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XXXXXXSLICSXXXXXXxxxx備案號xxxxx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SLXXX-XXXX替代DL5021-93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編制規程CodeforCompilingperminnilarydesignreportof
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project
(內部材料)2007發布2007實施2007發布2007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發布為規范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提高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工作質量,根據水利部水利技術標準制定與修訂計劃,按照《水利技術標準編寫規定》(SL1-2002),對原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聯合批準發布的《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DL5021-93)進行了修訂。DL5021-93重點規定了水庫、水力發電等初步設計報告編制內容,本次修訂主要對編制初步設計報告時各專業的編制內容和深度進行了調整。修訂后的《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以下簡稱本規程)共包括17章、109節和2個附錄。主要修訂內容如下:1、調整了工作深度,強調了影響工程規模及投資的各專業的方案比選內容。2、增加了對防洪、河道整治、灌溉、城市供水、跨流域調水等工程的編制內容及要求。3,補充了水土保持設計、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節能設計等內容。4、對工程管理設計,按工程不同類別提出具體要求。5、財務評價中,增加了資本金測算內容。本規程的強制性條文:本規程所替代的標準歷次版本為:SD169-85,DL5021-93o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主持機構:水利部規劃計劃司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解釋單位: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主編單位: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出版單位:主要起草人:審查會議技術負責人:體例格式審查人:TOC\o"1-5"\h\z1 總則 1\o"CurrentDocument"2綜合說明 3水文 5\o"CurrentDocument"流域概況 5氣象 5\o"CurrentDocument"水文基本資料 5徑流 5洪水 5\o"CurrentDocument"排水流量與排水模數 6泥沙 6\o"CurrentDocument"水位流量關系曲線 6\o"CurrentDocument"江河水位與潮水位 7\o"CurrentDocument"水面蒸發和冰情 7\o"CurrentDocument"水文自動測報系統 7附表、附圖和專題報告 7\o"CurrentDocument"工程地質 9概述 9\o"CurrentDocument"區域構造穩定性和地震動參數 9\o"CurrentDocument"水庫區工程地質 9\o"CurrentDocument"大壩工程地質 10\o"CurrentDocument"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質 10\o"CurrentDocument"發電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質 10\o"CurrentDocument"施工導截流等臨時建筑物工程地質 11\o"CurrentDocument"泵站工程地質 11\o"CurrentDocument"水閘工程地質 12\o"CurrentDocument"供水建筑物工程地質 12\o"CurrentDocument"堤防工程地質 12\o"CurrentDocument"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地質 13\o"CurrentDocument"灌溉與排水區水文地質 13\o"CurrentDocument"天然建筑材料 13\o"CurrentDocument"附圖及附件 14\o"CurrentDocument"5工程任務和規模 15\o"CurrentDocument"工程任務 15防洪 15治澇 16\o"CurrentDocument"河道及河口整治 16灌溉 17供水 18\o"CurrentDocument"水力發電 19\o"CurrentDocument"綜合利用水庫工程 20其他 22附表與附圖 22\o"CurrentDocument"6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24\o"CurrentDocument"設計依據 24\o"CurrentDocument"工程等級和標準 24\o"CurrentDocument"工程總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 24\o"CurrentDocument"擋水建筑物 25\o"CurrentDocument"泄水建筑物 25\o"CurrentDocument"發電引水建筑物 26\o"CurrentDocument"發電廠房(泵房)及開關站(變電站) 26\o"CurrentDocument"邊坡工程 27\o"CurrentDocument"灌溉與排水建筑物 28\o"CurrentDocument"供水建筑物 29\o"CurrentDocument"通航建筑物 29\o"CurrentDocument"過魚建筑物 30\o"CurrentDocument"堤防工程 31\o"CurrentDocument"河道及河口整治建筑物 31\o"CurrentDocument"交通建筑物 32\o"CurrentDocument"工程安全監測 32\o"CurrentDocument"建筑環境與景觀 33附表、附圖及專題報告 33\o"CurrentDocument"7水力機械、電工、金屬結構及采暖通風 35\o"CurrentDocument"水力機械 35電工 35\o"CurrentDocument"金屬結構 37\o"CurrentDocument"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38附圖與附表 39\o"CurrentDocument"8消防設計 408.3 附表與附圖 40\o"CurrentDocument"施工組織設計 41\o"CurrentDocument"施工條件 41\o"CurrentDocument"料場的選擇與開采 41\o"CurrentDocument"施工導截流 42\o"CurrentDocument"主體工程施工 43\o"CurrentDocument"施工交通運輸 44\o"CurrentDocument"施工工廠設施 44\o"CurrentDocument"施工總布置 45\o"CurrentDocument"施工總進度 45\o"CurrentDocument"主要技術供應 46附表與附圖 46\o"CurrentDocument"工程建設征地與移民安置 48概述 48\o"CurrentDocument"工程建設征地范圍 48\o"CurrentDocument"工程建設征地實物 48\o"CurrentDocument"農村移民安置 48\o"CurrentDocument"城(集)鎮遷建規劃 48\o"CurrentDocument"專業項目恢復改建和工業企業處理 49\o"CurrentDocument"防護工程 49\o"CurrentDocument"庫底清理 49\o"CurrentDocument"附件 49\o"CurrentDocument"11環境保護設計 50\o"CurrentDocument"水環境保護 50\o"CurrentDocument"土壤環境保護 50\o"CurrentDocument"人群健康保護 50\o"CurrentDocument"污染防治措施 51\o"CurrentDocument"其他環境保護 51\o"CurrentDocument"環境管理及監測 51附圖與附件 51\o"CurrentDocument"12水土保持設計 521 概述 52\o"CurrentDocument"2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和設計 