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簡介課件_第1頁
左傳簡介課件_第2頁
左傳簡介課件_第3頁
左傳簡介課件_第4頁
左傳簡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左傳左傳1《左傳》簡介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xué)名著和文學(xué)名著,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ㄇ?53年),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簡介《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2《左傳》的思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diào)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xiàn)出“民本”思想。《左傳》的思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3《左傳》的內(nèi)容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xué)文學(xué)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guān)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的內(nèi)容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4《左傳》的體例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1.隱公11年(前722——712年)2.桓公18年(前711——694年)3.莊公32年(前693——662年)4.閔公2年(前661——660年)5.僖公33年(前659——627年)6.文公18年(前626——609年)7.宣公18年(前608——591年)8.成公18年(前590——573年)9.襄公31年(前572——542年)10.昭公32年(前541——510年)11.定公15年(前509——495年)12.哀公27年(前494——468年)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左傳》的體例5《左傳》的后人注釋《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清劉文淇等撰。《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左傳》的后人注釋《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6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71、克:(一)戰(zhàn)勝,攻破。《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引申為克服。《論語·顏淵》:“克己復(fù)禮為仁。”(二)能《詩經(jīng)·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1、克:82、請請,請求。《左傳·隱公元年》:“亟請于武公。”“請”后面帶動詞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是請你做某事。《左傳·隱公元年》:“則請除之。”一種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左傳·隱公元年》:“臣請事之。”2、請請,請求。93、堪經(jīng)得起。受得住。《左傳·隱公元年》:“君將不堪。”引申為可。杜甫《房兵曹胡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3、堪經(jīng)得起。受得住。104、有(一)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二)通“又”。一般用于稱數(shù)法。“有”字放在兩位數(shù)的中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4、有115、姑(一)父之姊妹。《詩經(jīng)·邶風·泉水》:“問我諸姑。”(二)夫之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三)夫之姊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牀。”(四)姑且,暫且。《左傳·隱公元年》“子姑待之。”5、姑(一)父之姊妹。126、貳(一)重復(fù)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二)屬于二主,事二主。《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三)不一樣,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6、貳(一)重復(fù)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137、卒(一)步兵。《左傳·隱公元年》:“具卒乘。”(二)終,終于。《戰(zhàn)國策·趙策三》:“卒為天下笑。”(三)死,上古特指諸侯大夫的死。《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7、卒14軍軍15士士16兵兵178、襲(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襲。”(二)重疊。《楚辭·懷沙》:“重仁襲義兮。”(三)乘人不備而進攻。《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8、襲(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襲。”189、車(一)車子。《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二)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9、車1910、舍(一)賓館,招待所。《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二)住一夜。特指行軍或狩獵的臨時住宿。《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三)放棄,不要,不取。《左傳·隱公元年》:“食舍肉。”引申為釋放。《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舍2011、語(一)動詞,談話。《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二)告訴。《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三)名詞,言語,話。《論語·季氏》:“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四)諺語,俗話。《谷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11、語(一)動詞,談話。《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2112、告(一)告訴。《左傳·隱公元年》:“且告之悔。”(二)規(guī)勸。《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12、告22宮之奇諫假道宮之奇諫假道231、謂(一)對【某人】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公使謂之曰。”(二)叫,叫做,認為。《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三)評論【人物】。《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四)通“為”。《左傳·僖公四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1、謂(一)對【某人】說。242、昭(一)明亮。《詩經(jīng)·大雅·抑》:“昊天孔昭。”(二)宗廟的次序。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昭(一)明亮。《詩經(jīng)·大雅·抑》:“昊天孔昭。”253、享把食物獻給鬼神。《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jù)我。”引申為鬼神享受祭品。《孝經(jīng)·孝治》:“祭則鬼享之。”引申為人享受福祿。《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而享其生祿。”3、享264、薦(一)獸所吃的草。《莊子·齊物論》:“麋鹿食薦。”(二)向鬼神進獻物品,特指無牲的祭祀。《左傳·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4、薦275、族一)親屬,一般指同姓的親屬。《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動詞,滅族。《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二)聚結(jié)。《莊子·養(yǎng)生主》:“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5、族286、館招待所,客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諸侯之館。”動詞。住,安置。《左傳·僖公五年》:“師還,館于虞.”6、館29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301、執(zhí)(一)捉拿,拘捕,擒獲。《左傳·僖公五年》:“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二)志向相同的朋友。