上風電場工程設計概算編制規定及費用標準》(NB-T 31011-2019)
- 天文學導論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電力管道試通記錄表
- 消化呼吸循環泌尿
- 年產15萬噸優質鑄造生鐵、球墨鑄鐵試運行方案.
- 立式數控加工中心主軸箱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