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_第1頁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_第2頁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_第3頁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_第4頁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抗日戰爭教案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斗教案一

教學目標:

一、學問和力量:知道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抗日戰斗成功的緣由和意義,了解抗戰成功是如何影響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貌的。培育同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力量。

二、過程與(方法):把本課分為“關注現實、重溫歷史、回歸現實”三個環節,使同學進一步理解學習歷史是把握現在、開創將來的需要。把握歷史史料研讀、概括、分析、運用、論從史出等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熟悉中國人民的團結抗日是抗日戰斗取得成功的主要緣由。結合現實,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將來,培育喜愛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抗日戰斗成功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重要性;熟悉抗戰成功在中國抵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實行了“關注現實——重溫歷史——回歸現實”的結構,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力求達到拉近歷史學問與社會現實距離的目的。

一、導入:關注現實

(ppt顯示)出示《滿江紅》(據岳飛原作改寫)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六十年來仇與恨,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南京恥,猶未雪;

家國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富士山缺。

壯志饑餐東虜肉,笑談渴飲倭奴血。

待從頭,整理小日本,雄世界。

師:這是互聯網上流傳的一首詞。請同學們思索,對岳飛《滿江紅》的這一改寫反映了當前中國民間對日本的一種什么態度?

同學:一部分人敵視日本,“仇日”心態。

師:“仇日”現象在當前中國并不罕見,特殊是一些年輕人以“憤青”自居,編寫了大量這種“仇日”作品。為什么他們會產生這種“仇日”心態呢?

生:歷史上日本曾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現實中,日本還在否認侵略事實,造成了當前中日關系的緊急。

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日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一段歷史——全民族的抗戰。(板書:全民族:抗戰)讓我們重溫歷史,走進歷史。

二、重溫歷史

(一)走進歷史

播放視頻《全民抗戰》:從視頻中你看到了哪些抗戰(事跡)?——你有什么體會?——全民族的抗戰愛國主義國共合作等

師(總結):從視頻中,我們感受到了面對日軍的全面侵華,中國人不分年齡,不分階級,不分地位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17-P118,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華民族在全面抗戰?——利用插圖

(中共改編軍隊,領導開展游擊戰斗:地道戰、地雷戰——顯示人民群眾的才智和宏大作用;國民黨:臺兒莊保衛戰,駐守上海的軍隊反擊日軍)

你還知道哪些全民抗戰的人或事?(如:鐵道游擊隊,麻雀戰,破襲戰,國民黨:太原會戰,淞滬會戰等,中共: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敵后抗日依據地的建立……)

師:在抗日過程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如在臺兒莊戰役中。出示池峰城師長、李宗仁圖片。

口述體現全民抗戰的史實:在臺兒莊戰役中,池峰城師長率領守軍浴血奮戰,堅守半個月之久,將日軍主力吸引到臺兒莊四周。李宗仁調集大量兵力,包圍日軍,形成內外夾攻之勢,取得臺兒莊大捷。戰斗成功后,池峰城師長指著一個老婦人的尸體,告知記者說:她常常冒著槍林彈雨,把日軍的動向(報告)給我,后來被日軍發覺,把她炸死了。

師過渡:臺兒莊戰役正是官兵勇敢抗戰,老百姓對抗戰的支持,才保證戰斗成功,可見——

——我們的抗日戰斗把各方的力氣組合在一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氣,所以說抗日戰斗是中國人民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民族解放戰斗。

(二)追問歷史

師:國共兩黨作為抗戰的兩大(領導力)量,攜手抗戰,共赴國難,為爭取抗戰的成功作出了貢獻。那么,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來長期對峙、相互敵視的兩黨是如何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的呢?

這還得追溯到歷史大事——“九·一八”事變。自主學習(請仔細閱讀教材P116圖文,帶著下面的任務)

出示幻燈:1.當日軍在沈陽發動“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實行了什么政策?——不反抗政策。

2.這一政策對全民族的抗戰有什么不利影響?——使東三省輕易被占,擴大日本侵略野心,加重民族危機,不能集中全民族之力抗日。

3.面對這一政策,當時的全國人民有哪些反應和詳細行動?

