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為而治與跨文化管理錢偉量作者:錢偉量(1954—),哲學博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作者:錢偉量(1954—),哲學博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北京,100022一、經濟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經濟全球化是資源的全球配置,它不僅意味著商品和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增加,技術的全球傳播,而且大大促進人在不同文化圈之間的流動。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多元文化重疊,文化的融合與沖突并存將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有些人擔心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將會消失,代之以一種共同的、特別是西方中心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由于這種擔心,就有一種民族主義文化復興和反彈的傾向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其實,強調西方中心的“全球意識”和作為其對立面的民族主義都沒有理解文化的本質。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相互融合與分化并存的。沒有交流和融合的文化是衰退的、沒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沒有個性和差異的文化同樣是沒有生命力、沒有創造性的單調的文化。人類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產生新的分異,舊的文化衰落了、改變了,新的文化產生了、發展了。傳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以地域性隔離為前提的(農業社會的特征),工業社會部分地破壞了這種地域局限,實現了跨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產生了一些與政治國家緊密結合的新的地域性文化。未來社會(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的文化差異可能會完全超越地域限制,出現超物理空間的文化群體,形成跨地域的共同習俗、傳統和生活方式。傳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不會消失,其精華會被跨地域文化所吸收和改造,表現出新的面貌。同時,以實際接觸為前提的新的地域文化也會不斷產生。但是,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加快,文化差異對于共同物理空間中實際接觸的依賴將會減少,而更多地依賴人們精神上的共同情趣和觀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生的全球跨文化交流,使跨文化管理成為跨國企業、各種跨國經濟政治組織和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特別是跨文化管理中面臨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問題,以及企業文化建設中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呼喚著新的管理理念,而古老的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恰恰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道家管理學的核心一一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治”即管理,而“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做違背自然的事。從正面說,無為即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就是順治理對象和過程的本性而為(順勢而為)。在老子看來,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是遵循事物自然的本性,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最高準則是世間一切事物和管理者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他說:“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疽'1如何才能順勢而為呢?在老子看來,就是輔助事物的自然運行:“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2從反面說,無為就是不違背自然,減少或避免執拗,不妄為。為什么要做到不執拗、不妄為?因為人為硬性地干預會阻礙事物的自然進程,甚至會促使治理對象的瓦解。老子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治大國若烹小鮮。”3治理一個國家與在鍋里煎魚一樣,不能經常翻動、攪和,否則結果必然是支離破碎。統治者通常擁有生殺大權,但老子勸他們不要經常使用這種權力。他說:“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斷。夫代大匠斷者,希有不傷其手矣'4因為世間生殺大權最終控制在大自然手中,統治者若妄想代大自然行使生殺大全,很難不產生傷害自己的后果。成語“揠苗助長”5說明的道理也是:如果不順應自然而試圖拔苗助長,其結果只能是禾苗的枯萎死亡。所以老子總結說:“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疽'6老子不僅提出“無為”,而且進一步提出“為無為”。他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7“為無為,則無不治”。8所謂“為無為”就是要努力克制執拗和妄為的欲望和沖動。統治者或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和權勢往往導致他們產生一種肆意妄為沖動,所以他們應當有意識地去克制這種沖動。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9“無欲”即沒有妄為的沖動。統治者或管理者身處要位,一言一行都會產生非同尋常的后果,因而要格外克制自己發號施令的沖動,要“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101郭店楚簡《老子》甲十一章2郭店楚簡《老子》甲六章3《道德經》六十章4《道德經》七十四章5《孟子?公孫丑》6《道德經》二十九章7郭店楚簡《老子》甲八章8《道德經》三章9《道德經》三十七章10郭店楚簡《老子》甲九章若統治者或管理者能夠做到“為無為”,他就能夠無所不為。老子說:“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全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11無為何以能夠無不為?無不為當然不是指主觀上想怎么著就怎么著,而是使事物本身順其自然地產生出一切可以產生的結果來。消除了人為的干擾和阻滯,事物本身就自然而然地生生演化與發展,自然可以達到其最佳狀態,這就是所謂“自化”換言之,不妄為,則可以得到應當得到的一切,此所謂“無不為”。老子說:“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12“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不欲而民自樸。”13當我們達到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我們也就產生了無為而無不治的效果。