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手三陰手三陰中醫基礎理論論緒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手三陰手三陰中醫基礎理論論緒BasicTheory1
主要內容
1、中醫學發展簡史
2、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3、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4、中醫學的基本特點5、中醫學學科優勢6、中西醫學之比較7、中醫學發展展望主要內容
1、中醫學發展簡史2緒論
重點: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般了解: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中醫學的學科優勢。
一般了解:中醫學學科性質,未來的發展展望。
難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念。緒論
重點: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3第一節中醫學發展簡史一、中醫學的起源
中國醫藥學起源的歷史,就是勞動人民長期為生存、為生活與疾病作斗爭反復實踐的創造史,是勞動實踐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第一節中醫學發展簡史一、中醫學的起源4
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5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科學,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觀、方法論和醫學觀的基礎。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6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7中醫學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原書各9卷,每卷9篇,各為81篇,合計162篇。大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是許多醫家進行搜集、整理、綜合而成的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它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中醫學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8中醫學發展簡史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計3卷(或分為5卷)。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原題秦越人撰。是繼《黃帝內經》之后的又一部中醫經典著作。中醫學發展簡史《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計9中醫學發展簡史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經宋代林億等整理后,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書。全書內容概括了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八法,為中醫臨證(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優秀的經典臨床醫學基礎名著,迄今仍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發掘。
中醫學發展簡史
10中醫學發展簡史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或《本草經》,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大約成書于東漢時期。全書共收載藥物365種,根據藥物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書中還概括地論述了四氣五味,七情等藥物學理論,為中藥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中醫學發展簡史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或《本草11中醫學發展簡史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12中醫學發展簡史
(-)魏晉隋唐時期—繼承整理經典理論,總結臨床經驗上升為理論。這一時期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點為:
一方面繼承整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并闡發其理論。
另一方面重視總結臨床經驗,揭示疾病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并使之上升為理論。
如晉·王叔和的《脈經》奠定了脈學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化、規范化的基礎,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
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學和證候學專著,它反映了我國11世紀時中醫學理論與臨證醫學的發展水平,對后世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我國第一部證候學專著。
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首次記錄了消渴病的證候和治法。
中醫學發展簡史
(-)魏晉隋唐時期—繼承整理經典理論,總結13中醫學發展簡史(二)宋金元時期---創新和突破性發展,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時期,許多醫家在繼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獨創見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大大地創造性地發展了中醫學理論。
劉完素(河間)
張從正(子和)后世尊之為金元四大家。
李杲(東垣)
朱震亨(丹溪)中醫學發展簡史(二)宋金元時期---創新和突破性發展,金元14中醫學發展簡史
劉完素(1120~1200)字守真,創河間學派,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藥多用寒涼,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其火熱理論對溫病學說的形成給以深刻影響。
張從正(約1156~1228)字子和,傳河間之學,力倡“攻邪論”,主張“邪去則正安”,臨證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稱之為“攻下派”。他還十分重視社會環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黃帝內經》關于心身醫學、社會醫學的思想。
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老人,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創“脾胃論”,治病重在“調理脾胃”,“升舉清陽”,被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1281~1358)字彥修,號丹溪。力主“相火論”,其學術思想的根本觀點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被稱之為“養陰派”。中醫學發展簡史
劉完素(1120~1200)字15中醫學發展簡史(三)明清時期--醫學創新與發展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醫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這一歷史時期,中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一是出現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醫學創新與發明;二是整理已有的醫學成就和臨證經驗,編撰了門類繁多的醫學全書、類書、叢書,以及古典醫藉注釋等醫學著作,使中醫學理論和臨證醫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中醫學發展簡史(三)明清時期--醫學創新與發展16中醫學發展簡史
溫病學派:
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治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葉天士《溫熱病篇》,首創衛氣營血辨證;
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
中醫學發展簡史
溫病學派:17中醫學發展簡史(四)近現代時期---發展緩慢,中西匯通,中西并重1.近代時期(1840~1949):從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猛烈地沖擊著封建思想體系,形成了新舊并存,中西混雜的態勢,出現了“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這種“新舊”、“中西”之爭貫穿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之中。
中醫學發展簡史(四)近現代時期---發展緩慢,中西匯通,18中醫學發展簡史
在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特點:
一是繼續發展而極度緩慢。二是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科學化思潮。
中醫學發展簡史
在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19中醫學發展簡史
2.現代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制定了中醫政策,中醫的春天來到了。強調“中醫不能丟”,“中西并重”。“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實現中醫學現代化”正式載入憲法,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研究有了較為深入的發展,在研究的深度和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中醫學發展簡史
2.現代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0中醫學發展簡史
外科婦科兒科針灸學方藥
外科:晉代《劉涓子鬼遺方》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外科專著。還有唐代的《千金方》,宋元兩代的《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世醫得效方》等,均對外科病的辨證及治法有獨到的見解。中醫學發展簡史
外科婦科兒科針灸學方藥21中醫學發展簡史
