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講自然觀
《自然辯證法》1引子——科技的迅猛發展帶給我們什么20世紀以來科學和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兩大理論革命: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信息革命:計算機、互聯網生物革命:DNA、基因組、克隆空間革命:火箭升空、衛星和哈勃太空望遠鏡
……
通過科學技術我們人類對自然界本質的認識愈發深刻、范圍日益擴大2
然而,由科學技術運用產生的社會后果卻不能單靠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它涉及到諸多科學技術以外的問題,涉及到科學技術與社會互動的復雜問題。涉及科學技術研究的倫理道德問題涉及科學技術的社會后果問題,和科學家、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問題涉及科學技術政策、發展戰略等問題
……3蒙太格語法(MG)研究引發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
卡遜《寂靜的春天》與DDT農藥
該書描述的情景是非常可怕的。在人對環境的襲擊中最令人恐懼的是空氣、土地、河流、大海受到各種致命物質的污染。而且這些污染是難以恢復的。書中把化學物質對人類的危害與原子彈對人的危害相提并論。原來世界的春天是充滿了歡騰的田野,鳥語花香;而現在卻被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
4解讀“自然辯證法”蒙太格語法(MG)研究“自然辯證法”是回答上述問題(即由科技本身及其與社會互動所引發的復雜問題),并給出分析的哲學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自然界的演化發展、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及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一般規律,和關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從哲學社會科學多角度對科學技術的思考和研究。它具有開放性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同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演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是一種開放的理論體系。5馬恩創立的“自然辯證法”中包含的基本觀點蒙太格語法(MG)研究指出自然界的物質性和物質第一性;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提出自然界辯證發展的思想,并根據自然科學成就描繪了自然的演化圖景。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社會發展動力的思想。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也會發展變化。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是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及其與資本主義早期社會的關系。當代自然辯證法研究的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及其與當代社會的相互關系。6自然辯證法的對象和內容蒙太格語法(MG)研究研究對象的三個層次:作為客體的自然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作為中介的科學和技術研究內容的三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技術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技術觀7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蒙太格語法(MG)研究
本課程以科學性為基礎,同時注重思想性。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希望能夠鍛煉研究者的思維,開闊視野,從而避免專業深入所帶來的思維狹窄等問題,提高解決科學研究的能力。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旨在增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融會貫通、開闊視野增強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8五個有助于蒙太格語法(MG)研究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有助于深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有助于深化對科技與社會互動關系的認識有助于提高理論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具備全局的戰略觀點9蒙太格語法(MG)研究通過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學習,力圖培養:一種變化中的發展、聯系的觀點;一種善于學習的能力和理解精神;一種精于容納的創新精神;一種把握整體與全局的寬闊視野。
10
自然觀
11蒙太格語法(MG)研究自然廣義的自然,就是指自身表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整個存在,就是我們這個宇宙的總和。包括人和社會。狹義的自然,即與社會相對立的自然界,是自然環境的同義語。本課程在此意義上使用該詞。自然觀即是關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發展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總看法,總觀點。是世界觀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2引子蒙太格語法(MG)研究自然觀的內容自然界的本體論構成自然界的結構與秩序自然界的演化發展及原因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圖景演化圖景自然圖景13自然觀的演化史
