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457-2024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_第1頁
DB44-T 2457-2024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_第2頁
DB44-T 2457-2024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_第3頁
DB44-T 2457-2024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_第4頁
DB44-T 2457-2024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CS

1344 DB44/T

of

目 次

................................................................................

.................................................................................

IV

...............................................................................

.....................................................................

.........................................................................

...............................................................................

......................................................................

....................................................................

......................................................................

......................................................................

.......................................................................

......................................................................

......................................................................

.................................................................

......................................................................

......................................................................

......................................................................

....................................................................

..................................................................

..................................................................

...................................................................

10

........................................................................

11.....................................................................

11

.................................................................

11

.................................................................

11

..........................................................

13.....................................................................

13.....................................................................

13

...............................................................

14

...............................................................

19

........................................................

20.....................................................................

20.....................................................................

20.....................................................................

22

................................................................ 2210

.......................................................................... 23..................................................................... 23................................................................. 23............................................................... 24

....................................................... 2511

............................................................ 25..................................................................... 25................................................................. 25

....................................................... 2712

...................................................................... 27..................................................................... 27..................................................................... 27

......................................... 29

................................................ 32

.................................................... 33

.................................................... 34

.............................................. 43

.................................................. 44

....................................... 45

...................................................... 47

.......................................................... 48

........................................... 60

............................................. 66

................................................ 75

前言

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鐵科院(深圳)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歐鷗、蔡建斯、張雨晨、劉志方、劉國超、李柯含、龐小朝、陳永光、劉勇、耿雪峰、馬強、費建波、

引言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規范

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的過

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溝谷或坡面流動的過程或現象。

縫,如:斷層活動或過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區域性地面開裂。

宏觀跡象變化趨勢加密單位時間內數據上報次數。

a)

b)

c)

d)

e)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工作應由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或責任單位委托具備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單位

監測單位應在監測工作實施前編制自動化監測方案。監測方案應經專家論證通過后方可組織實施。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有重大變更時,監測方案應及時進行相應調整并經專家重新論證通過后實施。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宜根據災害類型、地質環境、巖土體與建(構)筑物變形特征以及監測目

a)

b)

a)

b)

c)

d)

e)

f)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收集的資料應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環境、災害發生與影響范圍、致災原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現場踏勘,應復核收集的相關信息與現狀的關系和符合程度,確定監測工

監測單位應采用安全、穩定、可靠的預警平臺,開展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處理、分析

監測單位應根據地質災害監測工程特征,建立預警模型或預置預警閾值,及時發布監測信息并

當判定監測對象已處于穩定狀態并經會商確認后,經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或責任單位批準,可降

應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穩定狀態及危害程度等因素綜合確定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等級,按表

采用。

監測實施過程中,若隱患點穩定狀態或發育程度發生變化,自動化監測等級宜按地質災害隱患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方案應綜合考慮地質環境條件、災害類型、規模、特點、影響因素、形成

應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特點及其與周邊環境的位置關系,合理確定監測等級、監測網

應綜合分析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穩定狀態、發展趨勢和現場條件,確定合理的監測預警閾

為避免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數據失真引起誤判,宜在關鍵點位選取適當的自動化監測點同步進

監測方案應在搜集、分析已有地質環境條件、周邊環境條件、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等資

監測方案應包括前言、項目概況、編制依據、工作部署、技術要求、組織機構與保障措施、預

當一個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項目存在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時,監測方案應細化每個隱患點的監

等相關要求執監測等級建(構)筑物變形表中符號●表示應測;△表示宜測;建(構)筑物變形包括沉降、傾斜和裂縫。

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應在收集監測區域及其影響范圍的地下水開采利用和地下水位監測、人類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應根據地質災害類型或其防治工程特點、影響因素、周邊環境等因素確定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內容及其相應測項的監測數據應能實時反映地質災害時空演化規律。監測

崩塌監測對象應包括崩塌致災體或其防治工程結構、降雨、地下水、周邊建(構)筑物及周邊

崩塌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應力與應變、影響因素和其他監測等。崩塌應測測項與宜測測項應

滑坡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應力與應變、影響因素和其他監測等。滑坡應測測項或宜測測項應

