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_第1頁
《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_第2頁
《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_第3頁
《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_第4頁
《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論語解讀1海洋調查實習報告心得篇一:海洋調查與觀測實習學院:海洋學院專業:海洋科學姓名:學號:實習報告年7月6日一、前言海洋調查是用各種儀器、儀表對海洋中的表征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貌學、氣象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特征要素進行觀測和研究的科學。海洋調查的基本目的是運用各種方法和方式了解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由于海洋中發生的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綜合性的海洋調查應該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洋氣象觀測、海洋化學要素的測定、海洋地質調查、海洋生物調查等方面。它的具體任務是:探索海洋各水文現象的特性,研究它們的變化規律,闡明產生這些現象及引起它們變化的原因,為航海安全保證、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海洋環境保護和科學研究提供資料。海洋調查與觀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本次實習的目的和任務是將課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要求學生掌握常規觀測項目的觀測方法、儀器使用;了解新型觀測儀器的原理和應用進展。磨練意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適應海上(或者近岸)的觀測生活。二、實習時間和地點時間:XX年7月1日—7月5日

【題解】本篇取“里仁為美”句中的“里仁”兩字為篇名。上篇重點談“禮”,本篇重點談“仁”,“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仁”是“禮”的內核。本篇也是《論語》全書的重點篇目,較為集中地記載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門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談“仁”,涵蓋以下內容:仁者對待環境﹑苦樂﹑是非﹑志向﹑富貴﹑過錯的態度及方法,強調對“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對待真理﹑利益﹑禮讓﹑忠恕﹑孝道﹑惡衣﹑惡食以及言行﹑舉止等一系列行為規范的要求。海洋調查實習報告心得【題解】本篇取“里仁為美”句中的“里2【原文】

4·1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注釋】⑴里——這里可以看為動詞。居住也。⑵處——上聲,音杵,chǔ,居住也。⑶知——《論語》的“智”字都如此寫。這一段話,究竟孔子是單純地指“擇居”而言呢,還是泛指,“擇鄰”、“擇業”、“擇友”等等都包括在內呢?我們已經不敢肯定。《孟子·公孫丑上》云:“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便是指擇業。因此譯文于“仁”字僅照字面翻譯,不實指為仁人。【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原文】

4·1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3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袄锶蕿槊馈薄H绻贿x取有仁愛風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個明智的人。“孟母三遷擇鄰里”的故事,就說的是孟子母親為小孟子選擇環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選擇溫柔敦厚有仁者之風的人作鄰居。推而廣之,交朋友也應該選擇道德學業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隨時向朋友學習,見賢思齊?!窘庾x】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4【原文】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貧困。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為自身修養的需要。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為方法去運用。【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實行仁德便心安,不實行仁德心便不安];聰明人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薄驹摹?·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5【解讀】本章談“不仁者”和“仁者”處世的區別。

“不仁者”,應屬于“小人”,“鄙夫”,卑賤之人。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艱難的環境里,也不能長處快樂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態、性格決定。從心理學角度講,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鬃印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只有仁者才具有樂山而又寧靜的品德。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意思是非寧靜者無以“處約”,也無以“處樂”。因其浮躁,即便是與他們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害怕失去,便不擇手段,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狀態。克服這種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應用什么藥方呢?用“仁”。你不論是仁者也罷,智者也罷,均需用“仁”。盡管仁者或智者對“仁”的態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為道德本體論,作為一種發自于內心的修養,智者是把仁作為一種道德方法論,作為一種方法運用于各個方面,盡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仁”作為行為規范?!窘庾x】本章談“不仁者”和“仁者”處世的區別。6“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從正面肯定角度談。一反一正,對“不仁者”既有批評規勸,又從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誨人不倦”精神的體現?!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7【原文】

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薄咀⑨尅竣盼ㄈ收吣芎萌?,能惡人——《后漢書·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蔽艺J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正可說明這句。【譯文】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喜愛某人,厭惡某人。”【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8【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門道德修養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對人評判的標準。具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個能判斷是非的人,絕不是好好先生﹑“鄉愿”一類,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諾諾的人,“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孔子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歡人,能公開的討厭人。同樣的意思,孔子又換了一個角度去強調:“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贝蠹叶颊f他好的時候,要做調查研究,都說他壞的時候,也要調查研究,最恰當的標準應該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篇》)”,“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引楊伯峻注)。

【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9【原文】

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咀⑨尅竣倨垼喝绻?,假如。②惡(è):壞?!咀g文】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原文】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咀⑨尅竣倨?0【解讀】本章談積善和積惡。

