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代書法1秦和秦以前的簡帛2刻石3其他一、秦和秦以前的簡帛1、楚國簡帛
2、《青川木牘》3、《天水放馬灘日書秦簡》
4、《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
5、湖南里耶秦簡
1楚國簡帛信陽楚簡戰國早期楚國作品,1957年出土于信陽長臺關,筆畫勻細工整,有露鋒,有的起筆重,收筆略輕;字形大小斜正不拘,橫畫向上傾斜后又向下彎曲,打破了篆書對稱工穩端莊的格調。長沙子彈庫帛書戰國中期楚國作品,1942年9月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集宗教、哲學、繪畫、文字為一體的楚帛書給人以新奇、神秘的感覺。2《青川木牘》-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隸體
《青川木牘》是目前發現最早(公元前309年)的戰國秦系俗體文字,篆書意味較濃。既有與篆書筆法形體完全相同的字形,也有與成熟漢隸相當接近的字形,這兩者都是少數。《青川木牘》篆書的封閉結構開始被打破,出現了隸書的筆勢、筆順、筆畫連結方式,與篆書相比:它減省盤曲,化繁為簡,破圓為弧,出現外拓傾向;變字形的狹長形為正方形或扁方。3、《天水放馬灘日書秦簡》有甲、乙兩種日書和《墓主記》,成冊于戰國晚期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結構疏宕,呈散點式分布,橫畫短促,筆勢迅疾。起筆重駐,收筆輕提,延展字尾,是漢隸的典型筆畫“蠶頭燕尾”的雛型。全簡書寫率意,于漫不經心中時見草法,字形欹側不定,對篆書體系四平八穩的體態造成破壞,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書寫的心理,符合文字變革最初的實用目的的需要,促進著隸變的發展。《天水放馬灘日書秦簡》4、<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
1975年發掘,包括從戰國末到秦代的12座墓葬,其中11號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墓主人為喜。它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后的文字,由于風格多樣,詳細展示了篆書的草化及隸變的過程.5、湖南里耶秦簡2002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里耶戰國秦漢古城一號井中發掘出37000多枚秦朝簡牘,完成這些簡牘書寫的是遷陵縣衙署各職曹基層小吏,簡牘上書手有十六七人,“堪手”、“敬手”、“欣手”,即是他們為考績而留下的簽名,他們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批留下名字的民間書法家。有別于云夢秦簡單行書寫,里耶簡牘為書手們提供了寬裕的用筆空間,有的牘有五六行文字,行二十至三十字,墨跡猶新,工整嚴謹中不失活潑流暢,或緩急得宜,或輕松靈動。里耶秦簡牘確為今天提供了真切的秦代書法卷軸。二刻石與簡牘同時期的刻石系統展示了這個時代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它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座石刻寶庫。1、戰國秦石鼓文——秦小篆的鼻祖2、秦代小篆和秦代書法家(一)戰國秦石鼓文——秦小篆的鼻祖
1、石鼓文的特色——
2、歷代書家、名人對石鼓文的贊譽3、石鼓文的發現和保存1、石鼓文的特色唐代在陜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從內容上看,是介紹秦國國君游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從字體上看,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石鼓文與金文比較(秦公簋為例)秦公簋是春秋中期的青銅器,被視為石鼓文、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石鼓文:由于是在相對平整的鼓形石面上書寫,然后再刻,避免了鐘鼎器形多面弧度的局限性,更能真實地保存書寫筆意,所以風格比金文規范、嚴正。它的結體分布均勻,結體嚴謹,用筆舒展大方,筆力遒勁,線條飽滿圓潤,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字體大小如一,字型或長或方,隨字而異,有疏朗之趣。加之刻石完成以后長期置于荒野,風吹日曬,部分剝落,顯得古樸淳厚。
秦公簋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它的結體分布均勻,結體嚴謹,用筆舒展大方,筆力遒勁,線條飽滿圓潤;字體大小如一,字型或長或方,隨字而異,古樸淳厚,有疏朗之趣。石鼓文與秦小篆相比在字體上近于秦小篆,但組字不規范,故不屬于小篆系列,但從它的造型取長方形,結構上多取平行線以作排列裝飾、線條圓潤等特征上看,它的確是秦小篆的鼻祖。2、歷代名家對石鼓文的贊譽和臨摹韓愈:“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玉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若《石鼓文》則金鈿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彩。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即為中華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石鼓文》對中國書法影響不可估量。唐宋以來,凡擅長篆書的書法家,無不崇尚《石鼓文》書體,特別是清代后期“碑學”興盛,篆書大師們莫不對它頂禮膜拜。善學者如吳昌碩、楊沂孫、鄧散木、王福庵等,特別是吳昌碩學習石鼓文,獲益良多,把石鼓文圓勁筆法,靈活地運用在他的書畫篆刻之中,終成一代大師。
吳昌碩臨石鼓文
3、石鼓文的發現和保存
