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
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1《當代社會心理學》第6章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閻力t_yanli@12
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1《當代社會心理學》第6章人際吸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
第一節人際吸引
第二節人際排斥
思考題2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第一節人際吸引
一、概念二、外貌三、接近四、熟悉五、相似六、互補與補償七、恐懼八、才能九、真誠十、喜歡3第一節人際吸引一、概念一、人際吸引的概念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由于積極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相互趨近傾向。喜歡、友誼、愛情都是人際吸引的情形。但人際吸引不一定等于喜歡,它也許只是人們認識或行為上的一種傾向而已。引起人際吸引的因素:外貌、接近、熟悉、相似、互補與補償、個人特征。4一、人際吸引的概念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由于積極的認知與情感體二、外貌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5二、外貌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5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人們喜歡外貌好的人。外貌對人的吸引力的實驗證明:哈羅德·西格爾(H.Sigall,1974)的實驗
卡雷·戴恩等人(K.Dionetal.,1972)的實驗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6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
H.Sigall,1974兩種實驗情形:天生麗質的實驗助手,以臨床心理學研究生的身份與幾個男大學生會談,并在談話結束前把她對大學生所作的個性評價發給談話對象。實驗助手穿上松松垮垮且不合體的衣服,戴上與其膚色極不協調的卷曲金色假發,并使其面色看上去不僅油膩而且很臟。與大學生進行同樣的談話和個性評價。在上述兩種情形下,她都分別對半數大學生做出令人高興的“好”的評價,對另外一半大學生做出令人不快的“不好”的評價。事后請大學生們說明他們對她的喜愛程度。實驗結果7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
H.Sigall,1974兩種實驗情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結果
H.Sigall,1974當相貌不好看時,無論她給出的評價是好是壞,被試們都顯得不太在乎,對她的喜愛程度都是中等。當相貌十分漂亮時,那些得到好評價的被試對她的喜愛程度都很高;得到不好評價的被試對她的喜愛程度都很低。得到不好評價的被試都表示“非常愿意”再來這里參與研究。都愿意繼續與她接觸,或者希望有機會得到她的重新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女性漂亮的外貌對男性的吸引力更大。8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結果
H.Sigall,1974當相貌卡雷·戴恩等的實驗
K.Dionetal.,1972給大學生們看另外三個大學生的照片:外貌有吸引力;相貌一般;相貌無吸引力。請被試在27個人格特質上對照片上的人做出評價,并要求被試估計他們三人未來是否幸福。結果:大學生們對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給予了最好的評價和預言;無性別差異,人喜歡相貌好的人。9卡雷·戴恩等的實驗
K.Dionetal.,1972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10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10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11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11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已有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男女在這一點上并無大的差異。在實際的行為上,兩性對外貌吸引力的重視程度是接近的(Eaglyetal.,1991;Feingold,1992;Langloisetal.,2000)。這與日常經驗相反。外貌吸引力的性別差異在測量男女態度時要比測量他們的真實行為時更大。這說明男性可能更樂于表達他們的感受。12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已有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男女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對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人們傾向于認為他(她)還會具有其他好的特點,比如聰明、善良、有控制力等等,盡管研究并未表明外貌與智力、幸福感、控制力或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A.Feingold,1992)。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外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法庭上的判決結果13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對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人們傾向于認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
(D.Landy&H.Singall,1974)蘭迪等人(D.Landy&H.Singall,1974)讓男性被試看一些短文并對其做出評價。短文的內容是關于電視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均為女性。論文的質量有好、差兩種。被試被分為三組:短文附有作者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所附的照片是一位相貌平常、缺乏魅力的女性。控制組,所讀的短文沒有附照片。實驗結果14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
(D.Landy&H.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研究的實驗結果
(D.Landy&H.Singall,1974)實驗結果:表中數據顯示,無論短文質量如何,外貌好人所得到的評價總是好于外貌差的人。控制組由于沒有照片的影響,結果處于兩者之間。15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研究的實驗結果
(D.Landy&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在學業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教師認為漂亮孩子比不漂亮的孩子更聰明、更招人喜歡(Clifford&Walster,1973)。學生在給一位女教師打分時,如果她化妝得比較美麗,則與素面朝天相比,學生們會認為她的課講得更好、更有趣(Chaikin,etal.,1978)。16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在學業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教師認為漂亮孩子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的影響
(H.Sigall&N.Ostrove,1975)給被試看一些詳細的案件材料,讓他們設想自己是法官,對疑犯進行審判。疑犯都是女性。研究分為三組:案卷中附有疑犯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很漂亮;案卷也附有照片,但照片中的人缺乏魅力;對照組案卷材料中沒有照片。案卷所涉罪名有兩類:詐騙和夜盜。實驗結果17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的影響
(H.Sigall&N.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影響的研究結果實驗結果:結果顯示,當疑犯利用美貌誘使一個中年單身漢給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公司投資,從而涉嫌詐騙時,疑犯受到的懲處會更嚴厲;但如果疑犯所涉案情與其相貌吸引力無關(如盜竊)時,則漂亮的疑犯會得到較為寬大的判決。18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影響的研究結果實驗結果:18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即人的外貌會影響到人們對其個人以外的周圍事物的評價。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19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即人的外貌會影響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
