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3 短詩五首課件_第1頁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3 短詩五首課件_第2頁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3 短詩五首課件_第3頁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3 短詩五首課件_第4頁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3 短詩五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部式的結構和熱烈洶涌的情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五首短詩,不同的是這些詩歌篇幅短小,卻精悍雋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思,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韻味吧。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第一課時第二課時九年級語文下冊3*

短詩五首第一課時第二課時九年級語文下冊3*短詩五首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重點)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難點)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通過詩歌觸摸時代的脈搏,獲得審美的愉悅。(素養)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月夜月夜知識備查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詩人、書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吳興(今湖州吳興區)人。早年留學日本,后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北平大學校長。五四運動時從事新文化運動,為《新青年》雜志編輯之一,發表過白話詩。主要作品有《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沈尹默(1883—1971),詩人、書法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沈尹默的《月夜》發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一號上。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生存環境正如詩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樣。本詩的發表極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它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新文學誕生的標志。背景資料知識備查沈尹默的《月夜》發表于1918年1月出整體感知

月夜

沈尹默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1.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節奏。整體感知月夜1.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節奏整體感知2.《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猛烈地吹刮著,月光明亮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滿美的意蘊。整體感知2.《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精讀細研1.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冬夜的“霜風”“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濃重、冷氣襲人,象征著“五四”前夕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下的中國蕭森的環境。精讀細研1.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這些意精讀細研2.“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是思想的并立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精讀細研2.“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我和合作探究

冬天的夜晚,寒霜濃重,明月高照。在這種蕭索的環境中,詩人面對“一株頂高的樹”,即更強勢的人或勢力,他也“并排立著”,決不“靠著”,反映了詩人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識的覺醒。1.怎樣理解《月夜》中詩人的情感?合作探究冬天的夜晚,寒霜濃重,明月高照。在這種蕭索的

探究一:“我”是一個身處五四運動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2.詩中的“我”是一個什么形象?合作探究

探究二:“我”不畏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強大的獨立自主意識,追求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過詩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探究一:“我”是一個身處五四運動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形概括主題課堂小結

詩人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表現了五四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強大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寫作特色意境簡潔、含蓄,語氣委婉,節奏舒緩。

四句詩的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簡練的白描手法充分地表現了寒風中卓然獨立的形象,傳神寫意,頗有韻致。整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著”,使詩歌語氣委婉,節奏舒緩自然,清新質樸,富于散文之美。寫作特色意境簡潔、含蓄,語氣委婉,節奏舒緩。四句詩的含義板書設計追求獨立自由霜風——吹(寒冷)月光——照(明朗)我、樹——并排立(思想獨立)性格獨立不倚堅強果敢月夜板書設計追求獨立自由霜風——吹(寒冷)性格獨立不倚月夜蕭紅墓畔口占蕭紅墓畔口占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翻譯家。原名戴夢歐,浙江杭縣(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詠個人的悒郁情懷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記憶》等作品講究音樂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朧,是現代詩派代表人物;后期詩作《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表現出反抗精神,情調趨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翻譯家。原名戴夢歐,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縣,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背景資料知識備查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背景資料知識備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她因病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這對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可是當時要埋葬蕭紅談何容易,戴望舒“他們多方設法,托日本《朝日新聞》的一位記者,弄到一張證明,幾個朋友,搞到一輛板車,自己拉著,走了六、七個小時,將蕭紅的遺體拉到了淺水灣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塊寫有‘蕭紅之墓’的木簽。”蕭紅生前是那樣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樣寂寞、凄楚。背景資料知識備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她因病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傳抗日而被日本憲兵投入監獄,受盡了折磨。出獄以后,原先在香港宣傳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經過黨組織的幫助,早已紛紛離港潛返內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過了很多年,詩人才得以前來憑吊蕭紅。知識備查背景資料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傳抗日而被日本憲兵投入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1944年11月20日mànpànmò1.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重音。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mànpànmò1.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從詩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來?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地點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從詩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來?1.從詩人的哪些行為可以體會到其對蕭紅的哀思?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時間之長距離之遠“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