《石鼓》命運多舛,從先秦時被刻制好后,就在荒郊野嶺一睡千年,飽受風雨浸蝕之苦。唐代初發現于天興三疇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后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中,石鼓散失于民間.宋代司馬池到鳳翔做官,在民間中找回,放置于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于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汴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后宋金戰爭,金兵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太學)。現仿鼓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抗日戰爭爆發,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戰勝利后又運回北京,解放后,它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安下了家。(二)秦代小篆刻石和秦代書法家1
產生的背景2代表性的刻石3秦刻石的特點4秦代群體刻石的產生原因
5秦刻石的意義6秦代書法家7秦小篆的正楷化和草化(隸書)8秦小篆的衰落1
產生的背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秦始皇稱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國家穩定統一的舉措,其中之一便是統一文字。戰國以來,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促使文字應用范圍擴大,漢字本身也因之發展。文字使用的混亂.諸侯各國雖使用相同體系的漢字,卻完全可以自行增損,加之中國幅員遼闊,邊緣地區自行其是,必然造成字體使用上的混亂。《漢書·藝文志》載:“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老,是非無正,人用其私。”“人用其私”就是顏師古注中所說的“各任私意而為字”,文字使用隨意性很強,各種繁簡字、異體字并行使用,作為社會交流工具的文字如此雜亂顯然不便。秦始皇的“書同文”措施廢除了大量的異體字、繁體字,統一到李斯等人寫就的字書上,漢字使用第一次在全中國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標準。
秦刻石的產生從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看,我國紀功刻石以秦始皇所刻為最早。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后,為加強統治,便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東巡和南巡。先后五次出巡,立石刻辭,以頌其德。.前219年,東巡至嶧山、泰山、瑯峫山。次年東巡至芝罘(fu)山。前215年,始皇東巡至碣石山。前210年,又南巡至會稽。十年間巡視頻繁,所到之處發布詔令,刻石紀功。二世胡亥效法其父,繼續東巡和南巡,并在二世元年(前209)下了詔書,命屬下在始皇所刻石丘加刻一段文字,說明這是始皇所為,令后世不會疑誤。于是二世東巡和南巡時,隨從們就把這篇詔書加刻在秦始皇刻石之空白處。《史記》載:“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山并南海,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彰先帝成功圣德焉。”刻石均是李斯所書,為標準的小篆樣板。現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2代表性的刻石
1繹山(嶧山)刻石——東巡第一刻2泰山刻石——東巡第二刻3瑯峫刻石——東巡第三刻4碣石刻石——東巡第四刻
5芝罘刻石、東觀刻石——東巡第五刻6會稽刻石——最后一刻宋代以后所流傳的秦始皇、二世刻石,現只存繹山、泰山、瑯峫、會稽四種,名為“四山刻石”。1嶧山刻石——東巡第一刻
前219年,始皇東巡至嶧山刻石.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燒毀。但有人用棗木版仿刻了一塊,得以流行后世。這塊棗木版刻石,字體、筆劃比原刻粗且肥,已失真。有杜甫詩為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李潮八分歌》)。摹刻本:宋淳化四年(993)鄭文寶據棗木版刻石拓本翻刻——《秦繹山碑》(現藏西安碑林);元代至正元年(1341)據鄭氏《秦繹山碑》拓本復刻了另一塊紹興本《繹山碑》(現存紹興);山東鄒縣孟廟也有一塊元代翻刻的《繹山碑),該碑是依據宋刻《繹山碑》(現藏西安碑林)而再次翻刻的。繹(嶧)山刻石2泰山刻石——東巡第二刻秦統一天下后第二年所刻,通篇歌頌始皇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原石立在泰山頂上。泰山刻石在北宋徽宗時期還存有146字,到了明代只剩29字,后被人移入碧霞祠內。清乾隆五年碧霞祠毀于火災,殘碑遺失。1815年,泰安知縣汪汝弼、蔣伯生在碧霞祠西側玉女池中得殘石二塊。所存只有李斯所書二世文辭(篆書)九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而始皇刻辭一個也見不到了。后來,泰安知縣派人將殘石嵌于山頂東岳廟西寶斯亭。后又移入山下岱廟道院保存。清光緒十六年,這兩塊殘石被一伙盜賊劫走,當時泰安毛知縣下令泰安縣城戒嚴十日,進行搜查。盜賊迫于威懾,只好把這塊殘碑棄置城北關石橋下。由于這位清末地方官員的努力,這件珍貴文物才得以幸存。這兩塊殘石現合二為一,藏于山東泰山岱廟內。現在所見的《泰山刻石》雖只剩九字殘石,但幸運的是《泰山刻石》全文被完整地收錄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因此這塊石刻在中國碑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秦始皇辭“皇帝臨位,作制名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周不賓眼。