神話形態的自然觀古代自然觀巫術形態的自然觀原始形態
理性形態的自然觀中國古代古希臘中世紀的自然觀(神學和宗教意義)近代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現代自然觀(辯證法形態,在繼續進化之中)14引言人類文明的開端用火與制造工具(食肉與智慧)15二語言與思維(交流對于人類生存與繁衍的重要性)三原始宗教與巫術(各種自然神的崇拜)四自然崇拜與圖騰(如鄂溫克的熊,印第安的野牛和老虎)16記載日食的甲骨記載月食的甲骨這塊牛骨屬商朝晚期,長24.5厘米,上寬5厘米。牛骨上刻的文字大意,是有關一次月食的記錄。據推算,此次月全食時間為公元前1173年7月2日。五文字與國家的建立(文明的形成)17古兩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技術與科學
一農業生產與農業技術18二制陶玻璃技術香水瓶19三青銅與金箔技術20四建筑技術21蒙太格語法(MG)研究
第一節古希臘自然觀1、米利都學派以樸素唯物主義自然哲學為主要特色,主要探討“萬物由什么構成”即“自然是什么”的問題。(自然在這里指事物的本質、“始基”,即變化之下不變的實體)泰勒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自然哲學家,認為萬物皆源于“水”阿那克西曼德
最先使用“本原”一詞,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定”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定”的氣,氣有凝聚和疏散狀態
22蒙太格語法(MG)研究試圖尋找一種超越于任何事物,又是具體事物所固有的、確定的一種東西作為世界本原。數即萬物(數—點—線—面—立體—萬物),事物的差別源于幾何結構的不同宇宙是和諧、有秩序的;圓、球形是最完美的。(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觀念)中心火觀念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成就突出了數學方法在哲學和科學思維中的意義不再嘗試用物質所構成的實體,而用其存在的形式來解釋其行為改變了提問的方式:從自然是由什么構成的,轉化為自然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提供了解決物理學問題所需要的數學視角2、畢達哥拉斯學派23蒙太格語法(MG)研究最重要的自然哲學家之一在他看來,“以太火”是最基本元素或實在,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里去。這個世界的對立面,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3、赫拉克利特24蒙太格語法(MG)研究古代原子論:希臘哲學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成就,用具有不同形體的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虛空的組合,來解釋自然現象及其變化。對近現代科學影響很大。
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論的基本觀念德謨克利特——被喻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認為,原子是無前因的,從永恒就存在的,并且永不毀滅。它們在大小和形狀上是多種多樣的,但在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原子在無限的空間中向四面八方運動,互相沖擊,引起了直線運動和旋轉,這樣就把類似的原子結合在一起,組成元素,開始形成無數世界。”4、古代原子論者——德謨克利特25蒙太格語法(MG)研究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立學校,成為學園派的締造者。在學園的入口處寫著: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在學園的出口處寫著:能談哲學者才可治國。代表作《理想國》(斯巴達三百勇士)反對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屬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真正的實在是理念,它先于一切感性經驗。日常世界只是理念世界不完善的摹本。哲學的任務在于把握理念。6、柏拉圖(公元前427-347)26對秩序與和諧的崇拜27蒙太格語法(MG)研究師從柏拉圖近20年,創立了與柏拉圖非常不同的哲學體系。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著述幾乎遍及每個學術領域。開辟了此后2000多年西方哲學的思辨道路。四元素說:月下世界由水(濕冷)、火(干熱)、土(干冷)、氣(濕熱)四種元素組成。兩個世界理論:“月下區”指從處于宇宙中心的地球到月球軌道內側,每一元素都有其天然位置,土在中心,水在地球表面上,氣在緊接著地球表面的上方區域,火在大氣層頂端,一切物體有沿直線朝其天然位置運動的傾向;“月上區”指月球軌道以外的宇宙部分,由以太構成,以太有沿正圓軌道繞宇宙中心運動的天然傾向。7、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28地球是球體的證據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中談到:由于月食是由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之間造成的,而地球在月亮上的陰影總是圓的,故如果是圓盤,則投影可能是橢圓。越往南看星空,北極星越靠近地平線。亞甚至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的位置差異,估計地球的大圓長度為400000斯特迪亞。第三個證據: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見帆,后見船身。29思想傳承同心球殼理論;亞里士多德增加到56個;本輪——均輪理論;托勒密把本輪——均輪增加到80多個,以符合實測數據。托勒密體系在歐洲流行1000多年。30亞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
