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系統解剖學》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情況英文名稱:SystematicAnatomy學分數:4.5周學時:7總學時:111學時分配:講課43實驗68課程類別:醫學大類必修課程適用專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先修課程: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等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任務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的器官功能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闡述正常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其生長發育規律的科學。是基礎醫學中重要的支柱學科之一,是醫學生的必修課。學習系統解剖學的目的是讓醫學生熟悉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學結構毗鄰關系、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意義,為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奠定堅實的形態學基礎。只有掌握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正確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發展過程,從而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三、教學方法與基本要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交互式課堂教學方式,輔助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理論課以大班教學為主,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相結合,以加強教學效果;自主學習分組進行,充分利用掛圖、模型和標本等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規律。學習人體解剖學,必須要堅持形態與功能相依存、進化與發展相一致、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學習中,學會將教材、標本、模型、圖譜和教學多媒體課件等結合使用,并聯系活體和臨床應用,以達到全面正確地認識人體。四、主要內容及學時分配(一)學時分配章節基本內容講課實驗章節基本內容講課實驗1緒論、運動系統10184感覺器222內臟學9125神經系統16263脈管系統596內分泌系統11(二)主要內容本大綱各章分為掌握、熟悉、了解三部分,其中掌握的內容系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為重點內容;熟悉的內容為主要內容;了解的內容要求學生能辨認、識別或正確判斷。緒論了解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和地位。了解人體解剖學的分科。了解人體解剖學發展簡史。熟悉人體的分部和器官系統。掌握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術語。掌握胸部的標志線及腹部分區。熟悉解剖學的學習方法。第一章運動系統(一)概述: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骨連結、骨骼肌),了解功能(運動、支持、保護)。(二)骨學及骨連結總論掌握骨的形態、構造和功能。熟悉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臨床意義。熟悉骨連結分類及意義: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關節)。掌握關節的基本結構、運動形式和關節的輔助結構。熟悉關節的分類。了解關節的機能與形態、靈活性和穩定性的辨證關系。(三)軀干骨及其連結1、脊柱掌握脊柱的組成、分部和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態和各部椎骨的特征。掌握椎骨的連結概況,椎間盤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臨床意義。前、后縱韌帶的特征。黃韌帶的位置和功能。椎骨關節突關節基本結構、棘上、棘間韌帶。脊柱整體觀的形態與機能特點。掌握軀干骨的骨性標志2、骨性胸廓掌握胸廓的組成、形態和功能,胸廓上、下口的形態及組成。熟悉肋的一般形態、結構。熟悉特殊肋的特征。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了解肋和脊柱,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概況。