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課件_第1頁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課件_第2頁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課件_第3頁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課件_第4頁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beginningbeginning1多樣而復雜的相互關系

雙方獲益(++)

eg:共生、互利共棲、互養共棲、協同共棲等。一方受益,對方受損(+-,-+)

eg:寄生、捕食、拮抗等。一方受益,對方無益無損(+0,0+)

eg:偏利共棲、衛星狀共棲、互生(代謝共棲、半共生)④一方受損,對方無益無損(-0,0-)eg:偏害共棲⑤雙方受損(--)

eg:競爭共棲⑥互不干擾(00)

eg:中性共棲(無關共棲)多樣而復雜的相互關系雙方獲益(++)2共棲?兩種生物同時棲息于一個環境中,雙方的生命活動互相作用而形成各種利害關系。共棲伙伴彼此離開,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共棲?兩種生物同時棲息于一個環境中,雙方的生3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五種典型關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五種典型關系4一、互生

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通過各自的代謝活動而有利于對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關系。

1.M與M的互生

普遍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eg: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纖維素分解菌提供氮素營養物產有機酸為固氮提供營養可分可合,合比分好一、互生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52.M與P的互生——植物內生菌

一類主要生活在植物體內,但不與植物一起形成一特殊組織結構的微生物,多屬子囊菌類。主要成員是細菌和真菌。eg:

固氮、抗病、增產、產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謝物、應用于工農醫藥事業acremoniumcognophiatum(支頂孢霉)與牛尾草互生,可使宿主更耐旱、更強的利用氮素營養而達到增產效果;長在禾本科植物上的clavicepspurpurea(麥角菌)產生的麥角堿類有毒物質可防宿主被食草動物食用。功能2.M與P的互生——植物內生菌固氮、抗病、增63.人體腸道中正常菌群與人的互生

60-400種不同的微生物,占糞便干重1/3的是細菌,其中厭氧菌占了絕大多數。

排阻、抑制外來致病菌提供維生素(如VB1、B2、B6、B12、VK、煙酸、泛酸、生物素、葉酸等)產酶助于消化(淀粉酶、蛋白酶等)分解有毒或致癌物(亞硝胺等)產有機酸降低腸道pH以及促進其蠕動刺激并提高機體免疫力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功能3.人體腸道中正常菌群與人的互生排阻、抑制外來致病菌提供維生74.互生現象與發酵工業中的混菌培養

混菌培養又稱混合培養(mixedcultivation)或混合發酵(mixedfermentation)這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純培養(pureculture)基礎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態工程”。

eg:酸奶制作、二步發酵法生產Vc4.互生現象與發酵工業中的混菌培養8二、共生

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為命,

各自不能獨立生活。

難分難解,合二為一二、共生難分難解,合二為一9綠藻或藍細菌真菌產有機酸分解巖石提供有機養料提供礦質元素光合作用1.M與M的共生

典例: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地衣葉狀地衣(南極石耳)殼狀地衣(南極麗石黃衣,紅色和赤星衣,米黃色)綠藻或藍細菌真菌產有機酸分解巖石提供有機養料提供礦質元素光合根瘤菌固氮為植物提供氮素養料;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長,也為其生長提供保護2.M與P的共生①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放線菌與非豆科植物菌根菌與植物根瘤菌固氮為植物提供氮素養料;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11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都長有菌根,是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類特殊共生體。功能改善植物營養調節植物代謝增強植物抗病能力等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都長有菌根,是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類123.M與A的共生微生物與昆蟲的共生幻燈片15瘤胃微生物與反芻微生物的共生幻燈片163.M與A的共生微生物與昆蟲的共生幻燈片1513外共生生物:僅生活在宿主細胞外的共生生物。eg:白蟻與其腸道內的微生物之間的共生

內共生生物:這類微生物生活在蟑螂、蟬、蚜蟲、象鼻蟲等許多昆蟲的細胞內。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纖維素供白蟻營養,微生物也可獲得穩定的營養和其他生活條件。微生物為宿主提供VB,使昆蟲能以缺乏維生素的植物為生。外共生生物:僅生活在宿主細胞外的共生生物。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14

反芻動物,以植物的纖維素為主要食物,如牛、羊、駱駝、長頸鹿等。一般有由瘤胃、網胃(蜂巢胃)、瓣胃和皺胃4部分組成復雜的反芻胃反芻動物為瘤胃微生物提供纖維素和無機鹽等養料,水分,合適的溫度和PH,以及良好的攪拌和無氧環境。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經微生物發酵變成有機酸和菌體蛋白再供動物吸收利用。反芻動物,以植物的纖維素為主要食物,如牛、羊、15三、寄生

一般指一種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生物的體內(包括細胞內)或體表,從中奪取營養并進行生長繁殖,同時使后者蒙受損害甚至被殺死的一種相互關系。