月上區恒星
以太圓周運動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月下區地球土(冷干)、水(冷濕)、氣(熱濕)、火(熱干)直線運動31本輪—均輪學說托勒密把本輪—均輪數增加到80個,以符合觀察實際。32托勒密體系33蒙太格語法(MG)研究關于世界本原(認為世界及宇宙萬物都由某種基本東西演變而來)唯物主義觀點——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火水土氣)、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土水氣火)、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等。唯心主義觀點——畢達哥拉斯的“數”、柏拉圖的“理念”。關于天文學的宇宙模型(地心說、日心說的萌芽):
“宇宙是大箱子,地球是箱子的底板”(古埃及、巴比倫)——“大地在空中自由浮蕩”(米利都學派)——“大地是圍繞‘中央火’運行,運行軌道是圓形,速度是均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把中央火看作太陽,并研究了地球、日、月的幾何學問題”(阿利斯塔克,日心說的萌芽)——“地球居于中心,其它天體按‘本輪-均輪’的復雜體系繞地球運行”(希帕克)——“將‘本輪-均輪’體系系統化,采用數學模型來解釋恒星或行星與地球位置在量上的關系(托勒密)。綜評古希臘自然哲學34蒙太格語法(MG)研究總體評價:
1)樸素的唯物論(占主導地位)。基本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力圖從自然界本身來解釋自然界,這標志著人類擺脫愚昧,走向科學的第一步。(2)樸素的辯證法。從事物的聯系、變化、演化、運動方面來看待事物,但由于當時科技的落后,沒有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這種自然觀只能是樸素的。(3)整體性、系統性。由于科學未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古希臘人總是從整體上觀察和說明自然的變化過程。(4)直觀性、猜測性。對事物進行直接的觀察,得到直觀的結果。這表現了人類的幼稚性。35第二節中國古代自然觀春秋戰國(前770—221)學術繁榮、百家爭鳴,初步奠定中國古代知識體系。正好與古希臘的繁榮交映生暉。百家爭鳴,主要有:儒、墨、道、法、陰陽。最重要:儒、墨、道三家。兩漢到明清,總體儒道交融,墨學中絕。儒學主導,道學延綿。元氣論、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古代科學影響很大。361、陰陽五行學說《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春秋戰國,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順序:木、金、火、水、土。西漢董仲舒(約前178—前104)體系化。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五行相勝。天人感應,人副天數。近代(日常):金、木、水、火、土。373839陰陽學說:
陰陽概念起源與夏朝,其依據是成書與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書中已出現陰爻--和陽爻—。《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說《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陰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于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易經》對陰陽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成為系統完整的陰陽學說。
1、陰陽屬性。世間任何事物均可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
2、陰陽規律。陰陽互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依存、對立、轉化,動態平衡)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0中國古代先哲的思想中,有三對極為重要的概念:
男—女天—地陽—陰雙方和諧為最佳狀態:
男女結合(生殖后代)天地結合(產生萬物)陰陽結合(臻于和諧之境)41陰陽失和的結果
臣竊見陛下執政以來,陰陽不調,五星失晷……逆犯天地,天地以災。(三國志·陸凱傳)
陰陽失和是相互關聯的,男女、天地、陰陽,以及種種對立事物之間密切聯系。“家和則萬事興”。422、氣論思想氣的概念:源于先秦,其核心思想是“萬物皆生于氣”。《淮南子·原道訓》:“氣者,生之元也。”元氣論哲學東漢王充等將元氣看作天地萬物的本原。北宋張載發展起來氣的理論;后來王廷相、王夫之、戴震都繼承、發揮了張載的學說。43中醫吸收元氣論,用以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構成人體的物質;包括秉受于父母精卵結合的陰陽之氣(先天之氣),也包括出生后來自呼吸的空氣和從飲食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后天之氣);構成人體臟腑經絡體系的這些物質所表現出來的生理功能。例如脾胃之氣,指消化功能;衛氣,指防御功能等。44更為抽象的自然之“氣”和宇宙之“氣”
“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大星占家李淳風的《乙巳占》中談到了十二種“氣象”:帝王氣象將軍氣象軍勝氣象軍敗氣象城勝氣象屠城氣象伏兵氣象暴兵氣象戰陣氣象圖謀氣象吉兇氣象九土異氣象
45王氣
凡天子氣,內赤外黃,正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欲游往處,其地亦先發此氣。(《乙巳占》)
《漢書·高帝紀上》曾記載,亞父范增勸項羽殺掉劉邦,說:
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
此外,南京是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可惜這六朝氣數不強,因此“金陵王氣”歷來是文人感嘆的題目:
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劉禹錫《金陵懷古》)46軍事之“氣”
夜黑氣出,上有赤氣臨我軍上,敵強我弱,弱能破強,小能擊大。大戰大勝,小戰小勝。(《乙巳占》)赤氣在城上,黃氣四面繞之,城中大將死,城降。(《乙巳占》)兵進擊,觀氣合參詳。不似攻城并野戰,度其形狀細斟量,稍錯便乖張。在古人心中,兩軍交戰時,戰區上空布滿了神秘不祥的“氣”,外行人認為不過是“殺氣”,但是“上識天文,下曉地理”的將領,則要在這些“氣”中分辨哪些是軍勝之兆,哪些是伏兵之兆。47偽氣功的“氣”:從千里之外發往大興安嶺滅火、能當場停雷止雨、撥云露月;能預測衛星發射是否成功,能改變導彈飛行方向,能從廣州輻射到北京命中并改變試管中水分子結構;能穿透瓶壁抖藥片,能通過越洋電話也能發放治病信息,還能復原嚼碎名片;……
一種意識決定物質的意念力,一種將改變辨證唯物論、推翻現有科學、引起又一次“科學革命”的超自然力。既非古代哲學之氣,也非中醫之氣,更非呼吸之氣,而是打著氣功、中醫招牌,并偷換其概念的虛幻之氣,進而以此作為圖騰物的邪教崇拜。483、天人感應天人感應:天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董仲舒: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楚莊王的例子49天人合一: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影)之象形,鄉之應聲。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飭身正事,思其咎謝,則禍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班固《漢書·天文志》)在中國傳統自然觀中,慧星、日食、月食等天象都屬于異象,有悖于常理,體現了上天對人的警示。50“天垂象,見吉兇”
日蝕
日蝕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最嚴重的兇兆之一(與今天不同):
日為太陽最精,主生養恩德,人君之象也。日蝕,陰侵陽,臣掩君之象,有亡國。(《晉書·天文志》)天下太平,雖交而不能蝕。蝕即有兇,臣下縱權篡逆,兵革水旱之應兆。(《乙巳占》)
日蝕之下有破國,大戰,將軍死,有賊兵。(《荊州占》)51北斗七星中國古代最為神秘的星座。運于中央,控馭四方。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論述: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52
中國古代文化中,星象所兆示的,十之八九皆為災異,但亦有少數“祥瑞”之兆,北斗七星就是這樣的例子。
天樞得(得其所,指處于合適的位置),則景星見,甘露零,鳳凰翔,朱草生。璣星得則狐九尾。
衡星得則百獸率舞,麒麟至,靈鬼躍,萬人壽。王莽與“威斗”的歷史記載。僧一行的歷史趣聞。七星劍。北斗七星與佛教和道教的淵源。
佛教密宗有著“七頭豬拉著女神摩利支天的車輿”的記載,這些豬后來成為“豬八戒”的前身,如元雜劇《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前生是“摩利支天御車將軍”,但是到了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前生變成了“天篷元帥”,天篷被認為正是道教中的北斗七星。53五星與五行
金星:太白木星:歲星水星:辰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54劉歆與太白星劉歆:“當待太白星出,乃可”。因而被王莽所殺。
《漢書·王莽傳》:秋,太白星流入太微,燭地如月光。翟方進與“熒惑守心”熒惑守心,主死,天下大潰。(《春秋緯說題辭》)
有官員上奏漢成帝,熒惑守心的不吉天象,“大臣宜當之”。
皇帝問丞相:惟君登位,于今十年,災害并臻,民被饑餓,加以疾疫溺死,朕誠怪君,何持容容之計,無忠固意,將何以輔朕,帥導群下?而欲久蒙顯尊之位,豈不難哉?55行星相互靠近的天象
三星若合,是謂驚立絕行,其國外內有兵與喪,民人乏饑,改立王公。四星若合,是謂大湯,其國兵喪并起,君子憂,小人流。(《漢書·天文志》)大吉大兇的“五星連珠”
王者有至德之萌,則五星若連珠。(大吉)帝有過失,既已命絕于天,則五星聚攝提。(大兇)
564、天人相分天人相分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子產:天道遠,人道邇(近)。多言或中。575、宇宙演化思想
循環論與不變說不變說《莊子·知北游》: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58循環論《隋書·經籍志》: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有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無量劫意味著宇宙的循環無窮無盡59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宇宙生成論盤古開天地說《三五歷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60天地由何而生成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莊子:萬物出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淮南子》:有生于無,實出于虛。61《淮南子·
天文訓》: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核心思想:陰陽二氣的差異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動力626、時空觀念時間的客觀連續性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線性時間觀念《淮南子·原道訓》: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63對時間主觀感覺的不確定性《淮南子·
