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市一等獎_第1頁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市一等獎_第2頁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市一等獎_第3頁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市一等獎_第4頁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市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8《季氏將伐顓臾》教案教學目的:1、學習和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能夠歸納出“是、疾、止、見、過”五個詞語的義項;了解兩個句式:“無乃……與”“何以……為”。2、了解孔子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主張禮治,即以德服人的觀點和加強教化的政治主張。3、學習孔子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教學難點: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辯駁藝術。教學方法:綜合運用誦讀法,問答式教學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教具準備:課堂教學輔助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積累文言實詞、掌握文言句式、熟讀課文教學內容和過程:一、導入新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同學們還記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嗎(《論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同樣是出自《論語》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將伐顓臾》(板書文題)。二、引導學生回顧孔子及《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崇禮反法,提倡仁義忠恕,以德治國。教育上,開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論語》是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所以它是語錄體,凡20篇,為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三、簡介背景《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四、教師范讀,感知大意。五、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1、教師板書自讀要求:①掃清語音和句讀障礙。②辯析句式,注意語氣。③積累“是、疾、見、過、止”和“無乃……與”“何以……為”。2、學生自讀、討論、提出問題,教師隨問隨答。3、教師精講,點拔,集中解疑。句讀: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實詞:季路見于孔子無乃爾是過與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古今異義: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詞類活用: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特殊句式:(1)倒裝: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無乃是爾過與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而謀動干戈于邦內(2)省略: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3)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詞“這”)是誰之過與(是,指示代詞“這”)(4)固定結構: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何以伐為(何以……為)成語:既來之,則安之分崩離析禍起蕭墻六、布置作業進一步熟讀課文,并理解課文。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辯駁藝術。教學內容與過程:一、 導入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點評。二、深入理解課文,領略孔子的思想及辯駁藝術。文章一共寫了孔子與冉有的三次對話。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將伐顓臾。1、提問:冉有和孔子對這件事的態度有什么不同你認為最能體現冉有真實態度的是哪一句明確:冉有贊成,孔子反對。“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冉有心里其實是贊成季氏討伐顓臾的,甚至是參與了季氏的軍事謀劃。“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含糊其辭,故意輕描淡寫,說明他心虛。“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自我辯解,推卸責任2、提問:孔子為什么反對季氏討伐顓臾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認為他的理由成立嗎明確: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反對①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不可伐討伐②顓臾在魯國境內不必伐論據充分理由③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無權伐3、提問:對冉有的辯解及推卸責任,孔子持什么看法他的依據是什么明確:“爾言過矣”“是誰之過與”兩個“過”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態度: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引用:“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抓住要害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主戰,家臣有責,不可袖手旁觀。)形象說理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猛獸為患,玉毀匣中,當人為所致。季氏放肆胡為,冉有、季路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引用和運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盡責。4、孔子反對季氏討伐顓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句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學生齊讀第5段)明確: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文中“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就是他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5、提問:這幾句話的關鍵詞語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關鍵詞語“均”“和”“安”“修文德”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6、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明確:“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表明冉有之“憂”只是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國之本。7、提問: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真正的“憂”是什么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的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為成語“禍起蕭墻”,喻內部發生爭斗并產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三、課文小結:本篇記錄孔子與弟子的三次對話,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駁,表明了孔子反對戰爭,堅持禮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張。四、拓展訓練。提供下列材料給學生,教師適當解釋其中難懂的詞句,讓學生拿課文和材料比較閱讀,從而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投影:材料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材料1:注釋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抱,環繞。[譯文]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材料2:注釋道:引導。格:親近歸附之義。[譯文]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要求結合課文比較,進一步明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學生討論、發言。明確:課文和兩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