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慢性胃病診療探討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姜學連一、認識胃病的三要素
對胃病認識上的特點,抓住生理、病理、治療三個要素,即生理上以降為順,病理上因滯而病,治療上以通祛疾,由胃及脾,由脾胃聯系其它臟腑氣血陰陽,綱目分明。1、胃的生理特點集中在一個“降”字
胃的生理功能概而為三:(1)主容納,為“水谷之海”;(2)腐熟水谷,為后天之本;(3)胃和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胃屬六腑之一,有著明顯的生理特性,“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其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與胃的生理特性是密切相關的,亦即胃的生理特性貫穿于整個生理功能之中。2、胃的病理特點突出在一個“滯”字
胃為水谷之腑,“傳化物而不藏”,只有保持舒暢通降之性,方能奏其納食傳導之功,因而其病理特點突出在一個“滯”字。
胃的通降異常,主要有胃氣不降和不降反升兩種情況。腸胃為市,無物不受,易為邪氣侵犯而淫居其中。無論是六淫入侵,還是飲食不節,以及情志不遂,均致胃氣郁滯而通降失常,日久不僅出現上述諸多病理表現,還可因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氣病及血而導致“濕阻”、“食滯”、“痰結”、“血瘀”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從而加重病情,使病機復雜化。3、治療上著眼于一個“通”字
治療胃病強調一個“通”字,合理運用通降之法。臨床治療胃病應以通降為主,通降方能使氣滯、濕阻、食滯、胃火等通暢下降,使上下暢通無阻,血絡流暢,從而恢復正常的脾胃功能。治胃以通降為大法,并非一味單純地通降攻瀉,而是審因對癥,因勢利導。病情屬實,則通降為主,專祛其邪,不可誤補;虛實夾雜,則通補并用,補虛行滯,標本兼顧。
胃病雖有寒熱虛實之別,治療用藥亦有溫清補瀉之分,但總的都以開其郁滯,調其升降為目的,著眼于一個“通”字。對于那些既有胃腑郁滯,失于通降,又見脾失健運,中氣虛損之證,既反對誤補、漫補、壅補,又不過用通降之法。胃病慎用補益。3、以臟腑為綱,可將胃病治法分為治胃法、脾胃合治法、從它臟它腑調治脾胃法三類。治胃法如理氣和胃法、化瘀通絡法、溫胃散寒法、養陰益胃法、清熱和胃法、瀉下通腑法、降逆和胃法等;脾胃合治法如溫中補虛法、升清降濁法、化濕運脾法等;從它臟它腑調治脾胃法,注重胃與其它臟腑的生理病理關系。常用法有從肝治胃法(如疏肝和胃法、平肝和胃法、柔肝和胃法)、從心治胃法(如清心益胃法、補益心脾法)、從肺治胃法(如宣肺降胃法、肅肺通腑法)、從腎治胃法(如補火生土法、滋腎益胃法)。綜上所述,對胃病的治法,總結起來,具有下列幾個特點:(1)重視辨證,詳察臟腑、氣血、虛實之病位與病性,而后立法對證;(2)重視臟腑、氣血、虛實等諸多聯系,尤其是土與木、氣與血、實與虛的密切關系,立法主次分明;(3)以通為補,不濫用補法,補脾不忘開胃。2、加味旋覆代赭湯旋復花10g、代褚石30g、清半夏15g、黨參15g、竹茹10g、白芍30g、丹參30g、大黃6g、沉香6g、烏藥10g,檳榔10g、甘草6g、生姜4片、大棗5個。此方由旋復代攤湯合四磨飲子加白芍、丹參、竹茹、大黃組成。方中旋復花、代褚石、沉香、檳榔、竹茹等降逆氣、化痰濁;烏藥、白芍等琉肝、柔肝以助降逆之功;丹參活血通脈;大黃蕩滌腸胃積滯;黨參、生姜、大棗等益氣和中,全方重在和胃降逆。3、三合湯、四合湯三合湯組成: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百合30g,烏藥10g,丹參30g,檀香(后下)6g,砂仁3g。主治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藥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弦,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寒熱癥狀夾雜并見(包括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胃黏膜脫垂,胃神經官能癥,胃癌等所致的胃痛)。四合湯組成:即在上述三合湯中,再加失笑散,主治同三合湯,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黯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澀,證屬中焦瘀血阻滯者。4、黃芩黃連湯加減治療火郁胃痛黃連6g,黃芩10g,郁金10g,淡豆豉10g,桅子10g,枳實10g。嘔吐惡心明顯者,加生姜6g,或蘇葉6g;脈弦甚者,加白芍10g,炙甘草6g;泛酸甚者,加吳茱萸3g?;鹩粑竿磁R床表現有典型的火郁證的特征,如胃痛而食管、胃脘灼熱,燒心,泛酸;胃脘痞脹而吃辛辣則甚;腹瀉而肛門灼熱,瀉下臭穢,小便黃赤等。卻伴有一系列寒冷征象,如自覺胃院、腹部怕風、怕涼,怕冷食,腹瀉,甚至全身惡風、怕冷。用溫中散寒理氣藥治療,非但無效,甚至還會加重。5、黃連湯和痛瀉要方治療胃痛或腹痛黃連9g、甘草9g(炙)、干姜9g、桂枝9g、人參6g、半夏6g、炒白術9g、炒白芍9g、炒陳皮9g、防風9g。平調寒熱,和胃降逆。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干姜、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常,痛嘔自愈。痛瀉要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用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6、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胃脘攣痛
赤芍30g、白芍30g、甘草12g、當歸12g、延胡索(元胡)9g、川諫子12g、降香9g。主治發或陣作胃脘急痛,攣急感明顯,甚者硬痛拒按,痛緩則腹軟如常,舌質青暗,脈弦。8、旋竹夏柴湯
旋復花10g、竹茹10g、半夏10g、柴胡6g、薏苡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