寄生物宿主或寄主專性寄生兼性寄生分類寄生物在自然條件下必須寄生在活的寄主上才能生長發育寄生物既可以在寄主活體上營寄生生活,也可以在死體或有機質中營腐生生活絕大多數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所有的植物病原細菌都是兼性寄生。

三、寄生一般指一種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161.M與M的寄生

eg:噬菌體與其宿主之間的關系;真菌對真菌的寄生;細菌或真菌寄生于原生動物;細菌寄生于細菌——蛭弧菌寄生于Pseudomonasphaseolicola(棲菜豆假單胞菌)。1.M與M的寄生噬菌體與其宿主之間的關系;172.M與P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是極其普遍的,各種植物病原體都是寄生物。按寄生的程度分類專性寄生物(obligateparasite)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parasite)凡必須從活的植物細胞或組織中獲取其所需營養物才能生存者。除寄生生活外,還可生活在死植物上或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中。2.M與P的寄生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是極其普遍的,182.M與A的寄生

寄生于動物的微生物即為動物病原微生物,種類極多,包括各種病毒、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等。兩個重要研究方向人體和高等動物的病原微生物昆蟲的病原微生物(制生物農藥或微生物殺蟲劑)寄生于昆蟲的真菌也可形成名貴中藥,eg:冬蟲夏草2.M與A的寄生寄生于動物的微生物即為動物病原微生物19冬蟲夏草:

在高原地區(青海西藏海拔3000-5000m),有一種名叫蟲草菌(真菌),它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隨風飄揚,散落土中。高原地區又有一種昆蟲名叫蝙蝠蛾,它的幼蟲在土壤中蟄居過冬。蟲草菌的孢子遇到蝙蝠蛾的幼蟲,便鉆入體中,萌發成菌絲體,吸收幼蟲體內的營養,把它的“五臟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凈,菌絲體也就充滿整個蟲體。表面看來,蝙蝠蛾幼蟲仍然是一條蟲的樣子,實際上只是一個僵死尸體的空殼。到了夏季,冰凍的表層土壤消融,土壤溫度升高,菌絲體穿通蟲殼,破土而出,長成一條真菌的子座,看起來有些象草。冬蟲夏草:在高原地區(青海西藏海拔3000-5000m)四、拮抗

又稱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種生物所產生的特定代謝產物可抑制他種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它們的一種相互關系。

化學戰術——損人利己eg:泡菜和牲畜的青貯飼料通過乳酸菌產乳酸對其他腐敗菌的拮抗作用從而保證泡菜或青貯飼料的風味、質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由拮抗微生物產生抑制或殺死其他生物生物抗生素。

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可為抗生素的篩選、食品保藏、醫療保健和動植物病害的防治等提供很多有效的手段。功能四、拮抗又稱抗生(antagonism),指21五、捕食

稱獵食(predatism,predation),一般指一種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種小型生物以滿足其營養需要的相互關系。

eg:原生動物吞食細菌和藻類;

粘細菌吞食細菌和其它微生物;

真菌捕食線蟲和其它原生動物。

在微生物間捕食關系中主要是原生動物吞食細菌和藻類,它是水體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基本環節,在污水凈化中也有重要作用。另捕食性真菌對生物防治有一定意義。食線蟲真菌撲食線蟲五、捕食稱獵食(predatism,pred22thankyouthankyou23beginningbeginning24多樣而復雜的相互關系

雙方獲益(++)

eg:共生、互利共棲、互養共棲、協同共棲等。一方受益,對方受損(+-,-+)

eg:寄生、捕食、拮抗等。一方受益,對方無益無損(+0,0+)

eg:偏利共棲、衛星狀共棲、互生(代謝共棲、半共生)④一方受損,對方無益無損(-0,0-)eg:偏害共棲⑤雙方受損(--)

eg:競爭共棲⑥互不干擾(00)

eg:中性共棲(無關共棲)多樣而復雜的相互關系雙方獲益(++)25共棲?兩種生物同時棲息于一個環境中,雙方的生命活動互相作用而形成各種利害關系。共棲伙伴彼此離開,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共棲?兩種生物同時棲息于一個環境中,雙方的生26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五種典型關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五種典型關系27一、互生

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通過各自的代謝活動而有利于對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關系。

1.M與M的互生

普遍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中。eg: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纖維素分解菌提供氮素營養物產有機酸為固氮提供營養可分可合,合比分好一、互生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282.M與P的互生——植物內生菌

一類主要生活在植物體內,但不與植物一起形成一特殊組織結構的微生物,多屬子囊菌類。主要成員是細菌和真菌。eg:

固氮、抗病、增產、產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謝物、應用于工農醫藥事業acremoniumcognophiatum(支頂孢霉)與牛尾草互生,可使宿主更耐旱、更強的利用氮素營養而達到增產效果;長在禾本科植物上的clavicepspurpurea(麥角菌)產生的麥角堿類有毒物質可防宿主被食草動物食用。功能2.M與P的互生——植物內生菌固氮、抗病、增293.人體腸道中正常菌群與人的互生