——反應:劇烈憤慨

--詳細行動:①在中共的號召和推動下,全國人民全都要求停止內戰、全都抗日。

②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戰,激發了民族愛國精神。

③“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請同學介紹西安事變(要素:時間、人物、經過、結果、意義)。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斗教案二

一、課程標準:敘述北伐戰斗、土地革命戰斗、抗日戰斗和解放戰斗的歷程,知道新民主主義的成功使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二、教材分析:“日本侵華戰斗的開頭”是以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為切入口,從兩個角度描述了侵華戰斗的開頭。從日本方面看,分化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定結果,是其轉嫁經濟危機的手段。從中國方面看,日本侵華拉開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它促使國共兩黨結束內戰,實現國共其次次合作。

三、學情分析:九班級的同學已能夠通過閱讀、觀看影視作品等方式了解一些日本侵華史大事的大致狀況,但是僅局限于感性熟悉,缺乏歷史大事之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而且以感性的了解為主,缺乏理性的熟悉。九班級同學具有肯定的思維力量,可以引導同學在熟悉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所以老師一方面要引導同學梳理學問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情境創設、啟發引導、爭論分析等方式培育同學的歷史思維力量。

四、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了解九一八事變的基本過程及其影響;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實。知道一二九運動的基本史實與影響;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理解和平解放西安事變的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圖片與文字材料了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緣由和國民政府不反抗政策的后果;通過視頻播放與角色扮演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樂觀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國破家亡的苦難與中國人民絕不屈服的精神,激發同學的民族感情與抵抗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同學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立志刻苦學習,振興中華。

五、教學重點:把握九一八事變的基本過程及其影響;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理解和平解放西安事變的歷史作用。

六、教學難點: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

七、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播放視頻資料,還原歷史事實。

2.通過細心設問帶領同學重回歷史現場,提升歷史熟悉。

3.采納講授法、問題情景法,指導同學開展爭論和分析。

八、教學流程:

1、導入:

[出示時事問題]

2023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兩個重要打算:

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紀念日。

將12月13日確定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由此導入本節課題抗日戰斗

2、新課

學問點一:日本侵華戰斗的開頭——九一八事變——中國局部抗戰的開頭

出示《松花江上》的歌詞,提出問題:

(1)歌曲是以哪一歷史大事為創作背景的?

(2)為什么說那是個“凄慘的時候”?

(3)歌曲表達了東北人民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歌曲表達了東北人民對自己富裕家鄉的喜愛;對日寇野蠻侵占我東北的憤懣;以及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痛)

(4)結合課本第一段:(說說)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侵華戰斗?

(5)出示地圖和歌詞,說說為什么要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頭侵略中國?

(6)蔣介石針對日本的侵華實行了什么政策?其結果如何?

2023高中歷史抗日戰斗教案三

【課程標準】

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斗成功在中國抵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教材分析】

《抗日戰斗》是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課。本課共三個子目:“全民族的抗戰”是本課的中心問題;“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的成功”。

抗日戰斗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成功的戰斗,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抗日戰斗史內容特別豐富,學校用三課時“難忘九一八”、“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血肉筑長城”來講敘,歷來高中歷史教科書都以不少于四課時的篇幅來講敘,新課程標準支配只用一課時來講敘。

因此,抓住核心問題是有效處理教材的關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

【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同學,從對歷史把握的狀況看,通過學校學習,已初步把握了抗日戰斗的相關史實,同時透過各種媒體,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熟悉,高中的學習應上升為理性的、更高層次的分析。

從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基本形成,思維力量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規律思維)占了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制造思維有了很大的進展;高中生情感豐富、意志力增加,愛好更廣泛和穩定,自主參加的愿望和學習動機更劇烈。這一切都為課堂開展參加式、探究式教學供應了強大的推動力。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學問與力量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

全民族的抗戰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

分析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及作用結合時事分析:任何時期國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時期捍衛國家利益的方式不同。情景再現,問題探究,對比比較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國難當頭之時,中華民族的兒女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為維護民族獨立進行了卓絕斗爭。

日軍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爭論課本的思索題“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從人性變為反人類的獸性”?結合時事思索爭論“在記住這段罪行后我們該怎么辦?”開展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學自己探究的學習。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戰斗責任觀。

引導同學理性愛國。

抗戰的成功百團大戰,遠征軍赴緬作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戰成功意義。全面分析抗戰成功的緣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抗戰成功的歷史意義。

問題討論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念,激發民族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樹立強國之志、人文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軍侵華期間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戰對于取得抗日戰斗成功的重要作用;抗戰成功的歷史意義。

難點:抗日戰斗成功的緣由

【教學策略】多媒體教學

【教學支配】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國侵略。兩次鴉片戰斗、甲午戰斗、八國聯軍侵華戰斗等等,中國屢戰屢敗,結果幾乎都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下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日本裕仁天皇宣讀日本投降詔書、戰俘營中的日軍戰俘在收聽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廣播、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靠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簽字、備受日軍14年蹂躪之苦的中國東北人民熱鬧慶祝光復。這是令每一個中國人難以忘記的場景。請同學們看教材74頁的引言,“幾十年來,中國人民和日本有識之士都在不斷(反思):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那場罪惡的侵華戰斗,畢竟給中日兩國帶來了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共同學習第16課抗日戰斗。

教學內容

野蠻侵略罪惡滔天

這一子目,我們來探究三個問題:

1.你知道日本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嗎?