52\o"CurrentDocument"3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52\o"CurrentDocument"4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設計 525附表與附圖 52\o"CurrentDocument"工程管理設計 54\o"CurrentDocument"工程管理體制 54\o"CurrentDocument"工程運行管理 54\o"CurrentDocument"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 54\o"CurrentDocument"工程管理設施與設備 54附表與附圖 54\o"CurrentDocument"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 54勞動安全 54工業衛生 54\o"CurrentDocument"安全衛生設施 54\o"CurrentDocument"工程能耗分析 55\o"CurrentDocument"工程節能設計 55\o"CurrentDocument"節能效益評價 55\o"CurrentDocument"16設計概算 58編制說明 58\o"CurrentDocument"編制原則及依據 58\o"CurrentDocument"設計概算成果 59成果分析 62\o"CurrentDocument"17經濟評價 63概述 63\o"CurrentDocument"費用估算 63\o"CurrentDocument"國民經濟評價 63\o"CurrentDocument"財務評價 63\o"CurrentDocument"利用外資項目經濟評價 64\o"CurrentDocument"附表與附圖 64附錄AXX工程初步設計階段工程特性表 66\o"CurrentDocument"附錄B:初步設計報告編制格式 77\o"CurrentDocument"標準用詞說明 771.0.1為規范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的編制原則、工作內容和深度要求,特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的編制。不同類型的工程可根據其工程特點對本規程規定的編制內容有所取舍。除險加固項目可參照執行。0.3編制初步設計報告應以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依據。1.0.4編制初步設計報告時,應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遵照有關技術標準,認真進行調查、勘測、試驗、研究,在取得可靠的基本資料基礎上,進行方案技術設計。設計應安全可靠,技術先進,密切結合實際,注重技術創新、節水節能、節約投資。初步設計報告應有分析、論證和必要的方案比較,并有明確的結論和意見。1.0.5初步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和深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復核并確定水文成果。2查明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問題,必要時對天然建筑材料進行復核。3說明工程任務及具體要求,復核工程規模,確定運行原則,明確運行方式。4復核工程的等級和設計標準,確定工程總體布置、主要建筑物的軸線、線路、結構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高程和工程數量。5選定水力機械、電工、金屬結構、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等設備的型式和布置。6確定消防設計方案和主要設施。7確定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的設計方案,確定主要措施。8復核施工導流方式,確定導流建筑物結構設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總布置及總工期。提出建筑材料、勞動力、施工用電用水的需要數量及來源。9復核工程建設征地的范圍、淹沒實物指標,提出移民安置等規劃設計。10確定各項環境保護專項措施設計方案。11確定水土保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設計。12提出工程節能設計。13提出工程管理設計。14編制工程設計概算。15復核經濟評價指標。1.0.6下列資料可列為報告的附件:1前一階段設計文件的批復文件及與工程有關的其他重要文件。2有關論證或審查會議的紀要。3水文測報系統總體設計專題報告。4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及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5工程建設征地補償與移民安置專題報告。6其他重要專題和試驗研究報告。1.0.7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章節安排應將“綜合說明”列為第一章,以下章節應按本規程第3?17章的編制要求依次編排。報告文字應規范準確、筒明扼要,圖紙應完整清晰。初步設計報告的編制格式見附錄A.1.0.8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的編制除應符合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綜合說明2.0.1綜合說明的緒言應簡述以下內容:1工程地理位置、興建緣由、工程任務與規模。2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主要結論、審查審批意見、主要勘測設計工作過程,以及各相關部門及地方達成的協議。2.0.2水文與工程地質應簡述以下內容:1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況,包括氣象、水文、泥沙、水質、冰情等資料情況,說明主要特征值和分析計算成果。2區域地質、工程區及建筑物場址的地質概況、主要地質問題及其結論性意見,天然料場及人工建筑材料勘查和試驗的主要成果。0.3工程任務和規模應簡述以下內容:1工程任務以及主次順序。2工程總體布局、建設內容和規模,調度運用原則和運行方式。2.0.4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應簡述以下內容:1工程等級、標準。2工程總體布置方案,壩(閘、廠、站)軸線及渠(管)線選擇與比較結論。;3各主要建筑物(含邊坡工程)的規模、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地基處理措施等;簡述重點安全監測設計。2.0.5水力機械、電氣、金屬結構應簡述以下內容:1主要機電設備(機組、水泵等)的型式、數量和布置。2接入電力系統、電氣主接線、監控和通信方式。;32主要金屬結構及主要設備型式選型、數量和布置、采暖通風的主要設備型式和布置。2.0.6簡述工程消防總體設計方案、工程消防設計和主要消防設施。2.0.7施工組織設計應簡述以下內容:1施工條件、料場選擇。2施工導截流標準與方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3主要場內外交通、施工總布置、總工程量及主要建筑材料用量。4施工進度安排及總工期。2.0.8工程建設征地與移民安置應簡述以下內容:1工程建設征地范圍、原則、標準。2主要實物成果。3農村移民安置、城(集)鎮遷建、工礦企業和專項的處理以及恢復建設和防護工程等規劃設計。2.0.9環境保護設計應簡述以下內容:1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審查、審批情況和主要結論。2主要環境保護措施設計、環境監測與管理。0.10水土保持設計應簡述以下內容:1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審查、審批情況和主要結論。2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和設計、施工組織設計。3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0.11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應簡述以下內容:1可行性研究階段安全評價審查審批意見。2勞動安全和工業衛生的標準和防護措施設計。3相關安全、衛生管理機構及設施配置。2.0.12簡述建設項目能源消耗種類和數量、能耗指標、主要節能措施和效益。2.0.13簡述工程管理單位類別、性質、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管理及保護范圍、主要管理設施、工程調度運用方式及工程安全監測。2.0.14簡述設計概算編制原則及依據、價格水平年和工程靜態總投資、總投資及其投資構成,并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投資進行對比分析。