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_第1頁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_第2頁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_第3頁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_第4頁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卷22)浙江省新高考仿真訓練卷(二)語言文字運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對的一項是(3分)A.從以往的怨聲載(zài)道,到現在的交口稱贊,近年來該村大刀闊斧移風易俗,打破飽受詬病的人情枷索,擯(bìn)棄各種陳規陋習,為脫貧攢足了本錢,為村民鼓足了干勁。

B.兒時鄉村生活的痕跡一直氤氳在我的記憶里,如蟄伏在屋后黝(yǒu)黑山坳里久久不曾散去的炊煙,又如游走在春日田間與萬物嬉戲的惠風,彌漫著繾(qiǎn)綣,暈染著希望。

C.由鄭振鐸等大家從1958年開始編纂(zuǎn)的《古本戲曲叢刊》,在60年間收錄了許多亟(qì)待編目的戲曲,終于集腋成裘,成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傳統戲曲作品總集。

D.那些斐聲中外的水彩畫,因屏蔽了世事的紛擾而顯得悠然靜謐,有一種滄桑而雋(juàn)永的生命質感,讓觀者的心靈在水、光、色的調和中,被裹挾(xié)著,撞擊著。

【參考答案】B,A枷索——枷鎖,C亟(jí)待,D斐聲——蜚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題。陳元靚《歲時廣記》專記南宋以前歲時風俗。書中記載,清明節最重要的是改火,古人是鉆隧取火,不同季節得用不同木材來鉆。清明,正是要換榆柳之火的時候。【甲】這里面有舊象更新的喜悅;據《歲時廣記》記載,有的地方有清明淘井的風俗,因此飲用水是新的;而此時又到了收茶的時令,因此茶也是新的。正是蘇東坡所謂“且將新火試新茶”的時候,這清明節著實過得風雅。清明節也上墳,但似乎沒什么悲戚悼懷之意。《歲時廣記》果然是在“游郊外”條目下寫到民間祭掃的事。【乙】“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簡直就是郊游的盛況。唐代杜甫曾詩云:“著處繁花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當時全民宴樂、清明郊游的盛況,可見一斑。

從清明節的緣起看,似乎本來就不是用來掃墓的,那是寒食節該做的事。只是這兩個節距離太近,而寒食節又慢慢消亡,節俗就并到了清明里。【丙】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在寒食掃墓,發現春色可喜,所以才有了清明節專供游玩吧。而最早之所以用“清明”來指稱這個節氣,正是因為春風掃舊冬,有清爽明凈之意。文段中的加點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舊象更新B.果然C.可見一斑D.消亡【參考答案】B,果然: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根據語境,應用“居然”。居然:出乎意料,竟然。A舊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C可見一斑:比喻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體。D消亡:消失、滅亡,強調結果。3.文段中畫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2分)A.甲B.乙C.丙【參考答案】C,A第一個分號應改為逗號;B逗號應放在引號外。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A.城市中出現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澇、山水林田消失、城市養護成本增加以及對氣象造成影響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得到有效緩解。

B.近期,一線城市的房價強勁回暖,購房者的糾結與焦慮,考驗著宏觀調控的定力。一些不切實際的行政干預,只會火上澆油,扭曲供需平衡,讓房價更為畸形。

C.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它代表著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取向,一絲不茍、不走捷徑的態度,以及對工匠職業本身的敬畏和信仰。

D.盡管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制度,但仍頻頻出現以民辦初中為主的“小升初”趕考現象十分突出,使得原本正常的小升初變成了嚴峻的“小高考”。

【參考答案】

B(A搭配不當,“問題”不是緩解,可將“緩解”改成“解決”;C成分殘缺,在“精益求精”后補上“的精神”;

D句式雜糅,可刪去“十分突出”)