婦科:關于婦產科學,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記載,如不孕、不月、子瘤、血枯、石瘕等。唐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婦產科專著《經效產寶》。清代《傅青主女科》使婦產科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兒科:西漢初期的《囟鹵經》是我國兒科第一部專著。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元代《活幼心書》。建國后,兒科迅速發展,兒科四大癥――痘、疹、驚、疳,分別指天花被消滅,麻疹已控制、破傷風發病率大大下降、疳積少見。中醫學發展簡史婦科:關于婦產科學,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22中醫學發展簡史
針灸:針灸學歷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銅人模型,上刻經絡循行路線及穴位,作為考試之用。針刺麻醉。
方藥:《神農本草經》之后,唐代《新修本草》記載藥物近850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16世紀中葉,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編撰了《本草綱目》。它是一部內容豐富、論述廣泛、影響深遠的藥學巨著,不僅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研究的成就,而且還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做出了詳細的論述,極大地發展了中醫藥學理論,豐富了世界科學寶藏。
中醫學發展簡史針灸:針灸學歷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23第二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一)中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產物
1.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或本質的學科。中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主要探討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規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第二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一)中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24中醫學的學科性質2.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學科。人不僅具有自然物質(生物)的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由此引起一系列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醫學問題。社會環境的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變化,對人體的身心健康常產生較大影響。因而中醫學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屬性。中醫學的學科性質2.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25中醫學的學科性質3.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中最一般的共同規律的科學。中醫學的學科性質3.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26中醫學的學科性質4.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中醫學的學科性質4.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27中醫學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屬性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中醫學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屬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國中國中醫學28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二)中醫學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特點。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二)中醫學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特點29第三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1、元氣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2、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方法論
3、臟腑經絡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4、其他組成部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支撐力點第三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1、元氣論是中醫理30陰陽五行方法論元氣論哲學基礎臟腑經絡理論核心理論其它理論支撐力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理法方藥中醫學理論體系理法方藥31第四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整體指的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就是強調在觀察分析和研究處理問題時,須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內在臟腑器官之間,心理,生理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了獨特整體觀念。這一觀念始終貫穿在中醫學對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中。第四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一)整體觀念32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理上:它具體體現在三大方面:①就形體結構而言。②就基本物質而言。③就機能活動而言。病理及診斷:治療上: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3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34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整體觀念自社人35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大方面。它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二)辨證論治36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所謂“證”有“證據”之意。辨證的“證”,指的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癥,主要是指癥狀,是病人訴說的不適,如頭痛、腹痛等等,同一癥狀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病因引起,病理機制常大相徑庭,基本性質也可以完全不同。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所謂“證”有“證據”之意。辨證的“證37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辨證的關鍵是“辨”。所謂“辨”,有審辨、鑒別的意思,辨證是根據癥狀,體征以及四診收集的所有資料,通過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病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最終概括判斷為何證,既屬于何種類型。中醫學的基本特點辨證的關鍵是“辨”。所謂“辨”,有審辨38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前后銜接,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環節,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融匯運用。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39
癥狀和體征其他有關材料證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勢治則治法方藥因證立法據法選方癥狀和體征證候辨析治則方藥因證立法據法選方40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患病的對象、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反應等的不同,或疾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它的本質特點有所不同,表現的“證”也就有所差異,治法亦應不同。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患病41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疾病是發展變化的,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近似的本質特點,出現相同的病理機制,因此,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這就是“異病同治”。中醫學的基本特點疾病是發展變化的,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42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三)恒動觀念
1.恒動觀念的含義:用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這種觀點稱之為恒動觀念。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三)恒動觀念4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44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
