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節中國古代的會務工作一、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會議和會務工作到了原始社會末期,若干氏族組成了胞族,若干胞族組成部落,若干部落組成部落聯盟。部落和部落聯盟實行原始民主制,重要問題集體議決,因此產生了頻繁的原始會議。一是部落聯盟首長召開的議事會議,類似于今天的辦公會議。二是戰爭動員大會。三是慶祝大會。四是禮儀性質的朝見大會。二、歷代會議概覽1、西漢的“鹽鐵之議”元狩三年(前120年),漢武帝擢用桑弘羊為財政大臣,實行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雖然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經諫大夫杜延年提議,霍光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余人,就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辯論。同年七月,會議閉幕,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漢宣帝時,桓寬根據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為《鹽鐵論》
鹽鐵會議的召開,對昭宣時期漢王朝的統治政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權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堅持了漢武帝輪臺罪己詔中所制定的政策,進一步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則受到一定的挫折,其所實施的官營政策也有所收縮。2、唐代“政事堂會議”皇帝政事堂中書省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門下省三、清代的會議概況1、清代會議的種類常朝會大朝會軍禮大典會皇帝會見被“引見”官員會議探討統治方略的會議員會議2、清代會議的內容一是“吉禮”性的會議,包括祭天地、神祇、太廟、陵寢、歷代帝君、先圣先賢、忠烈名臣等祭典會。二是“嘉禮”“賓禮”等會議,包括皇帝登基、大婚、慶壽、冊封、頒詔、筵宴、傳位等慶典會和朝貢、敕封以及與宗室外藩王公、官員、賓朋、師弟等相見會議。三是軍禮會。四是兇禮會,包括帝后、妃嬪、皇子、親王、公主、品官以及庶士、庶人等的喪葬禮儀會。五是皇帝處理政務的會議,內容包括謀劃方略、解決具體問題等。3、會務工作的落實會議的會務事項,俱由秘書工作性質的部門負責安排實施。清初期,分別由禮部、樂部、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安排落實。內閣和軍機處成立以后,由其牽頭,具體工作則由禮部、大常寺、鴻臚寺、光祿寺以及中央有關部門負責落實。封建朝廷的會務工作是極其煩瑣的,且所承辦的會議大多是維護封建帝王威嚴的禮儀性會議。所以,古代在會議組織方面的秘書工作沒有多少值得今天借鑒的有益經驗,反倒有許多做法是今天應該努力避免的。第七節中國古代的信訪工作一、中國信訪工作的起源《史記·文帝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進善之旌”乃是堯在位的時候在朝廷前設置的一面旗幟,它的作用就是讓老百姓站在這面旗幟下向他直接指陳對政事的意見、建議和批評。只要是站在這面旗幟下說的話,不管內容對錯,也不管語言是否尖銳,一律不追究責任。“誹謗之木”堯派鯀去治理泛濫成災的洪水,但鯀用筑壩造堤的方法治水,九年不見成效,大水沖毀了堤壩,水災反而更嚴重了,老百姓意見很大,于是堯聽從人民意見,命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舜雖然不辭勞苦,四處巡視,仍擔心自己見聞有限,辦事有遺漏,出差錯,便在自己的門前設了“誹謗之木”(“誹謗”指一般的議論、指摘過失或提出意見,不含貶斥色彩。由于此木為舜所立,舜又名重華,所以又稱“華表”)和“敢諫之鼓”。所謂“誹謗之木”,就是在門前立了一根木柱,無論誰發現了舜的過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膽地指出來,由安排在木柱前的書記員記錄下來,轉告給舜。所謂“敢諫之鼓”,就是在門前放上一面大鼓,無論是哪個人想薦賢良之士,想獻治國之策,都可以擊幾下大鼓,舜就接見他們,聽取意見。二、西周的“路鼓”“肺石”和專掌信訪官員的出現路鼓乃“敢諫之鼓”的沿用。在內朝門外設置路鼓,并派專人看守接待,聽取群臣和百姓對政事的意見和申冤,由御仆將他們的意見報告太仆,太仆再報告天子或六卿。肺石西周初年,周公還下令在外朝門外置“肺石”,讓京畿內外之老幼窮苦百姓申冤。