(Geiselman,Haight,&Kimata,1984)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當他們與有引力的朋友或同伴在一起時,他們得到的評價都會提高;而當他們的朋友或同伴沒有吸引力時,他們得到的評價都會降低。20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
(Geiselman,Haig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
(Kernis&Wheeler,1981)讓被試看到兩個人在一起,其中的目標個體具有中等吸引力,而目標個體旁邊的同性個體則具有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吸引力。當這兩個人的關系被認為是朋友時,就會發生外貌輻射效應:當目標個體與非常有吸引力的朋友在一起時,人們對目標個體的評價會有所提高;當他與吸引力很低的朋友在一起時,他得到的評價會降低。當兩個人被認為是陌生人時,結果卻恰恰相反:當目標個體與一個非常有吸引人的陌生人在一起時,人們對目標個體的評價反而會降低。21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
(Kernis&Whe三、接近時空上的接近程度對人際關系有明顯的影響,時空上的接近能夠增加人們的相互吸引,使人們更容易成為朋友。社會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費斯廷格等人的研究西格爾的研究22三、接近時空上的接近程度對人際關系有明顯的影響,時空上的接近西格爾的研究
(H.Sigall,1974)在馬里蘭警察學校里,學員是按照姓名的字母順序來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的。名字在字母的順序上越是接近,在課內外就越是容易相處在一起。6個月后,研究者要求每位學員寫出3個最親密的朋友,結果發現學員們寫出的大多是名字的字母順序和自己相近的人。23西格爾的研究
(H.Sigall,1974)在馬里蘭警察學費斯廷格等的研究
(Festinger,Schachter,&Back,1950)要求17棟公寓里的270位學生列舉出他們最親近的三位伙伴,這些學生的宿舍都是被隨機分配的。研究結果:
學生們所列舉對象住同一層樓幾個房間的百分比:住隔壁房間41%隔一個房間22%隔兩個房間16%隔三個房間10%中間間隔了三個房間的學生是住在同一層樓最兩端的房間里,間隔僅88英尺,但他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卻只有住相鄰房間同學的四分之一。24費斯廷格等的研究
(Festinger,Schachter四、熟悉由于增加接觸而變得熟悉起來,從而提高了人際吸引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單純接觸效應。單純接觸效應的啟示:熟悉能夠產生好感。
扎瓊克的兩個實驗這一現象出現在人們對他人、事物和自己的評價上。單純接觸效應的發生條件:對象的印象必須是正性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熟悉程度與人際吸引的關系是“倒U曲線”。25四、熟悉由于增加接觸而變得熟悉起來,從而提高了人際吸引力,這扎瓊克的兩個實驗
(RobertZajonc,1968)向被試呈現無意義的音節和漢字。呈現的頻度從1、2次到25次不等,要求被試猜測其含義。結果:被試對那些呈現次數多而變得熟悉的詞更有好感,傾向于賦予其褒義。在以陌生人的照片為材料的實驗中,扎瓊克發現,一個人的照片被呈現的次數越多,則被試越傾向于喜歡照片上的人。這種結果在經常見到同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出現。26扎瓊克的兩個實驗
(RobertZajonc,1968)向五、相似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
紐科姆的實驗
拜恩的實驗一切能夠用來進行社會比較的因素都可以構成“相似”的情形。如:個性心理特點、身份特點、社會背景、自然特征等。因此,在社會交往中,尋找共同點或相似點是縮小人際心理距離、增加人際吸引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前提:這種相似必須是個體所認可的,具有積極的意義,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否則相似可能會引發相反的情形。
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此外,在人際吸引方面,有時相異會比相似具有更大的影響。27五、相似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27紐科姆的實驗
(T.Newcomb,1961)最早以實驗證明了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根據測驗和問卷結果將學生分成兩組安排宿舍:A組為部分特征相似的學生;B組為部分特征相異的學生。結果:A組學生傾向于彼此相互接受和喜歡,并成為好友;B組學生難以相互喜歡和建立友誼。28紐科姆的實驗
(T.Newcomb,1961)最早以實驗拜恩的實驗
(DonnByrne,1971)在進行態度相似性與人際吸引關系的研究時,為了排除或控制與態度無關的變量的影響,發展出了一種“虛構他人技術”(phantomothertechnique)。先請被試填寫描述自己態度的問卷,然后再向被試呈現“其他人填寫的問卷”。然后請被試表明他們對這些人的喜歡程度。其他人:是研究者所虛構出來的,這些人的態度有的與被試非常相似,有的中等相似,有的則非常不同。結果顯示,態度越相似,被試的喜歡程度就越高。研究者分別以兒童、大學生、住院病人、實習生和酗酒者等不同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29拜恩的實驗
(DonnByrne,1971)在進行態度相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
(Novak&Lerner,1968)用虛擬他人技術,讓被試看一些據說是其他學生填寫的問卷,問卷中體現的態度與被試相似或不同,研究者同時設置了問卷填寫者具有“情緒正常”和“有情緒困擾”兩種情形:“有情緒困擾”的問卷在末尾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我不知道在這里寫這些話是不是合適,但是去年秋天我精神曾經崩潰,并不得不入院治療了一段時間。自那以后我和一位精神病醫師定期見面。你可能注意到,我現在情緒仍然很不穩定。”“情緒正常”者的問卷末尾則沒有這段文字。結果:在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態度的相似性會增加好感;在“有情緒困擾”的情況下,態度相似卻會使好感降低。30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
(Novak&Lerner,19六、互補與補償互補與補償是相異導致吸引的兩種情形,原因在于兩者都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互補是指交往雙方的個性特點、心理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相補充的關系。互補可以增加人際吸引力。補償則是交往一方的某些特點滿足了另一方的心理需要,從而使一方對另一方產生了吸引力。互補與補償的區別:互補是雙方在交往中互相吸引,補償則是單方面吸引。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31六、互補與補償互補與補償是相異導致吸引的兩種情形,原因在于兩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
(Kulik&Mahler,1989)
研究對象:住院等待做心臟搭橋手術的人程序:詢問他們愿意與其他等待做同樣手術的人住在同一病房,還是愿意同已經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人住在一起。結果:絕大多數人都選擇與已經完成手術的人住在同一病房。原因:尚未進行手術的病人可從已經完成手術的病人那里得到自己所關心的信息。32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
(Kulik&Mahler,198七、恐懼恐懼和不安的情境會增強人親和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當災難和危險降臨的時候,即使是原本不熟悉的人也容易凝聚起來。沙赫特用實驗方法研究了恐懼對親和的影響。33七、恐懼恐懼和不安的情境會增強人親和的需要。33沙赫特恐懼對親和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他選擇了兩組人:告訴一組被試說,他們要遭到一次強烈的電擊;告訴另一組說,他們要受到一次輕微的電擊,不會造成傷害。同時又告訴兩組人,他們還要等幾分鐘才會受到電擊,他們可以自己單獨等候,也可以和別人一起等候。結果:第一組有63%的人愿意和別人一起等候,第二組則只有33%的人選擇和別人一起等候。被試一旦做出決定,實驗便告結束,并不會真的對被試進行電擊。實驗表明,在恐懼和壓力的情境中,人更需要他人。34沙赫特恐懼對親和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他選擇了兩組人:34八、才能才能與人際吸引力的關系呈“倒U”關系。