說山訓》:拘囹圄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以日為短。日之修短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修也,則中不平也。64無限時間觀念《莊子·齊物論》:有始也者,有未始有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也者。釋義:如果說宇宙有個“開始”,那么在這個開始之前,一定還有一個沒有開始的“開始”,在這個“沒有開始的開始之前”,一定還有一個“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的開始”無窮往復,即是無限時間65空間無限性《管子·宙合》: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絡天地,以為一裹。散之至于無間……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667、人與自然關系順天說:人順應自然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禮記·中庸》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傳·說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不順天道謂之不義;察天人之分,觀道命之異,可以知禮說矣。《春秋繁露·天道施》如果不按天道規律行事,則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67助天說:人與自然并立“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贊天地之化育”是幫天地化育,“與天地參”即人與天地并立,人要幫天地化育才能與天地并立。功利層面道德層面
68制天說:天人交相勝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利用自然規律,順勢誘導,“因以制之”。劉禹錫:天人交相勝“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云:天與人交相勝爾。”
以人力之巧,補天工之精。698、中國古代自然觀的特點彌漫性物質(氣論)、強調關系(陰陽、五行);樸素辯證法(陰陽辯證法);自發運動變化(《易》—循寰演化、生成論);規律與本體相聯系(陰陽變化、道);自然、人生和社會相聯系(天人合一)70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利于科技發展的因素過于注重實用價值缺乏精確分析強調天人合一鄙視技術實踐71“子不語怪、亂、力、神”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最大特點是實踐性和經驗性,幾乎沒有為生產服務之外的其他目的。事實上,太專注于實用價值會妨礙科學探索的進行。中國人在天文、歷法、醫藥、農學上成就很卓著,但僅僅限于經驗的描述,滿足于低級的應用需要。中國人的實用主義精神排斥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幻想”往往是理論探索的一個心理前提。72過于籠統直觀,缺乏精確分析中國的陰陽八卦,生生不息的“氣”變幻莫測,構畫了一幅復雜而混沌的世界圖象。李約瑟認為《易》過于精細化的符號體系則“誘使那些對自然界感興趣的人停留在根本不成其為解釋的解釋上”。而分析性、簡單性及數學化是近代科技在西方得以發展的一個因素。過于籠統的綜合性思維方式在科學的童年會阻礙科學的發生,在科學的童年,需要的是簡單有效性。73天人合一,阻礙了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西方科學的發生的一個首要條件是把人和自然界區分開,把自然界視為可以為人把握的對象,而天人合一的觀念妨礙了人們去研究自然的努力。中國人主張中庸,追求一種混沌的和諧,缺乏把事物推向極至的勇氣。且主張修身正心,注重人的內心寧靜及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其研究也側重于人倫社會方面,并不關心對自然界的探索。道家煉丹在探索自然物的屬性方面有所進展,但道家關心的不是丹藥的化學屬性,而是如何成仙。世俗地執行天人合一,將社會中的每件事與天對應起來74中西風景畫比較75抵制技術發明學者傳統未與工匠傳統結合為科學傳統學而優則仕致虛極,守靜篤,可以知天。輕視、排斥技術發明“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莊子·天地》學者絕對不被鼓勵去研究、發展技術76蒙太格語法(MG)研究中世紀:一般指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5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從五世紀到十七世紀延續了一千多年。其間,從五世紀到十五世紀通常被稱為“中世紀”。此時,基督教逐漸成為統治一切的力量。這一時期,歐洲進入了封建社會,從社會形態來看固然是一個進步,但科學的發展基本停滯,而且在自然觀方面也出現倒退。
歐洲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自然觀是宗教神學自然觀。它利用哲學來為神學服務,即利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來為基督教教義和教條作論證,使基督教變成一個完整的神學體系。第三節中世紀神學自然觀77基督教神學自然觀的特點上帝絕對創造觀念自然是與人無關的存在物,出現了從天使到人類、動物、植物到四元素的等級體系。
神與自然的分離自然不再是令人敬畏的神靈,而是讓人類去珍惜、研究和管理的“上帝的作品”
清教徒的研究動力異端的泛神論思想自然本身就是神圣的存在物。愛因斯坦: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78奧古斯丁(354~430)教父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新柏拉圖主義哲學(世界精神)與基督教教義結合公元9世紀,教父哲學讓位于經院哲學79大阿爾伯特(1206~1280)和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與神學的結合二重真理論(神學、哲學)80羅吉爾·培根證明前人說法的唯一方法只有觀察與實驗遠遠超越于所處的時代威廉·奧卡姆(剃刀)哲學可以自由探討,不一定要達到神學預定的結論宗教也擺脫唯理論,回歸神秘81經院哲學與科學的演進理性的邏輯分析精神神與世界是人類可以了解的,增強了人們對于自然規律追尋的信心文藝復興在擺脫經院哲學桎梏的同時,也吸取了經院哲學的方法82蒙太格語法(MG)研究近代科學的起源(文藝復興)從哥白尼到牛頓還原論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第四節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83早期文藝復興的著名人物