2.0.15簡述經濟評價主要成果及結論。0.16綜述初步設計結論意見,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議。0.17綜合說明宜附與工程建設有關的文件。0.18綜合說明宜附以下圖表:1工程特性表,格式見附錄B。2河流流域和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圖。4工程總體布局圖。5工程地質圖、主要建筑物區地質剖面圖。6工程總布置圖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圖。7接入電力系統地理位置接線圖及電氣主接線圖。8施工導流布置圖。9施工總布置圖。10工程建設征地(含庫區淹沒)范圍圖。3.1流域概況1.1簡述流域自然地理概況、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況。3.1.2簡述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和在建的水利水電工程位置以及各工程的主要任務。3.2氣象2.1簡述流域和工程鄰近地區氣象臺、站分布與觀測情況。2.2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以后新增加的氣象資料,復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區的氣象要素特征值。3.3水文基本資料3.3.1說明設計流域內水文測站分布情況,工程場址以及設計依據站和參證站的流域特征值。簡述設計依據站、參證站的水文測驗和資料整編等情況。3.3.2說明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以后,新增加資料的復核情況,對新出現的大洪水宜詳細說明。對水文基本資料的可靠性進行評價。3.4徑流3.4.1概述徑流補給方式、徑流的地區來源以及上游已建、在建水利水電工程對徑流的影響。3.4.2說明徑流還原計算、系列插補延長情況,以及徑流系列計算時段的選擇情況。3.4.3復核天然徑流系列的一致性和代表性。3.4.4說明增加資料后有關斷面及區間的徑流計算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徑流系列和徑流計算成果。3.4.5說明設計地區的地下水儲量、空間分布以及水質情況,確定可開采量。3.5洪水3.5.1概述流域暴雨、洪水特性。3.5.2復核歷史洪水洪峰流量、時段洪量以及歷史洪水與實測特大洪水的重現期。3.5.3概述上游水利水電工程對洪水的影響、洪水系列的還原和插補延長情況。5.4根據以下資料,說明工程場址設計洪水計算:1根據流量資料計算設計洪水時,說明增加資料后的洪水系列年限、經驗頻率計算公式、設計洪水復核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洪水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的設計洪水成果。2根據暴雨資料推算設計洪水時,說明增加資料后的設計暴雨成果和產匯流計算方法、設計洪水復核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的設計洪水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的設計洪水成果。3.5.5說明復核后的入庫設計洪水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成果。3.5.6說明復核后的可能最大暴雨成果和可能最大洪水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的可能最大暴雨和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7說明汛期分期設計洪水計算時,宜對分期洪水成因、分期劃分、洪水系列統計原則和參數計算等進行合理性檢查,并確定分期設計洪水成果。3.5.8根據施工設計要求,說明非汛期分期時段,分期洪水計算方法,并確定分期設計洪水成果。3.5.9說明設計洪水地區組成時,對防洪控制斷面位置、大洪水的地區組成規律和洪水遭遇情況、防洪控制斷面以上設計洪水地區組成方法、典型洪水年份、放大方法、洪水演進參數,以及設計洪水復核成果進行說明,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的計算成果。3.5.10基本確定與輸水工程相交的沿線溝渠洪水和交叉建筑物設計洪水成果。3.6排水流量與排水模數3.6.1說明澇區流域特征值、資料情況、計算方法。3.6.2說明增加資料后排水流量和排水模數的復核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采用成果。3.7泥沙3.7.1簡述泥沙來源以及上游水利水電工程攔沙影響、實測的泥沙系列情況。3.7.2說明復核后的成果,并確定采用的多年平均懸移質、推移質年輸沙量成果,以及泥沙粒徑和礦物成份資料。3.8水位流量關系曲線3.8.1說明設計斷面位置、采用的資料情況、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推求方法。3.8.2說明增加資料復核后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與可行性研究階段該成果的差別,經可靠性分析后,應推薦采用的設計斷面水位流量關系曲線。必要時,可分析工程建成后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江河水位與潮水位9.1概述江河水位的計算方法、增加資料后的水位系列及水位復核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江河設計水位。9.2說明工程地區潮水規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與洪水遭遇情況及增加資料后的水位復核成果,與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進行比較,并確定設計潮水位及潮水位過程線。對于過海工程,還宜復核設計斷面水深、海流流向和流速分布等特征值。水面蒸發和冰情10.1說明蒸發皿類型及觀測情況,不同蒸發皿的蒸發換算系數,大水體與蒸發皿蒸發量的換算系數,確定大水體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發量。10.2說明增加資料以后,復核的冰情特征值,并提出多年平均流冰量以及最大冰塊尺寸資料,分析冰情對工程施工和運行的可能影響,提出防冰、排冰措施的建議。水文自動測報系統.11.1說明設計流域水文、氣象現狀站網和站點情況,資料觀測年限,已建、擬建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情況與通信方式。.11.2提出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總體設計。圖表及附件12.1本章可附以下表:1設計依據站歷年水文測驗情況統計表。2年、月徑流(或雨量)系列表(設計依據站、工程場址及區間)。3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設計依據站、工程場址及區間)。4典型洪水和設計洪水過程線表。5懸移質輸沙量系列表。6其他有關附表。3.12.2本章可附以下圖:1流域水系圖(標明水文站、氣象站和本工程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位置)。2徑流、洪水、暴雨、泥沙等相關插補圖。3年(期)徑流、年(期)降水頻率曲線圖。4洪峰、洪量或暴雨頻率曲線圖。5典型洪水及設計洪水過程線圖。6懸移質泥沙顆粒級配曲線圖。7主要水文站和設計斷面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圖。8其他有關附圖。12.3本章可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總體設計報告;如水文成果與可研階段變化較大,可附水文分析復核報告。4工程地質概述說明本階段及以前的勘察工作過程、主要勘察成果及結論、審查評估意見。說明本階段勘察工作內容、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區域構造穩定性與地震動參數2.1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所在區域構造穩定性與地震動參數的結論。2.2當場地及其附近存在與工程安全有關的活斷層時,應復核或補充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必要時,應結合監測成果評價斷層活動性。4.3水庫區工程地質4.3.1簡述水庫存在滲漏、浸沒、庫岸穩定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等。