展開合理想象,使用下列詞語,描寫G20杭州峰會安保工作誓師大會的場景。要求突出主題,語言表達形象、得體,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字數在70-90字之間。(4分)【參考答案】整齊的方陣,雄壯的氣勢,堅實的步伐,昂揚的斗志,威風八面的鐵血男兒,英姿颯爽的巾幗女杰,授旗3,眾志成城;宣誓,氣貫長虹;為國際峰會全力以赴無怨無悔,用優質安保攻堅克難進展風采。(主題突出1分,詞語運用恰當2分,修辭1分;描寫清晰,意思相近,語言表達形象、得體即可。字數超出、出現語病、錯別字等酌情扣分)6.解說下面這幅漫畫,要求語言簡明,準確,不超過50個字,并用一句話概括其寓意。(5分)=1\*GB2⑴內容:▲(3分)=2\*GB2⑵寓意:▲(2分)【參考答案】=1\*GB2⑴內容:有一座山峰,峰頂上放著一塊平衡板,(1分)一側蹲坐一頭黑熊,(1分)另一側坐著一個端起槍瞄準黑熊的人。=2\*GB2⑵寓意:傷害別人,就是毀滅自己。(或:縱使你占盡優勢,也不可為所欲為。或:人生貴在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意思對即可)二、現代文閱讀(共3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10分)文藝創作規律要求作者必須深入生活,對大千世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體驗,才有可能取得豐富的審美信息,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產生強烈的創作沖動,爆發靈感,鑄成審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藝家又不要執著拘泥于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才有可能對宇宙萬物進行冷靜理智的分析和研究,產生深刻的認識和熾熱的情感。這就是作者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對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離”之態度,亦即“于相而離相”。文藝鑒賞規律也要求人們在進行審美活動時,應潛心于對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從而在凝神觀照中達到主客同一、物我兩忘的境界。與此同時,又要求人們在心理上與外物分離,與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離,客觀透脫地觀察對象。伊塞爾在《本文的召喚結構》一書中曾說:優秀的文藝作品是一種“召喚結構”,它有許多未定點和意義空白。這些點和空白乃是聯結創作意識和接受意識的橋梁,它們能促使觀者在閱覽中賦予作品之未定處以確定的含意,從而填補意義空白,賦予觀者參與作品構成的權利,因此,在鑒賞中倘執著拘泥于對象而不能冷靜透脫地看待對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點和空白,從而無法參與作品的再建構,展開審美想象與聯想,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和情感的升華。在中國畫里,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寫意畫,人們往往把空白作為整幅畫中最令人欣賞的部分,正是因為那一空間給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這一虛空變成最耐人尋味的一面。如用高峰來表現大自然的雄偉峻峭,用煙云來襯托山巒的靜穆莊嚴。在所留下的那些虛空里,都存在著極大的暗示,而這暗示又仿佛是一種流動語言,它可以使畫家的觀察力和讀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銳。這種智慧,顯然受到禪宗“機鋒轉語”的啟示,有引人入勝之妙。《壇經》云:凈心則“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惡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這種以“凈心”觀照宇宙萬物,從而體認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對我國傳統的審美活動和文藝創作發生過重大影響。審美活動是采取審美觀照和情感體驗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審美者就必須具備虛空明凈的審美心境。只有用經過凈化的、排除了各種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對審美對象進行審視觀照,才能體悟到宇宙萬有的內在本質和生命律動,從而漸入審美境界。白居易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中指出文藝創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雜念,形成虛空的審美心境,此乃進行藝術構思的前提條件。白氏還指出有了虛空的審美心態,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就會紛至沓來,涌入藝術家的心中,只有萬景入胸,才能經過方寸之心的熔鑄冶煉,醞釀凝聚成審美意象,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選自李豫川《禪宗對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有刪改)7.下列對文中“于相而又離相”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一創作態度和理念是文藝創作規律對作者的必然要求。B.在觀照中物我既兩忘又相離的境界,正體現了這一創作主張。C.在創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發靈感,鑄成審美意象。D.“召喚結構”能使觀者參與作品再建構,它強調的是鑒賞中的“離相”。【參考答案】B解析:張冠李戴。原文“在凝神觀照中達到主客同一、物我兩忘的境界。與此同時,又要求人們在心理上與外物分離”,這是文藝鑒賞規律的要求,不是文藝創作的主張。