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賈讓到王景:兩漢治河的雙子星座
自馬玉璧的交易,并沒有帶給黃河更持久的安全;宣房宮的建筑,也并沒有帶給黃河更有力的威懾;水利方面的巨額投資,幾乎要拖累到整個國民經濟,其他公共投入都難以為繼。自漢武帝后,漢朝的水利工程規模明顯縮小,政府也不再那么熱心治水,甚至,連關中的灌溉事業都日益荒廢了。
此間,黃河仍然時不時地搞些惡作劇。西漢中期,黃河的災害就日益加劇;到了西漢后期,已經發展到每7年就要決溢一次的地步。
歷史開了一個多么殘忍的玩笑。
決溢不絕;黃河怎么了
雖然在先秦,黃河也時有泛濫,但是遠不及漢代來得厲害和頻繁。
先秦時期,黃土高原的侵蝕相對較輕,上面覆蓋著大片的森林,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因此,黃河輸沙量相對較少,洪枯水位也變化較小。在西周,支流涇河的水鳥很多;春秋時期,支流涇河的水還可以飲用,黃河和其他幾條重要支流。如汾河、涇河、渭河都還可以通航。
但侵蝕較輕只是個相對的概念,這可以拿先秦的史料文獻佐證。
《左傳》寫道:“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等黃河清了,不知道要活上多少歲?難怪后世偶然的“黃河清”會被當成祥瑞,因為確實難得。
《管子冰地》寫道:“秦之水泔而稽,淤滯而雜。”秦國境內的黃河支流都跟淘米水似的了,也真是夠渾濁的了。
《戰國策?燕策》寫道:“吾聞清濟濁河以為固。”濁河說的就是黃河。
《爾雅》寫道:“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條,色黃。”挾帶著黃土高原的沙粒,黃河的顏色也由清澈變為渾濁了。
到秦漢時期,黃河輸沙量增大了,河患增多了。也是在這個時候,黃河開始姓黃,被冠以黃的姓氏。
《漢書?河洫志》寫道:“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前面還是飲用水,到此時已經成為爛泥塘了。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哀帝初,平當始領河堤,奏言:九河今皆填滅”。所謂九河,即是《禹貢》中常提到的九河,它們的淤襄使得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大大地下降了。
《史記?河渠書》也提到:經過幾個時代的演變,渭河“漕水道九百余里,時有難處”前面還是通暢的航道,現在已經
淤塞不堪了。也正是因為航運條件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大司農鄭才向漢武帝呈遞了開鑿漕渠的奏折。
黃河到底怎么了?原來,西漢時期的河道已是發展到晚期的平原河道。河道彎曲,河床淤淺,宣泄洪水的能力很差。
從史料來看,原因仍然不外乎天災與人禍。在這一歷史時期,留下了大量的降水記錄。同時,人口增加和土地開墾也加劇了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程度。秦漢以來,尤其是西漢,農業人口向黃土高原遷移,使得陜北、晉西北、鄂爾多斯高原東部等地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13人的程度。
治河三策,賈讓橫空出世
在史書中?僅“治水蘭策”就占據1000余字的篇幅。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
哀帝初年(前5?前6年),要求地方官向朝廷舉薦治河人才。綏和二年,賈讓上詔,提供了三種可供選擇的治河方案,史稱“治河三策”。
治河三策以“寬河行洪”為核心思想,上策主張滯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則為繕完故堤,賈讓還對此進行了對比選優和評估。
賈讓在上書前,曾經深入研究治河歷史,并在黃河下游東郡一帶勘察。
賈讓說,在古代,河道與人居,各不相干,“大川無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為汗澤,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追。”洪水災害并不多。但是,到了戰國,諸侯國“各以自利”,開始筑堤約束河水。“齊與趙、魏以河為境。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二十五里。”不過,這時候“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