4.3.2對水庫滲漏問題,可根據水庫可能滲漏地段透水層與隔水層的分布特征、巖溶發育特征、巖溶通道及延伸情況、古河道的空間分布、組成物質及滲透性等確定滲漏的途徑、邊界條件和滲漏型式等。4.3.3評價水庫滲漏對工程安全、效益及環境的影響,提出防滲范圍及觀測的建議。4.3.4確定毛細管水上升高度、地下水臨界埋深等參數,確定可能浸沒地段的范圍,評價浸沒程度以及造成的影響,提出防止浸沒處理措施的建議。4.3.5根據可能失穩庫岸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等,確定可能失穩庫岸的分布范圍、體積和邊界條件,確定主要巖(土)體及滑帶土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評價施工期和水庫運行期失穩的可能性、失穩形式及危害,提出監測和處理措施的建議。4.3.6分段評價水庫防護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確定主要巖土層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3.7當可行性研究階段預測可能發生較強烈的水庫誘發地震時,應復核水庫誘發地震的發震條件、地段及強度,評價其影響范圍和程度;提出進行監測的必要性,必要時,應進行監測臺網方案設計。4.4大壩工程地質4.4.1簡述壩址的工程地質條件。4.4.2根據各比較壩線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壩線比選的地質意見。4.4.3根據選定壩線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物理地質現象、地下水位與水質、巖(±)體的透水性等,評價壩基抗滑、變形、滲透穩定與滲漏等工程地質問題,復核壩型選擇的地質意見。4.4.4確定壩基主要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4.5進行壩基巖體質量分類,提出壩基防滲范圍、建基標準、開挖邊坡等。4.4.6針對壩址存在的地質缺陷,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質5.1可根據各比較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方案比選的地質意見。5.2對于選定泄水建筑物,應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覆蓋層、巖體風化帶特征及分布、地下水及地應力等情況,進行工程地質分段或圍巖分類;提出溢洪道閘室段及挑坎的建基標準;評價泄洪隧洞進口邊坡、溢洪道邊坡及消能段邊坡的穩定性。發電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質6.1可根據各比較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方案比選的地質意見。6.2對選定的引水建筑物,應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風化、地下水位、巖(土)體透水性和地應力等完成以下內容:1工程地質分段或圍巖工程地質分類;2評價進出口地段地基、邊坡和圍巖的穩定性及滲透穩定性,提出地基、邊坡處理以及隧洞圍巖支護措施建議:3確定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6.3評價調壓井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圍巖穩定情況,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4.7廠房及開關站等工程地質4.7.1可根據各比選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方案比選的地質意見。4.7.2對于選定的地面廠(站)址,應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第四紀覆蓋層及巖體風化、巖(土)體透水性及地下水位等完成以下內容:1提出建基標準和開挖邊坡建議。2確定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3針對存在的地質缺陷,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4.7.3對于選定的地下廠房,應完成以下內容:1根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風化、巖(土)體透水性及地下水位、地應力等進行圍巖工程地質分類。對于大跨度地下廠房,結合頂拱、邊墻、端墻及洞室交叉段分部位進行圍巖工程地質分類。2根據地層巖性、主要結構面和地應力等情況,提出地下廠房軸線選擇的地質意見。3評價地應力、在害氣體或放射性元素對工程施工的影響,提出防范建議。4確定有關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5針對存在的地質缺陷,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通航和過魚建筑物工程地質8.1可根據各比選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方案選擇的地質意見。8.2對于選定的通航及過魚建筑物,應從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第四紀覆蓋層及巖體風化、巖(土)體透水性及地下水位、水質等方面,評價閘室段及上、下引航道地基及開挖邊坡穩定等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施工導截流等臨時建筑物工程地質9.1可根據上、下游圍堰地基的巖(土)體組成和結構、物理力學性質及透水性等,評價地基穩定和滲透穩定問題,提出建基標準及防滲范圍等。9.2宜對導流洞進行圍巖工程地質分類,評價進出口邊坡的穩定性,針對存在的地質缺陷提出處理措施建議。9.3可根據導流明渠的地基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位及透水性等,分段評價明渠邊坡的穩定性,針對存在的地質缺陷提出處理措施建議。9.4宜評價拌和系統、篩分系統、纜機平臺及大型橋梁等的基礎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泵站工程地質10.1可根據泵站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泵站軸線比選的地質意見。4.10.2可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位、巖(土)體的透水性等,分部位(包括泵房、引渠、前池及進水池、出水管道、出水池及壓力水箱等)評價泵站工程地基穩定與變形等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地基加固、防滲處理建議;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地基允許承載力及基坑降排水設計、地基處理所需的地質參數。4.11水閘工程地質.11.1可根據水閘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水閘軸線比選的地質意見。.11.2可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位、巖(土)體的透水性等,評價閘室段、上下游翼墻等部位存在的地基變形、滲透穩定等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地基允許承載力及基坑降排水設計、地基處理所需的水文地質參數。4.12供水建筑物工程地質4.12.1可根據局部線路各比選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局部線路比選的地質意見。4.12.2對于隧洞工程,應根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風化、巖(土)體透水性及地下水位、地應力等完成以下內容:1圍巖工程地質分類;2評價進出口邊坡的穩定性及有害氣體、放射性元素、地應力、地溫等對施工的影響;3預測施工中發生突水(泥)、塌方及變形的可能性:4確定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提出地質缺陷的處理措施建議。4.12.3對于渠道工程,應根據渠道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完成以下內容:1渠道工程地質分段;2分段評價渠道邊坡穩定、滲漏及可能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提出工程處理措施的建議;3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12.4對渡槽、倒虹吸、涵閘等建筑物,宜評價存在的地基穩定、變形等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加固處理措施的建議;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包括允許承載力和樁基礎的有關參數。