應力與應變

泥石流監測對象應包括泥石流致災體或其防治工程結構、物源體(崩塌體、滑坡體、松散巖土

泥石流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降雨量、土壤含水率、泥位、地聲、微震、次聲和其他監測等。

當泥石流固體物質來源于滑坡、崩塌巖土體時,應將滑坡體、崩塌體納入監測對象;當泥石流

地面塌陷監測對象應包括地面塌陷致災體、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建(構)筑物及周邊環境

地面塌陷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影響因素和其他監測等。地面塌陷應測測項和宜測測項應根據

地面沉降監測對象應包括地面沉降致災體、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建(構)筑物及周邊環境

地面沉降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影響因素和其他監測等。地面沉降監測應測測項和宜測測項應

地裂縫監測對象應包括地裂縫致災體、地下水、地表水、降雨、氣溫、建(構)筑物及周邊環

地裂縫監測內容應包括變形、影響因素和其他監測等。地裂縫監測應測測項和宜測測項應根據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網布置包括監測剖面布置和監測點位布置。監測網布置應遵循統籌兼顧、

監測剖面和點位應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類型、發育特征、防治工程結構布置、施測條件等因素進

應根據地質災害類型、群體性、次生復活性、防治工程施工可能引發、加劇等因素確定監測剖

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隱患,監測剖面布置范圍應包括變形工程的地質災害,監測剖面范圍應覆蓋防治工程結構布置范圍。

a)

b)

c)

a)

30

b)

40

c)

50

d)

e)

縱向、橫向剖面一般應沿地質災害隱患區域左、中、右和上、中、下均衡布置對變形異常、

監測點位布置包括平面點位布置和豎向點位布置。平面點位原則上應布置在縱、橫剖面相交點

點位應沿監測孔布置,最深監測點位穿越致災體底部應不小于

防治工程支擋結構關鍵部位應布置監測點;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建(構)筑物分布密集等區域

<1

滑坡監測剖面穿越滑帶、關鍵滑體、阻滑段、邊界裂縫、剪出口等變形破壞關鍵部位處,應布

泥石流監測應在測線上的物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布置雨量計和泥位監測剖面,在主溝彎曲段

地面塌陷監測應在測線上的塌陷量較大位置、塌陷區邊緣、受塌陷影響的建(構)筑物分布區等關鍵部位布置監測點。在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區域,應在地面塌陷影響邊界以外一定范圍布置監測點。

地面沉降監測應在測線上的沉降量較大位置、沉降區邊緣、受沉降影響的重要建(構)筑物分

50

地裂縫監測應在測線上沿裂縫兩側、或上下盤布置監測點。

a)

b)

c)

d)

e)

f)

a)

15

50

b)

km15

15

24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

安裝簡易;易操作;精度較高;不易受地形通視條件限制,植被遮擋、人地表位移監測安裝簡易;易操作;直觀,無量程限

c)

d)

e)

f)

kmg)

h)

i)

對于需要接收空天信號或通過公網進行通訊才能工作的設備,監測點位布置應優先滿足通訊

監測設備安裝前,應做好支墩基礎、立桿、支架等安裝設備的載體,并確保載體安全、穩固。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類型根據監測內容不同一般劃分為變形監測、應力與應變監測、影響因素

安裝簡易;易操作;精度較高;受通視條件影響;功耗較大;受數據處理條件限制;用于自動化監測尚需進一安裝復雜;量程有限;精度較高;可

主要用于災害早期識別;不受地面條件限制;但受衛星運行周期、成像條件和數據處理條件限制;不能自動化安裝復雜;精度較高;可測量不同深度的土壓力;易保護;監測設備安裝安裝復雜;精度較高;可測量不同深度的滑坡推力;易保護;監測設備安安裝復雜;精度較高;可測量不同位置的應力;監測設備安裝受防治工程

a)

b)

c)

d)

RS422/A

e)

f)

g)

h)

對采用地埋件安裝立桿的監測設備,應采用鋼筋混凝土基礎,上端為地腳螺栓螺紋,下端為

監測設備應按監測方案要求安裝在指定位置的已建墩基、立桿、掛板、已有建(構)筑物之a)

mm

mm

b)