恒動觀念的意義:陰陽動靜對立統一觀點,貫穿于中醫學各個領域之中,正確地指導著人們認識生命與健康、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預防與康復等。簡要介紹中醫的健康思想。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只有機體經常處于陰陽動態變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進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機體內,陰陽此消彼長的關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點。陰陽動態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疾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乖戾,疾病乃起”。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恒動觀念的意義:45第五節中醫學學科優勢1、醫學模式的先進性:2、臨床診療的優勢:3、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體系:第五節中醫學學科優勢1、醫學模式的先進性:46第六節中西醫學之比較
1、中西醫學不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2、中西醫學發展的不同社會政治背景3、中西醫學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4、中西醫學不同的自然觀、生理觀、病理觀第六節中西醫學之比較1、中西醫學不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47第七節中醫學發展展望
1、中醫學現代化——時代的要求2、中醫學的優勢——發掘和提高3、走向世界——中醫學國際交流與合作第七節中醫學發展展望1、中醫學現代化——時代的要求48謝謝謝謝49手三陰手三陰中醫基礎理論論緒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手三陰手三陰中醫基礎理論論緒BasicTheory50
主要內容
1、中醫學發展簡史
2、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3、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4、中醫學的基本特點5、中醫學學科優勢6、中西醫學之比較7、中醫學發展展望主要內容
1、中醫學發展簡史51緒論
重點: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般了解: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中醫學的學科優勢。
一般了解:中醫學學科性質,未來的發展展望。
難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恒動觀念。緒論
重點: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52第一節中醫學發展簡史一、中醫學的起源
中國醫藥學起源的歷史,就是勞動人民長期為生存、為生活與疾病作斗爭反復實踐的創造史,是勞動實踐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第一節中醫學發展簡史一、中醫學的起源53
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54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科學,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觀、方法論和醫學觀的基礎。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55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中醫學發展簡史(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56中醫學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原書各9卷,每卷9篇,各為81篇,合計162篇。大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是許多醫家進行搜集、整理、綜合而成的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它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中醫學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57中醫學發展簡史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計3卷(或分為5卷)。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原題秦越人撰。是繼《黃帝內經》之后的又一部中醫經典著作。中醫學發展簡史《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計58中醫學發展簡史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經宋代林億等整理后,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書。全書內容概括了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八法,為中醫臨證(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優秀的經典臨床醫學基礎名著,迄今仍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發掘。
中醫學發展簡史
59中醫學發展簡史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或《本草經》,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大約成書于東漢時期。全書共收載藥物365種,根據藥物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書中還概括地論述了四氣五味,七情等藥物學理論,為中藥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中醫學發展簡史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或《本草60中醫學發展簡史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61中醫學發展簡史
(-)魏晉隋唐時期—繼承整理經典理論,總結臨床經驗上升為理論。這一時期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點為:
一方面繼承整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并闡發其理論。
另一方面重視總結臨床經驗,揭示疾病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并使之上升為理論。
如晉·王叔和的《脈經》奠定了脈學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化、規范化的基礎,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
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學和證候學專著,它反映了我國11世紀時中醫學理論與臨證醫學的發展水平,對后世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我國第一部證候學專著。
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首次記錄了消渴病的證候和治法。
中醫學發展簡史
(-)魏晉隋唐時期—繼承整理經典理論,總結62中醫學發展簡史(二)宋金元時期---創新和突破性發展,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時期,許多醫家在繼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獨創見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大大地創造性地發展了中醫學理論。
劉完素(河間)
張從正(子和)后世尊之為金元四大家。
李杲(東垣)
朱震亨(丹溪)中醫學發展簡史(二)宋金元時期---創新和突破性發展,金元63中醫學發展簡史
劉完素(1120~1200)字守真,創河間學派,以火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藥多用寒涼,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其火熱理論對溫病學說的形成給以深刻影響。
張從正(約1156~1228)字子和,傳河間之學,力倡“攻邪論”,主張“邪去則正安”,臨證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稱之為“攻下派”。他還十分重視社會環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黃帝內經》關于心身醫學、社會醫學的思想。
李杲(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老人,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創“脾胃論”,治病重在“調理脾胃”,“升舉清陽”,被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1281~1358)字彥修,號丹溪。力主“相火論”,其學術思想的根本觀點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被稱之為“養陰派”。中醫學發展簡史
劉完素(1120~1200)字64中醫學發展簡史(三)明清時期--醫學創新與發展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醫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這一歷史時期,中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一是出現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醫學創新與發明;二是整理已有的醫學成就和臨證經驗,編撰了門類繁多的醫學全書、類書、叢書,以及古典醫藉注釋等醫學著作,使中醫學理論和臨證醫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中醫學發展簡史(三)明清時期--醫學創新與發展65中醫學發展簡史
溫病學派:
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治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葉天士《溫熱病篇》,首創衛氣營血辨證;
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
中醫學發展簡史