“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4當百姓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的時候,當百姓認為一切成功都是他們自己自然而然完成,沒有受到統治者的干擾時,就是達到了治理的最佳狀態。三、跨文化的無為智慧無為不僅是道家的觀念,同樣也是古今中外智者賢人的普遍觀念。孫子的兵法包含著無為的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疽'$孟子講順受其命也是一種無為的思想。他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全者,命也。”16“莫非命也,順受其正。”17。儒家經典《中庸》提出人通過盡心誠意而達到贊天地而化育的境界:“唯天下全誠,為能盡其性;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可以贊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個“贊天下之化育”的思想與前面所說老子的“輔萬物之自然”如出一轍。可見,無為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先秦思想家那里是普遍存在的。同時,它在古希臘哲學家那里也是如此。蘇格拉底(Sokrates,BC486-BC400)反對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只關心自然事物的本性,而不關心人事。他認為人不能認識自然,也不能呼風喚雨改造自然。因此他更愿意討論“虔誠”、“公道”、“明智”之類的德性問題和治國問題等。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產婆。雕塑和接生都不能自己制造出11郭店楚簡《老子》乙二章12郭店楚簡《老子》甲七章13郭店楚簡《老子》甲十五章14《道德經》十七章15《孫子?謀攻篇》16《孟子?萬章上》17《孟子?盡心上》什么東西,而只能順其自然將隱藏在大理石里的紋理顯現出來和將胎胞里的嬰兒接引出來。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從事的工作與其父母一樣,只是通過啟發將別人心中已有的正確觀念引導出來而已,他稱之為“精神助產術”。柏拉圖(Plato,BC427-BC347)繼承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精神助產術”的思想,認為人所獲得的知識其實是先天存在于每個人心里的,學習不過只是在適當的刺激下回憶起已有的知識而已。教育者不能憑空給予受教育者任何知識,他們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啟發和誘導。啟發式教育就是順勢教育法,就是教育中的無為而治。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將道家的無為而治智慧吸收到他的心理學理論中,他在描述健康人的高峰體驗時指出:“當你們能夠善于幾乎是被動地感受時,或者當你們抱有信賴感、臣服感或道家那種對萬事萬物聽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態度時,你們便處于最易于形成這種體驗的精神狀態疽'18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著名教育家羅杰斯(C.R.Rogers,1902-)的“非指導性教學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師角色,讓一群學生在亂哄哄的“無結構”研討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19羅杰斯教授的這種教學方法大概算是馬斯洛所主張的“聽其自然、不加干涉”態度的經典案例了。作為一名杰出的醫生,托馬斯(LewisThomas,1913-1994,前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擁有強大的控制我們(包括他自己)的身體技術,但他卻勸告我們,在通常情況下不要試圖利用我們的技術去控制肝臟、指揮白細胞或干預腦電波,那不僅吃力不討好,而且會把事情弄得很糟。他建議我們不要攪和到身體的自動功能中去,不接管身體內部的事務,學會與這些事務徹底分離,只要不把安全繩也撒手就行。20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古代和當代西方的哲學家與學者的思想,我們大概就能很好地理解道家的“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了。其實無為而治的觀念是人類普遍擁有和跨文化交流的思想財富,只不過中國先秦時期的老子、莊子等道家學派的哲學家將這一思想表述得更完整、更深刻而已。四、文化與跨文化交流與管理18《人的潛能和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p,37319《人的潛能和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pp.349-36520《細胞生命的禮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pp,57-58今天我們討論跨文化交流和管理中如何順應自然,其實文化本身也是要求順應自然的。“文化”是相對于“自然”狀態而言的“人為”的東西,文化就是人化,是人類變革自然的觀念、行為及其成果。荀子的“性偽說”指出了文化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21這里所說的“性”即自然本性,“偽”則是人為的東西,也就是人所創造的文化。文化固然與自然對應,但并不與自然對立。文化基于自然本性但又美化自然。文化是順應自然的創造。跨文化的交流與管理與文化的基本特性有關。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社會性、多樣性、繼承性和創造性。社會性:文化是一群人的共同生活造就的,不同的文化傳統體現了不同的人群共同體的特質。個人既要順應文化,又會改變文化。文化的社會性最初與以血緣關系或地域關系為紐帶的共同體不可分割(如種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但文化也可以是那些不依賴自然紐帶而具有共同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共同體的文化傳統(如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多樣性:人類文化總是多樣化的。文化是一群人共同創造和擁有的器物、制度和觀念,這是文化之“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觀念、制度和器物,這是文化之“異”文化本質上是社群獨特的習俗與觀念,文化歸根到底是因為不同文化圈之間的人類行為或者觀念的隔離和差異造成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人在不同文化圈之間的流動,它促進了文化的全球融合,推動了文化同化的趨勢;同時,多元文化的重疊和組合又必然帶來文化的矛盾和沖突,全球化也推動了文化異化的趨勢。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是文化融合和和諧的前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必然為多元文化的并存創造了條件。西周末年的史伯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22“和”就是文化的同與異的辯證統一。“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繼承性:文化傳統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種文化傳統在一定的文化圈中會代代相傳,相對穩定,這就是文化的繼承性。同時,在文化交流中,一定的文化傳統又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圈中播撒和擴散,可以在文化交流中吸納其他文化傳統的積極因素而改變自己,這就是文化的變異性。