8.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觀者展開審美想象與聯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構,從而發現作品的未定點和空白。B.中國畫里最令人欣賞的部分是“留白”,它使畫家的觀察力和讀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銳。C.禪宗“凈心”觀對中國文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古人在審美過程中,體認真如本性,體悟生命的律動,從而漸入審美佳境,D.白居易認為有了“虛空的審美心境”,就會“萬景入心”,就能熔鑄審美意象,最終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可見他深刻地領悟到禪理與詩道的相通之處。【參考答案】D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點和空白,從而無法參與作品的再建構,展開審美想象與聯想”B以偏概全。從原文“在中國畫里,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寫意畫,人們往往把空白作為整幅畫中最令人欣賞的部分”可知,不是所有的“中國畫”都有“留白”,選項中還刪除了原文中“往往”一詞,顯得絕對化了。C無中生有。“禪宗‘凈心’觀對中國文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文中無據。原文是“對我國傳統的審美活動和文藝創作發生過重大影響。”也可說是混淆概念。張冠李戴。“體認真如本性”是禪者的追求,不是審美者的體認。9.概括禪宗對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4分)【參考答案】(1)禪宗的“機鋒轉語”啟示了傳統繪畫中的“留白”“暗示”藝術。(2)受禪宗“凈心”觀的啟發,產生了創作鑒賞中的“虛空”審美觀。(每點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20分)我帶你走一條新路蔣韻北京的家,在郊區一片大曠野上,離城自然是遠的,它在理論上屬于順義區,可順義城內的“肯德基宅急送”從不接這小區的外賣單,說它早超過了人家送貨上門的區域范圍。它準確的地理位置,至今我也說不明白,只知道,它就在潮白河邊上,潮白河堤的防風林帶,現在差不多是我們小區茂密的圍墻。我們的小區,以“城”命名,它也幾乎就是一座小城,很有一些規模。曠野中的孤城,怎么也抹不去的,是那種伶仃突兀的感覺,還有它的荒涼。剛搬來時,最大的困難,是不認識路。進城(北京城區)、去順義、或是機場,四處碰壁。這里不通地鐵,只有一路始發的公共汽車到東直門,千山萬水走的還是塞車最要命的機場輔路。小區自己倒是有班車,但一天畢竟只有那么兩三班,到底不方便。所以,出行只能是自己開車。丈夫是新司機,又是一個從不辨東西南北的路盲,而我,認路的本領還不如他,基本是個癡呆。一到關鍵時刻總是犯南轅北轍的錯誤。就連導航儀,到了我們那片河灘上也噤聲失語。我們的車,常常像沒頭蒼蠅一樣在曠野各條岔道上左沖右突,不知道它要上哪里去,而車上的我們倆,心里一片茫然。很久以前,有一晚,在冬天的紐約,孟京輝和廖一梅夫妻倆約我們在時代廣場見面。我倆匆匆打車來到目的地,站在那面巨大而絢麗的電視屏幕下方,站在流先溢彩熙熙攘攘卻無比陌生的街心,尋找著唯一熟識的那兩個身影。而他倆,則在一處背風的建筑之下,完全不抱希望地、等待戈多一樣地等著我們。京輝對一梅說,“他們絕對找不著我們,這么大的廣場,又沒說具體的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話音剛落,一梅就驚喜地看見了人流中的我倆……我們四個人生地不熱的異國人,就這樣,在璀璨的時代廣場,會合了。我們笑著喊著抱在了一起,就像一小塊溫暖的親人的島嶼,抵擋著洶涌的黑夜和陌生。那一晚,我們甚至覺得自己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當我們的車迷路時,特別是夜晚,不知為什么,我常常會想起這一幕,想起這個紐約之夜。漸漸地,路走熟了,東西南北,有了方向感。于是,丈夫開始有意識地探路,尋幽探勝一般地尋找那些更近、更合理、更平坦或是更安靜的道路。我離開北京好一段日子,回來時,他去機場接我,對我說,“我帶你走一條新路,你一定喜歡。”那是一條村路,兩邊都是田野,非常安靜。路面是柏油鋪的,有一種河流般的靜謐,走在北方的大地之上,那些通向遠方的公路,常常這樣給人河流般的錯覺。那一年,我和丈夫兩人徒步“走西口”,從此,河流般的公路,就成了鐫刻在我心里的畫卷。眼前這條路,雖沒有雁門關外公路的那一種壯聞荒涼,卻仍然給我悠遠的河流的感覺。路兩邊,是高大茂密的白揚樹,雜有一些槐、柳,都是北方親近、樸素、美麗的樹,卻奇怪地讓我想起“正大仙容”這幾個字。風中,陽光下的樹葉燦爛地喧響著,濃蔭遍地,更顯出了道路的平坦靜寂。我喜歡這路。第二天,去城里接女兒,和她一起約會了一位朋友,吃了晚餐,聊天,回家時夜已很深。路上,下起了雨,車里放看音樂,是女兒愛聽的維塔斯的歌。俄語的維塔斯,一句也聽不懂。丈夫開車,走高速,走大路,終于,從大路上拐向了這條小路。夜更深,雨下大了,雨打在樹葉上,唰唰唰唰,更壯大了聲勢。這路,原來沒有一盞路燈。我們的車,穿行在沒有路燈的黑不見底的雨路上,白色的豐燈,射出去,小心翼翼地照出一團雨霧、路面和濃密的樹影。我們三個人,此時,都屏住了呼吸,只有維塔斯,他的非人類的海豚音,在車里、在這雨路中,高亢地、遼遠而尖利地回蕩著,像是神的聲音,來自天外,來自不知道的神秘地方……我們就在這神的聲音的引領下,在這夜雨的黑暗中,不知所往,似乎,一步一步,接近著一個秘密,一個神秘的肅穆的大秘密。車碾著雨水,變成了方舟,小小的親人的方舟,對抗著無邊的黑和未知。那一晚,當遠遠看見我們“孤城”的燈光時,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那是家,到家了。10.賞析文中第2段劃線的語句(4分)【參考答案】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將車子比喻為“沒頭蒼蠅”;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寫車子“左沖右突”。說明這個“孤城”在曠野中的伶仃和荒涼,暗示出“我們”內心的迷茫,不知所措。11.文中第3段詳細地描寫樂紐約時代廣場朋友相聚的場景,有什么作用(4分)