文藝復興的第一位旗手是佛羅倫薩的著名詩人但丁(1265一1321)。他的著名的作品《神曲》,將希臘古典時代的人物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而教會的顯赫人士卻都被打入地獄,顯示了一種新的精神態度。84文藝復興對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由于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導致后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重視神到重視個人。西方人寫信封,地址的順序是按從小到大的次序寫的,而中國人寫信封,卻是相反。西方人重視個人的價值,主張個人的自由,提倡“盡管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85蒙太格語法(MG)研究
佛羅倫薩文藝復興運動,是14-16世紀出現在歐洲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思想文化運動。從學習古典文化開始。人文主義思想,以及對于人性的重視,是這場運動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后果:造成了歐洲近代文學和藝術的繁榮;導致了科學發展的轉折,為近代科學的誕生做了重要準備;造就了一批巨人。
古典文化的復興和新時代的啟蒙
早期:文學和美術但丁《神曲》
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末日審判》
拉斐爾《西斯廷圣母像》、《雅典學院》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莎士比亞: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1、文藝復興時期86達芬奇科學和藝術的巨匠工程技術、物理學、生理學、天文學升降機、降落傘、杠桿原理、光學成像生理解剖實驗觀察思想87蒙太格語法(MG)研究
在文藝復興背景下,由于對觀察方法和觀察技巧的強調,人體解剖學逐漸形成了科學的學科。血液循環的發現,更是使生理學領域中產生了革命。維薩留斯(1514-1564)(AndreasVesalius)解剖學家。在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的同一年(1543年),出版了七卷本的巨著《人體的構造》。他推崇觀察,對蓋侖學說中的許多說法提出挑戰,引起神學家和一些保守的醫學家的反對。為后來的血液流動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基礎。2.生理學革命88血液循環的發現哈維《心血運動論》對“女巫”的檢查將生理學放到觀察與實驗的正確道路上,使現代內科和外科醫學成為可能89哲學和自然觀上的變革弗蘭西斯·培根生平《新工具》《新大西島》知識就是力量四假象說90笛卡爾生平我思故我在:心—物二元論機械自然觀:自然是機器追問:如何破解“盜夢空間”的難題?以《黑客帝國》為例91哥白尼革命中世紀的宇宙結構托勒密天文學:本輪—均輪體系哥白尼天文學:日心說(仍然保留本輪、均輪)影響:地球成為運動的行星,打破了亞里士多德天地決然有別觀念人的地位的下降宇宙中心的轉變,暗示宇宙可能根本沒有中心回歸“中心火”92開普勒哥白尼的追隨者,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對數學的狂熱太陽系體系的建立橢圓代替正圓本輪—均輪體系徹底被拋棄天空立法者93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月球并非完美無缺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方法力學的成就《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地球繞日公轉;用地球運動解釋潮汐94牛頓的力學與宇宙觀數學:微積分天文學: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大運動定律光學:太陽光的光譜,反射式望遠鏡95《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像鐘表一樣運行的世界第一推動力力學的公理基礎將地上的物理學與天上的物理學統一起來力學被運用于一切領域,包括社會和心靈96蒙太格語法(MG)研究1.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產生(1)力學成為主導學科17世紀,由于伽利略、牛頓等人的工作,力學領域發生了天翻地復的變化,取得了極其顯著的進步。同時,由于鐘表、機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社會上的流行,使得人們越來越熱衷于用力學的或機械論的觀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個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碩大的機械鐘。許多哲學家如培根、笛卡爾等人也都試圖用力學觀點來解釋物理世界,如《動物是機器》(笛卡爾)、《人是機器》(拉美特利)、《社會靜力學》(斯賓塞)。笛卡爾曾宣稱:給他廣延和運動,他將造出這個世界。他用微粒的渦旋運動來說明太陽、地球和其它行星及彗星的形成,還把這種機械論的解釋方式應用于生命物體,甚至把人體也看作是一具機械自動機。哈維對血液循環的機械過程的論證,也助長了這種傾向。