“寂寞”既是詩人奔赴墓地時心境無比孤寂悲涼,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隱指蕭紅一生特別是晚期的境況,二者融而為一,構成全詩的基點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調。精讀細研1.從詩人的哪些行為可以體會到其對蕭紅的哀思?走六小時寂寞的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而且,還表示蕭紅長眠地下,已無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紅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潔、冷艷不群、堅忍不屈、執著奔放,以一束紅艷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對她的深情悼念,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贊美、欣賞與緬懷。說一說:第二句詩為什么不說“墓畔”而說“頭邊”?作者為什么要送給她一束“紅山茶”?精讀細研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精讀細研2.第三句詩中詩人在等待什么?“長夜漫漫”有什么含義?“我等待著”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現,民族解放斗爭取得勝利。“長夜漫漫”,寫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窒息的。精讀細研2.第三句詩中詩人在等待什么?“長夜漫漫”有什么含義精讀細研4.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①有傷悼之情,感傷蕭紅不幸被黑暗勢力和坎坷生活奪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嘆惋蕭紅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出更多的光和熱;③有羨慕之情,羨慕蕭紅已實現了永恒的超越,無須再在長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精讀細研4.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①有合作探究回顧全詩,詩歌描述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傷、寂寞。

探究二:面對險境的堅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懷念,莊嚴的哀思,對抗戰勝利的期盼。

探究四:鎮靜、堅守和自勉。合作探究回顧全詩,詩歌描述了詩人怎樣的心境?探究一:因悼

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懷念之情。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逝寫作特色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沉真摯。

開頭用“六小時”“長途”寫出了詩人不顧路途遙遠,孤身一人來到友人墓畔憑吊祭拜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亡友的悼念和緬懷之情。“一束紅山茶”使詩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達了對蕭紅由衷的贊美、欣賞與緬懷,也代表了蕭紅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著激情。寫作特色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沉真摯。開頭用“六小時”“長蕭紅墓畔口占我時間長路途遠等待著你臥聽閑話對友人的懷念人生的寂寞之感板書設計蕭紅墓畔口占我時間長你臥聽閑話對友人的懷念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短詩五首》中的前兩首,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首——《斷章》。

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為詩人只對這四句詩感到滿意,才將其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學習這首“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詩作。第二課時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短詩五首》中的前兩斷章斷章知識備查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現代詩人、翻譯家。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文學評論家、翻譯家。1929年開始寫詩,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著的《漢園集》出版。為“漢園三詩人”之一。曾是徐志摩的學生,被公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知識備查作者簡介卞之琳(1910—2000),現代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找準節奏,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有什么特點。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找準節奏,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有什么特

整體感知1.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請你找出來。

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的意象:“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整體感知1.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整體感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2.詩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合成了哪幾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又有什么聯系呢?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因“看風景”的動作產生聯系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因“裝飾”

產生聯系整體感知你站在橋2.詩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精讀細研3.怎樣理解詩中“人”與“風景”的關系?

“人”不僅是看風景的主體,有時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成為欣賞“風景”的客體。

“風景”有了“人”,“風景”才會有靈氣,才更生動。精讀細研3.怎樣理解詩中“人”與“風景”的關系?“精讀細研4.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對的,互相依存,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精讀細研4.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世間萬物本來合作探究《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生活啟示?

探究一:物與我、我與他、他與你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在被別人影響,也同樣影響著別人。

探究二:靜靜地看風景,靜靜地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風景,不也很快樂嗎?

探究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不必追問,無須深究,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為你眼中的風景,若能裝飾你的夢,也是我小小價值的體現。合作探究《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生活啟示?探究一:物與我

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之間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哲思。啟迪我們: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并不是絕對和孤立存在的。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之間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寫作特色語言清新平淡,意蘊含蓄深遠。