4.12.5對交通橋等交叉建筑物,宜評價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確定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13堤防工程地質4.13.1論述堤線比選方案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宜提出堤線比選的地質意見。4.13.2對于新建堤防,宜根據堤防沿線的地形地貌、堤基巖(土)層的組成和結構,特別是影響堤基穩定的不良地層的分布和性質,以及含水層的分布、結構和滲透性等,劃分堤基地層結構,進行工程地質分段,分段評價堤基抗滑穩定、滲透變形、沉降變形等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確定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評價穿堤建筑物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4.13.3對于已建堤防,除符合第4.13.2條的規定外,還應結合堤身結構、堤身土組成和物理力學性質、險情隱患及以往加固處理情況等,評價堤身質量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地基險情隱患分布、特征和地形地質條件,分析產生險情或隱患的地質原因等;對地基及堤身存在的險情、隱患,提出工程處理措施建議。4.14河道及河口整治工程地質4.14.1宜分段評價河道及河口整治段的岸坡穩定性、整治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4.14.2宜提出主要巖(土)層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4.15灌溉與排水區水文地質4.15.1宜概述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主要含水層及其補、逕、排條件,以及水質情況和土壤調查成果。4.15.2宜簡述灌(排)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的礦物組成和類型、含水層的分布和結構、地下水化學類型與礦化度、農業灌溉用水的水質等。4.15.3可根據灌(排)區土壤的組成、結構、分布、物理化學性質、含鹽量、毛細水飽和帶高度、給水度以及產生浸沒的地下水臨界深度等,評價工程建成后灌(排)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情況和引起土壤次牛.鹽堿(漬)化、沼澤化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4.15.4可根據灌(排)區的土壤鹽堿(漬)化類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地下水與土壤的水鹽動態平衡,提出控制地下水位的標準和土壤改良的建議。4.15.5對農業開發地下水,宜評價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天然建筑材料16.1宜說明本工程所需各類天然建筑材料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要求。16.2宜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天然建筑材料料場進行詳查的成果,包括儲量、質量及開采運輸條件;16.3當料場與可行性研究階段相比發生變化時,應對料場的儲量、質量進行復核:對于新選料場,應進行詳查。圖表及附件17.1本章可附以下圖:1水庫區綜合地質圖;2壩(閘、廠、站)址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質圖、剖面圖;3各比較壩線工程地質剖面圖;4壩(閘、廠、站)址基巖地質圖(包括基巖等高線圖);5壩(閘、廠、站)線滲透剖面圖;6專門性問題工程地質圖;7供水線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質圖、剖面圖:8堤防、河道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質圖、剖面圖;9灌區與排水區水文地質圖;10天然建筑材料料場分布圖;11其他專門性問題工程地質圖等。4.17.2物探及有關專題報告可作為本章附件。5工程任務和規模工程任務.1.1概述工程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及資源開發利用狀況。.1.2說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對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階段所確定的工程任務和任務的主次順序。防洪2.1概述防洪保護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情況、發展規劃和防洪工程現狀、防洪要求。5.2.2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主要設計成果和審批意見。5.2.3筒述地區洪水組成、防洪工程體系及洪水調度方案。5.2.4筒述工程總體布局、主要建設內容和防洪保護范圍、保護對象及防洪標準。5.2.5論述堤防工程規模時,應包括以下內容:1概述河道特點、河床演變等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簡述堤防沿革和險工險段、穿堤建筑物、跨河建筑物、河灘阻水障礙物情況及對河道行洪的影響。2簡述河道、堤防的防洪標準、線路布置及堤距,復核各河段安全泄量。3對水面線的推算,應說明本階段增加的資料,分析代表性河段設計水位與流量的關系,確定尾閭及主要控制點設計水位;分析設計主槽和灘地的糙率,推算河道水面線和閘、橋、渡槽等攔河建筑物塞水高度,說明計算方法和成果。對于特別重要的防洪河段,可進行河工模型試驗,驗證洪水水面線。4復核河道清障的范圍、清理措施及工作量。5.2.5論述蓄、滯洪區工程規模時,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蓄、滯洪區工程的任務、在防洪工程體系中的作用以及蓄、滯洪區工程的正常運用和非常運用洪水標準,復核分洪水位、水量和流量。2蓄、滯洪區水利計算,應說明蓄、滯洪區調度運用的原則和方式;確定起調水位,復核各種頻率的泄量、設計庫容、校核庫容及相應的水位,列出調洪計算成果。3推算蓄、滯洪區回水曲線,列出蓄、滯洪區各控制斷面回水水位。4復核蓄、滯洪區擋水、進水、退水建筑物的規模和主要參數。5確定蓄、滯洪區預警、轉移、通信等保安措施及安全建設、開發利用和工程管理方案,提出防洪保險意見等。2.6論述水庫工程規模時,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水庫防洪運用原則和規模的論證、選擇結果及審批意見。2說明所采用的不同頻率洪水及典型過程線、地區洪水組成、下游河道和水庫的防洪標準,復核調洪計算的基本資料與方法。3說明下游防洪要求,復核防洪控制斷面的允許安全泄量或防洪水位。4說明洪水調度原則,確定本工程洪水調節方式。5說明水庫防洪、庫區淹沒等方面對汛期限制水位的要求,復核水庫汛期限制水位;視需要對水庫分期防洪水位進行分析,選定后汛期限制水位。6復核防洪庫容,確定防洪高水位、泄洪建筑物規模及設計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分析水庫洪水調節計算成果。7有防凌要求的水庫,應確定水庫防凌調度運用方式,復核防凌庫容。5.3治澇3.1概述澇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地區發展規劃和治澇工程現狀、治澇要求。3.2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主要設計成果和審批意見。3.3簡述治澇原則、治澇標準、治澇范圍;說明各治澇分區的自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確定治澇分區。3.4概述洪澇水調度原則、治澇工程總體布局和建設內容。3.5論證治澇工程規模時,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澇區地形、地貌及各排水控制點的條件,復核澇區排澇流量。2確定骨干排澇河道(渠道)、涵閘和堤防的設計水位與設計流量,滯澇區水位、容積和承泄區水位,以及抽排泵站的設計水位、流量、裝機容量和主要參數。3確定治澇工程調度運用原則和運行方式。5.4河道及河口整治5.4.1概述工程區暴雨、洪水、臺風、潮汐、泥沙等特性和地形地質條件、生態環境狀況、河道河口現狀及防洪御潮、排澇、航運和灘涂利用、工農業開發等要求。