綜述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97蒙太格語法(MG)研究(2)分析方法成為主要方法——形而上學思維方式17世紀是方法論覺醒的世紀。以培根為代表的根植于經驗科學的歸納法,和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偏重于數學的唯理主義的演繹法,特別是伽利略的將觀察、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科學方法的發展史上以及科學史上意義都十分重大。“在自然科學里,應該象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問題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綜合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包括做實驗和觀察,用歸納法從中作出普遍的結論,并且不使這些結論遭到異議,除非這些異議來自實驗或者其他可靠的真理方面。”—《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P212然而,“這種做法給我們留下了一種習慣:把自然界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系去進行考察,因此不是把它們看作運動的東西,而是看作靜止的東西,不是看作本質上變化著的東西,而是看作永恒不變的東西;不是看作活的東西,而是看作死的東西。”由此,造成近代前期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98(3)征服自然,為自然祛魅培根:知識就是力量從活力自然到機械自然一切可以追溯,一切可以預知99蒙太格語法(MG)研究總體而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提供了一幅關于自然界的存在圖景。在這幅圖景里,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的一切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萬事萬物只是在時間上彼此并列著,沒有時間上的歷史發展。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沒有提供關于自然界的演化圖景。100蒙太格語法(MG)研究2.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特點
——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機械論、決定論、還原論(1)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從自然本身來理解自然。(2)形而上學=片面、靜止、孤立恩格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要成為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為它只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了它們的相互聯系;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101蒙太格語法(MG)研究(3)機械論淺薄的機械論:把萬物都看成機器拉美特利:“讓我們勇敢地作出結論:人是一架機器,在整個宇宙里只存在著一個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深層的機械論:一切現象都可以用力學來解釋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哲學的全部重任在于由運動現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他現象……我希望其他的自然現象也同樣能由力學原理推導出來。”102蒙太格語法(MG)研究(4)決定論對于自然界中同一類結果,必須盡可能歸之于同一原因。只要我們知道了物體運動的初始狀態和邊界條件,利用牛頓定律及其方程,便可以單值地確定物體任何時刻的運動狀態。一切現象都可以用力來解釋拉普拉斯決定論:
“如果能在某一瞬間知道鼓動著自然的一切力量,知道大自然所有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再者,如果它是如此精確,足以分析這些材料,并能把上至龐大天體,下至微小的原子的所有運動,統一包括在一個公式中,那么對于它來說,就再也沒有什么是不可靠的了。在它的面前,無論是過去或是將來,一切都將會昭然若揭。”103蒙太格語法(MG)研究(5)還原論牛頓指出:“在自然科學里,應該像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綜合方法。用這樣的分析方法,我們就可以從復合物論證到它們的成分,從運動認證到產生運動的力。更一般地說,就是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
整體=部分之和104蒙太格語法(MG)研究3.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歷史意義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自然觀發展中的一次進步,是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與當時科學的發現水平相適應,并成為此后相當時間中絕大多數科學家所持的自然觀。它以物質的原因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因而在反對宗教神學的斗爭中,把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因為它要堅持按照自然界本來的面貌來認識世界,就必然擺脫神學的桎梏;它要堅持從觀察和實驗獲得感性材料,就必然從經院哲學的思辨方法中解放出來。105蒙太格語法(MG)研究4.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局限機械自然觀認為用牛頓力學可以解決一切科學問題,一切現象都可用力學來加以解釋。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許多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實際上是力學解釋不了的,但為了根據力學去解釋,就不得不引入多種多樣的“力”和適用于經典力學的虛假物質,這不僅沒有促進這些學科的進展,反而造成了許多困難。機械自然觀并不能回答諸如“運動是如何發生的、天體是怎樣運動起來的、不同的物質形態是如何轉化的”等問題,最終不得不把造物主請回來。這就使得在向神學挑戰中誕生的自然科學,在18世紀未能徹底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把上帝從前面趕出去,最終又把上帝從后門請進來。機械自然觀主張用牛頓力學規律去解釋自然,導致了夸大必然性否認偶然性存在的機械決定論,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現。