四行詩寫了四個十分平常卻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干的事物經過詩人的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反過來,你也可以裝飾別人的夢,可見宇宙萬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的。詩歌通過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闡釋了豐富的哲理。寫作特色語言清新平淡,意蘊含蓄深遠。四行詩寫了四個十分平板書設計斷章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你在看風景——人在看你明月裝飾你——你裝飾別人板書設計斷章互相依存你在看風景——人在看你風雨吟風雨吟蘆荻(1912—1994),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20世紀30年代即從事詩歌創作,與人合編《今日詩歌》《中國詩壇》《詩場》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馳驅集》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蘆荻(1912—1994),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2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本詩選自《蘆荻詩選》(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寫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一場暴風雨把整個世界變得天昏地暗。風雨中,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背景資料知識備查本詩選自《蘆荻詩選》(花城出版社19整體感知風雨吟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輕舵手的心,在大地風雨的海上。大聲朗讀詩歌,抓住關鍵詞描繪詩歌畫面。整體感知風雨吟大聲朗讀詩歌,抓住關鍵詞描繪詩歌畫面。“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整體感知說一說:透過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精讀細研1.多讀幾遍詩歌,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句,好在哪里。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蕩、不安定和被“風雨”裹挾著頗有氣勢地沖過來的動態,展示了一種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氣勢。精讀細研1.多讀幾遍詩歌,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句,好在哪里。風精讀細研說一說:這句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精讀細研說一說:這句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征著中國局勢的動蕩不安。精讀細研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比喻比喻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2.如何理解詩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輕舵手的心”?“年輕舵手的心”主要表現為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勇氣。詩中寫“我有年輕舵手的心”,表明了詩人不懼風雨的豪邁氣概。精讀細研2.如何理解詩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輕舵手的心”?“年輕舵手的合作探究結合全詩談談,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1)面對苦難的祖國,“我”雖缺乏經驗和閱歷,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做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表現了我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2)因沒有經驗,“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現了“我”對中國社會的前途和民族命運感到憂慮。合作探究結合全詩談談,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

詩人通過描繪在暴風驟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現了“我”愿做年輕舵手的決心,表達出戰勝風雨、一往無前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繪在暴風驟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寫作特色?意象突出。無論是第一節中的“風”“雨”的意象,還是第二節中的“海”“舟”的意象,還是后來出現的敢做“年輕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營造了立體的畫面,所以不論是風雨肆虐,還是大地被淹沒,還是“我”掌舵在風雨之中,都給人非常強烈的畫面沖擊感。寫作特色?意象突出。無論是第一節中的“風”“雨”的意寫作特色?立意向上。前兩節詩極力鋪排渲染,突出風雨肆虐下大地被毀滅的沉重景象,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我”沒有退縮,勇敢地站出來,擔負起“舵手”的責任,這是怎樣的一種勇氣和責任感呢?本詩雖短,但立意積極向上,帶給讀者鼓舞和力量。寫作特色?立意向上。前兩節詩極力鋪排渲染,突出風雨肆板書設計風雨吟暴風驟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風雨大地年輕舵手的心責任感使命感勇敢無畏板書設計風雨吟暴風驟雨郊原如海風雨大地年輕舵手責任感統一統一

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知識備查作者簡介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獲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1969年9月,聶魯達接受了智利共產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這次競選只是促成人民聯盟各黨派攜手合作的一種策略。當人民聯盟推舉S·阿連德·戈森斯為共同候選人后,聶魯達立即退出競選,支持阿連德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為此他寫下了《統一》。背景資料知識備查1969年9月,聶魯達接受了智利共

整體感知統一所有的葉/是這一片,所有的花/是這一朵,繁多/是個謊言。因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朗讀詩歌,邊讀邊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整體感知統一朗讀詩歌,邊讀邊體會作者是如何表整體感知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整體感知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精讀細研1.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葉,又寫到了花,然而葉、花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

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葉、花、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統一的。精讀細研1.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合作探究1.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

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葉都有著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為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合作探究1.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

詩人以樹葉、花朵、果實為意象,形象地闡明了現象與本質的道理,指出不要被眾多的表面現象迷惑,要認清事物的本質。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以樹葉、花朵、果實為意象,形象地闡明了現象與本質寫作特色語言淺顯,意蘊深刻。