掌握骨性胸廓的運動。(四)上肢骨及其連結1、上肢骨掌握上肢骨的組成、排列和分部,肩帶骨的形態位置及其主要結構。肱骨、前臂骨(橈骨、尺骨)的形態、位置及主要結構。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態、結構,掌握腕骨的排列順序。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標志。2、上肢骨連結理解上肢骨連結的諸形式、結構和功能特點。掌握肩關節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及臨床意義。肘關節的組成、功能、結構特點及其臨床意義。橈腕關節的結構特點和運動。熟悉前臂骨的連結、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關節的形態結構。掌握拇指腕掌關節的組成和運動。(五)下肢骨及其連結1、下肢骨掌握下肢骨的組成、排列及分部,髖骨的位置、形態和各部主要結構。股骨的位置、形態。小腿骨(脛、腓骨)的位置、形態。股骨、脛骨、腓骨的主要結構。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態、結構、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標志。2、下肢骨連結掌握骶髂關節的結構特點。恥骨聯合的結構。骨盆的組成,大、小骨盆分界線。骨盆測量標志。骨盆性差。掌握髖關節、膝關節的組成、結構、功能。熟悉小腿骨間連結(脛腓關節和脛腓纖維連結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掌握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的組成、結構特點及其運動。了解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趾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和功能。熟悉足弓的組成和功能意義。(六)顱及其連結1、顱骨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腦顱諸骨、面顱諸骨的名稱、位置和形態分部。了解顱蓋內、外面的形態結構。掌握顱側面觀的形態結構。熟悉翼腭窩的位置及交通。掌握新生兒顱的特征。掌握顱底內、外面觀的基本形態結構。眶、骨性鼻腔及骨性口腔的位置,形態結構。鼻旁竇的位置、開口及臨床意義。2、顱骨的連結了解顱骨的連結形式。掌握顳下頜關節的組成、結構及其運動。熟悉顱骨的骨性標志。(七)肌學總論1、概述了解骨骼肌的形態結構、起止及作用。了解肌群配布與關節運動的關系。掌握肌腹與肌腱的形態、結構與功能,肌的形態分類、分布及作用。了解肌的命名原則。熟悉肌的輔助裝置:筋膜(淺、深筋膜)、腱鞘。熟悉滑膜囊的位置和結構特點。2、頭肌熟悉表情肌的分布特點及其功能。掌握咀嚼肌的名稱、位置和功能。熟悉頭部肌性標志:咬肌、顳肌。3、頸肌熟悉頸肌的分群、分層及其功能。掌握胸鎖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斜角肌及其間隙。熟悉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和作用。掌握頸部的肌性標志:胸鎖乳突肌。4、軀干肌熟悉背淺肌、背深肌的位置、組成。了解背部筋膜的位置和分部。掌握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的位置、形態、起止和主要功能。熟悉肩胛提肌、菱形肌的位置和功能。掌握背部肌性標志:斜方肌、豎脊肌。了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組成、分布。掌握胸大肌、前鋸肌、肋間內、外肌的位置、起止和主要功能。胸部肌性標志:胸大肌。掌握膈的位置、形態和運動。膈的三個裂孔位置。熟悉膈的生理薄弱點、位置和意義。掌握腹前外側群各肌的名稱、位置、層次、形態、纖維方向和作用。掌握腹肌后群的組成、位置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組成和特點。了解腹白線的概念。熟悉腹部筋膜的層次、分布概況。了解腹橫筋膜的位置、范圍。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組成、內容及臨床意義。掌握海氏(腹股溝)三角的構成及臨床意義。5、上肢肌了解上肢肌的分部、分群和排列概況。了解肩帶肌的配布,名稱。掌握三角肌、大圓肌的位置、起止、作用。臂肌的分群、層次及功能。掌握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形態、位置、起止和功能。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分層、排列和作用。熟悉手肌的分群和層次、位置及功能。熟悉上肢局部記載諸結構(腋窩、三邊孔、四邊孔、肘窩、腕管)的境界及內容。6、下肢肌了解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層和排列。掌握髖肌的分群、分層及各群的功能。