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原文及賞析_第1頁
江城子原文及賞析_第2頁
江城子原文及賞析_第3頁
江城子原文及賞析_第4頁
江城子原文及賞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江城子原文及賞析

江城子賞析篇一

江城子

〔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2〕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5〕“塵滿面〞兩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墳:孟啟《本領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其妻王氏之墓。

〔8〕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9〕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軒:門窗

〔10〕顧:看。

〔11〕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賞析

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這首悼亡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表達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達方法,來表達作者思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的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慨哀惋。

寫這首詞時,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蒼老,這時思念起自己甘苦與共的結發夫妻很自然的。當年作者十九歲就同郡的王弗結婚后離開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誰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鄉四川的祖瑩。生者與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有了這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生死相約陰陽隔絕,卻不能忘懷。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他表達出人們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更能顯示出生死不渝的愛情。后面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承接著前面的生死兩茫茫,更顯得凄苦哀涼與無奈。好象讓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個孤墳,和秋風瑟瑟烏啼滿天的凄涼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想這即便是再見到自己的先妻,象他這樣的老態龍鐘,落魄失意妻子也不會認出自己來的`。話鋒轉到作者幽幽的夢中,在故土鄉的家中,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的。相互面對卻不知到要說什么,只有任憑淚水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是對現實的一種感慨,只有著明月夜和短松岡是真實存在的,是年年歲歲的哀思與憑吊。

蘇軾《江城子》賞析篇二

江神子/江城子

蘇軾北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馀齡。

這首詞作于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他以自己“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晉代詩人陶淵明斜川之游,融說理、寫景和言志于一爐,詞中表達了對淵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發了隨遇而安、樂而忘憂的曠達襟懷。作品平淡中見豪放,充滿恬靜閑適而又粗暴的田園趣味。

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說只有醉中才清醒,夢中才了然,表達了憤世嫉俗的情懷。此句說明,蘇軾能理解淵明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這種情況又與淵明偶合,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淵明因不滿現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是以罪人的身份貶所躬耕,這又是兩人的不同之處。蘇軾帶著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東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于一番議論后融情入景,通過對春雨過后烏鵲報晴這一富有生機的情景的描寫,隱隱表達出詞人歡欣、怡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過片后四句以寫景為主,極富立體感。這幾句中,鳴泉、小溪、山亭、遠峰,日與耳目相接,表現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給人以超世遺物之感。作者接著以“都是斜川當日景〞作一小結,是因心慕淵明,向往其斜川當日之游,遂覺所見亦斜川當日之景,同時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淵明四十一歲棄官歸田,后來未再出仕,五十歲時作斜川之游。蘇軾這時已經四十七歲,躬耕東坡,一切都好似淵明當日的境況,是否也會象淵明一樣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時政治黑暗,蘇軾東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產生遲暮之感,有于此終焉之意。結句“吾老矣,寄馀齡〞的沉重悲嘆,說明蘇軾不是自我麻木,盲目樂觀,而是對余生存深深的憂慮,是“夢中了了〞者。

這首詞的結構頗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議論中飽含感情。其后寫景,環環相扣,層次清楚,緊扣首句的議論,景中寓情,情中見理。結拍與首句議論及過片后的寫景相照應,總括全詞,以東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淵明當日斜川之景,引出對斜川當日之游的向往和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當日景〞,這看似平淡的詞句,是作者面對遠去的歷史背影所吐露的心聲。

原文:篇三

南來飛燕北歸鴻。

偶相逢,慘愁容。

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

別后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

莫匆匆,滿金鐘。

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

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

譯文篇四

此詞作于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符三年四月,秦觀被移詔衡州,蘇軾也被獲準內遷,這對飽經磨難的師生希望馬上見面,共話別情。六月,師生會于康海。此次相會,秦觀賦《江城子》以記之。

江城子賞析篇五

秦觀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仿佛將詞人一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一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并未出現辭別的對象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沖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系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系舟〞,只見水流了!幾個曲折,訴盡赴約而不遇的絕望哀情。換頭“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后道出那么有極哀切的意蘊。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何況春天又一次完結了哩!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注其間了。最后,將愁恨之淚化作春江,極盡夸飾之能事,卻仍“流不盡,許多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