此石之所以叫肺石,是因為顏色和形狀都像動物的肺臟。不管遠近,凡孤獨無援的老少百姓,如上訴后地方官扣壓冤情不上報,百姓可以站在肺石上三日,表示有冤屈要申訴。這時,管理肺石的“士”就得出來接見,傾聽他的陳述,并將情況上報六卿或天子,調查核實后予以處理,并要處罰扣壓冤情不上報的地方官。三、秦漢的“公車司馬”官職和“詣闕上書”制度秦代開始,朝廷中設置了“公車司馬”(后改稱“公車令”)一職,其職責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書或請求面見皇帝陳言的吏民,是兼管信訪事務的官員。西漢時又設有“詣闕上書”制度。所謂“詣闕上書”,指的是百姓或下級官吏若蒙受冤屈,可越級上書中央司法機關申冤,是一種典型的越級上訴行為。“詣闕上書”制度的確立,對糾正地方官衙辦案不公、減少冤假錯案、緩和社會矛盾等具有積極意義。四、我國最早的專門信訪機構
——唐代的匭使院影視劇中的匭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為鞏固皇位,打擊政敵,在中書省設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匭使院,其主管官員稱“知匭使”。匭是一種銅鑄的大匣子,置于宮門外,其形如小舍,相當于一只巨大的信箱,四面均開有可進不可出的投書口。東面名為“延恩”,專供懷才抱器、希于聞達者投書;南面名為“招諫”,專供愿匡正政治過失、有益于理政者投書;西面名為“申冤”,專供含冤負屈、無辜受刑者投書;北面名為“通玄”,專供作賦頌揚朝政者投書。有匭始有院,匭使院就是專門管理大匭的機構,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信訪機構。五、宋代中央政府的信訪機構
——鼓院和檢院鼓院是初級的信訪部門,宋初叫作鼓司,后改稱登聞鼓院。仿照唐代的匭使院,在院門前放置大匭,供投書用。凡有關朝政得失、陳功求賞、申冤理屈的上書,以及不屬于官府正常上行文書和無法呈送皇帝的文書,均可投入匭內,如無人受理,則可擊鼓。檢院原稱匭院,為高一級的信訪部門。檢院門前也置有匭。凡吏民投書鼓院未被受理,或感到處理不公,可再向檢院投書。檢院有處理投書的規章制度:凡緊急投書當天就要呈送皇帝,一般上書每五天呈送一次。六、明清兩代的信訪機構和信訪制度明代和清代中央信訪機構有通政使司和登聞鼓院(廳)清代形成了一種名為“叩閽”的信訪制度。“叩閽”分兩種方式,即鼓狀和告御狀。古代信訪制度對統治階級了解民情、治理國家、鞏固統治具有重要意義;對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對廣開言路、招賢納諫、處理刑名斷獄、糾正臣僚徇私舞弊,都曾起過積極作用。第八節中國古代保密工作和印璽管理保密與竊密是政治斗爭的一部分。一、古代保密工作概況1、先秦時代的保密工作據傳說,中原的黃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曾經爆發一場非常激烈的戰爭,當蚩尤率領南方軍隊來犯時,黃帝將平時馴養的猛獸放出來助戰,蚩尤因為平時不了解黃帝的這一厲害手段,因此被打得大敗。東周實行公文“封泥”制度戰國后期,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去幫助秦人興修水利,雖然客觀上幫助了秦國,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但是派他入秦的初始目的是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緩和對韓國的軍事威脅,并向韓國提供秦國的政治、軍事情報。鄭國的行為帶有間諜的性質,被秦人知道后,秦王就對六國來事秦者下了“逐客令”,但后來為李斯所勸阻。2、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保密工作秦、漢兩代由丞相府和御史府分掌機要。漢武帝起改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內廷尚書署處理朝廷機要,其目的是防止朝臣把持大權,同時這也是保密的重要措施。為防止“機事不密則成害”,漢代任用機要人員的條件,除強調年齡、吏能、文化外,更強調身份,即掌管機要的人員必須是官僚貴族地主出身的“士子”。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關于竊密反竊密斗爭的情節,有的就來自《三國志》等正史。3、唐宋兩代的保密工作唐代保密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制定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保密工作法律制度。諸盜制書者,徒二年。官文書,杖一百;重害文書,加一等;紙券,又加一等。諸漏泄大事應密者,絞。