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055)《中國古代文學一》網上作業題答案1:第一批次(0055)《中國古代文學一》課程作業主觀題2:第二批次有關《詩經》的選擇題3:第三批次選擇題先秦文學(神話、歷史散文)4:第四批次選擇題先秦文學(諸子散文、楚辭)5:第五批次選擇題秦漢文學6:第六批次選擇題魏晉南北朝文學1:[論述題]一、名詞解釋1、 "賦比興”2、 "風雅頌”3、 《離騷》4、 "互見法”5、 建安風骨6、 "新體詩”7、 "宮體詩”8、 左思風力二、簡答題1、 簡述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2、 簡述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3、 建安文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繁榮的原因何在?4、 簡述曹植詩歌創作的成就及詩歌前后期的變化。5、謝靈運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貢獻。二、論述題1、 結合作品分析南北朝民歌在內容和藝術上的差異。2、 賞析曹操的《短歌行》。短歌行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3、 賞析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4、論述《莊子》散文的藝術成就。參考答案:1:[單選題]2、四家詩中為古文經的是()。A:魯詩B:齊詩C:韓詩D:毛詩參考答案:D2:[單選題]3、《詩經》中的情愛詩大都出自()。A:國風B:大雅C:小雅D:頌參考答案:A3:[單選題]8、《詩經》所收之詩,大致產生于( )。A:西周初年至戰國B: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C:春秋至戰國D:整個周代參考答案:B4:[單選題]4、《詩經?大雅?生民》是()A:史詩B:情愛詩C:農事詩D:社會政治詩參考答案:A5:[單選題]1、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A:《尚書》B:《詩經》C:《孟子》D:《楚辭》參考答案:B新格律詩6:[單選題]5、《詩經?七月》是()A:愛情詩B:戰爭詩C:農事詩D:怨刺詩參考答案:C7:[單選題]7、為了便于記憶和傳唱,《詩經》"國風”采用的語言手法是()。A:重章疊唱B:比興C:夸張D:句式長短不一參考答案:A&[單選題]6、《詩經》中用得最多的表現手法是 ()。A:賦B:比C:興D:頌參考答案:A9:[單選題]9、《詩經》中的風、雅、頌是按( )來劃分的。A:不同的地域B:不同的時期C:音樂的性質D:篇幅的長短參考答案:C10:[單選題]10、《詩經》中的作品總共有()A:300篇BB:《鏡花緣》B:500篇C:305篇D:505篇參考答案:C1:[單選題]7、《左傳》的風格特色是()A:佶屈聱牙B:情韻并美C:辯麗恣肆D:簡潔含蓄、富于文采參考答案:D2:[單選題]2、"精衛填海”這則神話出自()。A:《山海經》B:《呂氏春秋》C:《淮南子》D:《說苑》參考答案:A3:[單選題]1、"女媧補天”這則神話出自()。A:《山海經》B:《呂氏春秋》C:《淮南子》D:《說苑》參考答案:C4:[單選題]3、以神話為素材的戰國時的作品是()。A:《穆天子傳》C:《說苑》BB:《諫逐客書》D:《新序》參考答案:A5:[單選題]4、保留原始歌謠風貌的作品《彈歌》的歌詞是( )A:母也天只,不諒人只。B:斷竹,續竹,飛土,逐宍。C: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D: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參考答案:B1-5)BBDDD 6-10)AADCC11-15)CCCCC6:[單選題]5、商周銘文的文體大都類似于()。A:《尚書》B:《春秋》C:《左傳》D:《國語》參考答案:A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7:[單選題]6、出自《戰國策》的成語是()。A:刻舟求劍B:葉公好龍C:守株待兔D:狡兔三窟參考答案:D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單選題]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 )。A:《齊恒晉文之事章》C:《邵公諫厲王弭謗》D:《蘇秦始將連橫說秦》參考答案:C一、 分析漢字的結構。1?象形2?形聲3?會意4?會意5?形聲6?象形7?形聲8?象形9?形聲10形聲11.形聲12.象形13.形聲14.象形5?象形16.象形17.指事18.形聲19.形聲20.象形21.象形22.形聲23.象形24.形聲25.形聲26.形聲27.象形28.形聲29.形聲30.象形31.象形32.形聲33.會意34.會意35.象形36.象形37.形聲38.象形39.象形40.象形41.象形42.象形43.形聲44.形聲45.會意46.會意47.象形48.象形49.象形50.指事二、 名詞解釋。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是最重要的輔助交際系統。六書說指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定義的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文字學是研究文字的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小學是我國古代關于漢語言文字學的術語,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古文字是指自漢字產生以來到小篆等一系列字體,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小今文字指秦隸以后的字體,包括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現代漢字指現代漢語用字,主要是指現代白話文用字。象形字指依照字義描摹事物的形象而創造的字,如日、月。三、論述題。答案要點:(1)漢字起源有很多傳說,影響比較大的有結繩記事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這些說法是不科學的;(2)漢字不是一時一地由某個人創造的,漢字是由漢族先民集體創造的,起源于6000年前,成熟于4000年前;(3)漢字來源于圖畫與刻畫符號。古文字階段從商代到秦代(公元前1300—前206年),古文字階段主要有四類,即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秦系文字。商代文字主要有兩類:甲骨文和金文,商代文字有正體俗體之分,甲骨文字形還很不固定,象形程度仍然很高。西周春秋文字,這一階段使勁穩鼎盛階段,西周金文形體演變出現字體整齊化,西周后期,字形線條化、平直化。六國文字主要在戰國時代,在這一時期,俗體流行,各國文字異形,目前已失傳。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體演變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體演變為隸書,隸書是戰國晚期在秦文字的俗體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古隸。進入隸楷階段后,在昭宣之際產生了八分,八分在東漢中期逐漸演變為新隸體,東漢晚期早期行書形成,直至漢魏之際出現鐘CC:《國語》王楷書,到唐初時形成成熟的楷書。此外,鐘王楷書在南北朝時演變為魏碑體,最終成為成熟的楷書。古隸在宣元成時期演變為章草,魏晉時期形成今草。早期行書在東晉演變為行書。3?漢字不是低級文字;文字發展三階段說是錯誤的;漢字時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文字;表音文字與漢字沒有優劣之分;清末以來否定漢字有認識上的偏誤;建國以來的簡化漢字運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漢字的前途應該讓歷史來回答,不應該人為規定;目前看不出漢字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傾向,但是要警惕矮化漢字和神化漢字的不良現象。(1)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例: ?簡化字作雞,雞的初文是象物字,加注了音符“奚”,象雞的形符被換成了鳥,成了一般的形聲字。(2)表意字字形上部分改換成音符。例:何是負荷的“荷”的本字,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來人形簡化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 “可”,成為從人可聲的形聲字。(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a?為明確假借意而加意符。例:師,本當師眾講,漢代假借它表示獅子,后來加注犬旁分化出從犬師聲的獅字。b?為明確引申義而加意符。例: “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表示這個引申義。c.為明確本義而加意符。例: “它”是“蛇”的初文, “蛇”為了明確“它”的本意,在本字上加注意符而成后起本字。(4)改換形聲字偏旁。例:振起的“振”有賑濟的意思,后來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貝”旁,分化出“賑”字來專門表示這種意義。(5)意音合成。例如:鎂,由意符“金”和聲符“美”直接組合而成。9:[單選題]9、下列成語中,出于《晉楚城濮之戰》的是()A:退避三舍B:鍥而不舍C:前倨后恭D:狡兔三窟參考答案:A《幻滅》、《動搖》、《追求》10:[單選題]10、先秦歷史散文中對后代辭賦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是( )。A:《尚書》B:《左傳》D:《戰國策》參考答案:D1:[單選題]3、《論語》屬于( )A:對話體B:論辯體C:語錄體D:論述體參考答案:C解釋題:1、 具體語言或方言里有區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2、 一個詞產生時最初的意義。是就具歷史淵源而言的。3、 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4、 指沒有直接親屬關系或者親屬關系比較疏遠的語言,由于長期共處在同一地區或者毗鄰地區互相影響而在語言結構上產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現象。5、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語言的某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并引導方言發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際工具。6、 從音質的角度劃分岀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7、 從詞的本義里通過引申而產生岀來的意義。8、 詞干由一個詞根語素構成的詞。9、 能在組合的某一個位置上被替換下來的、音義結合的片斷。