5.4.2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主要設計成果和審批意見。5.4.3復核河道、河口的治理范圍、治理標準和設計治導線。5.4.4簡述河道、河口整治工程總體布局、主要河段控制節點位置、擋水(潮)堤線及主要建設內容。4.5論述河道、河口整治工程規模應包括以下內容:1分析復核治理河段(區域)的設計水位、設計流量、設計河寬及治理河口的設計潮位、河口設計斷面寬度、灘面控制高程和長度等。2說明代表性河段的設計水位與流量關系,確定設計主槽與灘地糙率;推算河道水面線,說明其計算方法和成果;入河口(或湖口、海口)河段的堤防應分析水位頂托影響。3復核控導工程、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河口擋洪(潮)閘等工程的主要規模和參數,及須改造的跨河及穿堤建筑物的數量和規模。5.4.6對河口擋洪(潮)閘,基本確定閘下沖刷、防淤調度運用方式。必要時,應專題研究閘下沖刷防淤措施和工程調度運用方案。5.4.7對河道、河口圍墾工程,說明墾殖區范圍、面積、開發利用方式及防洪、防潮和引水、排水設計標準,復核擋水堤線、設計洪水位、擋潮水位,以及擋水堤、圍堤、涵閘和圍墾區供排水等主要工程的設計規模與主要參數。5.4.8分析項目對河道、河口、港灣及其他方面的影響,確定影響處理措施與規模。5.5灌溉5.5.1概述灌區自然及經濟社會狀況及土地利用、農業水利、人畜飲水現狀和發展規劃,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主要設計成果和審批意見。5.5.2復核灌區范圍和灌溉面積及設計水平年、灌溉設計保證率、灌區人畜飲水供水保證率。5.5.3論述灌區土地分類評價、水土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水文氣象、灌溉方式及農林牧業生產結構;分析作物組成、輪作制度、復種指數及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5.5.4分析灌區農業灌溉定額、鄉鎮工業用水定額、人畜飲水定額,復核各業需水量、耗水量;確定灌溉水利用系數;說明灌區供需水量平衡計算成果,確定灌區總需水量及不同保證率典型年的年內分配。5.5.5根據綜合治理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復核灌區總體布局方案。5.5.6論述水源工程規模應包括以下內容:1水庫工程,應說明河道水文徑流特性和上下游規劃用水情況,確定滿足灌溉用水要求的興利調節庫容;分析復核正常蓄水位;說明灌區引水口高程布置要求和水庫泥沙淤積情況,選定死水位;確定其他特征水位。2直接從河道取水的引水樞紐和泵站工程,應選定設計引水流量和設計水位。3說明徑流調節計算的基本資料與方法,分析長系列徑流調節計算成果,提出灌溉設計引水量、多年平均引水量、灌溉保證率等指標。5.5.7論述灌溉渠道工程規模應包括以下內容:1確定干支渠渠線及渠系建筑物的位置。2復核骨干灌溉渠道的設計流量,確定主要節點設計水位。3確定渠道交叉建筑物、泵站、灌區內部調蓄水庫、泥沙處理、排洪等工程的規模與主要參數。5.5.8說明改良和預防鹽漬化措施,確定灌區排水工程布置和規模。5.5.9根據灌溉分區選定典型地區,復核典型區的灌溉設計和灌排渠系規模。5.5.10提出改進灌水技術、科學用水、節水節能和防止土壤鹽堿(漬)化的灌溉節水措施。5.6供水5.6.1概述受水區水資源(地衣水、地下水)總量,說明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各部門用水量、耗水量和現有水源工程供水情況。5.6.2說明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用水需求,復核供水范圍、供水目標、供水對象、設計水平年及各用水對象的供水保證率.5.6.3簡述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對水資源的需求,分析不同水平年各部門的需水量和現有水源可供水量,復核受水區缺水量、需供水量和供水過程線。5.6.4說明區域水資源配置方案,復核供水工程總體布局和主要建設內容。5.6.5根據以下不同工程和情況,確定水源工程、調蓄工程、輸水工程的設計規模和主要參數:1擬定供水工程綜合調度運用原則和調入水量與受水區當地水資源聯合調度方案。2水庫水源工程和調蓄工程應說明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正常蓄水位、死水位的選擇成果和審查意見,分析本階段基本資料和計算條件的變化情況,復核確定正常蓄水位和調節庫容;說明輸水工程布置對取水口高程的要求和泥沙淤積情況,選定死水位:選定其他特征水位。視需要論證確定分期蓄水位及特枯水年應急供水的措施、供水量和最低供水位。3直接從河道取水的引水樞紐、泵站工程,應說明河道徑流特性和上游用水變化情況,分析河道徑流供水保證程度,確定設計引水流量和設計水位。4從多泥沙河流引水應論證確定泥沙處理工程的規模和主要參數。5輸水工程應復核、確定骨干輸水渠道(管道、箱涵)工程的設計流量,主要節點設計水位和主要分水口門、交叉建筑物、泵站等工程的規模與主要參數。5.6.6對于跨區域、跨流域調水工程,說明水量調出區河道生態環境及各部門用水要求,分析供水工程對水量調出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復核水源工程的可調出水量、流量,分析供水可靠性;確定影響處理工程措施和主要工程規模。5.6.7分析受水區、調出區水資源狀況和供水工程特性,通過長系列調節計算,復核受水區的設計年供水量、多年平均年供水量:說明沿程輸水損失情況,確定供水工程年引水量。5.6.8說明水源現狀水質和用水情況,提出水源保護與監測的要求。5.6.9說明水量調出區和受水區的降雨徑流豐枯遭遇情況,分析連續干旱枯水年供水保證程度,提出應對特殊干旱情況的應急供水保障措施。5.7水力發電5.7.1概述電站可能供電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特點、電力供需狀況和電力系統特性、電源結構,分析電站在電力系統中的任務、作用和供電范圍。5.7.2說明進行水利動能計算的基本資料、計算原則和方法,分析其合理性;擬定水庫、水電站運行方式:確定發電設計保證率.5.7.3特征水位、設計流量選擇應考慮以下因素:1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水電站上、下游特征水位和引水流量的選擇成果及審查意見。2綜合分析梯級銜接水位、河道用水要求、水電站動能經濟指標、水庫淹沒影響和制約條件、工程地質和工程布置條件,復核確定水庫正常蓄水位,選定死水位及其他特征水位。3復核引水式電站的設計引水流量和引水口、前池設計水位。5.7.4裝機容量和機組機型選擇應考慮以下因素:1概述電力系統負荷預測、電源結構與負荷特性、電力開發計劃及其他電站的特性、水庫調節性能和運行特性、工程建設條件等。2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水電站裝機容量的選擇成果及審查意見。分析電力系統和調節計算基本資料的變化情況,復核確定裝機容量。對裝機規模和在電力系統中作用較大的電站,要分析電站容量構成。3必要時,分析電站裝機程序和預留機組方案,研究分期裝機規模。4說明水庫和水電站運行特性和特征水頭,分析水頭、流量變化對機組容量受阻和電能指標的影響,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選擇機組臺數、單機容量和額定水頭。5.7.5計算分析電站保證出力和多年平均發電量等指標;必要時提出分時段電量。5.7.6分析電站引水和調峰發電對F游河道內、外用水和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必要時,提出處理措施設計。5.8綜合利用水庫工程8.1根據工程的綜合利用開發任務,說明各項綜合利用任務,提出防洪、灌溉與排水、供水、發電、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及通航、漁業、旅游等方面對水庫工程的要求。8.2綜合利用水庫工程應重點協調各綜合利用任務的關系,論證滿足各主要任務并盡可能滿足其他任務要求的庫容和特征水位等主要規模指標,復核確定正常蓄水位和汛期限制水位,確定防洪庫容,選定死水位和其他特征水位,選定裝機容量。8.3水庫徑流調節計算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所采用的基本資料、計算方法,分析與可行性研究階段的變化。2說明供水、灌溉、發電及下游生態、航運基流對水庫放水過程與順序、最小放水流量、保證率等方面的要求,提出本水庫徑流調節及有關水庫群徑流補償調節的原則和控制條件。3綜合分析徑流調節成果及本工程對各部門用水的滿足程度。5.8.4正常蓄水位選擇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正常蓄水位的選擇成果和審查意見。2分析正常蓄水位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復核確定正常蓄水位。視需要分析分期蓄水位。8.5死水位選擇應包括以下內容:1綜合分析發電、灌溉、供水、航運、漁業、旅游及生態環境、水庫淤積條件與排沙措施等方面對水庫最低水位的要求。