2.20世紀30年月日軍制造了哪些侵華大事,產生了什么影響?

侵華期間,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怎樣的滔天罪行?

探究1:你知道日本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嗎?

材料一:1936年,日本制定了所謂“國策基準”的侵略方案,既確保日本在東亞的地位,又向南方海洋進展。

《中國近代史下冊》

材料二: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1931年日本經濟危機達到了頂點,一時陷入無望的境地。日本統治集團為擺脫嚴峻的統治和經濟危機,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從各方面加緊侵華戰斗的預備。

材料三: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與英美達成隱秘諒解,英國支持日本的行動,美國表示“不聞滿洲事變”。1931--1939年,蘇聯多次建議與日本締結互不侵害條約。

日本侵華背景:

①“國策基準”的既定國策。立足于用戰斗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征和表現。自明治維新以來,侵略中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②經濟危機的沖擊加劇了侵略野心。金融、貿易、工業、農業等多重危機連環爆發,經濟危機使工業總產值下降了30%以上,失業和半失業人口達300萬人。

③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國內少壯派軍官對軍人不應干政的傳統戒律置若罔聞,聲稱自己代表著人民的心聲和日本的前途,通過二二六政變,他們進入權力中心,建立起法西斯專政,侵略野心日益膨脹。

④在中國方面,國內局勢為國共對峙,國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預備,為日本侵華供應可乘之機。

⑤綏靖之風盛行,西方大國忙于應對國內經濟危機,無暇東顧,對日本侵華實行縱容默許態度。

探究2:20世紀30年月日軍制造了哪些侵華大事,產生了什么影響?

同學自由回答: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

九一八事變

東北農產豐富,礦藏豐富,自甲午戰后,日本始終覬覦東北。1904年,日俄戰斗,日本取得沙俄在東北的權益;1910年,吞平朝鮮后,日本更順理成章的把東北看成下一個目標。其目的是將東北用作對抗蘇聯南進的緩沖地帶和一旦與美國交戰時的補給基地。占據東北,有利于緩解日本人口過密和資源不足的逆境,供應商業機會,減輕國內失業壓力。

1931年9月18日,日軍投擲炸彈轟炸沈陽郊外南蠻鐵路,但爆炸的影響很小,鐵路仍可以正常運營。日本巡邏隊卻稱中國士兵從野地開火,他們只能還擊“防衛”。自此,日軍5個月席卷東北,占據我國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日本本土的2.5倍,日本開頭了局部侵華。

一二八事變

占據東北后,日本在上海開拓了其次條戰線,企圖將國際視線從東北轉移開來。遇到十九路軍的猛烈反抗。但一個月后,中國防線崩潰。通過國際調解,中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日軍同意撤出上海和吳淞占據區。

偽滿洲國的建立

為使赤裸裸的侵略合法化,日本在沈陽成立偽滿洲國,由清廢帝溥儀做傀儡,政府中的大臣多為清朝遺老和文士。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華北事變

日軍侵占東北后進而向華北擴張,企圖把華北變成其次個東北。日軍首先奪取華北的資源,1935年5月,華北的日軍兵力由1700人增加到5700人,中日簽訂“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炮制冀東及內蒙偽政權,這一連串事變史稱“華北事變”,它使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日趨殖民地化,民族危機加深。

盧溝橋事變

依據1901年《辛丑條約》中關于外國可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的條款,駐華北日軍于1937年7月初在北平郊外盧溝橋四周進行實戰演習,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7月7日午夜前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當地中國駐軍拒絕后,日軍炮擊宛平城,在7月8日凌成4點半占據宛平城,中日兩國不宣而戰。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由局部侵華轉向全民侵華,也標志著全國抗日戰斗的開頭。

這些重要歷史大事充分說明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日民族沖突上升,尤其是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國已經處于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從盧溝橋事變起,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斗,企圖在三個月之內快速_。而日軍在侵華戰斗期間的暴行慘無人道、令人發指。

探究3:侵華期間,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怎樣的滔天罪行?

潘家峪

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實行“三光”政策。1941年,日軍對河北豐潤縣的潘家峪進行大掃蕩,全村一千五百人中有以前二百多人被殺害。

(圖片)日本“掃蕩”后被毀的潘家峪;(兒童)被燒焦的慘狀;

七三一部隊

日軍在東北成立特地討論細菌戰的部隊,七三一部隊。用中國活人作試驗,進行活體解剖、手榴彈試驗、鼠疫試驗。

(圖片)731部隊用于放人肉的鐵槽;731部隊用的骨鋸;731部隊用于掛人肉的鐵鉤;日軍細菌試驗的受害者,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人以上。

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為毀滅罪證將工廠炸毀,大批帶菌動物逃出,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南京大屠殺視頻

1937年12月淞滬會戰失利,日軍挺近當時的首都南京,對南京的居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短短六周的時間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軍人超過三十萬人。

引導同學看P76【學思之窗】并思索、回答:日本人也是人,它也傳習中國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何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一到中國的土地上,人性就變成了獸性呢?