10、 一種語言排擠和替代其他語言而成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際工具,其他語言則因不再使用而逐漸消亡。11、 兩個以上連續的語言符號有條件、按規則組合起來的關系。12、 具體語言(或方言)中沒有區別詞的語言形式的作用,出現環境互補的音素之間的關系。13、 在具體語言(或方言)中屬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14、 在具體的語言(或方言)中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音長、音重、音高等單位。包括調位、重位、時位。15、 一個音位具有的某種不同于別的音位的語音特征。16、 同一音節里處在同一緊張度增強或減弱階段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的組合。17、 在語流中,由于受各種音位相鄰的影響,或者說話的高低、快慢、強弱因素的影響而在發音上產生的某種變化。包括:同化、異化、弱化、脫落等。18、 能在組合的某一個位置上被替換下來的、音義結合的片斷。19、 詞干由一個詞根語素構成的詞。20、 由詞根語素和詞根語素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構成的合成詞。21、 詞的變化及詞在組合中體現岀來的語法意義。22、 表達語法結構意義的形式。23、 詞與詞組合時發生的詞形變化所形成的聚合。24、 語法形式表達出來的語法意義的類。25、 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簡答題:1、 在語流中,由于受各種音位相鄰的影響,或者說話的高低、快慢、強弱因素的影響而在發音上產生的某種變化。包括:同化、異化、弱化、脫落等。2、 (1)漸變性;(2)不平衡性。3、(1)語音當地化;(2)詞匯數量少;(3)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程度,并受當地語法規則的影響;(4)只有口頭形式,沒有書面語; (5)只用于特殊場合(商業交往),不作母語或第一語言,變體很多。4、 發音體的不同;發音方法的不同;共鳴器或共鳴狀態的不同。5、(1)受現實現象之間實際關系的制約。 (2)受同一語義系列中其他成員的制約。 (3)詞語的搭配要符合社會的使用習慣, (4)受詞義的附加色彩和修辭需要的制約。6、(1)有共同的意義領域; (2)同一語法范疇中的各個變化形式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3)同一語法范疇中的各個項所表達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它本身,還取決于它和其他項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4)語法范疇是發展變化的。7、(1)音位是能夠區別語音形式的語音單位; (2)音位總是就一定語言(或方言)而言的;(3)音位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但要注意與音素的區別) 。8、 根據語素在詞中的作用。可將其分為詞根語素、詞綴語素、詞尾語素。詞根語素是能夠體現詞的詞匯意義的語素; 詞綴語素是粘附在詞根上構成新詞的語素; 詞尾語素是加在詞干后面,改變詞的形式而不構成新詞的語素。9、 (1)音義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不可論證的;(2) 語言符號的音義結合的統一體。音義的結合是社會約定俗成的;(3) 意義是人們對現實現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聯系聲音同現實現象之間的橋梁;(4)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代表了現實現象10、 詞的本義:一個詞產生時最初的意義。是就具歷史淵源而言的。詞的中心意義:一個詞在某個歷史階段最常用的意義。是就多義詞在某個歷史階段的各個意義之間的關系而言的。詞的派生意義:從詞的本義里通過引申而產生岀來的意義。11、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語言的某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并引導方言發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際工具。共同語形成的條件是: (1)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區廣,使用人口多;(3)能夠代表整個語言的發展趨勢; (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這種方言寫成的大量文獻。12、(1)從形聲字的聲符去考察古音。 (2)據“反切”考察古音。(3)根據古詩詞的韻腳考察古音。(4)通過借詞的讀音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13、(1)語言系統各部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 (2)在語言的某一部門內部,同樣的語言現象由于所處的條件不同,其發展也不平衡。 (3)同一語言現象的發展速度、發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區也可以不一樣,即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區的表現。14、(1)新詞的產生;(2)舊詞的消亡;(3)詞語的替換。15、 客觀現實現象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關系,有相近的關系,也有對立的關系。詞義在反映這些現象時也就存在著同義和反義兩種不同的關系。同義中的“同”與反義中的“反”是對立的統一。一方面,反義詞是異中有同,以共同的意義領域作為前提,沒有“同”就無所謂“反” 。另一方面,同義詞又是同中有異,同義詞在基本意義相同的條件下顯示岀意義、色彩、用法上的細微差別,“大同”中顯岀“小異”來,而“小異”往往反映著同一現實現象中的對立雙方的細分。論述題:1、(1)語言與思維相互依存,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也離不開思維。思維要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 ①語言對思維有固定作用。 ②語言對思維有再現作用。語言總是要表達一定的思維內容的,因此,語言也離不開思維:一是伴隨思維過程,二是表達思想成果。(2)語言和思維是兩種異質現象,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A?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物質的,而思維是使用工具的主體,是一種精神活動; B?語言與思維的生理機制不完成等同; C?語言與思維的構成方式不同, 構成形式亦非一一對應; D?語言具有民族特點、地方特點,而思維能力是全人類共同的。2、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語言的某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并引導方言發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際工具。共同語形成的條件是: (1)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區廣,使用人口多;(3)能夠代表整個語言的發展趨勢; (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這種方言寫成的大量文獻。3、(1)從形聲字的聲符去考察古音。 (2)據“反切”考察古音。(3)根據古詩詞的韻腳考察古音。(4)通過借詞的讀音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4、 (1)音義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不可論證的;(2) 語言符號的音義結合的統一體。音義的結合是社會約定俗成的;(3) 意義是人們對現實現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聯系聲音同現實現象之間的橋梁;(4) 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代表了現實現象。5、 (1)漸變性; (2)不平衡性:A.語言系統各部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 B.在語言的某一部門內部,同樣的語言現象由于所處的條件不同,其發展也不平衡。 C.同一語言現象的發展速度、發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區也可以不一樣,即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區的表現。2:[單選題]1、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出”愛人”主張的是()。A:老子B:孔子C: 墨子D:孟子參考答案:B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3:[單選題]4、在運用豐富的寓言和多樣化的比喻方面,堪稱諸子散文之最的是 ()A:《孟子》B:《莊子》C:《墨子》D:《荀子》參考答案:B4:[單選題]5、《齊桓晉文之事章》主要表現了孟子的 ()A:性善論思想B: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C: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D:等是非、齊萬物的哲學思想參考答案:B5:[單選題]6、我國文學史上開創了詩人獨立創作新紀元的作家是 (。A:屈原B:司馬相如C:曹植D:陶淵明參考答案:A6:[單選題]7、東漢時王逸的楚辭注本是()。A:《楚辭章句》B:《楚辭補注》C:《楚辭集注》D:《楚辭集釋》參考答案:A7:[單選題]8、《天問》的詩歌體式是( )。A:雜言體B:七言體C:五言體D:四言體參考答案:D&[單選題]9、"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楚辭?九歌?湘夫人》)兩句中的"帝子”指的是()A:湘君B:湘夫人C:皇帝的兒子D:黃帝參考答案:B9:[單選題]10、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是() 。A:《離騷》B:《哀郢》C:《九歌》D:《九章》參考答案:A10:[單選題]2、下面主張中屬于墨子的是()。A:兼愛非攻B:知雄守雌C:行王道施仁政D:法后王參考答案:A1:[單選題]1、賈誼的《過秦論》在分類上是()。A:抒情散文B:描寫散文C:史論散文D:時評散文參考答案:C2:[單選題]3、賈誼《吊屈原賦》的體裁是( )A:大賦B:駢賦C:騷體賦D:散體賦參考答案:C3:[單選題]6、司馬遷《史記》作為紀傳體史學著作,其敘事( )。