非大事應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藩國使者,加一等。——《唐律》遼、金為了竊取宋的機密,曾重金購買宋內部文件。宋政權則采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詔令“凡議時政得失、邊事軍機文字,不得寫錄傳布;本朝會要、實錄,不得雕印”,“無使國之機事傳播閭閻,或流入四夷”。4、元明清時期的保密工作元代統治者為蒙古人,出于國家保密需要,對漢人總是不放心。政府的重要機密一般控制在蒙古人之手,不讓漢人官吏經手。明中期以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最高統治者重用宦官干預中樞機要,控制了政府機要重權,保密斗爭異常激烈。清代雍正、乾隆時發出許多保密諭旨,基本形成了一套適應封建制度特別是皇權高度集中體制需要的系統、詳備的保密規章制度。直接操縱機要的軍機處的出現,標志著朝廷內部機要保密工作進入最高峰。二、古代公文保密制度一是公文傳遞中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封泥”“書函之上,既施以檢,而復以繩約之,以泥填之,以印按之,而后題所予之人,其事始畢。”簡牘文書由多片竹簡或木片用繩系連而成,最外面稍寬的那片叫作“檢”,一份文件卷成一卷后用細繩捆扎,外面再糊上一層黏泥,在黏泥上加蓋印章,顯出印文,然后再寫上收文者,文件才算制作完畢。二是制定專門的文書保密規定。“諸舉人程文輒雕印者,杖八十,事及敵情者,流三千里。”“諸獄四案款不連粘或不印縫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盜論。”——《慶元條法事類》三是對泄露、竊取文書機密者處以很重的刑罰。《唐律》:“諸私發官文書印封視書者,杖六十;制書,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減二等。即誤發,視者各減二等。”《大明律》:“凡遺失制書、圣旨、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書,杖七十,事干軍機、錢糧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俱停俸。”“凡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及近侍人員互相交結,漏泄事情,夤緣作弊,而扶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里。”三、古代印璽的管理和公文用印制度1、先秦時代印璽的使用方法東漢蔡邕在《獨斷》中說:“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古者尊卑共之。”可見當時的璽是上下均可用的。加蓋封泥的文書就叫作璽書。若是沒有這種封泥印章,則公文不能生效。所以馬端臨說:“無璽書,則九重之號令不能達之于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屬。”2、印璽的分家和秦漢文書用印制度秦代皇帝的玉璽有六種,即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不同內容的文書加蓋不同的璽。據傳秦始皇除六璽外還命丞相李斯制“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之璽,該璽成了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傳國璽”,秦王朝覆滅時,秦子嬰將該璽拱手奉獻給劉邦,此后世代相傳,忽隱忽現,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秦代百官的印章統稱為印,不同官職印材的質地、印紐的樣式、印文的名稱、印綬的色彩等等,均井然有序,以此標示官階,區別尊卑。漢代的官署之印(猶今之單位公章)和長官之印(猶今之領導人公務章)功能不分,有時既有官署印又有長官印;有時官署不置印,只備主官印。主官印的印文注明了官銜名稱,對外行文同樣有法定效用。秦“宜野鄉印”漢“齊御史大夫”印漢代實行一官一印,罷官時其印或上交,或帶走,新官需刻新印。3、官印移交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官印移交制度。《南史·孔琳之傳》記有孔琳之向朝廷的建議:“夫璽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終年刻鑄,喪功消實,金銀銅炭之費,不可稱言,非所以因循舊貫易簡之道。愚請眾官即用一印,無煩改作。”孔琳之的這一建議被宋明帝采納。從此,官府主官任免交接時,就不再新刻官印,而由離任官員向接任官員移交。4、騎縫蓋印制度和公文改動蓋印制度南北朝時,隨著紙質公文流行,出現了騎縫蓋印制度。