全詩只有兩句話,第一句以“葉”“花”兩個意象來說明事物的統一性,第二句以“果實”“樹木”為意象,說明世界的統一性,語言淺白平實。第一句中“繁多是個謊言”以精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統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達了作者對統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與期待。寫作特色語言淺顯,意蘊深刻。全詩只有兩句話,第一句以統一葉一片花一朵果實無差異樹木是一棵大地是一朵花由表及里認清事物本質繁多是謊言本質(果)(因)板書設計統一葉一片果實無差異由表及里繁多是謊言本質(果)(因)板書設合作探究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1)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2)在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3)在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合作探究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學后感悟課堂小結

感悟一:如果時代是沉默的,我們應該站出來唱歌,大聲唱,因為我們是青年一代,我們有理想,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們希望喚醒更多的人,為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而奮斗。

感悟二:友情是冒著敵占區的封鎖,去墓畔憑吊;友情,是墓畔放下的一束花,寄托著哀思;友情,是六個小時的跋涉,只為看你一眼;友情,是你離去了,我還在獨自堅守理想,永不放棄。學后感悟課堂小結感悟一:如果時代是沉默的,我們應該站學后感悟課堂小結

感悟三:人們往往因年齡、身份、階級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為他們各不相同,以為他們生活在相互隔絕的世界里。而事實上,人們永遠因某些共同的東西而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時人們沒有意識到這種聯系而已。

感悟四:人生多風雨,世事多風波。當人生的風雨襲來,我們該如何面對?是倉皇逃避,還是像“我”一樣勇敢地迎上去,做勇敢的舵手,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自然是后者,兩軍交戰,勇者勝,只有勇敢迎上去,才能戰勝困難、挫折,收獲人生的彩虹。學后感悟課堂小結感悟三:人們往往因年齡、身份、階級以課堂檢測A.墓畔(pàn)

吟唱(yín)

寂寞長途B.舵手(duò) 繁多(fán) 長夜漫漫C.房舍(shě) 差異(chā) 臥聽海淘D.蘆荻(dí) 卞之琳(biàn)房舍如舟C【解析】C項中,“舍”應讀shè,“淘”應為“濤”。1.下列劃線字的注音或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A.墓畔(pàn)吟唱(yín)課堂檢測A.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B.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C.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D.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A【解析】A項中句子的正確朗讀節奏劃分應為“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2.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A.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A【解析】A項中句子課堂檢測A.《月夜》的前兩句運用環境描寫,通過霜風和月光,創設了一個恬靜優美的環境。B.《蕭紅墓畔口占》中的“紅山茶”既寄托了作者對蕭紅的懷念和哀思,也象征著蕭紅如山茶花般熱烈、燦爛的生命,傳達了詩人對蕭紅的贊美與激賞。C.《斷章》靜態地呈現了兩幅畫面:一幅是白天的景象,一幅是夜晚的景象。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D.《統一》中,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統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A3.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課堂檢測A.《月夜》的前兩句運用環境描寫,通過霜風和月光,創拓展閱讀拓展探究(1)小明在朗誦葉賽寧的《夜》時,遇到些困難,請你幫助解決。

1.學了本課后,學校打算開展“親近詩歌”讀書活動,請你參加。河水悄悄流入夢鄉,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夜鶯的歌聲沉寂了,長腳秧雞不再歡嚷……拓展閱讀拓展探究(1)小明在朗誦葉賽寧的《夜》時,遇到些困難

①請用“/”給下面的詩句標出兩處停頓。拓展探究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A.舒緩B.歡快C.激昂D.深沉A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②朗誦這詩節應用的語調是()①請用“/”給下面的詩句標出兩處停頓。拓展探究幽暗的松林拓展探究示例:每一縷晨光