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抵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著明,垂于后嗣,順承勿革,皇帝躬至,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圣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這篇刻辭重在歌頌其統一中國的功德,對研究中國史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泰山刻石泰山刻石3瑯峫刻石——東巡第三刻原石已殘。本來石四面均刻字,現三面所刻已蕩然無存。僅存一面殘文十三行,共86字。首行是始皇原刻的最后一行,從臣“五大夫楊”的題名。其余十二行是二世加刻的文辭。現上海博物館有一塊仿制品。瑯峫刻石全文也收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其內容與泰山刻石大致相同。瑯峫刻石4“碣石”刻石——東巡第四刻原石久佚。其文辭《史記》著錄。碣石位于今河北昌黎縣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幸于此。內容為宣揚秦始皇的業績和圣德。此石已經墮入海中。現江蘇鎮江焦山碑林藏有清代翻刻碑四塊,系清人王紹蘭囑金匿錢泳以南唐徐鉉雙勾本重刻。5芝罘刻石——東巡第5刻始皇、二世東巡第五刻。原石亡佚。北宋歐陽修有其拓本,僅存二十一字。始皇文辭已無,所存系二世加刻文辭。河南《臨汝汝帖》中存芝罘刻辭摹本。碑文:“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照臨于海……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群臣加德,祇誦圣烈,請刻之罘。”三次東巡,三次登芝罘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他沿著渤海灣東行,“過黃(黃縣,今龍口市)、腄(zhui煙臺福山縣,今福山區),窮成山,登之罘”。次年第二次東巡,他令大臣在芝罘島刻石,頌揚自己的政績。碑文寫道:“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之罘,照臨于海……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群臣加德,祇誦圣烈,請刻之罘。”第三次登臨芝罘,不像前兩次那樣東巡秦朝游,而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東巡目的之一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因此,在統一全國之后,秦始皇經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瑯峫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據說,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6《會稽刻石》——最后一刻是始皇南巡所刻。南宋時這塊刻石猶存。姚寬所著《西溪叢話》中有一段記載,說他訪此碑時看見這塊碑豎在會稽山上一巨形大石中間,但碑文已無。元代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利用這塊“無字”碑石復刻了繹山碑,又將會稽刻石舊拓本復刻在繹山碑碑陰。清代康熙年間,當地知府為歌頌自己,竟把復刻的會稽刻石磨掉,而后刻上了一篇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文章。乾隆年間新上任的當地知府錢梅溪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氣,下令磨滅了先前那位知府所刻的碑文,爾后又重新刻上了原先申屠申屠駉的會稽刻石拓本。這塊碑石至今仍存。碑文也著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內容為秦始皇的指令性意見。《會稽刻石》秦刻石的意義——秦代開后世刻碑風氣之先。奠定了中國碑刻形制的雛形。先秦時代的各種石刻的出現,嚴格意義上說,不是一種社會風氣使然,而是隨意性極強的個別工作。秦代石刻就不同,它是有意識的群體刻石之作,在中國石刻史上,它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宋·鄭樵在其《通志金石略》一書中所說:“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詳其文,而用豐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這說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表現形式主要是銅器刻辭。秦代是個歷史轉折點。從秦代開始至宋代(應該說是清代)的文化表現形主要是石刻。6秦代書法家李斯程邈趙高胡毋敬喜(云夢睡虎地)李斯簡介(?—前208年)字通右,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為郡小吏,后從荀卿學。戰國末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后被秦王政(秦始皇)任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以韓國水工鄭國事件,宗室貴族建議逐客,他上書諫阻,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他建議對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六國后,任丞相。又反對分封制,主張焚《詩》、《書》,禁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他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對我國文字的統一有一定貢獻。秦始皇死后,他追隨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后為趙高所忌,被殺。