所謂騎縫,指的是兩張相連的公文紙的粘貼之處。有的公文篇幅較長,一張紙寫不下,就要將幾張公文紙拼接起來。南北朝時規定,凡重要公文,騎縫處必須加蓋印章,其目的是防止公文被篡改、偽造。騎縫印在現代秘書工作中仍然在使用,不過不是蓋在兩紙粘貼連接處,而是蓋在介紹信一類的文書的正本和存根的連接之處,或兩頁以上證明材料的右邊沿(一印橫跨數頁紙)。唐代用“貼黃”的方法改動公文,凡貼黃處,必須加蓋印章,以示公文發出前已經改動。宋代以后,貼黃被用作公文內容摘要,公文謄抄繕寫中如有錯漏,可直接用筆作局部改動,所有改動處也必須加蓋印章。此制度沿用至今。5、元代的印璽制作保管制度元代官印元代各級官府主官多為蒙古人、色目人,大多數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在公文上簽押時只能以印章代替,所以元代對印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就特別重視。元代中央政府內,設有專門的印璽管理機構,如鑄印局掌管刻制和銷毀各級官衙的印章、符寶局掌管皇帝寶璽等。在中央和各行省、州府官衙中還設有專掌官印的秘書職務——知印官,多由長官的親信屬吏擔任。在掌有重權的官衙中,還設有監印官,負責監視、守護、使用印章,與知印官相互制約,防止濫用、冒用印章。6、明代的行文半印勘合制明初統治者為防止中央部門和地方官吏擅自行文,同時也為了安全保密,于洪武十五年(1382)規定了行文半印勘合制。具體做法是:由內府制作專用的空白公文紙,加蓋印章,統一編號,裝訂成冊;各官府若需行文,一律到內府領取此公文紙,公文紙的半邊作為存根留在內府,上面登記有領用的衙門和公文所涉事項,并留有半邊印章。凡是不用這種專用公文紙制作的文件一律無效。行文半印勘合制對控制文件的數量、保證公文的嚴肅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九節中國古代的值班工作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首五律詩《春宿左省》,就是以值夜班為題材的。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任左拾遺時在門下省值宿時所作。詩題中的“宿”指值夜班;“左省”即左拾遺所屬的門下省。詩歌描寫了作者夜間認真處理次日要上報的密封的奏疏(封事)時的心情,表現了他忠勤為國的思想。一、古代值班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國語》:晉國權臣趙簡子到國君的園囿打獵,太史墨牽著一條獵狗守候在園門外。趙簡子看到后問這是干什么,太史墨回答說要在園中試狗。簡子問:“為何不早稟告我呢?”太史墨回答說:“君行臣不從,不順。主將適螻而麓不聞,臣敢煩當日。”意思是,國君有所行而臣子不從,那是不合規矩的。現在您到國君的園囿打獵,連主管園囿的麓官事先都不知道,小臣又怎敢麻煩值日官向您通報今天要在這兒試狗呢?實際上是暗諷趙簡子到國君園囿來打獵是違規的。東漢時期以德才兼備聞名的黃香在尚書臺任職時,“常獨止宿臺上,晝夜不離省闥,帝聞善之”
,即黃香經常一個人值夜班,忠于職守,受到皇帝的嘉獎,后被提拔為朝廷秘書首領——尚書令。漢末,西曹令史王思在丞相府值班時處理公文出了紕漏,曹操非常惱火,要嚴加懲辦,前來接受質詢的是第二天值班的另一位西曹令史梁習,他未做申辯代人受過被關了禁閉。王思得知后立即前去自首,曹操感慨道:沒想到這兩個部屬如此仗義,敢于承擔責任。于是原諒了他們的過失,后來還找機會提拔了兩人。唐代朝廷形成了非常嚴格的成文的值班制度。當時中書省有一個職務叫作“直令史”,就是專門管理值班事務的秘書官。唐初,朝中除尚書左右丞、御史中丞以上的高級官員外,都要值夜班。唐太宗在貞觀五年(631)曾下了一道敕令:“文武官妻娩月,免宿值。”——妻子分娩期間丈夫可以免于機關值夜班的義務。武則天時,“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后與中書、門下官通直”(《唐會要》),從此中書、尚書、門下三省的首長都要參加本部門的輪流值班。當時各省都有一本“直簿”(即值班記錄本),由直令史逐日事先發給輪到本夜值班的官員,次日交還。唐玄宗開元二年(714)某日,直令史將直簿送呈宰相姚崇,讓他當夜值班,姚崇是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元老,年事已高,請求照顧免于值班,直令史礙于情面,便將值班簿往下傳,但其他人對宰相違規都不滿,不愿意接受值班任務,直令史又將值班簿送給姚崇。如此來回數次,姚崇在值班簿上批寫道:“告直令史,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終不擬當。”大意是,讓我這么大年紀的人值夜班,等于要我的老命,這樣拘泥于排班制度也未免有點不合情理吧?大家看過后,就不再堅持要他值夜班了。