因為過高的才能會給人造成社會比較的壓力。
阿倫森關于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在才能與吸引力關系方面,存在一種“犯錯誤效應”,即由于犯錯誤而導致個人吸引力不降反升的現象。
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
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35八、才能才能與人際吸引力的關系呈“倒U”關系。35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
(Aronson,Wilson,&Akert,2005)以訪談節目的形式準備了四段錄音,塑造了四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才能出眾、未犯錯誤的人;才能平庸、未犯錯誤的人;才能出眾、犯了錯誤的人;才能平庸、犯了錯誤的人。結果,人際吸引力依次為:3>1>2>4。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男性喜愛犯了錯誤、但才能出眾的男性。女性則更喜歡能力出眾而沒有錯誤的人。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歡能力出眾而有錯誤的人,因為錯誤使雙方距離縮小;低自尊的男性則更偏愛沒有錯誤、能力出眾者。36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
(Aronson,Wilson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
(Aronson,1985)在一個群體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員,往往不是最受喜愛的人,因為此人超凡的才能會使別人感到一種壓力。同樣,當一個榜樣被描繪成在才能和人格上都達到了普通人所不可能企及的地步時,人們就容易對其敬而遠之。37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
(Aronson,1985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武裝分子在古巴豬灣登陸,試圖從事武裝顛覆活動,結果遭到慘敗。總統肯尼迪的聲譽非但沒有下降,相反卻大大提高。心理學家猜想,這是因為豬灣事件使得人們相信,即使是被當時的新聞媒介描繪得幾乎無可挑剔的總統,也難免會犯錯誤。這使總統的形象更接近普通人,從而贏得了過去并不喜愛他的人的擁護。38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武裝分子九、真誠在人的個性品質當中,真誠是最被人們所看重的,具有人際吸引力。安德森(N.H.Aderson,1968a)收集了555個描述人的品質的形容詞,要求大學生們按“喜愛程度”排序。結果排在最前面的6個詞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排在最后面的詞是說謊、裝假、邪惡、冷酷、不誠實、令人討厭、虛假。結果顯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39九、真誠在人的個性品質當中,真誠是最被人們所看重的,具有人際十、喜歡喜歡表現為人對于對象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上的向往傾向。喜歡、友誼、愛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概念。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都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因此,“喜歡”本身也是一個能夠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如果這種“喜歡”讓對方覺得不真實,或是表現“喜歡”的人讓對方覺得是別有用心或另有所圖,則“喜歡”的作用就會大為下降,甚至招致反感。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40十、喜歡喜歡表現為人對于對象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上的向喜歡、友誼、愛情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喜歡屬于人際吸引的范疇,友誼和愛情屬于人際關系的范疇。人際吸引是一種內心向往的傾向,人際交往是一種行為互動的過程,人際關系則是人際交往形成的結果。友誼與愛情是在喜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喜歡可以僅僅是一種內心向往的傾向,可以是單方面的關系。友誼和愛情則必須是在雙方彼此認同和行為互動基礎上才能夠得以形成和維持。41喜歡、友誼、愛情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喜歡屬于人際吸引的范疇,友誼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讓每位女大學生被試與另一位女性(實驗助手)進行簡單的對話。實驗助手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得與一部分被試的觀點一致,而與另一些被試的觀點不一致。然后讓被試有機會“偷聽”到實驗助手與第三者的談話。實驗助手在一種談話情境中表示喜歡被試人;在另外一種情境中表示不喜歡被試人。結果,被試往往最喜歡那些態度、觀點雖然與自己不同,但卻表示喜歡自己的人,因為這會使人覺得對方是真正喜歡我們本人。42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讓每位女大學生被試與另一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以年輕女性為被試,逐個會見。研究者的一個助手在一旁觀看,然后助手對每位女性被試都給出一個評價(包括肯定的評價、否定的評價和中性的評價)。在后續實驗中,研究者告訴被試,這個助手其實是一名研究生,她需要被試者參加她的實驗。結果,與得到否定評價的被試相比,得到肯定評價的被試雖然更喜歡那個實驗助手,但喜歡的程度卻急劇下降,人們不喜歡那些“另有所圖”的人。43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以年輕女性為被試,逐個會見。4第二節人際排斥人際排斥是人與人之間由于消極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相互離散傾向。
一、妒嫉
二、競爭
三、沖突44第二節人際排斥人際排斥是人與人之間由于消極的認知與情感體一、妒嫉嫉妒是一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都很低的負性社會心理現象。其研究受掩飾傾向的影響及研究倫理“無害”原則的限制。主要內容包括:
1.嫉妒的概念
2.嫉妒的表現
3.嫉妒的類型
4.嫉妒的原因
5.嫉妒的作用
6.嫉妒的應對45一、妒嫉嫉妒是一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都很低的負性社會心理現象1.嫉妒的概念嫉妒,又作妒嫉或妒忌,是在現實或想象中,對于他人已經得到、或可能得到某種利益的情形所產生的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消極態度。上述定義中包括了嫉妒的如下特點:嫉妒的本質是一種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種成份。嫉妒可以是因為他人在現實中得到了某種利益而產生,而無論自己是否也得到了同樣的利益。嫉妒可以是僅僅因為想象別人得到、或可能得到某種利益時產生。嫉妒不同于羨慕。羨慕——向往的態度嫉妒常常伴隨著沮喪。沮喪指向自己;嫉妒指向外部對象嫉妒具有內在的、穩定的攻擊傾向。嫉妒對其對象具有非常強烈的排斥性,是人際排斥的一種常見情形。461.嫉妒的概念嫉妒,又作妒嫉或妒忌,是在現實或想象中,2.嫉妒的表現嫉妒在人類心理活動中具有普遍性。嫉妒的外顯表現包括情緒與行為兩個方面。情緒表現:焦慮、郁悶、冷漠、輕蔑、憤懣甚至惱怒。行為表現:各種形式的攻擊,包括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472.嫉妒的表現嫉妒在人類心理活動中具有普遍性。473.嫉妒的類型按嫉妒發生的時間和情境真實性,可以分為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按嫉妒的外顯度,可以分為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按嫉妒對象的社會地位特點,可分為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
483.嫉妒的類型按嫉妒發生的時間和情境真實性,可以分為反應性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當人們察覺到他人得到了自己所看重的利益時,當下直接產生的嫉妒體驗被稱之為反應性嫉妒。反應性嫉妒持續時間的長短與人格和情境有關。如果僅僅是擔心他人會得到自己所看重的利益而產生的嫉妒,則是懷疑性嫉妒。與反應性嫉妒相比,一般人的懷疑性嫉妒由于情境的模糊性而具有潛隱性、微弱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懷疑性嫉妒更多地是與人格特質有關。49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當人們察覺到他人得到了自己所看重的利益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