106第五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107蒙太格語法(MG)研究社會歷史背景(產業革命)自然科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及特點108蒙太格語法(MG)研究1.社會歷史背景——產業革命19世紀后半葉,生產力的發展由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進入到以電氣化為代表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實現了生產的社會化。從而,社會生產力獲得空前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也鮮明的表現出來(生產社會化VS資本家私人占有,工人階級VS資產階級)。產業革命加強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的聯系,促進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109蒙太格語法(MG)研究2.科學基礎近代后期科學發展的總體格局雖然仍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主流,但研究領域開始超出機械運動的范圍。從18世紀下半葉起,尤其是在19世紀,在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在牛頓力學和其他學科的積累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各門科學都有長足的進步,出現了許多劃時代的科學發現,突破了原有經典自然科學關于自然界的存在圖景。多個科學領域中的新進展帶來的對機械論自然觀的突破尤為值得重視。天文學——星云假說;地質學——漸變論;生物學——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物理學——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電磁理論;化學——原子論、元素周期律;共同結果:打破了自然界的“絕對不變”
110蒙太格語法(MG)研究(1)天文學——“天”在演化中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于1775年提出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太陽是由星云形成的,一團彌漫物質通過萬有引力形成了太陽系,把太陽系的形成看成物質世界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拉普拉斯在1796年出版《宇宙體系論》中獨立提出類似假說,并從數學和力學上加以分析論證(《天體力學》)。意義:星云假說的核心思想:太陽系不再是一個既成的東西,“天”在演化中。“在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星云假說迄今仍然只是一個假說,并未得到證實,有許多細節問題仍然未能解決。111蒙太格語法(MG)研究(2)地質學——“地”在演化中居維葉的“災變論”:地球在歷史上曾經經歷多次災變,其標志是不同地層中的化石。每一次災變后,一切生物滅絕,上帝便又重新創造新的物種。賴爾的地質漸變論:1830年發表《地質學原理》,認為地球是一個“屢經變化的舞臺,而且至令還是一個緩慢的、但是永不停息的變動物體”。這是從自然的原因來解釋地球的形成及變化,不僅推翻了上帝創造世界的謬論,而且把變化發展的思想引入地質學,駁斥了“災變論”和“神創說”。
“賴爾第一次把理性帶到地質學中,它以地球的緩慢變化的漸進作用,代替了造物主的一時興起所引起的突然革命。”意義:地質的演化無須外來的神秘力量,是一個自然的發生過程,可以用科學來研究。演化的地球,思想上強烈地暗示著物種的演化。112蒙太格語法(MG)研究(3)生物學細胞學說:1838年施萊登發現植物細胞,1839年施旺發現動物細胞意義:把動植物在細胞水平上統一起來,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廠臨時工勞動合同
- 木雕漆器工藝品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管坯(鋼坯)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電鍍工藝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智能控制器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變速器(機、箱)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厚膜加熱銀漿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彩瓦生產設備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結構用冷彎型鋼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農業用塑料制品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建筑成本影響因素研究
- 2025年普法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共80題)
- 碎石外包合同協議
- 心力衰竭護理查房 課件
- 【課時練基礎作業】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期中計算能力測試》(含答案)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1001-1536題)
- 2025科技輔導員培訓
- 樹木修剪合同協議
- 2025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垂直管理系事業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DB32-T 4281-2022 江蘇省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配備標準
- 自卸車整車裝配檢驗規范-ok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