都是噴薄而出的希望每一次努力都是獲得幸運的伏筆(2)請你依照示例,寫兩行小詩。拓展探究示例:每一縷晨光每一次努力(2)請你依照示例,寫兩行拓展探究2.閱讀《雨巷》,回答下面的問題。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拓展探究2.閱讀《雨巷》,回答下面的問題。撐著油紙傘,獨自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拓展探究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1.第一節中“彷徨”“悠長、悠長”有何表達效果?拓展探究“彷徨”是一個動詞,用動作來表現心理,寫出了女子郁悶愁苦的心理;“悠長、悠長”采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渲染了雨巷的寂寞幽深,烘托了詩人失落迷茫的心理,同時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內心感受,是景,也是情。1.第一節中“彷徨”“悠長、悠長”有何表達效果?拓展探究2.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拓展探究從全詩看,作者心中有著許多淡淡的思念、彷徨和哀愁,感覺到冷漠、凄清又惆悵,他把這種心緒寄托在了“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形象上,借這個形象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渴望。2.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拓展3.第二詩節中,詩人描述了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三個句子的順序能不能互換?為什么?拓展探究不能互換。從內容的層次上看,這三句由外在的表象到內在的情緒,逐層深入;從音韻上看,這首詩的每一詩節的第3、6句押韻,互換后,音韻不協調。3.第二詩節中,詩人描述了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樣的顏色/4.下列對《雨巷》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拓展探究A.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是受中國古代詩詞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4.下列對《雨巷》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拓展探究A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滿了迷惘和絕望。D.《雨巷》運用了復沓重唱手法,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強化了音樂效果,替新詩的章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拓展探究C.詩中借江南小巷的陰沉來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課下作業1.熟讀這五首詩,查閱白話新詩的資料,了解其文體特點。2.請仿照《月夜》這首詩,塑一個“我”,寫出當今時代的“月夜”。3.請仿照《風雨吟》寫一首《秋風吟》,注意設置動景和靜景。課下作業1.熟讀這五首詩,查閱白話新詩的資料,了解其文體特點示例:暖風微微的熏著,月光淡淡的籠著。我和一池荷花糾結著,卻無從下筆。課下作業2.請仿照《月夜》這首詩,塑一個“我”,寫出當今時代的“月夜”。示例:暖風微微的熏著,課下作業2.請仿照《月夜》這首詩,塑一示例:秋風吟

風拂過豐收的大地,

天藍得像一塊水晶。

大地如金色的波濤,

鳥兒飛過也會喳喳叫。

爸爸駕著手扶拖拉機,

突突突奔跑在田野小路上。課下作業3.請仿照《風雨吟》寫一首《秋風吟》,注意設置動景和靜景。示例:秋風吟課下作業3.請仿照《風雨吟》

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部式的結構和熱烈洶涌的情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五首短詩,不同的是這些詩歌篇幅短小,卻精悍雋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思,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韻味吧。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第一課時第二課時九年級語文下冊3*

短詩五首第一課時第二課時九年級語文下冊3*短詩五首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重點)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難點)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通過詩歌觸摸時代的脈搏,獲得審美的愉悅。(素養)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月夜月夜知識備查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詩人、書法家。原名君默,浙江吳興(今湖州吳興區)人。早年留學日本,后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北平大學校長。五四運動時從事新文化運動,為《新青年》雜志編輯之一,發表過白話詩。主要作品有《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沈尹默(1883—1971),詩人、書法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沈尹默的《月夜》發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一號上。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生存環境正如詩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樣。本詩的發表極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它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新文學誕生的標志。背景資料知識備查沈尹默的《月夜》發表于1918年1月出整體感知

月夜

沈尹默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1.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節奏。整體感知月夜1.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節奏整體感知2.《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猛烈地吹刮著,月光明亮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滿美的意蘊。整體感知2.《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精讀細研1.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冬夜的“霜風”“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濃重、冷氣襲人,象征著“五四”前夕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下的中國蕭森的環境。精讀細研1.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這些意精讀細研2.“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是思想的并立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精讀細研2.“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我和合作探究

冬天的夜晚,寒霜濃重,明月高照。在這種蕭索的環境中,詩人面對“一株頂高的樹”,即更強勢的人或勢力,他也“并排立著”,決不“靠著”,反映了詩人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識的覺醒。1.怎樣理解《月夜》中詩人的情感?合作探究冬天的夜晚,寒霜濃重,明月高照。在這種蕭索的

探究一:“我”是一個身處五四運動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2.詩中的“我”是一個什么形象?合作探究

探究二:“我”不畏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強大的獨立自主意識,追求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過詩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探究一:“我”是一個身處五四運動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形概括主題課堂小結

詩人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表現了五四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強大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寫作特色意境簡潔、含蓄,語氣委婉,節奏舒緩。