“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爸居诘溃瑩诘拢烙谌?,游于藝?!比艘恍南蛏?,惡便會減少,善積則惡消,所以說:“茍志于仁矣,無惡矣?!薄窘庾x】本章談積善和積惡。11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⑴,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⑵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⑶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注釋】⑴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富與貴”可以說“得之”,“貧與賤”卻不是人人想“得之”的。這里也講“不以其道得之”,“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譯文只就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詮釋,這里為什么也講“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經意處,我們不必再在這上面做文章了。⑵惡乎——惡音烏,wū,何處?!皭汉酢眳u“于何處”,譯文意譯為“怎樣”。⑶違——離開,和公冶長篇第五的“棄而違之”的“違”同義。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12【譯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薄咀g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13【解讀】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問題,是哲學的問題,孔子將其對財富地位的追求確定為人的本性,表明他對財富問題的基本看法。他又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財富只要能追求,即使為人執鞭駕車,他也會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貢,也是一個恪守忠信而又善經營的高手,孔子贊揚子貢說:“億(臆)則屢中?!鳖A測經營行情時,常常猜中,頻頻得手,直至結駟連騎,富甲一方。這與后世的漢儒以及程朱理學的觀點頗不一致,他們認為人應該“損欲”,“禁欲”,進而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盡去其私而全德”。人不應該有私欲,這與孔子的財富觀相去頗遠,孔子主張有私欲,求富貴,贊同“學而優則仕”,但他卻不贊成私欲無限制的膨脹?!芭R財勿茍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即君子“臨財取之有道”。同理,“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薄窘庾x】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14

富貴與貧賤所欲所惡,取與不取,得與不得,以什么為標準呢?以“仁”為標準,須臾不得離仁?!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匆忙流離之間都不能離開“仁”,“仁”在這里表現的含義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富貴,想一想別人是否也富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討厭貧賤,想一想別人是否也討厭貧賤。這就是文中的“仁”,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仁”。“仁道”的含義在這里從積極方面看,表現為“己欲立即立人,己欲達即達人”,從消極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對富貴而言,后者對貧賤而言,“立人”也罷,“施人”也罷,以“仁”、“道”為衡量標準,“仁”、“道”的標準,具體為“立人”、“達人”、“施于人”,但還應有一個更具體的標準,這標準便是“時中”、“用中”,恰當而已,從一個更低的角度看,便是“不損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富貴與貧賤所欲所惡,取與不取,得與不得,以什么為標準呢?以15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⑴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⑶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注釋】⑴尚——動詞,超過之意。⑵矣——這個“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頓。⑶蓋——副詞,大概之意?!咀g文】孔子說:“我不曾見到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愛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這樣人還是有的,我不曾見到罷了。”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⑴之;16【解讀】本章談“仁之易”。

“好仁者”和“惡不仁者”理解較難,表面看,可以理解為“好仁德的人討厭不仁德的人”,這是主謂結構作“未見”的賓語,是兩個人。實際上應該將“好仁者”和“惡不仁者”看成并列結構,作“未見”的賓語,是一個人,并列結構與后文恰好相接,構成雙起雙承式的結構關系,層次清楚。“好仁者”和“惡不仁者”,講的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禮記?表記》記載孔子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仁德發自于內心,無私無欲而好仁?!盁o畏而惡不仁者”,“無畏”也是由“無欲”而來,“無欲則剛”,“剛”則“無畏”。因此我們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是一個仁者的兩個方面,前者無欲于內,后者無畏于外,兩者又內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無以尚之”,意思是“內心好仁德的人,沒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薄昂萌收摺睙o話可說,“無以尚之”,無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為最高標準。【解讀】本章談“仁之易”。17“無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東西不施加在我的頭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好仁者”是責己,責己則嚴,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是責人,責人則寬,僅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種消極的寬恕之道。不論是對自己做到“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還是做到“無畏而惡不仁者”,對求“仁”者來說,都有難易兩個方面的問題。說求“仁”之難,難于上青天,孔門弟子三千,孔子只稱贊了顏回一個人,也僅僅是“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仁”許之。“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敝钦呖芍翁煜?,仁者可辭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實行仁德卻是難而又難的事。說求“仁”之易,因為“仁”發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豹q如孟子所說,“為長者折枝(撓癢癢,或做按摩),非不能也,不為也,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不能也”?!坝心芤蝗沼闷淞τ谌室雍??”圣人發出折枝之感嘆!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而是不用力去做,“不為也”?!盁o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18

孔子又說:“我還沒有見到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人”,也說的是行“仁”之易。說其容易,是指“仁”可以從生活瑣事些微細小處入手。說其不容易,求“仁”須日積月累,毫不懈怠,幾十年如一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又的確不容易。

文中三次出現“未見”一短語,第一次未見。未見好仁者以仁責己,惡不仁者以恕責人。第二次“未見”。未見責己恕人以求仁而力不足者。第三次“未之見”,是對前兩次“未見”內容的總結。反復申說“前者呼,后者應”,“往來而不絕”,行文章法整嚴;圣人浩嘆求仁之艱難??鬃佑终f:“我還沒有見到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人”,也說的19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⑴矣?!薄咀⑨尅竣湃省叭恕??!逗鬂h書·吳佑傳》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卻又改作“仁”,不可為據)?!咀g文】孔子說:“[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什么樣的錯誤就是由什么樣的人犯的。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式的人了?!?.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⑴矣。”【注20【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

“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鬃诱f:“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彼^“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窘庾x】21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咀g文】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晨得22【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

“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彼^“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窘庾x】23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薄咀⑨尅竣賽u: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咀g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注24【解讀】本章談“憂道不憂貧”。