溫病學派:66中醫學發展簡史(四)近現代時期---發展緩慢,中西匯通,中西并重1.近代時期(1840~1949):從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猛烈地沖擊著封建思想體系,形成了新舊并存,中西混雜的態勢,出現了“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這種“新舊”、“中西”之爭貫穿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之中。
中醫學發展簡史(四)近現代時期---發展緩慢,中西匯通,67中醫學發展簡史
在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特點:
一是繼續發展而極度緩慢。二是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科學化思潮。
中醫學發展簡史
在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68中醫學發展簡史
2.現代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制定了中醫政策,中醫的春天來到了。強調“中醫不能丟”,“中西并重”。“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實現中醫學現代化”正式載入憲法,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研究有了較為深入的發展,在研究的深度和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中醫學發展簡史
2.現代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9中醫學發展簡史
外科婦科兒科針灸學方藥
外科:晉代《劉涓子鬼遺方》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外科專著。還有唐代的《千金方》,宋元兩代的《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世醫得效方》等,均對外科病的辨證及治法有獨到的見解。中醫學發展簡史
外科婦科兒科針灸學方藥70中醫學發展簡史
婦科:關于婦產科學,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記載,如不孕、不月、子瘤、血枯、石瘕等。唐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婦產科專著《經效產寶》。清代《傅青主女科》使婦產科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兒科:西漢初期的《囟鹵經》是我國兒科第一部專著。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元代《活幼心書》。建國后,兒科迅速發展,兒科四大癥――痘、疹、驚、疳,分別指天花被消滅,麻疹已控制、破傷風發病率大大下降、疳積少見。中醫學發展簡史婦科:關于婦產科學,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71中醫學發展簡史
針灸:針灸學歷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鑄造銅人模型,上刻經絡循行路線及穴位,作為考試之用。針刺麻醉。
方藥:《神農本草經》之后,唐代《新修本草》記載藥物近850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16世紀中葉,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編撰了《本草綱目》。它是一部內容豐富、論述廣泛、影響深遠的藥學巨著,不僅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研究的成就,而且還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做出了詳細的論述,極大地發展了中醫藥學理論,豐富了世界科學寶藏。
中醫學發展簡史針灸:針灸學歷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72第二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
(一)中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產物
1.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或本質的學科。中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主要探討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規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第二節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一)中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73中醫學的學科性質2.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學科。人不僅具有自然物質(生物)的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由此引起一系列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醫學問題。社會環境的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變化,對人體的身心健康常產生較大影響。因而中醫學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屬性。中醫學的學科性質2.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74中醫學的學科性質3.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中最一般的共同規律的科學。中醫學的學科性質3.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75中醫學的學科性質4.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中醫學的學科性質4.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76中醫學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屬性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中醫學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屬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國中國中醫學77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二)中醫學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特點。中醫學的學科性質(二)中醫學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特點78第三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1、元氣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2、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方法論
3、臟腑經絡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4、其他組成部分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支撐力點第三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
1、元氣論是中醫理79陰陽五行方法論元氣論哲學基礎臟腑經絡理論核心理論其它理論支撐力點中醫學理論體系理法方藥中醫學理論體系理法方藥80第四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整體指的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就是強調在觀察分析和研究處理問題時,須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內在臟腑器官之間,心理,生理活動之間,以及人與外界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了獨特整體觀念。這一觀念始終貫穿在中醫學對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的理性認識中。第四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一)整體觀念81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理上:它具體體現在三大方面:①就形體結構而言。②就基本物質而言。③就機能活動而言。病理及診斷:治療上: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82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中醫學的基本特點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83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整體觀念自社人84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大方面。它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二)辨證論治85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所謂“證”有“證據”之意。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環保設備性能保障與免責約定
- 短命植物旱雀麥的生活史對策研究
- 李煜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特色與演唱研究
- 家具制造進度安排及質量保障措施
- 窗戶制作安裝合同協議書
- 初中英語課堂導入的創新措施
- 九年級中考綜合素質評價計劃
- 互聯網電商代運營服務協議
- 血清UA、Hcy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 基于直寫式導電油墨的柔性電熱驅動器制備研究
- 油漆涂料行業市場分析
- 人教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層作業設計11
- 揭陽市交通分析報告
- 學習有法貴在得法 高二上學期學法指導主題班會
- 初中八年級英語課件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 跨境數據流動與治理
- 《水工建筑物介紹》課件
- 300t汽車吊起重性能表
- 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
- 幼兒園副園長聘任園長合同(36篇)
- 30道中國石油天然氣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師崗位常見面試問題含HR常問問題考察點及參考回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