A:以歷史事件為中心B:以朝代更迭為中心C:以歷史人物為中心D:以作者的歷史觀為中心參考答案:C4:[單選題]7、《漢書》是我國第一部( )A:編年史B:國別史C:紀傳體斷代史D:紀傳體通史參考答案:C5:[單選題]9、《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分為()。A:九類B:十類C:十二類D:二十類參考答案:C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8小題)影響研究:影響研究是法國學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注重資料的發掘、考證,在方法論上重實證;強調各國、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事實聯系”,使文學從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內部走向國際的,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中;但影響研究由于過度強調事實而忽略了文學的內部規律和審美特征,這是其明顯的不足和缺陷。文類學:文類學(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學本身的特點來對文學進行分類以及各種文類的特征和它在發展中的相互影響與演變。譯介學:譯介學是比較文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和研究方法, 其名稱的出現是在20世紀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譯媒介,但又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不同, 因此不能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媒介”、“譯者”、“譯本”等同,譯介學將翻譯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溝通的現象,而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手段,譯介研究是在廣泛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種翻譯現象,在此基礎上將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態、人文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多元文化的推動和建設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形象學:形象學(imagologie)主要研究一國文學中所塑造或描述的“異國”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等。這門學問以文學作品為主,兼及其他歷史文獻資料,對精神產品中所出現的異國形象進行研究,涉及到文學、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諸方面。流傳學:流傳學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來對某一民族文學的作家、作品、文體、甚至整個民族文學在國外的聲譽、反響或影響進行研究。比較詩學:比較詩學就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文學觀念、文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主題學:主題學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國界的流傳和演變,研究不同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進而探討這種流變的文學、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淵源學:淵源學也稱源流學,主要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思想、人物、情節、語言、風格以及藝術技巧等因素的來源。二、簡答(本大題共8小題)1、比較文學中的“比較”就是一種方法,這種說法對嗎?不對。首先,比較文學的“比較”一詞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方法論,作為方法, “比較”并非文學的專利,而是一切學術領域都普遍存在的,由來已久。其次,比較文學的“比較”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跨國別、跨文化的比較;二是跨學科的比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國家、文化、語言、學科界限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才能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不具備跨越性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便不能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再次,不是任意將兩個具有跨越性的對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可以稱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對象必須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決定文學現象與文學問題能否成為比較文學對象的關鍵,也是關系到比較研究能否正常進行并取得科學價值的關鍵。最后,必須強調“比較”是就文學而言的,如果其落腳點與歸宿不是指向文學本身,再優秀的比較我們也不能稱為比較文學,它只能是別的什么比較,所以,文學性是作為比較文學對象的一個本質性特征,不可拋棄。2、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點;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注重“事實聯系” ,而重視文學現象之間的非事實的審美性的類同關系;第二,由于不受“事實聯系”的束縛,平行研究產生了打破時空、質量與強度的限制,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響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進行比較。第三,平行研究的焦點是文學本身,即對文學內部范圍的諸要素,如主題、題材、情節,體裁、形象、理論批評等作品本身的美學構成與價值的探討,而不象影響研究那樣只注重淵源、影響、聯系、媒介等文學的外圍和邊緣問題。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采用歷史的、考據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學的、審美的、批評的方法,將文學批評重新引入文學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平行研究還提出了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科際比較與跨學科研究。3、 美國學派在那些方面超越了法國學派的研究視野?首先,從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上看,美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包括國別文學的比較和跨學科比較兩部分,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學比較。其次,從研究對象上看,美國學派認為不能只限于尋找不同國家、民族文學之間某種“事實聯系”的影響,而忽略了對藝術本身價值的探討與比較,必須對相互之間并不一定產生影響的文學現象和藝術規律進行比較研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行研究”。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之間的比較是不可靠的。其三,從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的界定上看,美國學派認為總體文學沒有規定出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術語模糊不清,最好在研究時不要使用。而法國學派則認為總體文學“就是一種對于許多國家文學所共有的那些事實的探討” ,“有雙重的長處”,可研究的文學事實很多。總之,美國學派重視文學現象之間的美好規律的比較,并不強調事實的聯系,同時還提出了文學與其他領域的跨學科比較,無疑擴大了法國學派的領域,同時也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狹隘的地方主義偏見,是對比較文學的進一步發展。4、 主題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答:主題學包括題材研究、母題研究、意象研究、主題研究、情境研究等等方面。適當闡釋。5、 譯者對原作的“創造性叛逆”的表現何在?譯者對原作的“創造性叛逆”表現為四種情況:其一是個性化翻譯,這是受譯者自己獨特的追求目標和翻譯原則的影響產生的。個性化翻譯往往會產生“歸化”現象,即用譯語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可能。如嚴譯所顯示出來的桐城派文風,無形中已使原著帶上了中國氣派和嚴氏風格。其二是誤譯與漏譯,這種情況多屬無意識造成的,但也常常折射出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誤解與誤釋,有時會成為文化或文學交流中的阻滯點。誤譯能夠特別鮮明、突出地反映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其三是節譯與編譯,這是有意誤造成的 “創造性叛逆”。其原因很多,有的是為與接受者的習慣、風俗相一致,為迎合讀者的趣味,便于傳播;也有的是因道德、宗教、政治等方面原因。等等。其四是轉譯與改編。轉譯又稱重譯,是借助一種語言去翻譯另一語種的文學作品,如借助英語譯作去翻譯法文原著。這種轉譯往往造成“二度變形” ,可能在譯本的基礎上進行再度的“創造性叛逆。”改編,有文學樣式、體裁的改變,也有語言、文字風格的改變,如林紓的翻譯以文言文的方式改編了許多西方名著。6、 媒介學的基本內涵與主要方式媒介學是指一國文學對另一國文學,一個作家對另一民族、國家文學產生影響這一事實的途徑、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媒介可以是翻譯、評論,也可以是人員往來、國際會議等等。根據媒介的具體方式不同,媒介學將媒介分為個人媒介、環境媒介和文學媒介三種。個人媒介又可分為:“接受者”國家中的個人媒介,“放送者”國家中的個人媒介者和第三國中的個人媒介者。環境媒介又可分為:“朋友集團”或朋友的聚會,“文學會社”,“文學沙龍”,宮廷與開放都市等。文字材料媒介是諸如文學評論、報章雜志、文學翻譯之類的書籍和文字,這也是作家作品傳播到外國去的重要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譯。