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_第1頁
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_第2頁
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_第3頁
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_第4頁
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脾臟常見疾病的CT診斷第1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脾的質地較脆且血運豐富,因此一旦受到脾臟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橫膈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個體中,脾臟大小約為125×75×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約為150克。第2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臟的常見疾病游走脾并脾扭轉脾臟破裂脾血管瘤脾結節病脾梗死脾膿腫脾淋巴瘤脾淋巴管瘤脾轉移瘤第3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游走脾脾臟脫離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稱為脾脫垂或異位脾;脾臟既有脫垂又能復位,呈活動或游走狀者,稱為游走脾(floatingspleen)。此癥甚為少見,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為多見。中年以上經產婦產后發病率較高,有文獻報道女性發病率可高于男性13倍,兒童期也有發生。第4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患者女,12歲。左上腹痛半年余,現感覺下腹脹痛,無惡心、嘔吐,無嘔血、黑便,無放射痛及畏寒、發熱。體檢:腹部未見腸型、蠕動波;下腹部可捫及質韌、光滑腫物,邊界清,無壓痛。實驗室檢查:WBC21.6×10^12/L。第5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6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CT表現:下腹及盆腔內可見一無明顯強化的腫塊,其上極向上可見直徑約2厘米漩渦狀結構影,內可見一管徑較細有血管影,至腫塊上方約4CM處中斷。正常脾區未見脾影,可見腸管。門靜脈期肝右葉可見片狀低密度影。手術所見: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內,瘀血腫大呈暗紫色,脾蒂順時針旋轉720。脾動脈無搏動,行脾切除術。鏡下見脾竇高度擴張、充血,部分區域可見片狀壞死。綜合診斷:游走脾伴脾扭轉圖1盆腔內無明顯強化的腫塊圖2冠狀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類似脾形態的腫塊圖3白箭示漩渦狀結構,黑箭示血管狀影圖4肝臟灌注異常,肝右葉見大片狀低密度影第7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臨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轉罕見,多見于20~40歲女性,曾有年齡最小者為2天的報道。脾扭轉的臨床癥狀依脾蒂扭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輕度扭轉表現為與脾充m有關的慢性腹痛。中度扭轉表現為間斷旋轉引起的間斷性腹痛。重度扭轉表現為急性扭轉導致的脾梗死和脾腫大、累及鄰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本例患者表現為慢性經過,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第8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學檢查確診。CT不僅可以顯示游走的脾,還可了解扭轉后脾的血運情況,是術前診斷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現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強化模式強化,提示脾缺血;上方可見漩渦狀結構,為扭轉的脾蒂,文獻中亦有報道,可能是實質臟器扭轉的特異表現。另外,本例門靜脈期肝有葉出現片狀低密度灌注異常區。肝灌注異常反映了肝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見于多種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臟自身病變和腸系膜上靜脈異常后,應考慮脾靜脈血來源不足,這對脾蒂急性扭轉的早期診斷有一定提示作用。第9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破裂脾臟是一個血供豐富而質脆的實質性器官。它被與其包膜相連的諸韌帶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盡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護,但外傷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內出血。第10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患者,男性,44歲,上腹外傷,疼痛伴嘔吐2小時之主訴來診第11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12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經地測量:肝周低密區CT值為36HU,脾下極前下緣片狀影CT值為58HU,同層面脾臟CT值為45HU肝臟周圍積液征象,脾臟形態不規則,脾周可見略高密度影。結果:手術記錄如下:(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見腹盆腔有較多的積血和血凝塊,脾臟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積血。收除腹盆腔積血約1000ML。仔細探查于脾上極臟面可見一深約2cm,長約4cm裂口,時有出血。最后診斷:外傷性脾破裂。第13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男,59歲,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季肋部外傷10天,腹痛腹脹1天第14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15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肝臟體積縮小,形態不規則,邊緣呈波浪狀,肝裂寬,肝內外膽管未見明顯擴張;膽囊體積稍大,壁厚;脾在約八個肋單元,于脾臟下極可見多發片狀稍高密度影,形態不規則,增強后未見明顯強化呈相對呈低密度,肝脾外緣可見弧形液性暗區,腹膜后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診斷:符合脾破裂。脾臟可見大片積出血灶,周邊小的灶性壞死,伴炎細胞浸潤,出血灶周圍脾臟組織大致正常。第16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鑒別診斷】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梗塞;脾感染性病變第17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臟是腹腔內最易受外傷而發生破裂的器官,其損傷在腹部閉合性損傷中最為常見,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內積血或腹腔內臟器的損傷等。臨床上可有外傷史、左上腹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現。