《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1、執(zhí)312、乏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動詞,缺乏。《左傳·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2、乏323、圖(一)考慮,反復(fù)考慮。《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引申為設(shè)法對付。《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二)圖畫。《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3、圖334、亂(一)沒有秩序。跟“整”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武。”(二)樂曲的末章。《論語·泰伯》:“關(guān)雎之亂。”4、亂345、整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武。”動詞,整頓。《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整軍而經(jīng)武乎。”5、整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35晉靈公不君晉靈公不君361、驟(一)馬跑。《詩經(jīng)·小雅·四牡》:“載驟骎骎。”(二)屢次。《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1、驟(一)馬跑。372、諫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2、諫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383、甲(一)護身衣服。《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引申為甲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二)天干的第一位。3、甲394、田(一)農(nóng)田《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二)打獵《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4、田405、亡(一)逃跑《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二)滅亡《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三)死《論語·雍也》:“亡之,命矣夫。”5、亡416、反(一)翻轉(zhuǎn),顛倒。《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輾轉(zhuǎn)反側(cè)。”(二)造反,叛亂《史記·項羽本紀》:“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三)回來《左傳·宣公二年》:“反不討賊。”6、反427、討(一)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二)聲討。《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境,反不討賊。”7、討(一)研究43齊晉鞌之戰(zhàn)齊晉鞌之戰(zhàn)441、介(一)甲。特指披甲執(zhí)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既而與為公介。”動詞,披甲。《左傳·成公二年》:“不介馬而馳之。”(二)疆界。《詩經(jīng)·周頌·思文》:“無此疆而界。”1、介(一)甲。特指披甲執(zhí)452、馳(一)馬快跑。《左傳·成公二年》:“不介馬而馳之。”引申為急行。“風馳電掣”。(二)傳播、流布。《韓詩外傳·卷八》:“然其名聲馳于后世。”2、馳(一)馬快跑。463、兵(一)兵器。《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二)《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兵于洧上。”3、兵474、逐(一)追趕《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二)追擊《左傳·成公二年》:“齊師敗績,逐之。”(三)放逐《史記·李斯列傳》:“非秦者去,為客者逐。”4、逐48追追495、兩(一)數(shù)詞。成對的兩個,雙方。《左傳·成公二年》:“且懼奔辟,而忝兩君。”(二)數(shù)詞用作狀語。《左傳·成公三年》:“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三)量詞。《詩經(jīng)·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5、兩506、君(一)封建時代天子和諸侯的通稱。《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二)戰(zhàn)國時代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君。”(三)指父母。《周易·家人卦》:“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6、君(一)封建時代天子和諸侯517、及(一)追趕上。《左傳·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車而及。”引申為達到:《左傳·成公二年》:“將及華泉。”引申為到那個時候:《左傳·成公二年》:“病未及死。”(二)連詞,與。《左傳·隱公元年》:“生莊公及共叔段。”7、及(一)追趕上。528、免(一)脫身,使脫身。《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引申為釋放。《左傳·成公二年》:“乃免之。”(二)罷免。《漢書·文帝紀》:“遂免丞相勃,遣就國。”8、免53楚歸晉知罃楚歸晉知罃541、報(一)判決罪人。《韓非子·五蠹》:“報而罪之。”(二)回答別人的恩惠或仇恨。《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三)報告。《戰(zhàn)國策·齊策四》:“廟成,還報孟嘗君。”(四)給回信,答復(fù)。《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1、報(一)判決罪人。552、無(一)動詞,沒有。《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二)副詞,表禁止。《左傳·隱公元年》:“無所滋蔓。”這個意義也寫作“毋”2、無(一)動詞,沒有。56辨析:無,不不辨析:無,不不57左傳左傳58《左傳》簡介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xué)名著和文學(xué)名著,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ㄇ?53年),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簡介《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59《左傳》的思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diào)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xiàn)出“民本”思想。《左傳》的思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于60《左傳》的內(nèi)容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xué)文學(xué)都有重要影響。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guān)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的內(nèi)容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nèi)容包括諸侯61《左傳》的體例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1.隱公11年(前722——712年)2.桓公18年(前711——694年)3.莊公32年(前693——662年)4.閔公2年(前661——660年)5.僖公33年(前659——627年)6.文公18年(前626——609年)7.宣公18年(前608——591年)8.成公18年(前590——573年)9.襄公31年(前572——542年)10.昭公32年(前541——510年)11.定公15年(前509——495年)12.哀公27年(前494——468年)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左傳》的體例62《左傳》的后人注釋《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清劉文淇等撰。《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左傳》的后人注釋《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63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641、克:(一)戰(zhàn)勝,攻破。《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引申為克服。《論語·顏淵》:“克己復(fù)禮為仁。”(二)能《詩經(jīng)·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1、克:652、請請,請求。《左傳·隱公元年》:“亟請于武公。”“請”后面帶動詞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是請你做某事。《左傳·隱公元年》:“則請除之。”一種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左傳·隱公元年》:“臣請事之。”2、請請,請求。663、堪經(jīng)得起。受得住。