內隱嫉妒只在內心產生嫉妒的體驗而無明顯的外部表現(包括情緒與行為)。外顯嫉妒則不僅有嫉妒的內心體驗,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攻擊行為。50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內隱嫉妒只在內心產生嫉妒的體驗而無明顯的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
上行嫉妒是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對象的嫉妒;下行嫉妒是對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對象的嫉妒;平行嫉妒是對與自己社會地位相當的對象的嫉妒。由于人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會給予優先和充分的注意,平行嫉妒的情緒外顯性也較為明顯和強烈,主動攻擊的行為表現也較為常見。由于社會地位和力量的差距,上行嫉妒更多地以內隱和被動攻擊的方式存在。由于存在社會評價的壓力,下行嫉妒也更多地以內隱的方式和被動攻擊的方式存在。當下位對象的競爭威脅增大或明顯時,嫉妒主體也可能利用社會地位的優勢進行主動攻擊。51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上行嫉妒是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4.嫉妒的原因嫉妒的本質是一種基于生存競爭壓力的心理反應。嫉妒是在社會比較中形成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是嫉妒產生的主觀原因。嫉妒也是在對情境威脅性和情境控制感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防衛態度。資源的不足及發展機會的排他性不是引發嫉妒的原因,而只是激發或強化嫉妒的原因。嫉妒具有原發的心理原因。524.嫉妒的原因嫉妒的本質是一種基于生存競爭壓力的心理反應。55.嫉妒的作用嫉妒具有動機作用,可以引發競爭行為;只要競爭行為沒有超越社會規范的認可程度,嫉妒對個體而言就具有社會適應與發展的積極意義。嫉妒是主體維護自尊、保護自我的一種手段。無論內隱還是外顯,嫉妒對人際關系的作用都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尤以懷疑性嫉妒為甚。535.嫉妒的作用嫉妒具有動機作用,可以引發競爭行為;只要競爭行6.嫉妒的應對就人際相互作用的性質而言,嫉妒并不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無論作為嫉妒的主體還是對象,都需要對嫉妒保持良好的應對。從主體的角度說,當社會比較導致不公平感和嫉妒時,可以通過以下二個途徑減弱或消除嫉妒。重新評價,包括重新評價自己和重新評價他人。改變比較對象。當自己成為他人嫉妒的對象時,可以通過采取方式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546.嫉妒的應對就人際相互作用的性質而言,嫉妒并不是一種積極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的方式低調處事。過于張揚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嫉妒,你的目標不是引人嫉妒。行為控制。如果自己本來并無過份張揚,那么就保持恰當的行為,既不示弱,也不逞強,因為示弱和逞強都可能會加劇他人的嫉妒。調整認知。如果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什么不妥,那就不需要因為他人的嫉妒而自責。55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的方式低調處事。55二、競爭1.競爭的概念
2.競爭的心理優勢3.競爭的原因
4.競爭的作用與控制56二、競爭1.競爭的概念561.競爭的概念競爭是個人或群體在追求同一目標的過程中對他人產生的排斥性行為。嫉妒與競爭可以互為因果。二者都是排斥性的人際相互作用形式,但嫉妒是一種排斥性的態度,競爭是一種排斥性的行為。競爭是一個“揚己之長、克彼之短”的過程。所謂“公平競爭”,至多只能在下列意義上理解:事先制定規則;參與競爭的各方都遵守這些規則。但實際上,這兩點在現實的競爭中都很難得到保障。競爭的本質,是各方為爭取己方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排斥性行為。資源與機會的充足與否,不影響競爭行為的發生與否,只影響競爭的顯隱和激烈程度。571.競爭的概念競爭是個人或群體在追求同一目標的過程中對他人2.競爭的心理優勢在可以選擇合作與競爭的情境中,人們會優先選擇競爭,這就是競爭的心理優勢。以下幾個經典的實驗研究證明了競爭心理優勢的存在:明茨的實驗魯斯的“囚犯困境”的研究多依奇等的“卡車運輸實驗”
582.競爭的心理優勢在可以選擇合作與競爭的情境中,人們會優先多依奇等的“卡車運輸實驗”
(Deutsch&Krauss,1960;1962)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每次兩個被試參加。每位被試都有一輛自己控制的電動玩具卡車進行模擬運輸。對被試從起點至終點的運輸速度進行記分,分數越高越好。多依奇卡車游戲路線圖實驗中,大多數的情形是:雙方在路上相遇,誰也不愿退回去為對方讓路;僵持到后來,一方會退回己方一側,然后迅速關閉自己的閘門不讓對方通行。最后,大家都關閉了自己的閘門,寧可繞遠路走各自的專用道路。59多依奇等的“卡車運輸實驗”
(Deutsch&Krau
明茨的實驗
(A.Mints,1951)
在一個窄口瓶中放入幾個用細繩拴著的圓錐體。實驗要求每位被試拉住一根細繩,當實驗者開始通過瓶子底部的細管向瓶中緩緩注水時,被試要在錐體沒有被水浸濕前將其拉出瓶外。成功者會受到金錢獎勵。遺憾的是,實驗開始后,被試們都爭先恐后地向外拉自己的繩子,結果是誰也沒能把錐體拉出來。60
明茨的實驗
(A.Mints,1951)在一個窄口瓶中魯斯的“囚犯困境”的研究
R.Luce&H.Raiffa,1957
囚犯困境:是設想兩個共同犯罪的人被警察分開審問,他們將面臨與自己的同伙合作(不認罪)還是背叛(認罪)的兩難困境。雙方都拒不認罪,則警方證據不足而對雙方有利;雙方都認罪,則雙方都會得到較重的刑罰;一方認罪而另一方不認罪,則認罪一方可能受到從寬發落,而不認罪的一方會受到更為嚴厲的刑罰。合作(不認罪)的風險顯然要大于背叛(認罪)。
“囚犯困境”示意圖改進后的實驗情境米納斯等的進一步研究61魯斯的“囚犯困境”的研究
R.Luce&H.Rai“囚犯困境”示意圖62“囚犯困境”示意圖62改進后的實驗情境示意圖這一研究后來被改進為實驗室研究。由囚犯問題改為贏取分數,仍讓被試成對地參加實驗。在表中的情境,X為合作,Y為競爭。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合作性策略X。63改進后的實驗情境示意圖這一研究后來被改進為實驗室研究。由囚犯米納斯等的進一步研究
(J.S.Minas,etal.,1960)設計了一個鼓勵合作、選擇合作比選擇競爭策略得分更多的情境,如下表所示。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仍然高度傾向于選擇競爭性策略Y。64米納斯等的進一步研究
(J.S.Minas,etal.,多依奇卡車游戲路線圖65多依奇卡車游戲路線圖653.競爭的原因競爭與嫉妒有著相同的原發心理原因,只是前者表現為行為,后者表現為態度。進化心理學視角的解釋:當資源與機會不足時,人們會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展開競爭。即使資源與機會充足,只要對未來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人也會表現出競爭傾向。社會比較所產生的差距感也會導致競爭行為的增加。超越對方是人的一種基本動機,這種動機會導致競爭行為的發生。對情境的不同解讀也可以是激發競爭的原因之一。-S.薩繆爾和L.羅斯的研究663.競爭的原因競爭與嫉妒有著相同的原發心理原因,只是前者表S.薩繆爾和L.羅斯的研究
(StenvenSamuels&LeeRoss,1993)將特別具有競爭性或者是特別好合作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每組當中都有競爭性和合作性的人。對其中一組人說這是一個“華爾街游戲”,對另一組人則說是一個“社區游戲”,其實兩組的游戲是完全相同的。結果,“華爾街游戲”中的人有2/3的人做出了競爭反應,而“社區游戲”中只有1/3的人作出了競爭反應。-實驗的數據結果表組間差異顯著而組內差異卻并不顯著,無論是合作性的人還是競爭性的人,情境理解對行為的影響都大于所謂人性的影響。67S.薩繆爾和L.羅斯的研究
(StenvenSamuel實驗的數據結果表68實驗的數據結果表684.競爭的作用與控制競爭可以激發人的成就動機,提高工作績效。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James)研究發現,人的能力有50%—60%可以(或需要)通過激發而得到發揮。美國心理學家奧格登(Aughton)的實驗證明了競爭的作用。競爭可以激發成就動機,但這不等于說,競爭越激烈越好。競爭需要控制在適當的、各方都能接受的范圍之內,否則就會引起沖突的升級。694.競爭的作用與控制競爭可以激發人的成就動機,提高工作績效奧格登的實驗研究
(Aughton)要求被試對暗室內隨機調節一個光源的發光強度變化情況進行判斷,并對其正確和錯誤判斷的次數進行記錄。被試分為四組:A組是對照組,不作任何激勵;B組是個人競爭組;C組是團體競賽組;D組是獎懲組。研究結果顯示,個人競爭組成績最好,獎懲組次之,團體競賽組再次,對照組最差。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個人間的競爭程度不同或動機的激發程度不同。
實驗結果表70奧格登的實驗研究
(Aughton)要求被試對暗室內隨機調奧格登實驗結果表71奧格登實驗結果表71三、沖突
1.人際沖突的概念