掌握大腿前、后、內側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層次及各肌群的功能。掌握小腿前、后、外側三肌群的位置及各肌群的功能。掌握臀大肌、髂腰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形態、位置、起止和功能。了解足底肌的分群和層次。了解下肢筋膜的分布概況及髂脛束,隱靜脈裂孔的名稱、位置。熟悉下肢局部記載各結構(梨狀肌上、下孔、股三角、收肌官、腘窩)的組成境界。掌握四肢肌的肌性標志:三角肌、肱二頭肌、橈側腕屈肌腱、掌長肌腱、尺側腕屈肌腱,拇短伸肌、拇長伸肌,股四頭肌,腓腸肌,跟腱等。第二章消化系統(一)消化管1、口腔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掌握咽峽的構成。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態和構造;舌的分部和粘膜的結構。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機能。掌握頦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唾液腺的位置和腺管開口的部位。2、咽:掌握咽的位置、形態、分部以及各部結構。咽鼓管咽口、梨狀隱窩的位置、扁桃體的位置和機能。了解咽壁的構造。3、食管:掌握食管的分段、位置、度量及其狹窄部位。熟悉食管的構造和X射線象。4、胃:掌握胃的形態、位置和分部。熟悉胃壁的構造和胃的X射線象。5、小腸:掌握小腸的分部。十二指腸的形態、位置、分部和粘膜特點。空腸、回腸的位置、形態及粘膜特點。了解小腸壁的構造特征。6、大腸:掌握大腸的分部。結腸形態特征。掌握盲腸和闌尾的位置、形態結構及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掌握結腸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直腸的位置、形態、分部和肛管的形態結構。了解大腸壁的構造特征。(二)消化腺1、肝:掌握肝的形態、位置、肝門、第二肝門、分葉和體表投影。熟悉肝的主要機能和肝段的概念。2、膽囊和肝外膽道:掌握膽囊的形態、位置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膽總管與胰管的匯合、開口部位和膽汁的排出途徑。3、胰:掌握胰的形態、分部、位置及其導管開口。第三章呼吸系統(一)鼻、咽、喉1、鼻:了解外鼻各部的名稱。掌握鼻腔各部、各壁的形態、結構,鼻旁竇的位置和開口。2、咽(見消化系統)3、喉:掌握喉的位置、主要體表標志。掌握喉腔的形態結構和分部。掌握喉的軟骨、連結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喉口和聲門的形態變化;小兒喉腔的特點。(二)氣管、主支氣管1、氣管:掌握氣管的位置和構造。2、主支氣管:掌握左、右主支氣管的形態差別及臨床意義。(三)肺、胸膜、縱膈1、肺:掌握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肺段支氣管和支氣管肺段的概念。2、胸膜: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掌握肋隔隱窩和胸膜頂的位置,肺和胸膜下界的體表投影。3、縱膈:掌握縱膈的概念、位置及其分部組成。第四章泌尿系統(一)腎掌握腎的形態、位置及其宏觀結構。了解腎段概念。掌握腎體表投影。腎的被膜及維持正常位置諸因素。(二)輸尿管掌握輸尿管的形態、分部、狹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了解輸尿管在盆部的毗鄰(女性與予宮動脈的關系)。(三)膀胱掌握膀胱的形態和位置。膀胱的年齡變化、充盈變化及其臨床意義。了解膀胱壁的構造。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點及臨床意義。(四)尿道掌握女性尿道的開口位置,女性尿道的特點(與男性對比)。第五章生殖系統(一)男性生殖系統1、男性內生殖器掌握睪丸和附睪的形態、位置。睪丸的結構及其機能。掌握輸精管的分部和行程,射精管的合成及開口。掌握精索的組成及行程、絕育術結扎輸精管的部位。熟悉精囊腺的形態、位置、作用。熟悉前列腺的形態、分葉、主要毗鄰、作用。了解前列腺的年齡變化,尿道球腺的位置。2、男性外生殖器了解陰囊的形態、構造及機能。掌握陰莖的分部及構成。了解陰莖皮膚的特點及臨床意義。掌握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三個狹窄和兩個彎曲的位置和臨床意義。(二)女性生殖系統1、女性內生殖器掌握卵巢的形態、位置、作用及維持裝置。熟悉卵巢的構造及年齡變化。掌握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態結構。掌握絕育術結扎輸卵管的部位和確認輸卵管的重要標志。掌握子宮的形態、分部、位置、及維持子宮正常位置的結構。熟悉子宮壁的構造和子宮的年齡變化。熟悉陰道的形態結構、作用和位置。2、女性外生殖器:熟悉女陰諸結構的名稱、前庭大腺的位置和開口。附:了解男性乳頭的位置。掌握成年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態結構。