清代的軍機處實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軍機大臣由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兼任,人員無定額,他們以輪流值班的方式為皇帝提供智力服務,值班成了主要的工作方式。二、古代秘書值班的主要職責1、應對皇帝或主官的咨詢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就開文學館招來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文士,分為三班,每天六人值宿,切磋學問和歷史經驗。他當皇帝后為了充分納諫又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在中書省輪換值班,聽從隨時召見,以便充分聽取眾人的意見。清代康熙皇帝執政時,設置了一個特殊的秘書機構——南書房,他選擇“才品兼優”的漢族知識分子輪流值班,名為切磋學問,實際上是培養自己的智囊班子,該班子“或代擬諭旨,或咨詢庶政,或訪問民隱”,對于朝廷的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2、起草重要、緊急的文件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親主政務,他每天批閱奏章二百份,此外還有幾百件公事要處理,便挑選一些才學好的人做殿閣大學士,其工作性質略同于唐宋的中書舍人,主要任務就是動筆寫詔,因此他們值夜班是家常便飯,有的甚至常常連值數班。3、保管皇帝玉璽和衙門印章唐代尚書省共有二十四司,下班后所有印信要全部交到“直廳”(專門的值班室)集中保管,各部門的印信須在上班后到此領用,下班前到此繳還。皇帝玉璽和衙門印章由值班室統一保管,就從制度上把偷蓋印章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又保證了下班以后或例假日緊急公文急需加蓋皇帝玉璽和官府大印的需要。4、處理突發事件和緊急公務漢武帝駕崩后,八歲的昭帝登基,武帝的親信謀臣霍光為防不測每晚在禁中值班。一天夜里宮里的一棵老樹突然折倒,發出的奇怪響聲引發宮內一片混亂,霍光一面布置衛士嚴密守衛小皇帝的寢宮,一面帶人直奔收藏玉璽符節的符璽臺,見值班的符璽郎嚴守制度才放心離去。《水滸傳》第十八回寫濟州府緝捕使臣何濤到鄆城縣緝拿劫走生辰綱的晁蓋等人,恰逢“知縣退了早衙”,便與“直日”押司(秘書)宋江接洽,沒想到宋江不顧殺頭之罪通風報信放走了晁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古代縣衙門下班后負責接洽緊急公務的就是值班秘書。三、古代秘書值班的紀律規定1、不得泄露機密清代大學者紀曉嵐也曾因涉嫌利用內廷值班的便利向親家泄露機密,被發配到烏魯木齊。宋真宗時,曾召晏殊進宮起草一份任免宰相的制書,晏殊是其他官職兼“知制誥”的“外制”,按規定拜相的制書應由“內制”翰林學士擬定。晏殊主動說明“臣是外制,不敢越職”后,真宗改召翰林院值班學士錢惟演來起草,晏殊又主動對皇上說:“臣恐泄露,請止宿學士院。”意思是我已看見任免名單了,為免泄露機密的嫌疑,就甘愿軟禁于此了。2、不得擅離職守宋仁宗有一次召值班翰林學士楊偉起草任用宰相的文書,竟然找不到其人,只好派人把不當班的另一位翰林學士趙概緊急召來起草該文。次日,宋仁宗就專門給翰林學士院下達詔書,要求他們嚴格執行值班制度,不得再出現脫崗現象。3、不得醉酒誤事南朝齊高帝蕭道成一次命值班的中書舍人虞整起草敕命,次日早朝就得頒告天下,而虞整因夜間喝酒過量昏睡不醒,無法操筆。蕭道成只得另召中書舍人劉系宗擬制,劉不慌不忙,揮筆擬就,補救了同僚的失誤。后來劉系宗成了蕭道成的心腹重臣,虞整則因酒誤事,從此默默無聞。宋初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王著一天在宮中值夜班時喝得酩酊大醉,不能自控,深夜無端請求宋太祖召見,太祖見王著披頭散發,醉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就下令貶黜了他。第十節中國古代的宮廷服務一、古代主管宮廷服務的官職和機構古代最早的管理宮廷事務的官員是“宰”。秦漢兩代,掌管宮廷事務的內廷機構是少府,其主官為少府監(也稱“少府”),少府內設有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織染署、諸冶監、鑄錢監等部門,分工很細。南北朝以后,掌管宮廷服務的官署主要是內侍省。
唐、宋內侍省專用宦官,由內侍監、內侍、內常侍等為首官,掌管守御宮門、灑掃內廷、出納內庫材料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
