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_第1頁
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_第2頁
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_第3頁
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_第4頁
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收入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和

風險的影響

陳建華?張琪志

作者簡介:陳建華,男,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市場。

張琪志,女,深圳大學金融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商業銀行。

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金融脫媒趨勢不斷加劇,各商業銀行紛紛拓展非利息業務。本文首先對2003-2015年第三季度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變化進行分析,發現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斷增加;然后通過對各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與盈利性水平和風險水平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盈利水平,分散銀行風險。因此各商業銀行需不斷優化收入結構,積極發展新興業務,實現經營戰略轉型。

關鍵詞:收入結構非利息收入盈利水平風險水平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銀行業的性質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出,商業銀行傳統的以純凈利差為主的收入結構受到巨大挑戰,各商業銀行紛紛拓展非利息業務,尋找除傳統存貸款業務之外新的利潤增長點,不斷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同時,自2003年起逐步推進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外資銀行的引入,都為我國銀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商業銀行面臨的不僅僅是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還有金融產品的競爭。銀行業競爭加劇促使商業銀行不斷進行業務創新,走向多元化發展道路;收入結構也由單一的存貸款業務發展到利息業務與非利息業務并存,向業務多樣化、收入多元化轉變。

國際經典的商業銀行管理教材把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劃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包括銀行從事貸款、租賃業務獲得的利息收入;投資政府債券等獲得的利息收入;金融企業往來利息收入以及聯邦基金出售和返回購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包括信托收入、存款賬戶服務費、投資收益及其他非利息收入。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銀行業實行分業經營模式,收入結構主要以發展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凈利息收入)為主,非利息業務為輔。圖1給出了我國上市商業銀行2003-2015年第三季度的凈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占比發展趨勢:我國2003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僅為8.53%,到2015年第三季度上升為25.91%,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規模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同時凈利息收入占比不斷縮減,至2015年第三季度降至80%以下。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如美國2001年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就達到43%(Strioh,2004a)。

圖1:2003年—2015年第三季度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占比(%)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變化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及風險水平變動是否呈相關性變動,仍值得研究。本文主要從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變化出發,研究收入結構變化對銀行盈利水平的相關影響,以期為商業銀行發展非利息業務,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提供理論支撐。

一、我國上市商業銀行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風險水平分析

從全球范圍來看,銀行業結構的變化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迅速崛起,使得銀行迫切尋找除傳統信貸業務以外的新的利潤增長點,銀行業收入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斷攀升。發達地區如歐洲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比由1989年的26%上升到了1998年的41%(ECB,2000),新興國家如菲律賓2005年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比達35.92%,且大部分非利息收入來自于交易業務(45.30%),以費用為基礎的業務獲得的收入僅占38%(Meslier,et.al,2014)。我國商業銀行也從單一的存貸款業務走向了業務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業的收入結構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研究者王婷(2007)認為,中美收入結構的差別相當大,由于商業銀行資產結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與金融管制等不同,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比較簡單,與美國銀行業1980年前后的水平相近。

2003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革,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真正走上了商業化、市場化,經營績效不斷提高、競爭力不斷增強。商業銀行業務范圍由單一的存貸款業務發展到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和航空租賃等多項業務。盡管我國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模式,但各銀行的綜合化經營趨勢愈來愈明顯,如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就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和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由這些非利息業務產生的非利息收入自然也隨之增加,由非傳統業務產生的交易收入增長尤其明顯。銀行業收入結構的這種變化對銀行盈利性及風險水平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分析

從理論上來看,當銀行擴大經營范圍時,會產生范圍經濟并改善收益(KleinandSaidenberg,1997)。范圍經濟使得銀行提高業務操作效率,充分利用客戶信息來發展新的金融業務,這就是業務多元化帶來的益處。從我國銀行業整體來看,各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斷增加,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盈利能力也不斷增強。

表1: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規模、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不同年份比較

(單位:億元)