李斯書法成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創新者。對漢字書法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秦始皇統一國家后,主持統一全國文字,李斯作《倉頡篇》,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李斯同時也是秦著名書法家。《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們視為“小篆極則”。王澍評其書法“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不許人以輕心掉之。”清楊守敬跋《瑯琊臺刻石》說:“嬴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故頗為世重。程邈(生卒年不詳),字元岑,下杜人。曾當過縣獄吏,相當于文書一類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了監獄,坐了十年牢。程邈在獄中的十年,一心鉆研書法。他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搜集在一起,潛心研究,經過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把大小篆的圓轉變為方折,刪繁就簡,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書體,因最早在小官和奴隸中使用,所以稱為隸書。趙高生平簡介趙高(?~前207),中國秦代宦官,權臣。公元前207年卒。據《史記》記載他是趙國王室的遠支。后來他的父親因獲罪被處宮刑,成了宮中的奴隸。他的母親趙氏不守婦道與人私通,接連生下趙高等幾個子女,皆承了趙姓。古代對人處以宮刑主要目的是使他斷子絕孫。趙氏所生的兒子,因承襲了趙姓而從小就被一一閹割,在宮中服役。趙高相貌英俊,聰明伶俐,生性狡黠,善于曲意奉迎,又精通律令,擅長書法,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又成了秦始皇之子胡亥的老師,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趙高和胡亥隨從秦始皇出游會稽。還至平原津,始皇病危,遂與胡亥、李斯合謀,秘不發喪,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胡亥還至咸陽,立為二世皇帝,趙高任郎中令,常居宮中參與決策。他指使胡亥更為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他為了鞏固權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為馬,對不隨聲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劉邦攻下武關,趙高與其婿閻樂等人密謀,乘二世在望夷宮齋戒之機,詐詔發兵圍宮,逼二世自殺,企圖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從
,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嬰為秦王。九月,趙高被子嬰用計殺于齋宮,夷三族。趙高書法成就王愔《古今文字志》卷中列入。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稱其“善大篆”,張懷瓘《書斷》大篆下敘云“秦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秦始皇“書同文”時,作《爰歷篇》六章,與李斯《倉頡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勻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次頒行天下。無作品存世。喜的作品喜,姓氏不詳,生于秦昭王45年(公元前262年),在秦始皇時任安陸令史、鄢令史,擔任“治獄職”等與法律有關的職務,還曾從軍,參加統一中國的戰爭,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年)卒于安陸,享年46歲。
1975年12月19日,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1100余枚秦簡。它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后的文字。記載了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的大事。其中《日書》乙本最早,《編年紀》最晚,《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封診式》、《效律》、《法律答問》、《為吏之道》、《語書》等均抄寫于秦統一以前。封診式簡和秦律雜抄簡胡毋敬生卒年不詳,秦櫟陽獄吏,后為太史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云:“胡毋敬作《博學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胡母敬。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妙品》亦謂胡毋敬“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
7秦小篆的正楷化和草化秦時,官方使用的篆書體系便存在著正、草兩種。當李斯等人為秦始皇歌功頌德時,心態恭謹而虔誠,選擇了篆書的正書——正楷化的小篆,一絲不茍而顯得拘謹、呆板.詔版主要用于記事,實用的需要決定詔版銘文選擇了篆書的草書——“草化”的小篆,字形大小不拘,行列不整,結構疏密不一。詔版和權量秦詔版是秦小篆的草化按理,詔版是皇帝用來發布詔書的,用途既正規,書寫時應該像《泰山刻石》一樣工整嚴謹。但事實上,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時,有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