明代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分別負責宮廷各項服務工作。清代又設總掌宮廷服務的內務府,但由士官主持,宮內宦官皆歸其統管。二、古代宮廷服務的內容為皇室提供的服務涉及服飾、居住、飲膳、車馬、儀仗、祭祀、典禮、娛樂生活、生老病死、喪葬等等。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余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22斤,菜肉1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時令蔬菜19斤,各種蘿卜60個,苤藍、干閉甕菜各5個,蔥6斤。調料玉泉酒4兩,醬及清醬各3斤,醋2斤。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面32斤,香油8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6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帝通常獨自用膳,屆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太監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嘗膳等程序后,皇帝始用。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布滿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嬪妃管理管理皇帝臥房事務的機構為敬事房,最高負責人為敬事房太監,其任務是安排、記載皇帝和后妃行房相關情況。在皇帝和皇后行房時,敬事房太監必須詳細記錄年、月、日,以作為受胎的證據。皇帝寵幸妃子的程序與寵幸皇后不同,妃子各有一張綠色名牌,在侍候皇帝吃晚飯時,敬事房太監會把十幾張或幾十張名牌置于大銀盤中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畢,他就跪在皇帝面前聽候指示。皇帝如果無意找哪個妃子過夜,就說一句“退下”;如果要找哪個妃子過性生活,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轉過來。敬事房太監退下后,就通知被選中的妃子香湯沐浴,做一切必要的準備。皇帝就寢的時間到了,太監就背她入皇帝寢宮承幸。敬事房太監和另幾個太監守候在皇帝寢宮外,等候皇帝過性生活結束。敬事房太監同時也要記錄年、月、日,以作為日后受胎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豐城四中2025年高三下第一次模擬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電工電子綜合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銀川能源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學實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岳西縣2024-2025學年數學四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伊犁職業技術學院《兒童歌曲伴奏與彈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基礎化學實驗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夏銀川市名校2025年初三數學試題第一次聯合調考3月聯考試題含解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基因組與蛋白質組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科技大學《機場工程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跨文化交際》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年級語文 寫通知(全國一等獎)
- 2020電網技術改造工程概算定額第五冊調試工程
- 起重機機械金屬結構
- 自然教育課程的追尋與實踐
- 諾如病毒診斷和治療
- 《無人機攝影測量》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職業健康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 前置胎盤的教學查房課件
- 結構主義詩學
- 2022年初中英語新課標解讀課件
- 工程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