90

mm

c)

mm

mmd)

釘固定。

采用已有建(構)筑物墻面、梁、柱安裝監測設備,墻面和梁、柱可安裝的表面面積應不小

mm

監測設備應具備有效、可靠的安全保護措施,埋設于地下傳感器和地表監測設備的外接連接

對需要采取避雷措施的監測設備和支架,其基礎施工時應預先埋入接地電極。監測設備防雷

保證鉆孔直徑不小于

50

mm

a)

b)

c)

mm

a)

b)

傾角計和傾角加速計安裝方式分為水平安裝和垂直安裝,應根據不同的監測場景選擇合適的

a)

深層水平位移固定式測斜儀和陣列式位移計應采用鉆孔埋設測斜管的形式,鉆孔深度應穿過

90

mm

mm

45

mm60

60

b)

90

mm

mm

mm75

mm

c)

a)

b)

c)

20

30

a)

b)

a)

b)

a)

b)

錨索應力計應在錨索張拉鎖定時同步安裝,嚴格控制好應力計受力面平整光滑且垂直錨索軸

a)

應變計主要用于致災體應變的監測。對防治工程或承災體難以采用鋼筋應力計或錨索應力計b)

c)

d)

a)

b)

mm40

c)

a)

孔隙水壓力計一般用于監測承壓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壓力;當監測深度范圍存在多個承壓含水b)

c)

孔隙水壓力監測鉆孔深度一般應進入承壓含水層

;當監測深度范圍存在多個承壓含水層

d)

20

e)

a)

b)

a)

b)

mm

mmc)

d)

30

6%

溫度傳感器與其它測項傳感器合二為一連體安裝,或采用帶有同步測量溫度的其

a)

b)

20

15

c)

d)

a)

Hz

Hz

Hz

b)

a)

Hzb)

c)

a)

Hz

b)

c)

a)

b)

a)

大型以及人機不易通達地區的緩慢變形和雷達反射波穩定的地質災害的監測,不適合小規模b)

CRRCS)

GB-InSARa)

b)

根據實際地形靈活選擇監測點和雷達主機俯仰角,一般地基雷達站應布置在距離監測目標不

c)

a)

b)

a)

b)

對所有外接連接線(電源線、數據線)進行檢查,特別注意電源線正負極連接是否正確,必

數據量,并檢查分析測試數據的合理性,如監測數據不合理引起誤報,應依次檢查傳感器、供電電源、

信息送達調試。包括預警信息發出測試、現場聲光預警遠程喚醒測試、采集頻率動態調整測

應對照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方案,及時檢查監測設備技術參數符合性、安裝位置及安裝方式

態質量評價指標不合格的監測設備應及時更換。設備動態質量評價指標計算方法可參考附錄

對于自身保護要求較高或位于房前屋后、公路旁、農用地等易受人為活動直接影響的監測點

各監測設備供應商應根據監測設備、配件等材料耗損特性,預留相應配件,確保損壞件能及

對出現數據異常的監測設備,須在發現異常后

24

小時內響應,并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排除異

/3

/2

min

min

/5

min

/1

/6

/3

/0.5

/5

min

/3

/6

/1

/5

min

裂縫計應每季度檢查出線口,避免灰塵堵塞影響鋼絲繩收放;檢査鋼絲繩繃緊程度,對過松

對具備電量自動量測功能的設備,應定期觀察設備電池電量;無電量自動量測功能的設備,應每月人工檢查。對電量不足的設備,應及時進行充電或更換電池。

DTU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預警平臺中的數據應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監測工作的基礎數據,包括監測備獲取的監測數據;第三類是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置的警情數據。

預警平臺采集的監測數據應完整、規范,監測數據應包含數據的屬性字符串、數據的數值、數

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可根據需要定期進行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