7、 闡發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來的,其基本內涵是什么?闡發研究是近代以來中國比較學者的創造, 作為一種研究類型首先是在1976年臺灣學者古添洪、陳慧樺在《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一書的序言中提出的,他們將“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之研究”稱為“闡發研究” 。因此,闡發研究就用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批評方法去解釋另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論對作品的闡發,也可以是理論與理論之間的相互闡發, 甚至是其他學科與文學之間的相互闡發。&主題與母題的主要區別一般來講,我們可以把主題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題則具有客觀性。比爾茲利認為,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 ,諸如“戰爭的無益、歡樂的無常、英雄主義、喪失人性的野蠻”等等。尤金H福爾克說:“主題可以指從諸如表現人物心態、感情、姿態的行為和言辭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別結構中出現的觀點,作品的這種成分,稱之為母題;而以抽象的途徑從母題中產生的觀點,則可稱之為主題。 ”一般來講,母題是很有限的,但這有限的母題卻可以組合成無限的主題,每一部偉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現了一個獨特的主題,但世界上無數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見的有限的母題如愛與恨、情于仇、生與死、聚與散等等。三、論述(本大題共4小題);1、從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元沖突與融合的角度談談研究比較文學的意義。參考答案:本題無標準答案,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考慮從以下思路入手。(1)對全球化的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全球化問題(2) 全球化與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問題(3) 比較文學對文化多元對話,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識、互證、互利等方面的價值和意義(4)舉例闡發2、 結合具體的文學現象,闡述心理學對文學研究的啟示與意義。參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發揮,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文學與心理學的關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心理學美學逐步受到人的普通關注以來,各種心理學成果大量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在文學中心理批評主要關注:作家創作時的心理歷程;作家在作品中借人物形象表現的是什么心理。心理批評的方法比較適合于分析小說和戲劇,特別是分析那些精神內涵比較豐富的作家作品,以及內心世界比較復雜的人物形象。它是一種內在的批評,對于外在的社會學批評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心理批評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第一,心理分析批評是一種深層的批評,它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內容上,而是在探索作家和人物的內心深層心靈世界,這一點有助于糾正那種膚淺的、皮相的或者只關注作品與世界生活的批評方式。有的理論家認為弗洛伊德與馬克思如喜瑪拉雅山的兩面,共同構成了對人的全面認識。過去我們的批評特別注重作品的社會學分析,對作家的思想、世界觀及階級屬性十分關心,但卻極少重視作家心理狀態研究。心理分析批評強調文學是作家的心理欲望的表現,不同意把人看作環境和自然的奴隸,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理批評的途徑是直指作家的內心,揣摩作品中蘊涵的作家個人的心理情緒,尋求作家個人經歷在作品中的印記,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特別是虛構形象)的深層微妙意圖,是很值得借鑒的。正確使用這種批評方法無疑是有價值的,也的確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分析。3、 聯系具體實例談談文學與哲學的關系。參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發揮,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文學與哲學的關系是異常緊密的。真正偉大的文學常常也是對于人生之迷、世界之迷、生命的價值等等哲理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著名的哲人亞里士多德在其《詩學》中就宣稱:“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對待。 ”(《<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頁。)事實上西方許多文學思潮都直接與哲學運動有著密切關系,如浪漫主義運動與康德等人的啟蒙哲學,現代主義與尼采、叔本華、柏格森、海德格爾、薩特、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緊密相連。哲學是人類對于宇宙人生之迷的形而上思考與揭示,文學作品在最深層次上是與哲學相通的,只不過文學作品并不直接訴諸于抽象的說理與邏輯,文學始終將哲思蘊含在形象與敘述之中,它所傳達的常常是一種寓意、象征、寓言、比喻。或者一段充滿感悟與啟迪人心智的議論,將那難言之理、不明之事、可遇而不可求之思,全盤倒出,使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感而遂通,回味悠長。童慶炳先生在《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中認為,從作家的角度看,作品的哲學意味是作者對人生真諦的刻骨銘心的體驗,是他用全部的痛苦、 坎坷、血淚、青春、生命換來的人生感受,是他全部創作心理機制和活躍的創作個性所能達到的最高藝術概括。正如蘇軾的創作,與其一生的挫折與人生顛沛緊密相關,沒有烏臺詩案,流放黃州,朋友疏遠,生死茫茫,終日來往于漁樵之間,游戲醉酒于江湖之上,沒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窮途,死灰吹不起。 ”(《寒舍詩》的深刻感悟,又哪里會有前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驚天地、泣鬼神之作。從作品的角度看,哲學意味是潛藏于作品的深層的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義和心理蘊含,是作品獲得不朽的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國古典詩歌中那些對于生命、青春、時光、別離、生死、孤獨、思鄉等等主題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哲學的探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黃仲則),“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等等,這些千古名句都可以說凝聚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感傷、欣喜、無奈、奮發、豁達等等深切體悟,其中蘊含的哲理至今使人難以釋懷。從讀者角度看,哲學意味是文學作品中滲透出的可喻不可喻的靈境,是啟迪人性靈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它是審美理解的最深層次。古今中外的明篇佳作所起的功能絕不亞于哲學家們的鴻篇巨制,文學所給人的哲學啟迪有時可能是直接閱讀哲學著作難以獲得的。因為它如春雨潤澤心田,細無聲息,也許它并不需要讀者去冥思苦想,而是在百感交集,唏噓感嘆中獲得人格升華,頓悟明了。哲學作為對自然與人生社會的一般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作為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對于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無疑具有指導和制約作用。文學作品常常離不開哲學思想的影響,正如加繆所說:“偉大的作家必是哲學家。”哲學不僅為文學提供了靈魂,還為文學提供了方法與道路。中國古典文學的創作往往離不開儒、道、釋思想的影響與滲透,屈原與儒家忠君思想,陶淵明與道家思想,李白與道家思想、杜甫與儒家思想、蘇軾與佛、道思想等等關系密切。同樣,宋明理學、晚明心學對于元明清以來的小說、戲曲、小品文等影響至深。在西方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如笛卡兒唯理主義之于法國古典主義學、德國古典哲學之于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孔德實證主義哲學之于歐洲寫實主義文學、 20世紀非理性思潮之于現代主義文學等等。哲學思想還會深刻地影響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詩學的差異不僅僅是研究對象(文學作品)的差異,而更深層的可能還是哲學上的差異,哲學思想可能帶來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原則和基本思路的改變,同時哲學常常直接給文學理論與批評提供術語、范疇乃到基本的命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可以將文學理論與批評作為以文學為對象的哲學思考,只不過它們一方面是通過文學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精義與規律,另一方面是探討文學現象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規律與特征而已。因此,研究哲學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去加以把握, 文學有時可以提供另一條有別于哲學的哲學之思,事實上古今中外有許多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如西方的尼采、薩特,中國的莊子等等。他們的哲學思想同時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展開的。