“志于道”與“華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絕對對立的。不是說“士人”或“知識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爛爛,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而應該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币幻孀觥爸居诘馈钡淖非蠊し颍贿呌植荒軐庫o自守,追求華貴與富麗。這種修道不專,用心不一,巧言論道,心有旁鶩的人,不能與之相謀而成大事。孔子對子路的贊揚也說明了這一觀點,“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保ā蹲雍逼罚┮馑际谴┲婆f的衣袍,和穿著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解讀】25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比⑵。”【注釋】⑴適,莫——這兩字講法很多,有的解為“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的解為“敵對與羨慕”,“無適(讀為敵)無莫(讀為慕)”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我則用朱熹《集注》的說法。⑵比——去聲,bì,挨著,靠攏,為鄰。從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來,孔子“無必無固”(9.4),通權達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唯義是從,叫做“圣之時”,或者可以做這章的解釋。【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干,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26

【解讀】本章孔子談靈活性。前人對這一段文字,重視程度頗不夠充分,“義”是孔子對事物評判的又一重要標準,一條標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边@是一條以仁德為主線的標準,表現其為原則性。另外一條則是“義”?!傲x”則表現其為靈活性,也就是天下沒有絕對的正確,沒有絕對的錯誤,“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边@是孔子的相對論觀。以“義”為標準,什么叫“義”,“義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謂義(韓愈《原道》)”。這是孔子哲學中兩條極有意義的標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孔子運用得十分貼切而自然,以后許多章節中多有涉及?!窘庾x】27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⑴;君子懷刑⑵,小人懷惠?!薄咀⑨尅竣磐痢绻鉃樘锿?,亦通。⑵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罰的“刑”作“?”,從刀井,后來都寫作“刑”了。這“刑”字應該解釋為法度?!咀g文】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⑴;君子懷刑⑵,小人懷惠28【解讀】本章談君子小人在“德”“刑”“土”“惠”方面的區別?!熬印币话阒赣械抡撸靶∪恕币话阒笩o德者,許多人將“君子”理解為貴族階級,“小人”則理解為下層勞動人民,此說不妥。“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有德與無德。有位無德者,哪怕地位再顯赫也是小人。有德無位者,哪怕“簞食瓢飲居陋巷”,“疏食飲水”,地位再低,也是賢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小人”對舉的句子時,注意不機械絕對化去理解?!熬討训?,小人懷土”。是說君子的道德修養要求,不是說君子不念鄉土,不思故里。只是說君子“仁以為己任”,“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遠,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會專心一味的去買宅置田,營造安樂窩。君子對形而下的東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說完全摒棄,恰當時中而已?!熬討研?,小人懷惠”是同樣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君子追求道義,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說君子必須遠“利”,而不要“利”,只是說“義”“利”應結合,取“利”以“義”,“利”必須符合“義”。【解讀】294.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注釋】⑴放——舊讀上聲,音仿,fǎng,依據。【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薄咀⑨尅竣欧拧f讀30【解讀】本章孔子談人應該以義為中心,不應該以利為中心。一切以利為中心的行動,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說:“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絕利,而是對“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與貴,“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薄墩摵?問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損人而有益?!比缛簟胺庞诶小?,超過“妨人”“損人”的界線,那就一定多怨。【解讀】31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⑴?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⑵?”【注釋】⑴何有——這是春秋時代的常用語,在這里是“有何困難”的意思。黃式三《論語后案》、劉寶楠《論語正義》都說:“何有,不難之詞?!雹迫缍Y何——依孔子的意見,國家的禮儀必有其“以禮讓為國”的本質,它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如果舍棄它的內容,徒拘守那些儀節上的形式,孔子說,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咀g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⑴?不能以禮讓為國,如32【解讀】本章談以禮治國。禮作為一種社會準則有多重意義:一是確認等級界限。二是協調等級關系,它既強調等級,又協調等級。三是法的補充。它和法有著相通之處,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強制性,禮則屬于道德范疇,它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法律條文無法包括和窮盡的。關于禮的重要性,《禮記?曲禮》闡述較詳,而文字也淺顯,抄錄如下: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控制)節退讓以明禮。”以禮治國,治國則易,何難之有,不以禮治國,治國則難,禮多何益?!窘庾x】33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注釋】⑴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經作“公卽立”可以為證?!咀g文】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34【解讀】本章談憂立不憂位,憂知人,不憂“不己知”。本章兩句話。第一句談“位”?!拔弧?,即職位,地位,或身份。筆者認為,“位”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賦予的某一種職務職稱或身份;另一種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地位常常是有德業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統一為最好;若不能統一,先進德修業,確立內在的地位,然后再尋找,確定外在的地位。關于對“位”的追求,應該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不應該先外后內,棲棲遑遑而顯出浮躁。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币馑际遣粨膭e人不給你外在的社會地位,而應擔憂內在地位的確立。也就是有與外在社會地位相符的德業本領,否則,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稱。真正的“位”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边@就是大丈夫之“位”。【解讀】35