四句詩的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簡練的白描手法充分地表現了寒風中卓然獨立的形象,傳神寫意,頗有韻致。整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著”,使詩歌語氣委婉,節奏舒緩自然,清新質樸,富于散文之美。寫作特色意境簡潔、含蓄,語氣委婉,節奏舒緩。四句詩的含義板書設計追求獨立自由霜風——吹(寒冷)月光——照(明朗)我、樹——并排立(思想獨立)性格獨立不倚堅強果敢月夜板書設計追求獨立自由霜風——吹(寒冷)性格獨立不倚月夜蕭紅墓畔口占蕭紅墓畔口占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翻譯家。原名戴夢歐,浙江杭縣(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詠個人的悒郁情懷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記憶》等作品講究音樂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朧,是現代詩派代表人物;后期詩作《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表現出反抗精神,情調趨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翻譯家。原名戴夢歐,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縣,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背景資料知識備查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背景資料知識備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她因病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這對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可是當時要埋葬蕭紅談何容易,戴望舒“他們多方設法,托日本《朝日新聞》的一位記者,弄到一張證明,幾個朋友,搞到一輛板車,自己拉著,走了六、七個小時,將蕭紅的遺體拉到了淺水灣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塊寫有‘蕭紅之墓’的木簽。”蕭紅生前是那樣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樣寂寞、凄楚。背景資料知識備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她因病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傳抗日而被日本憲兵投入監獄,受盡了折磨。出獄以后,原先在香港宣傳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經過黨組織的幫助,早已紛紛離港潛返內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過了很多年,詩人才得以前來憑吊蕭紅。知識備查背景資料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傳抗日而被日本憲兵投入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1944年11月20日mànpànmò1.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重音。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mànpànmò1.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從詩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來?整體感知蕭紅墓畔口占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地點2.這首詩是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從詩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來?1.從詩人的哪些行為可以體會到其對蕭紅的哀思?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時間之長距離之遠“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

“寂寞”既是詩人奔赴墓地時心境無比孤寂悲涼,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隱指蕭紅一生特別是晚期的境況,二者融而為一,構成全詩的基點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調。精讀細研1.從詩人的哪些行為可以體會到其對蕭紅的哀思?走六小時寂寞的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而且,還表示蕭紅長眠地下,已無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紅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潔、冷艷不群、堅忍不屈、執著奔放,以一束紅艷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對她的深情悼念,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贊美、欣賞與緬懷。說一說:第二句詩為什么不說“墓畔”而說“頭邊”?作者為什么要送給她一束“紅山茶”?精讀細研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精讀細研2.第三句詩中詩人在等待什么?“長夜漫漫”有什么含義?“我等待著”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現,民族解放斗爭取得勝利。“長夜漫漫”,寫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窒息的。精讀細研2.第三句詩中詩人在等待什么?“長夜漫漫”有什么含義精讀細研4.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①有傷悼之情,感傷蕭紅不幸被黑暗勢力和坎坷生活奪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嘆惋蕭紅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出更多的光和熱;③有羨慕之情,羨慕蕭紅已實現了永恒的超越,無須再在長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精讀細研4.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①有合作探究回顧全詩,詩歌描述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傷、寂寞。

探究二:面對險境的堅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懷念,莊嚴的哀思,對抗戰勝利的期盼。

探究四:鎮靜、堅守和自勉。合作探究回顧全詩,詩歌描述了詩人怎樣的心境?探究一:因悼

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懷念之情。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逝寫作特色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沉真摯。

開頭用“六小時”“長途”寫出了詩人不顧路途遙遠,孤身一人來到友人墓畔憑吊祭拜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亡友的悼念和緬懷之情。“一束紅山茶”使詩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達了對蕭紅由衷的贊美、欣賞與緬懷,也代表了蕭紅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著激情。寫作特色語言樸素洗練,情感深沉真摯。開頭用“六小時”“長蕭紅墓畔口占我時間長路途遠等待著你臥聽閑話對友人的懷念人生的寂寞之感板書設計蕭紅墓畔口占我時間長你臥聽閑話對友人的懷念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短詩五首》中的前兩首,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首——《斷章》。