當哲思隱退之時,詩承擔了哲學的職能,詩人與哲人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稱呼而已。同樣,要研究文學及其理論,是離不開哲學的,不僅僅是因為哲學提供了我們認識文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文學本身離不開哲學,文學從創作到作品的精神內蘊再到欣賞批評都有哲學的影子,離開了哲學,文學就失去了靈魂與依傍,文學就沒有了深度與力量。當然,文學與哲學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文學與哲學從形式到功能都是不樣的,如果文學淪為了哲學的說教,那這樣的文學是不成功的文學,因為文學首先是藝術,藝術是說教與抽象的敵人,當文學變成了哲學,文學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同樣,哲學不能變成文學,哲學有文學所無法達到的明晰與深度,哲學家善于透過一切的現象與雜多去抓住世界的本原,而文學家善于將本原的東西還原為雜多與鮮活的世界,它們是兩根永遠不會交匯的平行線,而且各自運動在不同的方向上。4、何謂“套話”?結合實例,闡述比較文學中“形象”的套話特征。套話,又稱慣用語,是不同民族文學中經常出現的習慣性的稱謂、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學中的“伊甸園”、“禁果”、“方舟”,中國文學中的“江郎才盡”、“窮而后工”等等。套語背后往往凝聚著特定的文化意蘊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根源,如中國現代文化中稱西方人為“二毛子”,稱日本人為“鬼子”,都與特定的歷史事件有關。套語往往還與一個民族對另一民族的陳見、偏見甚至誤識有關,因而,它也是形象學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具有明顯的套話特征。套話是對一種文化的概括,它是這種文化標志的縮影(如陳詞濫調,福樓拜爾常說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等。 )套話是一種被簡化了的文化表述,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恒定性和高度的多語境性,在某一民族和國家內的任何時刻都可使用, 如我們自抗日戰爭以來長期稱日本人為 “鬼子”。套話還以隱含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恒定的等級制度, 一種對世界和對一切文化的真正的兩分法。 “套話是對精神和推理的驚人省略,是一種恒定的預期理由:它顯示出(并證明了)的是它原本應該證明的。它不僅是一個凝固文化的標志,還揭示出了一個重言、重復的文化,一切批評嘗試后都被排除在這個文化之外,以有利于對某些本質化和歧視類型的確定。 ”套話的產生往往是將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混合, 以他者的自然屬性來解釋他們的文化,他的存在解釋了他的行為(低級的)和作為敘述者的我的行為(高級的)。如猶太人的鷹勾鼻。同時,套話有時以一些概括的富有特征的詞匯聯系在一起,這些詞匯往往傳達了一個民族對他者的總體想象與恒定看法,當然這些詞匯作為對他者形象的界定也會隨一定的歷史而發生變化。概括起來,套話的特征可以說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特殊代一般,即將表語與主要部分相混淆;二是以現象代本質,從而制造了一種對立的等級;三是以自然代文化,即將自然屬性與文化本質相混淆。四、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1、聞一多先生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中說:“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約當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四個國度,人們都歌唱起來,并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給留傳到後代。在中國,三百篇最古部分--《周頌》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舊約》最早的《希伯來詩篇》,希臘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都約略同時產生。……總有那么一天,四個(筆者案:指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四個古國的文明)的個別性漸漸消失,于是文化只有一個世界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路線,誰都不能改變,也不必改變。”聯系具體的文學現象,談談你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參考答案:此題主要從文學相互影響的角度來闡釋世界文學的相互關系,以及形成世界文學的必然格局,主要看考生的具體闡釋情況。評分標準(以20分計):(1)就幾大文明古國早期文學源頭對后世本民族以及世界的影響進行闡釋(0-10分)(2)世界文學的提出以及具體狀況和問題( 0-10分);2、閱讀下面的作品,談談其中蘊含的哲理:苦行的修士在森林的深處,苦行的修士緊閉著眼睛在苦苦的修煉;他想修成正果,進入樂園。但是拾柴的姑娘在衣裙里給他帶來了果子,又用樹葉做成的杯子從溪流里為他取來了清水。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的修行變得愈加艱苦了,到后來他絕口不嘗果子,也不喝一滴清水。拾柴的姑娘感到非常悲傷。樂園里的上帝。聽說有一個人居然膽敢希冀成為神靈。他曾經一次又一次的同他的勁敵泰坦們戰斗,并拒之于他的王國之外;然而他懼怕一個具有忍受苦難的力量的人。但是他懂得凡夫俗子的癖好,于是他計劃用誘惑來引誘這個凡人放棄他的冒險行動。從樂園吹來一口氣,吻著那個拾柴姑娘的肢體,她的青春由于一陣突然迸發的美麗的快樂而感到痛苦,她的思想也仿佛像蜂巢受到襲擊的蜜蜂在嗡嗡作響。苦修士要離開森森,到山洞里去完成他的嚴格的苦行的時候來到了。當他睜開了眼睛準備啟程的時候,那個姑娘出現在他眼前,好似一首熟悉而已被遺忘的詩歌,因為新添了一種曲調而變得陌生了。苦修士從他的座上站起來,告訴她這是他離開森林的時候了。“但你為什么要奪去我給你效勞的機會呢 ?”她眼眶里噙著淚珠問道。他重新坐下來,沉思了好久,便在原處留了下來。那天晚上,姑娘心里悔恨,一夜沒有成眠。她開始害怕自己的力量,憎恨自己的勝利,但是她的內心卻在狂喜的波浪之上顛簸搖蕩。到了早晨,她走到苦修士的面前,向他施禮,請他為她祝福,說她必須離開他。他默默地望著她的臉,接著,他說: “去吧,祝你如愿。”多少年,他兀自獨坐,最后他的苦修功德圓滿了。眾神之王從天上降臨,告訴他已經贏得了樂園。“我不再需要樂園了。”他說。上帝問他希望得到的更大的報酬是什么。“我要那個拾柴的姑娘。”本題無標準答案,主要看學生對這篇作品的理解, 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即可。可參考“文學與哲學的關系”一節。6:[單選題]10、中國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是()A:班固《詠史》B:《孔雀東南飛》C:.曹植《贈白馬王彪》D:《古詩十九首》參考答案:D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8小題)影響研究:影響研究是法國學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注重資料的發掘、考證,在方法論上重實證;強調各國、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事實聯系”,使文學從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內部走向國際的,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中;但影響研究由于過度強調事實而忽略了文學的內部規律和審美特征,這是其明顯的不足和缺陷。文類學:文類學(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學本身的特點來對文學進行分類以及各種文類的特征和它在發展中的相互影響與演變。譯介學:譯介學是比較文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和研究方法, 其名稱的出現是在20世紀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譯媒介,但又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不同, 因此不能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媒介”、“譯者”、“譯本”等同,譯介學將翻譯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溝通的現象,而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手段,譯介研究是在廣泛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種翻譯現象,在此基礎上將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態、人文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多元文化的推動和建設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形象學:形象學(imagologie)主要研究一國文學中所塑造或描述的“異國”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等。這門學問以文學作品為主,兼及其他歷史文獻資料,對精神產品中所出現的異國形象進行研究,涉及到文學、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諸方面。流傳學:流傳學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來對某一民族文學的作家、作品、文體、甚至整個民族文學在國外的聲譽、反響或影響進行研究。比較詩學:比較詩學就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文學觀念、文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主題學:主題學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國界的流傳和演變,研究不同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進而探討這種流變的文學、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淵源學:淵源學也稱源流學,主要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思想、人物、情節、語言、風格以及藝術技巧等因素的來源。二、簡答(本大題共8小題)1、 比較文學中的“比較”就是一種方法,這種說法對嗎?