第二句談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币粋€人做到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聰明的人,達到這種境界非常不容易。據《荀子?子道篇》記載,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貢、顏淵三個弟子提問:“知(智)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弊迂暣穑骸爸咧恕!鳖仠Y答:“知者自知?!笨鬃诱f子路“可謂士矣?!闭f子貢“可謂士君子矣。”贊揚顏淵“可謂明君子矣。”可見“使人知己”、“知人”、“自知”是智者的三重境界。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使人知己”,第二重境界是“知人”,最高的境界是“自知”。按荀子記載孔子的觀點,“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僅僅是智者的第一重境界,意思是不怕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該努力“使人知己”,達到“士”的標準。第二句談的是“知己”?!爸苏咧?,自知者明?!币粋€人36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贫岩?。”【注釋】⑴貫——貫穿、統貫。阮元《揅經室集》有〈一貫說〉,認為《論語》的“貫”字都是“行”、“事”的意義,未必可信。⑵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則是“恕”的積極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話,便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譯文】孔子說:“參呀!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痹诱f:“是?!笨鬃幼叱鋈ヒ院?,別的學生便問曾子道:“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⑴之?!痹釉唬骸拔?。”子37【解讀】本章曾子談“一以貫之”之道,為“忠”為“恕”。這一章頗有點舊小說創作的懸念法,給人感覺撲朔迷離。這是孔子經常用到的模糊教學法,修養高的悟其深,修養低的悟其淺。孔子點名問曾子,曾子悟性極高,“吾道一以貫之”,這一個“一”當指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吾道”之“道”,也即“仁”,曾子的確心領神會,應口而答。曾子所理解的“道”或“一”,乃“仁”,然而曾子又恐其他弟子不懂,便以“忠”“恕”二字回答,由孔子之道“一”,變為曾子口中之道“二”,似有篡改之嫌,實則是曾子以淺釋深,以“二”釋“一”?!爸摇薄八 币彩强鬃尤实赖膬梢?,“忠”表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表現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忠必知中,知恕必知外(《大戴禮記?小辨》)?!薄爸小迸c“外”對舉,“中”對“內”而言,行“仁”必得先為“忠”,盡心竭力為忠,“忠為體”?!八 睂ν饨尤舜锒?,推己及人為恕,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恕為用”。由內及外,由忠而恕,“恕”不離“忠”,言“恕”則含“忠”,忠恕乃仁之兩翼,曾子深得孔子要義精微,故以忠恕二字,釋“吾道”之“一貫”,也足見曾子能深入而淺出。【解讀】本章曾子談“一以貫之”之道,為“忠”為“恕”。384.16子曰:“君子⑴喻于義,小人⑴喻于利?!薄咀⑨尅竣啪?、小人——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明明求仁義??植荒芑裾?,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敝荒芸醋鬟@一語的漢代經師的注解,不必過信。【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16子曰:“君子⑴喻于義,小人⑴喻于利?!薄咀⑨尅竣啪?9本章談“義”與“利”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大國,一向重農抑商,重農輕商,認為商人重利輕義。我國商業發展緩慢,探其深層次原因,恐怕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偏頗不無關系,長期將“義”與“利”絕對對立。“君子喻于義”,并不是不要利,“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里仁篇》“以義為利?!保ā洞髮W》)“利者,義之和也?!保ā兑?乾?文言》)君子之取利,要符合“道義”?!靶∪擞饔诶保瑒t是不要義,謀其利而不計其義,“以利為利。”(《大學》)關于“義”、“利”的關系,孔子再傳弟子荀子在《大略篇》有一段話,言之甚切:“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币馑际羌幢銏蛩催@樣的圣君也不能“去民之好利”,桀紂那樣的暴君也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強調“義利兩有”,“利者義之和”,義利和諧統一,不偏不倚,合中正之道。做到“居利思義,”(《左傳》)“見得思義,”(《季氏篇》)“以義為利”。(《大學》)我們應完整的把握孔子的義利觀,不必將“義”“利”對立。

本章談“義”與“利”相輔相成的關系。40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注釋】①齊:看齊。

②內自省(xǐng):內心里自己反?。ㄓ袥]有和他一樣的毛?。J。悍词?,檢查。【譯文】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咀⑨尅俊?1【解讀】本章也包含老師的定義,賢者即師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里的“師”有兩個含義:一是正面的師,正面的榜樣;二是反面之資,反面的榜樣。不一定三個人中,一定都是正面的老師,他不善的地方,我自行反省而改變。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一致,可以參互理解。【解讀】424.18子曰:“事父母幾⑴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⑵,勞⑶而不怨?!薄咀⑨尅竣艓住铰?,音機,jī,輕微,婉轉。⑵違——觸忤,冒犯。⑶勞——憂愁。說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咀g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18子曰:“事父母幾⑴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⑵,勞⑶而43【解讀】本章孔子談孝子如何對待有過錯父母的方法。后人批評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責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實不對,儒家,強調其孝,因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國之本。”但絕不強調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保ā盾髯印罚└改赣羞^錯,微諫,慢慢說服,說服不了,仍然恭敬不違。有事,晚輩代其勞,有酒食長輩先吃,并且做到“勞而不怨”。儒家文化對長輩的勸諫講究的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溫柔敦厚,不要求急風暴雨似的勸諫方式。清儒將其編入《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备改搁L輩有過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反復勸諫,悲泣相隨,責罰無怨?!窘庾x】44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注釋】①遠游:遠離家鄉去求學。古人的“游”有游學的意思?!咀g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薄咀⑨尅俊咀g文45【解讀】本章談父母健在遠出游學的原則性及靈活性。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孔子一貫的思維方法。一,“父母在,不遠游”,遠游不孝,這是原則性,二,如果遠游,必定有一定的去處,并報告行程,以免父母掛念。這是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符合孔子一貫的中庸思想??鬃硬⒎遣恢鲝堖h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薄耙晕臅眩杂演o仁。”從交友角度講,需遠游,“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矣?!薄熬討训?,小人懷土?!倍颊f的是不必懷念故鄉,眷念舊土,從安土重遷角度講遠游??鬃拥倪h游觀內涵十分豐富,游學,從政,寄情山水,遁隱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遠游的內容,這些并不妨礙為孝的原則性?!窘庾x】464.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⑴。”【語譯】孔子說:“如果在父母死后的三年內,不改變父親的思想主張,就可算是孝了?!?.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⑴。”【語譯】47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薄咀g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48