2.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3.沖突的處理策略72三、沖突1.人際沖突的1.人際沖突的概念人際沖突是人在彼此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高度對抗的行為狀態。人際沖突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形式包括爭吵、言語或行為上的互相攻擊。人際沖突與競爭的區別與聯系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成為人際沖突的起因。從客觀因素方面說,資源、機會、環境條件都可以成為導致人際沖突的原因。從主觀因素方面說,價值觀、目標、期望、認知、情感、需要、行為風格與方式等等方面的差異也都可以成為沖突的根源。731.人際沖突的概念人際沖突是人在彼此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高人際沖突與競爭的區別與聯系區別:人際沖突是人際排斥最嚴重的情形,有明顯的外部沖突表現。競爭可以在時空分立的情況下進行,亦即可以在競爭對手不在場或不見面的情況下進行;人際沖突則是各方直接、面對面的相互作用。聯系:人際沖突與競爭都是排斥性的行為。人際沖突是競爭的一種極端情形,但競爭并非都會表現為沖突。競爭可以是和平進行的,而沖突則表現為行為上的激烈對抗。74人際沖突與競爭的區別與聯系區別:人際沖突是人際排斥最嚴重的情2.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醞釀、沖突和平息.沖突的結果不外乎三種:沖突的一方讓步或妥協,沖突結束;沖突的各方達成協議,沖突化解;沖突的各方在心理上彼此分離,進入下一沖突醞釀期。752.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一般要經歷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矛盾開始積累且得不到化解,或化解的努力歸于失敗,這是人際沖突的醞釀階段。當矛盾超出了一方或雙方的容忍程度時,沖突開始爆發。沖突可以從一點爆發而迅速向其他方面升級和蔓延。沖突爆發后,各方會重新評價導致沖突的情境,包括重新評估各方的力量、重新明確各方的要求、重新評估各種沖突解決方案的前景,并試圖平息沖突。76人際沖突的形成與發展的三個階段矛盾開始積累且得不到化解,或化3.沖突的處理策略沖突的常用處理策略包括控制、協商、妥協和分離。一般而言,沖突爆發時人們往往首先試圖:進行控制;控制不成再協商;協商不成再妥協;如果還不能解決沖突,則一方或各方就會分離。773.沖突的處理策略沖突的常用處理策略包括控制、協商、妥協和沖突的常用處理策略控制是沖突中的一方向對方施加壓力和影響,要求對方放棄原來的對立要求來順應自己。如:威懾、訛詐、攻擊都常被用來尋求控制。協商是沖突各方通過直接接觸或第三方調停,重新評估自己及對方的實力、要求及實現要求的可能性,通過提取“最大公約數”和尋找“最小公倍數”的辦法,找到一個能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解決方案。妥協是沖突的一方或各方降低原來的要求,以求得沖突解決的一種策略。協商和妥協都是在談判的形式下進行的。分離則是沖突的一方或各方在沖突沒有解決、或者是無望解決的情況下“退出”的行為。78沖突的常用處理策略控制是沖突中的一方向對方施加壓力和影響,要思考題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的原因是什么?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的情形有哪些?如何評估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的程度?在恪守科研倫理的前提下,如何對人際排斥現象進行實驗研究?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的理論有什么樣的實踐意義?79思考題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的原因是什么?7912
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80《當代社會心理學》第6章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閻力t_yanli@12
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1《當代社會心理學》第6章人際吸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
第一節人際吸引
第二節人際排斥
思考題81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第一節人際吸引
一、概念二、外貌三、接近四、熟悉五、相似六、互補與補償七、恐懼八、才能九、真誠十、喜歡82第一節人際吸引一、概念一、人際吸引的概念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由于積極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相互趨近傾向。喜歡、友誼、愛情都是人際吸引的情形。但人際吸引不一定等于喜歡,它也許只是人們認識或行為上的一種傾向而已。引起人際吸引的因素:外貌、接近、熟悉、相似、互補與補償、個人特征。83一、人際吸引的概念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由于積極的認知與情感體二、外貌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84二、外貌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5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人們喜歡外貌好的人。外貌對人的吸引力的實驗證明:哈羅德·西格爾(H.Sigall,1974)的實驗
卡雷·戴恩等人(K.Dionetal.,1972)的實驗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851.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外貌影響人的吸引力。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
H.Sigall,1974兩種實驗情形:天生麗質的實驗助手,以臨床心理學研究生的身份與幾個男大學生會談,并在談話結束前把她對大學生所作的個性評價發給談話對象。實驗助手穿上松松垮垮且不合體的衣服,戴上與其膚色極不協調的卷曲金色假發,并使其面色看上去不僅油膩而且很臟。與大學生進行同樣的談話和個性評價。在上述兩種情形下,她都分別對半數大學生做出令人高興的“好”的評價,對另外一半大學生做出令人不快的“不好”的評價。事后請大學生們說明他們對她的喜愛程度。實驗結果86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
H.Sigall,1974兩種實驗情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結果
H.Sigall,1974當相貌不好看時,無論她給出的評價是好是壞,被試們都顯得不太在乎,對她的喜愛程度都是中等。當相貌十分漂亮時,那些得到好評價的被試對她的喜愛程度都很高;得到不好評價的被試對她的喜愛程度都很低。得到不好評價的被試都表示“非常愿意”再來這里參與研究。都愿意繼續與她接觸,或者希望有機會得到她的重新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女性漂亮的外貌對男性的吸引力更大。87哈羅德·西格爾的實驗結果
H.Sigall,1974當相貌卡雷·戴恩等的實驗
K.Dionetal.,1972給大學生們看另外三個大學生的照片:外貌有吸引力;相貌一般;相貌無吸引力。請被試在27個人格特質上對照片上的人做出評價,并要求被試估計他們三人未來是否幸福。結果:大學生們對外貌有吸引力的人給予了最好的評價和預言;無性別差異,人喜歡相貌好的人。88卡雷·戴恩等的實驗
K.Dionetal.,1972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89圖:分心的理發師與提心掉膽的顧客10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90圖:男人為什么要買保險?11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已有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男女在這一點上并無大的差異。在實際的行為上,兩性對外貌吸引力的重視程度是接近的(Eaglyetal.,1991;Feingold,1992;Langloisetal.,2000)。這與日常經驗相反。外貌吸引力的性別差異在測量男女態度時要比測量他們的真實行為時更大。這說明男性可能更樂于表達他們的感受。91外貌的吸引力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已有研究進行的元分析表明:男女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對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人們傾向于認為他(她)還會具有其他好的特點,比如聰明、善良、有控制力等等,盡管研究并未表明外貌與智力、幸福感、控制力或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A.Feingold,1992)。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外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法庭上的判決結果922.外貌容易產生暈輪效應對于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人們傾向于認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