監測設備運行維護信息數據應及時錄入預警平臺;傳感器等監測設備獲取的監測數據應由預警平臺自

傳感器等監測設備的數據采集頻率應不小于上報頻率。預警等級劃分原則詳見本文件第

10

/1

/6

/4

min

min

/5

min

/3

/6

/1

/5

min

/5

/1

/2

/5

min

/5

/1

/3

/5

min

11

13

/6

/6

/3

min

min

/5

min

/1

/6

min

min

/5

min

/3

/1

/1

/5

min

14

/3

/1

min

min

/5

min

/5

/3

/1

/1

/5

min

/7

/5

/3

/2

/5

min

/7

/3

/1

/2

/3

/6h

/3h

/30min

/5min

/5

/12h

/6h

/5min

/7

/1d

/12h

/5min

15

a)

b)

c)

d)

e)

f)

監測數據應確保其內容完整性、結構正確性和時效性。預警平臺宜具有監測設備實時動態質量

監測數據傳輸方式選取應與監測系統通信網絡結構相適配,既要考慮監測現場建設通信網絡的

監測數據處理應由預警平臺數據處理模塊自動完成。監測數據分析應由具備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預警平臺應對監測數據異常、缺失、噪音等現象進行剔除、插補和降噪處理。在排除崩塌、滑

預警平臺應在監測數據處理完成后及時利用預警平臺中設置的數據分析模型對監測對象的物理

預警平臺的數據分析模型可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法、灰色預測法、神經網絡模型、支持向量機等方法預測變形、應力與應變的發展趨勢;可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卡爾曼濾波、

預警平臺宜對監測設備的在線狀態、在線率、監測數據的完整性、粗差比、采樣間隔、時效性

監測單位宜加強成功預警案例的監測數據分析。對長期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每年汛期結束后宜加強對歷史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認真研判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及其與地質環境要素的耦合關10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預警應通過監測數據分析、宏觀現象觀測和區域氣象預警等因素綜合研

宏觀現象觀測結果應及時通過移動端、PC

端等網絡通道上傳至預警平臺的管理中心,管理中

預警等級1.00.81.00.7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很大是指在短時間內發生大規模地質災害的概率很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是指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大規模地質災害的概率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較大是指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大規模

16

測項指標、宏觀現象等因素選擇關鍵指標和臨災前兆跡象作為判據。

a)

b)

c)

對監測等級為一級的地質災害隱患,宜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類型、規模、成因、地質環境條件、

監測方案編制單位提出的預警閾值應經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或責任單位組織專家論證認可后實

預警平臺應具有監測數據分析計算模型模塊,數據分析計算模型宜包括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法、灰色預測法、神經網絡模型、卡爾曼濾波、支持向量機等幾種常用的分析計算方法。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單位應按照上報頻率要求準時地將監測信息上報地質災害主管部門或責

24

變形的監測。11

a)

b)

c)

d)

e)

f)

a)

b)

c)

d)

e)

a)

b)

c)

d)

e)

網絡系統應能實現地質災害監測單位及相關人員與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單位及相關人員、上級

a)

b)

c)

d)

e)

f)

g)

h)

i)

j)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72

DL/T

a)

b)

c)

d)

e)

a)

b)

c)

備、輔助設施和服務器進行巡檢,巡檢應每月

12

監測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應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負責,監測單位應對監測質量負責。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工作過程中和完成后,應按照信息反饋頻率要求及時編制并提交監測階

InSAR、地基雷達、三維激光掃描、低空數字航空攝影等監測手段,其相應的監測

監測階段性報告應根據監測數據變化特征作出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分析與判斷,并就下一階段

監測階段性報告編制頻率應根據地質災害類型、特征和發展趨勢等綜合確定,一般采用日報、報告,宜以圖表為主文字為輔的方式編制和提交報告;對周報、月報和竣工總結報告,應按本文件第

形時程曲線和變形速率曲線外,還應包括整個監測區域的累計變形等值線和變形速率等值線。流流經和繼變形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變形跡上無裂縫發,其、植被沒有的變逆向和平緩巖層,層狀塊體本表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特征認定和分級標準》粵自然資函〔

45

表逕流流經繼續

無裂縫發展坡體后緣壁上可見擦痕或有明顯位壁上無擦痕明顯本表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特征認定和分級標準》粵自然資函〔

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輕微充填改www.已部分充填造,bzfxw坑壁成漏斗狀;坑底地面較平.com或稍密,呈塑至有地表水匯集入滲,有時見水有地下水流道,接近或達到休止狀態的塌當環境條件變時本表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特征認定和分級標準》粵自然資函〔