【解讀】本章描繪了孝子對父母年齡的心情,喜憂參半,一邊喜其年高壽長,一邊憂其壽高日短,既喜且憂,惟妙惟肖,十分傳神?!窘庾x】49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⑴躬之不逮⑵也?!薄咀⑨尅竣艕u——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可恥的意思。⑵逮——音代,dài,及,趕上。【譯文】孔子說:“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⑴躬之不逮⑵也。”【注釋】50【解讀】本章“言”“行”首先必須一致?!把浴迸c“行”的關系,“言”必須是能落實到“行”的言,不是“輕諾寡信”,“輕諾”則是大言而無行者,“寡信”即言輕而行少,言不信,行不果,不齒于人,非君子所為。故季布重然諾,子路無宿諾?!白勇吩谟兴勚茨苁┬袝r,唯恐又有所聞。”擔心的也是:“聞道而不能行,恥躬之不逮也。”(《公冶長篇》)“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言”“行”一致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

【解讀】514.23子曰:“以約⑴失之者鮮矣?!薄咀⑨尅竣偶s——《論語》的“約”字不外兩個意義:(甲)窮困,(乙)約束。至于節儉的意義,雖然已見于《荀子》,卻未必適用于這里。【譯文】孔子說:“因為對自己節制、約束而犯過失的,這種事情總不會多。”4.23子曰:“以約⑴失之者鮮矣?!薄咀⑨尅竣偶s——《論語52【解讀】本章談儉約。約,儉約,其含義有六:一、禮儀之約儉?!俄n非子?解老》:“禮繁者,實心衰也。”《顏氏家訓?治家》:“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二、道德之約儉。《周易?否?象》:“君子以儉德辟(同避)難?!比?、情欲之約儉?!盾髯?富國》:“天下害生縱欲。”又《正名》:“欲雖不去,求可節也?!辈弧翱v”而“節”,則約儉矣。四、文辭之約儉。《文心雕龍?宗經》:“《春秋》辨理,一字見義。”又《征圣》:“簡言以達旨?!蔽?、生活之約儉??鬃语埵枋筹嬎哦碇?,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兜赖陆洝罚骸拔矣腥龑?,持而保之,二曰儉,儉故能廣。”王弼注:“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绷恍?、稅之約儉。《孟子?梁惠王》:“省刑罰,薄稅斂?!敝T如此類,莫不以約儉少失。(引自吳林伯《論語發微》)【解讀】本章談儉約。534.24子曰:“君子欲訥⑴于言而敏于行⑵?!薄咀⑨尅竣旁G——讀

[nè],語言遲鈍。⑵訥于言敏于行——造句和學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一樣,所以譯文加“謹慎”兩字,同時也把“行”字譯為“工作”。【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24子曰:“君子欲訥⑴于言而敏于行⑵?!薄咀⑨尅竣旁G—54【解讀】本章繼續談“言”與“行”有關系。關于言與行的關系,孔子已經說了三則:①“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②“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雹邸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三句話,粗略一讀,意思大致差不多,實際上細加揣摩,意思迥然有異:①句說的是言與行的先后關系,②句說的是言行一致的關系,③句談的是言與行的快慢速度問題,言與行的速度有敏言而敏行,有訥言而緩行,有訥言而敏行。顯然,孔子贊同“訥于言而敏于行”,少說多做?!窘庾x】本章繼續談“言”與“行”有關系。55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⑴。”【注釋】⑴德不孤必有鄰——《易·系辭上》說:“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庇帧陡伞の难浴氛f:“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都可以作為“德不孤”的解釋?!咀g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伙伴?!?.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⑴。”【注釋】⑴德不孤必有鄰56【解讀】本章談“德”與鄰的關系。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講究慎獨,慎獨擴而大之,即便與鄰里相處也須修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薄坝械履擞腥?。”這一則告訴人們修德從對鄰里開始做起,“德不孤,必有鄰。”“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解讀】本章談“德”與鄰的關系。574.26子游曰:“事君數⑴,斯辱矣;朋友數⑴,斯疏矣?!薄咀⑨尅竣艛怠羲罚瑂huò,密,屢屢。這里依上下文意譯為“煩瑣”。顏淵篇第十二說:“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币舱沁@個意思?!咀g文】子游說:“對待君主過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于煩瑣,就會反被疏遠。”4.26子游曰:“事君數⑴,斯辱矣;朋友數⑴,斯疏矣。”【58【解讀】本章子游談人際交往的距離。審美有布洛的距離說,看花,要霧里看花,客觀事物之間與主觀審美者要有一段距離,唯其有距離,方顯其美麗,距離產生美。同樣的道理,侍奉君主,交往朋友,也該有一段距離。對待君主過于親近煩瑣,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分親昵而不保持距離,也會遭受疏遠。人與物之間保持距離,是審美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是關系和諧的需要。中國的距離說,比英國布洛的距離說,可要早許多年,我們諸多美學家從國外搬來審美距離說,殊不知中國早有人際關系距離說,關系距離說在理論上的貢獻應大于審美距離說;而且,人際關系距離說,應用到美學距離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外,保持距離,君臣之間要做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能則止?!迸笥阎g要做到:“忠告而善導之,不能則止?!保ā额仠Y篇》)頻繁交往,過分親昵,一定會遭受疏遠或羞辱,“君子相交淡如水,小人相交濃如油?!薄窘庾x】本章子游談人際交往的距離。59《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課件60論語解讀——里仁篇第四論語解讀61海洋調查實習報告心得篇一:海洋調查與觀測實習學院:海洋學院專業:海洋科學姓名:學號:實習報告年7月6日一、前言海洋調查是用各種儀器、儀表對海洋中的表征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貌學、氣象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特征要素進行觀測和研究的科學。海洋調查的基本目的是運用各種方法和方式了解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由于海洋中發生的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綜合性的海洋調查應該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洋氣象觀測、海洋化學要素的測定、海洋地質調查、海洋生物調查等方面。它的具體任務是:探索海洋各水文現象的特性,研究它們的變化規律,闡明產生這些現象及引起它們變化的原因,為航海安全保證、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海洋環境保護和科學研究提供資料。海洋調查與觀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本次實習的目的和任務是將課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要求學生掌握常規觀測項目的觀測方法、儀器使用;了解新型觀測儀器的原理和應用進展。磨練意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適應海上(或者近岸)的觀測生活。二、實習時間和地點時間:XX年7月1日—7月5日