所有銀行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

年份

2003

2015Q3

2003

2015Q3

2003

2015Q3

2003

2015Q3

總資產

189,019

1,172,294

155,884

748,078

32,893

392,051

887

32,165

凈營業收入

3,995

27,413

3,472

16,013.85

520

9,316

2

637

凈利息收入

3,688

20,070

3,187

12,957

498

6,598

2

514

92.33%

73.21%

91.81%

70.92%

93.73

70.83%

-

80.82%

非利息收入

306

7,343

284

3,056

22.21

2,717

-

122

7.67%

26.79%

8.19%

19.08%

4.27%

29.17%

-

19.18%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

187

5,791

160

3,379

26.07

2,298

0.21

113

61%

78.86%

56.27%

110.56%

117.38%

84.55%

-

92.46%

凈息差(NIM)

2.62%

2.51%

2.72%

2.44%

ROE

13.90%

13.27%

12.26%

13.34%

17.22%

12.98%

13.29%

14.02%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從2003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總資產和凈營業收入均出現大幅增長,體現了一定的范圍經濟。凈利息收入占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四大國有銀行凈利息收入占比由91.81%下降至70.92%,這可能是緣于我國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以及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強,商業銀行紛紛轉變盈利模式,發展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由8.19%增加到19.08%,其中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占比最高,2015第三季度達到非利息收入的110.56%。相較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幅度較大,2015年第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水平為29.17%,接近30%的水平,說明股份制商業銀行面對日益加劇的競爭能做出積極迅速的反映,加快多元化業務發展的進程。城市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

凈息差是衡量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指標,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

凈息差通常用來衡量銀行資金運用的收益與資金來源的成本之間的差額。從表1可看出各銀行凈息差平均水平為2.62%,說明銀行每100元的生息資產中,資金運用的收益與資金來源的成本差額為2.62元。

凈資產收益率ROE通常用來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從表1可以看出,整個銀行業從2003年到2015年第三季度,凈資產收益率變化幅度不大,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出現上升,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增反降。

為具體分析每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表2列出了2015年第三季度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規模、收入結構和盈利水平。從表中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最大,規模均大于15萬億元。其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總資產規模處于1.9-7萬億元之間,其中規模最大的為交通銀行。3家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最小,其中北京銀行規模約為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的兩倍多。在16家上市商業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民生銀行(CMB,39.32%),接近40%。這可能是因為民生銀行綜合化經營程度高,近幾年來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如設立直銷銀行、銀行系P2P借貸平臺等。其次分別是招商銀行(CMB,35.25%)、平安銀行(PAB,32.25%)、中國銀行(BOC,30.97%),其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在30%以上。非利息收入占比最低的為南京銀行(NJCB)和寧波銀行(NBCB)兩家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7.41%、17.62%。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華夏銀行(HXB)非利息收入占比略低,為18.79%。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農業銀行(ABC)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僅有19.28%,遠低于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水平。

表2:2015年第三季度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規模、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

(單位:億元)

銀行

總資產

凈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凈息差(NIM)