《左傳·隱公元年》:“君將不堪。”引申為可。杜甫《房兵曹胡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3、堪經(jīng)得起。受得住。674、有(一)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二)通“又”。一般用于稱數(shù)法。“有”字放在兩位數(shù)的中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4、有685、姑(一)父之姊妹。《詩經(jīng)·邶風·泉水》:“問我諸姑。”(二)夫之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三)夫之姊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牀。”(四)姑且,暫且。《左傳·隱公元年》“子姑待之。”5、姑(一)父之姊妹。696、貳(一)重復(fù)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二)屬于二主,事二主。《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三)不一樣,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6、貳(一)重復(fù)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707、卒(一)步兵。《左傳·隱公元年》:“具卒乘。”(二)終,終于。《戰(zhàn)國策·趙策三》:“卒為天下笑。”(三)死,上古特指諸侯大夫的死。《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7、卒71軍軍72士士73兵兵748、襲(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襲。”(二)重疊。《楚辭·懷沙》:“重仁襲義兮。”(三)乘人不備而進攻。《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8、襲(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襲。”759、車(一)車子。《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二)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9、車7610、舍(一)賓館,招待所。《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二)住一夜。特指行軍或狩獵的臨時住宿。《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三)放棄,不要,不取。《左傳·隱公元年》:“食舍肉。”引申為釋放。《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舍7711、語(一)動詞,談話。《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二)告訴。《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三)名詞,言語,話。《論語·季氏》:“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四)諺語,俗話。《谷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11、語(一)動詞,談話。《論語·鄉(xiāng)黨》“食不語,寢不言。”7812、告(一)告訴。《左傳·隱公元年》:“且告之悔。”(二)規(guī)勸。《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12、告79宮之奇諫假道宮之奇諫假道801、謂(一)對【某人】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公使謂之曰。”(二)叫,叫做,認為。《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三)評論【人物】。《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四)通“為”。《左傳·僖公四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1、謂(一)對【某人】說。812、昭(一)明亮。《詩經(jīng)·大雅·抑》:“昊天孔昭。”(二)宗廟的次序。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昭(一)明亮。《詩經(jīng)·大雅·抑》:“昊天孔昭。”823、享把食物獻給鬼神。《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jù)我。”引申為鬼神享受祭品。《孝經(jīng)·孝治》:“祭則鬼享之。”引申為人享受福祿。《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而享其生祿。”3、享834、薦(一)獸所吃的草。《莊子·齊物論》:“麋鹿食薦。”(二)向鬼神進獻物品,特指無牲的祭祀。《左傳·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4、薦845、族一)親屬,一般指同姓的親屬。《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動詞,滅族。《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二)聚結(jié)。《莊子·養(yǎng)生主》:“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5、族856、館招待所,客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諸侯之館。”動詞。住,安置。《左傳·僖公五年》:“師還,館于虞.”6、館86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871、執(zhí)(一)捉拿,拘捕,擒獲。《左傳·僖公五年》:“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二)志向相同的朋友。《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1、執(zhí)882、乏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動詞,缺乏。《左傳·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2、乏893、圖(一)考慮,反復(fù)考慮。《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引申為設(shè)法對付。《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二)圖畫。《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3、圖904、亂(一)沒有秩序。跟“整”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武。”(二)樂曲的末章。《論語·泰伯》:“關(guān)雎之亂。”4、亂915、整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武。”動詞,整頓。《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整軍而經(jīng)武乎。”5、整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92晉靈公不君晉靈公不君931、驟(一)馬跑。《詩經(jīng)·小雅·四牡》:“載驟骎骎。”(二)屢次。《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1、驟(一)馬跑。942、諫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2、諫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953、甲(一)護身衣服。《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zhí)兵。”引申為甲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二)天干的第一位。3、甲964、田(一)農(nóng)田《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二)打獵《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4、田975、亡(一)逃跑《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二)滅亡《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三)死《論語·雍也》:“亡之,命矣夫。”5、亡986、反(一)翻轉(zhuǎn),顛倒。《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輾轉(zhuǎn)反側(cè)。”(二)造反,叛亂《史記·項羽本紀》:“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三)回來《左傳·宣公二年》:“反不討賊。”6、反997、討(一)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二)聲討。《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境,反不討賊。”7、討(一)研究100齊晉鞌之戰(zhàn)齊晉鞌之戰(zhàn)1011、介(一)甲。特指披甲執(zhí)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既而與為公介。”動詞,披甲。《左傳·成公二年》:“不介馬而馳之。”(二)疆界。《詩經(jīng)·周頌·思文》:“無此疆而界。”1、介(一)甲。特指披甲執(zhí)10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