【題解】本篇取“里仁為美”句中的“里仁”兩字為篇名。上篇重點談“禮”,本篇重點談“仁”,“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仁”是“禮”的內核。本篇也是《論語》全書的重點篇目,較為集中地記載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叭省笔强鬃訉W說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門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談“仁”,涵蓋以下內容:仁者對待環境﹑苦樂﹑是非﹑志向﹑富貴﹑過錯的態度及方法,強調對“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對待真理﹑利益﹑禮讓﹑忠恕﹑孝道﹑惡衣﹑惡食以及言行﹑舉止等一系列行為規范的要求。海洋調查實習報告心得【題解】本篇取“里仁為美”句中的“里62【原文】

4·1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注釋】⑴里——這里可以看為動詞。居住也。⑵處——上聲,音杵,chǔ,居住也。⑶知——《論語》的“智”字都如此寫。這一段話,究竟孔子是單純地指“擇居”而言呢,還是泛指,“擇鄰”、“擇業”、“擇友”等等都包括在內呢?我們已經不敢肯定?!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鬃釉唬锶蕿槊?。擇不處仁,焉得智?’”便是指擇業。因此譯文于“仁”字僅照字面翻譯,不實指為仁人?!咀g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原文】

4·1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63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里仁為美”。如果不選取有仁愛風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個明智的人。“孟母三遷擇鄰里”的故事,就說的是孟子母親為小孟子選擇環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選擇溫柔敦厚有仁者之風的人作鄰居。推而廣之,交朋友也應該選擇道德學業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隨時向朋友學習,見賢思齊?!窘庾x】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64【原文】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貧困。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為自身修養的需要。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為方法去運用。【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實行仁德便心安,不實行仁德心便不安];聰明人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薄驹摹?·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65【解讀】本章談“不仁者”和“仁者”處世的區別。

“不仁者”,應屬于“小人”,“鄙夫”,卑賤之人。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艱難的環境里,也不能長處快樂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態、性格決定。從心理學角度講,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鬃印爸邩匪收邩飞剑邉樱收哽o?!敝挥腥收卟啪哂袠飞蕉謱庫o的品德。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币馑际欠菍庫o者無以“處約”,也無以“處樂”。因其浮躁,即便是與他們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害怕失去,便不擇手段,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狀態。克服這種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應用什么藥方呢?用“仁”。你不論是仁者也罷,智者也罷,均需用“仁”。盡管仁者或智者對“仁”的態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為道德本體論,作為一種發自于內心的修養,智者是把仁作為一種道德方法論,作為一種方法運用于各個方面,盡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仁”作為行為規范?!窘庾x】本章談“不仁者”和“仁者”處世的區別。66“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從正面肯定角度談。一反一正,對“不仁者”既有批評規勸,又從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誨人不倦”精神的體現?!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67【原文】

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注釋】⑴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后漢書·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蔽艺J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正可說明這句。【譯文】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喜愛某人,厭惡某人。”【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68【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門道德修養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對人評判的標準。具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個能判斷是非的人,絕不是好好先生﹑“鄉愿”一類,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諾諾的人,“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孔子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歡人,能公開的討厭人。同樣的意思,孔子又換了一個角度去強調:“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贝蠹叶颊f他好的時候,要做調查研究,都說他壞的時候,也要調查研究,最恰當的標準應該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篇》)”,“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引楊伯峻注)。

【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69【原文】

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咀⑨尅竣倨垼喝绻偃?。②惡(è):壞?!咀g文】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薄驹摹?·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注釋】①茍70【解讀】本章談積善和積惡。