3、會陰和腹膜掌握會陰的概念和界限。熟悉會陰的基本結構(盆膈、尿生殖膈、坐骨肛門窩)。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網膜、系膜、腹膜韌帶的概念:腹膜被覆臟器的三種不同情況。腹膜的機能。大網膜的位置、小網膜的位置和分部、網膜囊和網膜孔的位置。大網膜的構成和功能。各系膜的名稱和附著,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構成和臨床意義。熟悉肝、胃、脾的韌帶名稱和位置。掌握直腸膀胱陷凹,直腸子宮陷凹和肝腎隱窩的位置及臨床意義。第六章內分泌系統了解內分泌系統的定義、分類、功能和作用方式,內分泌腺的結構特征,兼有內分泌組織的其他器官。掌握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的形態、位置及機能意義。第七章循環系統(一)概述:掌握循環系統的組成及機能意義。掌握心血管系統的組成。了解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一般結構。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了解吻合管、側副支和側副循環、動靜脈吻合的概念。(二)心臟掌握心臟的位置、外形、心臟各腔的形態結構,心臟的瓣膜位置與功能。理解心臟的功能概況。熟悉卵園孔未閉的臨床意義。了解心壁構造。掌握房間隔與室間隔的形態結構。掌握心臟傳導系統的組成及機能概況。掌握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徑、主要分支及其分布。熟悉心大、中、小靜脈的行徑和歸宿。掌握冠狀竇的位置與開口。掌握心臟的體表投影。掌握心包、心包腔的構成。理解心包橫竇、斜竇、前下竇的位置。(三)動脈了解動脈在整個人體中的分布規律,器官內血管的配布規律。掌握肺動脈干、左右肺動脈的行程。動脈韌帶的位置。了解動脈導管未閉的臨床意義。掌握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其分支分部。掌握左右頸總動脈的起始、位置和行程及其體表投影。掌握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的形態、位置與功能。掌握頸外動脈的行程、分支、分布。了解頸內動脈在頸部的行程。掌握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及其體表投影。掌握掌淺弓、掌深弓的組成、分支及掌淺弓的體表投影。掌握胸主動脈的起止、行程、肋間后動脈的行程、分布。了解支氣管動脈、食管動脈的分布。掌握腹主動的起上、行程和分布。理解膈下動脈、腰動脈和腎上腺動脈分布。掌握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以及它們的分支、行程和分布。了解腸動脈的配布特點。掌握腎動脈,睪丸動脈或卵巢動脈的行程和分布。掌握髂總動脈的起止和行程。掌握髂內動脈的子宮動脈及陰部內動脈的行程和分布。掌握髂外動脈、股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足底動脈的起止、行程和分布。熟悉股深動脈的行程和分布。熟悉腹壁下動脈、腓動脈、足底內、外側動脈的行程。熟悉頭、頸、四肢動脈摸脈部位及常用止血點:顳淺動脈、面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三)靜脈了解靜脈系統的組成及靜脈的結構特點。幾種特殊靜脈(硬腦膜竇、板障靜脈等)的特點。掌握左、右肺靜脈的行程。掌握上腔靜脈的組成、起止、行程。頭臂靜脈的組成、行程。掌握頸內靜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屬支。熟悉顱內外靜脈的交通。掌握(頸)靜脈角的組成。掌握鎖骨下靜脈的起止、行程、頸外靜脈的行程。掌握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的行程及歸宿。奇靜脈的起止、行程。了解半奇、副半奇靜脈的起止、行程、椎靜脈叢的位置、交通。掌握下腔靜脈、髂總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的起止、行程。熟悉下腔靜脈、髂外靜脈的屬支。掌握大隱靜脈的起始、行程、歸宿及其屬支。小隱靜脈的起始、行程和歸宿。了解下肢淺、深靜脈的交通支。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行程及屬支。掌握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吻臺、側支循環及臨床意義。(四)淋巴系統1、人體的淋巴管道與淋巴結掌握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的結構特點。掌握胸導管起始、走行、歸宿、收集淋巴范圍。熟悉右淋巴導管組成、歸宿及收集淋巴范圍。淋巴結的形態、結構及基本功能。2、人體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掌握頭頸部、腋窩主要淋巴結群的分布部位,了解各群淋巴結的輸入與輸出。掌握頸干、鎖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淋巴范圍。