不對。首先,比較文學的“比較”一詞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方法論,作為方法, “比較”并非文學的專利,而是一切學術領域都普遍存在的,由來已久。其次,比較文學的“比較”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跨國別、跨文化的比較;二是跨學科的比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國家、文化、語言、學科界限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才能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不具備跨越性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便不能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再次,不是任意將兩個具有跨越性的對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可以稱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對象必須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決定文學現象與文學問題能否成為比較文學對象的關鍵,也是關系到比較研究能否正常進行并取得科學價值的關鍵。最后,必須強調“比較”是就文學而言的,如果其落腳點與歸宿不是指向文學本身,再優秀的比較我們也不能稱為比較文學,它只能是別的什么比較,所以,文學性是作為比較文學對象的一個本質性特征,不可拋棄。2、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點;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注重“事實聯系” ,而重視文學現象之間的非事實的審美性的類同關系;第二,由于不受“事實聯系”的束縛,平行研究產生了打破時空、質量與強度的限制,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響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進行比較。第三,平行研究的焦點是文學本身,即對文學內部范圍的諸要素,如主題、題材、情節,體裁、形象、理論批評等作品本身的美學構成與價值的探討,而不象影響研究那樣只注重淵源、影響、聯系、媒介等文學的外圍和邊緣問題。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采用歷史的、考據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學的、審美的、批評的方法,將文學批評重新弓I入文學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平行研究還提出了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科際比較與跨學科研究。3、美國學派在那些方面超越了法國學派的研究視野?首先,從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上看,美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包括國別文學的比較和跨學科比較兩部分,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學比較。其次,從研究對象上看,美國學派認為不能只限于尋找不同國家、民族文學之間某種“事實聯系”的影響,而忽略了對藝術本身價值的探討與比較,必須對相互之間并不一定產生影響的文學現象和藝術規律進行比較研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行研究”。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之間的比較是不可靠的。其三,從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的界定上看,美國學派認為總體文學沒有規定出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術語模糊不清,最好在研究時不要使用。而法國學派則認為總體文學“就是一種對于許多國家文學所共有的那些事實的探討” ,“有雙重的長處”,可研究的文學事實很多。總之,美國學派重視文學現象之間的美好規律的比較,并不強調事實的聯系,同時還提出了文學與其他領域的跨學科比較,無疑擴大了法國學派的領域,同時也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狹隘的地方主義偏見,是對比較文學的進一步發展。4、主題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答:主題學包括題材研究、母題研究、意象研究、主題研究、情境研究等等方面。適當闡釋。5、譯者對原作的“創造性叛逆”的表現何在?譯者對原作的“創造性叛逆”表現為四種情況:其一是個性化翻譯,這是受譯者自己獨特的追求目標和翻譯原則的影響產生的。個性化翻譯往往會產生“歸化”現象,即用譯語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可能。如嚴譯所顯示出來的桐城派文風,無形中已使原著帶上了中國氣派和嚴氏風格。其二是誤譯與漏譯,這種情況多屬無意識造成的,但也常常折射出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誤解與誤釋,有時會成為文化或文學交流中的阻滯點。誤譯能夠特別鮮明、突出地反映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其三是節譯與編譯,這是有意誤造成的 “創造性叛逆”。其原因很多,有的是為與接受者的習慣、風俗相一致,為迎合讀者的趣味,便于傳播;也有的是因道德、宗教、政治等方面原因。等等。其四是轉譯與改編。轉譯又稱重譯,是借助一種語言去翻譯另一語種的文學作品,如借助英語譯作去翻譯法文原著。這種轉譯往往造成“二度變形” ,可能在譯本的基礎上進行再度的“創造性叛逆。”改編,有文學樣式、體裁的改變,也有語言、文字風格的改變,如林紓的翻譯以文言文的方式改編了許多西方名著。6、媒介學的基本內涵與主要方式媒介學是指一國文學對另一國文學,一個作家對另一民族、國家文學產生影響這一事實的途徑、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媒介可以是翻譯、評論,也可以是人員往來、國際會議等等。根據媒介的具體方式不同,媒介學將媒介分為個人媒介、環境媒介和文學媒介三種。個人媒介又可分為:“接受者”國家中的個人媒介,“放送者”國家中的個人媒介者和第三國中的個人媒介者。環境媒介又可分為:“朋友集團”或朋友的聚會,“文學會社”,“文學沙龍”,宮廷與開放都市等。文字材料媒介是諸如文學評論、報章雜志、文學翻譯之類的書籍和文字,這也是作家作品傳播到外國去的重要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譯。7、闡發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來的,其基本內涵是什么?闡發研究是近代以來中國比較學者的創造, 作為一種研究類型首先是在1976年臺灣學者古添洪、陳慧樺在《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一書的序言中提出的,他們將“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之研究”稱為“闡發研究” 。因此,闡發研究就用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批評方法去解釋另一種民族文學的理論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論對作品的闡發,也可以是理論與理論之間的相互闡發, 甚至是其他學科與文學之間的相互闡發。&主題與母題的主要區別一般來講,我們可以把主題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題則具有客觀性。比爾茲利認為,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 ,諸如“戰爭的無益、歡樂的無常、英雄主義、喪失人性的野蠻”等等。尤金 H福爾克說:“主題可以指從諸如表現人物心態、感情、姿態的行為和言辭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別結構中出現的觀點,作品的這種成分,稱之為母題;而以抽象的途徑從母題中產生的觀點,則可稱之為主題。 ”一般來講,母題是很有限的,但這有限的母題卻可以組合成無限的主題,每一部偉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現了一個獨特的主題,但世界上無數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見的有限的母題如愛與恨、情于仇、生與死、聚與散等等。三、論述(本大題共4小題);1、從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元沖突與融合的角度談談研究比較文學的意義。參考答案:本題無標準答案,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考慮從以下思路入手。(1)對全球化的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全球化問題(2) 全球化與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問題(3) 比較文學對文化多元對話,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識、互證、互利等方面的價值和意義(4)舉例闡發2、結合具體的文學現象,闡述心理學對文學研究的啟示與意義。參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發揮,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文學與心理學的關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心理學美學逐步受到人的普通關注以來,各種心理學成果大量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在文學中心理批評主要關注:作家創作時的心理歷程;作家在作品中借人物形象表現的是什么心理。心理批評的方法比較適合于分析小說和戲劇,特別是分析那些精神內涵比較豐富的作家作品,以及內心世界比較復雜的人物形象。它是一種內在的批評,對于外在的社會學批評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心理批評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第一,心理分析批評是一種深層的批評,它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內容上,而是在探索作家和人物的內心深層心靈世界,這一點有助于糾正那種膚淺的、皮相的或者只關注作品與世界生活的批評方式。