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繼承和變異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在缺乏交流的封閉文化圈中,才只有繼承,沒有變異,但那就會導致文化的固化和退化;創造性:人們通過文化活動創造出某些自然本身不會自發產生的、并符合人類目的的狀態、過程和結果。文化的創造性不能違背自然本性,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人類文化創造力(人類生產力)是借助和利用自然創造力(自然生產力)的基礎上發揮作用的,人類文化產品和21《荀子?禮論》22《國語?鄭語》文化習俗只有與自然運動融為一體才能流傳久遠。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創造性,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一定是以增進而不是減少文化的創造性、順應而不是違背自然本性為基本原則的。五、在跨文化管理中運用無為的智慧在跨文化管理中運用無為的智慧,首先要樹立求同存異、回歸自然的觀念。孔子曾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3。人類的本性是相同的,文化差異僅僅是習俗和觀念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背后蘊涵了人類共同的本性,例如:對人的平等自由、社會和諧安定、生活富裕幸福的渴望和追求,等等。各種文化,不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中華文明,都在以不同的表現形態來滿足這些人人共有的本性,文化必須順應人類自然的本性,并使其自然本性更加完美和豐富多彩。順應人類共通本性是人類保留各種文化的差異形態的根本理由,而促進多元文化形態的交流則可以更好地實現人類共通本性,這就是我們對待文化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態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能順勢而為,而不能任意妄為,這就是跨文化的無為而治。其次,維護每一個人的文化特權是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應當遵循的原則,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同時,跨文化管理還需要創造跨文化溝通的條件和渠道。擁有一種文化,既是擁有一種特權(任何人不得剝奪的天賦人權),同時也是一種局限(行為或觀念被束縛在這種特定文化形態中)。文化本質上是既要維護自己的個性,又要擴展自己的視野。文化需要保護又需要交流。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尊重各種文化平等特權的基礎上,化解文化沖突,增進文化交流。具體做法是:⑴入鄉隨俗。雖然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己文化傳統的特權,但為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減少文化沖突,進入一個新的文化圈的人首先必須尊重本土文化;⑵賓至如歸。對于來自其他文化圈的人,盡管他們會尊重本土的文化,但本土文化還是應當具有包容外來文化的心胸,使外來成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顯然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入鄉隨俗與賓至如歸是同一個錢幣的正反面,二者不可分割;⑶創新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企業、或各種非政府組織中,跨文化的交流和管理必然導致新的組織文化的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圈的形成包容了所有進入該文化圈的所有舊的文化傳統,它們不再有主賓之分。最后,跨文化管理需要面對實際存在的文化沖突。如何解決文化沖突?實際上,文化本無根本沖突。因為人類本性是相近的,只是文化的形態不同。人與人之間根本沖突是利益沖突。利益沖突的關鍵是利益的兩極分化,而利益兩極分化的根源是資源和財富的資本化。由于資源和財富的資本化,所以一些人因為有錢而更有錢,另一些人則因為沒錢而更沒錢。因此,解決文化沖突的關鍵是努力化解利益矛盾和沖突,即化解各種以文化沖突為名義的利益沖突。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的根本在于順應自然。自然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類社會的“馬太效應”則是損不足以添有余。正如老子所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24因此,化解利益沖突的根本途徑就是去馬太效應和資源、財富的非資本化。內容提要:全球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可以為解決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無為而治”是道家的管理學的核心,“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妄為。無為不僅是道家的觀念,同樣也是古今中外智者賢人的普遍觀念。在跨文化管理中運用無為的智慧,首先要樹立求同存異,回歸自然的觀念;其次,跨文化管理需要做到維護每一個人的文化特權,同時創造跨文化溝通的條件和渠道;最后,跨文化管理中解決文化沖突的關鍵是努力化解各種以文化沖突為名義的利益沖突。關鍵詞:道家,無為而治,跨文化管理GovernmentbyInactionandCross-culturalManagementWeiliangQianAbstract:Economicalglobalizationinevitablyleadstotheculturalexchangeandcross-culturalmanagement.ThewisdomofTaosim,governmentbyinaction,mayprovideanewwayincop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andconflictsincross-culturalmanagement.GovernmentbyinactionisthecoreofmanagementtheoryofTaoism.Inactionistodonothingagainstnature.Itisnoton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染色布料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分析報告
- 2025年中國金屬包裝容器漆項目投資計劃書
- 金絲牛肉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某公司述職報告
- HPPO法生產環氧丙烷的工藝初步設計說明書項目可行性報告中文摘要
- 2025年中國油墨催干劑項目商業計劃書
- 中國聚脲屋面涂料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分析報告
- 2025年金融審計創新報告:人工智能算法在審計中的應用與風險控制
- 2025年互聯網+政務服務在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方面的實踐報告
- 工業互聯網平臺微服務架構性能測試報告2025:微服務架構下的數據一致性保障
- 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實踐研究
- 《歷史淵源武夷巖茶》課件
- 農村電商運營與實踐考核試卷
- 危廢管理知識培訓課件
- AEO供應鏈與貿易安全
- 2025年湖南省湘能農電聯合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耐腐蝕預制混凝土樁》
- 2025年國家電投集團江蘇電力限公司招聘79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JJG(陜) 006-2019 車用甲醇燃料加注機
- DB37T 5189-2021 機械式停車庫技術規程
- 【政治】嚴于律己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