了解胸壁和胸腔內的各主要淋巴結群的位置。掌握肺門淋巴結位置和收集淋巴范圍。支氣管縱隔干的形成和收集淋巴范圍。了解腰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腸系膜上淋巴結、腸系膜下淋巴結的分布、收集淋巴范圍。掌握腹腔淋巴結群的分布,收集淋巴范圍,腰干和腸干的形成和收集淋巴范圍。了解髂外淋巴結的分布、收集淋巴范圍。掌握髂內淋巴結、骶淋巴結的分布和收集淋巴范圍。掌握腹股溝淺、深淋巴結的分布及收集淋巴范圍。了解乳腺、子宮、胃、肝、直腸等器官的淋巴回流。3、脾:掌握脾的形態、位置。脾的功能概況。脾的韌帶。4、胸腺:掌握胸腺的位置、形態及功能概況。第八章感覺器(一)概述:熟悉感受器與感覺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類。(二)視器熟悉眼球的外形及其在眶內的位置。掌握眼球壁三層膜、各層分部及其形態結構、機能。掌握眼球折光裝置和形態結構。房水循環。掌握眼瞼的形態結構及其臨床意義。熟悉結膜的形態結構。掌握淚器的組成,淚道的形態結構、淚液引流途徑。掌握運動眼球和眼瞼的肌肉名稱、位置及作用。了解眶脂體、眼球筋膜及鞏膜外隙等結構及功能。了解眼動脈的起止、行程和分布。掌握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行程和分支。了解眼上、下靜脈與顱內、外靜脈的聯系及其臨床意義。(三)前庭蝸器了解外耳的組成,掌握外耳道的分部和走向及新生兒外耳道的特點。鼓膜的位置和分部。熟悉中耳的組成。掌握鼓室的位置、分部、六個壁的主要結構及鼓室的交通。熟悉聽小骨的名稱、連結及作用。了解鼓膜張肌及鐙骨肌的作用。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兒咽鼓管的特點。了解乳房小突和乳突竇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熟悉內耳的位置和分布。掌握骨迷路、膜迷路的分布、形態及骨迷路和膜迷路的關系。熟悉橢園囊、球囊、膜半規管和蝸管的形態和機能。了解聲波的產生和傳導途徑。了解內耳道的形態及通過的結構。第九章神經系統(一)概述:掌握神經系統的組成、基本結構、作用。了解神經系統在機體內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及神經元的分類。掌握白質、灰質、網狀結構、纖維束、皮質、髓質、神經核和神經節的概念。反射弧的構成及反射概念。了解突觸的基本概念,神經膠質的概念。(二)周圍神經系統1、脊神經掌握脊神經的組成、分支、纖維成分及其走行分布規津。掌握頸叢的組成及位置。各主要皮支的淺出部位。膈神經的組成、行程和分布。掌握臂叢的組成和位置。熟悉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的行程和分布及損傷后的表現。掌握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和腋神經的起始、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熟悉易受損傷的部位及損傷后的表現。掌握胸神經前支的行程、分布。皮支的節段性分布及臨床意義。掌握腰叢的組成及位置。股神經、閉孔神經的組成、行程、位置及主要分支、分布。了解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生殖股神經的位置和分布。掌握骶叢的組成和位置,坐骨神經的起始、行程及體表投影。掌握脛神經的行徑、分支、分布、支配的肌群。掌握腓總神經的行徑、分支、分布、支配的肌群及易損傷部位和損傷后的表現。熟悉陰部神經的行徑、分支和分布。熟悉臀上神經、臀下神經和股后皮神經的分布。2、腦神經掌握腦神經的名稱、順序、成分、附著于腦的部位和進出顱的部位。掌握嗅、視、滑車、展、前庭蝸、副、舌下神經的功能、性質、分布及損傷后的表現。掌握動眼神經的纖維成份、行徑、支配眼外肌的情況及副交感神經纖維的分布與功能。掌握睫狀神經節的位置、性質及動眼神經損傷后的主要表現。掌握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三叉神經節的性質、位置。掌握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的主要分支分布、行徑及運動纖維和感覺纖維的分布。掌握面神經的纖維成分、行徑、主要分支(鼓索、面肌支)及分布。面神經損傷后的表現。翼腭神經節和下頜下神經節的位置、性質、節后纖維的分布。掌握舌咽神經的成分、主要分支(舌支、頸動脈竇支)及分布。耳神經節的位置、性質。掌握迷走神經的纖維成分、行徑及其分支分布。左、右喉返神經的行徑與分布。3、內臟神經掌握內臟神經的區分、分布及機能概況。掌握內臟運動神經(自主神經、植物性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別。掌握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部位、交感干、交感神經節的位置及節后纖維的分布概況。掌握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部位,掌握動眼、面、舌咽、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起始、交換神經元的部位及節后纖維的分布。