【參考答案】運用插敘的手法,使行文跌宕起伏,讓人在“失路”的“迷惘”中看見“希望”,在“孤獨”中獲得溫暖;同時在“失路”與“得路”的對比中,增加“希望”的亮色,獲得追尋希望的動力。12.文章首尾段出現的“孤城”,含義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兩次寫到“孤城”(4分)【參考答案】第一個“孤城”指“我”所住的小區遠離市區,顯得荒涼;第二個“孤城”指曠野中的小區,因為有“家”的存在而在作者心中并不孤獨。收尾呼應,結構完整;“孤城”含義的變化,表現作者由迷茫到積極探尋的心境變化,暗示了文章主題。13.你對題目“我帶你走一條新路”如何理解結合全文,簡要評析。(6分)【參考答案】一語雙關,“新路”既指現實中的的“村路”,又可指心靈之路、人生之路。帶有象征意味形象地告訴人們在遭遇困難時應尋求新的突破,迷失時應該重建新的人生坐標;面對迷茫和黑夜,只要我們追求前方,總會找到那條讓人“對抗著無邊的黑暗和未知”的“新路”,讓人內心安寧,找到“家”。三、古詩文閱讀(共4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父兆鳳,諸生。明亡,號哭不食,翦發為頭陀①,隱居翠微峰。是冬,筮離之乾,遂名其堂為易堂,旋卒。禧兒時嗜古,論史斬斬見識議。年十一,補縣學生。與兄際瑞、弟禮,及南昌彭士望、林時益,同邑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為易堂學。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讀書。禧束身砥行,才學尤高。門前有池,顏其居曰勺庭,學者稱勺庭先生。性仁厚,寬以接物,不記人過。與人以誠,雖見欺,怡如也。然多奇氣,論事每縱橫排奡③,倒注不窮。事會盤錯,指畫灼有經緯。思患豫防,見幾於蚤,懸策而后驗者十嘗八九。流賊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謂寇遠猝難及。禧獨憂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徑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數年,寧都被寇,翠微峰獨完。喜讀史,尤好左氏傳及蘇洵文。其為文凌厲雄杰。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激,摹畫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蘇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顧祖禹,常州交惲日初、楊瑀,皆遺民也。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僧無可嘗至山中,嘆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撫.教安業之。凡戚友有難進之言,或處人骨肉間,禧批郤導窾,一言輒解其紛。或訝之,禧曰:“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后言。”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禧以疾辭。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醫。巡撫舁驗之,禧蒙被臥稱疾篤,乃放歸。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文苑》,有刪改)