凈資產收益率(ROE)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ICBC

221,049

72.42%

27.53%

2.50%

13.81%

CCB

183,213

74.51%

25.49%

2.64%

14.70%

BOC

166,720

69.03%

30.97%

2.14%

15.02%

ABC

177,095

80.72%

19.28%

2.78%

13.90%

全國性股份制商行業銀行

CNCB

46,531

71.42%

28.58%

2.33%

11.89%

CMB

52,222

64.75%

35.25%

2.75%

14.62%

CIB

52,893

78.33%

21.67%

3.43%

14.71%

SPDB

48,226

75.97%

24.03%

3.26%

13.27%

PAB

25,990

67.75%

32.25%

2.73%

12.32%

CMBC

43,748

60.68%

39.32%

2.29%

14.41%

BOCM

72,068

73.75%

26.25%

2.24%

10.51%

HXB

19,501

81.21%

18.79%

2.75%

13.03%

CEB

30,868

70.89%

29.11%

2.72%

12.08%

城市商業銀行

BJCB

17,877

79.00%

21.00%

2.31%

13.88%

NJCB

7,701

82.59%

17.41%

2.61%

13.50%

NBCB

6,585

82.38%

17.62%

2.39%

14.68%

平均值

73,267

74.09%

25.91%

2.62%

13.27%

注:表中ICBC、CCB、BOC、ABC、CNCB、CMB、CIB、SPDB、PAB、CMBC、BOCM、HXB、CEB、BJCB、NJCB、NBCB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浦發、平安、民生、交通、華夏、光大、北京、南京、寧波銀行的簡稱。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凈息差是衡量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指標,凈息差越高表明生息資產產生的凈利息收入越多。16家商業銀行凈息差水平均高于2%,其中最高的為興業銀行(3.43%)和浦發銀行(3.26%),而凈資產收益率ROE最高的為中國銀行(BOC,15.02%),其次為興業銀行(CIB,14.71%)、建設銀行(CCB,14.70%),民生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也高于平均水平。

一般來說,大銀行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具有先進的技術支持以及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能夠提供更多種類的銀行產品和服務,在非利息收入業務中更具有競爭優勢。通過上述對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收入結構與盈利水平的分析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占有整個銀行業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其在非利息收入業務中并沒有體現出競爭優勢,反而是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及平安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較高,部分支持了鄭榮年和牛慕鴻(2007)認為銀行規模與非利息業務規模呈反向關系的觀點。在4家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達30.97%,其凈資產收益率也最高,為15.02%,說明非利息收入占比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凈息差最高的為興業銀行,其凈資產收益率僅次于中國銀行,說明生息資產的運用效率對商業銀行盈利水平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二)收入結構與風險水平分析

傳統觀點認為收入多元化會減少總風險,非利息業務與利息業務之間是負相關關系,或兩者相關性很弱,因此收入多元化會使得銀行收入趨于穩定,提高風險收益權衡。另外,非利息收入增加被認為會減少銀行利潤的周期性變化,不受宏觀經濟條件的影響(Strioh,2004b)。

然而有許多研究銀行的學者反駁收入多樣化會降低風險的觀點。DeYoung和Roland(2001)提出非利息收入會提高銀行收益波動性的三個原因:一是由于高轉換成本和信息成本,傳統借貸業務中借貸雙方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銀行擴大非利息業務會使得這種狀態產生巨大的波動;二是銀行固定成本增加,如增加對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投資,會提高經營杠桿,因而提高收益的波動性。三是非利息業務對資本的要求很低,可能會產生財務杠桿,同樣也會加大收益的波動。金融創新如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會加劇現有的風險,從而抵消收入多元化帶來的好處。

表3為我國銀行業2003-2015年第三季度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方差分析,以及風險調整后收益與Z值分析。

表3: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波動(風險Z值水平)

年份

統計指標

非利息收入占比

凈利息收入占比

RARROE

Z值

2003-2015Q3

均值

14.72%

85.28%

7.32

9.48

標準差

6.28%

6.28%

離散系數

0.43

0.07

其中RAPROE為風險調整收益,用來衡量銀行核心競爭力和資產經營效率,用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與標準差σROE的比值來表示,計算公式為。本文在Boyd和Graham(1986)研究的基礎上,采用Z值來衡量銀行的風險水平,其公式為,其中為權益資產比的平均值。因此Z值上升,表明風險調整收益增加。

從表3的數據可知,2003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僅14.72%,離散系數為0.43;凈利息收入占比均值為85.28%,離散系數為0.07。非利息收入波動比較大,而利息收入相對比較穩定。風險調整收益RARROE為7.32,Z值水平為9.48,說明在目前的宏觀環境下,銀行破產的概率較小,可認為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分散銀行風險,提高風險調整收益。

(三)收入結構進一步細化分析

一般認為,利息收入主要包括發放貸款及墊款獲得的利息收入、進行債券投資獲得的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銀行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有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投資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匯兌凈收益以及其他業務收入。其中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高,主要分為銀行卡業務、代理委托業務、財務顧問業務、托管及其他受托業務、結算業務、擔保承諾業務、結售匯業務以及其他業務。本文借鑒Strioh(2004a)對商業銀行收入進行分解的做法,將非利息收入分為傳統業務產生的非利息收入(TRADTL)和非傳統業務產生的非利息收入(NONTRDTL)。銀行卡業務、代理委托業務、咨詢顧問業務、結算業務和基金托管類業務,屬于在銀行資產負債信用業務的基礎上產生的業務,因而本文將這些業務產生的收入歸于傳統的非利息收入。表外業務主要包括擔保承諾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金融衍生業務三大類,屬于銀行新興業務,因此將這些業務產生的收入歸于新興的非利息收入。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以2014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國銀行為例,列出其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各部分數據(見表4)。