了解內臟感覺神經的形態結構概況及內臟感覺的特點。牽涉痛的概念。(三)中樞神經系統1、脊髓掌握脊髓的位置、終端水平和外形結構。掌握脊髓節段和節段性分布的概況。掌握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掌握脊髓的內部結構。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腦束)的位置和機能。熟悉脊髓小腦前、后束的位置和機能。掌握脊髓主要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側束、前束,紅核脊髓束)的位置和機能。理解前庭脊髓束、頂蓋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和內側縱束的機能。熟悉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及機能。掌握脊髓的功能概況2、腦:熟悉腦的位置和腦各部的區分。①腦干掌握腦干的組成及其在顱內的位置。掌握腦干各部的外部主要結構與內部結構的關系,腦干內部結構的概況。掌握第3一12對腦神經核的位置及與腦神經的聯系。掌握腦干內部核團及主要上、下行纖維束的位置、分布、走行的概況。熟悉腦干網狀結構概念及位置。掌握第四腦室的位置及交通。②間腦掌握間腦的位置和分部。掌握背側丘腦的位置和分部及各部纖維的聯系概況。下丘腦的組成及其機能概況。掌握內、外側膝狀體的位置及纖維聯系。熟悉上丘腦的組成及機能概況,底丘腦的機能概況。掌握第三腦室的位置及交通。③小腦掌握小腦的位置與分部(蚓部與兩小腦半球)小腦扁桃體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掌握小腦的分葉及內部結構。小腦三對腳及新、舊、古小腦的劃分。小腦的功能。④大腦外形:掌握大腦半球的主要腦溝、腦回等表面結構及分葉概況。內部結構:掌握軀體運動區、感覺區的位置、定位關系。視覺、聽覺和語言區的位置。熟悉內臟活動皮質區的部位及邊緣系統的概念和組成。掌握基底核的位置、組成及其主要機能概況。掌握紋狀體的概念。熟悉胼胝體的位置與聯系概況。掌握內囊的位置、分部、通過內囊的各主要纖維束的局部位置關系及臨床意義。掌握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和交通,側腦室脈絡叢的位置。(四)神經系統傳導通路1、感覺傳導路本體(深)感覺傳導路(包括精細觸覺):掌握軀干、四肢意識性本體(深)感覺傳導路的起止,各級神經元胞體及纖維束在中樞內的位置、丘系交叉的位置及皮質投射區。了解非意識性本體(深)感覺傳導的概況。痛、溫、觸(淺)感覺傳導路:掌握軀干、四肢痛溫覺傳導路的起止、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及纖維束在中樞內的位置,交叉部位和皮質投射區。掌握頭面部痛溫(淺)感覺傳導路的起止、交叉情況及皮質投射區。視覺傳導路:掌握視覺傳導路的組成、纖維交叉情況及皮質投射區,視野與視網膜間光線投射的相應關系。瞳孔對光反射路徑。聽覺傳導路:熟悉聽覺傳導路的組成、纖維交叉及皮質投射區2、運動傳導路錐體系:掌握錐體束的起止及上、下兩極運動神經元管理的概況。掌握皮質核束(皮質腦干束)的起始,通過內囊的部位及其對腦神經運動核控制的概況(兩側與對側的控制)。掌握核上癱與核下癱不同表現的形態基礎。皮質脊髓束的起始及其在內囊和腦干內的位置。掌握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與皮質脊髓前束的走行、終止概況。錐體外系:了解錐體外系的組成及其機能概況:紋狀體蒼白球系和皮質、腦橋、小腦系的組成。(五)腦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腦脊液循環1、腦和脊髓的被膜:掌握腦和脊髓被膜的名稱和層次。硬膜外隙、蛛網膜下隙的位置及內容物。掌握硬腦膜結構特點及形成的特殊結構。熟悉海綿竇的位置、內容物及交通。了解其他硬腦膜竇的位置及通連。掌握蛛網膜的結構特點及蛛網膜下隙的概況。掌握小腦延髓池、終池的位置、內容。了解軟腦膜和軟脊膜概況。2、腦和脊髓的血液供應熟悉腦的血液循環的特點。掌握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的行徑、主要分支及分布。掌握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及機能意義。了解腦靜脈的結構特點、配布及回流概況。掌握顱內、外靜脈的交通及其臨床意義。掌握脊髓血液供應的概況。3、腦室系統、腦脊液及其循環途徑掌握腦室系統的組成、位置與通連概況。腦脊液循環途徑。熟悉腦屏障的概念及結構基礎。五、考核及成績評定方式序號考核方式成績比重(%)1期末考試502平時成績50合計100%學生理論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各占5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占10%、網絡課程作業10%、階段測試30%等組成;學生實驗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各占50%。