【注】①頭陀: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剛勁有力。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論史斬斬見識議

斬斬:斬釘截鐵的樣子B.則益感激

感激:激動C.禧撫.教安業之

撫:撫育D.有司催就道

就道:動身上路【參考答案】A(斬斬:鋒芒畢露的樣子)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與兄際瑞、弟禮……等九人為易堂學客亦知夫水與月者乎B.寬以接物間以詩記所遭C.且謂寇遠猝難及猶且從師而問焉D.或處人骨肉間或師焉,或不焉【參考答案】A(A都是和,連詞。B表修飾,連詞/用,介詞;C并且,連詞/讓步關系,尚且,還,連詞;D或者,連詞/有的人,代詞)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禧嚴于修身,注重品德修養。他為人樸素好學,待人寬厚真誠,對亡友遺孤承擔起教養之責,使其能安于立業,他還善用言辭替人排憂解難,有仁者之風。

B.魏禧喜讀史,善評史,從小對歷史就有獨到的見解,即使事情錯綜復雜,他也能分析得鮮明而有條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頌揚忠孝節烈之士,文風也凌厲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運用了敘述、描寫、議論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和側面等角度,將魏禧頗有軍事謀略的形象刻畫得生動細致,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D.魏禧四十歲之后才出寧都交游各地,他所結交的都是明遺民。康熙年間,舉薦他為博學鴻儒,他以病拒辭,不肯仕清,可見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遺老思想。【參考答案】B(因果關系不成立)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參考答案】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

/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GB2⑴與人以誠,雖見欺,怡如也。(4分)

=2\*GB2⑵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后言。(4分)【參考答案】(1)用誠心結交別人,即使被欺騙,(魏禧)也是和悅的樣子。(“與”、“怡如”、被動句各1分,句子通順1分)

(2)我每次遇到難以言說的事情,一定積聚誠心持續一段時間,等到他的意志與我互相貫通時,這樣之后再進言。(“積誠累時”“精神”“貫注”各1分,句子通順1分)參考譯文魏禧,字冰叔,寧都人。他的父親魏兆鳳,是明代的生員。明朝滅亡后,痛哭不吃東西,減掉頭發做了頭陀,隱居在翠微峰。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顯示為離之乾卦,于是命名這個堂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