2通過技術經濟比較選定死水位,對需動用死庫容應急供水的水庫,確定最低供水位。視需要分析分期死水位。5.8.6洪水調節和防洪特征水位確定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可行性研究階段選擇的汛期限制水位方案和審查意見。2說明下游防洪要求、洪水調度原則及本工程的洪水調節和泄洪方式。3說明汛期限制水位選擇范圍原則,協調防洪與供水、發電等任務的關系,綜合分析庫區淹沒范圍、興利目標與效益及工程建設與地質條件等因素,復核確定水庫汛期限制水位;視需要對水庫分期防洪水位進行分析。4選定防洪庫容、其他防洪特征水位(防洪高水位、設計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及泄洪建筑物規模:分析水庫洪水調節計算成果。5必要時,說明水庫非常溢洪措施和啟用條件;分析上游水庫失事對本工程的影響,復核防洪安全與規模。5.8.7裝機容量與機組機型選擇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進行水利動能計算的基礎資料、基本方法與條件,分析發電用水與水庫供水、灌溉及河道生態環境用水的關系。2可按綜合利用供水要求和“5.7水力發電”的有關內容與要求論證電站規模,復核確定裝機容量,基本選定機組機型。5.8.8水庫泥沙沖淤分析應包括以下內容:1概述水庫泥沙沖淤計算的方法及主要參數的選擇,提出計算成果。2對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庫,應提出長期保持有效庫容的措施和運行方式。3分析水庫淤積對庫尾淹沒范圍的影響,提出減少淤積影響的運行方式。4研究提出引水建筑物防沙運行方式、運行水位和防沙排沙措施。5研究提出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防淤措施,視需要對變動回水區泥沙沖淤對航道的影響進行計算分析。6對泥沙淤積影響嚴重的水庫應進行庫區泥沙模型試驗并提出泥沙觀測規劃。5.8.9回水及其他分析計算應包括以下內容:1對回水計算,應說明計算用的基本資料、條件、方法及庫區不同淹沒影響對象的洪水標準,進行回水計算并繪制回水曲線,與同頻率天然水面線對比,確定回水尖滅點;對泥沙淤積影響較明顯的水庫,應提出不同淤積年限的庫區沿程泥沙淤積分布成果,分析對回水的影響;可根據要求進行施工期不同洪水標準的回水計算;對冰情嚴重的地區,應分析冰凌特性、冰壩冰塞形成的規律和條件,分析冰壩壅水高度、回水范圍,確定處理措施與規模。2如水庫水電站進行日調節、發電下泄流量變化較大且下游河道又有較重要的通航或取水要求時,應進行下游河道不穩定流計算并闡明其影晌:如有放低、放空庫水位的特殊要求,需進行放低、放空庫水位的計算,并提出對泄流能力和泄流設施的要求;必要時進行潰壩洪水計算,分析潰壩對下游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3當水庫下游有減淤要求或有重要城市、堤防、取水口,水庫運行對其有影響時,要進行下游河道沖淤計算,確定防護措施與規模。8.10水庫運行方式、多年運行特性和初期蓄水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1根據水庫綜合利用要求和選定的參數,并考慮其他工程的作用,提出水庫調度運用方案,分別繪制水庫供水、發電、防洪調度圖和綜合利用調度圖,并提出長系列計算成果,分析多年運行特性,表列選定徑流系列的調節計算成果。2說明本工程投入運行時上、下游有關部門的用水要求,提出不同水文代表年(時段)的水庫初期蓄水和發電、供水計劃及運行方式,提出對泄流設施的要求。3闡明建庫前后河道水量、流量變化情況,分析水庫供水、發電運行對下游河道內、外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的影響。5.8.11分析工程綜合利用效益。說明本工程對綜合利用各部門需要的滿足程度和作用,提出各部門效益指標。提出水庫多年平均年供水量、不同代表年的供水量、不同對象的供水量和供水保證率,對特枯年份需應急供水的水庫,分析可利用的水量和效益;水電站保證出力和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等指標:河道生態流量、枯水期通航流量及保證率。除險加固及改擴建工程9.1對除險加固工程,說明工程原設計規模和以往歷次加固的內容與規模,以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近期安全檢測鑒定結果,根據現行工況復核工程原設計任務的滿足程度和安全性,論證對工程進行除險加固的必要性,確定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內容和規模。9.2對改擴建工程,說明工程原設計規模和以往歷次改擴建內容與規模,以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近期檢測鑒定結果,根據現行工況復核工程原設計任務的滿足程度和安全性,論述對工程進行改擴建的必要性,如需改變功能和擴大規模,應復核改擴建的效益及對環境和其他用水戶的影響,確定改擴建工程的建設內容和規模。圖表及附件10.1本章可附以下圖:1工程總體規劃布置示意圖。2防洪、治澇、河道(口)整治工程總體布置圖。3灌區工程總體布置圖。4供水工程總體布置圖。5典型年用水過程線及水量平衡圖。6水電站設計水平年最大日、年電力負荷曲線圖、電力和年電量平衡圖。7水庫水位?庫容?面積曲線圖(天然及淤積后)。8水庫水位與泄水建筑物泄水能力關系曲線圖。9水庫調洪過程示意圖(包括水庫水位、進出庫流量過程線)。10水庫淤積縱橫斷面及回水曲線圖。11不同正常蓄水位、不同死水位與水利、水能指標關系曲線圖。12水電站發電出力保證率、發電水頭保證率曲線圖。13供水保證率曲線圖。14水電站代表年、日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平衡圖。15水庫調度圖。16建庫前后典型年、月(旬)下泄流量比較圖。17水庫多年運行特征圖(包括供水、發電出力、水位、來水流量過程線)。18日調節不穩定流計算成果圖。19其他附圖。5.10.2本章可附以下表:1受水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表。2設計水面線成果表。3水庫正常蓄水位方案比較表。4水庫汛期限制水位方案比較表。5徑流調節計算成果表。6電站裝機容量方案比較表。7水庫(水閘)回水計算成果表。8其他附表。5.10.3本章可附以下報告:1工程調度運用專題報告。2其他報告。6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設計依據1.1簡述各主管部門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審批意見。1.2說明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設計所需的相關專業基本資料。3說明設計依據的主要技術標準。工程等級和標準2.1復核工程等別、主要建筑物級別和相應洪水標準。2.2復核地震動參數設計采用值及相應抗震設計烈度。6.2.3說明國家現行的技術標準的主要設計允許值。主要建筑物軸線選擇3.1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成果的基礎上,經論證比較選定大壩、水閘、水電站和泵站廠房等主要建筑物軸線。3.2對選定的灌排渠線和供水線路、堤線等,進行重點局部線路比較,復核所選線路。3.3對拱壩、地下廠房的選址,地質條件特別復雜、施工特別困難的輸水建筑物的選線應進一步復核論證。主要建筑物型式4.1經綜合論證比較,選定壩型以及水閘、泵站、電站的型式。6.4.2經綜合論證比較,選定堤防的堤型。6.4.3經綜合論證比較,選定輸水方式及主要輸水建筑物型式。6.4.4經綜合論證,選定河道整治措施或人工河道建筑物型式。工程總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5.1經綜合論證比較,選定水庫樞紐總布置及引水、輸水、泄水、發電、通航、過壩等建筑物型式,以及水閘、泵站、電站總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5.2根據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現狀,相關的防洪、灌溉與排水、航運和灘涂利用等要求,確定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5.3經綜合論證比較,選定灌溉或供水線路總布置及渠系建筑物、管道及附屬建筑物、交叉建筑物型式。擋水建筑物6.1選定擋水建筑物的工程布置、結構型式、結構尺寸和主要控制高程等。確定與岸坡或其他建筑物的連接方式,以及建筑物結構、構造設計。6.2壩體材料及質量要求應包括以下內容:1明確混凝土容重、壩體混凝土分區與強度等級、抗滲和抗凍等級、碾壓混凝土材料等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成果。2明確土石壩各分區材料料源、級配、含水量、填筑標準(壓實度、相對密度、孔隙率)等。3明確砌石料及土工合成材料等其他材料要求。