平時成績包括實驗態度占10%、實驗報告(實習作業)10%、實驗理論30%等組成;期末考試試題覆蓋面掌握內容占70%,熟悉內容占20%,了解內容占10%。六、教材及參考書目教材:《系統解剖學》柏樹令主編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參考書目:1、《人體解剖學》張朝佑主編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McMINN,SCOLOURATLASHUMANANATOMY》PHAbrahamsRTHutchingsScMarksJr主編任惠民胡海濤第四版人民衛生出版社3、《人體解剖學彩色圖譜》郭光文等主編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4、《局部解剖學彩色圖譜》徐國成等主編第一版遼寧科技出版社七、實驗項目的設置與要求序號實驗項目名稱主要內容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標準實驗類別實驗類型實驗要求實驗學時數1骨及關節學總論骨的形態、構造和功能;關節的基本和輔助結構、運動形式。掌握骨的形態、構造和功能;關節的基本和輔助結構、運動形式。基礎驗證必修22軀干骨及其連結軀干骨的組成、形態及功能掌握軀干骨的形態結構、連結形式、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23上肢骨及其連結上肢骨的組成、排列和上肢骨的連結及功能特點。掌握上肢骨的形態結構及其連結、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34下肢骨及其連結下肢骨的組成、排列和上肢骨的連結及功能特點。掌握下肢骨的形態結構及其連結、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25顱骨及其連結顱骨的組成;顱底內外觀的結構;顱的連結形式。掌握顱骨的形態結構、連結形式基礎驗證必修26肌學總論、頭頸肌骨骼肌的形態結構、起止、作用;組嚼肌的名稱、位置、功能;頸肌的分群、功能。掌握組嚼肌的名稱、位置、功能;頸肌的分群、功能;基礎驗證必修27上、下肢肌上下肢肌的名稱、分部、功能。掌握上下肢肌的分部、名稱、功能基礎驗證必修38軀干肌軀干肌的分部、位置、功能掌握胸、背、膈、腹肌的分部、位置、結構、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29內臟學總論、消化系(口—胃)消化器官(口—胃)的位置、形態、分部、結構、重要毗鄰、功能;掌握消化器官(口—胃)的位置、形態、分部、結構、重要毗鄰、功能;基礎驗證必修210消化系(小腸、大腸及消化腺)消化器官(小腸、大腸及消化腺)的位置、形態、分部、結構、重要毗鄰、功能;掌握消化器官(小腸、大腸及消化腺)的位置、形態、分部、結構、重要毗鄰、功能;基礎驗證必修211呼吸系呼吸道、肺的位置、形態、結構分部重要毗鄰;胸膜、縱隔的形態、結構。掌握呼吸道、肺的位置、形態、結構分部重要毗鄰;胸膜、縱隔的形態、結構、體表投影。基礎驗證必修212泌尿系、男性生殖系泌尿系統的組成、功能;腎、膀胱的位置、形態、結構、重要毗鄰;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及各器官功能。掌握泌尿系統、男性生殖系、女性生殖系統各部的位置、形態、結構及其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213女性生殖系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結構及其功能。掌握女性生殖系統各部的位置、形態、結構及其功能意義。基礎驗證必修214腹膜、會陰、腹膜和腹膜腔、網膜、系膜、腹膜韌帶的概念;腹膜被覆臟器的三種不同情況。腹膜的機能。會陰的概念、界限及基本結構。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網膜、系膜、腹膜韌帶的概念;腹膜被覆臟器的三種不同情況。會陰的概念、界限及基本結構。基礎驗證必修215心臟心臟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形態結構,心臟瓣膜位置與功能,心臟傳導系統的組成及機能概況。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徑、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掌握心臟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形態結構,心臟瓣膜位置與功能,心臟傳導系統的組成及機能。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徑、主要分支及其分布。基礎驗證必修216頭、頸、上肢、胸部的動脈頭、頸、上肢、胸部、腹、盆、下肢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范圍。掌握頭、頸、上肢、胸部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范圍。基礎驗證必修317腹、盆、下肢的動脈腹、盆、下肢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