60-400種不同的微生物,占糞便干重1/3的是細菌,其中厭氧菌占了絕大多數。

排阻、抑制外來致病菌提供維生素(如VB1、B2、B6、B12、VK、煙酸、泛酸、生物素、葉酸等)產酶助于消化(淀粉酶、蛋白酶等)分解有毒或致癌物(亞硝胺等)產有機酸降低腸道pH以及促進其蠕動刺激并提高機體免疫力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功能3.人體腸道中正常菌群與人的互生排阻、抑制外來致病菌提供維生304.互生現象與發酵工業中的混菌培養

混菌培養又稱混合培養(mixedcultivation)或混合發酵(mixedfermentation)這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純培養(pureculture)基礎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態工程”。

eg:酸奶制作、二步發酵法生產Vc4.互生現象與發酵工業中的混菌培養31二、共生

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為命,

各自不能獨立生活。

難分難解,合二為一二、共生難分難解,合二為一32綠藻或藍細菌真菌產有機酸分解巖石提供有機養料提供礦質元素光合作用1.M與M的共生

典例: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地衣葉狀地衣(南極石耳)殼狀地衣(南極麗石黃衣,紅色和赤星衣,米黃色)綠藻或藍細菌真菌產有機酸分解巖石提供有機養料提供礦質元素光合根瘤菌固氮為植物提供氮素養料;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長,也為其生長提供保護2.M與P的共生①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放線菌與非豆科植物菌根菌與植物根瘤菌固氮為植物提供氮素養料;豆科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刺激34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都長有菌根,是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類特殊共生體。功能改善植物營養調節植物代謝增強植物抗病能力等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都長有菌根,是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類353.M與A的共生微生物與昆蟲的共生幻燈片15瘤胃微生物與反芻微生物的共生幻燈片163.M與A的共生微生物與昆蟲的共生幻燈片1536外共生生物:僅生活在宿主細胞外的共生生物。eg:白蟻與其腸道內的微生物之間的共生

內共生生物:這類微生物生活在蟑螂、蟬、蚜蟲、象鼻蟲等許多昆蟲的細胞內。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纖維素供白蟻營養,微生物也可獲得穩定的營養和其他生活條件。微生物為宿主提供VB,使昆蟲能以缺乏維生素的植物為生。外共生生物:僅生活在宿主細胞外的共生生物。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37

反芻動物,以植物的纖維素為主要食物,如牛、羊、駱駝、長頸鹿等。一般有由瘤胃、網胃(蜂巢胃)、瓣胃和皺胃4部分組成復雜的反芻胃反芻動物為瘤胃微生物提供纖維素和無機鹽等養料,水分,合適的溫度和PH,以及良好的攪拌和無氧環境。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經微生物發酵變成有機酸和菌體蛋白再供動物吸收利用。反芻動物,以植物的纖維素為主要食物,如牛、羊、38三、寄生

一般指一種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生物的體內(包括細胞內)或體表,從中奪取營養并進行生長繁殖,同時使后者蒙受損害甚至被殺死的一種相互關系。

寄生物宿主或寄主專性寄生兼性寄生分類寄生物在自然條件下必須寄生在活的寄主上才能生長發育寄生物既可以在寄主活體上營寄生生活,也可以在死體或有機質中營腐生生活絕大多數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所有的植物病原細菌都是兼性寄生。

三、寄生一般指一種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391.M與M的寄生

eg:噬菌體與其宿主之間的關系;真菌對真菌的寄生;細菌或真菌寄生于原生動物;細菌寄生于細菌——蛭弧菌寄生于Pseudomonasphaseolicola(棲菜豆假單胞菌)。1.M與M的寄生噬菌體與其宿主之間的關系;402.M與P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是極其普遍的,各種植物病原體都是寄生物。按寄生的程度分類專性寄生物(obligateparasite)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parasite)凡必須從活的植物細胞或組織中獲取其所需營養物才能生存者。除寄生生活外,還可生活在死植物上或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中。2.M與P的寄生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是極其普遍的,412.M與A的寄生

寄生于動物的微生物即為動物病原微生物,種類極多,包括各種病毒、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等。兩個重要研究方向人體和高等動物的病原微生物昆蟲的病原微生物(制生物農藥或微生物殺蟲劑)寄生于昆蟲的真菌也可形成名貴中藥,eg:冬蟲夏草2.M與A的寄生寄生于動物的微生物即為動物病原微生物42冬蟲夏草:

在高原地區(青海西藏海拔3000-5000m),有一種名叫蟲草菌(真菌),它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隨風飄揚,散落土中。高原地區又有一種昆蟲名叫蝙蝠蛾,它的幼蟲在土壤中蟄居過冬。蟲草菌的孢子遇到蝙蝠蛾的幼蟲,便鉆入體中,萌發成菌絲體,吸收幼蟲體內的營養,把它的“五臟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凈,菌絲體也就充滿整個蟲體。表面看來,蝙蝠蛾幼蟲仍然是一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