表4:2014年度中國銀行收入結構細分

(單位:億元)

2014年

2013年

變化

利息收入

6026.80

5189.95

16.12%

??發放貸款及墊款獲得的利息收入

4285.72

3795.70

12.91%

??進行債券投資獲得的利息收入

862.10

746.51

15.48%

??存放中央銀行的利息收入

301.33

270.94

11.22%

??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的利息收入

577.65

376.80

53.30%

非利息收入

1352.29

1239.23

9.12%

??手續費及傭金收入

985.38

885.85

11.24%

????TRADTL:代理業務手續費

199.73

175.46

13.83%

????????銀行卡手續費

215.67

173.12

24.58%

????????結算與清算手續費

148.15

151.96

-2.51%

????????托管和其他受托業務傭金

34.26

28.74

19.21%

????????顧問與咨詢費

88.35

95.74

-7.72%

???NONTRDTL:外匯買賣價差收入

76.10

71.47

6.48%

????????信用承諾手續費及傭金

161.12

132.94

21.20%

????????其他

62.00

56.42

9.89%

其他

366.91

353.38

3.83%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2014年年報。

從表4可以看出,利息收入依然是我國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發放貸款及墊款獲得的利息收入又是利息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收入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傳統的結算與清算手續費、代理業務手續費、銀行卡手續費依然是主要的非利息收入來源,新興業務如顧問和咨詢費、理財產品業務收入目前對非利息收入的貢獻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2014年中國銀行傳統的結算與清算、顧問與咨詢費收入出現較小程度的降低,而信用承諾手續費及傭金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說明中國銀行近年來注重新興非利息業務的發展,收入結構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近年來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不斷變化,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并與商業銀行盈利性水平存在一定的正向相關關系,因此,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強業務創新,實現業務多元化發展。

(一)積極發展非利息收入,優化收入結構

在當前國內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的條件下,商業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和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傳統業務已受到嚴峻挑戰,但目前傳統的貸款利息收入仍占絕大比重,非利息收入占比仍不是很高,因此商業銀行應主動改變長期以來以賺取凈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適時加大發展中間業務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同時加強風險防控,實現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轉型。

(二)建立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并重的業務發展模式

商業銀行在大力發展新興業務的同時,仍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傳統業務。對于投行、擔保承諾類等新興業務,由于投入成本較低,且能帶來較大收益,因此應加大對這些業務的投入,并加強業務的聯動性,擴大非利息收入業務市場范圍,推動業務的多元化發展。而銀行卡、結算和代理業務等這些傳統中間業務,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占主要部分。它們主要依賴于銀行既有的資產負債信用業務,即依賴于客戶基礎和網點資源。在這些業務的經營上,商業銀行積累的經驗比較豐富,且客戶對這些業務的需求比較穩定,因此商業銀行要加強對這些業務的重視,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增強客戶對渠道產品的依賴度。

(三)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商業銀行的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加之目前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許多商業銀行先后成立銀行系P2P平臺,爭相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但往往不盡如人意。商業銀行應明確產品定位,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根據不同客戶需求,打造特色業務,創新優勢品牌。如招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已然成為一塊金字招牌,成為招商銀行重要的競爭優勢。本文認為對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客戶資源是其最大的優勢,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繼續向綜合化、國際化發展;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壓力,加強與非金融機構的合作,依靠強大的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新興業務;對于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需重點拓展新型、高附加值中間業務,同時加強對“長尾市場”的關注,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擴大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StirohKJ.Diversificationinbanking:IsnoninterestincometheAnswer?[J].2002.

[2]LiLi.&YuZhang.Aretherediversificationben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