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為詩人只對這四句詩感到滿意,才將其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這節課我們就先來學習這首“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詩作。第二課時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短詩五首》中的前兩斷章斷章知識備查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現代詩人、翻譯家。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文學評論家、翻譯家。1929年開始寫詩,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魚目集》,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著的《漢園集》出版。為“漢園三詩人”之一。曾是徐志摩的學生,被公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知識備查作者簡介卞之琳(1910—2000),現代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找準節奏,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有什么特點。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整體感知朗讀詩歌,找準節奏,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有什么特

整體感知1.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請你找出來。

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的意象:“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整體感知1.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整體感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2.詩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合成了哪幾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又有什么聯系呢?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因“看風景”的動作產生聯系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因“裝飾”

產生聯系整體感知你站在橋2.詩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精讀細研3.怎樣理解詩中“人”與“風景”的關系?

“人”不僅是看風景的主體,有時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成為欣賞“風景”的客體。

“風景”有了“人”,“風景”才會有靈氣,才更生動。精讀細研3.怎樣理解詩中“人”與“風景”的關系?“精讀細研4.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對的,互相依存,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精讀細研4.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世間萬物本來合作探究《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生活啟示?

探究一:物與我、我與他、他與你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在被別人影響,也同樣影響著別人。

探究二:靜靜地看風景,靜靜地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風景,不也很快樂嗎?

探究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不必追問,無須深究,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為你眼中的風景,若能裝飾你的夢,也是我小小價值的體現。合作探究《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生活啟示?探究一:物與我

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之間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哲思。啟迪我們: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并不是絕對和孤立存在的。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之間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寫作特色語言清新平淡,意蘊含蓄深遠。

四行詩寫了四個十分平常卻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干的事物經過詩人的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反過來,你也可以裝飾別人的夢,可見宇宙萬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的。詩歌通過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闡釋了豐富的哲理。寫作特色語言清新平淡,意蘊含蓄深遠。四行詩寫了四個十分平板書設計斷章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你在看風景——人在看你明月裝飾你——你裝飾別人板書設計斷章互相依存你在看風景——人在看你風雨吟風雨吟蘆荻(1912—1994),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20世紀30年代即從事詩歌創作,與人合編《今日詩歌》《中國詩壇》《詩場》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馳驅集》等。知識備查作者簡介蘆荻(1912—1994),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2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本詩選自《蘆荻詩選》(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寫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一場暴風雨把整個世界變得天昏地暗。風雨中,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背景資料知識備查本詩選自《蘆荻詩選》(花城出版社19整體感知風雨吟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輕舵手的心,在大地風雨的海上。大聲朗讀詩歌,抓住關鍵詞描繪詩歌畫面。整體感知風雨吟大聲朗讀詩歌,抓住關鍵詞描繪詩歌畫面。“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整體感知說一說:透過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精讀細研1.多讀幾遍詩歌,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句,好在哪里。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蕩、不安定和被“風雨”裹挾著頗有氣勢地沖過來的動態,展示了一種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氣勢。精讀細研1.多讀幾遍詩歌,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句,好在哪里。風精讀細研說一說:這句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精讀細研說一說:這句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征著中國局勢的動蕩不安。精讀細研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比喻比喻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2.如何理解詩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輕舵手的心”?“年輕舵手的心”主要表現為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勇氣。詩中寫“我有年輕舵手的心”,表明了詩人不懼風雨的豪邁氣概。精讀細研2.如何理解詩歌最后一句中的“年輕舵手的心”?“年輕舵手的合作探究結合全詩談談,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1)面對苦難的祖國,“我”雖缺乏經驗和閱歷,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做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表現了我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2)因沒有經驗,“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現了“我”對中國社會的前途和民族命運感到憂慮。合作探究結合全詩談談,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