發育程度評估區位于泥石流沖淤范圍內的溝中和溝口,中上游主溝和主要支溝縱坡大,松散物源豐富,有堵塞評估區位于泥石流沖淤范圍內的溝上方兩側或距溝口較遠的堆積區中下部,中上游主溝和主要支溝縱評估區位于泥石流沖淤范圍外歷史最高泥位以上的溝上方兩側高處和距溝口較遠的堆積區邊部,中上

下降明顯;地面沉降趨勢明程活動明顯;或地下水下降較明區域有一定厚度軟土層分地面大型工活動本表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特征認定和分級標準》粵自然資函〔

縫已有特征明顯本表來源《廣東省地質災害特征認定和分級標準》粵自然資函〔

15°

15°25°15°25°25°

□河道

萬元;

8mm/min4mm/min16mm/min(0.2mm

2.雙星四頻以上

MEMS

且上傳間隔不低于

情況下,接收機正常-20

指標不低于

小時

50/100//200/500cm0.1%F·S

1mg

30°0.1°

0.6

0.5mm0.01°2cm/30°

15°0.2mm/0.01°

0.5m

個傳感器配置

0.1%F·S

0.1%2.5psiPSIA

平方英寸1lb/in

0.1kPa

1.6kPa

0.1%F·S

D.13

0.5V/g5×10

10m(X,Y)5m(Z)0.025%0.1%F·S0.5με/F0.1%F·S

-3dB

配件(輔材)

征共

張照片)施工前施工中www.b施工中完工后

安裝日期

填表日期

由于設備故障、網絡斷線等原因導致系統無法接收到設備的狀態信息由于設備的部分傳感器件異常、電源異常、傳輸組件異常等導致的設

設備在線狀態分為在線、

在線率指設備實際數據上傳的次數統計時段內應表中五類設備指常用傳感器設備,其他專用設備參

數據完整性指上傳的數據應包含關鍵采集數據項、采集時間等關鍵字段。數

粗差占比指由拉依達準則剔除的粗差個數監測數據總數,粗差指絕對值大

采樣間隔指相鄰兩次接收數據的時間間隔,不同設時效性指數據入庫時間與誤報次數由預警反饋的結

??DS

??QC

(??DR

??DT

??QR

??QI

??QT

??WN)QCQIQT表示各二級指標評分值參見表[0.9,1][0.80.9)質量評定為良;值在區間[0.60.8),設備動態質量評定為合格;值小于0.6,設備動態質量評定為不合格。

字段名稱備注數據類型長度精度主鍵外鍵不可為空MONITORPOINTNAME名稱NVARCHAR220√地質災害隱患點編碼√√√√√√√√√

CGCS2000

I.1.1規定了監測點基礎信息表包含的監測點編號、監測點名稱、地質災害隱患點編碼、經度、

字段名稱備注數據類型長度精度主鍵外鍵不可為空√√√√√建設單位建設單位聯系人姓名建設單位聯系人電話監測點平面布設圖√

GB/T

10114-2003

字段名稱備注數據類型長度精度主鍵外鍵不可為空√√√(

)√

I.1.3規定了二維碼記錄表主要包含的監測設備ID、二維碼類型、二維碼編號、二維碼圖片地址

字段名稱備注數據類型長度精度主鍵外鍵不可為空

36√√14√NAME√√

36√√50√字段名稱字段名稱備注數據類型長度精度主鍵外鍵不可為空

36√√36√

36√

I.1.1

I.1.1

××××××××

字段名稱

I.2.1I.2.2

I.2.1I.2.2

”表示“可變長度非字符串”;“”表示“日期”,精確日期××××××××日;“

SN

CGCS2000

I.3.7規定了傳感器基礎信息表包含的傳感器編號、類型代碼、監測方式代碼、傳感器名稱等主

I.3.7

說明:表中,數據類型“”表示“固定長度字符”;“”表示“可變長度字符串”;”表示“可變長度非字符串”;“”表示“時間”,精確日期××××××××日;“

I.4.1規定了雨量數據表包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