有的理論家認為弗洛伊德與馬克思如喜瑪拉雅山的兩面,共同構成了對人的全面認識。過去我們的批評特別注重作品的社會學分析,對作家的思想、世界觀及階級屬性十分關心,但卻極少重視作家心理狀態研究。心理分析批評強調文學是作家的心理欲望的表現,不同意把人看作環境和自然的奴隸,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理批評的途徑是直指作家的內心,揣摩作品中蘊涵的作家個人的心理情緒,尋求作家個人經歷在作品中的印記,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特別是虛構形象)的深層微妙意圖,是很值得借鑒的。正確使用這種批評方法無疑是有價值的,也的確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分析。3、聯系具體實例談談文學與哲學的關系。參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發揮,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文學與哲學的關系是異常緊密的。真正偉大的文學常常也是對于人生之迷、世界之迷、生命的價值等等哲理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著名的哲人亞里士多德在其《詩學》中就宣稱:“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對待。 ”(《<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頁。)事實上西方許多文學思潮都直接與哲學運動有著密切關系,如浪漫主義運動與康德等人的啟蒙哲學,現代主義與尼采、叔本華、柏格森、海德格爾、薩特、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緊密相連。哲學是人類對于宇宙人生之迷的形而上思考與揭示,文學作品在最深層次上是與哲學相通的,只不過文學作品并不直接訴諸于抽象的說理與邏輯,文學始終將哲思蘊含在形象與敘述之中,它所傳達的常常是一種寓意、象征、寓言、比喻。或者一段充滿感悟與啟迪人心智的議論,將那難言之理、不明之事、可遇而不可求之思,全盤倒出,使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感而遂通,回味悠長。童慶炳先生在《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中認為,從作家的角度看,作品的哲學意味是作者對人生真諦的刻骨銘心的體驗,是他用全部的痛苦、 坎坷、血淚、青春、生命換來的人生感受,是他全部創作心理機制和活躍的創作個性所能達到的最高藝術概括。正如蘇軾的創作,與其一生的挫折與人生顛沛緊密相關,沒有烏臺詩案,流放黃州,朋友疏遠,生死茫茫,終日來往于漁樵之間,游戲醉酒于江湖之上,沒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窮途,死灰吹不起。 ”(《寒舍詩》的深刻感悟,又哪里會有前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驚天地、泣鬼神之作。從作品的角度看,哲學意味是潛藏于作品的深層的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義和心理蘊含,是作品獲得不朽的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國古典詩歌中那些對于生命、青春、時光、別離、生死、孤獨、思鄉等等主題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哲學的探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黃仲則),“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等等,這些千古名句都可以說凝聚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感傷、欣喜、無奈、奮發、豁達等等深切體悟,其中蘊含的哲理至今使人難以釋懷。從讀者角度看,哲學意味是文學作品中滲透出的可喻不可喻的靈境,是啟迪人性靈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它是審美理解的最深層次。 古今中外的明篇佳作所起的功能絕不亞于哲學家們的鴻篇巨制,文學所給人的哲學啟迪有時可能是直接閱讀哲學著作難以獲得的。因為它如春雨潤澤心田,細無聲息,也許它并不需要讀者去冥思苦想,而是在百感交集,唏噓感嘆中獲得人格升華,頓悟明了。哲學作為對自然與人生社會的一般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作為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對于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無疑具有指導和制約作用。文學作品常常離不開哲學思想的影響,正如加繆所說:“偉大的作家必是哲學家。”哲學不僅為文學提供了靈魂,還為文學提供了方法與道路。中國古典文學的創作往往離不開儒、道、釋思想的影響與滲透,屈原與儒家忠君思想,陶淵明與道家思想,李白與道家思想、杜甫與儒家思想、蘇軾與佛、道思想等等關系密切。同樣,宋明理學、晚明心學對于元明清以來的小說、戲曲、小品文等影響至深。在西方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如笛卡兒唯理主義之于法國古典主義學、德國古典哲學之于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孔德實證主義哲學之于歐洲寫實主義文學、 20世紀非理性思潮之于現代主義文學等等。哲學思想還會深刻地影響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詩學的差異不僅僅是研究對象(文學作品)的差異,而更深層的可能還是哲學上的差異,哲學思想可能帶來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原則和基本思路的改變,同時哲學常常直接給文學理論與批評提供術語、范疇乃到基本的命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可以將文學理論與批評作為以文學為對象的哲學思考,只不過它們一方面是通過文學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精義與規律,另一方面是探討文學現象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規律與特征而已。因此,研究哲學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去加以把握, 文學有時可以提供另一條有別于哲學的哲學之思,事實上古今中外有許多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如西方的尼采、薩特,中國的莊子等等。他們的哲學思想同時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展開的。當哲思隱退之時,詩承擔了哲學的職能,詩人與哲人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稱呼而已。同樣,要研究文學及其理論,是離不開哲學的,不僅僅是因為哲學提供了我們認識文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文學本身離不開哲學,文學從創作到作品的精神內蘊再到欣賞批評都有哲學的影子,離開了哲學,文學就失去了靈魂與依傍,文學就沒有了深度與力量。當然,文學與哲學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文學與哲學從形式到功能都是不樣的,如果文學淪為了哲學的說教,那這樣的文學是不成功的文學,因為文學首先是藝術,藝術是說教與抽象的敵人,當文學變成了哲學,文學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同樣,哲學不能變成文學,哲學有文學所無法達到的明晰與深度,哲學家善于透過一切的現象與雜多去抓住世界的本原,而文學家善于將本原的東西還原為雜多與鮮活的世界,它們是兩根永遠不會交匯的平行線,而且各自運動在不同的方向上。4、何謂“套話”?結合實例,闡述比較文學中“形象”的套話特征。套話,又稱慣用語,是不同民族文學中經常出現的習慣性的稱謂、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學中的“伊甸園”、“禁果”、“方舟”,中國文學中的“江郎才盡”、“窮而后工”等等。套語背后往往凝聚著特定的文化意蘊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根源,如中國現代文化中稱西方人為“二毛子”,稱日本人為“鬼子”,都與特定的歷史事件有關。套語往往還與一個民族對另一民族的陳見、偏見甚至誤識有關,因而,它也是形象學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具有明顯的套話特征。套話是對一種文化的概括,它是這種文化標志的縮影(如陳詞濫調,福樓拜爾常說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等。 )套話是一種被簡化了的文化表述,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恒定性和高度的多語境性,在某一民族和國家內的任何時刻都可使用, 如我們自抗日戰爭以來長期稱日本人為 “鬼子”。套話還以隱含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恒定的等級制度, 一種對世界和對一切文化的真正的兩分法。 “套話是對精神和推理的驚人省略,是一種恒定的預期理由:它顯示出(并證明了)的是它原本應該證明的。它不僅是一個凝固文化的標志,還揭示出了一個重言、重復的文化,一切批評嘗試后都被排除在這個文化之外,以有利于對某些本質化和歧視類型的確定。 ”套話的產生往往是將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相混合, 以他者的自然屬性來解釋他們的文化,他的存在解釋了他的行為(低級的)和作為敘述者的我的行為(高級的)。如猶太人的鷹勾鼻。同時,套話有時以一些概括的富有特征的詞匯聯系在一起,這些詞匯往往傳達了一個民族對他者的總體想象與恒定看法,當然這些詞匯作為對他者形象的界定也會隨一定的歷史而發生變化。概括起來,套話的特征可以說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特殊代一般,即將表語與主要部分相混淆;二是以現象代本質,從而制造了一種對立的等級;三是以自然代文化,即將自然屬性與文化本質相混淆。四、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1、聞一多先生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中說:“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約當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四個國度,人們都歌唱起來,并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給留傳到後代。