CT多表現為脾實質單發或多發不規則不均質高密度或低密度影,邊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現為脾周“新月狀”影,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腹腔內積血常表現為肝、脾與腹壁間帶狀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腎隱窩、結腸旁溝內;增強后正常脾臟明顯強化,而破裂脾組織、血腫及包膜下血腫不強化而呈相對低密度。第18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外傷后脾臟內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確診斷。脾臟有些類圓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時與脾臟占位性病變不易區分,增強掃描有利于鑒別。脾血管瘤增強后有延遲強化,同肝血管瘤強化特點;脾淋巴瘤一般多發,且增強后有輕度不規則強化可鑒別。脾梗塞一般呈片狀楔形低密度灶,無外傷病史有利于鑒別。第19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血管瘤脾血管瘤(splenichemangioma)為脾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尸檢發現率為0.3%~14%,好發年齡為20~60歲,成人以海綿狀血管瘤多見,兒童多為毛細血管瘤。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腫瘤生長緩慢,病史長達數年以上。第20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1.CT平掃:1)脾內見圓形、類圓形低密度病灶,邊界較清楚。2)較大血管瘤時,脾臟體積可增大,瘤體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現為更低密度,當內部有新鮮出血時,可見高密度區。3)病灶大小不等,多為單發,也可多發,可見有斑點狀、星芒狀鈣化灶。2.增強掃描:1)腫瘤邊緣多呈斑片狀強化,靜脈期和平衡期強化擴大并逐漸向中心充填,延遲后與正常脾臟密度一致。與肝血管瘤呈類似改變.2)當腫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時,中心可有始終不強化區域第21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22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平掃示均勻的低密度影,邊界清。內部有出血壞死時,密度密度可不均勻。增強后腫瘤邊緣先出現斑點狀強化,增強區漸向中心擴展。3-4分鐘后,全部增強,呈等密度狀態。第23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結節病是一種多系統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腫性疾病。常侵犯肺、雙側肺門淋巴結,臨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變,其次是皮膚和眼的病變,淺表淋巴結、肝、脾、腎、骨髓、神經系統、心臟等幾乎全身每個器官均可受累。結節病多見于中、青年人,兒童及老年人亦可罹患。據統計,20~40歲患者占總人數的55.4%,19歲以下占12.9%,60歲以上占8.3%。我國平均發病年齡為38.5歲,30~49歲占55.6%。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女略多于男(女∶男為3∶2)。第24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45歲女性,左上腹痛。第25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影像所見】平掃肝脾密度尚均勻,未見明顯低密度結節。增強后脾見彌漫性分布3cm以下大小不等低密度結節,部分形態欠光整,后腹膜見等密度結節影,邊緣光滑,無融合。肺部CT示兩側肺門對稱淋巴結腫大,縱隔淋巴結光整無融合。肺內也見多個小結節。第26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梗死脾梗死(infarctofspleen)是脾內的動脈分支梗塞,形成脾臟局部組織的缺血壞死。脾梗死后,其壞死組織被纖維組織取代,因瘢痕收縮,脾邊緣出現局限性凹陷,較大梗死病灶中央產生液化形成囊腔。第27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1.大多數脾梗死無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左上腹疼痛、發熱等。2.X線平片:可見左側膈頂抬高和胸腔積液。3.MRI檢查:對脾梗死較敏感,T1WI表現為低信號,T2WI表現為高信號,增強后病灶無強化。4.B型超聲:脾實質內楔形低回聲區,尖端指向脾門。第28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CT表現】1.急性期:1)CT平掃:見脾實質內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緣,尖端常指向脾門,邊界清楚或模糊。2)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邊界較平掃時更加清楚。2.慢性期:1)CT平掃:梗死區密度逐漸增高,脾臟因纖維組織增生和瘢痕收縮而致邊緣局部內陷。2)增強掃描:瘢痕組織呈輕微強化的低密度區。第29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梗死。CT平掃(上圖)示脾內多發低密度區,邊界模糊。增強掃描示病灶邊界變清,為多發的楔形低密度灶,無強化表現。第30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膿腫脾膿腫(spleenabscess)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感染性病變。發病率在0.14%~0.7%之間,死亡率較高。脾膿腫是敗血癥膿栓的結果,致病原因分為: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②脾外傷后繼發感染或脾囊腫繼發感染。③免疫機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陽性。④經導管脾動脈栓塞術后繼發脾膿腫等。第31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診斷要點】1.癥狀:1)發熱:發熱前常有寒戰,多為弛張熱。2)腹痛:脾區持續性鈍痛、脹痛。3)其他:腹脹、惡心、嘔吐、乏力和消瘦。2.體征:脾大,脾區有壓痛和叩擊痛。3.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增高,>10×109/L,中性>0.7。第32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CT表現】1.CT平掃:1)脾膿腫早期表現為脾彌漫性腫大,密度稍低且均勻。2)發生液化壞死后,見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CT值大多在20HU左右,邊界不清。3)少數膿腫內可見小氣泡或氣液平面為特征性表現。2.增強掃描:見膿腫壁明顯強化,中心壞死區無強化。當膿腫為多發而又較小時,則常表現為增強后脾內斑點狀或粟粒狀低密度灶。第33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女54歲,高熱,腹痛.第34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35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淋巴瘤(lymphomaofthespleen)是脾臟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潤兩種,后者多見。病理學上分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這兩種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臟。CT檢查難以區分組織結構。第36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診斷要點】1.脾臟增大,不規則發熱,貧血,胃腸道癥狀等。2.全身淋巴瘤:腹股溝、腋下或鎖骨上區可觸及腫大淋巴結。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第37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CT表現】1.原發性脾淋巴瘤:1)CT平掃:脾腫大,脾實質內單發或多發性低密度灶,邊界不清。2)增強掃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規則輕微強化,邊界清晰。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潤:1)脾腫大,彌漫性脾浸潤,呈小結節狀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勻,結節大小在1cm以下。2)增強掃描脾實質低密度輕度強化結節。肝臟多同時受累。第38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39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第40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spleniclymphangioma)是一種少見良性淋巴管畸形。多為中青年患者。病理學分為三種類型:①毛細血管性淋巴管瘤;②海綿性淋巴管瘤;③囊性淋巴管瘤。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見,病變累及多個臟器時稱淋巴管瘤病。第41頁,共48頁,2022年,5月20日,2點21分,星期六【CT表現】1.CT平掃:脾臟增大,脾實質內見單發或多發的低密度病灶,邊界清晰,病灶內見粗大分隔。2.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及分隔有輕度強化,中央無明顯強化,囊壁顯示清晰。3.鑒別診斷:脾淋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