“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人一心向善,惡便會減少,善積則惡消,所以說:“茍志于仁矣,無惡矣?!薄窘庾x】本章談積善和積惡。71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⑴,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⑵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⑶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咀⑨尅竣咆毰c賤……不以其道得之——“富與貴”可以說“得之”,“貧與賤”卻不是人人想“得之”的。這里也講“不以其道得之”,“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譯文只就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詮釋,這里為什么也講“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經意處,我們不必再在這上面做文章了。⑵惡乎——惡音烏,wū,何處。“惡乎”卽“于何處”,譯文意譯為“怎樣”。⑶違——離開,和公冶長篇第五的“棄而違之”的“違”同義。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72【譯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薄咀g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73【解讀】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問題,是哲學的問題,孔子將其對財富地位的追求確定為人的本性,表明他對財富問題的基本看法。他又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必敻恢灰茏非?,即使為人執鞭駕車,他也會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貢,也是一個恪守忠信而又善經營的高手,孔子贊揚子貢說:“億(臆)則屢中?!鳖A測經營行情時,常常猜中,頻頻得手,直至結駟連騎,富甲一方。這與后世的漢儒以及程朱理學的觀點頗不一致,他們認為人應該“損欲”,“禁欲”,進而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盡去其私而全德”。人不應該有私欲,這與孔子的財富觀相去頗遠,孔子主張有私欲,求富貴,贊同“學而優則仕”,但他卻不贊成私欲無限制的膨脹?!芭R財勿茍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即君子“臨財取之有道”。同理,“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薄窘庾x】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74

富貴與貧賤所欲所惡,取與不取,得與不得,以什么為標準呢?以“仁”為標準,須臾不得離仁?!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匆忙流離之間都不能離開“仁”,“仁”在這里表現的含義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富貴,想一想別人是否也富貴了?!凹核挥?,勿施于人?!弊约河憛捸氋v,想一想別人是否也討厭貧賤。這就是文中的“仁”,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仁”?!叭实馈钡暮x在這里從積極方面看,表現為“己欲立即立人,己欲達即達人”,從消極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對富貴而言,后者對貧賤而言,“立人”也罷,“施人”也罷,以“仁”、“道”為衡量標準,“仁”、“道”的標準,具體為“立人”、“達人”、“施于人”,但還應有一個更具體的標準,這標準便是“時中”、“用中”,恰當而已,從一個更低的角度看,便是“不損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富貴與貧賤所欲所惡,取與不取,得與不得,以什么為標準呢?以75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⑴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⑶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薄咀⑨尅竣派小獎釉~,超過之意。⑵矣——這個“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頓。⑶蓋——副詞,大概之意。【譯文】孔子說:“我不曾見到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愛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這樣人還是有的,我不曾見到罷了。”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⑴之;76【解讀】本章談“仁之易”。

“好仁者”和“惡不仁者”理解較難,表面看,可以理解為“好仁德的人討厭不仁德的人”,這是主謂結構作“未見”的賓語,是兩個人。實際上應該將“好仁者”和“惡不仁者”看成并列結構,作“未見”的賓語,是一個人,并列結構與后文恰好相接,構成雙起雙承式的結構關系,層次清楚?!昂萌收摺焙汀皭翰蝗收摺保v的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禮記?表記》記載孔子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仁德發自于內心,無私無欲而好仁?!盁o畏而惡不仁者”,“無畏”也是由“無欲”而來,“無欲則剛”,“剛”則“無畏”。因此我們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是一個仁者的兩個方面,前者無欲于內,后者無畏于外,兩者又內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無以尚之”,意思是“內心好仁德的人,沒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無話可說,“無以尚之”,無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為最高標準。【解讀】本章談“仁之易”。77“無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東西不施加在我的頭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薄昂萌收摺笔秦熂?,責己則嚴,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是責人,責人則寬,僅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種消極的寬恕之道。不論是對自己做到“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還是做到“無畏而惡不仁者”,對求“仁”者來說,都有難易兩個方面的問題。說求“仁”之難,難于上青天,孔門弟子三千,孔子只稱贊了顏回一個人,也僅僅是“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仁”許之?!疤煜聡铱删?,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敝钦呖芍翁煜?,仁者可辭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實行仁德卻是難而又難的事。說求“仁”之易,因為“仁”發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猶如孟子所說,“為長者折枝(撓癢癢,或做按摩),非不能也,不為也,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不能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圣人發出折枝之感嘆!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而是不用力去做,“不為也”。“無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78

孔子又說:“我還沒有見到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人”,也說的是行“仁”之易。說其容易,是指“仁”可以從生活瑣事些微細小處入手。說其不容易,求“仁”須日積月累,毫不懈怠,幾十年如一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又的確不容易。

文中三次出現“未見”一短語,第一次未見。未見好仁者以仁責己,惡不仁者以恕責人。第二次“未見”。未見責己恕人以求仁而力不足者。第三次“未之見”,是對前兩次“未見”內容的總結。反復申說“前者呼,后者應”,“往來而不絕”,行文章法整嚴;圣人浩嘆求仁之艱難。孔子又說:“我還沒有見到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人”,也說的79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⑴矣?!薄咀⑨尅竣湃省叭恕??!逗鬂h書·吳佑傳》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卻又改作“仁”,不可為據)?!咀g文】孔子說:“[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什么樣的錯誤就是由什么樣的人犯的。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式的人了。”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⑴矣?!薄咀?0【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

“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鬃诱f:“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彼^“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窘庾x】81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咀g文】孔子說:“早晨得82【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