在中國,三百篇最古部分--《周頌》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舊約》最早的《希伯來詩篇》,希臘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都約略同時產生。……總有那么一天,四個(筆者案:指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四個古國的文明)的個別性漸漸消失,于是文化只有一個世界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路線,誰都不能改變,也不必改變。”聯系具體的文學現象,談談你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參考答案:此題主要從文學相互影響的角度來闡釋世界文學的相互關系,以及形成世界文學的必然格局,主要看考生的具體闡釋情況。評分標準(以20分計):(1)就幾大文明古國早期文學源頭對后世本民族以及世界的影響進行闡釋(0-10分)(2)世界文學的提出以及具體狀況和問題( 0-10分);2、閱讀下面的作品,談談其中蘊含的哲理:苦行的修士在森林的深處,苦行的修士緊閉著眼睛在苦苦的修煉;他想修成正果,進入樂園。但是拾柴的姑娘在衣裙里給他帶來了果子,又用樹葉做成的杯子從溪流里為他取來了清水。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的修行變得愈加艱苦了,到后來他絕口不嘗果子,也不喝一滴清水。拾柴的姑娘感到非常悲傷。樂園里的上帝。聽說有一個人居然膽敢希冀成為神靈。他曾經一次又一次的同他的勁敵泰坦們戰斗,并拒之于他的王國之外;然而他懼怕一個具有忍受苦難的力量的人。但是他懂得凡夫俗子的癖好,于是他計劃用誘惑來引誘這個凡人放棄他的冒險行動。從樂園吹來一口氣,吻著那個拾柴姑娘的肢體,她的青春由于一陣突然迸發的美麗的快樂而感到痛苦,她的思想也仿佛像蜂巢受到襲擊的蜜蜂在嗡嗡作響。苦修士要離開森森,到山洞里去完成他的嚴格的苦行的時候來到了。當他睜開了眼睛準備啟程的時候,那個姑娘出現在他眼前,好似一首熟悉而已被遺忘的詩歌,因為新添了一種曲調而變得陌生了。苦修士從他的座上站起來,告訴她這是他離開森林的時候了。“但你為什么要奪去我給你效勞的機會呢 ?”她眼眶里噙著淚珠問道。他重新坐下來,沉思了好久,便在原處留了下來。那天晚上,姑娘心里悔恨,一夜沒有成眠。她開始害怕自己的力量,憎恨自己的勝利,但是她的內心卻在狂喜的波浪之上顛簸搖蕩。到了早晨,她走到苦修士的面前,向他施禮,請他為她祝福,說她必須離開他。他默默地望著她的臉,接著,他說: “去吧,祝你如愿。”多少年,他兀自獨坐,最后他的苦修功德圓滿了。眾神之王從天上降臨,告訴他已經贏得了樂園。“我不再需要樂園了。”他說。上帝問他希望得到的更大的報酬是什么。“我要那個拾柴的姑娘。”本題無標準答案,主要看學生對這篇作品的理解, 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即可。可參考“文學與哲學的關系”一節。7:[單選題]4、在《史記》的五種編寫體例中, ”本紀”這種體例是()A:記述王侯各國的興衰始末B:記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跡C:記述歷代帝王的興衰更替D:記述重要人物的家族變遷參考答案:C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8小題)影響研究:影響研究是法國學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注重資料的發掘、考證,在方法論上重實證;強調各國、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事實聯系”,使文學從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內部走向國際的,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中;但影響研究由于過度強調事實而忽略了文學的內部規律和審美特征,這是其明顯的不足和缺陷。文類學:文類學(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學本身的特點來對文學進行分類以及各種文類的特征和它在發展中的相互影響與演變。譯介學:譯介學是比較文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和研究方法, 其名稱的出現是在20世紀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譯媒介,但又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研究不同, 因此不能和一般意義上的“翻譯媒介”、“譯者”、“譯本”等同,譯介學將翻譯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溝通的現象,而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手段,譯介研究是在廣泛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種翻譯現象,在此基礎上將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態、人文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多元文化的推動和建設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形象學:形象學(imagologie)主要研究一國文學中所塑造或描述的“異國”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等。這門學問以文學作品為主,兼及其他歷史文獻資料,對精神產品中所出現的異國形象進行研究,涉及到文學、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諸方面。流傳學:流傳學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來對某一民族文學的作家、作品、文體、甚至整個民族文學在國外的聲譽、反響或影響進行研究。比較詩學:比較詩學就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學理論、文學觀念、文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主題學:主題學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母題、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國界的流傳和演變,研究不同的作家對它的不同處理,進而探討這種流變的文學、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淵源學:淵源學也稱源流學,主要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思想、人物、情節、語言、風格以及藝術技巧等因素的來源。二、簡答(本大題共8小題)1、 比較文學中的“比較”就是一種方法,這種說法對嗎?不對。首先,比較文學的“比較”一詞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方法論,作為方法, “比較”并非文學的專利,而是一切學術領域都普遍存在的,由來已久。其次,比較文學的“比較”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跨國別、跨文化的比較;二是跨學科的比較。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國家、文化、語言、學科界限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才能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不具備跨越性的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便不能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再次,不是任意將兩個具有跨越性的對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可以稱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對象必須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決定文學現象與文學問題能否成為比較文學對象的關鍵,也是關系到比較研究能否正常進行并取得科學價值的關鍵。最后,必須強調“比較”是就文學而言的,如果其落腳點與歸宿不是指向文學本身,再優秀的比較我們也不能稱為比較文學,它只能是別的什么比較,所以,文學性是作為比較文學對象的一個本質性特征,不可拋棄。2、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點;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注重“事實聯系” ,而重視文學現象之間的非事實的審美性的類同關系;第二,由于不受“事實聯系”的束縛,平行研究產生了打破時空、質量與強度的限制,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響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進行比較。第三,平行研究的焦點是文學本身,即對文學內部范圍的諸要素,如主題、題材、情節,體裁、形象、理論批評等作品本身的美學構成與價值的探討,而不象影響研究那樣只注重淵源、影響、聯系、媒介等文學的外圍和邊緣問題。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響研究那樣采用歷史的、考據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學的、審美的、批評的方法,將文學批評重新引入文學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平行研究還提出了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科際比較與跨學科研究。3、 美國學派在那些方面超越了法國學派的研究視野?首先,從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上看,美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包括國別文學的比較和跨學科比較兩部分,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分支,不等于文學比較。其次,從研究對象上看,美國學派認為不能只限于尋找不同國家、民族文學之間某種“事實聯系”的影響,而忽略了對藝術本身價值的探討與比較,必須對相互之間并不一定產生影響的文學現象和藝術規律進行比較研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行研究”。而法國學派則認為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和作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