(D.Landy&H.Singall,1974)蘭迪等人(D.Landy&H.Singall,1974)讓男性被試看一些短文并對其做出評價。短文的內容是關于電視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均為女性。論文的質量有好、差兩種。被試被分為三組:短文附有作者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所附的照片是一位相貌平常、缺乏魅力的女性。控制組,所讀的短文沒有附照片。實驗結果93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的研究
(D.Landy&H.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研究的實驗結果
(D.Landy&H.Singall,1974)實驗結果:表中數據顯示,無論短文質量如何,外貌好人所得到的評價總是好于外貌差的人。控制組由于沒有照片的影響,結果處于兩者之間。94作者外貌對評價者影響研究的實驗結果
(D.Landy&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在學業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教師認為漂亮孩子比不漂亮的孩子更聰明、更招人喜歡(Clifford&Walster,1973)。學生在給一位女教師打分時,如果她化妝得比較美麗,則與素面朝天相比,學生們會認為她的課講得更好、更有趣(Chaikin,etal.,1978)。95師生間外貌的影響研究在學業成績相同的情況下,教師認為漂亮孩子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的影響
(H.Sigall&N.Ostrove,1975)給被試看一些詳細的案件材料,讓他們設想自己是法官,對疑犯進行審判。疑犯都是女性。研究分為三組:案卷中附有疑犯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很漂亮;案卷也附有照片,但照片中的人缺乏魅力;對照組案卷材料中沒有照片。案卷所涉罪名有兩類:詐騙和夜盜。實驗結果96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的影響
(H.Sigall&N.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影響的研究結果實驗結果:結果顯示,當疑犯利用美貌誘使一個中年單身漢給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公司投資,從而涉嫌詐騙時,疑犯受到的懲處會更嚴厲;但如果疑犯所涉案情與其相貌吸引力無關(如盜竊)時,則漂亮的疑犯會得到較為寬大的判決。97外貌對法庭判決結果影響的研究結果實驗結果:18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即人的外貌會影響到人們對其個人以外的周圍事物的評價。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983.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外貌具有“輻射效應”,即人的外貌會影響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
(Geiselman,Haight,&Kimata,1984)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當他們與有引力的朋友或同伴在一起時,他們得到的評價都會提高;而當他們的朋友或同伴沒有吸引力時,他們得到的評價都會降低。99外貌輻射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
(Geiselman,Haig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
(Kernis&Wheeler,1981)讓被試看到兩個人在一起,其中的目標個體具有中等吸引力,而目標個體旁邊的同性個體則具有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吸引力。當這兩個人的關系被認為是朋友時,就會發生外貌輻射效應:當目標個體與非常有吸引力的朋友在一起時,人們對目標個體的評價會有所提高;當他與吸引力很低的朋友在一起時,他得到的評價會降低。當兩個人被認為是陌生人時,結果卻恰恰相反:當目標個體與一個非常有吸引人的陌生人在一起時,人們對目標個體的評價反而會降低。100柯尼斯和惠勒的外貌輻射效應研究
(Kernis&Whe三、接近時空上的接近程度對人際關系有明顯的影響,時空上的接近能夠增加人們的相互吸引,使人們更容易成為朋友。社會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費斯廷格等人的研究西格爾的研究101三、接近時空上的接近程度對人際關系有明顯的影響,時空上的接近西格爾的研究
(H.Sigall,1974)在馬里蘭警察學校里,學員是按照姓名的字母順序來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的。名字在字母的順序上越是接近,在課內外就越是容易相處在一起。6個月后,研究者要求每位學員寫出3個最親密的朋友,結果發現學員們寫出的大多是名字的字母順序和自己相近的人。102西格爾的研究
(H.Sigall,1974)在馬里蘭警察學費斯廷格等的研究
(Festinger,Schachter,&Back,1950)要求17棟公寓里的270位學生列舉出他們最親近的三位伙伴,這些學生的宿舍都是被隨機分配的。研究結果:
學生們所列舉對象住同一層樓幾個房間的百分比:住隔壁房間41%隔一個房間22%隔兩個房間16%隔三個房間10%中間間隔了三個房間的學生是住在同一層樓最兩端的房間里,間隔僅88英尺,但他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卻只有住相鄰房間同學的四分之一。103費斯廷格等的研究
(Festinger,Schachter四、熟悉由于增加接觸而變得熟悉起來,從而提高了人際吸引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單純接觸效應。單純接觸效應的啟示:熟悉能夠產生好感。
扎瓊克的兩個實驗這一現象出現在人們對他人、事物和自己的評價上。單純接觸效應的發生條件:對象的印象必須是正性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熟悉程度與人際吸引的關系是“倒U曲線”。104四、熟悉由于增加接觸而變得熟悉起來,從而提高了人際吸引力,這扎瓊克的兩個實驗
(RobertZajonc,1968)向被試呈現無意義的音節和漢字。呈現的頻度從1、2次到25次不等,要求被試猜測其含義。結果:被試對那些呈現次數多而變得熟悉的詞更有好感,傾向于賦予其褒義。在以陌生人的照片為材料的實驗中,扎瓊克發現,一個人的照片被呈現的次數越多,則被試越傾向于喜歡照片上的人。這種結果在經常見到同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出現。105扎瓊克的兩個實驗
(RobertZajonc,1968)向五、相似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
紐科姆的實驗
拜恩的實驗一切能夠用來進行社會比較的因素都可以構成“相似”的情形。如:個性心理特點、身份特點、社會背景、自然特征等。因此,在社會交往中,尋找共同點或相似點是縮小人際心理距離、增加人際吸引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前提:這種相似必須是個體所認可的,具有積極的意義,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否則相似可能會引發相反的情形。
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此外,在人際吸引方面,有時相異會比相似具有更大的影響。106五、相似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27紐科姆的實驗
(T.Newcomb,1961)最早以實驗證明了相似可以提高人際吸引力或喜歡程度。根據測驗和問卷結果將學生分成兩組安排宿舍:A組為部分特征相似的學生;B組為部分特征相異的學生。結果:A組學生傾向于彼此相互接受和喜歡,并成為好友;B組學生難以相互喜歡和建立友誼。107紐科姆的實驗
(T.Newcomb,1961)最早以實驗拜恩的實驗
(DonnByrne,1971)在進行態度相似性與人際吸引關系的研究時,為了排除或控制與態度無關的變量的影響,發展出了一種“虛構他人技術”(phantomothertechnique)。先請被試填寫描述自己態度的問卷,然后再向被試呈現“其他人填寫的問卷”。然后請被試表明他們對這些人的喜歡程度。其他人:是研究者所虛構出來的,這些人的態度有的與被試非常相似,有的中等相似,有的則非常不同。結果顯示,態度越相似,被試的喜歡程度就越高。研究者分別以兒童、大學生、住院病人、實習生和酗酒者等不同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108拜恩的實驗
(DonnByrne,1971)在進行態度相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