但是到了西漢,沿河居民不斷與河爭地,“堤防狹者去水數百步,遠者數里”,而且“河從河內北至黎陽為石堤,激使東抵東郡平剛;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黎陽、觀下;又為石堤,使東北抵東郡津北;又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陽;又為石堤,激使東北。百余里間,河再西三東,迫厄如此,不得安息”。那時從黎陽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十分令人擔憂。賈讓提出,讓黃河人工改道是解決黃河問題的上策。辦法就是,“徙驥州之民當水沖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人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勢不能遠泛濫。”這即是設想在遮窨亭(今河南滑縣西南)挖開河堤,讓黃河向北流(實際上是偏東北)人大海。由于西面有太行山及其余脈的在地形上的制約,加之東邊有金堤的阻擋,黃河不會過度泛濫,不出一個月,自然會形成一個新的河道。
當然,形成一個新河道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便是,數量巨大的移民,以及由此牽連到的社會穩定問題。具體做法是,遷出太行山至黃河北堤之間的百姓,為黃河讓出行洪通道,使河水得以從容下行。不過,賈讓認為與其每年花費巨資在沿河十個郡修筑河堤,不如將幾年的修筑費集中起來,用于安置移民,徹底解決黃河河患的問題。雖然有人認為此舉會“敗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招致“百姓怨恨”,但是賈讓不以為然,他說“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及其大決,所殘無數”。
賈讓在上策結尾寫道:“大漢方制萬里,豈其與水爭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息,故謂之上策。”但是,遷移眾多冀州人口,難以為朝廷上下所接受,代價也非常高昂,因此,賈讓提出了治河的中策。
賈讓的中策,就是在黃河下游多開支渠,讓這些支渠兼有灌溉和分洪的作用。所謂,“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
具體的規劃則是:“淇口以東為石堤,多張水門”,“但為東方一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其西困山足高地,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這即是設想在遮害亭一帶-沿著今天的京廣鐵路東側向北修筑一條堤渠,引黃河入漳水河道。然后,再用石料加固黃河自淇口至遮害亭的堤防,并且在這段堤上建造若干水門。同時,在新筑的渠道東堤上也開若干水門。這樣,在黃河干道和新渠之間,就組成了許多分水渠。如遇干旱,則開東面的門引水灌溉;如遇大水,則開西面的門分洪。
以此,就可以實現避三害、興三利:“民常罷于救水,半失作業;水行地上,湊潤上徹,民則病濕氣,木皆立枯,鹵不生谷;決溢有敗,為魚鱉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則鹽鹵下濕,增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轉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如此一來,既可以分洪防汛,減輕河防費用,又可以改善兩岸農業生產條件,放淤灌溉,提高農業產量,同時還可以發展水運交通。
當然,修渠要花錢,造水門也要花錢。錢從哪里來?賈讓算了一筆賬:當時守護堤防的官兵每郡都有數千人,采購護河材料的資費每年也有幾千萬,假使能夠采用這樣的人力物力,修建渠道和水門是不在話下的,“足以通渠成水門”。又由于“民利其灌溉,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堤亦成”,真可謂一舉兩得。賈讓認為,這種治河方法
雖然不是古代圣人所提倡的方法,但也可以“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
由此看來,治河的上策和中策都是不錯的方案。
那么,被稱為下策的第三策是什么呢?
所謂第三策,就是沿用既有的方法,不斷地加高加固河堤。賈讓認為,如不采取前兩策,只是在狹窄彎曲的河道上“繕完故堤,增卑倍薄”,其后果必然是“勞費無已,數逢
其害,此最下策也”。
“治河三策”是中國最早對黃河下游興利除害的治河文獻,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于三策的評價,歷來評價不一,明清爭論尤多。明代邱浚認為:“古今言治河者,皆莫不出賈讓三策。”(《大學衍義補》)而劉天和則認為賈讓的上策和中策,都不可行,并指出邱的評價“非定論也”(《問水集》)。清代夏駟稱贊賈讓:“雖使大禹復出于此時,亦未有不徙民而放河北流者,安得不以為上策哉!”(《經世文編》)而靳輔則說:“有言之甚可聽而行之必不能者,賈讓之論治河是也。”(《治河方略》)
是是非非,自然要由歷史評說。但在史書中,僅“治水三策”就占據1000余字的篇幅。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
王景:令黃河安瀾八百年
不管真相如何,王景不能不讓人稱之為福將。
