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307的課件_第1頁
故都的秋307的課件_第2頁
故都的秋307的課件_第3頁
故都的秋307的課件_第4頁
故都的秋307的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要點二、本單元為抒情散文單元,鑒賞時注意:1\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披文以入情”■感(寫景、狀物、敘事的文字)→悟(鑒賞)■研究抒情性的語言2\重視藝術手法(因文而異).3\品味語言(誦讀是重要的環節)一、散文的分類走近秋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無端木葉蕭蕭下,更與愁人作雨聲(陸游<<落葉>>)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蘇軾<<贈劉景文>>)教學目標

1、品味散文語言,賞析表現手法。2、聯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及有關秋的詩文,了解文章“景”與“情”和諧統一,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特點;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誦讀提示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朗讀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就像朗讀者自己在抒發強烈、深厚的感情一樣。一些優美的句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讀成誦。美讀是為了盡量讀出作品的“原味”來,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

誦讀提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不妨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稍作改動,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子。

作者郁達夫介紹1/3

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三歲喪父,1913年9月隨長兄郁華赴日留學,1913年9月隨長兄郁華赴日留學,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起成立了創造社。小說《沉淪》為其代表作。

作者郁達夫介紹2/3

1922年3月《創造季刊》創刊,主編第1期。同年7月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回國。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3年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散文。

作者郁達夫介紹3/3

1938年12月攜妻兒抵新加坡,曾被日軍強迫任翻譯七八個月之久,在此期間暗中保護和營救不少印尼群眾和華僑。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年50歲。《故都的秋》寫于68年前的1934年,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也有六十年上下了。

在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求學時的郁達夫郁達夫與郭沫若、斯諾郁達夫與王映霞卻望云仙似蔣山

澄波如煙有明灣

逢人怕問前程驛

一水東航是馬關

郁達夫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豪不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背景: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創作。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題旨聽錄音,理思路,整體把握課文:1、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南方之秋有何特點?作者對南方之秋的感受怎樣?2、哪些段落是寫故都的秋景的?議論是哪些?3、整理一下課文的結構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國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悲涼關于“悲涼”:在作者的心中,“悲涼”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的感受。課文為什么寫“南國的秋”?本文多次提到南國之秋,其目的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濃度與特色。理解句子:“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1、哪個字最能突出作者的心情?趕2、怎樣的心情?匆忙、急切、向往課文倒數第二段“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比較的句子如何理解,說明了什么?討論最后一段所表達的感情與開頭一段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中間分寫部分主要寫了哪幾種景物?議論的核心句是什么?(討論)深情眷戀開頭急切向往感情深化推向高潮結尾1、北國之秋向往:飽嘗秋味感受:清、靜、悲涼2、江南之秋:看不飽、嘗不透、玩不足總起對比襯托記敘1、晨院之景2、槐樹落蕊3、秋蟬的殘聲4、秋雨話秋涼5、棗樹奇景繪秋景議論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深化分寫2、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1、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呼應、對比)(呼應)流露出對故都之秋的眷戀總括五幅秋景圖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研讀課文:到底故都的那些秋景使作者急切向往、深情眷戀呢?

那么這五幅秋景圖是分別側重描寫其哪個方面體現出“清、靜、悲涼”特點的呢?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五幅秋景圖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色形聲味實.晨院秋景.(1)天空:碧綠遼闊(2)馴鴿:飛聲

主觀色彩:

清靜、孤獨、悲涼(3)日光:一絲一絲(4)牽牛花:藍色白色佳(秋草:疏疏落落)(5)一椽破屋(6)破壁腰色:冷聲:靜形:細景與情渾

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秋花、秋雨等景物的清閑、幽靜、落寞、衰弱,表面看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的自然融合。時代帶給作家深遠的憂慮和孤獨者冷落之感的陰影使作者筆下的秋景籠上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文章的“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

結合點是“清、靜、悲涼”等秋“味”。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是五幅秋景圖。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是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