(Novak&Lerner,1968)用虛擬他人技術,讓被試看一些據說是其他學生填寫的問卷,問卷中體現的態度與被試相似或不同,研究者同時設置了問卷填寫者具有“情緒正常”和“有情緒困擾”兩種情形:“有情緒困擾”的問卷在末尾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我不知道在這里寫這些話是不是合適,但是去年秋天我精神曾經崩潰,并不得不入院治療了一段時間。自那以后我和一位精神病醫師定期見面。你可能注意到,我現在情緒仍然很不穩定。”“情緒正常”者的問卷末尾則沒有這段文字。結果:在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態度的相似性會增加好感;在“有情緒困擾”的情況下,態度相似卻會使好感降低。109諾瓦克和勒納的實驗
(Novak&Lerner,19六、互補與補償互補與補償是相異導致吸引的兩種情形,原因在于兩者都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互補是指交往雙方的個性特點、心理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相補充的關系。互補可以增加人際吸引力。補償則是交往一方的某些特點滿足了另一方的心理需要,從而使一方對另一方產生了吸引力。互補與補償的區別:互補是雙方在交往中互相吸引,補償則是單方面吸引。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110六、互補與補償互補與補償是相異導致吸引的兩種情形,原因在于兩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
(Kulik&Mahler,1989)
研究對象:住院等待做心臟搭橋手術的人程序:詢問他們愿意與其他等待做同樣手術的人住在同一病房,還是愿意同已經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人住在一起。結果:絕大多數人都選擇與已經完成手術的人住在同一病房。原因:尚未進行手術的病人可從已經完成手術的病人那里得到自己所關心的信息。111庫利克和馬勒的實驗
(Kulik&Mahler,198七、恐懼恐懼和不安的情境會增強人親和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當災難和危險降臨的時候,即使是原本不熟悉的人也容易凝聚起來。沙赫特用實驗方法研究了恐懼對親和的影響。112七、恐懼恐懼和不安的情境會增強人親和的需要。33沙赫特恐懼對親和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他選擇了兩組人:告訴一組被試說,他們要遭到一次強烈的電擊;告訴另一組說,他們要受到一次輕微的電擊,不會造成傷害。同時又告訴兩組人,他們還要等幾分鐘才會受到電擊,他們可以自己單獨等候,也可以和別人一起等候。結果:第一組有63%的人愿意和別人一起等候,第二組則只有33%的人選擇和別人一起等候。被試一旦做出決定,實驗便告結束,并不會真的對被試進行電擊。實驗表明,在恐懼和壓力的情境中,人更需要他人。113沙赫特恐懼對親和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他選擇了兩組人:34八、才能才能與人際吸引力的關系呈“倒U”關系。
因為過高的才能會給人造成社會比較的壓力。
阿倫森關于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在才能與吸引力關系方面,存在一種“犯錯誤效應”,即由于犯錯誤而導致個人吸引力不降反升的現象。
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
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114八、才能才能與人際吸引力的關系呈“倒U”關系。35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
(Aronson,Wilson,&Akert,2005)以訪談節目的形式準備了四段錄音,塑造了四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才能出眾、未犯錯誤的人;才能平庸、未犯錯誤的人;才能出眾、犯了錯誤的人;才能平庸、犯了錯誤的人。結果,人際吸引力依次為:3>1>2>4。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男性喜愛犯了錯誤、但才能出眾的男性。女性則更喜歡能力出眾而沒有錯誤的人。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歡能力出眾而有錯誤的人,因為錯誤使雙方距離縮小;低自尊的男性則更偏愛沒有錯誤、能力出眾者。115阿倫森的犯錯誤效應實驗研究
(Aronson,Wilson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
(Aronson,1985)在一個群體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員,往往不是最受喜愛的人,因為此人超凡的才能會使別人感到一種壓力。同樣,當一個榜樣被描繪成在才能和人格上都達到了普通人所不可能企及的地步時,人們就容易對其敬而遠之。116才能與人際吸引力關系研究的研究
(Aronson,1985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武裝分子在古巴豬灣登陸,試圖從事武裝顛覆活動,結果遭到慘敗。總統肯尼迪的聲譽非但沒有下降,相反卻大大提高。心理學家猜想,這是因為豬灣事件使得人們相信,即使是被當時的新聞媒介描繪得幾乎無可挑剔的總統,也難免會犯錯誤。這使總統的形象更接近普通人,從而贏得了過去并不喜愛他的人的擁護。117肯尼迪與古巴導彈危機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武裝分子九、真誠在人的個性品質當中,真誠是最被人們所看重的,具有人際吸引力。安德森(N.H.Aderson,1968a)收集了555個描述人的品質的形容詞,要求大學生們按“喜愛程度”排序。結果排在最前面的6個詞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排在最后面的詞是說謊、裝假、邪惡、冷酷、不誠實、令人討厭、虛假。結果顯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118九、真誠在人的個性品質當中,真誠是最被人們所看重的,具有人際十、喜歡喜歡表現為人對于對象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上的向往傾向。喜歡、友誼、愛情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概念。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都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因此,“喜歡”本身也是一個能夠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如果這種“喜歡”讓對方覺得不真實,或是表現“喜歡”的人讓對方覺得是別有用心或另有所圖,則“喜歡”的作用就會大為下降,甚至招致反感。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119十、喜歡喜歡表現為人對于對象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上的向喜歡、友誼、愛情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喜歡屬于人際吸引的范疇,友誼和愛情屬于人際關系的范疇。人際吸引是一種內心向往的傾向,人際交往是一種行為互動的過程,人際關系則是人際交往形成的結果。友誼與愛情是在喜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喜歡可以僅僅是一種內心向往的傾向,可以是單方面的關系。友誼和愛情則必須是在雙方彼此認同和行為互動基礎上才能夠得以形成和維持。120喜歡、友誼、愛情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喜歡屬于人際吸引的范疇,友誼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讓每位女大學生被試與另一位女性(實驗助手)進行簡單的對話。實驗助手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得與一部分被試的觀點一致,而與另一些被試的觀點不一致。然后讓被試有機會“偷聽”到實驗助手與第三者的談話。實驗助手在一種談話情境中表示喜歡被試人;在另外一種情境中表示不喜歡被試人。結果,被試往往最喜歡那些態度、觀點雖然與自己不同,但卻表示喜歡自己的人,因為這會使人覺得對方是真正喜歡我們本人。121E.阿倫森、E.瓊斯和L.貝爾的實驗讓每位女大學生被試與另一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以年輕女性為被試,逐個會見。研究者的一個助手在一旁觀看,然后助手對每位女性被試都給出一個評價(包括肯定的評價、否定的評價和中性的評價)。在后續實驗中,研究者告訴被試,這個助手其實是一名研究生,她需要被試者參加她的實驗。結果,與得到否定評價的被試相比,得到肯定評價的被試雖然更喜歡那個實驗助手,但喜歡的程度卻急劇下降,人們不喜歡那些“另有所圖”的人。122愛德華·E·瓊斯的“贊揚”實驗以年輕女性為被試,逐個會見。4第二節人際排斥人際排斥是人與人之間由于消極的認知與情感體驗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相互離散傾向。
一、妒嫉
二、競爭
三、沖突123第二節人際排斥人際排斥是人與人之間由于消極的認知與情感體一、妒嫉嫉妒是一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都很低的負性社會心理現象。其研究受掩飾傾向的影響及研究倫理“無害”原則的限制。主要內容包括:
1.嫉妒的概念
2.嫉妒的表現
3.嫉妒的類型
4.嫉妒的原因
5.嫉妒的作用