“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鬃诱f:“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彼^“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窘庾x】83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注釋】①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咀g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注84【解讀】本章談“憂道不憂貧”。

“志于道”與“華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絕對對立的。不是說“士人”或“知識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爛爛,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而應該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邊又不能寧靜自守,追求華貴與富麗。這種修道不專,用心不一,巧言論道,心有旁鶩的人,不能與之相謀而成大事。孔子對子路的贊揚也說明了這一觀點,“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保ā蹲雍逼罚┮馑际谴┲婆f的衣袍,和穿著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解讀】85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比⑵?!薄咀⑨尅竣胚m,莫——這兩字講法很多,有的解為“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的解為“敵對與羨慕”,“無適(讀為敵)無莫(讀為慕)”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我則用朱熹《集注》的說法。⑵比——去聲,bì,挨著,靠攏,為鄰。從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來,孔子“無必無固”(9.4),通權達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唯義是從,叫做“圣之時”,或者可以做這章的解釋?!咀g文】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干,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86

【解讀】本章孔子談靈活性。前人對這一段文字,重視程度頗不夠充分,“義”是孔子對事物評判的又一重要標準,一條標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边@是一條以仁德為主線的標準,表現其為原則性。另外一條則是“義”。“義”則表現其為靈活性,也就是天下沒有絕對的正確,沒有絕對的錯誤,“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是孔子的相對論觀。以“義”為標準,什么叫“義”,“義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謂義(韓愈《原道》)”。這是孔子哲學中兩條極有意義的標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孔子運用得十分貼切而自然,以后許多章節中多有涉及?!窘庾x】87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⑴;君子懷刑⑵,小人懷惠。”【注釋】⑴土——如果解為田土,亦通。⑵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罰的“刑”作“?”,從刀井,后來都寫作“刑”了。這“刑”字應該解釋為法度?!咀g文】孔子說:“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⑴;君子懷刑⑵,小人懷惠88【解讀】本章談君子小人在“德”“刑”“土”“惠”方面的區別。“君子”一般指有德者,“小人”一般指無德者,許多人將“君子”理解為貴族階級,“小人”則理解為下層勞動人民,此說不妥?!熬印焙汀靶∪恕钡膮^別在于有德與無德。有位無德者,哪怕地位再顯赫也是小人。有德無位者,哪怕“簞食瓢飲居陋巷”,“疏食飲水”,地位再低,也是賢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小人”對舉的句子時,注意不機械絕對化去理解?!熬討训?,小人懷土”。是說君子的道德修養要求,不是說君子不念鄉土,不思故里。只是說君子“仁以為己任”,“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遠,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會專心一味的去買宅置田,營造安樂窩。君子對形而下的東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說完全摒棄,恰當時中而已?!熬討研?,小人懷惠”是同樣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君子追求道義,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說君子必須遠“利”,而不要“利”,只是說“義”“利”應結合,取“利”以“義”,“利”必須符合“義”。【解讀】894.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薄咀⑨尅竣欧拧f讀上聲,音仿,fǎng,依據。【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薄咀⑨尅竣欧拧f讀90【解讀】本章孔子談人應該以義為中心,不應該以利為中心。一切以利為中心的行動,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說:“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絕利,而是對“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與貴,“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薄墩摵?問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損人而有益?!比缛簟胺庞诶小?,超過“妨人”“損人”的界線,那就一定多怨?!窘庾x】91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⑴?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⑵?”【注釋】⑴何有——這是春秋時代的常用語,在這里是“有何困難”的意思。黃式三《論語后案》、劉寶楠《論語正義》都說:“何有,不難之詞。”⑵如禮何——依孔子的意見,國家的禮儀必有其“以禮讓為國”的本質,它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如果舍棄它的內容,徒拘守那些儀節上的形式,孔子說,是沒有什么作用的?!咀g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⑴?不能以禮讓為國,如92【解讀】本章談以禮治國。禮作為一種社會準則有多重意義:一是確認等級界限。二是協調等級關系,它既強調等級,又協調等級。三是法的補充。它和法有著相通之處,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強制性,禮則屬于道德范疇,它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法律條文無法包括和窮盡的。關于禮的重要性,《禮記?曲禮》闡述較詳,而文字也淺顯,抄錄如下: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控制)節退讓以明禮?!币远Y治國,治國則易,何難之有,不以禮治國,治國則難,禮多何益。【解讀】93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咀⑨尅竣呕妓粤ⅰ傲ⅰ焙汀拔弧惫磐ㄓ?,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洞呵铩坊腹辍肮珔u位”,石經作“公卽立”可以為證?!咀g文】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94【解讀】本章談憂立不憂位,憂知人,不憂“不己知”。本章兩句話。第一句談“位”。“位”,即職位,地位,或身份。筆者認為,“位”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賦予的某一種職務職稱或身份;另一種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地位常常是有德業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統一為最好;若不能統一,先進德修業,確立內在的地位,然后再尋找,確定外在的地位。關于對“位”的追求,應該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不應該先外后內,棲棲遑遑而顯出浮躁。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給你外在的社會地位,而應擔憂內在地位的確立。也就是有與外在社會地位相符的德業本領,否則,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稱。真正的“位”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就是大丈夫之“位”?!窘庾x】95

第二句談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币粋€人做到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聰明的人,達到這種境界非常不容易。據《荀子?子道篇》記載,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貢、顏淵三個弟子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