分析答案:

①受到自然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有武士道精神,這種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國主義進展遇到逆境時,被軍國主義所利用。武士道精神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輕生重死,很多日本人在做了錯事,造成巨大損失時,往往采納以死謝罪,以死換取人們對他的原諒。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疼惜的人怎會珍惜別人的生命;日本人自殺率始終是居高不下的,這是造成制約日本社會進展一個很大的難題,這也是那場全面侵華戰斗一個后遺癥。

②現實因素:日本軍意在_,因而用屠殺來泯滅中國人的反抗意志。

日本的殘酷侵略是中華民族永世不能遺忘的,同時也使我們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而今,日本右翼勢力對侵略戰斗的粉飾是二戰后日本帝國主義理論、思想及罪行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表現,是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同時,軍國主義復活的表現。它嚴峻損害了曾受日本侵略的亞太地區人民的感情,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進展,不利于中日關系的正常進展,也違反了當今世界和平與進展的主題。作為當代青少年要牢記歷史,不做可恥的親日者;但是我們也要留意,日本右翼勢力不代表日本全體國民,我們不要做盲目的仇日者,而是做一個保持客觀理性眼光的智者。

眾志成城共赴國難

探究三個問題:

國難當頭,國共兩黨作出了什么決策?他們是如何抗戰的?結果如何?

2.抗日戰斗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斗中有何歷史地位?

3.中國人民的抗日戰斗為什么最終取得成功?

探究1:國難當頭,國共兩黨作出了什么決策?他們是如何抗戰的?結果如何?

強大的外部壓力,促使內部的團結。面對日軍的血腥屠殺,全民族奮起抵抗;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斗的嚴峻威逼,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全都對外,開頭其次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國人民共同抗戰。

那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如何提出和建立的,通過歷史大事來回顧:

提出方針:

1935年12月,中共在全國抗日民主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紅軍長征后突入西北,蔣介石急于一勞永逸毀滅中共,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對中共發動攻擊,但戰事沒有進展。思念家鄉和厭惡內戰的東北軍越來越受中共提出的同意對抗日本的思想影響,張揚兩帥被爭取到了統一戰線一邊。在蔣介石飛抵張揚駐地西安,想穩定擔心局勢時,張揚發動政變,稱為“西安事變”。此事后,中共從“反蔣抗日”轉變成“聯蔣抗日”,而蔣介石承諾只要中共支持三民主義,國民黨就可以參與抗日戰斗。西安事變成為了扭轉時局的關鍵,而它的和平解決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

在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開頭了全民族抗戰。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

正面戰場:

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的會戰特殊是抗戰初期的淞滬、太原、徐州、武漢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中國金融中心上海開拓了其次條戰線,威逼南京,以圖摧毀中國進行戰斗的經濟力量,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綻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殊死拼搏,堅韌戰斗,不僅粉碎了日軍三個月_的傲慢企圖,還涌現出了許很多多的抗日英烈。姚子清和謝晉元就是其中的代表。

姚子青,廣東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率五百余名官兵,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奮斗究竟”的決心,死守寶山縣城,最終全部壯烈殉國。為紀念姚子青,上海寶山縣曾改名為“子青縣”,漢口姚子青生前居住過的生成里7號改名為“姚子青路”。

謝晉元(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日軍攻擊上海市區,他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孤軍奮戰。1941年,謝團長不幸被刺身亡,年僅37歲。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

在其后的太原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日軍不行戰勝的神話。值得留意的是,平型關大捷是林彪率領一一五師伏擊日軍取得的成功,這成為國共合作,相互協作的典范。

徐州會戰

日軍攻陷南京后,日軍主力向北進取重要交通樞紐徐州。在徐州會戰中,取得了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取得了最大對敵成功。中國軍隊勇敢抗戰,日軍傷亡達3萬人。但最終中國軍隊不得不撤出徐州,炸毀黃河岸堤以阻擋敵軍的推動。

武漢會戰

1938年,日軍12個師團從長江和淮河沿線兩個方向會合,經過四個半月大小數百次戰斗,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廣州、武漢失守,標志著持續16個月的戰斗第一階段結束,抗日戰斗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深深陷入中國腹地的泥潭中不行自拔。

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評價:(提問)

盡管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除了平型關、臺兒莊戰役取得成功外,其他戰役幾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