6.嫉妒的應對124一、妒嫉嫉妒是一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都很低的負性社會心理現象1.嫉妒的概念嫉妒,又作妒嫉或妒忌,是在現實或想象中,對于他人已經得到、或可能得到某種利益的情形所產生的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消極態度。上述定義中包括了嫉妒的如下特點:嫉妒的本質是一種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種成份。嫉妒可以是因為他人在現實中得到了某種利益而產生,而無論自己是否也得到了同樣的利益。嫉妒可以是僅僅因為想象別人得到、或可能得到某種利益時產生。嫉妒不同于羨慕。羨慕——向往的態度嫉妒常常伴隨著沮喪。沮喪指向自己;嫉妒指向外部對象嫉妒具有內在的、穩定的攻擊傾向。嫉妒對其對象具有非常強烈的排斥性,是人際排斥的一種常見情形。1251.嫉妒的概念嫉妒,又作妒嫉或妒忌,是在現實或想象中,2.嫉妒的表現嫉妒在人類心理活動中具有普遍性。嫉妒的外顯表現包括情緒與行為兩個方面。情緒表現:焦慮、郁悶、冷漠、輕蔑、憤懣甚至惱怒。行為表現:各種形式的攻擊,包括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1262.嫉妒的表現嫉妒在人類心理活動中具有普遍性。473.嫉妒的類型按嫉妒發生的時間和情境真實性,可以分為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按嫉妒的外顯度,可以分為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按嫉妒對象的社會地位特點,可分為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
1273.嫉妒的類型按嫉妒發生的時間和情境真實性,可以分為反應性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當人們察覺到他人得到了自己所看重的利益時,當下直接產生的嫉妒體驗被稱之為反應性嫉妒。反應性嫉妒持續時間的長短與人格和情境有關。如果僅僅是擔心他人會得到自己所看重的利益而產生的嫉妒,則是懷疑性嫉妒。與反應性嫉妒相比,一般人的懷疑性嫉妒由于情境的模糊性而具有潛隱性、微弱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懷疑性嫉妒更多地是與人格特質有關。128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當人們察覺到他人得到了自己所看重的利益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
內隱嫉妒只在內心產生嫉妒的體驗而無明顯的外部表現(包括情緒與行為)。外顯嫉妒則不僅有嫉妒的內心體驗,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攻擊行為。129內隱嫉妒與外顯嫉妒內隱嫉妒只在內心產生嫉妒的體驗而無明顯的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
上行嫉妒是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對象的嫉妒;下行嫉妒是對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對象的嫉妒;平行嫉妒是對與自己社會地位相當的對象的嫉妒。由于人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會給予優先和充分的注意,平行嫉妒的情緒外顯性也較為明顯和強烈,主動攻擊的行為表現也較為常見。由于社會地位和力量的差距,上行嫉妒更多地以內隱和被動攻擊的方式存在。由于存在社會評價的壓力,下行嫉妒也更多地以內隱的方式和被動攻擊的方式存在。當下位對象的競爭威脅增大或明顯時,嫉妒主體也可能利用社會地位的優勢進行主動攻擊。130上行嫉妒、下行嫉妒和平行嫉妒上行嫉妒是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4.嫉妒的原因嫉妒的本質是一種基于生存競爭壓力的心理反應。嫉妒是在社會比較中形成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是嫉妒產生的主觀原因。嫉妒也是在對情境威脅性和情境控制感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防衛態度。資源的不足及發展機會的排他性不是引發嫉妒的原因,而只是激發或強化嫉妒的原因。嫉妒具有原發的心理原因。1314.嫉妒的原因嫉妒的本質是一種基于生存競爭壓力的心理反應。55.嫉妒的作用嫉妒具有動機作用,可以引發競爭行為;只要競爭行為沒有超越社會規范的認可程度,嫉妒對個體而言就具有社會適應與發展的積極意義。嫉妒是主體維護自尊、保護自我的一種手段。無論內隱還是外顯,嫉妒對人際關系的作用都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尤以懷疑性嫉妒為甚。1325.嫉妒的作用嫉妒具有動機作用,可以引發競爭行為;只要競爭行6.嫉妒的應對就人際相互作用的性質而言,嫉妒并不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無論作為嫉妒的主體還是對象,都需要對嫉妒保持良好的應對。從主體的角度說,當社會比較導致不公平感和嫉妒時,可以通過以下二個途徑減弱或消除嫉妒。重新評價,包括重新評價自己和重新評價他人。改變比較對象。當自己成為他人嫉妒的對象時,可以通過采取方式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1336.嫉妒的應對就人際相互作用的性質而言,嫉妒并不是一種積極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的方式低調處事。過于張揚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嫉妒,你的目標不是引人嫉妒。行為控制。如果自己本來并無過份張揚,那么就保持恰當的行為,既不示弱,也不逞強,因為示弱和逞強都可能會加劇他人的嫉妒。調整認知。如果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什么不妥,那就不需要因為他人的嫉妒而自責。134消除或減弱嫉妒對自己身心的消極影響的方式低調處事。55二、競爭1.競爭的概念
2.競爭的心理優勢3.競爭的原因
4.競爭的作用與控制135二、競爭1.競爭的概念561.競爭的概念競爭是個人或群體在追求同一目標的過程中對他人產生的排斥性行為。嫉妒與競爭可以互為因果。二者都是排斥性的人際相互作用形式,但嫉妒是一種排斥性的態度,競爭是一種排斥性的行為。競爭是一個“揚己之長、克彼之短”的過程。所謂“公平競爭”,至多只能在下列意義上理解:事先制定規則;參與競爭的各方都遵守這些規則。但實際上,這兩點在現實的競爭中都很難得到保障。競爭的本質,是各方為爭取己方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排斥性行為。資源與機會的充足與否,不影響競爭行為的發生與否,只影響競爭的顯隱和激烈程度。1361.競爭的概念競爭是個人或群體在追求同一目標的過程中對他人2.競爭的心理優勢在可以選擇合作與競爭的情境中,人們會優先選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術后常見并發癥護理
- 江漢大學《英語修辭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寫作與溝通》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數學試題金榜沖刺卷(一)含解析
-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2025屆數學四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神木職業技術學院《Pthon數據分析與挖掘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市大東區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中考語文試題押題卷含解析
-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實訓智造創新工場認知與數據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建筑與環境設計方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Unit 4 Adversity and Courage Reading and Thinking A Successful Failure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 體外診斷試劑-C反應蛋白(CRP)測定試劑盒(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臨床評價報告-血清
-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分層書面作業設計-案例-第二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第二節-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
- 使用危險化學品擦拭崗位安全操作手冊
- 備品備件保障方案
- 中國郵政社招筆試題庫
- DL∕T 802.7-2023 電力電纜導管技術條件 第7部分:非開挖用塑料電纜導管
- 2024年保密觀教育知識題庫附含答案
- 中國專科醫院行業發展歷程、市場概況及未來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 Python語言程序設計(劉衛國第2版)(含視頻教學)-課后習題及答案匯 習題1-13
- 大學英語四級詞匯串講p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