6.6.3根據建筑物地基(包括岸坡)的地質條件和穩定、強度、變形和滲透等特性,確定建筑物地基開挖原則,基本選定防滲及加固處理措施、不良地質條件地基處理措施及范圍。6.4擋水建筑物設計計算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擋水建筑物及地基的穩定、應力、變形、滲透及滲流穩定等的計算條件、荷載及其組合、計算方法和成果,對專門問題應進行單獨論證。2對混凝土壩應提出溫度控制和溫度應力的設計和耍求。3如有分期蓄水和分期實施要求時,應對擋水建筑物結構進行專門設計。6.5提出擋水建筑物的主要工程量。6.7泄水建筑物7.1從地形地質、泥沙、工程布置、水力學條件、工程量、施工、投資和運行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選定泄水建筑物的布置方案。7.2選定泄水建筑物的結構型式、消能方式和主要控制高程、結構尺寸。對有排沙、排冰、排污、排漂要求及高速水流的泄水建筑物,應確定相應的結構布置及防空蝕、抗磨、抗沖措施。7.3說明泄水建筑物地基開挖原則,選定防滲及地基加固處理措施、不良地質條件地基處理措施。7.4對泄水隧洞,應選定支護、襯砌型式及加固措施,并基本選定灌漿、防滲及排水范圍、措施。7.5設計計算及水工模型試驗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泄水建筑物的運行方式、泄流能力、水流流態、水力坡降線、消能、上下游水力銜接、泄水排沙、下游沖淤及其影響等水力條件,說明計算條件、方法,提出相應計算成果。對重要工程的泄水建筑物,其計算結果應經水工模型試驗(泥沙試驗)驗證。2說明主要建筑物穩定、應力、變形及主要結構的配筋計算成果。對重要工程或體型復雜的泄水建筑物,其計算結果應經物理模型試驗驗證。3說明隧洞襯砌計算條件、方法,并提出相應計算成果。6.7.6提出泄水建筑物的主要工程量。6.8發電引水建筑物8.1從地形地質條件、泥沙、水流流態、工程布置、工程量、施工、投資、交通、運行及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選定發電引水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8.2發電引水建筑物布置及結構型式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選定進水口的布置、結構型式、高程、斷面尺寸、有壓進水口淹沒深度、孔口和漸變段的型式及攔污柵、閘門、操作平臺及底部排沙設施等布置。2選定引水道(包括交叉建筑物)的位置、結構型式、高程、斷面尺寸、坡度、隧洞襯砌型式等。3選定調壓室(前池)位置、結構型式、控制高程及主要尺寸、工作水位、泄水及必要的排沙設施等。4選定壓力管道的布置、型式、高程、斷面尺寸、長度、材質等。6.8.3選定發電引水建筑物地基處理措施。6.8.4說明發電引水建筑物的水力計算、各建筑物穩定和結構計算的條件和方法,并提出計算成果。6.8.5提出發電引水建筑物的主要工程量。6.9發電廠房(泵房)及開關站(變電站)6.9.1從地形地質條件、位置、工程布置、施工、工程量、投資、交通、機用設備布置及運行等方面綜合分析比較,選定主副廠房(泵房)的型式和布置方案。對地下廠房應比較論證廠房軸線位置及與其他洞室的布置關系。6.9.2選定開關站(變電站)選型、布置、面積、高程等。6.9.3發電廠房(泵房)的布置及結構型式的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選定廠區布置。2選定主副廠房(泵房)的布置、結構型式、控制高程和主要尺寸等。3選定尾水建筑物的結構型式、控制高程、斷面尺寸、長度、尾水閘門及其操作平臺布置、調壓設施等。4選定引渠、前池及進水池、進出水流道、出水管道、出水池、調壓設施的布置及結構型式。5對地下廠房應選定圍巖支護、襯砌型式,并選定灌漿、防滲及排水等范圍、措施。9.4選定發電廠房(泵房)及開關站(變電站)地基處理措施。9.5提出各建筑物水力計算、穩定和結構計算的條件、方法和計算成果。9.6提出發電廠房(泵房)及開關站(變電站)建筑物的主要工程量。6.10邊坡工程10.1對直接影響建筑物安全的人工開挖邊坡、以及因工程影響而受到改變的自然或人工邊坡進行分類,確定邊坡工程級別和穩定安全系數。10.2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工程運用和施工要求,選定邊坡處理方案,提出單坡高度和坡比、永久馬道、臺階和截排水溝的設置;屬于減載開挖的邊坡,需滿足以減載為目的的特殊要求;對地質和周邊環境條件復雜、穩定性差或鄰近有主要建筑物的邊坡,應結合處理方案比選,經論證后選定處理方案。10.3邊坡穩定分析應包括以下內容:1簡述邊坡水文和工程地質條件,判別邊坡穩定性和可能發生破壞帶來的不利影響、邊界范圍和破壞型式。2提出邊坡穩定和變形分析的計算方法、設計參數、計算工況、安全系數及計算成果,必耍時,應根據計算成果對邊坡穩定性進行評價和邊坡失穩對工程影響的風險分析。6.10.4邊坡處理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根據邊坡破壞型式、類型,基本選定邊坡處理設計原則和措施。2對需要控制變形的邊坡,應根據邊坡周邊環境和重要性,基本選定控制邊坡變形的技術措施。3根據滑坡體危害和崩塌邊坡滑坡類型、誘發因素、滑動體特征,結合地質條件和工程重要性,基本選定綜合治理措施。4提出采取處理措施后的邊坡穩定分析和結構計算成果。6.10.5提出邊坡工程的主要工程量。6.11灌溉與排水建筑物灌溉與排水建筑物的布置及結構型式選定應包括以下內容:1從地形地質條件、環境影響、工程總體布置、水流流態、工程量、施工、投資、運行條件等方面綜合分析比較,選定渠首、灌排建筑物布置方案,提出各類建筑物的數量。2選定各主要建筑物的具體位置、布置、結構型式、控制高程及主要尺寸。6.11.2水力計算應包括以下內容:1說明渠首、灌溉輸水、排水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水力坡降線、水流流態、沖刷、淤積等水力計算條件和方法,提出計算成果。2說明取水、分水、控制、泄水、退水等建筑物的過水能力、水力銜接、消能防沖計算條件和方法,提出計算成果。3說明穿越河道的交叉建筑物的沖刷和淤積計算條件和方法,提出計算結果,確定河渠交叉建筑物防沖保護范圍。11.3主要建筑物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選定主要建筑物的結構型式、斷面要素,以及排沙、防滲和抗冰凍等措施。對?深埋長隧洞、高架大跨度渡槽、高水頭輸水建筑物應在可行性研究專題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論證,確定結構型式。2基本選定地基處理措施。3說明主要建筑物穩定、應力、變形等計算條件和方法,提出計算成果。4對穿越河道交叉建筑物防沖保護措施進行方案比較,選定保護措施、范圍及結構型式。6.11.4調蓄建筑物設計應包括以下內容:1根據調蓄建筑物的規模、運行條件,選定調蓄建筑物的型式。選定調蓄建筑物的控制高程、布置型式、結構尺寸等。2說明建筑物穩定和結構計算條件、方法,提出計算成果,基本選定建筑物地基處理措施。11.5田間工程應包括以下內容:1確定各典型區灌溉與排水等布置方案。2對各典型區進行設計,計算各典型區田間工程量,確定灌區田間工程的工程量。6.11.6提出灌溉與排水建筑物骨干工程的主要工程量。6.12供水建筑物12.1供水建筑物的布置及結構型式選定應包括以下內容:1從地形地質條件、環境影響、工程總體布置、水流流態、工程量、施工、投資、運行條件等方面綜合分析比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重慶市九龍坡區育才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數學無答案
- 增強前臺服務意識的計劃
- 主管年度工作計劃的目標分解與拆解
-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計劃
- 2025年漯河貨運從業資格證模擬考試題庫
- 2025至2031年中國帶套管真空溢流閥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員工租住小區合同協議
- 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
- 關于教育與職場中應用區塊鏈優化知識產權的策略討論
- 區塊鏈如何改變教育產業的商業模式與教育模式
- YS/T 803-2012冶金級氧化鋁
- 涂料色漿MSDS-涂料色漿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范本
- 精品課程《人文地理學》完整版
- 靜脈采血評分標準
- 水質檢測公司檢測報告(模板)
- 基于PLC步進電機控制系統設計
- 小學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4篇
- 醫院感染臺賬【范本模板】
- DB43∕T 497-2009 博落回果-行業標準
- 創意綜藝風脫口秀活動策劃PPT模板
- 大客戶營銷技巧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