詩人通過描繪在暴風驟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現了“我”愿做年輕舵手的決心,表達出戰勝風雨、一往無前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通過描繪在暴風驟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寫作特色?意象突出。無論是第一節中的“風”“雨”的意象,還是第二節中的“海”“舟”的意象,還是后來出現的敢做“年輕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突出。突出的意象,營造了立體的畫面,所以不論是風雨肆虐,還是大地被淹沒,還是“我”掌舵在風雨之中,都給人非常強烈的畫面沖擊感。寫作特色?意象突出。無論是第一節中的“風”“雨”的意寫作特色?立意向上。前兩節詩極力鋪排渲染,突出風雨肆虐下大地被毀滅的沉重景象,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我”沒有退縮,勇敢地站出來,擔負起“舵手”的責任,這是怎樣的一種勇氣和責任感呢?本詩雖短,但立意積極向上,帶給讀者鼓舞和力量。寫作特色?立意向上。前兩節詩極力鋪排渲染,突出風雨肆板書設計風雨吟暴風驟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風雨大地年輕舵手的心責任感使命感勇敢無畏板書設計風雨吟暴風驟雨郊原如海風雨大地年輕舵手責任感統一統一

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知識備查作者簡介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獲背景資料知識備查

1969年9月,聶魯達接受了智利共產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這次競選只是促成人民聯盟各黨派攜手合作的一種策略。當人民聯盟推舉S·阿連德·戈森斯為共同候選人后,聶魯達立即退出競選,支持阿連德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為此他寫下了《統一》。背景資料知識備查1969年9月,聶魯達接受了智利共

整體感知統一所有的葉/是這一片,所有的花/是這一朵,繁多/是個謊言。因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朗讀詩歌,邊讀邊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整體感知統一朗讀詩歌,邊讀邊體會作者是如何表整體感知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整體感知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精讀細研1.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葉,又寫到了花,然而葉、花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

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葉、花、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統一的。精讀細研1.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合作探究1.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

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葉都有著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為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合作探究1.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

詩人以樹葉、花朵、果實為意象,形象地闡明了現象與本質的道理,指出不要被眾多的表面現象迷惑,要認清事物的本質。概括主題課堂小結詩人以樹葉、花朵、果實為意象,形象地闡明了現象與本質寫作特色語言淺顯,意蘊深刻。

全詩只有兩句話,第一句以“葉”“花”兩個意象來說明事物的統一性,第二句以“果實”“樹木”為意象,說明世界的統一性,語言淺白平實。第一句中“繁多是個謊言”以精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統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達了作者對統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與期待。寫作特色語言淺顯,意蘊深刻。全詩只有兩句話,第一句以統一葉一片花一朵果實無差異樹木是一棵大地是一朵花由表及里認清事物本質繁多是謊言本質(果)(因)板書設計統一葉一片果實無差異由表及里繁多是謊言本質(果)(因)板書設合作探究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1)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2)在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3)在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合作探究2.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學后感悟課堂小結

感悟一:如果時代是沉默的,我們應該站出來唱歌,大聲唱,因為我們是青年一代,我們有理想,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們希望喚醒更多的人,為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而奮斗。

感悟二:友情是冒著敵占區的封鎖,去墓畔憑吊;友情,是墓畔放下的一束花,寄托著哀思;友情,是六個小時的跋涉,只為看你一眼;友情,是你離去了,我還在獨自堅守理想,永不放棄。學后感悟課堂小結感悟一:如果時代是沉默的,我們應該站學后感悟課堂小結

感悟三:人們往往因年齡、身份、階級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為他們各不相同,以為他們生活在相互隔絕的世界里。而事實上,人們永遠因某些共同的東西而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時人們沒有意識到這種聯系而已。

感悟四:人生多風雨,世事多風波。當人生的風雨襲來,我們該如何面對?是倉皇逃避,還是像“我”一樣勇敢地迎上去,做勇敢的舵手,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自然是后者,兩軍交戰,勇者勝,只有勇敢迎上去,才能戰勝困難、挫折,收獲人生的彩虹。學后感悟課堂小結感悟三:人們往往因年齡、身份、階級以課堂檢測A.墓畔(pàn)

吟唱(yín)

寂寞長途B.舵手(duò) 繁多(fán) 長夜漫漫C.房舍(shě) 差異(chā) 臥聽海淘D.蘆荻(dí) 卞之琳(biàn)房舍如舟C【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