與賈讓同時代,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治河理念被提了出來:長水校尉(主持防洪的河官)關并提出應當將黃河下游經常泛濫地區的居民搬遷出來,開辟為“水猥”,即蓄滯洪區;大司馬(主管工程的官員)張戎主張放棄沿岸灌溉引水,任全河下流,河道水流流速增加,河道刷深,便不會泛濫;清河都尉(當時黃河流經清河縣)馮逡、韓牧另外提出疏浚黃河下游故道,分由兩條河道人海;孫禁和許商則認為黃河決堤、頻繁泛濫的關鍵是河道已經淤高,因而提出重新在黃河下游開挖新河,使黃河人為改道。
東漢初,建武十年(34年),陽武縣令上書建議該修黃河堤防,安定百姓,光武帝劉秀已調集了兵士,準備動工。但浚儀縣令認為,現在剛剛打完打仗,應該與民休息,不能大興勞役。于是,黃河修繕地方的計劃就擱置下來。這樣以后,汴水不斷向東泛濫,災區面積日益擴大,原來水門一帶的堤防全都淹沒在水中,兗豫兩州民怨沸騰。
明帝即位后,黃河堤防修繕的工作又重新被提上日程。但有大臣們認為,黃河南流改道入汴對北方的冀州和幽州有益,加固左堤,則會讓右堤承受到更大的壓力,兩岸都加固的話,又會影響到下游,應該讓百姓遷到高處,聽任河水的流淌。
直到永平十二年(69年)召見王景后,明帝才最后下決心治河。
王景,字仲通,樂浪邯人。祖先居瑯琊不其,西漢初遷居到朝鮮半島。王景從小學習周易,愛好天文和數學,熟諳工程技術,做事冷靜果決。他是東漢最著名的治河專家,主持過封建時代規模最大的治河活動,使黃河安瀾八百年,人稱:“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王景受到明帝的重用,得益于他在修浚儀渠時的杰出表現。明帝召見王景,詢問他跟治水相關的問題,王景對答如流。明帝非常滿意,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和《禹貢圖》,為他調配十萬兵士,令他在夏天展開治河工作。
王景治河工程歷時約1年。他為黃河選了一條新的河道。這在某種意義上,跟賈讓的上策有著不課而臺之處。同時,他采用“十里立一水門”的方法,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
開水門的目的,即是為了調節和控制黃河流勢,保證正常引水。人們通常認為,這是指在濟水(即汴水)與黃河相交的地方,在原來引水口(滎口)之外,令辟一個引水口(濟口)。這樣,濟水和黃河之間便有了兩個引水口和兩條引水道,都設置了水門,兩個水門距離十里。
對于王景治理的黃河新道的經流所在,歷史語焉不詳。通常,水利史家認為,大致起于長壽津(今河南濮陽縣南),與西漢大河分流,東經范縣南、山東陽谷縣西、莘縣東、茬平縣南、東阿縣北,又東北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利津縣境內入海。新河道在今山東境內是在泰山北麓的低地上通過的,比舊河道短,也比舊河道順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黃河恢復了寧靜。
今天看來,王景治河的方法雖然對平息河患起了重大作用,但黃河安瀾的最重要原因卻跟中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改變相關。當時中游地區水土流失減少,黃河含沙量降低,這才是黃河息怒的關鍵所在。不然,即使王景的新河道再好,仍不免被重新淤積抬高的可能。同時,這一時期,黃河下游的人口較少,這也為其開辟新河道回避了很多阻力。
有懷疑論者這樣推斷“安瀾八百年”的“真相”:王景治河至隋朝,歷經魏晉五胡十六國的戰亂,長期的動亂使得黃河下游幾近無人區,即使沒有相當的的文字記錄佐證,但未必沒有黃河泛濫的事實發生。又或者,黃河的多次小泛濫避免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A 1812.3-2024銀行系統反恐怖防范要求第3部分:印鈔造幣企業
- 設備承包租賃合同協議
- 貨車輪胎購貨合同協議
- 訓練營入股合同協議
- 貨物配送協議書范本
- 設備儀器轉讓合同協議
- 調解婆媳矛盾協議書范本
- 《第03節 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教學設計1
- 2022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 B1卷試題
- 31屆化學初賽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網絡安全分析及防范措施畢業論文
- 二甲雙胍(格華止)2型糖尿病的基礎用藥
- 腦白金操作手冊
- 15萬ta焦油加工廠工業萘制取工段的初步設計
- 湖南省對口招生考試醫衛專業十年真題(2010-2019年)
- TGDMDMA 0026-2023 牙科種植用導板
- 2023貴州安順市實驗學校招聘公費師范生2人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護理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品管圈匯報書模板
- 納稅實務(第二版-楊則文)課件05項目五 企業所得稅辦稅業務
- 設備現場調試記錄表完整
-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安全管理規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