魏禧從小就喜愛古文,談論歷史鋒芒畢露且有見解。十一歲時,補為縣學的生員。和兄長魏際瑞、弟弟魏禮,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時益,同鄉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成為易堂學員。他們都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彼此在學業上切磋相正。魏禧約束自身,砥礪品行,才學特別高。門前有一個池子,命名他的居室為勺庭,求學的人稱他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寬厚的態度待人接物,不會記住別人的過錯。用誠心結交別人,即使被欺騙,(魏禧)也是和悅的樣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氣,談論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剛勁有力,表達時如水傾倒流瀉而出,沒有窮盡。事情錯綜復雜,他規劃鮮明,相當有條理。魏禧想到憂患處就事先防備,在很早的時候就預見其先兆,預計而后應驗的十有八九。四處流竄的盜賊興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們都不清楚戰爭,并且說流寇在遠方,很難突然到達寧都。唯獨魏禧為之憂慮,把家遷移到了山中。山距離寧都城四十里,四面陡峭,離地面一百多丈。中間的路裂開了,從山腳到山頂就像用斧子劈開的樣子。沿著裂開的壁縫開鑿石級階梯登山,順著險要設置閘門作為守望之地。那些一起讀書的朋友逐漸來依附他。幾年之后,寧都遭遇流寇,唯獨翠微峰保全了。魏禧喜歡讀史書,尤其喜愛左氏傳以及蘇洵的文章。他寫文章雄健出眾,遇到忠孝節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動,(將其事)刻畫得淋漓盡致。到了四十歲,才外出游學。在蘇州結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結交了汪沨,在常熟結交了顧祖禹,在常州結交了惲日初、楊瑀,這些人都是前朝遺民。在當時,南豐的謝文洊在程山講學,星子的宋之盛在髻山講學,載錄的弟子都有幾十百人,與易堂相呼應。唯獨易堂把古人切實有用的學問作為趨向,而這股風氣的興起,是由魏禧作為領袖的。僧人無可曾經到過山中,感嘆說:“易堂有一股真氣,天下再沒有第二處了!”朋友去世了,他的遺孤不能自謀生計,魏禧撫育教養他們并且讓他們安于本業。大凡親戚朋友有難以進說的話,或者處理別人骨肉離間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節空隙處運,一句話就解決了他們的紛爭。有的人感到驚訝,魏禧說:“我每次遇到難以言說的事情,一定積聚誠心持續一段時間,等到他的意志與我互相貫通時,這樣之后再進言。”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詔舉薦他做博學鴻儒,魏禧用患病推辭。有司催著他動身,不得已,帶著病到南昌就醫。巡撫(派人)把他抬來察看,魏禧蒙著被子躺在轎子上稱自己病重,巡撫于是放他回去了。兩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歲。(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旅舍書事瞿佑過卻春光獨掩門,澆愁漫有酒盈樽。孤燈聽雨心多感,一劍橫空氣尚存。射虎何年隨李廣,聞雞中夜舞劉琨。平生家國縈懷抱,濕盡青山總淚痕。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3分)【參考答案】這首詩塑造了一個胸懷大志但卻報國無門的詩人形象。(答到“孤獨、無奈、悲痛”等得1分)

20.試分析本詩虛實手法的運用。(5分)【參考答案】全詩由實到虛,虛實結合(1分)。前兩聯為實寫,首聯寫詩人夜宿旅舍,只能借酒澆愁,頷聯“孤燈”“一劍”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寂寞(2分);頸聯為虛寫,以李廣、劉琨自勵(1分),尾聯虛實結合,展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后的深深悲痛(1分)。詩歌鑒賞:這是一首律詩,首聯承題,描繪旅舍之事,“過卻春光”是春光已盡,傍晚時分詩人進屋掩門,一個“獨”字,展現了詩人孤獨的處境。下句中描繪出旅舍中雖有盈樽之酒,但并不能消除內心的愁苦。首聯呈現的是一個孤獨、愁苦的詩人形象。但詩人究竟為什么愁苦,在此聯中并沒有點明。頷聯上句承首聯繼續描繪孤獨,旅舍中詩人獨自一人,只有孤燈為伴,詩人孤燈獨坐,傾聽屋外的雨聲,內心充滿感慨。下句中“一劍橫空”表達的是匡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氣尚存”是表明此時還有匡濟天下的壯志,但與眼前孤獨的處境相比,就顯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怎不令人感傷。頸聯轉而寫李廣、劉琨他們都是歷史上的名人,李廣射虎、劉琨聞雞起舞成為美談,詩人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取得一定的功業而青史留名。尾聯由追述歷史人物回到現實,上句寫自己的平生抱負,詩人胸懷家國,始終把國家放在心中,然而現實是胸懷家國的人卻沒有報國的機會。下句想象在這樣的雨夜,青山是被淚水洗刷的吧,“淚水”是詩人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淚。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題。(6分)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孟懿子問。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21.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同樣是“問孝”,孔子給四個弟子的回答卻是不同的,可以概括出孔子教育特色的一個成語是▲。(2分)【參考答案】因材施教22.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孔子的“孝”的內涵的理解。(4分)【參考答案】①與父母相處要和顏悅色,要從心靈深處敬愛他們。②做最好的自己,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擔憂③父母過世之后,應時常緬懷他們。④要有感恩之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每點1分)譯文:子夏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的時候,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子游問怎么做才是盡孝。孔子說:“現在人們認為的孝,是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后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孟武伯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子,)父母只擔心他生病。”古詩文默寫。(6分)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6分)=1\*GB2⑴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